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廈門的轉變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1年10月,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湖裡加工區破土動工,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1984年2月,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鄧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廈門市委的建議,黨中央批准,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特區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來鄧小平多次為特區的發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為開放的基地。我們建立的經濟特區,實行的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鄧小平再次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經濟特區創辦之際,廈門市委又根據廈門對台的區位優勢,經黨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廈門島外,先後創辦杏林、集美和海滄三個台商投資區,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經濟特區的待遇。幾個台商投資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區的范圍由原來131平方公里擴大到690平方公里。
鄧小平又根據外國友人的建議,指出:特區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來,這是發展經濟的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採取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日本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信設備,擴大廈門港口,建設疏港的環島公路,拓寬廈禾路,建設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大大改善經濟特區交通難、通信難的狀況。
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廈門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改革開放重要基地,1985年繼創辦富山展覽城之後,又創辦了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廈門對外開放洽談貿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並提出了對外開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對內經濟合作與交流也日益發展,規模大規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九·八」投資洽談會,而且每年還有地區性「四·八」台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外資參加特區經濟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業興市,建設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方針,為廈門市現代化港口的建設、現代工業的飛躍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方針符合廈門實際。廈門市委為了擴大經濟腹地,曾採取把市區的工廠,遷移到島外到農村的決策,同時在繼續搞好市區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這個決策也是正確的。實踐證明,把建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並沒有削弱和影響市區的建設,而且是推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島外農村投資佔全市投資總額53.5%,大大推動了四個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67.5億到2007年增至380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1.2億元增至73.1億元,成為全國百強區的先進單位。
2001年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上,市委提出更好發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決策,為廈門市進一步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開放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創辦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區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集美園博苑中心、高新技術園區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強市的建設。黨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廈門市有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廈門實際。
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區劃行政調整。市政機構調整為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六個新城區,納入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享受特區的待遇。後來,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創建環東海域新城區,面積相當於新建一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由原來690平方公里擴大到1674平方公里。經濟特區腹地增加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好起來了。長期困擾經濟特區的腹地小、經濟總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緩解。
21世紀以來,市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廈門要利用廈門經濟特區的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把廈門經濟特區辦成海峽兩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峽兩岸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區,當示範,當榜樣,推動兩岸的經濟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峽兩岸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設,推動兩岸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的領域,更高的水平發展,為促進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技術合作交流更加暢通,為加強海峽西岸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變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成就斐然,廈門港口建設自1975年國家投資建設以來,經多次擴建,現在已有8個港區,深水線40公里,可容納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1.2萬個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須經中轉站外,其他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進中國的中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參加建港,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的樞紐港。廈門空港:1978年僅有兩條國內航線的機場,現在廈門國際機場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國內地區和國際航線149條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中心站,在東南亞三小時的飛行圈,設備完善,是國內一流的國際機場。廈門信息港1978年有交換機1400門,用戶1 300戶,沒有長途國際線,用戶要通過福州、上海中轉才能和國外通話。到1989年10月,廈門市話就已有33000門,通話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國際直撥自動電話達到15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4月,廈門市已有用戶916683戶(不包括手機和小靈通)。