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化工業的化學工業
1949年以來,中國新建了多個內地化工中心。全國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青島、大連、沈陽、錦西、廣州、重慶、武漢、衢州、太原、瀘州等化工中心。 純鹼工業主要有大連、天津、青島、自貢和應城5座大型鹼廠和杭州龍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東等20多座中小型廠,北方沿海占總產量85%,計劃在江蘇連雲港、山東壽光、河北南堡、福建廈門、湖南衡陽等地興建純鹼廠,並加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天然鹼資源的開發利用。
以電解食鹽為基礎的燒鹼工業多分布於消費區。上海、天津、沈陽、錦西、大連、衢州、株洲等城市均有大型燒鹼廠。1990年中國純鹼總產量已達380萬噸,居世界第3位,其中成鹼產量居世界第2位。 70年代以前中國建立的氮肥廠多以煤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莊利用無煙煤,大連、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蘭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後新建的大型氮肥廠多與石油資源結合,有利用油田氣生產氮肥的淄博張店和大慶卧里屯化肥廠,有利用燃料油和煉廠氣的遼河、滄州、南京、安慶、枝江、洞庭、廣州等化肥廠。西南的瀘州、金堂、赤水、安邊等化肥廠均以天然氣為原料。以晉東南無煙煤為原料的山西潞城化肥廠將建成中國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氮磷復合肥料基地。浙江鎮海、新疆烏魯木齊、寧夏銀川三大氮肥廠正在興建中。
中國磷肥生產集中於南京、銅官山、株洲、柳州、湛江、昆明、成都等地,存在「南磷北運」現象。中國缺少鉀礦,鉀肥生產緩慢,目前正在興建青海察爾汗鹽湖年產百萬噸復合鉀肥廠。1990年全國化肥總產量達1880萬噸。後世界第3位。 1990年中國鋼產量達6635萬噸。鋼產量佔全國70%以上的大型鋼鐵基地分布在東北的鞍山、本溪,華北的包頭、太原、京津唐,華東的上海、馬鞍山,中南的武漢,西南的攀枝花和重慶。鋼鐵工業分布有計劃地從沿海移向內地。地方中型鋼鐵企業有遼寧新撫、吉林通化、江蘇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西新余、福建三明、山東濟南、湖北鄂城、湖南湘潭和漣源、河南安陽、廣東韶關、廣西梧州、貴州水城、雲南昆明、甘肅酒泉、新疆烏魯木齊等。
特殊鋼生產主要分布在東北的齊齊哈爾、撫順、大連,中南的大冶、舞陽,西南的江油、成都、貴陽,西北的西寧、西安。吉、遼、川、湘4省的鐵合金佔全國產量的47%,其中吉林、錦州、峨眉等鐵合金廠最為著名。 中國蘊藏有多種有色金屬資源(見中國礦產資源),許多有色金屬資源與能源資源結合較好,有利於開采和冶煉。
1949年以來,中國建設了現代化采礦、冶煉工業。如湖南冷水江(銻)、水口山(鉛鋅)和郴州柿竹園(鎢),雲南個舊(錫)、東川(銅)、蘭坪(鉛鋅),江西大庚(鎢)、德興(銅),安徽銅陵和湖北大冶(銅),貴州銅仁(汞),山東張店、河南鄭州、貴州貴陽和山西河津(鋁)等均為中國大型有色金屬工業區。雲南、湖南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西北地區結合黃河上游梯級開發水電,建設了10多個大中型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區,如白銀和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連城、蘭州和青銅峽鋁廠等,形成了一些以有色金屬生產為主的工業城鎮。在沈陽、撫順、錦西、株洲、上海、昆明等地也建有大型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工業。
❷ 焦化廠、鋼鐵廠、水泥廠、發電廠、石油化工廠、氮肥廠、燒結廠這些中到底有什麼上下游工業聯系
焦化廠生產焦炭,焦炭用於燒結廠配料和煉鐵廠煉鐵,燒結廠生產的燒結礦和焦化廠生產焦炭一塊送往煉鐵廠高爐煉鐵,鐵水送往煉鋼廠煉鋼。同時煉鐵廠副產品爐渣用於水泥廠配料,煉鐵廠的煤氣可用於鍋爐發電
❸ 河池化工的發展歷史
公司前身是廣西河池化學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全資企業廣西河池氮肥廠。由廣西河池化學工業集團公司獨家發起,將廣西河池氮肥廠整體改組,以定向募集方式募集部分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設立廣西河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於1993年7月3日注冊成立,總股本為9851.4868萬股,其中廣西河池氮肥廠全部經營性凈資產8950.55萬元,折為國家股8950.55萬股,募集社會法人股242.2萬股,內部職工股658.7368萬股。國家股、 社會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分別占股本總額的90.85%、2.46%和6.69%。公司自成立以來,股權結構未發生變動。
1994年7月5日,公司名稱由「廣西河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廣西河池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6月3日,經公司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更名為「廣西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22日,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
❹ 哪些工業屬重化工業
重化工業泛指生產資料的生產,包括能源、機械製造、電子、化學、冶金及建築材料等工業。
①煤炭工業。在相當時期內,中國煤炭基地的布局以煉焦煤基地建設為重點,並建設了一批供動力、化工和城市居民用的煤炭基地。
②石油工業。中國目前主要產油區為東部的松遼和華北盆地,西部的塔里木、柴達木和准噶爾盆地。
③電力工業。中國電力工業的開發方針是盡可能多開發水電,加速建設礦區水電站,適當發展核電站,大力發展電網,同時在網外地區發展小水電、小火電和利用風力等能源。
④ 硫酸工業。中國硫酸原料構成中,硫鐵礦約佔73%,冶煉煙氣約佔11%,硫磺約佔16%。全國最大的廣東雲浮硫鐵礦1983年開始建礦。硫酸工業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大連及白銀、株洲、銅陵、葫蘆島等地。
⑤制鹼工業。純鹼工業主要有大連、天津、青島、自貢和應城5座大型鹼廠和杭州龍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東等20多座中小型廠。
