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縣級層面的工業怎麼抓
摘要 「樂至是農業大縣,但農業不是我們的全部。」在文勇看來,雖然樂至是農產品主產區縣,但並不是說不能發展工業。「關鍵看有沒有條件。」他說,比如有沒有工業發展基礎,有沒有發展空間尤其是環保容量。
B. 日本現在農業基本靠機器人運作,那農民都消失了嗎
作為世界製造業強國,日本在工業方面擁有強大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但在農業方面卻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和後繼無人的困境。日本的農戶數量減少了一半,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上升到了66.3歲。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中,日本農業如何突圍?
北海道大學教授 野口伸:農業領域也出現了相當於工業4.0的萌芽,我們的研究將成為今後新農業的基礎技術,也許可以稱為「農業4.0」,這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C. 如何解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
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
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
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資源環境破壞的能力。要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與此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村廣大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執法保護力度。
D. 如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需要轉變觀念和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突破農業內部純粹種植養殖業限制,向加工和市場延伸。目前傳統農業所佔經濟比重在下降,而深厚的小農思想和舊的生產方式以及捆綁在農業上的人口和勞動力還大量存在。雖然農業依然難於抵禦自然災害,但汪洋大海的小農經濟,以自產自銷為主,總體上還是風平浪靜的。 傳統農業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不可能成為世外桃園,在其轉變的過程中,除了自然風險還要經受市場風險,雖然面臨的是驚濤駭浪的未來,卻是農業新的革命和進步。 一、認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三個階段 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需要一個自然的又是自覺的發展過程。既要考慮廣大農民的適應性,不能人為的激進。應看到農民的種養習慣,特別是世世代代形成的農業經營理念,都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相距甚遠,當然也不能迎合以往的傳統。必須在打持久戰的同時,戰術上爭取積極主動,正確把握好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從「三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可否劃為三個階段。 1、傳統農業為主、現代農業為輔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傳統農業占絕對優勢,現代農業處於萌芽和弱勢,但其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等要素是新生事物,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生命力,孕育著向更大范圍的推進。盡管大量農民和土地,甚至不少基層幹部的精力還在傳統農業上,但只要我們認識到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的趨勢,積極採取措施,就能從傳統農業中突破重圍,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在傳統農業的汪洋大海中,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無所作為。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一點一點的推進現代農業的要素轉變。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要抓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推進現代化,就在群眾和幹部尚未提高認識前盲目地把農民拉過來,把土地調過來,要從基礎工作抓起,逐步地實現此消彼長,在共處中走向新的彼岸。首先,教育農民。積極向農民宣傳現代農業優勢,讓農民認識到依靠傳統農業擺脫不了貧窮,讓市場經濟和競爭意識在農民那兒入腦入心。其次,提高幹部。要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武裝幹部,學會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組織、引導和服務「三農」,增強幹部指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第三,辦點示範。把農民的自覺性與政府的示範引導結合起來,發揮兩個積極性。通過在很少的面積上,由少量人發展現代農業,迅速富裕起來,使農民看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好處,讓農民教育農民、農民說服農民、農民動員農民,認識到現代農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慢慢地接受現代農業的全新理念,把廣大農民逐步引導到現代農業上來。我市通過示範發展早熟梨,讓農民看到早熟梨不僅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而且經濟效益高,農民很快在荒山坡地種了20萬畝早熟梨,並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組織,舉辦早梨節,擴大市場,引深加工,還以每年5萬畝的速度在增加,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持階段。這個階段是在動員農民、教育農民,使農民對現代農業認識有所提高的基礎上,現代農業星火燎原,形成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旗鼓相當的格局。由於農業與自然緊密相連,農業生產力低下,基本靠天吃飯,這註定了調整結構,促進現代農業轉變還有一個漫長過程,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更不會象工廠生產一樣不受季節限制。可喜的是,現代農業的要素在這個階段有了非比尋常的發展。一是現代農業的份量在增大。二是現代農業的機制在形成。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轉向規模化,加工和市場的鏈條在延伸,合作經濟組織在壯大。三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示範效應越來越突出,農民自願選擇現代農業的意向在增加。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舊事物的消亡是個痛苦的過程,不會自動退出舞台,新的事物要突破舊事物質的束縛必然會有猛烈的暴風雨,因此在戰略相持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要完成量的積累,逐步走向質的飛躍,還須採取比以往更強的措施來支持現代農業,用正確的發展思路指導現代農業。既要立足於改造傳統產業,不簡單的否定傳統,又要發展現代特色種養業,把現代農業的優越性一分一厘地發揮出來。傳統產業改造一分,現代農業就增加一分,一增一減,現代農業就越發厚重,農業發展的天平就逐漸向現代農業傾斜。 3、現代農業為主、傳統農業為輔的現代化階段。相持階段是兩種農業的較量,在量的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事物質變的條件具備了。第三階段就是在量上現代農業占絕對優勢後的飛躍。這時現代農業的理念、機制基本形成。無論是結構調整的規模,還是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水平,都能完全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特別是農民的經營理念,大多已轉變為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已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同時農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在下降,農業人口和勞動力在減少,素質在提高,人地比例下降使農業規模趨於擴大,資本供給越來越充裕而勞動成本越來越高。因此,用機械替代體力勞動成為現實。現代農業完全取代傳統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目前,我們正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過程中,有不少地方已進入第二階段,正確認識所處階段,對於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走農業結構調整規模化市場化的路子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應將農業的生產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要完成生產目標的轉換,必須調整農業結構,由單純的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產量向適應市場需求、滿足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需要的方向調整。 