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加強工業三線建設開發保護

如何加強工業三線建設開發保護

發布時間:2022-09-19 02:57:33

㈠ 什麼是「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時期是什麼時候

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拓展資料
三線建設包括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大三線建設是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是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建設內容是建立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的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燃料動力和農業、輕工業在內的國家戰略後方基地。小三線建設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後方地區建立以迫擊炮、火箭筒、無坐力炮、步槍、機槍、沖鋒槍及其彈葯和地雷、手榴彈等輕武器生產廠為主,包括為武器配套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等在內的地區後方基地。主要為滿足地區自衛戰中地方部隊和民兵作戰需要,也為野戰部隊提供武器彈葯。
三線建設的過程: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
文革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前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經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由於國防考量,這些工廠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導致企業的後續發展進入瓶頸。
如陝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下屬28個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的范圍內,其中一個企業被分散在6個自然村中,裝配零部件需要汽車往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員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陝西新建的400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區的48個縣,多數是一廠一點,有的甚至是一廠多點,布局被譏諷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區內信息閉塞,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無法跟上世界潮流,顯得過時落伍。
有時山區內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也往往損失慘重。冬季大雪封山後,工人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時人用「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與環境的惡劣艱苦。也因此,許多的廠礦單位里醫院、商店、學校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一個封閉的社會。
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線建設才得以出現。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新建的項目數量多,規模大,遷入工業人口多。

㈡ 60年代中央作出了三線建設的決策,相關部門推行的政策包括什麼

一、60年代中央做出了三線建設的決策,相關部門推行的政策包括什麼?
三線建設包括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
大三線建設是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是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建設內容是建立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的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
小三線建設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後方地區建立以迫擊炮、火箭筒、無坐力炮、步槍、機槍、沖鋒槍及其彈葯和地雷、手榴彈等輕武器生產廠為主,包括為武器配套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等在內的地區後方基地。

二、三線建設
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也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困難。

三、三線建設的調整
197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按照「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原則,對三線地區國防工業進行調整。三線建設歷經3個五年計劃時期,涵蓋13個省、自治區,共投入2,050餘億元資金,幾百萬人力,安排了數千個建設項目,初步改變了中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後,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到20世紀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資產原值1,400億元,約占當時全國的1/3。

㈢ 三線建設是什麼

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極為困難,但是三線建設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3)如何加強工業三線建設開發保護擴展閱讀:

三線建設的過程: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

文革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前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經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由於國防考量,這些工廠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導致企業的後續發展進入瓶頸。

如陝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下屬28個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的范圍內,其中一個企業被分散在6個自然村中,裝配零部件需要汽車往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員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陝西新建的400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區的48個縣,多數是一廠一點,有的甚至是一廠多點,布局被譏諷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區內信息閉塞,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無法跟上世界潮流,顯得過時落伍。

有時山區內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也往往損失慘重。冬季大雪封山後,工人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時人用「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與環境的惡劣艱苦。也因此,許多的廠礦單位里醫院、商店、學校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一個封閉的社會。

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線建設才得以出現。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新建的項目數量多,規模大,遷入工業人口多。

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廣元接收核工業與電子工業,重慶為常規兵器製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個鈈生產堆(816工廠)和常規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

需要注意的是三線建設並不都是沿海工業內遷,還有大量基礎工業如長慶油田、攀枝花冶金工業、六盤水煤炭工業以及大量配套的鐵路公路等新建項目。

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其後一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咸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廣元、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

這些企業遷移後,多半進行了改制,由軍用企業轉為民用企業。如位於十堰的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改制為東風汽車公司;重慶兵器工業基地改為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長安集團、嘉陵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建設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一些未遷移的企業,則逐步走向荒廢關閉。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得以繼續生存,但生產門類已經發生發生巨大變化,如重慶著名的816工程。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體制問題的決定》,成立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以加強對三線建設的領導。

3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批復》,同意以李井泉為主任,程子華、閻秀峰為副主任。後來彭德懷、錢敏任西南三線建委副主任。

㈣ 中國三線建設具體指什麼,有哪些著名的事件

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體制問題的決定》,成立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以加強對三線建設的領導。3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批復》,同意以李井泉為主任,程子華、閻秀峰為副主任。後來彭德懷、錢敏任西南三線建委副主任。

