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手工業發達地區分布特點
東晉南朝養蠶繅絲技術比前代大為提高,荊州、揚州是江南絲織品生產最多的地方。江南織錦技術得到普及與提到。揚州、荊州的冶鐵水平也很高。制瓷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瓷器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燒制技術都很有特色。紙的生產不僅質量精美,而且數量很大。
❷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哦,這個問題,回答起來略有難度。
第一:東晉南朝其實在歷史上屬於動亂時期,並未出現特穩定的和平時期,手握軍權的潘鎮將領,經常叛亂,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破壞。手工業的發展在此時補充了一定社會生產能力,也為戰爭機器的發動提供了一定了原動力。
第二:該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多民族融合和戰爭頻發時期,北方草原文明與南方農耕文明全方位交織融合,手工業以中原江南為核心,開始向周邊輻射,大大的促進了手工業生產。進入農業區的草原文明,開始快速的被漢地文明的先進性同化,手工業在其中作用巨大。
❸ 東晉農業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以及相關的空間概念
手工業: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相當發展,這是南方的社會經濟的一大進步。
1、冶鐵業
冶鐵業以官營為主,當時著名的冶鐵地點有梅根冶(今安徽貴池)和冶唐(今湖北武昌)等。所制鐵器有鋤、斧、鑿、釜等農業和手工業及生活用具,還有各種兵器。地主庄園內也多冶鑄鐵器。冶鐵時,多用水排以鼓風。在煉鋼技術上,也有很大的進步。陶弘景的「灌鋼」法,把生鐵和熟鐵放在一起冶煉,再加鍛打,可以成為優質鋼。還有一種「橫法鋼」,是經過百煉而成的。
2、青瓷業
青瓷業有很大的發展,三吳地區是青瓷器的主要產地。所產瓷器多飾以蓮花紋,光澤度也在不斷提高。三吳地區之外,不少州郡也燒造瓷器,技術水平相當高,有的接近於三吳地區的水平;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又有自己的特點。由於瓷器的大量生產,部分陶器、金屬器和漆器,已為瓷器所代替。
3、紡織業
紡織業有絲織業和麻織業,相當發展,主要是與農業結合的家庭副業。許多地區的農民,掌握了很高的養蠶抽絲技術。如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一年培育四、五輩蠶;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培育八輩蠶,都能做繭抽絲。所以每年三至十月,都是育蠶、抽絲季節。
江南在三國時期,絲織技術還較落後,沒有織錦業。東晉末年,劉裕滅後秦時,將長安的百工遷於建康,建立錦署,讓他們生產錦,從此織錦技術也傳於江南。
用亞麻織布的技術也有進步,夜間浣(huàn換)紗,天明即織成布,叫做「雞鳴布」。
4、造船業
江南多水,自古以來重視造船業。三國以後,南方的人口增多,經濟發展,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內河有較小的船隻往來運輸,海上有巨型船隻遠航各地,或遠達外洋,大船載重可達二萬斛。劉宋時,荊州作部已能「裝戰艦數百千艘」①。侯景之亂時,出戰艦千艘②。可見當時江南船隻之多。
5、造紙業
南方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南方的造紙業的迅速發展。造紙的原料除用麻、楮(chǔ楚)皮外,還有桑皮、藤皮。三吳地區及剡(shàn善)溪(今浙江嵊縣)、由拳(今嘉興)等地產的藤紙,都很有名。由於造紙原料多了,造紙技術有提高,紙的產量增多。質量提高,成本降低,所以紙就代替了簡帛,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農業
1、農業技術
兩漢時期,南方的農業生產比較落後,以種水稻為主,「火耕水耨」。雖然鐵農具在推廣,畢竟還不很普遍,許多地區亦未開發。三國時期,孫吳建都建業,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東晉建立前後,自北方南來的人口中,有許多農民,為開發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勞動力。他們南來,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尤其使鐵制鍤、鏟、、鋤和犁鏵等工具及深耕細作、積肥糞田等技術得到推廣,因之南朝時期的農業技術有很大的進步。
2、水利
這一時期,南方的水利事業有新的發展。東晉時期,在晉陵曲阿(今江蘇丹陽)修建的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在烏程(今浙江湖州)修建的荻塘,溉田千頃。又修復芍陂(quèbēi卻碑,在今安徽壽縣),溉田萬頃。南朝時期,在荊州枝江開獲湖,「堰湖開瀆,通引江水,田多收獲。」①這也是「獲湖」名稱的由來。
與興修水利的同時,各地大量圍墾湖田。劉宋時期,山陰縣田少人多,有大量的貧苦農民遷移到餘姚、鄞(yín寅,今浙江寧波)、貿(今寧波東)三縣,開墾湖田。沿海的一些地區還修建了海塘,以保護農田,免受潮水侵襲。
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南方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沈約曰:劉宋時,「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忍),則數郡忘飢。」
南方的農業生產發展很不平衡。三吳地區最發達,此外,鄱陽湖、洞庭湖沿岸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廣州地區的農業生產也有很大發展。其他地區仍相當落後,鐵農具和耕牛缺少,以火耕水耨為主,耕作粗放。
❹ 魏晉南北朝時期手工業有那些發展
1。紡織業:北方,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 南方,吳國 八輩之蠶;蜀漢 蜀錦2。冶煉業:北魏相州軍刀;百煉鋼,灌鋼法3。制瓷業: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白瓷的產生,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4。造紙業5。石油天然氣的使用
