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紡織品的原材料都有哪些呢這些原材料是如何加工成紡織產品的哪裡能夠接觸到相關知識
問題1:紡織材料(也稱紡織纖維)包括天然纖維(棉、毛、絲、麻)和化學纖維(a.再生纖維:黏膠纖維、銅氨纖維、玉米纖維等;b.合成纖維:滌綸、腈綸、錦綸、丙綸、氨綸、氯綸等)
問題2: 天然纖維→紡紗(開清棉→梳棉→並條→粗紗→細紗,紡紗方式有環錠紡、轉杯紡、氣流紡、摩擦紡等)→織造(機織:絡筒→整經→漿紗→穿結經→開口→引緯→打緯→卷取→送經;針織:包括緯編和經編,針織無漿紗環節)→胚布→前處理→染色→印花→後整理→面料→成衣;化學纖維→紡絲(溶液紡絲;熔融紡絲)→織造→胚布→前處理→染色→印花→後整理→面料→成衣
問題3:教材:紡紗學、機織學、針織學、織物組織與結構學、印染後整理技術;工廠就很多了,望採納!
㈡ 紡織工業是指什麼
紡織工業指對紡織原料(棉、毛、絲、麻、化學纖維)或其製品進行加工的工業部門,包括紡紗、織布、印染以及復製品生產等,是輕工業中的重要部門之一,與人民生活關系十分密切。我國的紡織業發展迅速,現在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現代化的棉紡織工業企業和棉紡織加工中心。目前上海仍是我國最大的棉紡生產基地;江蘇省的棉紡織品生產也十分發達,主要中心有無錫、南通、常州、蘇州、南京、揚州、鎮江、鹽城和徐州;湖北省的棉紡織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三位,主要中心有武漢、沙市、黃石、宜昌等;山東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省,主要中心是青島、濟南;河南省是新興的棉紡織基地,主要中心有鄭州、洛陽、新鄉、開封等;河北省是我國六大棉紡織品產地和調出地之一,主要中心有石家莊、邯鄲、保定、邢台、唐山等。為了平衡重工業地區男職工多,女職工少的社會狀況,在鞍山、包頭等地布置了一些棉紡織廠。
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綢最早的國家,素有「東方絲國」之稱,因此,絲紡織業起步較早。它包括桑蠶絲和柞蠶絲紡織,以桑蠶絲紡織為主,其分布基本上與養蠶業的分布一致。桑蠶絲紡織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等桑蠶產地,其中,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絲紡織工業中心;蘇州、杭州和湖州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綢市」,四川的「蜀錦巴緞」自古有名,主要中心有南充、成都、重慶;珠江三角洲上的廣州、順德、佛山、中山、東蕪等是我國南方重要絲綢中心;柞蠶絲是我國的物產,遼寧省是全國最大的柞蠶絲綢中心,主要加工中心有丹東、鳳城,其次是山東省的青島、煙台。
我國的毛紡工業發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了一個包括精紡、粗紡、絨線、毛毯、駝絨、長毛絨、羊毛衫、工業用呢、工業用氈、人造毛皮等十大類產品和毛紡工業體系,改建、擴建了原有毛紡中心上海、北京、天津、無錫等地,新建了新疆烏魯木齊、內蒙古海拉爾、呼和浩特、青海的西寧、甘肅的蘭州、天水、寧夏的銀川、西藏的拉薩、林芝和雲南的曲靖等毛紡工業中心。
㈢ 什麼是紡織材料
紡織工業所用的紡織纖維原料和由它製得的紗線和織物等統稱為紡織材料。
紡織纖維可分為天然纖維(包括植物纖維、動物纖維、礦物纖維[石棉])、化學纖維(包括人造纖維、合成纖維);
用紡織纖維製得的紗線,可分為普通紗線(單紗和股線)、長絲(天然纖維長絲和化學纖維長絲)和新型紗線(氣流紡、靜電紡的自由端紗線;自捻紡的非自由端紗線)、特種紗線(變形紗、混紡紗、粘合紗)
用各種纖維和紗線製得的織物(機織物、針織物、編結五和非織造織物、三向織物及其它織物)。
各種紡織纖維及其織物有著廣泛的用途,如通常的各種衣著、被服、鞋襪、巾帽、窗簾、桌布等用布和針織物,縫紉、綉花、簾子線等紗線,工業過濾織物、麵粉篩網漁業網罟、倉庫苫蓋布、飛機翼布、降落傘布、電工絕緣材料、船舶纜繩、軍需迷彩服飾、宇航服裝、人造血管等特需類產品也是紡織材料加工的產品。總之紡織纖維材料只滿足全國人民的衣著和工業、農業、國防、航天、科技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必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㈣ 誰能介紹下蘇州紡織業的歷史與現狀
美國紡織業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已經歷了全面的衰退;這一形勢嚴重沖擊著一些紡織重地,如喬治亞州、北卡州、南卡州及阿拉巴馬州等。
首當其沖的是業界的大量裁員,如喬州紡織界就業機會創下1940年來最低點,已由1973年高峰20萬就業人口降至目前僅約12萬人。目前紡織業界窘境看似已達谷底,但預料其衰退的慣性還將將持續一些時間。
美紡織業衰退有其內外的原因。除了美國經濟產業結構急需調整外,數十年來廉價進口紡品逐步蠶食美國本土紡織業市場,尤其自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因幣值劇減,當地紡品遂以低於一九九七年40%的售價大量銷至美國市場,導致美國業者根本無從與外界抗爭。加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雖大幅提升美國貿易總額,但卻迫業者面臨外移壓力,使紡織業規模大幅縮小。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自施行以來,協議國之一墨西哥已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國,美國紡織業者最常以將紗、布等紡織原料運往墨西哥製造成品後再銷回美國市場,藉以利用當地廉價勞工及較低之進口關稅。然而前述協定在業界評價不一,受褒揚的是該協議確為美國帶來許多外國投資公司,例如日商;貶的是紡織業界於兩年內已耗資20億美元將工廠自動化,而這些對投資的回收卻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和變數。
另外,近年類美紡織企業的效益也很低下。有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紡織業整體營利由1999年的6億8800萬美元的成長驟變為虧損5億1900萬美元,此為自194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第一次呈現負成長。
而新的變數是:1、中國(紡織最大國)進入WTO將極大加劇國際紡織業業已非常激烈的競爭;2、據說作為對阿富含戰爭的補償,美國同意將給予巴基斯坦(紡織第四大國)紡織品出口美國以最大優惠待遇,這對美業界而言將無異於雪上加霜。
顯而易見,如何使紡織業保持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地位,發揮它的社會功能,美國業界恐需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思考其因應策略。
(二)