廈門信息港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信息港。廈門的鐵路除原有的鷹廈鐵路外,還有國家鐵道部建設的福廈、龍廈、廈深三條高速鐵路,四條鐵路均在市內連接,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龍廈鐵路經過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相連,通過贛韶線與京廣線相通,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為活躍東南沿海物資交流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條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內陸經濟和港口經濟聯結起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分別於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車,這幾條高速鐵路的建成,必將為福建閩西南和閩南地區的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廈門市內的交通,過去僅有集美、杏林兩個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現在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內工交快速交通,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後,市區六個區,均可在半小時內互通。龍岩、廈門、泉州、漳州四個市區,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互通,海峽西岸經濟中心的區域擴大了,往來的路程變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廈門經濟特區有了大港口,大機場,大交通,大腹地,還有大市場的建設,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際公交,以及港鐵聯運、空港聯運,海陸聯運的大交通網路,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大優勢。
2007年廈門市生產總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業總產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廈門現代工業、火炬高新區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擴大到1 3.75平方公里,總產值由2000年104億元增加到816.97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區已成為廈門市高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廈門三十年來,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暨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等12次中央和省級的表彰,這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取得豐碩成果的真實寫照。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指示,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試驗的重要基地,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成績巨大,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譽滿中國,名揚海內外。
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精神,並把它貫穿特區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特區建設的主題。根據廈門特區的客觀實際,用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指導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廈門特區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建設海峽兩岸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二個先行區的作用,效果顯著,作用巨大,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發展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精神。
② 廈門的經濟主要靠什麼
港口物流(國際航空、航海港口)、商業、旅遊、工業(外商投資)
港口物流是發展的基礎;工業是主力,主要集中在島外工業區;商業、旅遊是多元化配套輔助。
③ 廈門的經濟概況
解放前,廈門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業消費性海島城市,經濟基礎脆弱,結構畸型,生產落後。
解放初到1978年,由於受到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大躍進」對生產力的破壞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廈門市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1978年,全市生產總值僅4.8億元,財政收入1.5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11.1倍和20.26倍,年均增幅僅9.3%和11.5%。工業總產值7.21億元,農業總產值1.5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33.3倍、4.0倍和4.2倍,年均增幅為13.5%、5.9%和6.1%。人均生產總值僅528元,職工年平均工資6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4.9倍、24.3%和1.8倍,年均增幅分別僅6.6%、0.8%和3.7%。
截止200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 946.37億元,建成各類房屋面積達6 258.28萬平方米,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59.6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 394.17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30.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比1950年增長496倍、5 032倍和14.8倍,年均遞增12.4%、17.4%和 5.3%。財政總收入149.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34億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2 131倍和535倍,年均遞增l5.6%和12.6%。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達到53 5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型小康。
2015全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6億元,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3.9億元,下降0.5 %;第二產業增加值1509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933.1億元,增長6.5 %。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廈門三次產業結構為 0.7:43.5:55.8,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居全省九地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9.04萬元,摺合 1.45萬美元。 據1993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統計,廈門土地總面積為575.71km²。土地利用率達92.8%,可供開墾的荒地僅2.56平方千米,佔全島陸地面積的1.8%,土地後備資源不足。主要畜禽種類有豬、牛、羊、馬、雞、鴨、兔、鵝,零星和小量養的種類有驢、狗、貓、珍珠雞、鵓鴿、鵪鶉等。
