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走工業化道路以及經驗教訓

如何走工業化道路以及經驗教訓

發布時間:2022-09-07 18:52:03

① 對我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認識

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規律性認識。

第一,必須結合中國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反對迷信「本本」。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從長期革命中得出的寶貴認識。陳雲認為工業化建設同樣不能照搬馬克思主義本本,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國建設實際。

中國經濟落後,短期內要基本上完成國家的工業化任務是艱巨的。中國是一個地少人多的農業大國,不是地多人少的蘇聯、美國型的國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提,要把它搞清楚。基於這種國情的認識,1957年1月陳雲在各省(直轄)市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指出。

現在編制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情況已經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大不相同,學習馬克思主義「書本」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只依靠書本,生搬硬套,必須從我國的經濟現狀和過去的經驗中去尋找。」

第二,必須探索中國經濟建設的規律和經驗,對外國經驗要批判借鑒,反對全盤照搬。陳雲在總結「一五」建設經驗教訓時指出,那時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學習蘇聯是對的,但「對蘇聯的那套要批判地吸收,過去全盤接受的要重新考慮。批判吸收不等於反對社會主義。」

同時也要學習和吸取我們自己的好東西,善於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經驗。他認為,「二五」時期不同於「一五」時期,現在主要是靠我們自己搞,可能會犯錯誤,應該「在前進中隨時總結經驗,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

他還認為,經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積累起來的,「摸索革命的規律,我們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建設的經驗,也必須有兩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才可積累下來。」



(1)如何走工業化道路以及經驗教訓擴展閱讀:

根據國力安排工業建設規模,保持工業化在全國經濟穩定中發展。建設規模與國力的關系是我國工業化建設中最高層次的一對矛盾。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的國家,進行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無論從財力、技術力量、設備供應的哪一方面講,都是十分有限的。

1955年3月陳雲關於「一五」計劃的報告中就指出:我國工業的「建設規模能否擴大,不單要根據需要還必須根據是否可能。這就是說必須根據國家是否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力量,能否供應設備。1957年1月他總結1956年冒進的教訓,明確提出了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觀點。

並告誡:適應還是不適應,這是經濟穩定或不穩定的界限。像我們這樣一個有六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穩定極為重要。建設的規模超過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會出現經濟混亂;兩者合適,經濟就穩定。

這就是說,我國基本國情決定了工業化建設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續穩步地發展。「大躍進」運動盲目趕超的教訓,證明了這一工業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②   如何走中國工業化道路

重視我國工業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在認識到我國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求,我國工業化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區域工業化發展不充分。我國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經步入後工業化階段,其他大部分東部省份處於工業化後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還處於工業化中期。二是產業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一方面,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高端產業發展不夠,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等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的現象較為嚴重。三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不充分。近幾年,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有所降低,經濟呈現一定「脫實向虛」傾向。實體經濟整體供給質量亟待提升,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有效滿足城鎮化主導的消費轉型升級,造成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四是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雖然我國一直倡導走環境友好型新型工業化道路,但客觀上資源環境還是難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國工業化進程,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③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總方針,戰略目標是什麼

總方針: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戰略目標: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年均增長7.2%左右,到2020年將超過4萬億美元(按2000年匯率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以達到3000美元。

2、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值額的比重提高到64%左右。達到工業化國家該項指標60%以上的要求。

3、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目前中國的信息化水平約為10%,迅速提高國家的信息化程度是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4、城鎮化水平達到55%左右。

5、一產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勞動力中的比重降到35%以下。對應經濟發展速度、城鎮化的速率及第三產業發展的加快,一產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勞動力中的比重將大幅度下降,到2020年降到35%以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以上。

(3)如何走工業化道路以及經驗教訓擴展閱讀

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產業的選擇,即重點產業和優先發展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類型及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確定和調整,比如發展的重點是選擇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重工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還是工農業協調發展等。

2、技術的選擇,即工業發展中技術類型的採用,也就是選擇高新技術還是一般適用技術;是運用多使用勞動力的技術,還是多使用資本的技術。

3、資本來源的選擇,即通過什麼方式或渠道籌集工業發展的資本,也就是來源於農業剩餘的轉移、對外掠奪,還是工業自身的積累、引進國外資本等。

4、發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化進程是靠民間發動,還是由政府推動。

④ 什麼要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如何走好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共十六大確定的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的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
這里可以想像下新型工業化道路其實就是工業4.0類似的一個想法,也就是最近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藍裕文化李設計師說:「企業要發展,必須擺脫高價的勞動力和落後的生產效率,還得面對客戶的定製需求,所以必須要走上信息化、高科技的道路,用最少的人作出最多最大限度的定製化產品,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
這里就設計到工業旅遊的一部分內容,工業4.0標准下的工廠是可以供遊客參觀的,整潔的工廠,高等級的自動化,都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力,所以未來工廠的設計不在只是單純的滿足生產的需求,還要以旅遊的思路去規劃整體的工廠,充分考慮參觀的需求。這樣就還要考慮融合周邊景點甚至涉及酒店餐飲等項目

