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和號戰列艦的詳細資料
大和號(Yamato)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超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大和」號標准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確是名符其實的最大、威力最強的戰艦。其裝甲厚、防護能力強,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建造背景:
自20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帝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日本帝國海軍為確保在西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的戰略是,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上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為此,日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並組建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在此作戰指導思想下,日海軍認為,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海軍抗衡,因而企圖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越地位。與此同時日本與英美等國在倫敦海軍會議上限制海軍軍備的談判正在逐漸趨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1937年確定建造3艘大和級戰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決定將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級戰列艦「信濃」號改建為航空母艦。
設計方案
日本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艦數量上根本不可能與工業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日本海軍預計,美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艦艇寬度由於巴拿馬運河的限制,將搭載406毫米(16英寸)口徑艦炮。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日本海軍開始准備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日本早在1916年就試制過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製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具有一定的經驗。
1934年10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海軍艦政本部正式下達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任務,要求新艦裝備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口徑副炮12門(四座三聯裝),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四座雙聯裝),最高航速30節以上,艦體防禦裝甲能夠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離上的打擊。由艦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由平賀讓造船中將負責技術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23個設計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3座3聯裝9門460毫米主炮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布局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最終,日本海軍決定採用了兩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的設計。被認為是最佳的戰列艦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艦的各種設計方案中,動力裝置都計劃要使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並用的混合動力。由於日本海軍安裝了柴油機的大鯨號潛艇母艦故障率較高,最後放棄了這一計劃,在最終的A-140F5方案中只採用蒸汽輪機。
建造經過
日本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03計劃),正式決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艦(當時稱為1號艦和2號艦)。1937年11月4日,1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的差距,而且還處在戰爭條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仍然不惜代價建造空前強大的戰列艦。日本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一說16000噸)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據資料,這些設備一共花了1000萬美元),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為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內的大型鍛造件。並且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
在製造主炮時,日本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題便是如何保證高膛壓條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備足夠的強度。1920年試制的480毫米艦炮便是由於強度不足而在試射中報廢,460毫米艦炮在減裝葯的情況下勉強通過試射。吳海軍工廠艦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通過內壓增強炮身的強度。用這樣的方法製造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壽命達200-250發。
1號艦1939年5月-10月,鍋爐安裝完畢,9月-11月,主機安裝完畢。1940年7月15日,1號艦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來自古代日本畿內五國的大和國,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1940年8月8日大和號下水。建造中的大和為了保密,造船廠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
