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省滁州市怎麼樣,滁州發展成安徽蘇州,安徽為什麼
目前安徽省排名第三的城市。有山有水,人傑地靈。人文底蘊足,經濟發展後勁足,人民幸福指數高,值得商業投資,值得定居。
❷ 安徽最新的城市經濟實力排名
第1名:合肥
安徽省省會,雖然合肥的基礎較為薄弱,省內各市對合肥也有些爭議,但畢竟也做了60多年的省會,而且近年來經濟發展明顯加速,已經超越了很多老牌省會城市,加上科教實力較強,科大、工大、安大三所重點高校的大力支持,位列安徽第一也是合乎情理。前段時間合並巢湖後,城市發展格局進一步拉大,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第2名:蕪湖
皖江地區主要城市,安徽沿江發展的重要陣地,皖南區域中心城市。蕪湖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加上有長江航運的天然優勢,經濟發展自然不慢。建國後,蕪湖經濟穩步增長,並有一批以奇瑞為代表的大企業支撐,縣域經濟也較為富裕,近年來與長三角合作加強,綜合實力已然穩居安徽第二。
第3名:馬鞍山
該市為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重工業發達,人均收入在安徽名列前茅。可貴的是近年來,該市積極利用鄰近長三角的區位優勢,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也逐步發展起來,加上城市建設基礎較好和沿江的航運條件,又是全國文明城市,所以名列三強也是實至名歸。
第4名:蚌埠
皖北地區的老工業城市,當年憑借千里淮河第一港和鐵路的交匯推動了城市的迅速崛起,並一度發展成為安徽前列的重要城市。蚌埠科教實力也較為強大,高校機構較多。但是近年來實力有所衰落,GDP只能排在安徽中游,城市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加上地處皖北,缺少發達地區的引領,當年的輝煌正在逐步衰退,被省內很多後起之秀超越。但是蚌埠畢竟還有當年的雄厚基礎和交通發達的優勢,所以再次崛起也不是難事,故眼下只列第四。
第5名:淮南
同樣是皖北地區的老工業城市,煤炭工業是其主要的產業部門,資源型城市的特點顯而易見,但是交通上不如蚌埠發達,學校機構也少於蚌埠。但是淮南城市面積較大,是全國「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加上重工業實力還在,人均收入也不差,這座百萬人口的老市居於第五也是合理的。
第6名:安慶
安徽的老省會,也是安徽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自古就是長江北岸的重要城市之一,軍事上地位顯赫,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安慶作為安徽的傳統城市之一,建國後曾一度衰落,但近年來經濟發展也有所起色,經濟總量穩居前五位。相信安慶憑借歷史文化和長江之利,在搞好縣域經濟的同時,綜合實力還會有一個明顯的跨越。
第7名:滁州
一座有著1500餘年歷史的淮東州府,《醉翁亭記》讓人們了解了古滁州自然之美和人民之樂。由於建國後設市較晚,起步較遲,但近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逐步邁上全省上遊行列。滁州憑借毗鄰南京、揚州的區位優勢和市區發達的家電電子實力,經濟實力目前居全省第五。在安徽新一輪建設熱潮中被定位為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和皖江地區對接長三角的前沿。但北部轄縣縣域經濟較為薄弱,影響了綜合實力的抬升。
第8名:淮北
與淮南同樣作為皖北的資源型重工業城市,工業實力顯而易見,人民生活水平也較高,城市建設基礎不錯,雖然是重工業城市,但環境總體良好。但淮北苦於區域面積較小,總人口不多,經濟體量不大,發展腹地缺乏,嚴重製約了綜合實力的提升。最近正在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相信未來淮北會成為一座雖小而精的皖北名城。
第9名:銅陵
與淮北類似,這座江南城市雖然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都不錯,自然環境也十分優美,但是面積太小、人口太少,而且和隔壁的蕪湖關系復雜,導致了雖然人均富裕,但綜合實力不強,經濟體量不大,總體來看,只能屈居第九。
第10:阜陽
阜陽是皖北地區人口最多的大市,交通條件優越,經濟發展腹地寬廣,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阜陽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滯後,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升,縣域經濟普遍乏力,周圍缺少發達地區的帶動,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基礎,但大而不強,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11名:宣城
宣城自古就是江南名郡,文化繁盛、經濟繁榮,而且有臨近江浙的地理優勢。宣城自然環境優美,縣域經濟發達,但人口較少,城市建設起步較遲,所以總體經濟實力不大,地區產值排名靠後。不過,雖然綜合實力不強,但一點也不影響宣城人民高質量的生活條件和環境。
第12名:六安
皖西大市,六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面積和人口都不少,經濟發展也有所起色。但六安縣域經濟較弱,只有霍山較好,人均收入不高,而且由於地處皖西,經濟上聯系合肥外,缺乏長三角的帶動,山區較多,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六安城市建設提升較快,環境優美,旅遊業或許可以助推經濟的發展。隨著六安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南北交流的便利,和縣域經濟的起暖回升,相信六安的綜合實力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皖西的明天也會更好。
第13名:池州
池州山河秀麗,擁有長江的航運和皖江的區位,經濟發展潛力無窮,旅遊業也很好,有名山有大川。但是設市較遲,城市建設起步晚,而且人口較少,面積不大,難以形成強大的綜合實力,但是池州的人居環境絕對是一流的。
第14名:黃山
提到黃山,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黃山市,而是黃山的山。確實黃山的旅遊實力之強是眾所周知的,無需多言。人均收入也不差,環境更是沒的說。但黃山市由於旅遊業發達的原因,所以工業經濟並沒有得到重視,工業的污染也不利於黃山旅遊。加上市區不大,人口較少,所以論旅遊業絕對第一,但是綜合實力來比,確實不強。
第15名:宿州
宿州是京滬鐵路沿線城市,交通較為便利,人口較多,最近城市建設也開始發展。但是宿州經濟實力不強、人均收入較低,縣域經濟滯後。沒有大企業和強大的支柱產業,農業經濟比重大。但最近開始與徐州加強合作,希望能有助於提升宿州的綜合經濟水平。
第16名:亳州
