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北工業學校怎麼樣
簡介:東北工業學校(原東北有色金屬工業學校)是一所省屬的國家級重點普通中專,創建於1984年。20年來,學校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拼搏進取,不斷發展壯大,於2005年4月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為東北工業學校,學校的發展史上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注冊資本:37409.53萬人民幣
② 為什麼民國時期東北三省和上海都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東北經濟會衰落東北可是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
因為政策,建國後的東北一直是資源和人才輸出並且是無條件的,改革開放時前生產的資源都是國家統一調配,哪來的利潤,國家政策又是一直傾斜南方,改革開放後,人才資源有又是國家行為支援南方,南方必然發展,東北的人才都去了南方,國家給東北有沒有好的政策,南方人發展好了,缺卻說東北人懶,沒良心的東西。
③ 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城市有哪些為什麼感覺沒有東北的了
中國工業發達的城市主要有重慶、佛山、天津、上海、蘇州,東北的工業為什麼不發達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先依次介紹一下發達的城市。重慶大家因為其發達的旅遊行業被大家所熟知,成了一個網紅城市,但是他的工業技術也是相當發達的,他的工業園區就建了44個,每年的產量也是相當可觀的,重慶雖然以重工業為主,但是他的空氣質量還是蠻好的,因為背靠大山,周圍有很多河流,大自然有很強的自凈能力,重慶的美食也是聲名遠揚,所以大家如果想去旅遊的話,重慶是一個很好的去處哦。落後的思想也是影響東北發展的原因,很多人都抱著國企鐵飯碗的想法,反對改革,老幹部思想嚴重。後面國企也紛紛叫停,很多人才和勞動力就流出其他城市,沒有人才和勞動力,東北工業發展緩慢。東北一直靠消耗能源勉強維持,但是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承受的壓力太大,近些年我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加強,東北的經濟結構開始失衡,所以東北的工業發展不是很好。
④ 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在東北地區,領先於其他地區。為什麼現在東北的重工業卻很不發達
重工業本身就是一種建設周期長,生產周期長,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工業類型。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接觸的工業一般都是輕工業,但是輕工業的生產是需要機器進行加工的,那麼是誰生產了這些機器呢?就是重工業。所以可以說重工業實際上是真正的工業之母。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的目標是完成工業化,那麼工業化的基礎就是起碼能夠製作工業要求的原料和工業機械。這樣,緊鄰蘇聯的東北就成為了重工業的基地。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當時東北的GDP指數有多高,相反,東北各個重工業城市的GDP都不如上海、天津等綜合型工業城市。但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由於沒有多少工業,就遠遠的落後於東部沿海和東北重工業基地了。
改革開放後,南部沿海和中部地區依靠地理優勢和無官一身輕的姿態,迅速發展,東部沿海的綜合型工業基地也能迅速轉型。但是東北的重工業基地卻仍然要保證中國的工業基礎也就是重型工業。但是又由於重工業本身的局限。東北的GDP增長同南方相比就逐漸落後了。
這就好比一個剛剛建立的村子,人們不會耕地,只能依靠幾個獵戶去打獵以養家糊口,當有一天發現了耕地的時候,不會打獵的人由於沒有什麼顧慮,馬上就學會了耕地,而且還能夠吃飽飯。但是那幾個獵戶卻不容易轉成耕地的農民一樣。
⑤ 東北工業大學是985嗎
東北工業大學也稱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一本,是985、211。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擁有哈爾濱、威海、深圳三個校區。
截至2021年10月,哈工大有哈爾濱、威海、深圳三個校區;本部校園面積5212.35畝,建築面積248萬平方米;下設24個學院,開設本科專業97個;專任教師2987人,在校學生35714人。
師資隊伍