㈤ 三線建設的啟示

一、戰備形勢緊迫、建設正急正快
1964年,國際局勢動盪,戰爭因素急劇增長。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台灣當局製造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面對迫在眉睫的戰爭形勢,國防安全已經成為頭等大事。
在5月間進行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要求全黨把三線建設當作一件很重要、很緊迫的戰略任務來看待。他指出,國防工業建設要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爭時間,搶速度,對沿海工廠搬遷和三線建設要熱心些,不能冷冷清清,積極性越高越好,哪怕是粗糙一點,也要趕快搞起來。1965年4月,針對美國侵越戰爭不斷升級的趨勢,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美帝國主義在越南採取擴大侵略的步驟,直接侵犯越南,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備應付最嚴重的局面,要加強備戰。
當時的判斷是,戰爭會早打、大打,因此要搶時間、爭速度,趕在戰爭爆發前盡快建設「三線」戰略大後方。
當時,各級「三線」建設指揮部都把搶時間、爭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結果一些建設項目未經周密勘探就盲目定點;當時還採取「三邊」原則,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沒有搞好總體設計就全面施工;片面追求速度,忽視施工質量;輔助和配套設施沒有建成就湊合投產。不僅造成了許多返工浪費,而且把一些工廠建在斷裂層、滑坡帶、山洪口或缺水區,遺留一些以後不好解決的工程建設問題。許多建設項目長期形不成生產力,給國民經濟背上了一副十分沉重的包袱。
二、計劃經濟的運作模式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線建設是一種發展封閉的內向型經濟:國家是惟一的投資主體,所有制結構是單一的國有經濟,調節機構是國家計劃和行政命令,動力是單一的精神動員,格局是依靠國內自有資金、自有資源。黨和政府一聲令下,幾百萬建設大軍就浩浩盪盪地向西部轉移,一大批工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就紛紛內遷,一批批建設物資就源源不斷地調往三線,三線建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
計劃經濟最大問題是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三線建設形成了一大批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當時只是國家機關的行政附屬物,喪失了人、財、物、產、供、銷的自主權,既無動力,又無壓力,也沒有活力。結果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費驚人,據有關部門測算,1966~1972年,無效投資達300多億元,占同期國家用於三線資金的18%強。
三、政治運動影響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搞起來的,明顯地帶有政治性。當時推進三線建設的辦法主要是政治手段,包括:政治動員和號召,階段斗爭和大會戰等。
三線建設開始時進展迅速,「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形勢發生劇變,許多三線建設的各級領導幹部「靠邊站」,造反武鬥浪潮更使地方「三線」建設工程陷於混亂之中,許多科技人員遭到傷害,重要科研攻關項目停滯不前。從1967年~1969年初,不少三線建設項目如成昆鐵路、重慶兵器工業基地等處於停頓和半停頓狀態,其餘的也在艱難維持之中。
三線建設
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後,國內政治局勢稍趨緩和,三線建設領導班子、施工力量、物質資金得到充實,重新展開。
政治運動給三線建設的影響很大,特別表現在所謂「政治建廠」上。
1970年1月下旬,國家建委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現場會,主要內容是學習和推廣屬於「大三線」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江山機械廠與焦枝鐵路的經驗,即走「政治建廠」的經驗;發動貧下中農參加基本建設,大打人民戰爭的經驗;邊建設、邊施工安裝、邊生產,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宿舍的經驗;發揚「干打壘」精神,節約建築材料的經驗等等。這些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和基建程序,給三線建設造成了危害。
四、積累率過高,投資結構不合理
首先是農、輕、重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三線建設投資方向主要集中於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根據安排,在國家整個基本建設850億元的投資中,重工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共628億元,佔74%;農業120億元,只佔14%;輕工業37.5億元,僅佔4.4%。「三五」計劃期間,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原材料工業、機械製造業和鐵路運輸的投資,占該地區總投資的72%,結構顯然不利於農業輕工業的發展。
其次是擴大了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由於三線建設形成基本建設規模過大,積累率過高,抑制了消費,人民生活受到了影響。「三五」、「四五」時期,職工工資事實上處於凍結狀態。這一時期,全國消費水平是1949年以來增長最慢的。
五、「山、散、洞」的方針影響開發效益作為戰備工程,根據三線地區的地形地貌,毛澤東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營」的意見,中央進而確定的「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特別是關繫到國家安危的一些國防尖端工程,更應首先考慮其隱蔽性。但是,過分強調了山、散、洞原則,勢必違反經濟規律,達不到應有的效益。
如一個三線企業,下屬的研究所和生產車間分散在5個縣11條山溝里,最長距離146公里,內部連結公路達700多公里。聯系十分不便,造成工序之間重復倒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很多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尖端技術,深山裡的條件顯然不適合其發展,由於遠離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布點過於分散,並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開發,所以這些鑲嵌在西部大地上的一個個現代工業基地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受到限制。
六、忽視沿海老基地的發展,影響整體國力的增長由於集中建設三線地區,全國有380多個項目、14.5萬人、3.8萬台設備從沿海地區遷到三線地區。由於西部當地經濟基礎比較落後,措施難以配套,大量資金和設備閑置,施工隊伍窩工嚴重,生產、生活問題較多,造成長期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第3個五年計劃中,累計三線地區投資為482.43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52.7%,整個內地建設投資為611.15億元,佔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66.8%,沿海投資為282.91億元,佔30.9%。在底子厚、本來能取得很高經濟效益的沿海地區,投資相對嚴重不足,影響了生產規模的擴大。
七、忽略的三線人員待遇差距和基本生活保障
三線建設是出於國家戰備國防考慮的。正面意義是除了國防外,拉動落後地區經濟和人才提高,同時集中一批產業發展。反面意義是強行推動經濟並不因地制宜,導致大量破產和關停並轉,造成極大損失。
最大危害支援三線人員,造成返城返鄉極大待遇差距,當年獻完青春獻子孫就是真實寫照,涉及人數約幾千萬,無數家庭子孫成長的巨大悲劇,國家因此特別保障,在此呼籲,尤其三線退休人員,從京滬省會發達地區流落至山村三四級城鎮待遇,在當地也許還行,但大部歸鄉痛苦不堪,無法本地化醫療和收入平衡。