現代紡織工業,或稱現代纖維加工產業,關乎人們的穿衣和美化生活問題,始終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之一。從世界范圍看,紡織行業往往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加速時期的主導產業之一,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擴張後,又可能成為重點調整的產業之一。西歐、美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紡織業都有過這種調整經歷,其原因是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就國內需求變化而言,在工業化初級階段後,棉紡織品在消費總額中的比重下降,生產擴張隨即減緩。從國際市場結構看,隨著出口量的增加,貿易磨擦將不斷加劇;同時由於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在紡織品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會逐漸減弱,後起國家往往更有競爭力。因此,紡織行業的困境和調整,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標志和必經階段。
紡織業在一些國家曾經或正在衰退,但同時又在另一些國家正在或將要興起;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紡織產品的需求會不斷增加。所以紡織業作為一產業,並不存在什麼"夕陽工業"(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陽技術」。真正的「夕陽工業」應是那些對其產品不在有市場需求,生產技術、手段落後,耗竭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傳統生產方式和行業、部門。現代纖維工業不斷開發各種新型的材料,其應用已廣泛深入地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由此,在相當長的時期,紡織業不是也不會是「夕陽產業」。
至於某國(或地區)的重點產業,則取決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某一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產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該國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不具備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常識還告訴我們,國民經濟是一復雜的系統,某一產業除了對整個國民經濟有其直接效益外,還有其間接效益和誘導(inced)效益,即所謂的「乘數」效益,而就對某一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系統來說,這兩種效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另外,在對經濟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效益」不僅僅指這些可直接計算的收益,而且還包括那些非直接計算的社會效益,如創造勞動力就業,環境保護,收入分配在不同社會階層和地區的公平等。
其實,即使在人們熱衷於高談「新經濟」的今天,發達國家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也給予有些傳統產業(如紡織業)應有的重視。2000年,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用紡織品比例接近了50%。產業用紡織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美國20世紀80年代經歷紡織低谷後,著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力圖將「夕陽工業」轉變為「朝陽工業」。
(三)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紡織業在中國既是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為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使紡織業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凸現,如企業的重組,勞動生產率的低下,設備的陳舊和技術的落後,等等。然而,紡織工業仍然是一個大產業並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999年紡織工業出口順差320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順差的70%。據2000年數字統計,紡織業產業工人1300萬,佔全國產業工人13%,固定資產佔全國的11.4%;而江蘇省紡織工業出口創匯達74億美元,占順差凈值16億美元的94%。全國近13億人口,其衣用和裝飾用紡織品離不開紡織工業。
據測算,中國加入WTO後最大的受益者是紡織行業:7年內紡織行業上崗人數估計增加23%;在未來5年裡,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將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05年,紡織纖維年加工總量將達到1425萬噸,人均年消費量將達到7.8公斤左右;紡織服裝年出口創匯將達到650億美元;行業科技進步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紀貿易體制的主要變化有:一方面,關稅的不斷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減少,必然出現西方發達國家以其高新技術產品直接沖擊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設置繁多的技術規定和標准,形成各種無形的技術、標准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他們的市場。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其國民經濟將被快速全面地納入全球經濟體系。這一方面為中國紡織業在新的經濟大環境中求得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於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擴大出口市場,調整行業的產業結構,更好地利用資源,引進「外資」和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出口,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市場也要同時向世界開放,中國傳統的紡織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包括:進口的增加給國內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技術和成品標準的不完善所帶來的在貿易爭端處理上的不利,跨國公司的雄厚資本、先進技術和名牌優勢等對國內企業的沖擊。