截至2020年7月31日,學校專任教師總數為4165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37人,佔32.1%,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83人,占教師總數的40.4%。現有兩院院士3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青年學者1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3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9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2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2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4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7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工信部研究型教學創新團隊4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哈爾濱工業大學
⑥ 誰知道1931年東北的工業經濟等是怎麼樣的,急需資料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統治了中國260年,但200多年裡他們對於自己的故鄉東北卻沒有做太多有效的開發。反而將寧古塔等東北邊境之地作為犯人的流放地,《尼布楚條約》更是把滿人祖先曾經奮戰過的西伯利亞拱手讓給了俄羅斯。因此整個清代,東北地區是不受待見的。
這樣也造成了一個惡果,那邊是在清末政局混亂之際,東北儼然就變成了土匪的世界。這里地廣人稀、山高林密,政府卻沒有有力的統治,於是佔山為王變成了常事。然而在這種情勢下,卻給東北帶來了契機。
處在日俄兩大帝國主義勢力的夾縫之下,東北成為近代中國最早被帝國主義勢力所控制的地區,日俄兩國對東北豐富資源的掠奪,客觀上卻促進了東北的近代化,於是當一個強硬而又不失為一名愛國者的大軍閥張作霖成為東北王後,東北的工業,尤其是中國人自己所掌握的的工業資源開始經歷了一次爆發式的增長。
張作霖雖然沒正經讀過幾年書,但他卻對政治和經濟有著天生的直覺。他懂得陽奉陰違的對待日本人,表面許以利益,實際上只是借日本之力發展壯大自己,他並不像一些軍閥一樣只知道盤剝百姓以換取帝國主義的槍炮,而是知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創建大學、軍校,發展教育;創建工廠,發展經濟,使東北煥然一新。
東北大學理工學院舊址
1921年張作霖創辦東北三省兵工廠,自行生產槍炮彈葯,是當時中國境內實力最雄厚的兵工企業,生產的槍炮種類多、質量好,是當時唯一生產過加農炮的企業,機關槍、榴彈炮也實現了量產。1929年東北的遼寧迫擊炮廠開始試制汽車,1931年試製成功載重1.5噸的「民生牌」卡車,並打算批量生產。
東北航空工廠到1929年已經可以自行生產機身、尾翼、螺旋槳、發動機支架、部分航空儀表、照相器材等航空產品三四十種。而東北航空工廠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的前身。
1924年,奉天實現與德國、法國單向無線電通訊,1927年,奉天大型短波電台竣工,實現與歐洲雙向通訊,承接當時歐美與上海,天津,北京,漢口等地的國際無線電報業務,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無線電台。1931年上半年,東北已建成無線電台9座,正在安裝5座,有線電報2.3萬里,占非外資電報里程的98%。
除了在軍事民用工業上有著長足的發展,張作霖也深知交通運輸的重要性。當時的東北在鐵路覆蓋率方面已經是全國首屈一指,但是主要的兩條干線中東路和南滿鐵路依然是由日俄兩國佔領。為此張作霖主持修建了奉海鐵路
⑦ 誰摧毀了中國的東北重工業基地
中國版圖的輪廓猶如一隻雄雞,而東北三省則正好處於關鍵的雞首位置。東三省在上個世紀的50-80年代裡,在重工業的生產方面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契合,東北曾擁有過輝煌的昨天。
「一五」打造大工業搖籃
東北有近百年的大機器工業歷史。20世紀30年代初,日偽統治東北時期,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東北強制推行「產業開發」政策,客觀上使東北工業有了一定發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工作母機達1312台。各種產業工人總數約為127萬。這些遺留的工業,很早就奠定了東北作為中國重工業中心的地位。20世紀40年代末和建國初期,東北依託毗鄰蘇聯的地緣條件,最早引入計劃經濟體制,成為當時新中國建立後,仿照蘇聯模式發動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一輪工業革命的重心地區。「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中央將156個重點項目中的58個放在東北。這一時期國家僅對遼寧工業的投資,就占同期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18.5%。通過集中投資,在東北三省創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業為主的「新中國工業搖籃」東北工業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化工為主的東北產業體系。
「東方底特律」橫空出世
