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廣元經濟發展得怎麼樣
該縣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來抓,創新形成了農村集體經濟「33555」發展模式,持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該縣推行的「33555」模式是指,充分利用集體閑置資源、盤活集體沉睡資產、用好集體發展資金「三資」,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建立「一司」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經濟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集體經濟合作社(聯合社)「三種」組織架構,促進集體經濟現代經營。
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352個行政村的土地、山林、塘堰等閑置資源折資量化入股新型經營主體5.28億元,盤活79個村閑置的學校、村委會、衛生室等沉睡集體資產折資8500萬元,用好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基金和「一村一品」標准化產業扶貧示範園財政投入資金1.38億元等集體「三資」用於發展集體經濟,實現資產變收益。
通過搭建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平台,依靠「互聯網+」,改進營銷手段,暢通營銷渠道,著力解決集體產業發展銷售難的問題。
B. 略陽縣有多大
略陽縣位於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3.2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素有「泰蜀襟帶」之稱。
略陽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人類生活和從事生產活動。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之東城,自西漢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縣,迄今已有2100年建縣歷史,曾用名沮縣、興州,武興、漢曲、順政,宋開禧三年(公元1206年)改為略陽。「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而得名,沿用至今。
全縣共轄25個鄉鎮,260個行政村,總人口20.04萬人.人口密度70.5人/平方公里。1986年被國務院宣布為首批對外開放縣。
縣境內交通便利。寶成鐵路縱貫南北,309省道(勉康公路)橫穿東西。「興」字型公路框架已經形成。郵政通訊便捷;開通了移動通訊和國際互聯網,縣城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已過萬門,農村電話全部實現程式控制化。大大方便了同全國及世界各地的聯系和交往。
略陽地處我國秦嶺造山帶和揚子板塊大構造單元結合部;勉(縣)、略(陽)、寧(強)「金三角」重心位置,成礦條件優越,素有「富山盛礦」美譽。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錳、磷、硫以及石棉、白雲石、蛇紋石等38種164處,其中鐵、鎳、蛇紋石等礦藏量居全省之首。黃金資源尤為豐富,已探明黃金礦床10個,黃金儲量近100噸,佔全省第二位,列全國前十位。位於勉略寧「金三角」中心的煎茶嶺鎳金礦,儲量達50噸,為全國第三大鎳金礦床。全縣有林地面積283萬畝,森林覆蓋率約46.2%,有用材林近75萬畝,活立木總儲量650萬立方米。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縣境內可提供葯用植物479種,杜仲、天麻、蠶桑、食用菌、靈芝等植物資源最為豐富,分別被列為國家和省、市生產基地,其中名貴中葯材杜仲地存56萬畝、1。03億株,數量居全國之首。縣內有一江九河,屬長江流域的漢江和嘉陵江水系,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8.7萬千瓦,可開發裝機量18.6萬千瓦,佔全市的40%和全省的10%,開發潛力巨大。
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位於縣城南3.5公里處的靈岩寺,為唐開元年間倚天然溶洞而建,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寺內珍藏有包括「漢三頌」之一的《甫閣頌》在內的歷代摩崖碑刻130餘方,被譽為「陝南小碑林」。城南嘉陵江畔的江神廟,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游牧民族氐羌人文化遺址。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的五龍洞公園,山勢巍峨,石形怪異,茂密的森林和奇妙的溶洞群組合在一起,構成了獨物的自然景觀。
略陽工業基礎堅實。改革開放以來,略陽縣依託資源搞開發,面向市場抓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冶金、磷肥、黃金、建材、生物資源開發五大支柱產業和電力、礦產、食品、農、林、特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成為全省重要的鋼鐵、化。肥,電力和黃金生產基地。縣境內有略陽鋼鐵廠、漢鋼楊家壩鐵礦、略陽發電廠、寶嘉磷肥總廠略陽分廠、省磷化工總廠、何家岩磷礦、煎茶嶺鎳金礦、鏵廠溝金礦等8戶中省企業。全縣有冶金、化工、機械、建材、食品及林產品加工等 95個工業企業,主要工業品有生鐵、建築用材、磷肥、普通硅酸鹽普通水泥、低熱微膨脹水泥、鑄鐵管、鑄石托輥、石棉瓦、硫酸鋁、鐵礦、硫酸、黃金、服裝。食品等。
近年來,全縣各級黨政組織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為目標,大力實施開放開發帶動戰略,加速縣內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各事業不斷進步。1999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7.0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904萬元。
http://www.lueyang.gov.cn/
http://tznews.cn/hc/xianlu/cheng/ruiy.htm
C. 漢中略陽的經濟在漢中市算怎樣的
我是勉縣人,我覺得漢中略陽的經濟在漢中市屬於中下等,因為隨便在略陽走一圈,覺得沒有什麼特殊、先進的外來商品,(都是些水果等),而且沒有一些絢麗的公共飾品。
具體還要你自己去體驗
保險還不如勉縣,不信你可以上網查一下,略陽在許多方面都不行的,我大爸就在略陽,親身體驗!
