1. 做工業縫紉機配件生意利潤好嗎生意好做嗎
配件利潤好。不過開前先熟悉該行業。廠家不會突然找你買零件的,因為基本你所得利潤基本來自大廠,而大廠基本是月結,季結的,而他們首先熟悉你車行應該是買你的車。所以你首先應該代理某款牌子的車。廣東中山,東莞,深圳。福建莆田,上海。等等很多服裝基地自己查詢下。還有現在很多廠在國外是有廠房的。如柬埔寨,越南,緬甸。現在也很多制衣廠。
2. 各行業平均利潤率各是多少
要知道各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統計局的資料不可靠。那要看什麼資料呢?
前幾天有一個介紹做假帳的帖子,裡面說他們誰都敢騙就是不敢騙稅務局騙稅是要殺頭的。所以我就有一個靈感:
稅務局在徵收企業所得稅時,以「核定徵收」的方式對待某些會計體系不完善的企業。也就是說,不管你賺多少錢,稅務直接以一個公式來計算你的利潤應該是多少,這個比率叫做「應稅所得率」。各個行業都不一樣。
為此,稅務對各行業的利潤率多渠道進行了測算。結果如下。(怪不得巴菲特喜歡投資娛樂業呢!)
一、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稅源報表統計數據測算。各行業平均利潤率測算結果如下:
工業:7%;
運輸業:9%;
商品流通業(包括批發和零售):3%;
施工房地產開發業:6%;
旅遊飲食服務業:9%;
其他行業:8%。二、分不同地區進行測算。為了慎重起見和准確掌握實際情況,選擇山西、山東、廣東、黑龍江、重慶、甘肅等6個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省市,對各行業平均利潤率進行測算。測算結果如下:
工業:5%-13%;
交通運輸業:9%-14%;
商業(批發):4%-7%;
商業(零售):4%-9%;
建築業:6%-15%;
餐飲業:8%-15%;
服務業:9%-15%;
娛樂業:15%-25%。來源雪球)
3. 江蘇和廣東誰才是第一工業大省你怎麼看
江蘇和廣東一直是我國經濟最強的2個省,廣為人知廣東的工業生產很強,但江蘇的工業生產整體實力一點也不差,武漢在10天的時間內完工了戰神山和雷公山二座醫院門診,江蘇的公司參與了絕大多數的基本建設工作中。參加設計施工的有:徐工集團、環亞集團等6家企業;給予電器設備的有:遠東電纜、寶勝電纜等7家企業;給予環保設備工程的有:萊克電氣、格羅尼亞柯光學等9家企業;給予建築裝飾材料的有:白圈新型材料、啟航德瑞阻燃材料等8家企業;給予醫療器械的有:蘇凈安泰、巨鯊表明等7家企業。難怪中國台灣的綜藝節目上說,中國台灣十個月也建不了那樣的一座醫院門診,她們壓根沒有那麼強勁的工業生產工作能力。那麼,江蘇和廣東誰才算是我們我國的第一工業生產強省?
從之上數據統計分析能夠看得出,盡管江蘇的工業總產值略多於廣東,但在企業利潤、公司總數2個層面都和廣東擁有 很大的差別,因此 廣東省才算是在我國第一工業生產強省。大夥兒覺得呢?