當年東北工業基地在中國的地位之重在全國可謂無出其右。東北為新中國工業崛起,曾孵化出無數神奇。第一爐火紅的鋼水噴涌,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凌空,第一艘萬噸巨輪入海,第一台深海機器人大洋探秘,第一個軟體園……。無數個新中國第一,就從這里冉冉升起。1956年7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正式建成投產,中國製造的第一輛汽車下線,長春從此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中心。在日本豐田、日產、本田等汽車巨頭出現之前,長春一汽曾是當時亞洲汽車業的老大。
鋼鐵工業方面,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第七號自動化煉鐵爐,從1952年開始到1953年11月先後建成。該公司薄板廠、第二初軋廠也分別於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產。此外,北滿鋼廠、本溪鋼鐵公司基本竣工。遼寧的鋼鐵工業成為中國重工業的基礎工業。
在50年代末,東北地區掌握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重工技術,能設計一些比較大型的技術復雜的工程。如年產150萬噸鋼的鋼鐵聯合企業,年產240萬噸煤的煤礦。
石油「血庫」支撐中國半世紀
東北工業建設的第二波高潮是60年代初的石油大會戰。50年代末,在黑龍江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央決定抽調力量展開石油大會戰。來自西北、華北的數萬石油工人浩浩盪盪開進松遼平原腹地的荒原展開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1960年4月14日,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鑽,不久即噴出原油。大慶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之後的40多年間,大慶累計生產原油17億多噸,接近全國陸上原油總產的一半,創造了連續27年每年穩產5000萬噸以上的紀錄,這在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算是奇跡。大慶成為中國經濟的「血庫」,支撐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工業化進程。在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成果與「兩彈一星」一同載入中國科技發展的史冊時,大慶還向國家上繳了4061億元稅金,這是國家對大慶總投資的87倍。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出口創匯495億美元。
幾十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鑄造了共和國的輝煌。僅遼寧一省,從1953年到1994年,全省就累計上繳中央財政3234億元,占同期地區財政收入的71.5%。
激情燃燒歲月英雄輩出
在那些輝煌的年代裡,無數響亮的名字都跟東北沾邊,盡管這些人的原籍可能不是東北,但他們清一色都是在東北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時代巨人,王進喜、雷鋒、孟泰……還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中國人也耳熟能詳———鞍鋼、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大慶油田、沈飛、哈工大等等;另外還有許許多多數不清的製造各種大型工業設備的骨幹工廠,大慶的石油、撫順的煤以及鞍鋼的鋼,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各地,這些都是當年中國工業的血脈。30年前,東北名氣最大的人除了王進喜外,就算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楊子榮。楊子榮當年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超過現在任何一位當紅的電影明星。東北兵團在當時青年中的名氣也很大,今天這一代的中國企業家中,不少總裁CEO之類的人物就是當年東北兵團的戰士。
為什麼東北會變成這個樣子?
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為什麼我們無法發展,越來越差?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東北的"落後化","非工業化",並非偶然,而是某種無形的東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謊言和矯飾所迷惑,那就請往下看!
先看看剛剛建國的時候.如果大家看過那時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個關於工業和產業布局的文獻,都回注意到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於上海和偏居一地".這個"偏居一地"是什麼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對東北連稱呼一下都不屑的!毫無疑問的是,上海是輕工業的基地,佔全國輕工業產量的35%左右.).
