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製造真的逆襲德國了嗎
現在被視為質量過硬代名詞的「德國製造」,百年前還是低劣貨的象徵;如今,「中國製造」也正在甩開山寨貨的帽子。本月,德國權威質量管理機構德國質量協會(DGQ)和德國市場研究機構「Innofact」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盡管依然存在負面形象,但「中國製造」在德國受歡迎度比其名聲要好不少。這項調查顯示,八成德國人認為「中國製造」是「德國製造」的對手,僅有11%的德國的消費者拒絕中國產品。
目前,「中國製造」進入德國人的購物袋已成為常態。德國《質量管理雜志》網站10月10日公布了這項調查結果,其中54%的受訪者認為,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正加大步伐,將超越德國品牌和德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彷彿是為了給德國德國質量協會增加註腳,觀察者網注意到,10月18日,德國風電巨頭企業森維安公司(Senvion)與中國企業簽署了采購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的框架供貨合同,這是德國首次采購中國該型產品,也是中國首次批量打入歐盟市場,中國風電裝備在全球高端風電市場的新突破。拿下這個訂單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德國國內本身就有兩家世界級的風電設備製造商西門子和艾維康。
根據雙方簽訂的框架協議,未來三年將向後者出口至少100台3.7MW-144機型風力發電機,兩家公司將深度合作,中車株洲電機將提供森微安公司總需求50%的產品。
之所以德國巨頭企業選擇「中國製造」,原因就是高品質。森維安這次購買的風電發動機對噪音要求極高,而中車株洲電機的產品不僅是國內噪音控制技術最高的,也超過了全球行業標准。——能夠讓德國巨頭企業放棄本國產品采購「中國製造」,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至少在該領域中國製造不遜色於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德國媒體早就注意到「中國製造」的廉價形象已經成為歷史,而正朝著品牌創新、品質保障邁進。
去年7月,德國在一篇社評中,提到了蘋果在中國市場舒服日子的結束,並分析了其背後的內容。
評論指出「蘋果公司的iPhone屬於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科技產品,……在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iPhone系列曾被看作是黃金標准。然而在蘋果不得不對付銷售業績下降時,華為、小米等中國品牌迎頭趕上。這是一個長遠發展的前奏:中國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廉價形象已是過去時了」,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文章表示,沒有品牌,價格便宜,這曾經是中國商品的特點。這已經成為了歷史。"如今,品牌的創新、設計和打造成為了很多中國企業的首要目標。其中打前陣的是電子產品和電子商務企業。"
作者以華為為例,在5年的時間里,該公司成長為了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世界第三大手機製造商,而且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售業績走弱的情況下,仍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銷售業績同比25%的增長。
「這種崛起有三個原因:第一,質量。中國生產商如今有能力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了,國際品牌在這方面的優勢縮水。在提供相同品質的產品方面,中國生產商做得越來越好,而這是吸引顧客的基本前提。……第二,錢。在過去幾年,這些公司在中國國內賺足了錢,來實現它們耗資巨大的廣告攻勢。……第三,中國國內市場的疲軟。自從中國告別飛速增長以來,企業們開始扭轉方向。盡管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仍是一個重要的銷售市場,但這些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必須更多著眼全球市場、保證長期增長。很多都是以新興國家為切入點,而華為告訴人們,中國企業也可以在歐洲這樣的成熟市場上立足。」
作者在最後寫道,這些都給歐洲帶來了影響。「『中國製造』逐漸從廉價商標變為品質保障。電子產品和電子商務公司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消費品生產商可能緊隨其後。歐洲企業必須要適應這一點。目前歐洲產品在中國還享有盛名,然而很快,如果想要跑贏中國的後起之秀,這些歐洲企業除了品牌響、質量好之外,還必須拿出更多的東西--既在中國,也在歐洲本土市場。」
查詢到,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海外市場。德國是中國在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實際投資來源地、第二大投資目的國。中德貿易額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約三成,是中國與英、法、意三國貿易的總和。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目前已明確了開展先進製造合作的12個重點領域。首條「工業4.0」示範生產線在沈陽落地,青島、蕪湖、揭陽、太倉等地的中德產業園區蓬勃發展,雙方在第五代移動通信網路、智能製造、電動汽車等領域的創新研發合作方興未艾。
⑵ 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現狀,與日本、德國、美國相差多少年
一、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機械工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超過9%;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從16.6%提高到20.3%;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萬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萬家,從業人員數達到1752萬人,資產總額已達到10.4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1.2萬億美元和美國的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製造第一大國。
二、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機械產品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機械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了較大突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1.電力裝備方面:已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產60萬及100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水電設備最大單機容量已由30萬千瓦升級到70萬千瓦,機組效率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已具備自主生產百萬千瓦級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的能力,三代核電站裝備的成套製造技術正在研發,並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兆瓦級風電機組已實現批量生產,5MW海上風電機組已研製成功,我國已進入世界風電設備生產大國行列;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800KV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研製成功,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投入工業化運行的國家。
