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企,央企如何改革民企如何轉型
股份制改造轉型,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現代化企業轉化的必由之路 當前,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的重點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在大力推進企業內部各方面配套改革的同時,擴大股份制試點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重要途徑。 一、正確認識股份制的性質 股份制是以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屬於不同所有者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進行聯合生產和經營,股東按投入資本的份額外參與管理和分配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通過對股份制的歷史考察不難發現,股份制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為適應集中資金發展大規模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股份制雖然產生和發展於資本主義社會,但並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 我們知道,經濟的性質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的。而所有制的實現則是以投資者(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的所有權為基礎,同時又以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實際佔有、支配和使用以及經濟成果的分配為條件,制約和體現經濟組織的利益關系,因而會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經濟組織的性質。單純某一投資者形成的經濟組織的性質毋庸置疑。但在聯合經濟(即股份制)條件下,經濟組織的性質就要看是由哪種經濟即哪個投資者起決定作用。因此,股份制既可以為資本主義社會所採用,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社會所利用。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佔主體地位,推行股份制不會改變所有制的資本主義性質,不能動搖公有制基礎。我國目前條件下的股份制企業,按照投資主體的不同,大體可設置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包括企業內部職工股和社會個人股)和外資股4種股權。只要國家或公有企業法人持股占絕大多數比例,起決定性作用,就決定著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所有制不會改變。公有經濟總量的大小,不僅僅在於公有資金本身數量的多少,而更在於公有經濟所支配的資金的多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骨幹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國家控股是完全必要的。 二、推行股份制的積極作用 股份制在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具有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除了籌集資金等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促進企業資產的流動、優化結構和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合理轉換。 1、擴大股份制試點是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的需要。國營企業特別是國營大中型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國營企業搞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近幾年來,在城市綜合經濟體制改革中緊緊圍繞企業改革這個中心環節,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增強了企業活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但是應當看到,由於國有資產的管理和經營制度改革滯後,經營權與所有權適當分離以及責、權、利相統一等問題沒有真正解決,企業不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經濟效益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股份製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實質性措施,將會推動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資金的聚集是股份制最基本的作用。近年來,盡管通過引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的任務還相當繁重。據測算,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需要進行總體改造約佔70%左右,技術改造投資缺口很大。同時,「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受資金的約束也相當嚴重。如何籌措資金,尤其是籌措企業技術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益。是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用發行股票的方式直接向公眾籌集資金,具有集資面廣、籌集迅速、使用穩定、無須返本等特點,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股份制可以完善企業法人制度,有利於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股份制排除運行中的非經濟性的行政干預,打破了現行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的格局。股東是股份制企業財產的所有者,股東大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其選出的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決策機構。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是遵紀守法、照章納稅的關系。因此,只要企業的資產是以股份制的形式來組織的,政府就沒有任何理由以唯一所有者身份來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對國家控股的企業,政府主要通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內部決策來間接影響企業行為,從而改變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方式,弱化對企業的行政干預。 4、股份制將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流動和重新組合。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必須大力發育和完善市場體系,把企業推向市場,發揮市場在微觀經濟活動中的調節作用。把企業推向市場,不僅僅是淺層次的商品市場,更重要的是推向深層次的市場,即產權交易市場,促使企業走上市場直接融資的道路。股份制企業是由各方出資入股,股東的收益按出資比例進行分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企業與主管部門的隸屬關系淡化。企業產權因商品化而有自由流動性和市場交易性,造成投資者按照收益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原則,把投資由效益低的企業向效益高的企業轉化。 再說,把分布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以股份的形式聯結在一起,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上流動和重新組合,有利於企業聯合、兼並和企業集團的發展。 5、股份製作為企業財產組織形式,也是界定產權的最有效形式。目前企業缺乏活力的原因雖然很多,但重要的還在於尚未成為真正的利益、責任和權力的主體,只負盈不負虧,既不承擔生產經營和投資的風險,又缺少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機制,沒有改變對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依賴。明確企業財產關系即界定產權,是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前提條件,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的客觀要求。股份製作為企業財產組織制度,無疑是界定產權的最適宜、最有效的形式。股份制還可以改變目前國有企業承擔的無限責任,並且使經營風險分散化。 6、實行股份制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需要。大力推行股份制,可以為外商創造一個能按國際慣例運行的體制環境,有利於外資企業在我國條件下成長和發展。向境外發行人民幣特種股票,開辟吸引利用外資的新渠道和方式,將加速利用外資改造和發展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步伐。此外,推行股份制,發展股票交易市場,壯大金融業,進而促使上海、深圳在未來成為東北亞的金融中心,將增強對內對外的吸引力、輻射力和競爭力,進一步發揮窗口作用和樞紐作用。 三、國家有關股份制的政策導向 從去年底以來,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決定把發行股票為生產建設籌集長期穩定的資金,作為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直接參與證券市場融資。 實行股份制是籌集建設資金和監督企業管理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積極進行發行股票和證券交易市場的試點工作,使股份制經濟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股份製作為企業經營組織形式和財產組織制度,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可以利用。 今年初,國務院批轉了國家體改委關於經濟體制改革要點,明確提出「為促進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調整,積極推進法人持股的股份制。」「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制試點的范圍。」「在總結經驗、加強管理的基礎上,搞好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制試點。」目前,國家體改委正在抓緊起草《股份制企業組建和試點的規范意見》,以推動股份制企業的組建和試點朝著規范化的方向健康發展。擴大股份制試點的宏觀環境漸趨成熟。 我國企業實行股份制,是在改革開放中自發產生的,是隨著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而興起的。自從開始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各地加快股份制試點步伐,取得了明顯效果,特別是上海、深圳等地股份制試點正朝著規范化的方向健康發展,為企業改革、企業現代化改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示範作用。企業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企業內部職工持股和企業之間參股,在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 擴大股份制改革要朝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在搞好法人持股和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股份制的同時,選擇一批國有企業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進行股票上市試點,從而在我市形成一批多種類型、比較規范的股份制企業,並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股票交易市場。爭取向境外發行人民幣特種股票,利用外資加速國營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改造和發展的步伐。
Ⅱ 開創新常態下聯合會工作新局面
10月18日,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李壽生當選為新一屆會長。在經濟新常態下,作為全國性、綜合性的行業組織,如何在中國由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的征程上更好地發揮作用?新任會長將怎樣開展工作?記者就此采訪了李壽生會長。
記者:首先向您表示祝賀。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新崗位?