而當時的東北,准確地說是遼寧,卻把當時全國重工業的產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關繫到國際民生的主要產品:鋼材,成品油,電力,機床,軍工更高達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這樣在關內手工勞動盛行的產業,遼寧仍然佔到55%的份額(因為有撫順,阜新這兩個當時在亞洲無可匹敵的露天煤礦
今天,總有一些人牽強附會地說什麼武漢,青島,天津,甚至重慶,太原什麼的是"老工業基地",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氣地講,跟遼寧中部的重工業基地相比,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麼工業基地,頂多能稱得上"手工業基地". 當時東北區的主席高崗很牛,為什麼?資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實力強,毛主席在北京閱兵,他在沈陽閱兵,然後的群眾隊伍展示的是什麼?北京老百姓拿出來的是棉花和麥子,沈陽的老百姓拿出來的是火車和機床!諸位有興趣的去看看老將軍們的回憶錄,多少人走南闖北很多年,"到了南滿才見到成片的高壓電網,密集的鐵路,知道了什麼叫工業".這里還必須提及一個城市-大連. 大連是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略基地,基礎設施良好,工業底子勝過川琦和廣島。
剛建國時,大連是中國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學工業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說了.關於大連的貢獻,這里還要糾正一個歷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某位元帥在淮海戰役之後講的一句話:淮海戰役是小推車推出來的。但是,歷史上的原話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靠的是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這里的"大連的大炮彈"指的是當時國內軍工第一廠"大連立新廠"的產品.這個廠就是後來的"大連五二三廠",首任廠長是吳運鐸.為什麼後來有人把後半句刪去了呢?僅僅是因為領袖人物講的"新疆和東北仍然是兩塊殖民地"嗎?請各位讀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無疑問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層也很清楚東北的重要性,否則也不會有"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這塊鞏固的根據地,即使失去了現有的所有根據地,中國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礎(見諒!可能記的不大准確)"這樣的話.東北人民不但肩負了解放中國的重任,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爭中也是前方戰士流血,後方百姓拚命.大家想過沒有,如果不是遼南地區稠密的鐵路網,前方的物資如何能無誤送到? 比較一下此後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氣憤的是,即便是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犧牲的是四川人,山東人(今天甚至有人寫出是湖南人這樣的鬼話,真是無恥!),大生產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難道中國的幾個王牌軍不是由東北子弟兵編成的?難道數萬火車皮的戰略物資不是由遼中工業基礎生產的?這等明目張膽的歪曲是不是太無恥了呢
再談談建國後的建設時期.筆者從祖父那裡認真地學習過"一五計劃建設綱要"(一本發了黃而且被老鼠啃過的小冊子).其中工業建設的中心意思其實只有八個字"完善一個,鋪開大網".最中心的一句話是"建設並完善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礎,使之能夠有效地支援全國的工業建設!"這里,前半句是手段,後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這個"目的"一直持續了五十年!!! 請各位注意,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產品的輸出與八,九十年代的"廣貨北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叫"調配".所謂"調配"是無償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話,年產量一直超過五千萬噸,穩產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幾萬的大慶豈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國機電產品的集中地--沈陽,每年無償調配到關內的產品多達89%!有人說,沈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我看,應該叫奶娘才對!鞍鋼大型廠很長一段時期是國內唯一能生產重軌的工廠,可是諸位讀者你們想一想,建國以後,在東北地區究竟建設了幾公里的鐵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設的溝海線也是遼寧省自籌資金建成的!沒有東北的無私奉獻,何來的中國六十年代鐵路建設的黃金時代?其實,又何止是產品??
