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德國工業體系如何

德國工業體系如何

發布時間:2022-09-07 15:57:57

㈠ 德國人每天只工作4小時,GDP卻穩居「歐洲第一」,是怎麼做到的

說到工作時間,最有名的當屬馬雲的996,什麼是996呢?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每周工作時間高達:12*6=72小時,一周7天,相當於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長度在10個小時以上;而這不是最誇張的,本月初西貝的創始人及董事長賈國龍在其微博上說到:西貝是一家715+白加黑+夜總會的公司,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個小時,白天+晚上,夜裡還總開會,同時也是靠著這種715的精神,才讓西貝有了這么一點成就。

總結

任何事物都是有對比的,全球也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上班時間、加班時間不敏感;其他地區如果也執行996工作制度,可能連工人都招不到。另外,別看德國人平均一天工作還不到4小時,但如果與歐洲其他國家、與非洲、與拉美相比,德國人的工作時間並不算短,屬於正常水平,特別是德國的自動化效率遠遠高於大部分其他國家,這也是德國人一天僅工作不到4個小時,但GDP總量卻可以穩居歐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原因。

㈡ 二戰中四兩撥千斤的案例

在「鉛筆經濟研究所」公眾號上看了一篇李子暘的文章,《經濟學如何幫助英美在二戰打贏德國》,很有意思。

話說戰爭到了1943年,盟軍已經逐漸掌握主動權,盟軍的飛機已經可以大規模轟炸德國本土。但,制空權還未被盟軍掌控,因此飛到德國上空的盟軍飛機有很大部分被德軍戰斗機給擊毀打殘。毋庸置疑,轟炸很重要,因此英美兩國就算損失很大也得繼續實施轟炸。

英軍和美軍的轟炸方式是不同的。英軍喜歡在黑夜中飛去德國扔炸彈,好處是德軍戰斗機兩眼一抹黑沒法攻擊,但投彈效果很差,當時沒有精準智能和導航武器,都是看誰的眼睛尖,英軍也是兩眼一抹黑,因此大多炸了白炸(影片《虎口脫險》中的英軍轟炸機就是在晚上轟炸被高射炮擊中,機長和戰友跳傘然後有了鴛鴦茶呀鴛鴦夢);美軍喜歡白天去轟炸,好處是投彈精準度高,很多能命中目標,但轟炸機也成為了德戰斗機的靶子,美軍轟炸機損失率很高,就算上下左右前後都有機槍的B-17轟炸機都沒法有效自保(影片《英烈的歲月》中的美軍轟炸機就是白天去轟炸,一路要與德戰斗機搏鬥,然後在高射炮彈的爆炸聲和沖擊波中進行目測投彈)。

德國是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德國全境遍布各種類型的工廠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還有很強的維修恢復能力,英美飛機一走,它們又能開工了。炸了這么多次,英美兩國就要算算賬了,德軍在前線的坦克、大炮、飛機還在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而英美兩國的炸彈扔了不少廢不少錢倒是小事,飛機和機組人員損失慘重那是大事,成本和收益,算不過來,虧哪,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啊。怎麼辦?轟炸還是得轟炸,但轟炸目標得找關鍵的,得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標,這些關鍵點如果被轟癱瘓了,整個德國工業體系、軍工體系就會被割裂,從而也癱瘓了。經濟學家分析認為,在高度相關的情況下,每個工業部門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他部門,因此,肯定存在某個關鍵點,這個關鍵點一旦沒破壞掉,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說是這么說,但如何找出這些關鍵點,那就復雜了,得全面徹底的分析這個非常復雜的德國工業體系。

好在美國有個有名的經濟學家,叫列昂惕夫,這老兄是俄裔,在蘇聯讀書上大學,後來移居美國。他搞了個投入產出分析法,這個投入產出分析法就是研究在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中,某一部分的改變是如何從一個部門傳輸到另一個部門,並最終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具體來說,這個方法是採用表格的方法,把經濟體系中的各個部門的生產量和消費量聯結起來,以此來觀察某一數值的改變將引起其他數值的相應變化。列昂惕夫對德國工業體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最後發現,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工業部門,竟然是整個德國軍事工業的樞紐所在!那是命門啊!那命門是:滾珠軸承!