李壽生:在李勇武會長的帶領下,聯合會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與好評。我在石油和化工行業工作多年,始終對行業發展飽含感情,更有一份責任。接任新一屆會長,我既深感組織和大家對我的信任,也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會按照「三嚴三實」要求,繼續發揚把協會當作事業來乾的精神和石化行業的優良作風,與聯合會全體同志一道,共同交出一份不辜負大家和組織期望、無愧於時代發展的答卷。
記者:四屆理事會的任期與「十三五」基本重疊。這一屆理事會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李壽生:「十三五」時期,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四屆理事會時期是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行業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科技創新從「跟跑」型戰略向「並跑」與「領跑」型戰略轉變。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結構升級為重點,加快推進我國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將成為四屆理事會在「十三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記者:新一屆理事會的目標是什麼?將主要圍繞哪幾方面開展工作?
李壽生:新一屆理事會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對「十三五」發展形勢的分析和認識上來,統一到中央的判斷和要求上來,圍繞「推進我國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這一主要任務,充分履行《聯合會章程》賦予的職責,以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突出抓好經濟運行、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安全環保、國際交流、自身建設等重點工作,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開創聯合會工作的新局面。
中國石化聯合會將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各項工作。首先是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這是聯合會各項工作的核心任務,特別是在當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行業結構調整任務緊迫、企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調結構、穩增長,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任務更重,面臨的形勢也更加復雜。
其次是服務會員企業、行業和政府。當前,企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聯合會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認真做好運行監測、政策研究、技術創新、環境保護和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企業訴求,提出政策建議,並協助做好「十三五」規劃制定等工作,為企業、行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更加主動的服務。
再次是加強聯合會自身建設。聯合會將通過改革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營造風清氣正、團結和諧的工作環境。按照「抓大事、講原則、求實效、嚴要求、做表率」的方向,建設一個高效、務實、團結、廉潔的領導班子。按照「傳、幫、帶」的傳統和境界,加快中青年人才培養,打造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幹部職工智慧和作用的舞台,建設一支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干成事的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隊伍,使聯合會成為企業之家,使家的親情、和諧、奮斗、友好、關愛的風氣在整個聯合會、在全行業深深紮根,濃濃擴展。
Ⅲ 為什麼說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工業增速下降,是我國主動宏觀調控的結果,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國民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結果。供給側指的是實體經濟,其中工業和製造業是主戰場。要堅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優化升級,積極培育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技術產業,這二者要同時發力,緊密融合——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2015年全年經濟運行數據中,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增幅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工業增長持續放緩,何時觸底反彈?2016年工業運行面臨怎樣的發展形勢?工業經濟應該怎樣實現提質增效?針對這些問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
增速仍在合理區間
記者:去年工業增速是否還在合理區間之內?對此應該怎樣看待和評價?
李毅中:工業增速從過去的兩位數降到現在的6.1%,是主動宏觀調控的結果,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國民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結果。總體上還處在合理區間之內,並沒有失速。
具體來說,在工業41個行業里,有23個行業的增速高於6.1%,有29個行業實現利潤正增長。也就是說,接近三分之二的行業運行狀況比較穩定。從區域來看,31個省區市,其中有21個工業增速高於6.1%,也佔到了三分之二。所以說,工業經濟總體運行平穩。當然,也要看到另一面,就是大約有三分之一多的行業、三分之一的地區工業運行相當困難,個別地區、個別行業甚至滑出了合理區間,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記者:原本預期的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度目標為8%,這個目標是根據什麼確定的?現在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李毅中:總結歷史經驗和規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和GDP的增幅之間有一個比例關系。從「十五」時期以來這個比值由1.4逐漸下降到2014年的1.1。就是說,GDP增長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必須要增長1.1個百分點。2015年GDP預期目標是7%,那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就應該是8%,以此來確保GDP實現7%的增長目標。
但2015年由於結構調整,出現了一個積極的變化。這就是三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達到50.5%,超過二產10個百分點,增幅之大之快超過預期。同時,2015年三產的增加值增速是8.3%,高於二產6%、工業6.1%的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與GDP增幅之比降為0.9。這說明,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大的改變,三產對GDP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而這正是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一個新變化,我們對此要有新的認識和掌握。
Ⅳ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的發展歷史
1988年