4. 廣東省輕工業部門以什麼產業為主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廣東省輕工業產值已連續22年排行全國第一,是全國輕工業生產大省、出口大省。2009年省輕工業總產值19486.02億元,佔全國輕工業總產值18.11%,比「十五」末期增長247.52%;工業增加值6575.81億元,佔全國輕工業增加值21.92%,比「十五」末期增長68.1%;出口交貨值達5721.13億元,佔全國輕工業出口交貨值30.7%,比「十五」末期增長28.95%;利潤664.9億元,佔全國輕工業利潤總額13.53%,比「十五」末期增長221.6%。
輕工業有22個大類44個行業。廣東省輕工業涉及20個大類近40個行業,目前已形成門類齊全的輕工產業體系。
廣東省輕工主要產品如冰箱、空調、電風扇、洗衣機、電飯鍋、微波爐、吸塵器、吸排油煙機、熱水器、燃氣灶具、機制紙及紙板、啤酒、軟飲料、調味品、食品添加劑、味精、瓶(桶)裝水、餅干糕點、自行車、電池、鍾、表、照明電器、眼鏡、洗滌劑、化妝品、香精香料、牙膏、塑料製品、皮鞋、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日用不銹鋼製品、樂器、傢具、本冊、縫紉機、五金、啤酒飲料機械、等39種產品產量和出口交貨量在全國居首或前列。
廣東省輕工業擁有中國世界名牌1個,中國名牌產品204個、馳名商標152件、在全國居首位;擁有省名牌產品930個,著名商標1083件,在全省工業產品中居首位。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20家,建立了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6家。擁有以順德家電、獅嶺皮具、古鎮燈飾、澄海玩具、潮州陶瓷為代表的32個產業集群,對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壯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輕工產業是廣東省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的民生產業。省輕工業有企業3萬多家,以中小企業為主,擁有員工有600多萬,特別對解決消費需求、三農問題、擴大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 1億的營業額,利潤只有300多萬,這樣的「中國製造」還能走多遠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製造業大國,生產的各類產品也逐漸得到認可。在製造行業,中國在全球經濟范圍內都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而「世界工廠」名也是全球對於中國製造業的認可。社會初期,中國緊靠著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大批外資建廠,這些外來企業在中國的建廠,也為中國之後製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製造業發展的歷程是十分艱辛的。
但是對中國來說,不管是製造業發展初期還是現在,很多層面的技術是還沒有攻克的,不得不依賴於國外的專業人員。所以說,科技的創新是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能夠長時間發展下去的前提,製造行業想要走上另一番天地,就需要在技術上進行創新。
6. 我國製造業最發達的是哪個省份
我國製造業最發達的是哪個省份,這個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個是製造業的產值,另一個是製造業的質量。
如果從製造業的產值來看,目前廣東肯定是製造業最發達的一個省份。
衡量一個省份製造業是否發達,我們可以從工業企業數量,工業產值,進出口貿易等多方面去評價。
目前我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幾個省份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這些。
比如下圖的是2018年我國各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營業收入的排名情況。
2018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8491.9億元,這個規模比廣東多出了182億左右。
如果從製造業質量的角度去看,目前上海才是我國最發達的一個省份。
雖然廣東的製造業產值和製造業企業數量非常多,從規模上能夠排在全國第一,但是如果從製造業質量的角度去看,我認為目前上海才是我國製造業最發達的一個省份。
而上海的製造業質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業門類齊全。
上海是我國工業的發祥地,製造業發展歷史比較悠久,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上海生產的很多產品門類都是非常齊全的,從重工業到輕工業,從一些低端產業到一高端產業都有所涉及。
第二、高端製造業比較厲害。
雖然上海的工業總產值沒有廣東和江蘇等其他省份高,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只能排在全國第10位,但是上海以一個市的力量,每年能夠產生出38,000多的工業產值,已經是很厲害的了,如果單純從單位面積製造業產值來衡量,那麼上海目前的單位工業產值應該是所有省份當中最高的一個。
除了單位產值高之外,更關鍵的是目前上海是我國很多高端製造業的基地,也是我國一些核心工業的製造業基地。目前上海的高端製造業涵蓋了飛機製造,汽車製造,船舶航母製造,火箭衛星製造,潛艇製造,集成電路製造,電器製造等等,很多國之重器都是由上海生產製造的。
因此從製造業質量和影響力來看,我認為上海才是目前我國製造業最發達的一個省份。
7.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比較分析
中國統計信息網 2006-11-17 10:10:19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全省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廣東工業發展。
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在推進工業化進程發展過程中,廣東省工業化進程與其他工業國或地區有著相同的共性,又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別是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受相關政策影響相當明顯,如「抓大放小」、「建設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山區工業發展」等,對廣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0-2004年間,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q代表產業部門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為年份間隔數,j代表部門。
一、重化工業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十五」期間,廣東工業政策適度向重化工業傾斜,加大了對重化工業的投資力度,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流向重化工業,使重化工業發展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總計為23840.02億元,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為13.5%;其中重工業資產總計14379.62億元,為2000年增長1.81倍,年均增幅為16.0%,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5個百分點,全省資本要素增量中,重工業增量佔67.9%。輕重工業資產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調整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從業人員數為996.44萬人,比2000年增加424.19萬人,年均增長23.8%,其中重工業從業人員數為394.58萬人,比2000年增加192.04萬人,年均增長18.2%,增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調整為2004年的60.4:39.6。隨著投入結構的變化,相應產出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業總產值29554.92億元,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為24.1%(現價,未扣價格因素, 產值增幅下同);而重工業同期年均增幅達31.2%,高於全省產值平均增幅7.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調整為2004年的41.1:58.9,相應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調整為2004年的43.9:56.1。