❺ 中國古代手工業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紡織業的發展
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殘片,纖維相當細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曹魏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繅絲質量很高。蜀漢所產的蜀錦,行銷魏吳。後趙的鄴錦與蜀錦齊名,前秦的回紋錦深受人們喜愛。北魏在紡織業發達的河北地區集中了大批工匠,紡織品產量大增。
隋唐:①產地分布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定州出產的高級絲織品,每年僅上貢朝廷的就達1500多匹。③分工細,品種多,有不少新產品;官營絲織業僅織染部門就有25種作坊,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其中的綾就有20多個品種。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的風格:從發掘出來的絲織品看,顏色多達20多種,至今色彩鮮麗,圖案也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織造尚松江,織染尚蕪湖」。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並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業工場。
(2)冶鑄業的發展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出現金銀錯和雕鑄技術。
三國兩晉南北朝:冶鐵業仍以官營為主。後趙、南燕等都設有冶鐵場,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東晉南朝時,揚州成為冶鑄中心,謝平、黃文慶兩位匠師號稱中國絕手。魏晉時期,煉鋼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又發明了灌鋼法。
隋唐: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明清: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每一爐場,一日可出鐵六七千斤。
(3)陶瓷業的發展
原始社會:半坡人有較高的制陶工藝水平。他們製造的陶器,稱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秦朝:多次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陶瓷業的新產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遼宋夏金:①北宋制瓷業大大超過前代,產地分布更加廣泛,定窯、汝窯、官窯、鈞窯等是當時著名的瓷窯。江西景德鎮以生產青白瓷著稱,產品行銷海內外。②南宋景德鎮稱為全國著名的陶瓷中心,產品有「饒玉」之稱。③遼代生產的瓷器雞冠壺、鳳首瓶等便於馬上攜帶反映出契丹人善於騎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業相當進步。
❻ 各朝代農業(技術,工具,水利及工具)手工業(三大行業,各朝代的成就)商業(市,都會)
農業一,農業生產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製的耒耜,石刀,蚌鐮等.
2,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秦漢傳到嶺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現牛耕,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耦犁,出現二牛一人犁耕法,唐發明曲轅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國馬鈞發明翻車;唐朝出現筒車.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是手工業工具)
5,播種工具:西漢使用耬車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經有原始水利;春秋時已經有邗溝;戰國有都江堰,鄭國渠.2,漢:西漢六輔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3,三國:魏在淮河流域興修許多水利工程,蜀維護都江堰;
4,五代十國:吳越修築錢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開灌渠.
▲(秦的靈渠;隋,元的大運河以航運為主)
三,農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種植粟,菜,麻;河姆渡種植水稻.
商朝:黍,稷,麥,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後世大部分作物.
秦漢:西域傳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
南朝: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栽培技術提高.
唐朝:吐蕃種植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蔬菜種子傳入西藏.
北宋:粟,麥,黍,豆從淮北傳到江南,兩廣;越南傳入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在福建和長江中下游廣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產稻米;棉花種植從閩粵擴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雙季稻,嶺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傳入我國;桑 ,麻,棉廣泛種植,棉布成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業:
母系氏族:半坡:豬,狗,牛,羊,雞;河姆渡:豬,狗,水牛.