1、按照土地和糧食政策與農民作為市場主體自由選擇相結合的原則調整結構。目前,我國農村實行的是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在結構調整中既要貫徹中央政策,保證糧食、棉花的種植面積,又要尊重農民的意願,由農民選擇符合當地實際、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東西來種養和經營。這就會在同樣多的面積上增加效益。 2、把適宜種養、有市場的東西調大,實行規模經營。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產業政策的要求,把一家一戶選擇出的經濟效益高的種養品種進一步擴大,形成同類產品的專業鄉或專業縣或專業區域,進行大規模生產,形成規模效益,農民在自己不大的面積上也可以獲得規模效益。我市都昌縣在發展有核珍珠養殖中,通過示範引導,充分利用本地水面,並沖破縣域界限,把珍珠養殖發展到周邊地區,形成了千家萬戶的規模化養殖。目前,養殖面積已發展到8萬畝,有核珍珠產量佔全國80%的市場份額,被授予「中國淡水珍珠之鄉」。規模化生產吸引各地客商紛至踏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千家萬戶的小規模養殖獲取了大規模生產的平均效益。 3、把上了規模的品種調優,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使結構優化。食品緊缺時期,農產品生產追求量的最大化以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在數量上有了保障後,人們越來越重視質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目前,綠色、有機食品已成為市場消費時尚,越是優質農產品價值越高。同時,國際市場有嚴格的綠色壁壘,國內農產品市場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因此農產品要經受市場競爭,必須堅持以標准化生產為基礎,促進結構調整的優質化,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保障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生產,從源頭到終端實行全程優質化。改變了過去優的不多,多的不優的狀況。 4、做好兩個「流轉」工作,為結構調整開辟廣闊道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山林、水面流轉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和農村資源從農業解放出來,為結構調整開辟廣闊空間。一是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或其它產業,使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減少,有利於形成少數人種多數人的地,擴大人均生產面積,為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使規模化經營成為現實。二是把土地、水面、山林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逐漸轉移到少數人手裡,使農村勞動力與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就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掃清了生產關系的束縛,可以沖破一家一戶的壁壘,使農業機械賓士在廣袤的土地上,且能廣泛運用科技。 5、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結構調整提供扎實基礎。在一家一戶小規模耕作的情況下,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和機械化、標准化生產受到限制。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山林、水面向少數人流轉,種養規模擴大,會涌現出許多大農場、大庄園,使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不受一家一戶的限制,有條件在更大規模上推進。大機器的廣泛應用,又促進了產業化與結構調整,二者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同時在大農場、大庄園內,大量聘用大中專畢業生、精簡的機關幹部、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來工作,園區內實行現代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這也是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從整體上改進了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村環境,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三、走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路子 現代農業就是要把農業從內部的一產向二、三產延伸,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市場化。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模式,能較好地把種養殖、加工、流通融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特別是在縣鄉搞農產品加工,能把部分農民轉成職工,由於他們能認識到作為工業原料生產的種養業的投入和辛苦,會以特殊的情感和理解,把現代技術條件下農產品加工的效益,部分地轉移到一產,使農民也可以得到二、三產業中的一些利潤,打破工農產品剪刀差。特別是產業化經營對二、三產業發展的促進,有利於實現城鄉產業的融合和城鄉協調發展,為農村的城鎮化奠定物質基礎。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在二、三產上有突破,在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 1、建好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通過調整結構形成工業原料的規模化生產,不僅可以使農產品進入鮮活產品市場獲取規模效益,同時規模化的生產也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解決了集中加工與零星資源的矛盾。建好原料基地,首先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對區內特色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實行跨區生產,建設地區性規模基地。其次要以企業為依託。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資金、品牌、信息、技術、市場和管理優勢,以現代工商理念和方式把資源基地擴建到全國有同類資源的地方。第三要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尋求最佳資源組合。按照國家九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對同類產品生產加強跨區域合作,增大區域內資源規模,為加工業提供廣闊的原料生產基地,使加工業立於不敗之地。 2、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按照其內在的發展規律,要盡量辦在縣城或建在資源集中地。在發展中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沖破鄉親觀念束縛,盡可能減少家族式的企業管理。用工業化生產理念來辦加工企業,用股份合作制來改造企業。用先進的工業管理機制、標准化的生產要求,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把土生土長的企業經營者培育成懂經營,善管理,視野廣,胸懷大志,善於在市場經濟中駕馭企業、揚帆遠航的企業家,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二是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業資金密集、生產周期長,同時,存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這就決定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有比工業生產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通過優化環境,把最好的資源做成最好的項目,吸引區域外資本,民營經濟和農村種養大戶來發展加工企業。通過產業化資金補貼等財政杠桿形式,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投放到農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三是用集群化的模式來壯大企業。目前大多數農產品加工廠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水平,精深加工不多,帶動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從實踐看必須形成強大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才能在競爭壓力中不被各個擊破。