輕重工業投入產出構成表
單位:%
年 份
資產總計
從業人員
工業總產值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據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來反映工業化發展的進程。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本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並超過消費資料的生產。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其中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四個階段。具體見下表。
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業化階段
霍夫曼比例
區 間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來講,資本資料生產,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屬於重工業,消費資料的生產屬於輕工業。據上述公式中測算,廣東省的霍夫曼比例約為0.8047,顯示廣東省工業化進程第四階段的中前期。這一時期,重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增大是工業化過程的必然趨勢。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演進。經濟結構優化主要是指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趨勢,包括兩種形態的資源配置趨勢:一是在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導向下,資源在各產業之間的流動;二是在競爭導向下,資源在同一產業內部從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移動;經濟結構優化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由於目前廣東省工業內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壟斷性行業,如煙草、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冶煉等,准入門檻較高,因此資源流動配置,優化經濟結構主要是集中在競爭性領域,特別是競爭性領域里的高技術產業和重點支柱產業的發展壯大,相對降低了壟斷性行業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
(一)高技術製造業支柱產業作用日趨突出。高技術製造業是競爭性領域競爭相對充分的產業,開放程度高,非核心技術性企業的資金、技術准入門檻相對較低,況且該產業投資收益率相對高於其他競爭性行業,2000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資金利潤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競爭性領域的其他傳統產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等行業,具有更大的優勢,再加上多年來政府政策的引導得力和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該行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廣東省工業最主要的支柱產業。2004年高技術製造業共有企業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資產總計5485.37億元,比2000年增長1.33倍,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億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顯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為保持「廣貨」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廣東省業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強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研究,眾多的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表現最出色。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為136.42億元,占銷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的R&D投入為88.95億元,佔全省工業R&D投入的65.2%。隨著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產品生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05年高技術製造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385.30億元, 比上年增長23.3%,增幅高於同年全省新產品產值增速5.1個百分點;2005年全省新產品生產中,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佔67.0%;高技術製造業新產品對全省新產品生產貢獻率達75.9%。
資產構成及投資收益表
單位:%
行 業 名 稱
2004年資金利潤率
資產構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2.54
0.09
0.07
非金屬礦采選業
4.19
0.32
0.17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
2.11
1.95
1.72
食品製造業
7.2
1.82
1.46
飲料製造業
5.57
1.69
1.26
煙草製品業
20.73
0.48
0.48
紡織業
1.61
4.12
3.45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傢具製造業
2.79
0.58
1.07
造紙及紙製品業
4.95
2.21
2.5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4.01
1.38
1.43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0.55
3.15
1.4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13.27
4.07
4.65
醫葯製造業
5.63
2.04
1.58
化學纖維製造業
2.46
1.2
0.29
橡膠製品業
3.86
0.63
0.6
塑料製品業
3.2
3.74
3.91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3.59
5.73
3.8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5.19
3.45
1.87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7
1.19
1.4
金屬製品業
5.71
3.32
3.49
通用設備製造業
6.18
1.86
2.14
專用設備製造業
6.55
1.16
1.91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12.38
4.25
4.26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4.41
7.72
9.01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6.08
13.16
19.88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5.54
1.83
1.88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4.61
0.9
0.99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2.77
0.02
0.06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4.9
15.99
14.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91
0.4