提到亳州,人們就會想到中華葯都。如果論中草葯,亳州絕對首屈一指。但該市地處皖北北部,交通條件一般,工業實力不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城市建設相對滯後。又沒有阜陽那麼多的人口和寬廣的腹地,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在省內實力較弱,綜合實力不強。
❸ 滁州的經濟狀況
2014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8.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161公頃,增長0.6%。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2.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5%;油料作物播種面積7.3萬公頃,比上年減少6.3%;蔬菜播種面積4.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0%。
全年糧食總產量430.7萬噸,比上年增產4.1%。經濟作物有增有減,其中,全年棉花產量9350噸,比上年增產1.5%;蔬菜產量142.2萬噸,比上年增產過2.2%;水果產量64.1萬噸,比上年增產2.6%;油料產量20.1萬噸,比上年減產2.7%。
全年肉類總產量39.0萬噸,比上年增長2.7%;禽蛋產量11.4萬噸,比上年增長3.3%;牛奶產量10812噸,比上年增長4.3%;水產品產量33.4萬噸,比上年增長5.2%。
2014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678.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8%;農用拖拉機44.2萬台,比上年減少3.8%;排灌動力機械9.0萬台,比上年增長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35.1萬噸,比上年增長2.2%。農村用電量9.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0%。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486.7千公頃,比上年凈增900公頃。全年完成重點水利工程19項,比上年增加2項,完成投資8.6億元,比上年減少5.5億元。 2014年,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5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比上年增長12.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股份制企業增長較快。
規模以上工業中,35個工業行業大類29個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3.2倍,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21.6%,食品製造業增長20.0%,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增長30.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1.0%,金屬製品業增長18.9%,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4.5%,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增長23.1%。
年末,全市共有463家企業列入高新技術產業行業目錄,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36.5%,全年完成產值1025.2億元,實現增加值256億元;年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數為223家,全年完成產值421.9億元;年末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81家,比上年增加31家,全年完成產值1891.6億元,完成增加值476.8億元,億元企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96.9%。
全年全市六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29家,實現增加值466.7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82.7%,增加值同比增長14.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5.6%,拉動規模工業增長11.7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上年相比,大多保持增長,其中,農用化肥18.9萬噸,增長77.4%;白酒4079.6萬升,增長26.3%;光纜168383芯千米,增長22.4%;改裝汽車1.2萬輛,增長13.1%;房間空調器119.9萬台,增長9.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18.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87.1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實現利稅總額3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利潤237.3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8.2億元,比上年增長16.0%。 國內貿易
2014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8%。分實現區域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11.5億元,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0.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3%、13.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32.3億元,增長13.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0.0億元,增長15.2%。分構成看,商品零售額329.7億元,增長13.2%;餐飲消費額52.6億元,增長14.2%。分經營規模看,限上單位零售額211.6億元,增長15.2%;限下單位零售額170.7億元,增長5.7%。