商朝:豬,狗,牛,羊,馬
北魏:《齊民要術》介紹禽,畜和魚類飼養.
唐朝:吐蕃飼養氂牛,馬,豬,獨峰駝;靺鞨放牧豬群
五,耕地,糧食,人口
隋唐:大量墾荒,糧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長,唐玄宗時是太宗時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裡,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業: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❼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7)南朝的手工業是什麼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❽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情況(朝代、概況)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紡織業的發展
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殘片,纖維相當細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曹魏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繅絲質量很高。蜀漢所產的蜀錦,行銷魏吳。後趙的鄴錦與蜀錦齊名,前秦的回紋錦深受人們喜愛。北魏在紡織業發達的河北地區集中了大批工匠,紡織品產量大增。
隋唐:①產地分布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定州出產的高級絲織品,每年僅上貢朝廷的就達1500多匹。③分工細,品種多,有不少新產品;官營絲織業僅織染部門就有25種作坊,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其中的綾就有20多個品種。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的風格:從發掘出來的絲織品看,顏色多達20多種,至今色彩鮮麗,圖案也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織造尚松江,織染尚蕪湖」。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並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業工場。
(2)冶鑄業的發展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出現金銀錯和雕鑄技術。
三國兩晉南北朝:冶鐵業仍以官營為主。後趙、南燕等都設有冶鐵場,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東晉南朝時,揚州成為冶鑄中心,謝平、黃文慶兩位匠師號稱中國絕手。魏晉時期,煉鋼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又發明了灌鋼法。
隋唐: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明清: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每一爐場,一日可出鐵六七千斤。
(3)陶瓷業的發展
原始社會:半坡人有較高的制陶工藝水平。他們製造的陶器,稱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秦朝:多次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陶瓷業的新產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遼宋夏金:①北宋制瓷業大大超過前代,產地分布更加廣泛,定窯、汝窯、官窯、鈞窯等是當時著名的瓷窯。江西景德鎮以生產青白瓷著稱,產品行銷海內外。②南宋景德鎮稱為全國著名的陶瓷中心,產品有「饒玉」之稱。③遼代生產的瓷器雞冠壺、鳳首瓶等便於馬上攜帶反映出契丹人善於騎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業相當進步。
元代:青花瓷,胎釉燒造和彩繪技術,都達到很高水平。