0.34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發展日趨完善。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抓住世界產業轉移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產業走廊」政策指導下,IT產品生產企業迅速向珠三角地區集聚。經過多年的發展,珠三角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IT產業鏈,除個別核心技術產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產出所有的其他IT產品,其中一些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及配件,如電腦及電腦硬碟、移動手機等,在國內、國際IT產品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實「信息產業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企業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佔94.2%;珠三角該產業資本投入和吸納的就業人數分別佔全省相應行業的96.5%和94.5%;產出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主要指標比例表
指 標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佔全省的%
企業數(家)
3605
3395
94.2
資產總計(億元)
4999.11
4824.79
96.5
從業人員數(萬人)
182.63
172.80
94.5
工業增加值(億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取得長足發展。資金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是密不可分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往往又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因為只有資金密集型企業,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用於技術創新,反過來,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迅速積累資金發展壯大企業,二者良性互動,促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一般具有生產規模大、勞動生產率高的特點。2004年全省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億元企業26家,超1000億元1家;資產總計13216.39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所擁有的資產由2000年的28.93億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億元/家;工業增加值3458.83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億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億元/家;勞動生產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與此同時,廣東省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主力型的技術競爭力明顯增強。如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大企業華為、中興等,在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數字集群系統、高端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行業競爭力迅速提升。其中華為公司在全球市場上較為強勢的3G標准WCDMA上,已基本達到與跨國巨頭們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專利有69項,佔全球WCDMA的基本專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專利五強。廣東省通信設備製造企業依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但是由於勞動力資源因素和就業上的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九大產業是廣東省工業的支柱產業,其工業產出佔全省七成以上,是廣東省工業發展的「風向標」。從2000-2004年間,九大產業發展穩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億元,比2000年增長1.29倍,年均增長23.0%,佔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於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按預期方向發展,九大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快速發展,所佔份額上升,傳統產業相對有所收縮。
九大產業增加值構成表
單位:億元
指 標
2000年
2004年
絕對量
比重%
絕對量
比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產業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興支柱產業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傳統產業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潛力產業
228.80
6.7
568.00
7.7
1、新興支柱產業中高層次產業高速發展。2000-2004年間,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資產總計為4736.11和3049.54億元,資本投入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納的就業人數為173.65和165.10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產出的增加值為1645.62和1066.07億元,比2000年增長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兩大產業已成為廣東省生產規模最大的支柱產業。
新興支柱產業中石油及化學,是與原材料、能源密切相關的行業,特別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市場需求雖大,但由於其經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進入的資金、技術門檻要求較高,且投資周期長,非一般民間資本所能及,況且2000-2004年間該行業未有新項目投產,受產能所限,增長相對緩於其他新興支柱產業,工業投入、產出佔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資產總計為131.62和345.73億元,佔全省的0.6%和1.5%,分別比2000年回落0.3和1.6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僅為1234和22279人,勞動力要素投入分別比2000年減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億元,比2000年增長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長低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15.2和4.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因進入門檻要求不高,期間發展相對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顯高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傳統支柱產業發展相對有所收縮。2000-2004年間,相對於其他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傳統支柱產業發展明顯乏力。2005年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資產總計3637.83億元,僅比2000年增長23.3%,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15.8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產出增加值1224.04億元,雖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紡織服裝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飲料、建築材料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潛力產業中的汽車製造業飛速發展。2004年三大潛力產業資產總計190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73.7%,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9%,比2000年上升0.3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49.02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產出成增加值568.00億元,比2000年增長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潛力產業中的汽車制及摩托車發展態勢良好,是支撐潛力產業發展的主力,森工造紙和醫葯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