在改革開放的1979、1980年的兩年時間內,廈門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水產、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導產業,建立了一批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農業示範園區和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比較知名的農業產品品牌,以及如意、銀鷺、惠爾康、湧泉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到2003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突破200億元,達235.57億元,比1978年增長150倍,年均增長22.2%。其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2.2倍,年均遞增4.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為種養業的3.7倍,16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完成產值48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1993年農村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吸納農村36%的勞動力就業;2003年鄉鎮企業產值由1978年的不到1億元發展到208億元,增長692倍,年均增長29.9%。生產由原來的作坊式生產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年產值上億元以上企業33家,組建了5家企業集團(公司);2003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18.32億元,成為農村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
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比1978年增長29.67倍,年均遞增14.7%,其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佔74.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 931元,比1978年增長26倍,年人均支出增加151元。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下降到40.7%,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人均16.18平方米增加到43.16平方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民務工或轉產經營,農村勞力1997年以來連續多年出現減少,2003年全市從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21.02萬人,只佔全部鄉村勞動力人數的52.5%。廈門島內2003年全部實現「村改居」。
2012年全年,廈門市農林牧漁業產值41.29億元,全年完成產值301.21億元;銷售收入294.55億元;上繳稅金總額14.31億元。吸納本地農從業人員2.3萬人,帶動農戶數21.51萬戶,該地農戶從產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18.09億元;工資總額5.93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5元,工資性收入733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4.5%,已成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全年農村人均轉移性收入908元。 改革開放初期,廈門工業企業規模小,結構鬆散、基礎脆弱,所有制以國營、集體企業為主,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改革開放後,尤其是特區建設開始後,廈門市把戰略目標和發展重點放在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上,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構築「一主三型」(工業為主、發展生產型、技術型、出口創匯型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03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72倍,年均遞增22.9%,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53%,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42家,完成產值1 318.2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4.5%,企業資產合計1 190.35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 336.39億元,利稅總額152.82億元,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已達170家,其中5家產值超二百億元。
2003年,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 042.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9.1%,其中,電子工業完成產值就達532.25億元;全市211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29.8億元,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9.5%。自1984年7月第一家三資企業成立至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資工業生產項目4 359個,合同外資129.5億美元,佔全市合同外資的62.3%。1988年開始,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超過國有工業,2003年,全市「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 116.5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4.7%,其產品出口交貨值佔全市的95.8%。
2012年全年,廈門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4664.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72.57億元;全年產值超百億企業有宸鴻、戴爾、友達、聯想、翔鷺石化、冠捷、廈門煙草等7家,合計完成工業產值1391.45億元;十三條重點產業鏈完成產值3027.78億元,增長9.6%,佔全市規上工業的68.3%;機械、電子兩大行業分別完成工業產值1081.43億元和1762.46億元,合計完成產值2843.89億元,占規上工業的64.2%;輕工業產值1358.47億元,重工業產值3072.32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共336家,全年實現工業產值1877.38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的42.4%。 金融:2012年完成金融業增加值237.03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3.3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27.2%。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472億元;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107.35億元。
交通郵電: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70.84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2.2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16.8%。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7227.3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720.17萬標箱;廈航加入天合聯盟,開通廈門至柬埔寨直航航線,全年空港貨郵吞吐量27.15萬;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萬人;郵電業務總量100.06億元。
旅遊業:旅遊業是廈門市的支柱產業。截止2011年,廈門市星級旅遊飯店共72家,其中4星級以上旅遊飯店30家;旅行社113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7家;4A、5A級旅遊景區10家。2011年廈門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已經突破3522.9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453.44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十大熱點旅遊城市和接待國際郵輪最多的口岸之一。
對台貿易:2012年,廈門與台灣多家銀行簽訂人民幣清算代理協議,人民幣結算額增量居中國首位。台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3.03億元,高於全市規上工業6.4個百分點。對台引資取得進展,全年台灣直接投資項目121個,佔全市新設外資項目總數的36.6%,居各來源地首位;合同台資1.07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0.6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製造業中的光電、模具、機械設備,現代服務業的軟體業等。對台貿易穩步增長,對台進出口貿易總額76.47億美元,其中對台出口14.66億美元;自台進口61.81億美元。台灣水果進口量保持大陸各口岸第一。大嶝對台小額商品市場交易免稅額由3000元提升至6000元。