這滾珠軸承我們都見過,是不太起眼,大家都會忽略它。呵呵,越不起眼的玩意越關鍵,就像水一樣、空氣一樣,當我們失去水、失去空氣,才知道它們的價值。後面的故事是,盟軍找到了德國滾珠軸承的生產中心,一座名叫施韋因富特的小城市,人口只有4萬人,德國真會搞隱藏哈,這個城市的滾珠軸承的產量佔德國總產量的55.2%!目標明確,英國皇家空軍美國空軍的轟炸機編隊起飛,對這個城市狂轟濫炸,徹底把滾珠軸承的生產給炸癱了。當然,盟軍的轟炸機也損失非常慘重(損失125架B-17,970+機組成員犧牲、被俘或失蹤),但值得。之後,德軍一下子缺少了大量補給,新飛機、新坦克、新大炮補充的很慢很慢,一度以機械化閃電戰自詡德爾德軍像被斬斷了雙腳,有時竟然只能用騾馬來完成部隊的集結。德軍機動能力差,在戰場上越來越被動。

由此得到:

1、知識,不僅可以帶來力量、創造財富,還能拯救生命、加速戰爭結束的進程。

2、抓重要的事、關鍵的事,解決它,就能撬動杠桿,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最後補充兩句:

1、1973年,列昂惕夫因投入產出分析方法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熊彼特是列昂惕夫的同事,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洛是列昂惕夫的學生。

㈢ 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工業體系為什麼可以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日本和德國都是世界造車最強的國家。如果把日系車比喻成礦泉水,就把德系車比喻成飲料。其實,日車尤其注重實用性,突出質量和節油以及安全(不論是查閱國內C-NCAP還是查閱歐洲NCAP汽車安全碰撞試驗結果,日系車平均安全水平均高於其它車系)兼顧駕駛樂趣,符合普通用車人的基本要求,是很好的實用車。

再看變速箱,有人會說德系品牌的變速箱規格、技術高於日系。事實上,多數廠商的變速箱都是與供應商合作開發的,德國和日本都有世界知名的變速箱供應商。

在高檔車用的多檔位自動變速箱方面德國比較占優勢,ZF(采埃夫)是知名品牌;而日本廠商在小型車用的經濟型自動變速箱上造詣比較高,以Aisin(愛信)為代表。愛信和采埃夫都是現在的主流變速箱。

㈣ 中國與德國的工業水平到底差多少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工業化,德國工業底子遠強中國,但是體量,人口差距如天地之遠,中國人聰明勤奮,以你行一我行百的速度在追趕,到現在為止,中國的整體工業化遠遠領先於德國,走出誤區吧,德國在某些領域的技術確實是世界頂尖的,但不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體系是從小到大都有能力自己造,如果你要比不能做的,德國不能的就多了去了,不信可以自己去查。
德國在歐洲算大國,在中美俄這樣的國家面前就是個小國了,小國有小國的發展限制,時代變了,高科技工業例如機床,德國日本都領先,可中國的也不差,個別領域的領先無傷大雅,大生產大製造,滿足全世界各類人群需要的製造業只有中國具備,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要遏制中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工業化最完善,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德國根本沒有可比性。

㈤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㈥ 二戰哪些國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樣的體系有什麼好處

二戰時期能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國家一共只有八個左右,分別是美國、英國、蘇聯、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以及捷克,工業化體系較為完整的國家在二戰中能過擁有較大的話語權,而且往往二戰的走勢都是由這些擁有相對完整工業體系國家所決定的。這些點也可以從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中推測一二,當然捷克在當時確實算是個例外但也情有可原,捷克在二戰前期就被德國佔領,畢竟捷克國土面積小,而且德國的閃電戰確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綜上而言,擁有較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在二戰時期能夠擁有較大的話語權與主動權,並且在二戰中往往能夠更好的保存自身的實力。因此完整的工業體系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特殊時候往往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㈦ 歐洲國家中工業體系最完整的是哪個國家

歐洲國家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是法國
很多人會被德國的西門子等知名公司和推出的4.0政策帶偏,認為德國的工業體系完善,但實際上歐洲能與中國的工業體系相媲美的玩家只有法國,雖然其個別工業部門仍然有所欠缺,但是整體的工業體系算是最完整的了,而德國是在某些領域具有優勢而已。

㈧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㈨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

現在,提起德國的工業實力,在地球上絕對是響當當的,「德國製造」更是頂級的技術和質量的代名詞。德國工業並非天生牛逼,「德國製造」也並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於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後,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

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工業是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小編就邀請了幾位網友各抒己見,分析分析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1

網友幸福地帶2:

德國的工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因為德國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世界新工業的起源在英國,法國緊隨之。當德國發展自己落後於英法時,心理十分著急,於是發展本國新工業。由於新工業需要技術與技術研發,而德國一無所有。他們為了走捷徑,派出了許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術,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間諜。

在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究開發,重視人才陪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發展,並在許多管理等方面領先於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都已經有很先進的工業了,這樣的工業大國發展了上百年的,其許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強國就再自然不過了!