2. 冶金礦山設備方面,可自主提供年產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用常規流程的成套設備;年產2000萬噸級露天礦、年產60~70萬噸級金屬礦、年產600萬噸級井下煤礦、年處理400萬噸級選煤廠、年處理300萬噸級選礦廠、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廠成套裝備。
3.石化通用設備方面,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已實現國產化;百萬噸乙烯裝置所需的關鍵「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及多股流低溫冷箱已研製成功;6萬立方米/時等級大型空分設備已實現國產化並出口,正在研製8.5萬立方米/時空分設備;石油鑽機已由9000米升級到12000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正在由陸上鑽機向海上鑽機拓展。
4.汽車行業: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轎車的銷售比重佔31%。
大型施工機械方面:2000噸履帶起重機、500噸全路面起重機、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直徑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特大型工程機械研製完成。
農業機械方面:除少數高端產品尚需進口外,國產農機已基本能滿足國內農業的需求。180馬力大型拖拉機已研製成功,小麥聯合收割機已經普及並開始向大喂入量機型發展,3-4行玉米聯合收割機批量供應市場,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技術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研製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獲機械、節水灌溉、秸稈還田和復式作業機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進展。
5.工作母機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數控機床以及為之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進步很快,數控機床自給率達到60%,開發出了五軸聯動龍門加工機床、五軸聯動葉片加工中心、五軸落地式數控鏜銑床、七軸聯動重型立式車銑復合加工機床、超精密加工機床、柔性製造系統及大型沖壓自動生產線;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明顯提高,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
6. 大型鑄鍛件方面:我國30萬、60萬千瓦火電機組高中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45%,發電機大軸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轉子製造技術並實現批量生產;100萬千瓦級三代核電設備成套大型鍛件已研製成功,壓力殼、蒸發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關鍵鍛件的技術攻關已相繼取得突破。
三、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1.在資本結構方面:已實現多元化,行業內生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國有大型企業在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生產中繼續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民營經濟表現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對機械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對機械工業的平穩發展功不可沒。
2.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上汽、東風、一汽、長安產銷量在全行業中佔比已達70%,前十大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已達86%;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產量在發電設備行業佔比達到68.7%,華銳、金風、東汽在風電設備產量中的佔比也已達70%左右;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龍工、山推已約佔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3.在產品結構方面: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0年,機械工業新產品產值超過2萬億元,約佔全國工業新產品產值的40%。重大技術裝備向大型化、高參數化發展,部分產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量大面廣的通用機電產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4.在資產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1.9萬億元。高強度的投資使得全行業的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行業固定資產的新度系數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的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進水平。
與美、日、德差距較大,與德國差距有30年左右。
⑶ 中國和德國的工業製造水平到底差多少年
至少還相差20年。
比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是什麼樣子的:Agiecut Vertex精密數控慢走絲線切割機床:工件加工輪廓誤差:TKM工件輪霄誤差≤±1μm;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5μn,0.05微米,50納米!而國產的仍停留在毫米級別,加工精度決定了裝備精度。機床用的刀具,國內的可能便宜但是德國原廠的比國產的更加耐用幾百倍!
再就是印刷設備,德國海德堡印刷機一台二手的就好幾百萬,即使這樣印刷效果依然非常好。
⑷ 中國能趕超日本或者德國的機床工業水平嗎
人家研發生產和市場環境都比我們好,知識產權保護到位,技術迭代,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關鍵是沒有惡性競爭,這些我們國家到現在都沒做到或者意識到,拿什麼跟人家比?
關鍵是中國人口眾多,又是後發國家,必須有計劃的從低端至中端直至高端步步推進。參加國際競爭,必須有競爭力。要物美價廉。這幾十年來,功夫不負苦心人,航天航空高鐵超高壓真流輸電樣樣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讓西方人感到擔心,其實也是正常反應。有競爭,自然會有壓力,落後就會落伍。
如果技術更新換代的夠快,你看客戶要不要換新?什麼機床用很久,所以需求不大。這句話我真的想笑。比如你現在可以同時加工五個面,兩年時間就技術升級到同時可加工七個面,精度更高,效率更快,你看客戶他換不換新。軸承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在控制系統方面也是落後於日、德、美,日本的發那科和三菱的數控還有德國的西門子數控系統是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的山崎馬扎克1919年成立。這些,我們在五年內可趕上和超越?當然,現在我們國家發展的也很快,希望在未來幾年能趕超歐美,繁榮昌盛!