2000-2004年間,汽車工業是各工業行業中發展得最好的行業,增速居九大產業各行業之首。2004年汽車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50.36億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長55.3%,增幅較同期九大產業高33.9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廣東省汽車產量為276260輛,2005年進一步達到413583輛,比2000年增長9.50倍,其中轎車增長11.65倍。
三、民營工業迅速發展壯大。隨著工業准入門檻的放寬,政府政策對民營工業的適當傾斜,激活了民間資本對工業領域的投資,民營工業發展充滿活力。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45.9%;資產總計4493.42億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8.8%,較2000年提高5.7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47.19萬人,勞動力要素投入佔全省的比例分別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億元,比2000年增長3.37倍,年均增幅達35.5%,高於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個百分點;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1.2%,較2000年提高7.5個百分點。近幾年來,民營工業增加值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增大,2002年為18.9%,2003年為24.2%, 2004年進一步增大到26.8%,民營企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值的注意的是,廣東省民營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新能力不強。2004年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兩個主力企業華為和美的後,民營企業勞動生產率則降為39973元/人。用R&D來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全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個重點大型企業,R&D總投入中,華為和美的約佔80%,此外 90%以上的民營企業沒有R&D投入。
按經濟性質將工業企業劃分為國有企業(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2004年三大經濟類型工業的資產總計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調整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經濟類型工業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資產在全省工業中所佔份額有所提高,國有企業所佔份額有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調整為2004年的20.8:21.2:63.1。
四、產業轉移加快了地區工業結構調整步伐。珠三角為增強企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集中地區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及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將部分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出。產業轉移對加快珠三角發展和協調地區工業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珠三角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珠三角工業產出進一步向技術要求高及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相對長的行業集中,傳統行業生產規模相對有所收縮。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業(工業大類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資產總計為7506.79億元,較2000年增長1.26 倍,占珠三角工業的37.0%,較2000年提高7.7個百分點;三大行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293.52萬人,占珠三角工業的34.4%;其工業增加值較2000年增長2.64 倍,占珠三角產值比重達40.7%,較2000年提高7.9個百分點;由於三大主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產出比例分別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個百分點。此外,一些技術含量相對高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傳統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等行業,其資產、產出占珠三角工業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料製品業三大行業資產總計占珠三角工業的9.4%,較2000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工業增加值占珠三角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和主要高技術產品,如汽車、環境保護專用設備、通信及電子網路用電纜、微波通信設備、集成電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產。
山區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近年來,由於政府政策引導得力,山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大量傳統產業從珠三角轉移到山區落戶,為山區工業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進了山區工業的發展。2005年山區地市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資產總計1714.42億元,較2000年增長9.4%,年均增長2.3%;山區工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為82.27萬人,比2000年增長13.3%,年均增長3.1%;完成增加值438.97億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區工業增加值產出增長比投入增長高10.0和9.2百分點。從2000-2004各年的增長看,山區地市工業增長前低後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21.1%和29.3%。