11月14-17日: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成立大會及電子元件百家企業座談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民政部[1988]民社函198號文批准成立)。大會一致通過了「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章程」等四個文件,選出了32名理事組成的第一屆理事會,在11月16日召開的一屆一次理事會上,吳堃元同志當選為中電元協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元協電子變壓器分會1985年9月在福建南平成立,邵介競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磁性材料與器件分會1986年5月在江蘇吳縣成立,曹關鑫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接插元件分會1986年11月在四川綿陽成立,曹光明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壓電晶體分會1987年5月在北京成立,韓錫振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分會1987年8月在哈爾濱成立,李會昌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光電線纜分會1988年3月在江蘇南京成立,吳元生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感器件分會於1988年5月在北京成立,潘家增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混合集成電路分會1988年5月在陝西西安成立,曹明祿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聲器件分會1988年5月在北京成立,王偉中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容器分會1988年7月在四川成都成立,張仁任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微特電機與組件分會1988年7月在上海成立,吳榴芳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表分會1988年7月在江蘇南京成立,方玉輝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阻電位器分會1988年9月在北京成立,段秉義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電子陶瓷及器件分會1988年9月在浙江杭州成立,吳旭峰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控制繼電器分會1988年10月在北京成立,溫國學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可變電容器分會1988年11月在四川重慶成立,虞中一當選為理事長。
元協印製電路分會1990年6月在四川成都成立,沙安才當選為理事長。
1989年
1月25日: ;由元協秘書處編印的「協會簡報」創刊。
4月5-7日: ;元協一屆一次常務理事會和一屆二次理事會在天津召開。本會名譽理事長曾培炎和蔣崇璟到會做了重要講話。會議確認了本會「會標」,(英文縮寫為CECA)。
1990年
1月12日: 中電元協正式加入中國工業經濟協會,並當選為理事。
一季度: 元協秘書處受機電部微礎司委託,在各分會組織專家調研的基礎上,編寫完成《電子元件「八五」發展戰略建議》和《電子元件「八五」規劃》(初稿),並上報微礎司。
4月15-18日: ;元協一屆三次常務理事會及一屆三次理事會在貴州凱里召開。會議決定由各分會細化「八五」出口規劃,推薦出口基地和擴大出口企業名單。會議第一次表彰了協會工作積極分子。
1991年
1月23日-25日: ;元協第一次秘書長聯席會議在北京召開,為鼓勵分會積極開展工作,第一次對分會進行排序並評出前五名分會。從此,元協先進分會每年評選一次。
4月: 元協秘書處受機電部微礎司委託,自1990年4月開始,在各分會細化專業出口規模的基礎上,經綜合研究,提出了《電子元件「八五」出口規劃和「九五」設想》的建議,並上報微礎司。
4月23日-26日: ;元協一屆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電子元件百家企業經驗交流會在陝西西安召開。會議通過由16字組成的元協會風,即「團結、民主、協商、勤儉、嚴謹、公正、求實、服務」。
5月15日: ;全國性社會團體首批發證儀式在北京舉行。民政部崔乃夫部長向首批領證協會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團體登記證》,元協副秘書長尹鐵如參加了發證儀式並領回《社團登記證》(社字第0177號)。
5月18日: ;元協秘書長尹綺華和微礎司有關領導向機電部曾培炎副部長匯報電子元件企業的困難和三角債被拖欠資金問題,曾部長做了重要指示。
1992年
5月26-28日: 元協一屆五次常務理事會和一屆五次理事會在江蘇崑山召開。會議同意尹綺華副理事長不再兼任秘書長,決定鄧雷任秘書長。
1993年
⒍30-7.3 ;元協二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天津召開。元協顧問蔣崇璟出席會議並講話,天津市委副書記王旭東到會看望協會有關領導。大會選舉產生了由53名理事組成的第二屆理事會,在7月1日召開的二屆一次理事會上,葉茂盛當選為中電元協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鄧雷任秘書長。
12月10日: 中電元協在北京申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人代碼證書》(代碼50000073-6),同時為各分會申辦了《社會團體法人分支機構代碼證書》。
1994年
3月3日-4日: 中國工業經濟協會全國會員代表會議暨第二屆全國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中電元協理事長葉茂盛當選為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6月2-6日: 元協二屆二次理事會在上海召開。會議組織了有關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鄉鎮企業搞聯合、上規模等專題經驗交流。
12月: ;元協秘書長《致讀者的一封信》隨《元協簡報》1994年第12期寄給各位讀者後,陸續收到了「讀者反饋卡」200多份,名譽理事長曾培炎、蔣崇璟等領導同志親筆復函,這是對《元協簡報》極大的支持。
1995年
5月11-16日: ;元協二屆三次理事會及1995年元協秘書長聯席會議在四川綿陽召開。會議組織了「轉換經營機制,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驗交流。
1996年
5月5-8日: 元協二屆四次理事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根據電子部基礎產品司的建議,會議組織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規模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專題經驗交流。
8月20-23日: ;電子部基礎產品司在北京召開《新型元器件「九五」發展研討會》,電子部張文義副部長到會做重要講話,會議確定電子元器件「九五」發展戰略的要點是「突出重點,擇優支持;上規模,上檔次,爭份額」。
1997年
4月8-10日: ;元協第三屆會員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由83名理事組成的第三屆理事會,在4月9日召開的三屆一次理事會上,溫學禮當選為中電元協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鄧雷同志任秘書長。
8月15日: 中電元協秘書處關於上報《社會團體清理整頓報告》等文件的函(包括清理整頓報告書、資金證明、辦公住所使用證明、審計機構出具《財務審計報告》),上報電子部基礎產品重大工程司,自此,我會已按時完成社會團體清理整頓自查階段規定的各項工作。
12月: ;上海飛樂股份公司成為中國電子元件行業銷售收入首超10億元的企業,1997年銷售收入139602萬元。
1998年
9月18日: 元協三屆二次理事會(擴大)會暨慶祝協會成立十周年大會在重慶召開。會議聽取並通過了名譽理事長尹綺華受三屆常務理事會的委託所做的「中電元協十周年工作總結」(含97年工作總結)。
9月22-25日: ;由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等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電子工業展覽會及第七屆中國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展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12月8-12日: ;中國工業經濟協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經國務院領導同意,中國工業經濟協會更名為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作為中國工業行業協會的聯合組織。中電元協鄧雷被選為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1999年
3月12日: ;元協三屆三次理事會採用通訊方式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電元協章程(修正案)》。
12月15-17日: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第三屆全國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表彰和表揚了一批在國企脫困工作中作出成績的單位。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被列為中國工經聯33個表彰單位之一。
2000年
3月20日: 中電元協秘書處向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呈報關於電容器分會根據有機薄膜電容器行業用原產於韓國SKC公司進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厚度規格在12µ;以下(含12µ;)的聚酯薄膜從中國反傾銷措施分離出來的有關事項的報告。
5月10-14日: 元協三屆四次理事會在雲南昆明召開。在三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討論了中電元協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代表產生辦法及理事會換屆選舉方案;同意印製電路分會向民政部申請轉為一級協會。