⑸ 中國機械產業發展史
我國機械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早期的傳統機械;
中期的
近代機械;發展至今的現代機械。
1.傳統機械
從杠桿、尖劈等原理的利用發展為對慣性、摩擦、彈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製造工藝方面經歷了由石器製造工藝向銅器和其他機械工藝的轉變。這充分說明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機械技術已經形成並有了一定的發展。
春秋戰國之漢代時期:這一時期鐵器開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機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鋼鐵技術的產生、鑄造、鍛造和柔化處理等機械熱加工技術在這時期都有很大的發展。標志我國傳統機械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宋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機械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水利
機械有了新的發展,水動力方面應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明清時期:出現了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製造,如鄭和所乘寶船是古
代最大的遠洋船舶,活塞風箱,風箱靠活塞推動和空氣壓力自動啟閉活門,成為金屬冶鑄的有效的鼓風設備。千鈞錨,制針用的冷拔鋼絲等手工的高技術製作等。《天工開物》就是當時機械技術的見證。其記載了不少有關機械製造和產品性能的情況。
二、近代機械
近代機械發展這一時期主要開始標志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開始
中國開始開設機械製造學校,及機械製造工廠。
從1840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為近代時期,這期間中國的機械
工業逐步由手工業作坊式小生產,向使用動力機器的生產方式轉變。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由封建統治開始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這個時期誕生的機械工業,從一開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點:中國最早使用動力的機械廠是外商辦的;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機械廠是清政府經營的軍火企業;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企業,一直處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的壓迫之下。
185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久,外商在黃埔經營的船塢船廠增至5、6家。英美商人並紛紛在華東設立船舶修造廠,其中較大的有英商辦的上海祥生船廠、耶松船廠和和豐船廠。
20世紀初,日本在東北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日俄戰爭後,在南滿地區,開辦了一批機械工廠。到20年代已有較大的鐵路、造船、礦山機器等機械製造廠20多家。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於1906年擴建了接收帝俄的大連鐵路工廠、撫順煤礦機械廠 。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鐵路工廠。
1908年,川崎造船所擴建了接收帝俄在大連的船塢和工場,設大連分廠 ,至1914年已發展成為擁有日籍職工2800餘人、中國工人1萬餘人的大型修造船廠,能修造5000噸級輪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專為裝配機器的慎昌工廠。美商對中國主要是輸出機器設備,長時期佔中國進口機器設備總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辦機器廠較少。
到民國時期中國的機械發展又有了新的進展,1931年南京政府開
始籌備中央機械廠,其設備狀況較強。另外當時中國也能仿製一些進度較高的機器,如自動繅絲機、鎢絲拉細機等。民營機械廠也迅速發展,如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大隆機械廠、順昌機械產等等。都體現了中國機械工程的發展計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現代機械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近三十年來,我國的機械科學技術發展速度
很快。經過中國不懈的努力,中國機械工業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製造業,初步確立了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向機械產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動化和成套化的趨勢發展。在有些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就目前而言中國機械科學技術的成就是巨大的,發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八五」期間,中國共產黨十四大明確提出要把機械工業、汽車工
業建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按照這一戰略要求,原機械工業部會同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制定了《機械工業振興綱要》,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實施,要求用15年時間,到2010年基本實現機械工業的振興,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機械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機械工業
產值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超過25%,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為國民經濟提供了大量可靠裝備;先進製造技術得到大量採用,同時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製、製造重大、精密、成套裝備的能力顯著提高;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機械產品出口的迅速增長,有力地支持了機械工業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機制已在機械工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民營企業、鄉鎮企業成為機械工業發展的新興力量。
「十五」期間是機械工業歷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迅速的時期。整個行業發展成績喜人,亮點頻現:產出規模增長迅猛、發展環境顯著改善、產業結構變化喜人、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多年來中國機械工業的高位運行,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因此,大力發展機械工業,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去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對促進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十一五」將為機械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眾所周知,國家的每