因此,在當前要搞好企業整合,鼓勵並扶持現有的工、農和企、企加強聯合,用現代企業制度把散、小、弱企業整合發展成為龍頭企業集團,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經營。例如我市紡織業情況,有充足的原料,歷史上棉花產量達到240萬擔,與湖北、安徽等棉花主產區緊密相連,還有大量的薴麻、蠶桑、化纖等原料。有較好的紡織工業基礎,有大量的紡織機器、紡織技術人員、專門熟練工人,當地群眾有接受發展紡織產業的觀念。現在,零散紡織加起來也有近100萬紗錠的規模,近年各縣區引進了大量服裝加工企業。問題是這些資源和企業零散,在市場上內部惡性競爭,互不聯系,產業上紡多、服裝加工多,中間的織布和印染少,形不成鏈條。急需要在橫向上形成產業聚集,合理分工,市場上共同對外;在縱向上,形成種植—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完整的產業鏈條,減少成本和風險。這是保持產業強勁發展的必由之路。 3、開拓市場搞活流通。要在立足資源基地、擴大加工基礎上開拓市場,既賣鮮活產品又經營加工產品,讓農民成為商人、經紀人。一個縣一個地區原料基地擴大之後,其規模效益,必須通過擴大市場來實現,這就要求縣域經濟走出縣外、省外、國外,讓自己的產品佔領市場。在鮮活市場和加工產品市場兩個日益成熟的市場內,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佔有率。必須從產品質量控制,打造市場品牌,提高營銷手段等多層次著手,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要用先進的商業理念武裝企業職工和農民,提高他們的經營決策能力和市場分析能力。能及時准確地分析了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內外市場狀況,包括主要競爭對手的情況及影響供求變化的多種因素,避免企業和農民生產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進大生產,獲取高效益。 四、創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的農業組織形式 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是一種經濟社會行為,越是社會化的經濟發展,越需要現代化的組織管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對農業組織形式變革要求越來越迫切。只有正確把握組織形式變革的方向,才能在深化農村改革中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組織形式,首先是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單位的集體經營向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家庭經營轉變。由此也拉開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序幕。過去的農民集體生產雖然有利於規模生產,有利於基礎設施的建設,但這種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是虛假的,追求「一大二公」,與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抑制了農民的創造力,所以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農產品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實行家庭承包經營2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產品由長期短缺進入了供求平衡,豐年有餘的新階段,充分證明變革了的這種組織形式,把農民從對生產隊、公社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來,發揮了農民個體力量,滿足了生產力發展多層次需要,是一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符合這個時期我國國情。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分散化、個體化生產經營的農民,越來越經受著市場、自然和技術三重風險,在重重壓力下,廣大農民發揚首創精神,不斷調整經濟組織結構,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在一家一戶生產的不平衡發展中,有一部分大戶或企業脫穎而出,但這僅僅是少數。大多數小戶生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在實踐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聯合起來,建立起利益共同體,如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共同應對各種風險。這樣原來一家一戶的組織形式悄然演變成四種要素同時並存的形式,即一家一戶生產經營、代表眾多小戶利益共同體的合作經濟組織、大戶、企業。其中的合作組織是小戶發展壯大前的一種緩沖組織形式。這些要素在實踐中相互組合,形成了:公司+農戶、農戶+大戶、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公司。目前的農村組織多是這四種要素的不同組合。如我市都昌縣周溪鎮把珍珠養殖和加工發展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養殖和加工者,建立了若干專業合作組織,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共同體,有的通過合作組織共同對外,有的是合作組織加公司,形成了統一加工,統一生產、統一價格,大大提高了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養殖戶、加工戶獲得了規模養殖和加工的利潤。 隨著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農業組織呈小戶做成大戶、大戶做成企業的趨勢,這種發展和變化,還需在量上積累,在質上飛躍,產生大戶和企業的條件正在顯現。一是隨著兩個流轉的加快,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下的農戶逐漸佔有規模的農業資源,有條件向農業大戶、企業家轉變。二是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目前的多種組織形式並存的局面,將在不平衡發展中促使許多小戶變成大戶,大戶轉變為企業。三是農業現代化都要求農業生產者參與市場競爭,競爭促使農業主體從種養殖向加工和流通發展,要求農業企業的現代管理和經營意識不斷增強,將使農業企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可以設想,以後的農業組織形式雖然還是一家一戶經營,但與從前的一家一戶家庭經營有了本質的區別,這時一家一戶變成了大戶或企業。在量上大戶或企業佔有的土地、山林、水面多了,聘用農村勞動力多了,擁有的農業機械等現代化工具多了。質上的飛躍就是農業勞動力素質提高了,參與農業勞動和管理的的有農民、大中專畢業生、技術人員,專業管理者,精簡了的機關幹部。產業鏈條拉長了,盡管有的可能是單純的種養基地,但多數會從種養發展到加工、流通;經營方式不是原來的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而是企業化經營,講求效率,真正用工業理念、企業制度和管理來經營農業。這種新的組織形式的轉變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要推進這種轉變,必須解放思想,在放活組織管理,破除陳舊觀念上下功夫,不斷改革管得太寬、統得太死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組織控制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群體的創造活力,讓一切有利於農業組織形式轉變的要素活動競相迸發,讓新型農業組織形式的活力充分涌流,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E. 如何提升湖南農業縣域經濟競爭力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3.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戶籍、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社會管理機制。
4. 堅持特色發展。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將優勢產業做出特色、將特色產業做出規模。注重特色園區、特色項目建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5. 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增強活力、凝聚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實行多元化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縣域中小微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推進中小微型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縣域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農業領域。
6.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著力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業源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和城鄉之間交叉污染。
三、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點