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分類完成情況看,穿類商品零售額20.2億元,增長18.2%;吃類商品零售額41.4億元,增長14.0%;用類商品零售額133.4億元,增長15.4%,其中,金銀珠寶類增長16.4%,五金電料類增長33.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4%,傢具類增長19.7%,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9.2%,汽車類增長19.9%。
對外經濟
2014年,對外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商品進出口總額22043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出口總額151523萬美元,增長9.6%;進口總額68907萬美元,增長45.8%。從進出口經營主體看,內資生產企業完成167669萬美元,增長29.5%;外商投資企業完成52761萬美元,下降5.3%。出口國別及地區達166個。
全年招商引資市外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700億元,增長18.2%,其中境內省外563.6億元,位列全省第6位。其中,來自長三角區域資金355.3億元,占引資總量的50.8%
金融業
金融保險業務快速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421.8億元,比年初增加137.1億元,增長10.7%。其中,單位存款527.2億元,比年初增加17.1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28.5億元,比年初增加116.5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037.9億元,比年初增加143.5億元,增長16.3%。從貸款期限看,短期貸款余額545.0億元,比年初增加54.3億元;中長期貸款465.7億元,比年初增加76.1億元。
年末,全市保險公司29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壽險14家,財產險15家。全年保費收入3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3.69億元,增長15.6%;人身保險保費收入17.76億元,增長17.8%。財產險中,機動車險保費收入10.36億元,增長17.0%;農業險保費收入1.78億元,下降0.4%。人身險中,健康險收入1.45億元,增長89.0%;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0.6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全年保險賠款和給付12.2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7.52億元,增長11.9%;人身險業務賠款和滿期給付支出4.52億元,增長10.1%。2014年共上交稅收8325萬元,增長53.2%。代扣代繳各項稅款7748.21萬元。
❹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怎麼樣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很好的高職類院校,無論從學校環境、學院設置、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很出色,具體為:
1、學校環境。學校有東區(合肥市梁園路1號)、西區(合肥市桐城南路410號)、半湯校區(巢湖市半湯鎮花園街2號)共三個校區。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生一萬餘人,佔地531.39畝。
3、學院設置。學校設有8個二級學院(旅遊管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計算機與藝術學院、商貿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財經學院、地質與建築工程學院、珠寶學院)。
3、師資力量。學校有580人的高素質專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高級以上職稱182人,雙師型教師272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180人,佔37%。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基本情況簡介。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安徽省地質職工大學,1997年1月更名為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2001年6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在原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基礎上改制為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學校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領導和管理為主,業務上由省教育廳指導。現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安徽省示範性高職院校、安徽省文明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簡介
❺ 安徽的滁州是不是很小很窮啊.
JE中專
江蘇[切換]
學校專業招生信息
安徽的滁州是不是很小很窮啊.
安徽的滁州是不是很小很窮啊.
怎麼有的地方都不顯示滁州.就象地區問題里都沒有滁州.想問問定遠縣是不是很窮啊?
技校_網友 2018-05-17 01:48
其它答案
安徽省定遠縣政府新區 方言:江淮官話(洪巢片)、中原官話(信蚌片)
母親河:池河