「9.8」投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於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國廈門舉辦。投洽會由商務部主辦,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WAIPA)協辦,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部分計劃單列市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部分全國性商協會作為成員單位參與組織工作並組團參會、參展。是中國惟一以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為主題的國際性投資促進活動,位列國家主辦的三大交易會之一。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上的菽庄花園,2000年1月落成,是中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是由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奧林匹克專題博物館,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聯盟12家成員之一,為獨立的國際化非盈利性公益機構。館內收藏了豐富的奧運會相關文物,旨在薪傳奧林匹克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奧運的歷史與輝煌。 華僑博物館 華僑博物院是陳嘉庚於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是唯一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此外還有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市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等。 國外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英國加的夫郡 1983.3.31日本佐世保市 1983.10.28菲律賓宿務市1984.10.26美國巴爾的摩市 1985.11.7紐西蘭惠靈頓市 1987.6.23馬來西亞檳島市 1993.11.10立陶宛考納斯市2001.3.11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 2003.08.15荷蘭祖特梅爾市 2005.7.14印度尼西亞泗水市2006.06.24韓國木浦市2007.07.25美國薩拉索塔市 2007.11.09
(思明區友城) 希臘馬拉松市 2009.1.4德國特里爾市 2010.11.11澳大利亞陽光海洋市 2011.1.9加拿大列治文市2012.4.27塔吉克杜尚別市2013.6.20法國尼斯市2014.5.22 國內友好城市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邯鄲市 1984.12 鞍山市 1985 普陀區 1986.7 吉安市 1987.6 淄博市 1988.2 漢中市 1988.4 安陽市 1988.5 撫順市 1988.10 吉林市 1990.12 青島市 1991.6 丹東市 1991.12 哈爾濱市 1992.5 南京市 1992.10 咸陽市 1992.12 龍岩市 1993.6 三明市 1993. 萬洲區 1993.9 保定市 1993.11 太原市 1993.1 濰坊市 1994.5 平頂山市 1994.10.21 鷹潭市 1995.1.7 蕪湖市 1995.3.8 雞西市 1995.5.9 長沙市 1995.12.26 韶山市 1995.12.27 安慶市 1996.5.21 大連市 1997.7 溫州市 1998.4.8 沈陽市 2005.2.18 蘭州市2007.7潮州市2013.7
④ 集美工業百年經過幾個階段
摘要 工業區,源自集美是廈門的老工業基地。廈門特區建設30年,集美的工業迅速壯大,全國4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中,有兩個就在集美,並且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在集美區,台資企業有700多家,今年集美的工業產值可以達到785個億,其中70%是台外資企業貢獻的。 「如今,台商已在集美紮根,相當部分的台商把集美當成一個家,不斷增資,有 85%的台資企業都有增資行為。 」倪超說。
⑤ 誰能告訴我廈門的產業結構怎麼樣
廈門市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鄭柵潔30日表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廈門的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廈門市「十一五」規劃擬將旅遊業列入現代服務業支柱產業來培育、發展。
電子、機械、化工目前是廈門市三大支柱產業,它們占廈門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廈門的旅遊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04年,廈門市接待國內外遊客總人數達到1616.6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達76.6萬人次,國內遊客達1539.99萬人次。去年,廈門市旅遊總收入達到210.67億元;其中,入境旅遊收入達到4.16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76.24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8.3%。廈門市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比較完善的大旅遊產業體系和以觀光、休閑、度假為主的都市旅遊體系。
⑥ 廈門工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電子工業:廈門市經濟部門人士認為,產值占當地規模以上工業36.36%的電子工業出現增長乏力,眼前
和未來都將直接影響全市工業的增長。
雖然去年工業主要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處於高位運行,對企業生產成本構成了沉重的壓力,但
是據此間經濟人士分析,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和多為傳統產品才是影響廈門市電子工業經濟效
益增長,並導致生產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
從根本上來看,廈門市電子工業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多為勞動密集型
生產、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技術同質化嚴重的長線產品,當價格戰成了產品經營的主要手段時,
產量增長不可避免地高於產值增長;二是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不高,除通訊設備和彩電外,其他
產品大多研發、營銷兩頭在外,缺乏自主核心競爭力,企業難於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三是經
濟效益增長放慢,與上年相比,一些主要產品的價格下降,如計算機降價10%左右,手機降價18%
-27%不等,銷售價格的下降導致了利潤的流失,1-11 月廈門市電子工業累計利潤比增5.1%,
比同期全國電子工業低22.4 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廈門電子工業的發展如何從平面擴張型轉向內涵增長型,是擺在眼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2005 年廈門工業經濟運行呈現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量和增產
能力不斷提高,至年底,全市產值上億元企業已達244 家,其中戴爾和廈華雙超百億。另外,工
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去年達到101202 元/人年,比上年凈增3849.41 元/人年。還令人可喜的是,
全年99.18%的產銷率,且全年逐月產銷率始終保持著98%以上的較高水平,是廈門工業產銷銜接
從未達到過的高水平。
在工業生產總量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卻呈下降趨勢。截止 11 月末,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
合指數176.48,同比下降7.01%;虧損企業虧損額11.93 億元,比增64.63%。同期,全市工業產
品銷售收入1789.20 億元,比增17.73%;利潤總額124.52 億元,比增1.04%。
報告還顯示,1-11 月累計,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產值增長乏力、增速均低於同
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20.7%的增速,直接影響了全市工業的增長。
⑦ 廈門的經濟發展有什麼特色呢
目前廈門已經成為了一座網紅城市,交通網路也很完善,不僅有高速還有高鐵等,給人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外它的美食種類也多,總是能夠找到最為合適的。如今正在全面發展之中,相信之後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能夠做出更好的成績,因此還被預言將來會是下個深圳。對於華東最有潛力的一座城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有望成為下個深圳,不知你對這座城市有什麼看法呢?