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線"建設,遼寧承擔了最重的任務.超過30%的技術,管理骨幹被抽調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廠整礦地搬遷.今天在河南,在陝西,在四川,在雲南,在貴州,在甘肅,在湖北的工廠,礦山,軍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廠整礦的沈陽人,大連人,鞍山人,撫順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邊,陰山腳下,戈壁荒灘,他們甚至隱姓埋名,死了都不為人知(筆者父親的一位年輕時的好友,在一個叫金川還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後整整六年家裡人才知道). & 東北人民為國家作出了這樣的貢獻,可是得到的是什麼?別的不說,"陳三兩",想來大家都還記得吧?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作出了無數貢獻的人們,每人每年只有三兩油吃!難道是東北不產豆油嗎? 不是,東北的大豆產量佔全國的44-57%(1962-1977年).難道是全國人民都只吃三兩油嗎?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東北的6.67倍,可是它半兩油都不產!年輕的人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問問任何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樣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筆者外祖母的一個學生在溝幫子機務段負一點責任,現在回想起來滿肚子的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東北的情況也不大好,但還可以勉強維持,因為有吉林和黑龍江兩地的大糧倉. 但是上邊連續的指令,調配口糧,飼料糧入關,目標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調走的那是什麼?那是人命啊!要不是東北的自然基礎好,大自然賦予的糧食多的話,這等釜里抽糧的作法保不齊也會在東北發生人間慘局.今天有人發貼說東北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較少是因為周總理從蘇聯那裡弄來了糧食,簡直是一派胡言!事實上,這樣的無償調配不僅滋長了懶惰和依賴,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了奸詐和詭辯! 今天,那麼多的人上網罵東北人的不是,他們可曾記得,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是靠那一口東北大米活下來的?為什麼如此的忘恩負義!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們應該還記得七十年代東北人到北京搶購的情景吧,"豬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東北的工業產品可以無償地調配給關內,而關內的農副產品卻不能無償地調配給東北呢,而是要東北人民千里迢迢進京去買?這其中是否就有資本外流一類的什麼問題呢
如果說八十年代之前,東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之後,東北人民便是"獨享"這份苦果了.改革開放,鄧主席在南海邊畫了幾個圈搞窗口,搞實驗田,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就需要由上繳財政的大戶來分擔,這其中東北又是主力軍.八十年代初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每年的本級財政支出都是財政收入的三到六倍。這里筆者要澄清一個事實,一直有人聲稱,並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為國家上繳了最多的稅收,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第一是遼寧省.問題就在於上海是作為一個整體為國家交稅的,而遼寧省內還分出去了幾個所謂的計劃單列單位:沈陽市,大連市,鞍鋼,遼河油田...最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國上繳稅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個來自遼寧省:遼寧,沈陽,鞍鋼,大連.此外在鞍鋼之前是大慶油田,東北一共佔了五個!佔全國人口總數不到十分之一的東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過度了呢?! 其實,按比例上繳稅金未嘗不可,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不公平,這時的廣東,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遼寧的 70%,可是上繳稅金之少,卻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了.同樣的情況發生的福建和浙江(這里必須提及,江蘇在東南地區是個例外,它經濟一直不錯,而且很少搞雞毛蒜皮的小動作). 這時候的東北已經顯出發展後勁的不足,表現在:工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企業留利過少,自我發展資金短缺(當然,這些都是相對於全國而言的)。!.
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繳任務,東北工業基礎錯過了八十年代後期工業領域升級換代的良機!這難道是無意中形成的嗎?錯!上層搞經濟的人心知肚明.舉個例子.鞍鋼是鋼鐵行業的老大,每年上繳的利稅是武鋼的3.5倍,首鋼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萬元,在冶金工業部十大鋼廠中名列第七,僅比酒鋼,水鋼高一點點,連首鋼的一個零頭都不夠!用鞍鋼計劃處的人的話講,每天的流動資金的最低線都不夠!"。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那幾年冶金工業部出的年鑒,你就會明白什麼叫不公平,什麼叫壓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鋼最困難的時候,連買煤的錢都是全體職工捐來的,可是國家的上繳任務卻未見絲毫的松動.同時的首鋼確實利稅全退,國家貸款多得擋不住,又是建大高爐又是買大鐵礦,真是風光無限!更多的例子發生在沈陽的鐵西區,這里就不再重復了.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86-89年出版的遼寧經濟信息報,那裡的東西更全面,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鄧主席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後,說過一句話:改革開放把上海落下了,現在是該大發展了.這時陳雲的勢力已衰,對上海的控制已經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種各樣,也許連它自己都不敢想 的優惠政策,如出欄的猛虎一般,大發展了. 而這時,用經濟界的一句共識來形容"東北,仍然是計劃經濟束縛下的籠中之虎".也就是在這幾年,遼寧的工業產值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超過(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難看出,中央的經濟政策何等見效!