名片:全國商品糧油大縣、全國生豬生產大縣、全國岩鹽資源大縣、全國石膏資源大縣,亞洲最大的鹽化工基地 安徽省畜牧業十強縣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4億元,增長12%;財政收入2.5億元,增長34.4%;固定資產投資23.1億元,增長80.8%。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再創新高,總產達11.1億公斤,增長9.9%;養殖業快速增長,全國能繁母豬第一張保單在我縣開出,全年生豬出欄146.1萬頭,增長34.7%,位於全省十強縣之列;水產品產量2.9萬噸,網箱養殖居全省首位。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增加到8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加到42個。植樹造林取得新成果,完成造林8400多畝;農機化水平不斷提升,全縣農機具達12.8萬台(套);水利興修取得新突破,完成土石方556萬方,新增蓄水能力750萬立方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連續三年被評為市一等獎;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項目連續兩年被評為省先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效顯著,新建和改建農家店416個,配送中心4個。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4.9億元,增長28.2%。中鹽東興公司、三和石膏礦等骨幹企業產銷兩旺。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新增民營企業132家,新增注冊個體工商戶2261家。外貿出口創匯453萬美元,增長15.4%;合同利用外資5200多萬美元,實際到位230萬美元。園區經濟迅速崛起,引進入園企業55家,15家已建成投產,實現工業增加值1億多元。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5559元,增長29.6%;農民人均純收入3380元,增長24.9%。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非金屬資源:
定遠縣礦產資源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多,質量好。目前,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金、銅、鉛、鋅、岩鹽、石膏、石英岩、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岩、麥飯石等23個品種,其中:岩鹽儲量為17.5億噸,氯化鈉含量最高達99.2%;石膏儲量2.3億噸,為全省所獨有;大理石荒料儲量277萬立方米,是皖東地區大礦之一,主要品種有虎皮、條帶、龍雲、彩雲、魚子 、黑皖螺、方山 、青石 、豆沙 等九種;石英岩礦儲量2620萬噸,含氧化硅品位95-99%,礦石硬度7-8級;石灰石儲量3億噸,含氧化鈣45~51%,氧化鎂1~3%;方解石礦儲量100萬噸以上,含碳酸鈣95%以上;白雲岩礦儲量189萬噸;還有頁岩、陶土、玄武岩、膨潤土、麥飯石等。
農副產品資源:
盛產水稻、小麥、油料、棉花、畜禽、 米、山芋、豆類、烤煙等多種農副產品。年產糧食10億公斤,油料1億公斤,棉花10萬擔,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2002年糧食總產居全國第26位,油料總產居全國第27位。定遠瘦肉型豬是全國31個良種豬之一,1996年至2002年連續六年躋身「安徽省畜牧業十強縣」行列。目前已建成糧油、生豬、棉花、花生、水產、蔬菜等六大農副產品基地。
林業資源:
1、 定遠縣境內,歷史上有過大片森林,宋、明時,縣北鳳陽山區和縣東山區,曾有連綿不斷茂密森林, 主要樹種有櫟類、山槐、黃檀、黃連木、楓香、化香等硬闊之類和少量杏、柏、漆樹等名貴樹種。1981年後,林業實行「三定」,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高漲。80年代,植樹造林重視科學,講究實效,對不適宜本地生長的黑松不再種植,改為種植馬尾松和外國松,並注重經濟林的發展,至1990年,全縣林業用地22.8萬畝,造林199477畝,佔87.5%森林覆蓋率為11.3%。
2、 面積蓄積:1985年至1990年期間,經上級同意,對部分生長不良的黑松低產林,砍伐3萬余畝,為地方提供中小經材2.8萬多立方米,至1990年全縣森林蓄積量187580立方米。按樹種組分,杉類7686立方米,松類157302立方米,硬闊14703立方米,軟闊1100立方米,珍貴樹種6789立方米。
3、 樹種分布:據1985年調查,已發現的木本植物種類共有63個科、140屬、230多個品種,其中喬木110個品種,灌木105個品種,還有藤木15種。從適種地域和用途分造林樹種40多個、四旁樹木80多種、常綠風景花木60多種,還有一部分野生小灌木。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
石膏及其製品:
現有生產能力:開採石膏120萬噸/年,以及石膏粉、石膏板產品。
業內企業:三和石膏開發有限公司、定遠石膏礦、鑫和石膏礦、三和石膏板業公司
規劃建設項目:年產5萬噸石膏粉、1200萬平方米石膏板,年產20萬噸石膏礦等
石膏開采。定遠石膏礦始建於1970,年產石膏10萬噸;皖東三和石膏開發有限公司年開採石膏80萬噸;定遠鑫和礦業公司年產石膏20萬噸。
石膏粉生產。定遠縣石膏粉廠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年產石膏粉1萬噸。三和石膏板業公司年產5萬噸石膏粉、1200萬平方米石膏板項目正在興建之中。
鹽及鹽化工:
[現有生產能力]精製鹽生產能力120萬噸/年,鋅鹽、鐵鹽、低鈉鹽等系列保健鹽,洗浴鹽等特種鹽。
[業內企業]中鹽東興鹽化股份有限公司,長江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東升鹽化股份有限公司
[規劃建設項目]煤鹽一體化工程鹽化項目,長江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精製鹽項目,東升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精製鹽項目
[定遠縣制鹽業]定遠縣鹽礦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新建一期工程年產精製鹽10萬噸生產線,二期年產30萬噸生產線於2002年建成投產,三期30萬噸精製鹽工程於2006年2月建成投產。目前,年生產能力為精製鹽120萬噸。長江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東升鹽化股份有限公司2個年產30萬噸精製鹽項目正在籌建之中。
[鹽化工]正在規劃建設的安徽省建省以來最大的工業項目——煤化鹽化一體化工程鹽化項目,總投資達149億元,年產100萬噸PVC、80萬噸燒鹼、144萬噸電石、250萬噸水泥,以及20多種化工產品。這是定遠縣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鹽化工項目。該項目建成後,定遠縣將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燒鹼生產基地。
優質水稻:
現狀:定遠縣是水稻主產區,常年種植面積100萬畝,占糧食作物面積60%以上,總產5億公斤,占糧食總產60%,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以汕優63品種為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經濟發展,我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特別是品種調優上取得了較大進展。1995
❻ 安徽省滁州市是一個怎樣的城市發達嗎
滁洲 , 是歷史非常古老的一座城市,
歐陽修曾經在這里當過官.
進幾年發展的不錯..
我們的標語好像就是
融入南京 . 所以可見發展的速度狠迅猛.