在一片進人WTO對中國紡織業利大於弊的樂觀聲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仍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課題。
(四)
中國紡織業想再創輝煌的關鍵首先在於不斷創新,不斷吸收新知識,應用新技術。面對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新興產業技術(如IT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紡織業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其生產技術,拓寬產品領域;要把握「知識經濟」年代新機遇,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據估計,中國在1998年以前,紡織系統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在新纖維、新設備、新時尚方面的原創性開發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由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中國紡織業必須以行業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大力開發原創型的科技成果。
其次在於做好市場,即以全球市場現實需求為目標,開發新產品。紡織新產品的開發方向既決定市場空間,又決定產品生命周期;新產品的定位,隨著地域和市場的不同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產品類別。因此要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外看市場,內看企業,要根據國際時尚潮流動向來確立企業市場定位。中國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遲緩,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部分中低檔產品出現過度競爭。在出口產品中,仍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服裝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紡織面料水平低、品種少,不能滿足服裝生產需要,導致出口服裝大量使用進口面料。國際上流行的多組分纖維、復合纖維、改性纖維、高模擬纖維、特殊功能纖維等新產品,在國內化纖企業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開發機制、專有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這些導致了在西方國家對紡織品需求持續上升的有利形勢下,中國紡織產品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如英國和歐洲)市場上的擴張速度卻明顯落後於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紡織大國。
再次在於迅速擴展紡織領域。高新技術一方面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紡織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紡織業的生產空間和市場空間。紡織業已從傳統的服裝、家庭用領域向工業、醫療衛生、安全防護、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機電、交通水利、軍事等各個領域全面擴展,其前景非常樂觀。
(五)
世界紡織工業的發展格局在過去200年間經歷了三次較明顯的轉移。第一次產業革命把世界紡織業的中心從東方移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第二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日本和西歐轉移到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第三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仍在繼續,從韓國和台灣、香港地區向亞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等地轉移。似乎世界紡織業的重心又回歸到了200年前的位置,但這絕不是簡單的迴流,而是工業文明過程中全球性生產、貿易及專業化分工在當今紡織業生產手段條件下「物競天擇」的必然安排;一旦紡織業由現在的「勞動力密集型」轉化為科技含量和資本構成高的產業,這種轉移將再次發生。其實,從90年代冷戰結束特別是近兩年的高科技泡沫浮現以來,決策者和學者們已開始從系統的角度重新認識傳統產業(如紡織和製造業)對第三產業,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多重影響。即使對處於新經濟領頭羊地位的美國,也不敢輕易忽視重要的傳統產業。國會為了保護其紡織工業,曾經立法在北美,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區實行紡織品低關稅,鼓勵廠商去南美設廠返銷。
毋容諱言,紡織品所創造的附加值遠小於IT產品、生物醫葯和汽車產品。但對中國這樣工業化落後的大國而言,若盲目地「好高騖遠」,以所謂的「夕陽產業」定位而忽視如紡織業這樣的傳統產業的發展,無異於抓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面。紡織業曾作為率先發展起來的民族產業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加入WTO為其紡織業再創輝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對解決目前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難題,對加速向工業化、城市化的過渡,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有其重要的經濟社會意義。而這里的關鍵在於對紡織業加大注入高科技含量,提高產業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使這一傳統產業在新世紀里為強國利民再立新功。
㈤ 麻纖維是最早使用的紡織材料嗎
麻纖維是最早使用的紡織材料