D. 神木縣的經濟
神木縣解放後,經過近40年的建設,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並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1947~1956年為恢復、改造階段。神木縣人民政府首先以兩年時間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各項生產。到1949年,原國民黨統治區的55座小煤窯、298戶手工作坊、1000餘名工人復工,占企業和職工總數的90%以上。1953年起,按照中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精神,本著「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神木縣82.4%的手工業者走上集體化道路,成立10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8個生產合作小組,從而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新型生產關系。這一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本階段最高峰——178.4萬元,是1949年的2.6倍。
1957~1979年為曲折發展階段。1958年,神木縣按照「以鋼為綱」的方針,投資630.35萬元,上馬煉鐵、煉焦、煉油、水泥、化肥等43個項目,興辦「廠礦」3716個,動用勞力數萬人。其中僅煉鐵廠就辦了102個,上勞力29616人。年終時定型的僅有7個,總產值298.6萬元,不足年初計劃1043.6萬元的1/3。1959年的工業產值又比1958年下降19%。1961年「大躍進」降溫,神木縣調整工業結構。1963年,工業企業精簡為29個,年產值降為102萬元。1968年工業總產值僅有77.3萬元,略高於1949年。神木縣1950~1983年工業收入赤字125萬元。鐵廠連年虧損,年虧損額最高達50多萬元,糖廠原料不足,賀地山焦廠產品質量不過關,相繼停產。
1980~1986年為改革振興階段。在「改革、開放、搞活」的大趨勢下、神木縣通過政治思想上撥亂反正,端正了發展工業的主導思想,對工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關停並轉了一批虧損企業,扶持發腱展勞動密集型的地毯業為的的輕工企業,提高地毯出口量,換取外匯。1982年神府地區發現大煤田。1986年神木縣獨立核算的工業余業達97個,另有個體工業戶990戶,從業人數7800人,工業總產值3219.3萬元。同1949年相比,行業門類擴大1倍,生產單位增加2倍,從業人數增長6倍,工1業產值增長48倍,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由10%左右上升到31.52%。精煤、地毯、柳製品已進八國際市場;玻璃、生鐵、銅制炊具、注塑布鞋暢銷臨近省區。
2010年,神木縣煤炭產量達到1.6億噸,誕生於神木的特色地標產業——蘭炭,已建成23套60萬噸以上大型環保節能蘭炭生產線。累計完成項目投資455.5億元。
2012年,神木縣規上工業用電量87.3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9%。完成工業總產值121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76.2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在全縣統計的20種重點產品中,大多數產品的產量實現增長。工業經濟運行效益不佳。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8%;產品銷售率95.3%;實現利稅415.3億元,比上年下降0.6%;利潤304.4億元,比上年下降2%;企業虧損面43.4%,虧損額7億元。 1949年神木縣僅養大畜1萬5千多頭,平均兩戶1頭;養羊5萬多隻,平均1戶1隻。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展畜牧業,神木縣畜牧業逐步恢復起來。1953年神木縣共養大畜4萬9千多頭,養羊18萬6千隻,均是1949年的3倍多。後來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大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個人養畜,嚴重影響畜牧業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逐步實行生產責任制,縣、鄉兩級政府執行獎勵繁殖、提高畜產品收購價格、劃分給社員草山草地等政策,並積極提倡和支持畜牧業的科學研究,推廣優良種畜。據統計,1986年神木縣共養大畜5萬多頭,羊33萬多隻,豬5萬多頭。
2004年,神木縣大畜存欄4.5萬頭,當年出欄7900頭;羊子存欄62.5萬只,當年出欄33.2萬只;生豬存欄7.7萬頭,當年出欄8.8萬頭;家禽存欄62萬只,當年出欄54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1.6萬噸,水產品200噸,奶產品1.25萬噸,羊絨11萬公斤、羊毛1300噸。先後引進了布爾、薩福克、陶賽特、白絨山羊等優良羊子品種和利木贊、西門塔爾、紅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優良肉牛、奶牛品種,推進了牛羊良種化進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養殖場44個,肉類加工項目三個,正在建設的農畜產品加工項目4個(酵素茵微生物綜合加工、無毛絨腸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樂飼料加工),並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神木縣畜牧業產值已佔農業總產值的46%以上。