⑤ 如何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走出新興工業化道路

一、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並不是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徵: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一條對傳統工業化予以揚棄的道路,即對傳統工業化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工業化步伐雖然突飛猛進,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度工業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採取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實現工業化目標。這不僅是我們實現工業化的捷徑,也是必由之路。和傳統工業化相比,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徵:1、開放性。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工業化的快速、高效推進。2、跨越性。在工業化中引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及精髓。在工業化進程中引入信息化,不僅大大豐富了工業化的內容,而且勢必改變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推動業務流程重組、生產要素重組,進而推動傳統經濟的轉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化的性質。這也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抓住後起發展的機會,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的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3、整體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性推進,以避免產生新的結構失衡,保持經濟實現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融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知識經濟為一體的發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創新、農村城市化、高速增長、充分就業、勞動和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發展途徑,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核心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4、特色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我國新世紀將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具有鮮明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是反映時代特徵,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人類社會自18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的工業化歷史已270多年,但到目前為止,全球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僅27個,人口合計 9.265億人,佔全球人口 15.3%。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時人口將達到14億,超過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量。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一件對世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順利推進,將給佔世界人口80%以上的尚未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條可供借鑒的工業化新模式。

⑥ 借鑒英國蘇聯的經驗教訓我國應該怎樣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分別佔50%和62%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我國實現工業化要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
現在世界上比較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他們的工業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紀完成的。他們走的是殖民掠奪、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嚴重破壞環境的工業化路子,對自然界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長期難以醫治,給後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我國自然不能也不應該再走這條路子。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明確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發展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和重大創新。
與以往的工業化路子相比較,我國將要實現的工業化必須符合五個標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進步以及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經濟效益好,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實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節約轉變,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環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從宏觀管理入手,注重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避免走舊工業化過程中的先污染後整理的老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是要從我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出發,制定推進工業化的具體政策,處理好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資源的能力。
縱觀世界發展史,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都與時代緊密相關,成功的工業化都是吸收和應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結果。在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積極推進信息化。但是還應當看到,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為基礎的,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要求。因此,忽視工業化、離開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片面發展信息化的道路也就不可能走通。
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十六大報告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這就為我們推動工業化、現代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首先,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滲透力和帶動力強,特別是要加快信息產業的開發,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使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其次,要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動機。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必須認識到,沒有自己強大的製造業,不用先進的製造業武裝各個產業,提升它們的裝備和生產技術水平,要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不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使人類生活活動和社會活動開始進入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時代。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范圍經濟貿易發展的資金技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和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特別是信息化以世界為舞台,導致了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及時作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定,充分說明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我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歷史經驗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進的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重視科技進步的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⑦ 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
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
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
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⑧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如何走工業化道路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⑨ 政治經濟學簡要說明我國為什麼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在於:第一由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知識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已經提上日程,中 國必須將工業化與現代化結合起來,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時推進現代化,走與現代化相 適應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中國國情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是人口和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人均資源的 窮國,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傳統工業化的弊端,不能再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換取工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
拓展資料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閱讀全文

與如何走工業化道路以及經驗教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智能汽車會在多少年後實現 瀏覽:761
賓士沃爾沃奧迪保時捷都是哪個國家的品牌 瀏覽:824
河北工業大學西區哪個好 瀏覽:881
2021奧迪q3配置有哪些 瀏覽:633
汽車電池表哪個牌子好 瀏覽:372
哪個品牌的汽車用的最久 瀏覽:230
寶馬下訂單後多久到店 瀏覽:748
麗水哪裡可以修汽車導航 瀏覽:393
汽車玻璃膜在哪裡進貨 瀏覽:808
奧迪q3駐車按鈕燈常亮怎麼解決 瀏覽:212
廣西南寧哪裡有汽車配件 瀏覽:883
賓士車車漆為什麼那麼黑 瀏覽:725
如何到銀行拿回汽車 瀏覽:819
長春吉剛汽車4s店維修師哪個好 瀏覽:351
奧迪q5用什麼導航 瀏覽:936
商丘賓士三百系列怎麼樣 瀏覽:902
2017寶馬320li怎麼樣 瀏覽:637
河北工業大學英語4級什麼時候考 瀏覽:157
09款奧迪時間怎麼調整 瀏覽:197
安徽工業海綿板怎麼選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