1、我國最早採用的紡織原料是麻、葛纖維,這一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古文獻中稱做「布」的並不是指現在的棉織品,而主要是指麻、薴、葛等植物纖維織品。
2、考古證明及歷史發展:1972 年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了三塊珍貴的葛布殘片,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幾塊薴麻布殘片。經分析可看到四五千年前我國葛麻紡織技術已有了相當水平。戰國時期精細的薴麻布已和絲綢比美,貴族常用它作為互相饋贈的貴重禮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精細麻布,已接近今天的白府綢。由於葛對氣候和土質的要求較高,種植范圍又只限於一些山區。薴麻的加工比較麻煩,細麻與絲綢價格昂貴,只有貴族享用,平民穿不起,因此在很長時期內,大麻粗衣一直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特別是勞動大眾的主要衣著。宋元以來,隨著棉花的廣泛種植和利用,逐步取代了麻纖維作為大宗衣料的地位。但清光緒年間(1875 年)美國還專門從我國浙江移植大麻到肯塔基州,成為麻紡織工業原料之一。而薴麻作為紡織原料,至今仍舊馳名中外,用它織成的夏布也遠銷世界各地。
㈥ 紡織行業的原材料有些什麼
服裝(紡織)材料——紡織纖維的種類與特點 ,紡織纖維是構成面料的基本材料(我們不從大分子談起),它有兩大類: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
行業勞動效率逐步提升,帶動行業贏利狀況逐步趨穩。1~9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勞動生產率57.3萬元/人,同比提高13.8%。
實現利潤總額1812.2億元,同比增長0.4%,增速盡管低於上年同期32.1個百分點,但月度累計利潤首次正增長,較一季度提高2.2個百分點,較上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4.5%,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紡織業細分下來包括:
棉紡織、化纖、麻紡織、毛紡織、絲綢、紡織品針織行業、印染業等。
紡織業同時也是一個高污染行業。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紡織業被列為重點污染行業。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印染行業污水排放總量居全國製造業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業污水排放也來自印染行業,且污染重、處理難度高,廢水的回用率低。
化纖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有些產品大量使用酸和鹼,最終產生硫磺、硫酸、硫酸鹽等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有些則是所用溶劑、介質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㈦ 紡織工業的原料是什麼意思
紡織工業的原料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經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飼養的動物上直接取得的紡織纖維。對紗廠來說,紡織原料指的是一切用於紡紗的天然或化學纖維。天然纖維的種類很多_長期大量用於紡織的有棉_麻_毛_絲四種。棉和麻是植物纖維,毛和絲是動物纖維。 更多關於紡織工業的原料是什麼意思,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6410cf161582799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㈧ 衣服的原材料是什麼東西
衣服的原材料如下:
1、化學纖維
化學纖維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制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後處理等工序製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
纖維的長短、粗細、白度、光澤等性質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加以調節,並分別具有耐光、耐磨、易洗易干、不霉爛、不被蟲蛀等優點。
2、天然纖維
天然纖維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經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飼養的動物上直接取得的紡織纖維,是紡織工業的重要材料來源,全世界天然纖維的產量很大,並且在不斷增加,是紡織工業的重要材料來源。
3、人造棉
人造棉是棉型人造短纖維的俗稱,主要品種為以纖維素或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經過化學加工紡制的如棉型黏膠短纖維,其規格與棉纖維相似,長度一般為35mm;
由天然纖維素紡制的棉型短纖維,主要是粘膠短纖維。其特點是可染性好、鮮艷度和牢度高、穿著舒適、耐稀鹼、吸濕性與棉接近,缺點是不耐酸、回彈性和耐疲勞性差、濕力學強度低,可以純紡,也可以與滌綸等化學纖維混紡。
4、棉花
棉花能製成各種規格的織物。棉織物堅牢耐磨,能洗滌並在高溫下熨燙。棉布吸濕和脫濕快速而使穿著舒適,棉花的主副產品都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正如前人所說「棉花全身都是寶」。
其既是最重要的纖維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糧食作物,還是紡織、精細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
5、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是將人工合成的、具有適宜分子量並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線型聚合物,經紡絲成形和後處理而製得的化學纖維;
通常將這類具有成纖性能的聚合物稱為成纖聚合物,與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相比,合成纖維的原料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製得的,生產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合成纖維除了具有化學纖維的一般優越性能,如強度高、質輕、易洗快乾、彈性好、不怕霉蛀等外,不同品種的合成纖維各具有某些獨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