一個五年計劃都涉及到許多大型工程的建設,而每項工程都將率先拿出接近10%的總投資額做設備投資,其中機械設備就是最為重要的設備投資之一。由於設備投資提前進行,因此機械行業就在固定投資增長高潮到來前提前進入輝煌期,即未來若干年將是傳統機械行業高速發展期。兩大行業拉動機械產品需求。從行業關聯性來看,由於汽車和航天產業是與傳統機械保持最為緊密的兩大行業,這兩大行業的高速發展必然直接帶動傳統機械的大幅增長。
"十二五」期間市場需求預測、發展戰略與指導思想、規劃目標、
發展重點及主要任務、政策性建議和措施意見七個方面對行業發展狀況和前景進行了闡述和規劃。明確了推進我國工程機械產業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發展戰略。提出通過5年努力,初步形成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主機產品、基礎技術、功能部件的研發與製造體系,實現我國工程機械產業由粗放型、模仿型、數量型向科技創新、質量、工程機械行業早早地迎來了一場寒流效益型的轉變。
這一時期還沒有結束,我國的機械科學技術還將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只要我們能夠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用好科技發展規律並勇於創新,我國的機械工業和機械科技一定能夠振興,重新引領世界機械工業的發展潮流。
⑹ 中國機械近代發展
中國近代機械行業發展歷史
從1840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為近代時期,這期間中國的機械工業逐步由手工業作坊式小生產,向使用動力機器的生產方式轉變。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由封建統治開始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這個時期誕生的機械工業,從一開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點:中國最早使用動力的機械廠是外商辦的;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機械廠是清政府經營的軍火企業;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企業,一直處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的壓迫之下。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取得了在中國沿海和內河的航行權。為了適應航運業發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國建立了船舶修造廠。1845年英國人柯拜在廣州黃埔設立的柯拜船舶廠,是中國領土內最早的一家外資機械廠。
185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久,外商在黃埔經營的船塢船廠增至5、6家。英美商人並紛紛在華東設立船舶修造廠,其中較大的有英商辦的上海祥生船廠、耶松船廠和和豐船廠。至19世紀60年代末,外商在廣州、 上海、廈門、 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廠已達22家,僱用的中國工人達九千多人。
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工業除船舶修造廠外,還有鐵路車輛修理廠,如1880年英國人在唐山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鐵路車輛修理廠,1901年德國人在青島四方村建立的青島鐵路工廠,都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企業。據1908年統計,外資經營的34個主要機器廠中,船舶修造廠28個;鐵路車輛工廠3個。這些廠以英商經營的最多,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20世紀初,日本在東北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日俄戰爭後,在南滿地區,開辦了一批機械工廠。到20年代已有較大的鐵路、造船、礦山機器等機械製造廠20多家。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於1906年擴建了接收帝俄的大連鐵路工廠、撫順煤礦機械廠 。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鐵路工廠。
1908年,川崎造船所擴建了接收帝俄在大連的船塢和工場,設大連分廠 ,至1914年已發展成為擁有日籍職工2800餘人、中國工人1萬餘人的大型修造船廠,能修造5000噸級輪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專為裝配機器的慎昌工廠。美商對中國主要是輸出機器設備,長時期佔中國進口機器設備總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辦機器廠較少。
⑺ 中國工業與德國工業差距有多大
就工業來講我們在發展四十年估計能趕上今天的德國。什麼時候國產機床能被德國人買去用於軍工製造,什麼時候我們算就趕超了。不過現在我們的軍工用的是人家的二線機床,還是日本造的。
你不能要求才發展十幾年的年輕人和一個積累了幾十年的老手對打。我們才發展了多少年,德國積累了多少年。等著吧,憑著我們的人口和發展潛力,雖然現在有些方面還比不過他們。但超越他們只是時間問題。少吐槽多幹事,我們的征程可是星辰大海。應樹立質量強國的思想, 同樣的材料,做出的產品質量相差很多,必須縮小質量差距,不應追求物美價廉。
但是反而最害怕工業製造能力不是特別強的中國, 千方百計來制裁我們的發展, 所有的高科技不能出口 ,本質上是我們完成了工業化,也許製造質量不是特別強,但是我們可以製造 。就像你可以製造賓利我們可以製造比亞迪 ,高檔當然是賓利但是跑起來都是能跑120公里每小時 。
但是我們是後起之秀,我們的金融受國家監管,美國是不能輕易控制我們的。現在網路經濟和金融經濟抬頭了, 實體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我們一定要以美國為戒 ,千萬不要走美國的金融道路 ,一旦發生次貸危機那麼就是下個日本再也翻不了神。
⑻ 據說現在中國的工業水平落後德國100年,是不是真的
保守估計應該差不多100年,畢竟現在支撐中國主要
工業體系
的產品比較低端,都是德國人100年前生產的東西,而且工藝水平也差的很遠,德國工業估計比美國還要強一點。
⑼ 問中國科技何時能突破二戰德國水平
簡單地說,由於國情不同,科技這種問題各國各有千秋,德國19世紀就已經是工業大國了,納粹為了戰爭需要,所以他們的軍事工業技術發展得很快,而我們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到了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中國的重工業才真正開始,比德國慢了一個世紀,我們現在科技發展到現在已經算不錯了,我們也有很多比德國先進的科技呀,像航天技術之類的。中國現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你所說的目標了!樓主要對自己的民族有信心啊,別忘了四大發明都是中國人發明的,要是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西方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最少要放慢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