2001年
3月10日: ;元協三屆五次理事會採取通訊方式召開,會議通過了召開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的決定,並通過聘任林素芬同志為元協副秘書長,會議還審議了參加元協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代表名單和元協第四屆理事會候選人名單。
6月19-22日: 元協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廣東肇慶召開,信息產業部曲維枝副部長發來賀信表示祝賀。會議選舉產生了由108名理事組成的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在四屆一次理事會會上,溫學禮當選為元協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鄧雷當選為秘書長,聘任林素芬為副秘書長。會議還研究了元協分支機構的調整問題,決定:電表分會由微特電機與組件分會代管,可變電容器分會由電容器分會代管。
7月11-12日: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與中國真空學會、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在北京聯合舉辦聲表面波器件生產線設備國產化研討會。
12月: 2001年中國電子元件行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100億元。
2002年
2月10日: ;元協四屆二次理事會採用通訊方式召開。
4月5-8日: ;中電元協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同承辦單位廣東文博有限公司在廣東順德舉辦「2002華南國際磁電博覽會」。
9月10-12日: ;中電元協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同承辦單位西安三聯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舉辦了「中國西部國際國防電子、電子元件展覽會」。
2003年
6月26-27日: ;信息產業部人事司和經運司在北京召開信息行業工作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信息產業部歸口管理的31個行業協會和社會團體的理事長、秘書長。會議分組討論《信息產業部關於加強信息產業協會建設的暫行規定》(討論稿)。
9月14-17日: ;元協第四屆三次理事會在浙江東陽東磁大廈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電元協會員入會條件和程序的補充規定、直接會員入會申請暫行辦法、關於會員證管理辦法(試行)。
11月22日: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理事長溫學禮當選為理事。
2004年
5月 10日: ;元協四屆四次理事會採用通訊方式召開。會議通過了中電元協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代表產生辦法及理事會換屆選舉方案。
5月21日: ;「2004年中國電子元件百強峰會論壇暨第17屆中國電子元件百強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信息產業部苟仲文副部長出席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
2005年
4月7日: 中電元協向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產品管理司上報了「關於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對電子元件行業影響的報告」。
4月8日: ;中電元協向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上報了「關於申請恢復部分電子元件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報告」。
4月22日: ;元協四屆五次理事會採用通訊方式召開。會議決定中電元協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定於2005年7月採用通訊方式召開。
7月6日: ;元協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採用通訊方式召開,會議通過投票選舉,正式選出中電元協第五屆理事會理事117名。
9月1-4日: ;元協第五屆一次理事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召開,溫學禮當選為中電元協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兼秘書長,通過聘任林素芬為副秘書長。
2006年:
7月1日: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公布第一批符合歐盟ROHS指令原材料和元器件生產企業的公告(2006年第81號)》,電子元件行業有82家企業入選。
7月6日: ;元協五屆二次理事會採用通訊方式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章程」以及首批委員名單。
10月12日: ;中電元協溫學禮理事長、信息中心古群主任應邀赴韓國參加《韓、中、日精細陶瓷技術合作研討會》。
11月7日: 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公布《中國名牌產品「十一五」重點培育指導目錄》,其中由中電元協申報的有9項電子元件產品入選。
12月15日: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會議選舉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李龍土教授為主任委員,並向74名委員頒發了聘書。
2007年:
1月28日: ;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視察中國振華集團公司,曾慶紅說:「電子元器件是一個基礎產業,許多高科技產品都離不開電子元器件」。
5月31日: ;第二十屆電子元件百強暨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二十年來,元件百強實現由規模到效益的轉變,本屆百強企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二十年來增長近45倍,平均發展速度達到22.16%。
6月22-24日: 元協五屆三次理事會在成都召開。會議決定:1、增選楊文良總裁、潘中來董事長為中電元協副理事長;2、增聘黃文藝為中電元協副秘書長;3、2008年四季度組織中電元協成立二十周年慶祝活動。
12月: 2007年中國電子元件出口金額突破300億美元,達到399.63億美元。
Ⅳ 工信部:提振工業經濟,將會推出哪些相關措施
首先是幫助中小企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著力推動大中小企業融合創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聯動”,提振中小企業發展信心和穩定發展預期。工信部將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壓實責任,同時組織開展全面檢查,為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確保高標准高質量完成任務目標,切實幫助中小微企業解困,為穩定經濟大盤貢獻力量。
然後是支持主機廠新車型研發上市,支持新能源汽車在公共領域的推廣應用。同時,更好地能夠加快充電換電、加氫、車路協同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支持企業建設或升級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平台,實施“白名單”制度,動態調整城市運營保障企業、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等“白名單”企業名單。
Ⅵ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的介紹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英文名: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縮寫:CFIE)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民政部注冊登記的全國性社會團體,簡稱中國工經聯。 中國工經聯前身為1988年成立的中國工業經濟協會。1998年10月,經國務院領導同意,有關部門批准,更名為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2011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同志擔任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長,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和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第六屆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同志擔任名譽會長。作為全國工業行業的聯合組織,中國工經聯開展的工作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批示。
Ⅶ 唐山市工業經濟聯合會的職能是什麼
民間社團法人實體,搞一些經濟預測,提出一些工業經濟政策建議和統計數據,供政府主管部門決策參考!