東西兩翼特色工業發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間,東西兩翼工業增長雖低於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穩固發展地方特色工業方面也有較好表現。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陽江的刀剪等,在相應行業中均佔有優勢。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兩大行業的增加值總產出中,西翼約佔35.0%,廣東的天然氣完全產自西翼,其他石化產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產品,西翼同樣佔有較大份額,西翼已成為廣東主要的石油化工產品生產基地。此外東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製品和西翼陽江的刀剪製品,也盡顯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62.7%,日用陶瓷產量約佔全省的82.0%;陽江刀剪及類似日用金屬製品業增加值佔全省相應行業的77.4%。
五、產業集中度提高。大中企業發展迅速壯大,一批龍頭企業「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廣東省共有大中型企業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業238家,增138家。大型企業投入產出主要指標資產、從業人員、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例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別提高10.4、4.1和12.9個百分點。
分大類行業看,部分主力行業產業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業銷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業占相應行業的比重)測算,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競爭性行業,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別提高18.0、5.0、12.1和6.6個百分點;競爭性行業CR4值的適度提高,有利於減少無序競爭,規范市場秩序。全省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CR4值超過40%的行業有11個,其中,一些傳統的壟斷性行業,隨市場開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別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壟斷性行業CR4值的適度下降,有利於充分競爭,增強企業活力。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廣東工業的影響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重點支柱產業、重點裝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不但優化產業結構,而且增大了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對全省工業的節能降耗起了積極的作用。而民營工業的發展壯大,既增強了廣東省工業企業活力,又穩定了廣東省內源性經濟的發展。東西兩翼及山區工業發展步伐的加快,為協調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強了對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資金的營運,提高了企業的綜合效益,促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向注重效益式的內涵擴大再生產轉變。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利潤總額1449.96億元,比2000年增長1.57 倍。
一、技術進步對工業的作用日趨重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但加快了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級產業發展,而且增大了高級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有力地推動全省工業技術進步。採用「索洛余值法」測算,公式如下:
增長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K為資本投入量增長速度;L為勞動力投入量增長速度;A為技術進步速度;α為參數,表示資本的產出彈性;β為參數,表示勞動的產出彈性。上式也可以寫成:A=Y-αK-βL (2)
表示:在總產出的增長中,扣除資本、勞動力投入量增加而帶來的增長,剩餘部分是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增長,因此,此方程稱為余值法。兩邊同除以Y,得 (3)
式中: 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資金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為勞動力投入增加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目前,國際上將 ,即為技術進步對總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測度指標。一般認為:當 = 35%時,為小康水平; = 60%時,為現代化水平。
由於資料時間序列的限制,參數α、β結合經驗確定法,根據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以前統一測算方法(參數公式α+β=1)結果,資金產出彈性α=0.30,勞動的產出彈性β=0.70; 資金投入用資產總計代替,勞動力投入用從業人員代替,工業增長用增加值現價計算。經近似計算得,2000-2004年間年均技術進步率為6.9%,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32.3%;資金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19.2%;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48.5%。而高級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在此期間的年均技術進步率均優於全省工業。當前廣東省工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工業中仍占較大比例,勞動力投入增加對工業增長貢獻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術進步因素的作用已明顯超越資金因素。在推
8. 請詳細說說廣東的特色產業與特色產品和特色食品文化
1 廣東的特色產業 2 廣東的特色產品
廣東是領先全國的工業大省。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陸續出台了關於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工業產業競爭力、九大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加快扶持支柱產業,使全省工業產業結構逐步合理化。
如今廣東的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造紙、醫葯、汽車等九大支柱產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化工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保持強勁發展態勢,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三大傳統支柱產業穩步發展,造紙、醫葯、汽車三大潛力產業發展迅猛,結構趨於優化。2004年,九大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043.15億元,同比增長24.7%,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75.8%。廣東省目前正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各種行業孕育了更多的投資商機,將給投資者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豐厚的回報。
1.電子信息業
廣東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已成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IT產品生產基地之一。2004年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第一大支柱產業地位,是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全省已有20多家企業進入全國電子百強企業行列。