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就這樣被無情地廢掉了! 此時的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東北現象"這個名詞,關於這個詞的理解,筆者清楚地記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參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讀賣新聞的記者講的一句話"中央政府對滿洲的政策是歧視性的". 這句話筆者半個字也沒記錯,同時他也 半個字沒說錯.對於一個經濟日益衰落的地區課以重稅,並設法堵塞它左沖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統計分析顯示,全中國社會發展水平排行中,遼寧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區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龍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這樣的發展水平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收入上的實惠,廣東,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這樣的落後地區的收入都排名我們之前,為什麼? 如果說粵,閩,浙,蘇是第一批起飛的地區的話,京,滬,桂則是第二批了.那麼,東北能否成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經投向了西部,重慶,四川,甘肅,新疆...東北有一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一次,也許就是致命的
但是,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其中關於地區經濟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經給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未來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確定大農業的發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惡毒,決口不談一個"工"字.把一個工業區"發展 "為一個農業區也許就是這個"綱要"的指導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當年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發展的指導思想:非工業化.對的,非工業化!!!套用當年德國人的話說"我們(東北人)將永遠為他們(南方人)生產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糧食,並世世代代作他們的奴隸! 德國人民是幸福 的,有鐵血的宰相,有自由發展的契機,頸上也沒有沉重的枷鎖,而的東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們,當你為了二,三百元的工資辛苦工作,當你年邁的父親省掉了晚餐上那一杯酒,你白發蒼蒼的母親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們冰天雪地里為了掙一點小錢困苦掙扎,你的兒女在沒有暖氣的室內凍得瑟瑟發抖,你的好友為錢去拚命,你心愛的球隊不得不賣藝他鄉,受盡欺辱.甚至你的親人姐妹淪為娼妓的時候——你,一個東北人,有沒有想一想,這究竟是為什麼?
⑧ 東北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原因
東北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原因有五點,分別是: 工業技術裝備老化;建築景觀舊;不利的經濟結構;市場經濟的沖擊;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
一是不利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專注於機械和重工業,並且科技含量不高,現在又沒有一定的提高科技含量條件和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差。市政設施落後,尤其是供熱設施仍處於地面裸露狀態,嚴重影響城市景觀。
三是建築景觀舊。東北地區的大部分建設主要是以低矮的平房和陳舊的工業廠房,倉庫為主體,整體上建築景觀老化。
四是生態污染業多。東北地區以機械工業,電力供應為主,污染源多,每年消耗全市煤總量近1/5。
五是沒有充分發揮現有鐵路專用線優勢及倉儲用地優勢,鐵路交通設施帶來了交通瓶頸。
1990年以來,由於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就業矛盾突出,資源性城市主導產業衰退,經濟發展步伐相對仍較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擴大。
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GDP是廣東的2倍,而現在廣東是遼寧的2倍;1980年黑龍江省的GDP與東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當,現在為其46.2%,人均GDP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⑨ 東北工業大學是211嗎
東北工業大學不是211,是一所私立大學,是1964年設立的日本私立工科系大學。東北工業大學是擁有工學部和設計學部以及大學院的私立大學。在八木山和長町分別擁有校園。學校前身為電氣系法人以及郵政互助會。
「211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
部分211高校名單:
北京(23所):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上海(9所):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 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大學
⑩ 東北曾經的工業有多輝煌為何如今卻不行了呢
當時東北可以說是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十分有影響力的工業基地,那時候的東北工業十分的輝煌,經濟條件蒸蒸日上。後來由於其他各個城市所採取的發展措施不同,導致東北這個原來輝煌的工業基地慢慢的開始敗落,很多的人認為憑借著東北原來輝煌的工業基地歷史,現如今應該躋身為和北京上海一樣經濟發達的城市,可是現在的東北相對於北京和上海來說是有著很多的差距的。
取而代之的就是沿海周邊城市的興起。這也在告訴著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不能夠盲目的秉持著原來的發展觀念,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去不斷的挑戰發展的戰略,這樣的話才能夠保證永遠不被時代所拋棄,永遠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當城市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相脫軌的話,城市的發展必然會陷入停滯甚至後退的局面,只有把握好時代,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