下水後的大和艦開始舾裝工程,到1941年7月,該艦主炮已經安裝完畢。從10月16日起,大和艦開始試航,10月22日,在宿毛灣以153,553軸馬力的動力輸出達到了27.46節的航行速度,試航獲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艦首任艦長高柳儀八海軍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艦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主炮開火的聲音連海邊城市裡的居民都聽到了)。同時,日本聯合艦隊派出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向美國夏威夷進發,在12月8日凌晨(當地時間為12月7日),這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突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這一行動在宣告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這一天,大和艦結束了試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艦正式竣工,入吳鎮守府船籍,並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
大和艦的艦型
為了盡可能的縮短裝甲帶並為主炮射擊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噸的大和艦艦體長寬比設計成6.76:1,為了憑借15萬軸馬力(只相當於當時一艘日本重巡洋艦的最大輸出馬力)的動力獲得27節的航速,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從1935年開始,經過長期水池試驗,前後提出40多個不同的船模,從中最終確定了艦型。
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節省了30噸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內裝有零式水下聽音器,可以探測敵方潛艇的活動。這種艦艏和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艦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個球形,而「依阿華」的則與水線以下艦艏保持平齊,兩相比較之下,大和艦的球鼻艏外觀更接近於現代,而效能更明顯。
大和艦艦艏內側的細腰部卻呈內凹的弧形,其減阻性能更為優良。這種外形和「依阿華」級同樣非常相似,但「依阿華」級艦艏的內側曲線延伸到艦體中部以後就變得平直了,而大和艦的內側曲線則呈弧線一直延伸到了艦艉,實際效能也更為優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原因是「依阿華」級受到巴拿馬運河33米寬度的限制。
大和艦艦艉水線以上高6.4米,與舯部舷水線以上高8.6米相比,其艦艉低陷。由這個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艦的艦載機機庫,艦載機在吊裝之前就暫時停放在這里。艦內機庫在後主炮之後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可放置零式戰斗機、水上觀察機各3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艦載機的發射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另外在艦艉兩舷側還有安放艦載小艇的隧道狀艇庫。
在大和艦的艦艉處安裝有前後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積為46平方米,副舵面積為16.5平方米,兩舵之間距離15米,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一般來說,兩舵並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魚雷命中,容易同時損壞。大和艦的舵效非常明顯,其戰術迴旋直徑僅為640米(航速26節狀態),而這一優勢對在戰列艦炮戰中佔領有利陣位有著很大的作用。
大和艦的艦橋高45米(從龍骨處算起),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內置98式方位盤)和15米大型測距儀,向下依次為防空指揮所,晝戰艦橋,作戰室,艦長休息室,羅經艦橋(夜戰艦橋),第二海圖室,司令塔。在艦橋內部裝有直通式電梯。從外形來看,大和艦艦橋側面積310平方米,正面面積卻只有159平方米,僅相當於側面積的一半,其迎風阻力比較小。
「大和」號採用單煙囪,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盡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艦體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有孔面積是無孔面積的55%,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號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斗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後分火射擊時,它也起後指揮所的作用。
⑵ 日本工業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工業分布的特點: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的狹長地帶。
原因是:日本礦產資源缺乏,工業臨海分布便於利用便利的海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主要地理信息:
1,位置:屬於東亞,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
2,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等四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
4,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富士山是日本國的象徵,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國的最高峰;
5,氣候: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具有海洋性特徵),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較為豐富;
6,經濟類型: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7,工業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形成了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和瀨戶內海業區五大工業區;
8,東西方兼容的文化:民族構成單一,以大和民族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又有強烈的現代氣息,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
⑶ 深圳沙井大和廠累不累
不累。
深圳沙井大和廠員工的主要工作是對汽車、空調、機械等濾芯器進行生產研發,員工周末雙休,不加班,是相對比較輕松的工作。
深圳市寶安區沙井大和廠成立於2014年,地址在沙井新橋第三工業區,附近有公交車站點,交通是比較便利的。
⑷ 為什麼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工業生產水平卻很高
我認為應從歷史的角度來談.
從二戰結束開始,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短短時間里就重振國家,原因如下:
⒈日本國民團結勤奮,頑強不息.
⒉日本戰前的生產和經濟水平較高,故戰後仍然具有相對高新的技術.
⒊戰後美國因"杜魯門主義"和"馬歇耳計劃"大力扶持扶持日本的經濟.
⒋日本自"維新"以來,就大力發展經濟,隨後以進出口貿易為主.
⒌日本進出口貿易十分獨特,以進口原產品,出口精加工的產品為主.不但經濟提高很快,也促進了高新尖端技術的發展.
綜上為簡潔地幾點,希望你能接受了解.
加油!多學知識!