7. 以水利和路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縣域水利、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和抗災避險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標准,提升通達、通暢能力,連通省際、市際斷頭路。加快縣域電力的擴容提質,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通信全覆蓋,逐步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加大洞庭湖和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抓好灌區續建配套和塘、壩、堰等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統籌中心鎮、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
8. 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途徑,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提高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立足縣域現有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以技術改造、創新發展為突破口,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工藝,做強傳統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後產能。發揮縣域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縣域產業園(集中)區,完善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引導資源要素、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支持縣域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9. 以縣城和中心鎮為著力點,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加快中心村(社區)發展,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社區)為基礎,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新型城鎮體系。重點突出縣城擴容提質和功能完善,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提升縣城的承載力、帶動力和輻射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產業特色鮮明、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及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鎮。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促進資本與人口向中心鎮聚集。加快省際邊界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鎮域產業,提高管理水平,推進省際邊界城鎮之間交通、旅遊、商貿、物流、人流的對接,建設一批省際邊界重點鎮,使其成為省際邊界區域性經濟中心,推動具備條件的省際邊界鄉改鎮工作。
10.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為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用現代工業和科技裝備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縣域內每個主導產業重點打造1—2個骨幹龍頭企業,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糧食、生豬、油料、果蔬、棉麻、茶葉、烤煙、水產、竹木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現代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優質率,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著力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注重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每個產業形成3—5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民素質提升。
11. 以生產和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縣域主導產業融合互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形成便捷高效、規范有序、聯通國內外的物流網路。適應加快縣域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新建一批農村綜合性市場,加快建設縣域商圈、商貿重鎮等。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
12. 以地域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內涵,加強文化旅遊建設。統籌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縣域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範點。加強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快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13. 以資源節約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節約資源,引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加快縣域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傳統工業的技術含量,加強高新技術對工業的滲透嫁接,提升傳統工業產業,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良種繁育、農業生物、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集約化高效養殖、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形成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到縣市創辦經濟實體,促進縣市、院(所、校)對接,開展科技合作。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措施。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促進財力分配向縣域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增強縣級政府可支配財力。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限制,使縣級財政有更大的調劑空間。實行分類分檔配套,視情況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的縣級配套。支持縣域產業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省縣域經濟工作引導資金。創新財政扶持機制,實施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每年扶持3個特色產業,每個特色產業集中扶持3個重點縣市區,每個重點縣市區扶持3年。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鼓勵撤鄉並村,每撤並一個鄉(鎮)、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獎勵,並列入補助基數。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15. 強化金融支撐。完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縣域新增貸款佔全省各項新增貸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域存貸余額比達1∶0.55以上。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共同發展。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到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大力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5年內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村鎮銀行。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支持每個縣市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對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實行差別授權管理,下放授信審批許可權。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支持組建中小微型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資金介入創造條件。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引導規范農戶和農村中小微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農業機械、水域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試點。對縣域內工業園區、中小微型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開展信用評定,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繼續做好現有農業保險項目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將農房、土地規模流轉及地方農業支柱產業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實施「縣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強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