廣東的電子信息重點行業形成了一批拳頭產品:在通信設備製造行業,程式控制交換機、光通信產品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在電子器件製造行業,彩管、分立器件等產品競爭力領先全國;在電子元件製造行業,PCB、SMT等產品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在軟體行業,嵌入式軟體在全國佔一半以上比重。
廣東的信息產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以深圳、廣州、東莞、惠州、佛山和中山為主體,形成了著名的電子信息產業走廊。
2.電器機械業
廣東已形成以廣州、深圳和佛山等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的城市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帶動東西兩翼共同發展的電器機械產業集群。擁有一批在國內佔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優勢產品。
廣東機械工業行業生產增長效益提高;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新產品開發步伐加快;一批重點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產品出口居全國首位,工業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
廣東的家電業在全國家電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也是全球重要的家電出口基地。廣東的家電產品門類品種齊全,生產配套發達,產品質量優異,新品開發活躍,生產、出口、競爭力持續佔全國領先地位。在家用視聽設備製造行業,彩電、激光視盤機和組合音響產品競爭力均位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家電業產業集群成熟,培育出了一批核心企業和享有盛譽的著名品牌。如空調業的格力、美的;冰箱業的科龍;微波爐業的格蘭仕;彩電業的TCL、康佳等。珠三角一帶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家電產業群及出口加工區。
3.石油化工業
廣東的石油化工總量規模排在全國前列。主要產品如原油加工、汽煤柴三大類成品油、乙烯、合成樹脂、塗料、膠鞋等產量均排在全國前三名之列。2004年,廣東石油化工行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廣東省石油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茂名石化、廣州石化和湛江東興是廣東省三大骨幹煉油企業,前兩家也是廣東省著名的兩家乙烯生產企業。2005年,惠州1200萬噸/年煉油和80萬噸/年乙烯項目建成投產後,成為繼茂名和廣州之後的廣東第三大煉油化工中心。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已將廣東作為其業務發展的戰略布局重點。這將是廣東省發展上游煉油產業,並帶動下游石化產業發展的極好機遇。
4.紡織服裝業
廣東是全國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廣東省紡織工業各大類產品、品種、質量、品牌和工業總產值、銷售額等指標均領先全國。2004年,廣東服裝、紡織品出口達178.27億美元。
紡織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成為廣東紡織工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廣東的紡織服裝集群化發展優勢主要表現在專業化生產已形成「塊狀」產業。專業化生產小而精,小而專,相互配套協調。如中山的休閑裝,東莞的服裝、毛針織,佛山的面料、針織、童裝、內衣,揭陽(普寧)的襯衣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東省紡織產業重點集群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東莞、江門等市所屬的40多個鎮(區)。
5.食品飲料業
廣東是我國食品飲料工業的生產大省和出口大省。廣東食品工業重視技術改造和引進、消化、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為食品工業上水平、保質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某些行業和產品如飲料、焙烤食品、保健品和調味品等一直保持著全國領先地位,具有明顯的優勢,形成了一大批名牌產品。
2004年,廣東食品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650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9,同比增長25%;餐飲業實現1000億元的營業收入,增長15%,食品飲料工業已成為廣東省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之一。
6.建材業
廣東是我國的建材生產大省,產業規模全國最大,經濟總量居全國之首。廣東省建材工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產品配套能力較強並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重要產業。
廣東建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產品聚集區,如佛山陶瓷、佛山(順德)建築塗料、佛山(大瀝)鋁型材、潮州衛生潔具、雲浮石材、江門(開平)水暖衛浴等。廣東建材品種豐富,新產品開發速度快,特別是在飾材方面,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非常有利於產業競爭力的提高。
廣東建材企業的民營化、市場化程度較高,外向型經濟進一步發展,出口貿易活躍,建材出口量佔全國出口總額30%以上,居全國第一。優勢產品建築陶瓷的出口額近幾年年均增長速度達70%以上。12個中國陶瓷名牌企業中廣東就佔了8個,名牌陶瓷企業在市場開拓能力、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均有較大優勢。
7.造紙業
廣東省已是全國造紙及紙製品生產舉足輕重的大省。目前全國造紙行業唯一的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集產、學、研、科工貿於一體的國家研究中心設在廣東。
因廣東造紙工業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非常適宜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為發展造紙工業提供切實可行的纖維原料資源和水資源保證,近幾年外商紛紛進入廣東投資木材生產和木漿廠。
廣東已初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造紙產業集聚帶。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廣州、東莞、佛山、江門、珠海、深圳和湛江等地區,集聚了全省近80%企業。廣東造紙業已步入規模化發展的軌道,已擁有一批全國著名的造紙企業。
廣東的造紙業在規模、裝備、效益、技術、質量、管理等方面正朝強省邁進。目標是到2010年紙及紙板產量達到1100萬噸,商品紙漿產量達到85萬噸。
8.醫葯工業
廣東是醫葯大省,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中葯、化學葯物制劑、生物制葯產品領域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醫療器械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領域已形成一定優勢。2004年廣東醫葯工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量居全國前列,醫葯製造業的增加值增幅為3.7%。廣東省醫葯產業的集中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具有市場規模優勢,產業內部集中度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處於優化過程。已初步形成化學制葯、中葯、生物制葯、醫療器械、醫葯商業等比較完整的醫葯產業體系。擁有一批綜合性大型醫葯企業。它們在我國的醫葯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廣東省在化學葯物制劑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發展。在新型化學葯物制劑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已經具有較強競爭力,整體實力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深圳科興、康泰、廣州天普生化等生物制葯企業和安科、邁瑞等醫療器械企業在各自領域內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
9.汽車業