2012年,神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8.06億元,比上年增長9.8%。實現糧食總產量12.1萬噸,比上年增長8.3%;油料總產量6760噸,比上年增長112.6%;蔬菜15395噸,比上年增長16.9%;園林水果34321噸,比上年增長4.3%。
E. 鎮巴,佛坪,略陽哪個縣地理位置更好,交通更方便,經濟更發達
鎮巴縣位於陝西省南端,漢中市東南隅,位於北緯32°8′至32°50′,東經107°25′至108°16′的地方。其南接四川省萬源市、通江縣,被譽為陝西省「南大門」,東鄰安康市紫陽縣、漢陰縣,西北與西鄉縣接壤。
地貌
鎮巴縣地處大巴山西部,米倉山東段。巴山主脊東西橫亘,構成南北兩個地理單元,成為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質構成以褶皺、斷層為主,喀斯特地貌發育,多溶洞、暗河,地表岩石多為沉積岩和變質岩。境內溝谷幽深,山勢陡峭,相對高差大。最高點-巴山主峰箭桿山海拔2534米,最低點-巴廟鎮爛柴溝溝口海拔416米,垂直高差2118米。地形以中山地貌為主,海拔800米以下低山面積佔8.4%,平均高度為1231.4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坡緩,北坡陡。25度以上坡度面積佔84.4%。不同高度、坡度組合,構成境內多樣的地形地貌。橫跨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有較大河流6條。
氣候
鎮巴縣屬北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區,大陸性較強,氣溫年差較大。平均氣溫13.8℃,無霜期236天,年均降水1250~1350毫米。
2016年,預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1億元、增加值14.6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5倍和4倍。五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9.9億元,實施了縣煤礦、袁家壩煤礦、簡池煤礦技術改造。
佛坪縣位於陝西省漢中地區東北部,地處秦嶺山脈中段南坡山巒腹地。秦嶺山脈主脊橫亘縣境北部,境內山巒重疊。地理坐標為東經107°41'至108°10',北緯33°16'至33°45'。縣城袁家莊,東到寧陝縣26公里;西南到洋縣28公里;南到石泉縣43.5公里;西到洋縣75公里;北到周至縣39公里;西北到太白縣100公里。東北(經周城公路)到西安市212公里;西南(經周城公路)到漢中市158公里。佛坪縣南北長約54.05公里,東西寬約50.25公里。總面積1279平方公里。
地貌
佛坪縣地處秦嶺腹地,總體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縣境北界秦嶺主脊自西而東有黃桶梁、光頭山,為南北坡分水嶺,亦為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東有天花山、老庵子;西有爛店子梁、觀音山;中部有鰲山、文觀廟梁蜿蜒伸展,接連娘娘山主峰,構成倒掛的「山」字型骨架,形成低山和中山的高程差異,縣東西兩半以山相隔,匯集為金水、椒溪兩個水系。蒲河系過境水,與椒溪交於三河口。三條河道縱貫佛坪縣。山體多呈中切峽谷,溝壑縱橫,群峰四起。河溝兩岸分布大小不等的洪積、沖積、淤積台地,地勢較平坦,為基本農田的分布區。
氣候
佛坪縣屬暖溫帶氣候,有顯著的山地森林小區氣候特徵,成為特殊的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由於東西向秦嶺主脊的屏障作用,使縣境氣候明顯區別北坡,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地帶。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冷暖反復交替,氣溫回升緩慢,雨少偏旱;夏季多洪,秋季多淋;冬季雪雨稀少,較乾燥。
2016年,全年新納入規上工業1戶,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91億元,增長15.5%,實現增加值0.7億元,同比增長16.8%。
略陽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略陽東南與勉縣、寧強接壤,西北與甘肅康縣、成縣、徽縣相連。總面積2831平方千米。
地貌
略陽以縣城為中心,東西南北各方大體相等,平面圖略呈長方形。最高海拔(昏人坪)2425米,最低海拔(登蹬埡村)587米,相對高差1838米。縣境從北到南有兩條高度不等的相對平行線貫穿。一是嘉陵江主流線,將縣境分為大致相等的東西兩半;二是南北山脈脊嶺線,東北部西庵山山脈,向南擴展伸延,脊嶺經費家埡、大茅埡、煎茶嶺、分水嶺,與東南部龍山主峰支脈漂草坪連成一線,伸向寧強縣境。
氣候特徵
略陽縣地處內陸腹地,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屬大陸性過渡氣候。縣北部為南暖溫帶氣候區,南部為北亞熱帶氣候區。地勢高差大,立體性氣候明顯。從海拔最低點587米(樂素河區的登蹬埡村),到海拔最高點2425米(東北部渾人坪主峰),高差達1838米。
2016年,略陽縣降雨量592.3毫米,年平均氣溫14.3攝氏度,全年日照小時數1552小時,全年無霜期242天,城區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342天。
氣溫