16. 加強用地保障。確保科學發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重點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等戰略性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分解下達土地使用年度計劃時予以統籌,納入所在市州計劃,對於重大項目徵收耕地所在市州、縣市區不能占補平衡的,實行跨市跨縣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縣域產業園區傾斜,縣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村村莊整理復墾和新造土地增量掛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據項目投資強度確定用地規模,減少園區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嚴格控制廠區綠地面積,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盤活土地存量,對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達不到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過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時收回並重新進行招商。
1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縣域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和「三支一扶」人員的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著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把經濟管理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人才交流到縣域各層次領導崗位,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期選拔優秀幹部到縣市區工業園區或企業掛職或任職,鼓勵技術人員和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到縣市區創業,對縣市區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級職稱)到縣域經濟領域創業滿3年的,由當地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繼續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從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技術人員到縣市區、鄉鎮掛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眼縣域產業提升和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切實培育縣域技能型人才。縣市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區域內各類專業培訓。
五、加強組織保障
18. 加強組織領導。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大事項,組織、指導、協調、考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服務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指導和支持,要保持縣市區領導班子相對穩定,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無特殊情況至少干滿一個任期。有計劃地選派經濟強縣市區的領導到經濟欠發達縣市區任職,加大縣域幹部與省直、市直幹部交流任職和掛職、跟班學習的力度。建立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制度,對縣域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加強縣域經濟區域協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19. 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選擇瀏陽市、耒陽市、澧縣、沅陵縣為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試點縣市,試點縣市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外,享受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省級行政審批權,試點縣市能夠辦理的(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以及水電、礦產開發等涉及環境、資源保護等項目外),原則上直接放權或委託給試點縣市。試點縣市可直接參加省及省直部門召開的相關會議。試點取得經驗後,擴大推廣范圍。縣市區爭取上級支持的項目申報實行雙軌制,不需市級配套資金及平衡安排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報省,國家、省的項目資金由省直接安排到縣市區。
20.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改革,敢於創新。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實行部門聯企業、領導聯項目負責制。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等服務。建立法治、陽光、規范、效能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打造誠信政府,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實行不同類型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從2013年起在繼續以規模總量為主考核經濟強縣市的同時,按長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個區域,對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實行分類考核。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新增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開放經濟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將縣域經濟發展實績作為縣市區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每年對上一年度經濟強縣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F. 如何構建強農業體系
要怎樣來構建強農業體系,首先得區分怎樣的農業體系屬於「強」?怎樣的屬於「弱」?我們現階段的農業體系屬於哪個范疇以及決定處於這個范疇的本質原因!
其實農業體系的強弱並不那麼好區分,也沒有科學或專業的標准體系來進行概定!只是,這可以用一個數學的思維來予以衡量,先找到一個近似的平衡中心點,再把兩邊的狀態就可以歸結為強弱狀態!
我認為,農業體系強弱的中心狀態可以這么認定,那就是我們的農業是否能夠養活一個家庭的農業人口,這個恰好的點就是中心點,養不活就是「弱」狀態,養的活還能盈餘就是「強」狀態!
應該我們有這樣的共識,那就是現在分散承包到戶的條件下,農業不大可能養活一個農業家庭人口,必須要有家庭人口從事其他產業來彌補,很顯然我們的農業是弱狀態!
那造成這樣現實狀態的原因在哪裡呢?
從起步條件看,是農產品價格低,扣除成本因素,農民所進行的農業大多數處於微利甚至虧損狀態,這裡面即使有來自於國家補貼補助都是這么個樣子!
更進一步看,是我們已經融入了世界,包括農產品也會受到來自世界市場的影響!特別是糧食類,歐美大農場和東南亞水熱資源豐富而且勞動力低廉,都能形成對我國市場的大量出口優勢,同時打壓國內農產品價格。
從國內自身條件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後,分散的土地沒有規模效益,降低不了成本。而且加工製造業發達,勞動力價格受工業需求旺盛而日益提高,這讓農業的勞動力成本更高!
綜合起來,我們的農業產品一方面與世界接軌,一方面受工業競爭從業人口,農業「弱」勢畢現!
那要怎樣構建我們的強農業體系呢?