Ⅷ 建國後工業所有制體制的三次變革的內容試什麼
建國後工業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改變
(1)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
①內容:從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製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②主要原因:照搬蘇聯模式,主觀上急於追求實現現代化。
③結果: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曾起到積極作用。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2)第二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①內容: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②原因:總結建國以來工業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借鑒外國經驗,決定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③結果:增強了企業的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開始騰飛,成就舉世矚目。
(3)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
①內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②原因: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快改革開放,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把企業推向市場。
③結果: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現代化建設。
Ⅸ 聯合國的作用和改革
聯合國改革涉及的面很廣,有聯合國行政領域的改革,如秘書處的改革,有政治領域和結構性的改革,如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 )的改革、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簡稱「經社理事會,' )的改革、《 憲章》的修改、財政制度的改革等。自安南秘書長1997 年提出了名為《 革新聯合國》 的一攬子改革計劃以來,迄今行政領域的改革進展順利,已經得到落實的有設立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成立高級領導小組、削減預算、裁減人員、合並職能重疊的機構、減少行政支出、減少和縮短秘書處文件等。但政治領域和結構性的改革,尤其是其核心部門― 安理會的改革依然步履艱難。
安理會是聯合國六個主要機構之一,① 規模最小,但權力最大。按照《 憲章》 第24 條規定,全體會員國『將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責任,授予安理會」, 並且只有它作出的決議具有強制性,聯合國全體會員國都有義務接受並執行,其他五個機構的決議均是建議性的,無約束力。在安理會內佔有常任理事國席位,表明這個國家有能力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擔負主要責任,發揮重大作用,對國際事務較之其他會員國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因此,安理會的改革,特別是增加常任理事國,不是簡單的數量變化,而是權力結構的變化。實質上是一種權力的再分配,整個改革的過程是一場爭奪大國地位的斗爭。安南秘書長清楚地知道這是聯合國改革中最棘手的問題。因此,他在1997 年的一攬子改革方案中乾脆避而不提安理會改革問題。
1945 年聯合國成立時,安理會由11 個成員組成,( 5 個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和6 個無否決權的非常任理事國),占當時會員國總數(51 個)的20 % ,為適應大批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加入聯合國的新形勢,經過多年醞釀,於1 965 年將非常任理事國從6 個增加到10 個,常任理事國保持原來的5 個不變,這樣安理會成員總數為15 個,一直保持到現在。但是,現在聯合國的會員國已增加到了188 個,15 個安理會成員就變成只佔會員國總數的7 . 9 % ,顯然已不能反映發展壯大後的聯合國的現實,說明安理會的代表性已大大下降,必須予以擴大,這是沒有爭議的。
從1992 年開始,聯合國正式醞釀安理會改革,1 993 年根據聯大有關決議成立改革小組,廣泛聽取各國意見和建議。從那以後,每年的聯大都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激烈辯論。幾年來,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安理會擴大的原則和擔任常任理事國的條件兩大問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主張安理會的擴大必須遵循兩項原則:一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反對只接納一、二個經濟發達的大國作為常任理事國,而把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指出決不能把安理會變成「富國俱樂部,' ;二是接納新成員要按地域均衡分配。不結盟運動外長於1994 年10 月在紐約開會,在聲明中強調了這兩項原則。目前安理會內席位分配對歐洲、西方國家有利,它們佔有4 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和至少3 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顯然是不合理的。但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一直反對這兩項原則。直到1997 年夏天,美國才突然一反常態,改變了以往只同意吸收德、日兩國擔任新常任理事國的立場,宣布它還將同意支持三個發展中國家佔有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亞非拉三個地區各佔一席),至於哪些發展中國家可作為候選國,美國說讓它們自己去爭。觀察家們對美國這一轉變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美國為了換取發展中國家對美國削減會費要求的支持;另一種解釋是美國明知要從發展中家國家中產生三個常任理事國的候選國決非易事,但這一態度既可贏得發展中國家的好感,又可以使安理會擴大問題繼續拖延下去,因為它內心深處也並不真正願意德、日兩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①
另一個問題是挑選常任理事國的條件和標准。雖然大家都認為《 憲章》 第23 條第1 款中的有關規定仍然有效,與哥際上分歧很大。發達國家強調能否對維護國際和平、安全以及貢獻,地理分配並非是要考慮的惟一標准;而發展中國家則認為不應過分強調經濟和軍事實力。那些想爭當常任理事國的國家都盡量提出有利於自己的條件和標准,例如,日本強調「擔任常任理事國應首先考慮該國在政治、經濟和其他方面是否具有全球性的分量」,一再聲稱它「不能只是給聯合國支付大筆會費,而在安理會內沒有發言權。」近年來,日本還威脅說,如果再不能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將削減所繳的會費。印度和奈及利亞則強調人口資源和未來經濟潛力的重要性。
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同意接納三個發展中國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後,分歧又轉到安理會擴大的規模和時間等問題上。
關於安理會擴大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一24 國方案」。這個方案是由前任聯合國大會主席、馬來西亞資深外交官拉扎利提出的,故稱「拉扎利方案」。其主要內容是:將安理會成員國由目前的15 個增加到24 個,其中常任理事國增加5 個,非常任理事國增加4 個。新常任理事國從經濟發達國家挑選2 個,即德國和日本,其餘3 個分別由亞非拉三個地區推選產生,但三個由發展中國家產生的新常任理事國不一定享有否決權。新增加的4 個非常任理事國由亞非拉和中東歐地區各推選一個。許多國家認為這個方案不可行,特別是對新增加的常任理事國分等級的做法有不同意見。