^_^
❼ 安徽滁洲人怎麼樣。經濟發展如何。哪位告訴下謝謝。
首先我認為不能以篇概全的說滁州人到底好不好,但是我朋友是滁州人,我覺得還不錯…滁州的經濟在安徽省來說,不是領頭的,沒有什麼特別的產業…經濟上馬鞍山稍微好些,蕪湖,合肥,蚌埠,銅陵應該差不多…
❽ 滁洲 淮安 哪個經濟好
經濟綜述
滁州市經濟格局呈現「西北-東南」兩極。傳統滁州府各縣區(即位於東南部的琅琊、南譙、來安、天長、全椒)以家電、機械、模具、地板、紡織、化工等工業經濟為主,經濟較發達;建國後新劃入的西北部各縣市(鳳陽、定遠、明光)經濟以農業、旅遊、農產品深加工、非金屬深加工為主,經濟實力較弱,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全市目前已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和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擁有西門子、康佳、揚子、天大、白雲、天康、全柴動力、東菱電子、行田科技等等一批大型工業企業。滁州年產彩電、冰箱、空調等1600多萬台,其中彩電產量佔了安徽省的「半壁江山」、冰箱佔1/3、家用空調佔10%。滁州正是因為聚集了一大批諸如西門子、康佳、揚子空調等國內生產基地,漸漸演變成長三角地區的家電集群。 「魚米之鄉」的滁州是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常年糧食總產約占安徽省的七分之一,年調出商品糧總量約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商品率高達60%以上,是安徽省乃至全國的重要糧倉,有「安徽第一糧倉」之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淮安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綜合實力逐步增強。 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5.0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97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647.10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508.00億元,增長14.1%。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2:48.3:36.5調整為14.1:48.1:37.8。 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3%,其中:食品類上漲7%、煙酒及用品類上漲3%、衣著類上漲2.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7%、交通和通訊類上漲0.3%、居住類上漲2.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略降0.1%。全市城鎮新增就業7.5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5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7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2%。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7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前培訓3.26萬人,在崗農民工培訓2.01萬人。 ◇交通樞紐地位基本確立。 京滬高速公路、淮連高速公路、寧宿高速公路、寧淮高速公路 徐淮鹽高速公路都已建成;新長鐵路全線貫通並投入營運,即將開工建設連淮揚鎮城際鐵路;京杭大運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淮安漣水機場的開通將淮安與國內國際各大城市的時空距離大為縮短。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水陸空並舉的交通網路,凸現了淮安在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 ◇大城市的框架正在形成。 市區建成區的面積達110平方公里,成為僅次於徐州的蘇北第二大城市。瞄準新淮安中心城市的定位,規劃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已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江蘇省文明城市,一個富有特色的「綠水」景觀風貌的大城市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區域性商貿都會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 境內商廈林立、網點棋布、商賈雲集。全市擁有各類商品市場418個,其中超億元的市場22個,形成了以市區淮海廣場商圈為商業中心,以新亞商城(南京中央百貨)、金鷹國際、萬千百貨等大型商貿企業和匯通市場、清江商場等老牌骨幹商品市場為龍頭的極具吸引力和輻射力的市 淮海廣場
場網路體系,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沃爾瑪超級購物中心、樂天瑪特超級購物中心、華潤蘇果超級購物中心、卜蜂蓮花超級購物中心等新型流通業態及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味千拉麵等現代快餐業點綴其間,交相輝映。 此外作為城區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渡口也在蓬勃發展中,除去豐惠廣場,會展中心等輔助項目之外,大連萬達集團斥資40億元在淮安打造首個城市綜合體項目——淮安萬達廣場將於2010年底盛妝開業。淮安萬達廣場由TESCO樂購超市,萬達國際影城,大歌星KTV以及國美電器和萬千百貨等主力店入駐,淮安萬達彌補了除淮海廣場外主城區缺乏大體量商業的尷尬局面,將為淮安主城區商業品質的提升以及商圈的外擴發揮重要作用。 經濟發展思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淮安邁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500萬勤勞智慧的淮安人民,按照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人均超全國、財政再翻番、建設大城市、蘇北爭先進」的奮斗目標,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干、自強」的新淮安精神,全面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外向帶動、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 加快落實「4221」工程(40項經濟發展目標、20項黨建和精神文明目標、為全市人民辦20件實事、辦市區人民辦10件實事)目標任務,與時俱進、奮發有為,致力於把周總理的家鄉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小康、環境良好、社會文明的現代化城市。◇一是謀求大發展,經濟建設再上新台階。分三步走:到「十五」期末,人均GDP達到12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建立富裕小康社會。 ◇二是實施大調整,產業發展增創新優勢。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優化升級,加快「兩大基地」和「三大中心」建設。即建設新興的工業基地、全國優質農產品產加銷基地,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和旅遊中心。 ◇三是開展大招商,對外開放展示新格局。加大行政推動、載體建設和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力度,舉全市之力推進招商引資,加速資金、技術和人才向淮安集聚。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外向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對內開放格局。 ◇四是建設大城市,城市發展塑造新形象。「十五」期間,投入260億元,實施500萬元以上大項目350個,將建成區面積擴大到85萬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85萬,實現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的目標,充分體現「綠水、名人、歷史、文化」特色,凸現蘇北中心城市地位。 ◇五是思想大解放,各項改革實現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把政府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市場監督和公共服務上來。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現公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全面退出。深化事業單位產權制度、人事制度、分配製度改革,建立起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運行機制。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淮安正處在後繼勃發,蓄勢一躍的新階段,560萬勤勞智慧的淮安人民在科教興市、工業強市、?外向帶動、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引下,正在把淮安建成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小康、環境良好、社會文明的現代都市。
就此看來 是滁州
❾ 改革開放以來滁州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滁州人民堅持敢為人先的精神,懷著強烈的發展理念,追尋奮力崛起之路,走過了奮進三十載、輝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
溫故而知新,鑒往而知來。回顧30年來滁州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總結經驗教訓,有利於我們找出一條符合滁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和諧發展新路。
(一)改革開放30年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滁州人民團結一致,銳意進取,不斷探索符合市情的發展道路,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取得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外經濟日趨活躍,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1、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市人民按照黨中央三步走戰略, 通過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兩步的戰略任務。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三大戰略」,瞄準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努力追趕跨越,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經濟總量顯著增加。2007年,我市生產總值達到443.93億元,比1978年增長18倍(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年均增長10.7%,全市生產總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躍升到第7位;人均GDP達到10814元,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財政總收入為45.49億元,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長15%。隨著財力的大幅增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明顯增強。全市財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59.8億元,累計支出319.6億元,農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支出增加。全市經濟發展迅速,提前實現「翻兩番」。