我認為,接下來我們不僅要受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約束而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進口准入門檻,而且受新成立的DECP地區性框架協議影響,國內市場更開放,更自由,甚至零關稅!也就是說,區域內的更多產品會在同一個市場內。
那麼,在這樣的情勢下,要實現強農業談何容易!不成熟的認為,只有將國內農產品消費市場培育出一個新的方向,再適配這樣差異化的農業,那國內農業才有突圍之路!
這個方向就在於生態化!
讓我們的農業拋棄石化農業之路,停止追求產量的方向,而全面布局追求健康、環保的生態農業!如果因此造成的減產或缺少的部分由國際市場進口彌補,但培育出的高端消費市場就可以承接國內生態農業產品,而且這個價格就能實現突破!
只有價格有想像力了,農業才有想像力,這就是構建強農業體系的一個重要方向!
G. 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業問題,以及我們應該做哪些應對措施
農業工業化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已普遍進入工業化發展時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此時,農業怎麼發展?現在各界都在思考,社會上也流傳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此時的農業必須以自身的工業化來融入整個大的工業化,實現農業工業化。本文試就此並結合農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談點基本看法。
關鍵詞:農業 工業化 WTO
一、如何認識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發展與工業化是高度統一的關系。作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分析:
1、農業與工業本身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性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假設沒有農產品供給,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沒有農產品供給,部分工業如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就會成為無本之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
2、工業化本身就包含著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工業,與工業有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大而化之。什麼是工業化?我的理解是,工業生產的爆發性的擴張,這種擴張來自工業內部的質的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個產業的全方位的嬗變。就農業對工業的影響而言其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從有關方面支持工業,也就是說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的貢獻。農業貢獻主要體現在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從部分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需要農業原始積累,需要農產品原料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工業化中期,工業離不開農業的市場貢獻,如果農村市場、農民市場不打開,沒有相應的消費工業產品的能力,工業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工業化高級階段,更離不開農業,這時農業既要為80%以上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又要為發達的輕紡工業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態平衡,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積極參與,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在農業中實現工業化。
3、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英國之所以在歐洲能最早實現工業化,主要是這個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業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各國。美國也是這樣,從建國之初,美國就把農業作為其他各個產業的基礎來對待。反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如阿根延、智利,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於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支持農業發展,把工業化過程與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既要建設強大的工業,又要建設強大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構建農業工業化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機遇,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什麼是農業工業化?本文的意思為,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三、沉著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
農業加入世貿組織進行運作,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弊大於利。現在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弱,我們不僅難以佔領別人的市場,連國內現有的市場也不容易保住,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甚至導致農業危機的危險客觀存在。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擇其主要而言,一是產品質量過低,二是農業生產率過低,三是農業科技含量過低,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在部分國家受歧視的問題,享受成員國待遇;二是可以藉助外力,進一步推進農業開放;三是可以直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制定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爭取主動權。在具體的產品分析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因此,在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堅持開拓創新,實現難中快進。現階段要突出落實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跟進國際市場,高起點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有戰略眼光,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氣魄大一點。這三個一點的含義:一是要站在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高度謀劃農業結構;二是既要把握現實的農產品市場,又要根據未來的潛在待開發的農產品市場部署農業結構;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觀點運作農業結構,千方百計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當前要重視發展能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但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否則那怕價格再便宜、質量再好也進不了國際市場。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力爭盡快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國農產品已全面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是為了賣到國外去,所以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市場,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擠進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組建農業工業化生力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也就是農業工業化的載體和基礎,實踐證明,凡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活躍的地方,農業工業化水平就高。因此,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扶持,積極主動地幫助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解決一些具體困難與問題。二是要落實各種扶持、獎勵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據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建立相應的服務組織,提高與其發展高度一致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綜合協調管理,注意處理好他們與一般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
3、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工業化。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競爭,誰掌握的信息多、運用信息好,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贏得比別人多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規律。推動農業工業化必須主動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設,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務與處理水平。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廣大農村建立一套上下暢通的信息服務體系,起碼要能把信息直接傳送到鄉鎮,再由鄉鎮傳送到廣大農戶。二是要幫助農民盡快提高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較好地把信息資源變為物資財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篩選,提高傳送信息的准確度。對子信息,信息服務組織和農民都要注意篩選,去偽存真。
