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台灣以什麼產業為支柱工業體系

台灣以什麼產業為支柱工業體系

發布時間:2022-09-14 10:21:55

1. 台灣的經濟實力和福建省相當,他們的主要支柱產業是什麼

台灣的經濟支柱產業有半導體產業、電子製造業、精密機械、顯示技術等等。

2. 台灣支柱產業是什麼

台灣支柱產業是:半導體製造,光學高科技產業。

3. 香港台灣被稱為東方明珠和台灣地區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台灣支柱產業是半導體工業,主要是IC設計,封裝以及晶圓代工。代表性企業有台積電,聯華電子,聯發科等等。

4.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怎麼樣有哪些支柱產業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可能還不如廣東一個省。我2010年去的台灣,當時已經不如大陸繁榮!比較冷清。現在可能更是倒退了!曾經是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已經落後。以蔡英文現在的大陸政策,建議大陸用經濟制裁台灣的策略!制裁台獨!將蔡英文逼下台,將蔡英文的台獨之路堵死!

台灣現在經濟不錯,保持三十前一樣(工資沒有漲),台灣現在支柱產業蠻多1:民進黨就是台灣最大的經濟支柱產業,2:民進黨愛可以發電(節能,環保產業)3:國庫搬私庫(創造民進黨黨產及個人增收)4:民進黨可以創造更多的議題(新聞,電影題材)

奴婢的命,二奶的地位,小姐的心,這就是台灣。

論產品的 科技 含量,永遠是小日本的跟屁蟲,日本發展了新產業,於是就賣次一等的技術給台灣。台灣你就老老實實的好好做,熬一個出頭之日也行呀。但是,他們不!

現在的台灣除了台南的農業就剩下 娛樂 和用愛發電了吧。美帝的毛,倒是學的很像,又是勞什子民主自由三權分立,又是勞什子低端產業輸出。但是,美帝的精髓一分沒有學到,倒是搞了一大堆花樣:又是台獨,又是神馬黨產清算……

美帝能夠低端產業輸出是:人家掌控了世界資源,材料,掌控了國際交易貨幣,掌控了金融,掌控了高 科技 ,並且有一隻強大的反應迅速的軍隊,他把世界各地變成了他們的加工場而已,大利潤都被他們一掃而光。而台灣除了學到了「低端產業輸出」以外,其他一條也沒有啊。

工農業才是國家(地區)的基石,把產業輸出以後,內部一定空心化 ,就算在外面賺回來了鈔票,但是失去了製造能力就很難找回來了:技工,工程師,設備……各種產能。

所以,現在台灣的支柱產業就是在台灣以外開公司賺回來的鈔票,還可以嘚瑟幾下。就跟以前我國著名的「勞務大省」差不多一個性質。

要是沒有這些商人在外地賺幾個錢弄回去的話,呵呵,用愛都發不出電來了,別說勞什子台獨了,奴婢都沒得做了。

2015年我去台灣走了一圈,覺得台灣經濟受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例如經濟相對活躍的高雄,臨街一些鋪面也歇業。

但是,台灣經濟也有亮點,主要是半導體產業基礎比較好。台積電可以說是台灣經濟一大支柱,就連華為最耀眼的麒麟970晶元,也不得不委託台積電代工。然而,除了台積電之外,台灣的各業都比較暗淡。早前國民黨執政時期,大陸釋放善意,放開台灣自由行和台南水果等農產品輸入大陸,現在受益最多的台灣南部起家的民進黨執政,反而讓大陸民眾赴台 旅遊 減少,大陸進口台南農產品的積極性下降。

目前,台灣的國際空間進一步萎縮,國內經濟需求嚴重不足,資本外流,很多資源需要進口,經濟總量已經比不上中國深圳一個市,經濟增速、民眾的創新創業精神更是不能和深圳相提並論。接下來,台灣經濟只會比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差很多。台灣經濟難以樂觀。