⑧ 廈門的工業有哪些
廈門的工業,萌芽於清朝末葉,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清末一批華僑陸續在廈投資興辦了一些工業企業,如廈門電燈廠(1900年)、華寶制瓷公司(1904年)、淘化食品罐頭廠等,這些企業設備簡陋、工藝落後,但形成了廈門工業的雛形。建國之前,廈門市是一個商業性消費城市,工業十分落後。
解放以後,廈門工業總產值僅2503萬元(按80年不變價);基礎薄弱,總量很小。在1956-1958年間,又建立數十家公私合營或國有企業,使廈門工業有所發展。但由於台灣海峽兩岸長期的對峙,廈門地處海防前線,國家基本上沒有大的工業投資,因此工業長期發展緩慢。原有的少數工業企業,在60年代後又幾經起落,因而工業發展更是舉步維艱。至198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為9.4億元(80年不變價)。
1981年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之後,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以工業為主、兼營旅遊、商業、房地產業的綜合性、外向型的經濟特區"的批復精神,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發展。200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完成1729.0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81年增長146.31倍,年平均遞增24.2%
(一)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1、工業產值(規模以上,下同)完成2026.91億元,增長21.4%,高出年初預期目標(1955億元)71.91億元,超計劃完成3.68%。產值規模名列全省第二位,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4.9%;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11位。全部工業產值完成2097億元,增長21.3%。
2、工業增加值完成516.25億元, 增長20.1%;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529.1億元,增長16.8%,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1.4%,比「九五」初期整整高出5個百分點。
3、地產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完成887.11億元,同比增長18.2%,出口交貨值占工業銷售產值44.13%。
4、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為172.7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185.44億元,增長3.00%;其中利潤131.56億元,增長0.10%;全員勞動生產率97178.90元/人,同比提高4729元/人;工業品產銷率99.18%,同比提高0.58個百分點,創歷史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5、工業投資完成117.4億元,同比增長21.84%。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占工業總投資的70%以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投資增長3倍,主要由於嵩嶼電廠二期項目建設,使得電力生產供應業投資大幅度增長。
6、全社會用電量89.97億千瓦時,增長18.5%。其中工業用電55.70億千瓦時,佔61.91%,增長20.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5.43億千瓦時,佔17.15%,增長18.3%;建築、交通、商業等其他各類用電18.84億千瓦時,佔20.94%。今年典型日最高用電負荷達到161萬千瓦,比上年高出37萬千瓦。
每千瓦時工業用電創造產值37.6元,居全省最高水平。
(二)工業經濟運行特點
1、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平穩快速。今年,盡管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人民幣匯率調整等因素影響,但全市電力供應和資金供給較為充裕,特別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定期協調解決工業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各部門對工業發展的服務環境更趨完善,全年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快速的態勢,增長速度保持20%左右,並呈逐季加快之勢。今年四個季度工業產值累計增速分別為18.2%、20.1%、20.9%、21.4%。
2、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27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二是規模以上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達到96.55%,比上年高出1.35個百分點。三是大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556家,比年初多78家;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2家(DELL332億元,廈華104億元)50-100億元的企業1家,20-50億元企業13家;全市上億元的企業共有244家。四是150家重點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產值比重仍然較高,達76.66%以上。