略陽縣年平均氣溫為13.2℃(1982—1984年),暖年平均氣溫為13.9℃(1966年)。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1.8℃;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溫23.7℃,冷暖相差21.9℃。歷年極端最低氣溫-11.2℃,極端最高氣溫37.7℃。無霜期236天。
2016年,略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5年增長7.9%,人均GDP為27805 元。第一產業增加值9.5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8.63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27.76億元,增長8.9%。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7.1 %、33.3 %和49.6%,非公經濟佔比46%。共有「四上」企業69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戶、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26戶、資質等級建築企業和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15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6戶。2016年縣域經濟監測綜合排名在全省80個縣中位列第74位。
F. 漢中什麼地方適合獨自旅遊最好有山有水!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寶盆」之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漢中,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原縣級漢中市改為漢台區。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盆地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體濕潤,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氣溫14℃,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
漢中是一個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新區。改革開放以來,漢中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創業,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5億元,比1999年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5億元,財政總收入88813萬元,農業總產值6.17億元(不變價),鄉鎮企業營業收入204.1億元,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和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具有區域特色的工業體系開始形成。有飛機製造、機械、機床、汽車製造、煙草、食品、輕紡、服裝、建材、冶金、醫葯化工等主導產業。2000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3.44億元。
漢中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據文獻載:「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石門棧道繫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鐫刻於石門之上而現存於漢中市博物館的《漢魏十三品》,不僅是藝術研究價值極高的書法珍品,而且是寶貴的考古和文學資料。漢中是漢王朝的發祥地,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完成統一大業,特用「漢」字為號,建立漢王朝,留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飲馬池等遺址。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漢中,六齣岐山,鞠躬盡瘁,死後葬於勉縣定軍山下,其武侯墓、祠彪炳青史。出生於城固的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是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走向世界第一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鼻祖蔡倫封侯並長眠於洋縣龍亭。漢中還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震、汪鋒等同志都曾在這里戰斗過。
漢中是一個天然「聚寶盆」。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糧食生產一年兩熟,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和油菜籽等,其中水稻單產是全國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產量居全國之首。有森林面積1670萬畝,植被覆蓋率為56%,森林覆蓋率為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野生動物有280多種,列為 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黑色和珍稀有色金屬、優質石材等礦產資源優勢突出。已探明礦藏60多種,其中略陽、勉縣、寧強3縣交界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