2 一25 國方案」。這一方案主要由中東歐國家提出,即將安理會成員國增加到25 個,其中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國各增加5 個,在5 個新常任理事國中2 個由發達國家擔任,另外3 個分別由亞非拉三大洲各出一個。他們強調,在5 個非常任理事國中必須有一個席位給中東歐地區。
3 一26 國方案」。這個方案是由埃及代表不結盟運動提出的,主張非洲至少要佔有兩個常任理事國席位,由非洲國家輪流擔任,同時要求新增加的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國必須與現有的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國享有同等權利,即擁有否決權。這一方案得到廣大非洲國家以及非洲統一組織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贊同和支持。
4 . , ' 20 一21 國方案」。這個方案是由美國等國家提出並得到英國等歐盟許多國家和北歐國家的同意。其主要內容是將安理會成員國增加到20 個或21 個。所增國家均為常任理事國,但不一定享有否決權,否決權問題留待以後再討論解決。在新增加的5 個常任理事國中有兩個必須來自經濟發達國家,即日本和德國,其餘3 個可由亞非拉三個地區自行推選。若非洲地區還要求增加一個,也可同意,但總數不得超過21 個。按這個方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擔任非常任理事國的機會並未增加,因此也頗有異議。上述諸方案反映了各會員國或地區集團各自不同的利益考慮,因而,在討論和磋商中各自堅持己見,針鋒相對,迄今未能就其中任何一個方案達成妥協或一致。因此,不結盟運動又提出了一個方案,即如會員國不能就擴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達成一致,可暫時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先完成增加非常任理事國。這一方案得到義大利、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國的支持,但遭到急於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德國和日本以及支持它們的美國等國的反對。
五大國對安理會擴大問題的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保持自己在安理會的地位不變並主張新增常任理事國不一定享有否決權。美國一方面希望德國和日本盡早成為常任理事國,既可增強西方發達國家在安理會內的實力,又可減輕它在聯合國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又擔心發展中國家增加在安理會中的影響力,也擔心德、日將來利用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不買它的賬,這就是美國方案中提出新增常任理事國「不一定享有否決權」的根本原因。英、法兩國雖然公開支持德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內心也並不很願意,因為德國一旦成為常任理事國,必然削弱它們兩國在安理會和整個聯合國內的影響力。俄羅斯盡管口頭分別答應支持德、日成為常任理事國,但是它的總理、外長和駐聯合國大使在聯合國內卻多次表示俄羅斯原則上反對擴大安理會。中國認為,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聯合國本身的發展,支持聯合國改革和安理會擴大,但強調必須在充分協商和得到廣泛同意的基礎上進行,並應遵循地域均衡分配原則,反對倉促行事。對於那些《憲章》 中被確定為」敵國」的國家,除應遵循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外,還應看它們對發動二次大戰的侵略行為認罪的態度。若這類國家迄今拒絕承認它們的罪行,一旦成為常任理事國,將對未來國際秩序以及和平與安全帶來嚴重後患。
日、德兩國早在1994 年就申請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按它們的經濟實力,擔任常任理事國是沒有疑問的。但安理會不是一個經濟發展機構,它肩負著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任,因此,對常任理事國應主要看其能否擔任維護和平與安全的責任。20 世紀,日、德兩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災難。雖然它們早已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但它們在21 世紀的政治發展方向尚難確定。日本迄今依然拒絕承認侵略罪行,而且近年來民族主義和右翼勢力不斷上升,並大肆擴張軍事實力,不能不使東亞國家特別是那些飽受日本侵略的國家深為擔憂,因而對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持反對或保留態度是理所當然的。德國雖然對二戰認罪較徹底,但它畢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動者,特別是這次施羅德領導的德國又積極參與北約對南斯拉夫的侵略性轟炸,這是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第一次出兵到國外參戰,已引起西歐其他一些國家的擔憂,連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對德國參與北約空襲南斯拉夫也提出了批評。因此,曾在二戰中是德國的盟國― 義大利帶頭反對和設法阻止德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先是提出反對增加常任理事國,接著又提出以歐盟名義擔任常任理事國,1998 年聯大期間它又策動28 個中小國家提出了一個共同提案,規定任何有關安理會擴大的措施必須獲得聯合國2 / 3 會員國的通過方可實施,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該提案已於1999 年1 月23 日在第53 屆聯大獲得通過,成為一項正式決議。迄今還沒有一種方案能被2 / 3 的會員國所接受。
在安理會改革的時間問題上也存在尖銳分歧。美國認為應該盡快作出決定,不能無休止地爭論和拖延下去。德國也要求盡快通過決議,主張通過大會投票,以出席國和投票國的簡單多數通過決議,盡快確定安理會改革的「框架方案」。德國的這一主張得到美國和巴西的支持,但遭到中國、俄羅斯、印尼、馬來西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反對。他們認為,安理會改革涉及各國重大利益,不能急於求成,必須由全體會員國進行充分和廣泛的討論,並盡可能爭取協商一致。
基於上述情況,安理會改革在20 世紀乃至21 世紀初不太可能有重大突破,但終究不能拖得太久,在21 世紀第一個10 年內可望獲得解決,因為到那時各國特別是大國在新世紀上半葉內的地位和發展趨勢可望大致明朗,大國之間力量對比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趨勢也更加清楚了。
聯合國在改革進程中進入21 世紀。在新世紀內,聯合國將變成什麼樣子,向什麼方向發展,這是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普遍關心的大問題。
聯合國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國對聯合國的態度,特別是美國作為惟一超級大國對聯合國的態度。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對聯合國的態度一度十分積極。柯林頓上台後,還曾經提出要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美國部隊交給聯合國統一指揮。那是因為當時美國認為,美國作為冷戰後惟一超級大國,在聯合國內已沒有一個像過去蘇聯那樣能夠與它抗衡的力量,可以較為自由地利用聯合國為它的戰略利益服務。但是,自從美國策動的聯合國在索馬里的維和行動遭到失敗後,美國就開始改變對聯合國的態度。它不僅不再積極策動或支持聯合國的維和行動,而且從1 995 年起在未經聯合國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決定將美國應承擔的聯合國維和費用份額從31 . 7 %削減到25 % ,還要求把它承擔的聯合國經常費用份額減到20 %以下,並且故意扣繳會費,致使聯合國連年處於極端困難狀況,維和行動和促進發展的項目不得不一減再減。自1998 年初美國企圖再次利用聯合國對伊拉克動武遭到失敗後,美國對聯合國的態度更加消極。美國《 基督教科學篇言報》 1998 年7 月間的一篇文章明確說:「美國的基本觀點是聯合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它現在寧可把資源用於北約和世界貿易組織上。」果然,1998 年10 月間,美國利用北約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擅自作出對南斯拉夫進行空中打擊的決定,並於1 999 年3 月24 日開始將這一決定付諸實施,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狂轟濫炸。美國還提出了21 世紀北約使命「全球化」的戰略新概念,將該地區組織的戰略從「集體自衛」轉變成「保衛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觀」,其軍事行動可超出北約成員國的防區,對付來自任何地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恐怖活動、民族和地區沖突等一切被認為可能危及北約安全的威脅,而且北約的軍事行動無須取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科索沃是被當做這個新戰略的試驗場。毫無疑問,美國策劃的北約「全球化」新戰略和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狂轟濫炸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和作用。