經濟結構趨於優化。全市一、二、三產業比例由1978年的 59.4:22.4:18.2調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3.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比重分別提高了17.8、15.7個百分點,改變了過去以農業為支柱的經濟結構,提升了二、三產業實力。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56.12億元,增長79.92倍,年均增長l6.4%,工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 2007年的35.2%,上升l7.1個百分點。2007年生產家用電冰箱204.2萬台,佔全省的23%,彩色電視機 72.5萬台,佔全省的五分之一。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滁州是農業「大包干」的發源地,也率先嘗到體制創新的成果。農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4.9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01.5億元,增長49.6倍,年均增長6.3%。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其中糧食、肉類、水產品產量均居全省l7 個市前3位,油料產量居全省前5位,確立了主要農產品產量全省龍頭地位。
第三產業長足發展。我市郵電通訊、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服務業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華聯、蘇果、麥當勞、商之都等大型超市、連鎖店、品牌專賣店紛紛落戶滁州,紅太陽裝飾城等一批大市場、專業市場相繼建成開業。伴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提升,催生旅遊、房地產、物流、金融服務和社區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基礎投資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後勁增強
1978年,全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僅有2000多萬元,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設投資。30年來,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進行了有步驟、分層次、大規模投資和改造。特別是2000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東部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努力拓寬籌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上一批重點工程,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50億元,2005年達到114億元,2007年達到236.75億元。2001年以來7年累計完成投資763億元,相當於前22年的1.2倍。
工業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工業投資規模實現快速增加,改變了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門類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工業體系,生產能力大為增強,並涌現了一批龍頭企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業防洪、排澇、灌溉等能力大為改善。交通運輸己基本形成以公路為骨幹,鐵路、水運組成的綜合運輸網路。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3、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溫飽到小康跨越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分享到發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總體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跨越。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都發生了明顯變化。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904元,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長11.4%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1元,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長13.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38.97億元,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儲蓄存款由1978年的5元增加到5406.8元;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為29.13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為24.4平方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己是普通農戶生活。
4、對外經濟日趨活躍,招商引資成果顯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積極適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調整,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進出口貿易,年貿易額不足千萬美元,直到 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億美元,其後僅用2年時間就實現翻一番,達到2.23億美元,2007年又在2004年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 4.75億美元。經濟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貿易國家和地區達到132個。
招商引資力度加大,發展內力不斷增強。1988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僅為50萬美元,1996年突破千萬美元,2006年起連續2年過億美元,其中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93億美元,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長36.8%。從2003年起,招商引資連續突破20億元、40億元、70億元、100億元和200億元大關,2007年達到208億元,長三角地區成為引進境內省外資金來源主體。世界500強企業德國西門子、美國麥當勞、國際紙業等落戶滁州,江蘇萬翔集團、浙江玻璃、湖南長豐汽車等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國內外大企業紛紛來滁投資興業。
5、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30年來,滁州經濟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社會事業也取得較快的發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獨立研究開發機構14個, 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項,發展民營科技企業327家,技工貿總收入達76.4億元。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較快,文化事業發展健康有序。城鄉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環境、生態保護受到重視,生態建設規劃出台並實施。社會福利、保障事業較快發展,城鎮職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穩步推進, 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總的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旺盛、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二)改革開放30年風雨歷程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不同尋常的30年。回顧我市改革開放坎坷征途,一串串腳印還依稀可辨。我市經濟體制改革從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農業大包干責任制開始,已整整30年,除與全國改革同步進行之外,比較突出的有:一是在80年代中後期,以天長秦欄為代表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以天長、鳳陽為代表的個體民營經濟迎頭趕上,為我市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在1993年滁州撤地建市後,首次編制《滁州市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以「加快中心城市——滁城建設」為重點的戰略思想。三是在「九五」時期,提出「科教興滁、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三大戰略,實現兩個轉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目標。1993年3月,滁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被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開發區。四是在「十五」時期,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市」這一主題,大力實施「科教興滁、城鎮化、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發展思路,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是在「十一五」時期,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號召,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縱深推進「東向發展、工業強市和城鎮化」三大戰略,有力地推動了近年來滁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偉大革命,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此,我們僅選取兩個重要領域,來回顧我市改革開放30年的風雨歷程。