⑸ 中國現在的工業技術能建造大和號嗎
中國應該沒有建造大和號的能力,因為大和號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雖然中國現在已經能夠造幾十萬噸的油輪,但是和造軍艦是兩碼事。而且造戰列艦和造普通的巨型油輪不同,巨型油輪只要有那麼大的裝載量就可以了,但是作為戰略性的話這還遠遠不夠。
我話又說回來了,造這個軍艦有什麼用呢?現在早已經是導彈軍艦的時代。戰列艦早已經被歷史所淘汰,因為他已經根本不適應現代化戰爭了。現在花費大力氣走這么一艘大型的戰艦艦,在戰爭中也只能當靶子而已。
⑹ 二戰期間日本工業水平怎麼樣
首先德日意三國同盟中的頭號老大德國至少領先了日本20多年,工業產值德國在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之前其工業水平已經接近並趕上了蘇聯,因為這個原因希特勒才覺得偷襲蘇聯。而日本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空軍而已,但是根本無法與美軍的空中力量想抗衡的。陸軍坦克那簡直就是一張薄皮而已,大約是1940年之前的水平,很差就是。由於陸軍由於工業水平太差,日本在列強中只能墊底,當然是比中國軍隊要強不少。
1937年全球的工業數據是這樣的(佔世界工業百分比)美國28.7%,蘇聯17.6%,德國13.4%,英國9.2%,法國4.5%,日本3.8%,義大利2.9%。
且不說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前是有世界劣質產品倉庫的美名,「東洋貨」就是劣質產品的代稱。大家只要看看下面兩個例子就會明白。
1》航空發動機的渦輪增壓技術。對於活塞式發動機而言,此項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發動機和飛機性能。美國早在戰前就已熟練掌握並大量用於二戰軍機。而反觀日本,此項技術直到終戰都未熟練掌握,最終,這個缺限成為了二戰日本軍機的一塊「心病」。(所以日本嚴重缺乏性能優良的重裝甲戰機和高空戰斗機)
2》雷達電子技術。這點我就不多說了。日本在此項技術上同美國的差距很大(這點戰後日本人也是承認的),嚴重影響了日海軍戰艦的夜戰能力(美軍一直就靠雷達夜戰)和防空能力(日本開發不出同美國一樣的對空無線電近炸炮彈)。 還有陸軍武器的種種問題(戰車、火炮的威力和質量),這些無一不是日本基礎工業薄弱的表現。英美認為二戰日本只是一個二三流的工業國家不無道理。(「大和」號是日本傾國之作,而反觀英美,又有哪艘戰艦如此麻煩)
所以假如你是一位美軍飛行員,你可以開著你心愛的地獄貓戰機F6F,將眼前上下翻飛的零戰打成碎片。不用擔心日軍的炮火,它們對你堅固的愛機沒有多大的威脅。(對比日軍一打就著的零戰,F6F即使被打斷機翼也很難起火。而日本由於缺乏性能穩定的大馬力航空發動機,一直開發不出性能優良的重裝甲戰機。後期強行開發的「紫電」改戰機,同樣由於那該死的「心病」而可靠性很差,嚴重影響了它的實戰表現。)
綜上,二戰時日本的工業水平只能算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所以也只能欺軟怕硬了。
⑺ 我想請問二戰時期日本的大和號戰艦的鋼鐵質量怎麼樣
日本在戰敗後美軍有從吳海軍工廠拿到大和三號艦裝甲樣本並帶到本土進行強度測試,結果是大和號的裝甲相同厚度情況下強度略低於美軍的CLASSA鋼。這種VH鋼是日本最好的鋼板比一般用的船用裝甲硬化鋼強度高處很多,日軍只有少數船用上來這種裝甲鋼。而英德練鋼的強度從資料來看基本比美國高出百分之25%左右,畢竟歐洲戰場是以裝甲力量為核心,長期的坦克消耗戰里,工廠的煉鋼技術也隨之不斷提升。所以就結果上來看俾斯麥的裝甲鋼質量比大和高很多,大致上來說高出50%左右。
當然船舶的防護程度也不是單看裝甲質量,就厚度和防彈外形以及設計來說大和防禦還是戰艦史上第一,俾斯麥的防護程度在大和面前也就大巫見小巫了,從水平防禦能力來說在那時候30000米外沒有任何戰艦的主炮能夠擊穿大和的主裝甲帶,即使是大和自己的世界最大460口徑炮。