㈥ 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 三線建設指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後方地區;二線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其中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的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准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後方。用今天的區域概念來說,三線地區實際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
1958年中蘇決裂後,嚴峻的戰略形勢與東南沿海脆弱的防務系統讓領導層開始考慮在西部建設後方的戰略問題。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並延燒到中國南部地區。同年8月17日、20日,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就是三線建設的起源。自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與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其規模可與抗戰時期的沿海工業內遷相提並論。三線建設也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
在其中又以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數量最多,企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慶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主要接收核工業與飛機工業,重慶則接受了解放軍裝備中除航天工業外絕大多數的武器製造生產,甚至包括核試驗設備(816工廠)和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建設成果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第二重型機器廠 賀蘭山煤炭基地
重慶建設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鋼鐵公司
重慶川維股份集團 攀枝花鋼鐵集團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 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 丹江口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
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洛陽玻璃廠 西北鋁加工廠
重慶紅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二汽 襄渝鐵路(襄樊——重慶)
重慶大江工業集團 江漢油田 青藏鐵路一期西寧至南山口
重慶珠江光電集團 葛洲壩水利工程 湘黔鐵路(株洲——貴定)
重慶望江船舶集團 陝西飛機工業有限公司 成昆鐵路(成都——昆明)
重慶816核工廠 長慶油田 焦枝鐵路(焦作——枝城)
三線建設可以說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集中的西部開發。十餘年間,三線建設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到70年代末,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由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占當時全國的1/3。職工人數由325.65萬增加到1129.5萬人,增長2.46倍。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3.92倍。同時,它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後、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為基礎、國防科技為重點、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相配套、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戰略後方基地,為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三線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對國際形勢和戰爭威脅估計過於嚴重,在建設中出現了指標過高、要求過急、規模過大等問題;把戰備放在第一位,許多企業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產組織困難,成本過高;以重工業為中心,造成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但是,三線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對國際形勢和戰爭威脅估計過於嚴重,在建設中出現了指標過高、要求過急、規模過大等問題;把戰備放在第一位,許多企業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產組織困難,成本過高;以重工業為中心,造成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㈦ 20世紀50年代的「三線」工程是什麼

一線是指東北及沿海地區,二線則是位於一、三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三線還有「大三線」和「小三線」之分,大三線即是涉及上述13個省、自治區。小三線即是一、二線地區按中央要求和計劃,在自己轄區內立足國防進行的戰備建設。

1964年,黨中央作出「搞好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和部署,我國在西南、西北內陸地區進行了規模宏大的備戰性質的經濟建設,史稱三線建設。所謂三線,是毛主席從我國當時戰略需要出發,根據戰略位置不同,將全國各地區劃分為一、二、三線,三線地區是全國的戰略大後方(簡稱三線)。

三線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地區,廣東北部、廣西西北部地區。

詳細介紹

三線建設是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以基礎工業、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為目標的大規模基本建設。它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

從建設期來說,自1964年到1979年止,歷時15年,從調整期看,1979年到1983年,初步調整4年,從1983年到2003年,大調整歷時20年,大調整期國家共規劃安排了三線調整項目201個。

閱讀全文

與如何加強工業三線建設開發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c級轎車可以做什麼掙錢 瀏覽:191
後工業時代街區什麼意思 瀏覽:950
寶馬等級的車有哪些品牌 瀏覽:789
汽車表面有小坑怎麼修復 瀏覽:529
長沙有哪些工業產業園 瀏覽:830
福州哪裡可以買到進口賓士 瀏覽:703
購買賓士怎麼便宜 瀏覽:697
台灣工業區有多少 瀏覽:742
汽車怎麼給幾腳油 瀏覽:99
中山三角南水工業園屬於哪個村 瀏覽:855
賓士glc電池損壞不能掛檔如何解決 瀏覽:466
粘汽車塑料用什麼膠水 瀏覽:584
工業石油指什麼 瀏覽:231
開個江淮汽車4s店需要多少錢 瀏覽:725
興寧市工業如何 瀏覽:604
農業地如何變更為工業建設用地 瀏覽:669
賓士c200l什麼時候大改款 瀏覽:465
汽車牙箱多少錢 瀏覽:530
寶馬x5打氣泵電腦板在哪裡 瀏覽:798
奇瑞凱翼汽車大保養需要多少錢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