廣東汽車整車的工業增加值、工業利潤、銷售收入等有關汽車工業綜合經濟指標排在全國行業前列。近幾年,廣東省致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擴大吸引外資調整汽車產業結構,汽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田、五十鈴、日產、豐田等國外著名汽車廠商相繼落戶廣東。
廣東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至2004年廣東省擁有汽車企業432家,年汽車產銷量達29萬多輛,摩托車產銷量370多萬輛。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12億元。已形成以廣州為製造中心,轎車為重點,零部件為基礎,客車及改裝專用車為輔的汽車工業生產格局,以及具有較強產品開發能力和出口競爭力的摩托車產業群。廣東的高檔轎車已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
隨著汽車業的發展,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供應商隨之聚集廣東。珠三角地區已成為汽車工業產業集聚地,已經形成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花都等多個大型汽車零部件配套基地。
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
廣東特色食品文化
粵菜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選料之廣博而聞名。在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無不可入餚,蛇、鼠、雀、蟲、狗、貓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結舌的選料,卻被奉為席間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時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語,連誤以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嚇得生病,更不要說吃了。而在粵菜中,蛇卻是上佳選材,廣東人吃蛇,可謂源遠流長,而在粵菜中卻是上佳選材,《南越異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謠:「蚺蚺大蛇,既洪且長,賓亨嘉宴,是豆是觴。」如今,廣東的蛇饌已有近50餘種,並有多間以蛇為基本菜式的餐館,許多外國人、外地人來廣東,都會品嘗一下蛇饌,以為快事。
事實上,廣東人的這種無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開放的心態在飲食上的反映。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歷代王朝對它的控制比內地弱,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小,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從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
博採眾長講究實際
粵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國內京、魯、蘇、川等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如粵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過來的,煎、炸等法就是從西餐中借鑒過來的,逐漸形成獨特的南國風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從歷史接觸中探求關系,在兩地同樣事物的比較中,質的相似愈大,相互傳播也愈顯著。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從而使飲食文化具有兼容並蓄的特點,在不知不覺中推動飲食習俗的發展。
廣東飲食習俗在博採眾長的同時,能逐漸摒棄外地飲食中的某些陋習,形成不尚奢華、講究實際的風格。廣東人的飲食,講究少而精,即使宴請賓客,也絕不鋪張浪費,以吃飽、吃好為原則,這與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北方人的鋪張,正是由於禮儀上的拘泥,這固然有其豪爽可愛的一面,但更應看到,飲食上的繁文縟節,是無法為現代社會的行為方式所接納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廣東人不重視禮儀,恰恰相反,廣東人請客非常注重禮貌,使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而那種脫離實際的鋪張,則是務實的廣東人所不願為之的。
廣東人體現在飲食風格上的務實精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廣東人不尚虛名,講究實際,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務虛的精神對廣東的影響不深,相反,他們卻受到西方人的求實態度的熏陶。這種影響形成了廣東人對飲食既能博採眾長,卻又保持著務實態度。
製作精細追求享受
一道鮮美佳餚的製作,有賴於各個環節之間有條不紊的協作,粵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飪時間、起鍋、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如做魚講究即殺即烹,這樣才能保持魚的鮮味;再如其拼盤的製作,必須注意配料的選擇,以達到造型美觀、口味豐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盤,不僅是一盤佳餚,更是一件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
在粵菜中,最見於師傅製作功夫的莫過於雞饌了,凡幾百種之多,能讓客人遍嘗幾十種雞餚而絕無重復之感,幾乎每個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創制的招牌雞,如廣州酒家的文昌雞、北園酒家的花雕雞、佛山的柱侯雞、清遠的白切雞等,不勝枚舉,各具特色。如白切雞,必須選用小母雞或閹雞,以清遠三黃雞為最佳,製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剛熟、切開後兩腿骨還微帶血絲者為宜,倘若過火,肉質變老,便失去了白切雞爽滑鮮美的特點。
飲食製作的精細,與廣東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開。享受並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樂,它屬於一種道德的范疇,同禁慾主義相對應。禁慾主義拒絕塵世的財富和享受,抑制慾望以達到某些社會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從道德類型來看,廣東文化不屬於禁慾主義,而表現出享受主義的傾向,充滿了世俗享樂的人性和情調,表現在對舒適、快樂、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拚命地幹活,盡情地享受為宗旨。享受一詞,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被賦予貶意,總把它與不勞而獲聯系在一起,認為享受就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資格享受。其實,享受是人類非常高級的一種生存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一種必然的文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飲食習俗更向高檔次發展,對傳統的價值觀念進行強烈的沖擊,傳統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窮」,安於「簞食瓢飲」的生存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儒家把操守作為衡量人格的唯一標准,把守窮作為堅持操守的象徵,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將人類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線上。改革大潮中的廣東人意識到,生活上不尚奢華是可取的,但絕不能以窮作為判定操守的標准,這使他們能夠放開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標準的不斷提高。
飲食習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物不僅僅是含有可供人類利用以維持生命的有機物,對於每一種食物及其消費方式,還需要由文化對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標簽。同樣,廣東人對其飲食的選擇,也正是其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