⑥化肥工業。70年代以前中國建立的氮肥廠多以煤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莊利用無煙煤,大連、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蘭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後新建的大型氮肥廠多與石油資源結合,有利用油田氣生產氮肥的淄博張店和大慶卧里屯化肥廠,有利用燃料油和煉廠氣的遼河、滄州、南京、安慶、枝江、洞庭、廣州等化肥廠。
④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的石油化工中心建立在消費區的有北京、上海、南京、岳陽、遼陽等廠,其中以北京燕山石油化學總公司規模最大,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經濟效益最好,建在靠近油田的有大慶、吉林、齊魯、天津。
⑦冶金工業以鋼鐵及有色金屬冶煉為主。
⑧建築材料工業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產為主。
⑨其他還有船舶修造、精品鋼材、技術裝備製造、運輸設備製造、重大項目成套(配套)裝備製造、儀器儀表、精細化工等為重點的新型重化工業
❺ 氮肥的我國發展
20世紀以來,氮化肥的生產一直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是由於世界土壤的平均氮肥力不高,氮素不易在土壤中積累,而現代集約化農業又促使土壤有機質與氮的過多損耗,在多數條件下單位氮素的增產量高於磷、鉀養分。
我國的氮肥工業發展較晚,到1935年才先後在大連和南京建成兩座氮肥廠生產硫酸銨。1949年前,全國累計生產的氮肥量為60萬噸(N),主要用於沿海各省。新中國成立後,氮肥工業先於磷鉀肥獲得迅速發展。1953年我國年產氮肥以養分計算為5萬噸,超過歷史上1941年最高年產量4.8萬噸。經過第一和第二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至1965年,全國氮肥產量已達103.7萬噸(N)比1953年增長近10倍。以後,經過1969~1978年10年大、中、小型化肥廠並舉的大發展時期,全國新建了1000餘座小氮肥廠和10餘座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氮肥廠。至1983年,全國氮肥產量猛增至1109.4萬噸(N),成為僅次於前蘇聯的世界上第二位氮肥生產國。1991年全國氮肥產量達到1510.0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國共生產合成氨4629.85 萬噸,生產氮肥3200.7萬噸(折純氮),其中尿素4147.13萬噸(實物量)。2006年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折純)產量為5,592.79萬噸,比2005年同比增長8.0%;2007年1-11月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折純)產量為5,248.58萬噸,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長13.1%。
❻ 水泥廠,氮肥廠屬於什麼導向型工業
水泥廠是原料導向型,氮肥廠應該是市場和技術導向型
❼ 我國合成氨發展狀況
我國的合成氨工業起步於20世紀30年代。一個是由著名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先生創辦的南京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錏廠—— 永利寧廠,現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的前身;另一個是日本佔領東北後在大連開辦的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其最高年產量不過50KT。另外,上海吳蘊初的天原還有一套電解水制氫生產合成氨、硝酸的小型車間(32年吳蘊初訪問Du pont購買的一套日產4t液氨的合成氨中試裝置)。整個合成氨生產從業人員約3400人,技術人員150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己形成了遍及全國的、完整的合成氨工業布局。我國擁有多種原料、不同流程的大、中、小型合成氨廠1000多個。1999年我國合成氨產量為34.5Mt,列世界第一。
解放後,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是從建設中型氮肥廠開始的。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①
恢復老廠,建設新廠 (新中國成立—— 1956年)
建國之初,在恢復與擴建老廠的同時,從前蘇聯引進了三套以煤為原料、年產5萬噸合成氨配9萬噸硝銨裝置,創建了吉化、蘭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
②
自力更生發展中型氮肥廠
(1956年—— 1965年)
56年自行設計、製造了7.5萬噸合成氨系統,以川化的創建為標志。到65年中氮投產了15家。20世紀60年代隨著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采,64年又從英國引進了一套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0萬噸合成氨裝置(即瀘天化)。
③
小氮肥的迅猛發展
(1965年—— 1975年)
為了適應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58年由著名化工專家侯德榜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製取碳酸氫銨的新工藝。在經歷了技術關、經濟關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全國各地(除西藏外)建設了一大批小型氨廠,鼎盛的1979年時最多達1540座氨廠。
④
大型氮肥廠的引進和發展
(1975年——至今)
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合成氨工業大發展時期。由於大型合成氨的優越性,1972年我國作出了引進大型合成氨裝置的決定。73年開始,首批引進了13套年產30萬噸大型合成氨成套裝置(其中10套為天然氣為原料,建在川化、瀘天化、雲南、貴州等地)。為了擴大原料范圍,78年又第二批引進了4套年產30萬噸合成氨裝置。20世紀90年代,又先後引進了14套具有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的大型合成氨成套裝置,從而掌握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先進工藝和技術。
同時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開始了大型合成氨成套裝置的自行設計、自行製造工作,第一套年產30萬噸的合成氨裝置於80年在上海建成投產。特別是於90年代初在川化建成投產的年產20萬噸合成氨裝置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