2

網友YF永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傢具、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原因何在?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幹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於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食品,很少用於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後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於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於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佔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於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佔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佔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後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施生產佔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於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佔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於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後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後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佔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於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於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願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葯,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萬噸。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後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後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於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3

網友袁飛2:

工業化的國家很多,而德國特別強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層面的科技水平發達;二是國民特性自覺到刻版的程度。德國不準隨意砍伐樹木,二戰末,德國戰敗,無人管理,人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地的枯枝;而薩達姆死後的伊拉克,博物館都被搶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4

網友佛緣之Y佛緣:

國家如果發展的強大是和國民的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的,並不是說你有錢了國家就強大了,德國就非常注重這些在道德修養教育的同時發展經濟,讓德國的整體發展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這個國家你乾的任何工作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尤其是工業發展,並不是說你能設計幾個數據工業就強大了,這裡麵包括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成績甚至是比設計者的成績都要大,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東西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大家把德國和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對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這一個問題上看看兩個國家的態度就能的到一個比較。

5

網友真誠地看著你:

趕上了三次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當年的列強工業都很強,不僅僅是德國。要說強,殖民地比德國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資本比德國雄厚,工業也比德國強一些,而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美國才是最強。

6

網友縹緲孤鴻影45:

問題太多,簡略回答,德國是個專注力很強的民族,有很強的紀律性,這兩樣結合起來正適合興辦工廠,法國散,英國懶,俄羅斯比較落後,在辦工業方面皆不及德國,無論技術之精,管理,鑽研創新皆冠於歐洲,又是歐洲最認真做事的民族,故工業強大,缺點是過於專注於點,而失於研究面,因而缺少戰略觀,故才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失敗。

7

網友漢陽老王:

這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前德國被制裁,?怨?宋?松?嬡?Ψ⒄埂6?戰期間德國人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戰後德國人迅速取得了歐美的諒解,接助戰後經濟發展期發展狀大了自己。當前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十分強大。門類齊全,體系完整,這是十分難得的。德國再強,他只是一個中等國家。

8

網友趙曉路1:

一、德國的科技發達,從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德國的工業迅速崛起,超過英法,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末~一戰前)。

二、資本雄厚,負債少。

三、德國的教育發達,重視人才培養,國民素質高(這一點是關鍵)。

四、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五、歐盟整體的促進。

六、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

9

小編:

聽完以上各位網友的觀點,您心目中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知乎,機床商務網小編整理)

㈩ 中國工業與德國工業差距有多大

中國和德國的工業差距有多大,這個要從什麼方面去說了,如果說高端工業水平來說,我們差德國不是一點半點,如果說從規模完整度去看,那我們比德國的規模要大上不少,完整度也不是德國能比的,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我們,德國工業體系並不完整。

不要看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高科技產品,但是真正我們自己的工業設備生產出來的其實並不多,很多都是使用別人的設備和技術生產出來的,所以不要被這些表面上的東西迷惑,雖然說我們這四十年來進步非常大,但是人家一百多年的工業不是吹的,工業科技這個東西需要的是核心技術,並不是花架子,核心不是自己的那就是花架子了,努力才是硬道理。

閱讀全文

與德國工業體系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牌輕卡汽車哪些車收回 瀏覽:136
賓士車綠本什麼時候上牌 瀏覽:86
寶馬x3十年值多少錢 瀏覽:746
奧迪mimi已關閉怎麼解決 瀏覽:961
新款寶馬730空懸怎麼用 瀏覽:889
智能汽車會在多少年後實現 瀏覽:761
賓士沃爾沃奧迪保時捷都是哪個國家的品牌 瀏覽:824
河北工業大學西區哪個好 瀏覽:881
2021奧迪q3配置有哪些 瀏覽:633
汽車電池表哪個牌子好 瀏覽:372
哪個品牌的汽車用的最久 瀏覽:230
寶馬下訂單後多久到店 瀏覽:748
麗水哪裡可以修汽車導航 瀏覽:393
汽車玻璃膜在哪裡進貨 瀏覽:808
奧迪q3駐車按鈕燈常亮怎麼解決 瀏覽:212
廣西南寧哪裡有汽車配件 瀏覽:883
賓士車車漆為什麼那麼黑 瀏覽:725
如何到銀行拿回汽車 瀏覽:819
長春吉剛汽車4s店維修師哪個好 瀏覽:351
奧迪q5用什麼導航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