4、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廣大農民是農業工業化的主體,實現農業工業化必須先是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使廣大農民具有較強的接受、運用多種科學技術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潛力,降低門檻費,把一切願意自費參加學習的農村中學生全部收進來,接受正規教育。二是要以各級農科教中心為主體,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農村科技普及與再教育培訓的體系,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三是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多宣傳,多指導,多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5、強化農業對外開放,藉助外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機遇,全面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既包括內資,也包括外資,把最大的投資,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到本地來。這句話好說難做。怎樣引進來?一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信譽引進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環境引進外力。達到這兩個條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用一攬子規劃與落實的辦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滿意為止。
6、扎扎實實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促進農業工業化的健康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與環保建設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重要問題,要先想先抓,作為最基礎最需要的條件優先建設,防止出現「回頭抓」的教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這兩項建設都應符合「綠箱」政策,更應下力抓好,爭取建設過硬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環保條件。
H. 工業如何有效反哺農業
工業反哺農業具體表現: 1.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 2.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 3.國家科技投入將不斷提高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 4.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財政收入中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 5.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 6.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從今年的一號文件可以發現國家政策的總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簡介: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我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進口來彌補不足,但作為一個大國,不可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為此,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I. 農業大縣如何發展縣域經濟---來自冠縣的調查報告
產業化:打造縣域經濟的實力 縣域工業部門中,農業產業化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行業。沒有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化,實現農村經濟工業化就是紙上談兵。因此,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縣域經濟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是提高農業收入的財源。同時,以優勢資源為依託,以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為核心,以培植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對產業的全面整合,著力解決結構單一、布局分散、優勢不優等問題,重點打造林果、蔬菜、畜牧、花生四大產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通過訂單農業等形式,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並將每個基地與一個龍頭企業相連,形成龍頭加基地,基地帶農戶,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冠豐種業是這方面的典型。另外,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注重抓「新」、「優」、 「工」。首先突出「新」,按照區域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的目標,發展市場上適銷對路的新品種;其次突出「優」。按照「人有我優」的原則,發展優質產品,組建優質產業;再次突出「工」。按照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壯大實力的原則,發展規模化園區,使優質、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大幅度提高,品牌越來越亮。 工業化:夯實縣域經濟的物力 縣域經濟要堅持工業圍繞農業辦、農業瞄著工業干,以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培育龍頭企業,實行工業鏈條,形成龍頭帶動基地、公司加農戶,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格局;堅持「工業興縣」的發展思路,大力培植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要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促進商貿流通業、現代服務業同步發展。要發展壯大現有的重點企業使其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園區,並通過招商引資,採用「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等辦事制度,吸收外地客商來本地投資;在投資機制上體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在承辦環節上,體現全方位服務,多層次參與。總之,只要緊緊抓住市場這個「牛鼻子」,解放思想,嚴格管理,冠縣的工業就會迎來一片艷陽天。日前,正在緊張建設中的冠縣金冠廣場既是上述分析的一個佐證,也為冠縣工業的進一步膨脹搭建了一個發展平台。 民營化:提升縣域經濟的動力 要大力實施「民營強縣」戰略,把發展焦點放在民間,把市場主體定位於民營,壯大私營企業,培育個體大戶,使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顯身手、增活力,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主力軍。要在政策、環境、服務等方面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掃除障礙,多開「綠燈」,為縣域經濟發展培植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速生點。讓民營主體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產權清晰的優勢,更好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成為活力最強的市場主體。同時,強化引導、增加主體。以政策的適度傾斜,鼓勵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大膽「下海」,離政從商,退政辦廠。引導技術人員、轉業軍人、大中專畢業生投身個體私營經濟領域,全面提高私營業主的總量和素質。另外就是幫大扶優、盤活主體。縣級重點培育銷售1000萬元、利稅1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鄉鎮重點發展銷售超百萬元、利稅超十萬元的私營企業。 城鎮化:聚集縣域經濟的財力 冠縣大力推進以縣域為核心的城鎮建設,不斷優化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和重組,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同時,積極推進城鄉雙向交融,加快農業人口城鎮化、城鎮區域擴大化、生產發展非農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進程。一是大氣魄、大手筆地拉大了縣域框架,並著力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建設水平,把縣域建設成為一個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現代新型城鎮。二是樹立了城鎮是「特殊商品」的意識,把道路、客運、綠化、環衛等公益性事業作為產業發展,建立新的社會化營運機制。三是通過壯大城鎮規模,增強了吸納功能,大力吸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和重組,增強輻射功能,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J.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如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信息來源:縣政府 作者:周金平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全面做好「三農」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戰勝了重大自然災害,克服了多種困難風險,農業農村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局面。2008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35萬畝,總產7.86萬噸,增長5.1%,單產441.8公斤。生豬飼養量14.7萬頭,出欄9.2萬頭;家禽存籠56萬羽,出籠195萬羽;肉類總產量10484萬噸。漁業生產面積4.2萬畝,水產品總量2.8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增長3.7%。現有龍頭企業18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南梨北茶」的發展思路得到體現,「奇味」食品、「饞妹」果蔬糕、「嘉鴻」面條等一大批特色產品已打開市場。沼氣池建設、陽光培訓工程等民生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0餘家,涉及成員327戶。科技興農的理念深入人心、舉措扎實有力。農村公共事業加速發展,黨群干群關系繼續改善。
但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後。農業發展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目前我縣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下面,我就我縣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四點看法:
一、夯實農業基礎,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根基。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1、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是優化農業用水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水土環境的關鍵,是直接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基礎性事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就我縣而言,一是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重點抓好蘇家壋、蓼南、澤泉、蛟塘等沿湖鄉鎮的引水渠系疏浚和排澇泵站改造;二是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綜合開發力度,提高水庫的灌溉能力、防汛能力和收益能力,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同時,對水庫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在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並加大對觀音塘水庫、中堂水庫等水庫的綜合開發利用;三是要加強血防工程和人飲安全工程規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設。
2、切實提高耕地質量。一是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實行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穩定耕地數量。二是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三是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基本實現農田土壤肥沃、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3、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和太陽能使用的投入,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中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普及沼氣和太陽能使用。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形成邊遠鄉鎮「戶集-村手-簡易填埋」和縣城周邊鄉鎮「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兩種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
4、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大力推進生態林保護、退耕還林及「一大四小」造林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鞏固現有成果。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嚴格執行「三個一樣」和「七不準」的防火要求。
二、加快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技術支持。
加快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著眼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的技術服務方式,切實抓好「151」掛牌服務,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縣種養大戶開展一對一掛牌服務。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和「雨露工程」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改善推廣條件,提高主講人員素質。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支持水稻豐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特種數產養殖技術、庭院經濟綜合開發技術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
2、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要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普及水稻拋秧、水稻直播、水稻少(免)耕、油菜免耕機開溝、水梨梳花梳果套袋、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魚)鴨共棲、頻振燈誘殺、豬-沼-稻(池、果)有機肥、生物農葯等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3、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要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走符合我縣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拓展沿湖鄉鎮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鄉鎮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建設農機化試驗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4、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對於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每旬定時發布氣象預報。農技部門及時發布病蟲害預報。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准化。加強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市「農信通」發布的農業信息。
三、加快產業升級,健全現代農業體系。
加快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保障。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1、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種子、植保和糧食豐產科技等工程。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鼓勵蘇家壋漿灘聯圩等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連片種植。加大「天鵝湖」米廠等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的扶持力度。
2、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發展綠色產業。抓好以蘇家壋、沙湖山、澤泉、蓼南、蓼花、蛟塘等沿湖鄉鎮為重點的無公害綠色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建設,做大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規模。抓好溫泉、白鹿、澤泉等沿山鄉鎮為重點的茶葉基地建設,搞好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品位,打響「饞妹」奇味生薑糕、酸棗糕綠色品牌。二是做大「兩水」產業。要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盡快做大水產水果兩大產業。圍繞河蟹、珍珠、鱖魚、小龍蝦、黃鱔等特種水產,著力抓好以蘇家壋、蛟塘、沙湖山等鄉鎮為重點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沿山鄉鎮水梨、澤泉蜜桔、溫泉西甜瓜等基地建設。三是做優農家樂產業。把新農村建設與環廬山旅遊休閑觀光農業帶相結合,抓好環廬山沿線村莊整治美化和生態建設,打造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帶。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加快105國道沿線特色美食帶、溫泉特色餐飲區和沿環山路鄉村風俗餐飲區等特色餐飲開發,培育一批「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3、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貼息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引進與改造。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逐步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萬畝油茶基地建設,鼓勵如廬山艾格菲種豬有限公司、御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天鵝湖精製米廠等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解決農產品收購資金困難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
4、發展健康養殖業。健康養殖直接關系我縣養殖業長久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做大做強畜牧產業。按照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要求,積極推行健康養殖方式,加強飼料安全管理,從源頭上把好養殖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大動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獸醫隊伍建設,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水產養殖業要推廣優良品種,加強水產養殖品種病害防治,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四、壯大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培養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動力。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1、加強農民素質教育。要抓好農村幼兒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的九年義務教育質量,同時辦好成人教育學校,為農民開展中、短期培訓,把提高農民「應知應會」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對於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人員,切實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其實際水平和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知識型農民。
2、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要樹立和運用大資源、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和大生態的理念,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要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3、聯合鬆散農民。以行業為類屬、以利益為紐帶,大力發展茶、果、禽等產業合作社,繼續壯大沙湖山養牛、溫泉甜瓜、澤泉生豬、蘇家壋養鴨、蘇家壋土雞等全省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雙千」工程項目,鼓勵成立發展前景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新合作社。實現千家萬戶的個體化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社會化大市場有機結合,增強對市場的「話語權」,共演現代農業發展「大合唱」。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結合我縣實際,揚長避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信心,扎實苦幹,奮力開拓,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