明清:江南景德鎮至此也就有舂土、澄泥、造坯、自畫等十幾道工序。
(4)制漆與造船
原始社會: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紅漆碗
制漆業 周朝:漆工藝大量用於車的製造
戰國:出現採用夾紵技術的精巧漆器
造船業:隋唐: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
(5)其他方面
造紙業:西漢前期已有紙張,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取代簡牘成為主要書寫工具。
春秋戰國:池鹽、井鹽和海鹽
兩漢時期:鹽鐵專賣
❾ 南北朝的(手工業)技術的發展狀況
農業前進
江南地勢卑濕,人口稀少,農民向來用火耕水耨法從事生產。所謂火耕水耨,就是燒去田裡雜草,灌水種稻,草和稻並生,高七八寸,一並割去,再放水灌田,草死稻長。這樣簡單的耕種法,生產量自然很低微。西晉武帝時,杜預奏稱東南水災特別嚴重,原因在於火耕水耨必須高地蓄水,多築陂堰,每遇水雨,堤壞泛濫,低田損毀,延及陸田。過去東南地曠人稀,不妨用這個舊法,現在戶口日增,村舍相接,田地高低不一,每歲陂堰放水,為害實多。請令地方官決去曹魏以來新造諸陂堰,修繕漢朝舊堰及山谷私家小陂,借免水災。晉武帝聽從杜預的建議。魏吳對立,魏在邊境上造陂堰,不顧吳境受災害,西晉統一後,舊邊境上人為的水災可以減輕,至於火耕水耨的逐漸改革,主要由於戶口日增,村舍相接,不得不改進耕作技術,以免水火的災害。在人力薄弱的地區,自然還會保持著落後的舊耕種法。
揚(包括東揚州——會稽郡)、荊(包括雍州——襄陽和江州)二州,人口較多,農業也最發達。依據史書所記的一些材料,可以看出這些地區興修了不少水利。例如東晉時,曲阿(江蘇丹陽縣)立新豐堰,溉田八百餘頃,烏程(浙江吳興縣)築荻塘,溉田千頃,勾章(浙江慈溪縣西)修復漢時舊堰,溉田二百餘頃。宋齊梁相繼修復芍陂(在安徽壽縣南)堰堤,溉田萬頃。宋時修復漢六門堰(河南鄧縣西),溉田三萬頃。江南多湖沼,泄水可變成湖田。宋謝靈運求會稽回踵湖,又求始寧(浙江上虞縣西南)休崲湖(崲音皇huáng)作湖田。宋孔靈符奏請遷徙山陰縣(浙江紹興縣)貧民到餘姚(浙江餘姚縣)、鄮(音貿mào浙江鄞縣東)、鄞(浙江鄞縣)三縣開墾湖田。作堰溉田和泄水成田,都是顯示農業在發展中。用糞作肥料,不見記載,宋武帝功臣廣陵人到彥之微時以挑糞為業,挑糞很可能用作肥料,因為荊揚等地,火耕水耨法已不能繼續行施,必須採用施肥法。《史記·吳世家》記吳楚兩國邊邑婦女爭桑樹,引起戰爭(前五一八年),足見遠在春秋時期,南方絲織業已很普遍,東晉以來,愈益發達。耕織都前進,樹立了社會財富的基礎。
手工業發展
南朝在手工業方面,有三個重要的進步,一個是煉鋼術,一個是造紙術,一個是制瓷術。
煉鋼術——人類使用鐵的發展過程,按照煉鐵技術的限制,形成熟鐵、生鐵、鋼鐵三個階段。首先得到的只能是熟鐵,因為當時的技術(主要是風箱),還不能熔化鐵礦石。熟鐵缺乏炭素,性柔軟,不能製造需要有相當硬度的工具,作用遠不及青銅器,也不及石器。技術前進一步,能夠熔化鐵礦石,這就得到了生鐵。生鐵含炭素過多,性硬而脆,耐磨性較高,可以鑄造農具,但還不能製造武器。熟鐵比生鐵難熔化,用煉生鐵的方法(熔鐵爐中鐵礦石與木炭混合在一起)來煉熟鐵,因風箱通風力量不夠強,熟鐵不曾熔化,卻在高溫下吸收了百分之零點二五至百分之一點七的炭素,這就成為滲炭鋼。再加以淬、鍛等工,擠出鐵中所含熔渣(雜質),就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有了這種鋼鐵,才能代替青銅在武器上的地位。中國古代煉鐵技術的發展是迅速而卓越的,遠在春秋前期,已經能夠熔煉生鐵,鑄造農具和大鼎。按照鐵的發展次序,春秋前期既有生鐵,春秋以前應早有熟鐵,只是缺乏硬度,不能用來作重要的生產工具。春秋後期,《吳越春秋》所記干將莫邪夫婦剪爪發投入煉鐵爐因而製成寶劍的故事,暗示冶煉家開始摸索出滲炭鋼的制煉法。戰國時有鋼,不僅可從文字記載上推知,並已有實物發現。到西漢武帝時,鋼鐵武器完全代替了青銅武器。煉成滲炭鋼是偉大的成就,中國取得這個成就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早。不過,滲炭鋼要制為純鋼,必須鍛煉百來次,費人工太多,而且愈鍛煉愈柔軟,不適宜於戰時的實用。曹操曾制百辟(避)刀五把,是百煉的寶刀,他說,我的兒子里有不好武而好文學的,每人給一把。足見百煉的鋼刀,是不能上戰場的。鍛煉較少的鋼制武器,又可能因熔渣和含炭量多了些,容易折斷。要剛柔得中,生產較易,就得在制煉法上再前進一步。這一步在南朝時期實現了。