手打不易,確認請採納謝謝
⑻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工處於什麼水平
二戰時期日本的整體軍工應該算是世界前列,但算不上一流,不過造船業倒是一流,零式因為其設計缺陷沒有預留升級空間所以後期性能下降,空軍同時期的話漢斯貓的最強(僅僅指戰機設計與科技)。畢竟漢斯貓是能搞出噴氣式飛機的。日本的海軍當時確實是世界一流,特指航媽,直到後來美帝搞出了餃子級和島爹級,再加上日本本國的資源匱乏問題,日本後期缺油缺鐵,還有就是一戰後西方(還有日本)很多國家都沉迷大艦巨炮(牛牛的戰巡家族伊麗莎白女王羅德尼納爾遜,漢斯貓的俾斯麥提比,美帝的新墨西哥級北卡南達鴨滑,日本的金剛級扶桑山城大和武藏,高盧雞的敦刻爾克級黎塞留級等等)搞航媽的先驅就是美日英三個(美帝的蘭利1922年,牛牛的競技神1923年和本子的鳳翔1922年),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各國可以把兩艘3.3萬噸的戰艦改裝成航母,於是美國把兩艘在建的列剋星敦級戰巡改成了航母,本子也把兩艘天城級改成了赤城加賀,牛牛也不甘示弱,然而因為一戰元氣大傷,只改裝了兩艘巡洋艦勇敢和光榮,直到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之後才開始搞了約克城級光輝級和翔鶴級。之後本子的海軍一直保持世界前列,直到萊特灣。不過要說海軍本子和牛牛哪個強的話,兩個艦隊並沒有直接交手,數據比較(戰艦噸位)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英美日法意海軍噸位比10:10:6:3.5:3.5。不過戰鬥力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例如高盧雞海軍集體坐沉土倫還被坦克干沉。
⑼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技術比日本強多少
至少相差20-30年 日本差德國20-30年
一.德國強大
德國二戰時候戰爭潛力很強,工業產值1941年6月已達蘇聯的水平可以說並列世界第二。德國陸軍二戰世界最強這是大家公認的,蘇聯勝過它是用5.3萬輛裝甲車輛的殘骸填出來的...,而英美陸軍勝過它完全是航空兵的功勞;德國強就強在重裝裝甲部隊的高素質。反觀日本能媲美德軍1942年水平的四號坦克(75*48倍徑坦克炮)的五式坦克1945年投降時還沒試驗完;步槍缺乏自動武器的概念,被美軍的M1半自動步槍痛宰後,才於投降前推出五式半自動步槍(日本戰後第一代國產自行火器64式步槍就是其改進版),而德國1944年已經大批量裝備MG42通用機槍,MP43突擊步槍(AK47的原形),FG42傘兵步槍和G43半自動步槍,可以說這時的德國步兵班輕武器火力接近於美軍水平。反坦克炮,呵呵,是德軍的強項,FLAK40式75MM的炮口下有數不清的盟軍裝甲車輛,而日本反坦克炮仍停留在德軍1940年攻佔法國的37MMFLAK36式的水平(難怪90萬關東軍在蘇軍的坦克大突擊中一敗塗地)。
空軍可以說雙方平分秋色(大家聽我細細說來),之所以這樣說,因為日本是軸心國里唯一將戰略轟炸機投入作戰行動的(德國的只用於了對倫敦的報復轟炸),因此日本陸軍航空兵是軸心國里唯一的戰略空中力量。戰術兵力上,沒有比德國更值得信賴的,ME109G不錯,而FW190及它的改型TA152則是唯一能與P51匹敵的螺旋槳戰斗機(知道哈特曼吧,駕駛ME109G10擊落敵機362架,戰後去蘇聯勞改了10年...),別說日本陸軍的「隼」(大名鼎鼎的「零」式的陸軍型),就是新型的2式「雨燕」依然難敵P47「共和」,只有最後的「紫電改」勉強達到了FW190D3的水平...德國之所以沒有真正的戰略轟炸機是因為戈林為首的空軍高層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能俯沖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