聽說台灣快被「掏空」了,很多企把工廠建在大陸,現在又陸續遷往越南、印度甚至美國,去尋求更低成本或更高端技術。

附圖一張,供你參考。

台灣省聯系多年實際經濟增速都在3%以下,2015-2017年GDP增速分別是0.8%、1.4%和2.8%,和大陸的7%只有的增速相比,低了不少。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台灣的年均增速都在5%以上。

要是和曾經的「黃金時代 」(20實際60-90年代)的年均8%以上的增速相比,台灣現在的經濟發展可謂不溫不火。「蔡政府」上台以來,兩岸經貿關系變差,對於依賴出口的台灣加進來說,打擊很大。前段時間,由於大陸削減台灣香蕉的進口,「台獨分子」還發明了水煮香蕉皮的吃法呢。

在1994年的台灣黃金年代,其GDP遠遠超過大陸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該年,台灣GDP22098億元,大陸地區48638億元,台灣佔大陸的比重為45.4%。那是的廣東GDP僅有4619億元,約為台灣的21%。

不到30年的時間,一切天翻地覆。大陸GDP由於1994年的48638億元飆升到827122億元,增長了16倍。台灣則由22098億元增長到38702億元,僅僅增長了75%。台灣佔大陸比重則有1994年的45.4%驟降到2017年的4.7%。

雖然台灣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經濟實力還是不可小覷。2017年台灣GDP摺合美元約為5732億美元,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第22位。排名高於瑞典、挪威等西方工業強國。

提到台灣的產業,就不得不提它的電子 科技 產業。像台積電、聯發科、華碩、宏碁、鴻海精密等台灣電子 科技 企業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尤其是台積電,作為國際知名的晶元代工企業而聞名。其生產工藝和技術領先全球,因此每年能夠按到大量蘋果、高通、聯發科、海思麒麟等晶元企業的訂單。

台灣經濟起步較早,也得到美國、日本的幫助,美、日對台灣沒有太多的技術限制,市場限制,對大陸則不同。台商在世界各地也很活躍,可謂是基礎較好。

支柱產業首先是半導體產業,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不過需要美國的技術支持,包括使用美國的設備;台積電名號稱「護島神山」,還有「聯發科」等等,是個晶元生產大戶。台灣電子業水平也不低,電腦配件,如主板等,還有屏幕面板,手機攝像頭等,很多電子零部件產自台灣;台灣工具機也有一定競爭力。台灣的農業技術也很先進,農、漁產品產量高。另外,服務業也很發達, 旅遊 業也不錯。

目前,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其它產業與大陸相比,優勢不大,很多是旗鼓相當;由於雙方產業有一定的互補性,所以台灣產業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性很高。

實際上,目前的台灣幾乎完全是在「吃老本」,經濟已經長期低迷, 社會 沒有生機;與蓬勃發展的大陸相比,除了個別產業外,已經沒什麼優勢了。

北部接近大陸二線城市,新竹台北都市圈還是可以的。但城鎮和大陸差不太多。南部是農業區,供應全台農產漁貨 旅遊 。總體來說,布局比較合理。整體水平越來越落後大陸。

支柱產業,只剩下台積電。其他的都是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 旅遊 業和夜市依靠大陸,所以越來越落寞。台灣日子不會好過。

台灣省現階段的發展情況

現階段我們先來看看2020年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以人民幣計價,2020年台灣名義地區生產總值為45855億元,同比增長8.6%。按平均匯率計算,台灣省名義GDP摺合6648.00億美元,同比增長8.61%,人均名義GDP摺合28180美元。2019年世界經濟體GDP排名中,第20位的經濟體GDP總量為7030億美元,而前20的經濟體大部分國家或者地區都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較嚴重,所以台灣極有可能首次挺進世界經濟體GDP20強。

我們從台灣省的GDP、人均GDP、月工資中位數、最低工資幾個指標進行簡單分析:

1、經濟總產出:2020年,台灣的GDP總量達到4.58萬億元人民幣,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七,超過湖北、福建,但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湖北、福建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相信2021年福建、湖北將重新超越台灣。