《重修政和證類本草》鐵精條下引陶隱居(陶弘景)說「鋼鐵是雜煉生(生鐵)鍒(音柔róu熟鐵)作刀鐮者」。雜煉生鍒法後世一直保持著。在近代煉鋼法應用以前,它是一種進步的技術。《天工開物》里說這種煉法是熔鐵爐中生鐵和熟鐵混合在一起,火力到時,生鐵熔化,包裹和滲入熟鐵,生鐵多餘的炭素被缺少炭素的熟鐵所吸收,也排擠出一些熟鐵所含的熔渣,生熟鐵都成為鋼鐵。取出加鍛,再煉再鍛,反復數次,就成質量較純的鋼鐵。這種煉法,費功較少,產量較多,既可制刀劍,又可制農用的鐮(能制鐮刀,價不會太高),對發展生產力是一個貢獻。陶弘景一生歷宋齊梁三朝(四五六年——五三六年),所說雜煉生鍒法的應用,當與他同時或在以前。吳越在春秋時期最先發明滲炭鋼,有冶煉技術的傳統。齊時上虞人謝平創制剛(鋼)朴,號稱中國絕手。剛朴不知是何物,按朴原意為樹皮,剛朴可能是指生鐵熔液包裹熟鐵(象樹皮包裹樹干)而同成鋼鐵,如果是這樣,那末,謝平就是雜煉生鍒法的發明人了。南朝著名製造兵器的冶所是在會稽郡所屬的剡縣(浙江嵊縣)三白山,看來會稽郡冶煉技術較高,謝平是尤高的冶煉家。東晉初年,會稽郡民眾避重役,從海道逃到廣州,刺史鄧岳大開鼓鑄,好些非漢族居民因此知造兵器。可見會稽一向是南方冶煉技術較高的地方。
揚州在南朝,是鼓鑄的重要地,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皇室工業)有東西二冶,工人多用囚徒。鐵的產量多,梁鑄鐵錢,堆積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車載錢。梁武帝用鐵數千萬斤塞浮山堰決口,足見南朝鐵產量是豐富的。梁武帝曾令尚方造刀劍,裝飾極精巧。尚方有橫法鋼,仍是百煉的柔鋼,技術可能比舊的百煉法有些改進。
造紙術——西漢時已有紙,經東漢蔡倫改良,紙的功用大進一步。至東漢末建安時,左伯改良造紙法,紙的功用又前進一步。左伯是東萊(山東黃縣)人,東萊一帶成為造好紙的重要地。陳朝徐陵《玉台新詠序》里說「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梁元帝《詠紙詩》「皎白猶霜雪,方正若布棋」,足見南北朝時,美色紙出在北方,南方造紙術也有很大的進步。剡溪(在浙江四明山區)一帶四五百里盛產藤,取藤皮造紙,質地極佳,餘杭(浙江餘杭縣)由拳村也出好藤紙。唐時書家以用藤紙相誇。製造藤紙開始在東晉時。范寧令屬官說,「土紙不可以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藤角紙即藤紙。東晉末,桓玄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寫在帛上和紙上的字跡,各裝成一帙,常置手邊。南朝書家寫字多用麻紙,麻紙別稱布紙,就是用破舊麻布製造的紙。麻紙可供二王寫字,精美可以想見。王羲之曾一次贈送謝安紙九萬張,當是這種麻紙。在紙上塗黃色防蠹葯物稱為黃紙。當時好紙已能大量生產,因之桓玄下令廢竹簡,用黃紙代竹簡。隋滅陳,獲得大量陳朝藏書。這些書籍多是陳宣帝時用紙抄寫。紙到南朝完全代替了竹帛的地位,是和造紙技術的發展相適應的。
制瓷術——實物證明,商和西周的帶釉硬陶器,可說是最原始的瓷器。兩漢瓷器雖然還沒有完全脫離原始狀態,但製作技術繼續在提高。三國西晉制瓷術又有進境,脫離原始狀態轉入成熟的初期。西晉文士作賦,茶、酒和瓷器聯系起來,說明瓷器已是日常生活的用具。現在發見的瓷器,三國以迄南北朝都是青瓷,出土地點遍及南北。不過,制瓷術最高的地方還是在會稽郡。據現有的發掘資料,孫吳西晉,會稽制瓷業已漸發達。東晉和南朝將近三百年,會稽遭受戰亂較少,是一個士族聚居地。士人享樂生活里飲茶也是享樂的一種,講究茶具,對制瓷技術起著推動作用。茶具以外,日常生活用具及特製殉葬的明器,種類也很多,越窯和各地窯業成為一種重要的手工業。到唐朝,越窯聲名更大,陸羽《茶經》說,「瓷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照陸羽的比較,越窯所制茶具是最好的。陸龜蒙贊美越瓷詩,有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句,大抵青瓷的製作,越窯確已達到最高境。唐時越瓷無疑是東晉南朝時越瓷的繼續發展。
❿ 古代手工業指的是什麼
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進行工業生產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活動。主要行業包括:紡織業、陶瓷業、造紙業、冶鐵業、造船業、制漆業、制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