因此,近來國內外都有一些人提出聯合國會不會重蹈國聯的覆轍?我認為,雖然在新世紀內聯合國面臨著一個向何處去的問題,但在可預見的將來它是不會消亡的。這是因為世界需要聯合國:第一,美國還需要聯合國。今天美國對聯合國的政策是實用主義的,能利用時還是要盡量利用,因為那樣可為它的霸權行徑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正如柯林頓所說,聯合國「能使我們(美國)以較少的錢做較多的事。」一旦美國的計劃和主張在聯合國內受阻,它就撇開聯合國,利用北約或糾集部分盟國來實現它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對於那些與美國全球戰略利益不太密切的地區和沖突的維和行動,美國並不願直接插手,仍將讓聯合國去辦。柯林頓在1999 年聯大的講話中說:「我們不能做每一個地方的每一件事情。」第二,廣大發展中國家需要聯合國。聯合國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代表性最廣泛、最有權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憲章》 已被公認為現代國際法的基礎和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准則。因此,聯合國是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和國家權益的惟一可依靠的國際組織。第三,歐洲國家從這次科索沃戰爭中得到了教訓。為了防止美國主宰一切國際事務,法、德等國代表在1999 年聯大發言中強調,今後處理類似科索沃的問題仍應在聯合國范圍內解決,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第四,聯合國與國聯不同。當年國聯的宗旨和任務只是維護和平,而聯合國有三項任務,除維護和平與安全外,還有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增進並激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其基本自由之尊重」的任務。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南北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聯合國對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第五,人類正面臨著大量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非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解決,必須依靠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至少從目前來看,這個使命只能由聯合國來承擔。
因此,真正威脅聯合國命運的不是存亡問題,而是在21 世紀內聯合國將長期面臨著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的問題。1999 年4 月25 日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通過的戰略新概念以及北約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對非北約成員的主權國家南斯拉夫進行軍事干預表明,二次大戰結束後建立的由以美、中、蘇(俄)、英、法5 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核心的聯合國主導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的國際格局和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現在實際上存在兩種對立的新秩序觀,一種是以美國為主導的或以美國為首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新秩序觀,在這種所謂的新秩序下強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行西方價值觀,使之一統天下。另一種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聯合國憲章》 的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觀。當前在聯合國范圍內,以下幾個問題是斗爭的焦點:
1 .維護和平與安全是否仍然是像《 聯合國憲章》 所規定的那樣由聯合國特別是安理會擔負首要責任,還是像柯林頓在1999 年聯大發言中所說:「聯合國不是維持和平的惟一途徑」?
2 .北約之類的地區組織與聯合國之間是繼續遵守《 聯合國憲章》 中規定的那種從屬關系,即『如無安全理事會之授權,不得依區域辦法或由區域機關採取任何行動」,還是像北約在科索沃所做的那樣可以擅自行動或者將八國集團之類的組織置於安理會之上?
3 .國家在聯合國中的地位遇到挑戰。由於非國家行為體(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迅速上升,國家不再是國際事務中惟一的行為主體。
4 .人權是繼續像《 聯合國憲章》 所規定的三項任務之一,還是像安南秘書長所說的是聯合國的首要任務:人權高於主權以及關於人道主義干預之爭將長期在聯合國內外展開激烈的爭論。
5 .由於科索沃戰爭以及印巴相繼進行核試驗和美國決定研製和部署國家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一場新的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備競賽,實際上已經開始,使國際裁軍和聯合國裁軍機制面臨嚴峻挑戰和考驗。6 .經濟全球化導致南北差距擴大,負面作用越來越明顯。聯合國如何引導全球化向正確方向發展?聯合國在促進發展、幫助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上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
各國主要是西方國家的政治家和學者們正在為聯合國的未來設計一幅新的藍圖。由於涉及各國的權益,他們的一系列設想很難一下子就變成現實,特別是很難導致徹底改變現行《 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的結構。但是,他們將利用自己政治、經濟、軍事和輿論的優勢,逐步把他們的主張引入聯合國,使其一步一步地朝著符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方向演進,正像冷戰結束以來他們已逐步把監督一國選舉、監測國家內部人權狀況、干預內部沖突和設立處理內戰責任的戰爭罪犯法庭、建立國際刑事犯罪法院等引入聯合國所做的那樣。從目前的趨勢看,聯合國未來的發展將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聯合國將繼續由大國佔主導地位,並在相當程度上繼續是實現大國利益的工具,同時也將繼續是協調國際關系的中心。但是,冷戰結束後,聯合國內的大國關系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聯合國內各種力量之間失去平衡,發展中國家在分化重組,不結盟運動作用明顯下降,兩極格局時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主導已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為主導所代替。雖然未來的世界將是一超(美國)、多強(中國、俄羅斯、歐盟和日本,也許還有印度)的格局,但因俄羅斯要重新崛起至少還需要10 一15 年時間,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中國仍將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力量雖然仍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主要力量,但已遠不如20 世紀70 年代至80 年代中期的狀況,因此,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聯合國事務基本上將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所左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將嚴重影響聯合國的活動,甚至還有呈上升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聯合國的作用和權威已經並在今後一個相當長時間內可能被削弱。聯合國在冷戰結束前後二、三年內曾經有過的輝煌時期將不再出現。