2、經濟增速:2020年台灣的實際增速為2.98%,表現相對不錯,主要由於疫情控制相對較好。

3、人均經濟產出:2020年台灣人均名義GDP摺合28180美元,排名世界經濟體前40位,已經進入初等發達階段,僅次於港、澳、深三市。

4、人均工資:月工資中位數方面,台灣全時受雇者的含紅利獎金月工資中位數為41000台幣(9548人民幣),純工資中位數為36000台幣(8384人民幣),有30.1%的台灣雇員,月工資低於3萬台幣(6987人民幣),79%的台灣雇員月薪中位數低於50000台幣(11700人民幣)。

5、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方面,台灣2020年法定最低月薪為23100台幣(5319元人民幣)。

應該來說,如果從2020年的經濟狀況來看,台灣省的發展情況還算是不錯的,但主要得利於台灣省新冠疫情控製得相對較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台灣省的支柱產業主要有哪一些就可以知曉未來的發展趨勢。

台灣省有哪些支柱產業呢?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後台灣省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省市值較前的公司的名單: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台灣的支柱產業主要是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這些領域可以說是全球領先。這也難怪台灣省經常口出狂言。因此,我們對於台灣的了解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更為深入的了解。

雖然現在台灣的發展已經被大陸遠遠甩在後面,大陸也有越來越多的省份趕超台灣,但在高端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這些領域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相信隨著我們不斷地加大對半導體、高端製造業、通訊行業的投入,特別是我們大陸的企業近幾年的超高速發展,台灣省的很多產業和領域將毫無優勢。只有投入到大陸的整個經濟體系中,台灣經濟才能煥發更大的光彩,不然將會再次黯淡無光。

以上是我對台灣經濟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台灣的地理位置是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也是我國的第一大島嶼,包含釣魚島、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多個附屬島嶼,是我國在海上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早在上個世紀,台灣在世界上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早在多年之前,台灣就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人均GDP在當時也是很可觀的,當然了那裡的房價也很高,所以經濟發展水平是相對內地來說比較高的。近幾年,由於島內政治因素的影響,經濟下滑比較嚴重,整體的經濟水平相當於大陸的四川省。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再加上它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也造就了台灣經濟在上個世紀末,出現的經濟騰飛的繁榮景象。

5.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怎麼樣,有哪些支柱產業

現階段台灣的經濟其實不太景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光鮮但是實際上也存在著多種問題,台灣的支柱產業主要是農業以及旅遊業捕魚等,台灣的旅遊業之前一直都是比較好的。但是近年來受到一些政策的原因,台灣的旅遊業開始下滑。

而現階段的台灣經濟可能只有一個空殼吧,之前看過對於台灣人民的調查,大多數的人對於當下的台灣經濟表示不予認可,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並且普遍的工資待遇並不是很高。於是大多數的年輕人選擇來內地就業,可想而知台灣的經濟面臨著怎樣的重創。

台灣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區,他的農業是發展的非常好的,建議台灣可以多發展一下農業,讓自己的優勢能夠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想要將旅遊業重新發展起來那麼就需要改變一些政策,畢竟人民的生活是最為重要的。

6. 台灣省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其實每個行業的人都說自己的行業是台灣的支柱產業 :P
60-80年代 -- 進出口貿易 + 加工業
90年-現在 -- 晶圓製造業 + 電子產業

7. 台灣三大支柱產業

台灣三大支柱產業如下:

1、半導體產業

台灣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產業生產基地之一,在半導體材料、設計、代工及封測等領域位列前茅,在全球市場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近年來,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曝光度」大增,套用國外媒體的話來講,台灣無愧於全球半導體「工業之基」。

2、電子製造

提起中國台灣的製造業,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電子製造業,代表公司包括鴻海精密、和碩、仁寶電腦、廣達電腦、緯創集團等。這些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電子組裝)廠商,大多數以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為主要業務,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