1、農村改革發展基本歷程
縱觀我市農村30年改革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984年),放權搞活,解決「生存吃飯」問題。我市全面實行以農業「大包干」為主要特徵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實現了農村土地所有權和承包權的「兩權分離」,沖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體制模式,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得到迅猛發展,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值得驕傲的是,1978年冬,我市小崗村農民冒著巨大風險悄然實行的農業「大包干」責任制,正是小崗村的「破冰之舉」掀起了中國農村的一次巨大變革。
第二階段(1985年——l998年),多業並舉,解決「發展增收」問題。我市積極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由傳統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變,實現了農民快速增收、農村經濟快速發展。l990年我市建立了由縣、區、鄉鎮三級「六站一公司」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1993年至l998年,我市進入了全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農村勞動力第一次出現了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和跨區域流動,城鄉二元結構格局被突破。
第三階段(1999年——至今),多予少取放活,解決「農民富裕」問題。以建立城鄉統籌、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為特徵的農業和農村長效發展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民小康發展目標。1999年,來安縣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5年,我市終結了種地交「皇糧國稅」的歷史,實行了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改革試點。2007年我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1321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30年來的農村改革,我市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發生了徹底改變,市場經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農業和農村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我市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首要目標。
2、國企改革發展主要歷程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主要經歷了「放權讓利」、「兩權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戰略性調整」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放權讓利,拉開了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的序幕。我市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從行政管理體系入手,圍繞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進行松綁、放權、讓利。「放權讓利」作為一種淺層次的經營體制的變革,是對企業自主經營權的第一次松綁,激發了經營者、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1984年,我市創立第一個企業集團——中國揚子集團,揚子品牌從此走向全國,名揚四海。
第二階段(1987年——1992年),兩權分離,開始了從經營權向所有權改革的過渡。我市通過承包租賃促進國企改革,在大中型企業中實行承包,在小企業中實行租賃。中國揚子集團經歷輝煌發展的5年,走出一條全新的改革發展道路,到1991年,揚子集團已經成長為中國家電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揚子冰箱的市場佔有率一度名列中國冰箱行業第2位。
第三階段(1993年——1997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啟動了為解決企業深層次矛盾進行的制度創新。自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後,我市開始了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要目標的國企改革探索之路。1996年3月,中國揚子集團冰箱廠和德國西門子公司成功合資,成為當時全省引進外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合資企業,從此滁州多了個洋品牌。1997年,我市實施了國有集體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此次改革力度不夠,沒有真正觸及企業產權關系,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從客觀上講,此次改革雖然不盡成功,但它喚醒了滁州人民改革意識。同年,我市又爭取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運用了相關的優惠政策,甩掉了部分國企包袱,為後來企業改革改制、資產重組提供了條件。
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戰略性調整,積極探索企業改革新模式。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企改革進入了新的攻堅階段。此後,我市加大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力度,採取關閉破產一批、資產重組一批、優化股權一批、承租經營一批,使我市國企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新進展。1998年10月全椒柴油機廠作為我市第一家國有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為我市企業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
30年來的國企改革,提高了我市國有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促進了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盤活了存量資產,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明晰了產權,推進了政企分開;拓寬了職工安置渠道,維護了社會穩定。
(三)當前改革開放中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1、經濟規模小,發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
除農業改革外,我市其他方面的改革與發達地區相比落後明顯,開放度不高,縱向比讓人欣慰,橫向比令人慚愧。十年前,江蘇省揚州市和滁州無論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均旗鼓相當,可目前發展水平,我們落後太多。2007年揚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1億元、財政總收入213.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5億元;而我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443.9億元、財政收入45.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6.8億元,無論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都遠遠低於揚州。2007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90元和532元。據今年6月份統計數據表明,我市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增速均居全省倒數第四。
2、農業發展慢,工業水平低,三產發育差
農業增長慢。我市農業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少,農產品就地轉化率低,仍處於農業弱市的境地。1998年以來,我市糧、油等主產品產量分別創歷史最高水平,而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卻出現徘徊,農民增收僅靠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增長,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下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活已成為制約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大障礙。
工業規模小。就工業而言,簡單加工製造業比重較大,高科技企業少,工業經濟缺少大型企業支撐;企業規模不大,產品集中度低,整體效益不高;名牌產品少,競爭力不強;個別大企業在佔用我市大量資源和優惠政策後,納稅很少。
三產發展滯後。按照國際慣例,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第三產業比重要達到40%以上。2007年,我市人均收入達到1480美元,第三產業產值149億元,佔GDP總量僅為33.9%。三產比重差距明顯,服務業仍為傳統服務業態,以金融、物流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較慢,沒有形成氣候;旅遊業開發不足,水平不高。
3、城鎮化水平低,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作為農業大市,我市農業人口所佔比重較大,城鎮化率遠低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城鄉二元矛盾較為突出,統籌發展滯後,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市縣域經濟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不夠平衡。天長經濟一枝獨秀,市直經濟增速比縣域經濟落後明顯。滁城作為中心城市,經濟首位度低,拉動聚集作用弱。我市各級財政仍然較為困難,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不強,城鄉基礎設施仍較薄弱,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
4、國企改革艱難,就業壓力增大
國企改革任重道遠。2007年底,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尚未改制高達158戶,平均資產負債率約108%,涉及職工4萬多人。資產質量差,歷史遺留問題多,加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順,產權關系復雜,隨時間推移改革成本增加,改革難度加大。