3、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機械、電子、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平穩快速發展,全年共完成工業產值1534.9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73%;其中機械工業完成477.58億元,佔23.56%,增長15.0%;電子工業完成742.11億元,佔36.61%,增長17.6%;化工醫葯工業完成315.25億元,佔15.55%,增長18.3%。二是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加強,培育發展一批新的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全年新增馳名商標有廈工等3個,國家級名牌產品2個。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名牌13個,省級名牌66個,國家級馳名商標7個。此外,去年,我市戴爾、翔鷺化纖、翔鷺石化等10家外資企業進入全國500強外資企業;金龍汽車榮膺「中國著名品牌200強」、「中國品牌年度大獎」等,並在海外通過了VCA認證,為開拓國外市場提供了通行證;翔鷺化纖有限公司通過了國家級技術中心認證。
4、地產工業品出口穩定增長。地產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完成887.11億元,增長18.2%;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44.13%。從今年工業品出口形勢分析,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傳統出口工業品保持較好水平,彩電、運動器械、鋼質集裝箱等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增幅均超過100%。二是汽車及其零部件等一批新的工業產品出口成倍增長,如我市的金龍聯合、金龍旅行車兩家客車公司今年1-11月出口客車775輛4107萬美元,預計全年可完成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3.3倍。三是外資企業產品出口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2004—2005年度,我市有戴爾、翔鷺化纖、翔鷺石化、夏新、廈華、TDK、金旅、聯想移動、正新橡膠、ABB開關等10家外資企業進入全國外企500強。
5、工業投資創歷史最好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投資總額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17.4億元,同比增長21.84%,是我市工業發展史上最好的水平。二是一大批新建工業項目加快推進。全市32個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佔全市工業投資的40%。DELL二期、明達光電、嵩嶼電廠等項目加快建設,其中嵩嶼二期第一台機組已經順利並網發電;太古四期、娃哈哈熱罐裝、鈣奶生產線、ECCO第一條鞋面底成型生產線、騰龍特種樹脂瓶級切片、熱煤爐工程投產、同集熱電、新陽熱電項目、明達玻璃浮法線和泓信差別化纖維等項目按期投產。
6、工業發展載體建設加快。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在整合現有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啟動火炬(翔安)產業區、同安工業集中區、軟體園二期建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拉開「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框架。機械工業集中區建設快速進展,20多項汽車及零配件項目開工建設。新建80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推出招商,其中火炬(翔安)產業區吸引了171家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新企業簽訂入駐合同。同安工業集中區的湖裡園、思明園、同安園9月15日以後也相繼開工建設,簽約入駐項目191家,總投資73.9億元。
7、工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繼續保持較高比重,2005年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1.4%,比「九五」末期高出5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7.82%,超出同期GDP平均增速15.23%的水平2.59個百分點,比「九五」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6.84%提高了0.98個百分點。二是工業實現稅收佔全市稅收比重繼續提高。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實現稅金超過50億元,佔全市總稅收的四分之一左右。三是隨著工業大發展步伐的推進,工業園區、通用廠房加快建設,新增企業投產,全市製造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其中:截止11月底,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620家,就業人數達53.6萬人,比上年增加5.1萬人,由此加速帶動產品出口和現代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8、安全生產形勢趨於平穩。全年共發生各類事故4295起,同比上升47.09%;死亡303人,下降19.20%;受傷3206人,上升77.62%;直接經濟損失2308.4萬元,下降11.04%。事故和受傷人數兩項指標較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統計口徑與去年不同,范圍擴大;二是由於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交通安全事故呈大幅度上升。今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3630起,同比上升57.14%,佔84.52%;死亡247人,佔81.52%;受傷3163人,佔98.66%。
廈門現在以旅遊業為主,不會造成污染的
希望採納
⑨ 廈門今年2022工廠情況到底如何
工業企業生產增長有所放緩。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外疫情導致的原材料上漲、艙位緊缺等因素,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增長有所放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有所增加。
同安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面對新情況新變化,努力拚搏、穩中求進,推動工業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⑩ 有關大數的信息急!急!