3、石化工業

石化工業是中國台灣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從業人數超過70萬,平均年產值佔到整個製造業比重的7%,是中國台灣省關鍵的產業之一。




8. 台灣經濟以什麼工業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9. 台灣經濟的支柱是什麼

1949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當時台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台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此外,從1950年下半年起,美國開始對台灣實行經濟援助,注人大量資金幫助台灣恢復經濟。到1952年,台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

當時台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台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達71.5%,成為創匯主力。台灣當局又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在工業方面,重心放在資金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島內生產替代進口,以適應島內的消費水準,並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製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麵粉、塑膠原料及製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

由於台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後勁乏力。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台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台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台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製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台灣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製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託,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中,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在這一時期,台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得益於大量的美國經濟援助以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從1950年至1965年給台灣的經濟援助共計l5億美元。15年間,"美援平均約佔台灣投資毛額的34%,從而彌補了台灣商品及勞務人超的91%"。美國對台灣的經濟援助不僅限於資金或物資,還包括軍事援助、低利貸款、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灣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美援,"台灣經濟至少要比現在落後20-3O年"。此外,戰後西方國家在60-7O年代的經濟繁榮,給台灣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二)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國民黨統治集團敗退台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台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並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這些資金和人才對台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台灣。

(三)台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台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四)台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五)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台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大批台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並且有利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祖國大陸在台灣出口份額中的比重上升,減輕了台灣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對台灣經濟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灣經濟雖人均GDP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井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台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台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台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台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期預算)佔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狀況持續惡化,至2002年,台當局總負債已接近4兆新台幣,債務余額佔GDP比重超過30%。

台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台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台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綜上所述,台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均是政治、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雖然台灣當局採取了某些相應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9851/webportal/W5268070/Uzhanglx/A145003.html

10. 為什麼台灣的工業以加工工業為主

工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基本上建立了部門比較齊全、以委託加工型態為主體、以信息電子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70年代以前,台灣工業特別是加工出口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也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但發展重心始終是以輕紡工業為主,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缺乏重化工業與生產資料生產工業。70年代初起,台灣在繼續發展加工出口工業的同時,開始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在第六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中,台灣把加速發展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並以「人造纖維、塑膠-石化」及「金屬製品、機械-鋼鐵」兩大系列作為代表,採取保護政策(即進口替代),建立台灣自己的重化工業。然而,世界石油危機的發生,改變了台灣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台灣當局便於1974年提出推動「十項建設計劃」,發展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工業及重化工業(即興建鋼鐵廠、造船廠與石油化學工廠)。隨著十項建設工程的相繼完成,台灣重化工業得以初步建立與發展。1978年,台灣重工業生產比重首次超過輕工業,台灣有了自己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

請好朋友你把上面的資料看完就理解台灣為什麼以加工業為主了。

閱讀全文

與台灣以什麼產業為支柱工業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7哪些隱藏功能 瀏覽:901
中國工業模擬軟體都有哪些公司 瀏覽:384
汽車維修板金如何提成 瀏覽:500
小汽車刮擦如何修 瀏覽:886
cf煉油汽車怎麼進 瀏覽:135
寶馬x7和xt6哪個大 瀏覽:612
奧迪廠方選配要多久 瀏覽:296
什麼是黑工業 瀏覽:499
汽車火花塞如何更換教程 瀏覽:328
汽車多久換空調濾芯機濾 瀏覽:151
ml賓士350參數是多少 瀏覽:938
通州工業鋁回收多少錢 瀏覽:566
天津工業大學什麼時間建的新校區 瀏覽:848
舞陽汽車站是哪裡 瀏覽:505
寶馬賓士奧迪怎麼選25萬 瀏覽:230
賓士汽車擋桿上的是什麼 瀏覽:263
賓士為什麼這么牛 瀏覽:860
惠州工業主板多少錢 瀏覽:634
鄭州的各類汽車數量有多少 瀏覽:973
電梯和汽車修理哪個簡單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