(二)按照現行《 憲章》 ,聯合國的中心任務仍將繼續是維護和平與安全,但有兩個方面正在發生變化:首先是安全概念的變化。一是把國內問題納入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范疇。按照聯合國創始人的思想和《憲章》 的精神,聯合國處理的是國家間或地區和全球性沖突所造成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但是,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極力鼓吹一個國家的內部沖突「理所當然地涉及國際安全的問題」,叻干預主權國家內部事務製造理論依據。盡管近幾年聯合國干預內部沖突一再遭到挫折和失敗,也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批評和反對,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然執意要推行它們的主張,並一步步地逼迫聯合國朝這個方向走,一旦遇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反對時,它們就乾脆避開聯合國,擅自進行干預,就像它們在科索沃所做的那樣。二是擴大安全概念的內涵。在由瑞典前首相卡爾松和英聯邦前秘書長蘭法爾領導的『全球治理委員會」於1995 年初,遞交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份關於聯合國未來作用及其改革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三種安全概念,即集體安全、普遍安全和人民安全,把國際的、國內的和個人的安全統統納入聯合國的治理范圍,實質也是在干涉各國國內事務,並對這三種不同的安全概念提出了三個不同的處理方式。集體安全建立在軍事力量的基礎上,採用政治的、經濟的和軍事的強制性手段;普遍安全則通過相互合作建立信任措施、增加軍事透明度、逐步裁減軍備和軍隊數量、把軍事工業轉為民用生產和非軍事化等方式來實現;人民安全是指由於飢餓、疾病、(政治)壓制和違反人權等所造成的對個人安全的威脅,主張在聯合國內設立人民請願委員會,審理任何個人的申訴。② 近來,西方又在鼓吹建立所謂國際人權法庭,專門審判各國侵犯人權特別是種族清洗的主謀者。其次是安理會職能的擴大。近幾年已經出現了這個趨勢,如頻繁使用強制性措施,加強預防性外交,將維和行動擴大到監督國家選舉、建立「禁飛區」和「安全區」,實施所謂的「人道主義干預」,介入主權國家的內部事務等,並將防止核擴散、反對恐怖主義和劃定國際邊界等問題也拿到安理會討論決定。西方國家還力圖把人權納入安理會的議程,雖然遭到中國等國家的反對,但它們至今仍未死心。
(三)發展問題將更加受到會員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視。這是聯合國在迎接21 世紀挑戰中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早在1991 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在他離任前的最後一個《 聯合國工作報告》 中指出,對待發展問題「需要像處理政治危機一樣急如星火予以解決。」③ 1994 年9 月,加利秘書長向第49 屆聯大遞交的《 聯合國工作報告》 中也強調:「隨著聯合國准備步入它的第二個50 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是它的首要任務。」① 他還提出了一個《 發展綱領》 ,獲得聯合國大會通過。安南秘書長在1997 年的改革方案中再次強調,今後要把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為聯合國的「中心優先任務」,也提出了若干具體措施。而後,安南秘書長在1998 年9 月向第53 屆聯大遞交的((聯合國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說:「在一個1 / 5 的人口仍然靠一天1 美元的菲薄收入維持生計、1 / 3 的非洲人的預期壽命不超過40 歲、發展中國家中近40 %的婦女是文盲、超過半數的南亞兒童在5 歲時體重低於平均標準的世界裡」,發展問題的重要性仍然位居首位。② 從最近的趨勢來看,聯合國維持和平的重要性在下降,但聯合國在發展中的作用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一些全球性問題,如環境問題、跨國犯罪問題、恐怖主義問題、販賣毒品、人口問題、老齡化問題、婦女問題,等等,將受到更多的重視。
但是,要真正發揮聯合國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必須解決三個關鍵問題:
( l )改革現在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提高它的權威性。目前的經社理事會通常由各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參贊或公使級官員參加,有時由大使參加,從來沒有部長級官員參加。因此,經社理事會通過的決議缺乏應有的權威性。更主要的是,按現行《憲章》 ,經社理事會的決議對會員國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即使是聯合國大會通過的《 發展綱領》 以及許多有關決議,真正得到實施和貫徹的寥寥無幾。其原因是經社理事會沒有安全理事會那樣的權力。因此,這些年來,一些國際組織和專家團體紛紛建議成立「經濟安全理事會」或「經濟理事會」。前者是由「全球治理委員會」提出的,主張「經濟安全理事會應成為聯合國大家庭中的一個單獨實體,結構像安理會,並獨立於安理會。」它的任務是:「不斷評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重大政策領域的相互影響;提供一個長期戰略政策框架,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平衡和持續發展;使主要國際組織間,特別是布雷頓森林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間保持一致;給予政治領導,並促進對國際經濟問題的認識。」③ 後者是受加利秘書長委託並由美國福特基金會主持的聯合國未來獨立研究專家組提出的,他們建議將現在的經社理事會分成「經濟理事會」和「社會理事會」兩個機構。經濟理事會將統一協調聯合國所有負責處理經濟問題的專門機構、國際機構、開發計劃署和辦事處的工作,促進各會員國的財政、金融和貿易政策的和諧發展,鼓勵在技術轉讓、資源開發、債務處理、商品市場作用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該理事會可由23 個成員組成,按輪流擔任的原則由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但要考慮到地區的代表性、人口以及各種不同規模的國家經濟之間的平衡。④ 按上述兩種方案,聯合國在發展中的地位將有所加強,但因涉及修改《 聯合國憲章》 ,一時難以解決,而且其中任何一個方案都沒有規定「經濟安全理事會」或「經濟理事會」的決議和決定具有約束力。因此,比較現實的改革建議是提高現有經社理事會會議參加者的級別,擴大它的權力。例如,經社理事會的例會應至少由大使級官員參加,每年召開一至兩次經濟部長級的會議,而部長級會議通過的決議或決定應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各會員國均應遵守和執行。
( 2 )由聯合國主導制定新的國際經濟規則。現行的國際經濟和貿易規則都是由西方國家為主制定的,基本上代表了它們的利益,較少考慮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正如安南秘書長所強調的那樣,「只有像聯合國這樣的全球性組織才有制定要想使所有人受惠於全球化所必須的原則、標准和規則的能力和合法性。」⑤
( 3 )調整聯合國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三個世界性經濟、金融組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