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漢中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被譽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跡」與「瑰寶」的褒斜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劉邦的拜將台及其為漢王時的宮殿遺址古漢台,還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墓地,祠堂。勝跡歷歷,史冊煌煌,漢中市一九九四年被國務院命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G. 略陽縣的經濟
民國二十九年(1940),全縣產糧達8640.5萬斤,播種面積38.1萬畝,平均畝產226.9斤。1949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5.35萬畝,糧食總產5341萬斤,平均畝產96斤。1957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到61.38萬畝,糧食總產5638萬斤,平均畝產92斤。1958年後,開荒盛行。1960年糧食播種面積76.53萬畝,糧食總產7882萬斤,平均畝產103斤。
1977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9.50萬畝,總產10517萬斤,平均畝產214斤。1980年以後,貫徹中央兩個「一號」文件,「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983年糧食總產猛增到12618萬斤,平均畝產263.1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6.23萬畝,總產12143.6萬斤,平均畝產262.7斤,與1949年相比總產增加2.5倍,畝產提高165.7斤,提供商品糧1146萬斤。1989全縣糧食總產12274萬斤,播種面積,42.08萬畝,平均畝產292斤。
2012年實現農業增加值7.4億元,同比增長6.4%。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0.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69萬噸,油料總產0.46萬噸。全縣烏雞飼養量503.57萬只,飼養生豬28.18萬頭。發展食用菌1490萬筒,新建蔬菜設施大棚630畝,種植烤煙9680畝,養蠶6540張,規范種植中葯材15.4萬畝,雪蓮果、大櫻桃、大鯢養殖等增收項目進一步發展壯大。略陽烏雞、西廣香豬以及杜仲、天麻等中葯材加工項目基本建成,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橫現河省級現代化農業園區、黑河烏雞市級產業園區分別通過省市命名,3個縣級農業產業園進一步發展壯大。 唐代百姓在接溪山采硃砂,並以此物為貢品。宋代略陽就有銅廠,鑄鐵錢。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略陽銅廠因污染嚴重而停辦。在清代,略陽不僅采礦業,而且修配製造業也有長足的發展。
民國年間,略陽冶鐵工業發展迅速,十一年(1922)繼同生鐵廠後。這期間造紙、紡織業也得到發展,十二年(1923)略陽勸業所生產的白皮紙、土綢被陝西省地方物品展覽會審定為三、四等。民間的土陶、曲酒、印染、縫紉、石印及鐵、木、石、泥等生產都是農民的副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縣人民政府接管裕華公司和公共造產鐵廠,改稱人民鐵廠。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57師,在鐵佛寺建立利民鐵廠。到1952年,將人民、利民、裕民、裕華幾個鐵廠合並為略陽縣裕民鐵業廠,當年冶鐵422噸,鑄鍋35210件,鑄鏵22549片,產值15萬元。1956年各廠陸續撤銷,僅保留裕華鐵廠。直到1978年後,采礦、建材、化工等工業方起步發展。
1985年有13個縣屬黑色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職工763人,固定資產160.7萬元,動力機械總功率為1760千瓦,1986年全縣68戶工業企業總產值(不變價)達2142萬元,利潤總額261.3萬元。至1989年全縣工業企業81個,其中中央和省屬企業6個,縣屬25個,城鎮街道屬6個,鄉(鎮)辦40個;食品飲料業13個,機械工業2個,金屬製品工業6個,縫紉業5個,傢俱製造及竹、箱、棕製品業7個。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5億元,同比增長27.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0.6億元,同比增長31.1%。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38.43億元,入庫稅金1.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9%和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