就業壓力逐漸增大。隨著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大量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據統計,2007年我市約有100萬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進入城鎮。隨著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大量工人分流進入社會,新增有效就業崗位不足,就業難問題較為突出。
5、社會事業發展不快,保障制度推進較慢
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投入嚴重不足,文化、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落後。文化建設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合理,教育發展不夠均衡。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擴面不到位,農民養老保險尚未起步,「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水平較低,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存在。商品房價格過高,經濟房和廉租房建設不足,加之部分居民收入偏低,導致困難群眾住房難。
6、生態文明建設滯後,發展環境亟待改善
我市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緩慢,礦產資源開采管理力度不夠,企業安全生產存在隱患。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效能建設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機關辦事效率較低,服務質量較差,制約經濟快速發展。
(四)改革開放前景展望
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重要階段,改革開放已到了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實施東向發展、工業強市和城鎮化三大戰略,更加註重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加註重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文化進步、社會和諧。
1、弘揚「大包干」精神,堅定改革開放信念
「大包干」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先河,激發了農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最有效途徑,敢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彪炳史冊。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大包干」精神,賦予時代特色,推動滁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當前,新一輪解放思想熱潮正在全國掀起,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改革的深度、開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正如省委書記王金山所說,解放思想要把自己擺進去。各級領導幹部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視現實,增強危機感,激發全社會謀發展、追跨越的熱情;要敢於冒險,敢於負責,敢於勝利,打破陳規,抓住機遇,發揚自我負責精神,樹立自信,堅定必勝信念。「大包干」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要運用好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深入頭腦里,結合實際處,運用全局中,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實現追趕中的大跨越。
2、推進三大戰略,加速經濟騰飛
突出工業強市。要狠抓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發展大產業,培育大企業,主攻大項目,不斷提高規模企業個數和體量。做好產業規劃,延伸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進一步加快開發區、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提高入園項目投資強度和科技含量,著力打造經濟發展平台,繼續培植經濟強鎮,加快縣域經濟崛起。
提升城鎮化水平。加快「大滁城」建設,全力推進「131」戰略組團擴展,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加快建設步伐,打造經濟繁榮、山水相連、生態優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州。結合鄉鎮區劃調整,加強縣城和重點集鎮規劃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強鎮群,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
實施東向發展。東向發展作為滁州方向性戰略,應將泛長三角地區作為區域合作的新目標、主戰場,敞開東大門,建好橋頭堡,在基礎設施、體制創新和產業發展等方面與長三角地區實行全方位對接,使滁州成為泛長三角地區的有機組成部分。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加快產業集聚,把滁州建設成泛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原料基地。加速南京都市圈一體化進程,最大限度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增強經濟活力。
3、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農村綜合改革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全方位、多領域。今後一段時期農村的改革重點是: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投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改革農村土地徵用制度和補償機制;加快農村小型水利產權改革,探索集體資產有效實現形式;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加快建立農村產權制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民權益保護體系,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市場化水平,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4、構築「五大」保障體系,改善民生各得其所
狠抓就業再就業,促進勞有所得。要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市場,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完善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群眾就業問題。完善保障體系,做到貧有所濟、老有所養。要加大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力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市級統籌,逐步提高養老保障標准。積極探索建立事業單位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衛生事業,實現病有所醫。要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公共醫療服務水平,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現學有所教。要鞏固和發展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完善高等教育,積極發展成人教育,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增加各類住房供應量,促進住有所居。要加快商品房開發,加速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逐步緩解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統籌解決城鄉殘疾人、農村低收入家庭無房、危房問題。
5、深化體制改革,優化發展環境
要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加大整合力度,健全協調機制,完善行政監督體系。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速國企改革。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機制,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機關作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縮短工作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優化發展環境。
6、加強先進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事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弘揚先進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正氣。加強對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與整理。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學藝術和體育活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7、全面推進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著力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等突出問題,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重視自然生態和飲用水源保護,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加大境內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建設進度,改善水環境。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和城市集中供熱,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消費方式,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市改革開放充滿希望,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我們堅信,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弘揚「大包干」精神,勤勞勇敢的滁州人民,萬眾一心,開拓進取,一定能把滁州建設得更加美好
❿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好不好
教學:學校還可以,但是畢竟是大專,你選擇的專業太廣了,這個專業出來做什麼的都有
宿舍:宿舍還行吧,根據你的狀況選擇
交通:138路公交車底站
因為學校相對偏,周圍周圍學校基本沒有,但是學校門口有很多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