能力廣角
進入21世紀以來,廈門市的各項事業發展很快。請你從廈門市的經濟、交通、建築、旅遊、工業中選取一項,收集幾個有關大數的信息,並寫下來。
廈門市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是:
廈門經濟:
一、重工業回落幅度大於輕工業
1-5月重工業完成產值655.8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9%,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速度低 1.8個百分點,較1-4月累計增幅回落2.4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6.7%;輕工業完成產值32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9%,與1-4月累計增幅持平,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3.3%(見附表一)。
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生產下降明顯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演變成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國際市場需求大幅減弱直接導致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廈門工業受沖擊明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生產繼續明顯下降。1-5月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40.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3%,比上年同期下降14.7%,較上年同期和1-4月增幅分別回落37.5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41.7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1%;私營企業實現產值97.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9%。
三、接近90%的行業生產下降,且降幅較大
全市33個工業大類行業中(見附表二),1-5月僅有4個行業產值實現增長,29個行業同比下降,行業下降面高達87.9%;下降幅度較大的10個行業分別是非金屬礦采選業(-60%)、化學纖維製造業(-49.4%)、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43.3%)、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32.7%)、通用設備製造業(-31.7%)、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29.9%)、金屬製品業(-29.3%)、專用設備製造業(-29.0%)、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24.8%)、造紙及紙製品業(-23.1%)。1-5月三大支柱行業實現工業產值709.3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3%(現價比),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1個百分點。其中機械工業完成產值250.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0%,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0.7個百分點;電子工業完成產值324.5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2%,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1.3個百分點;化工工業完成產值134.5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8%,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0.8個百分點。
四、企業減產面繼續擴大
1-5月全市共有136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比1-4月累計增加55家,比上年同期累計減少產值324.28億元,減產面達66.7%,佔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數的三分之二。
從減產企業的規模看,大企業減產幅度較大。1-5月減產在億元以上的企業有44家,累計減產211.39億元,佔全市累計減產的65.2%。其中減產超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戴爾(廈門)有限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翔鷺石化企業(廈門)有限公司、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廈門翔鷺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夏新電子有限公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廈門TDK有限公司、廈門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1-5月共減少產值144.68億元。
五、訂單減少影響產能發揮,工業企業用電繼續下降
企業訂單減少造成產能發揮不足,我市部分地產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下降明顯(見附表三),如:微型電子計算機1-5月產量下降17.5%、客車下降31.7%、化學纖維下降51.5%、鏟土運輸機械下降42.6%、行動電話下降29.3%、合成纖維單體下降31.1%、輪胎外胎下降17.5%。根據福建廈門電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5月工業總用電量24.66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下降13.1%。據對全市204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的調查,1-5月用電量下降13.9%,數字表明供電局用電量的速度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
六、全市六區規上工業產值均負增長
1-5月各區工業總產值完成情況:思明區完成產值60.87億元,現價同比下降14.5%;湖裡區完成產值332.34億元,現價同比下降20.0%;集美區完成產值167.98億元,現價同比下降29.6%;同安區完成產值97.45億元,現價同比下降8.0%;翔安區完成產值116.68億元,現價同比下降10.3%;海滄區完成產值208億元,現價同比下降24.0%。 七、產銷率略有上升、出口交貨值降幅較大
1-5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980.3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2%,累計產銷率為99.70%,比上年同期上升0.26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產銷率為99.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重工業產銷率為99.7%,同比回落0.27個百分點。
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43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7%。在全市有產品出口的28個行業中,僅煙草加工業增長55.8%,飲料製造業增長13.3%外,其餘26個行業出口下降。其中,1-5月出口交貨值超10億元的行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出口222.0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1%;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出口29.7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完成出口26.6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1%;塑料製品業完成出口20.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9%;金屬製品業完成出口17.9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2%;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完成出口14.3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5%;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完成出口10.1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6%(見附表四)。
(你可以歸納為六個大項目寫上去
這樣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