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石基威美精密注塑廠
地
址:
廣州市番禺區石基鎮
廣州市番禺區石樓昌達五金塑料模具廠
地
址:
廣州市
番禺區石樓鎮官橋村工業區
⑵ 石樓鎮的行政區劃
石樓一村
即原石樓中街(舊稱中約)、西街(舊稱西約)。原石樓村屬「住民耕沙」 (所謂「住民耕沙」,指聚居在緩坡或平原較高的土墩上,以圍墾開發沙坦成田為耕作用)的古村,全村共有13個坊,曾擁有祖嘗田3萬多畝。在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時將中街(4個坊)、西街(3個坊)劃為石樓一社,東街(舊稱東約,有6個坊)為石樓二社,後改為兩個村,另設一個居民委員會。有6個村民小組,430戶,1433人;耕地26畝。主要姓氏:陳。
石樓二村
即原石樓東街,後為石樓二村。有4個村民小組,277戶,941人;耕地已全部徵用開發。主要姓氏:陳。
赤崗村
開村時稱赤崗。據《石樓陳氏族譜》載,石樓始祖陳敏行的第六代孫分居赤崗,大約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因依山而建,而荒無植株,故名「赤崗」;又因山與崗同義,曾又名赤山。全村有13個坊,1960年劃分為赤一、赤二、裕豐3個大隊。赤崗(原赤一)現有7個村民小組,483戶,1604人;耕地110畝。主要姓氏:陳。
赤山東村
據《戴氏族譜》載,其先祖由安徽避戰亂到南雄後遷至廣州隱居。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第三世祖由廣州遷入赤山。1960年從赤山劃出為赤二大隊,80年代改稱赤山東村。7個有村民小組,433戶,1539人;耕地955畝。主要姓氏:戴。
大嶺村
原名菩山村,因村依菩山,故名。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墟時改名為大嶺。有中約、西約、上村、龍漖(荔枝崗)4個自然村。大嶺許姓,原籍浙江紹興;大嶺陳姓原籍江西。兩姓均由南雄珠璣巷避亂,先後於南宋高宗年間(1127--1162年)到大嶺建村。龍漖庄氏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自東莞福永遷入。大嶺村曾是抗日游擊區。有大魁閣塔、龍津橋、「貞壽之門」石牌坊等多處文物,2002年被評為「廣州市歷史文物保護村」。現有9個村民小組,701戶,2364人;耕地877畝。主要姓氏有:許、陳、庄。
岳溪村
岳溪是澳門特首何厚鏵的故鄉。有東成、塘頭、大社、永勝、西約、應塘等6坊。該地原為蓮花山西面4公里小海灣中孤島(白沙湖),沖積成陸後,背靠西崗,朝東建村。其中一村名「岳頭」,因地處山溪上游而得名;一村名「岳潭」,因背靠山崗(美稱「岳」),旁有山水沖涮成潭而得名。清代,兩村合並為「岳溪」村。據傳應塘坊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村。原東成坊、永勝坊、大社坊是明九屯就地遣散落戶的軍籍。現有5個村民小組,354戶,1311人;耕地149畝。姓氏有20個,主要是:梁、何、楊、林、孟、鄧、郭。
官橋村
有東、南、中、西、北5個約。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九屯官兵在此駐扎,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遣散務農,逐漸繁衍成村。某知縣在村外500米處修建一橋,便利村民往來,故稱此橋為官橋,村也從此得名。40年代初,該村北約被強盜燒毀,後來重建,習稱「新村」。現有 個村民小組, 戶, 人;耕地 畝。主要姓氏有:黃、袁、梁、陳、周、張、簡、伍、韓。
茭塘西村
有鍾秀、墟心、聚秀等3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劃分出來。相傳宋代曾姓建村。據《黃氏族譜》載:黃姓由南雄珠璣巷遷來番禺明經,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再由明經(細墟)深巷遷來茭塘定居。村旁有許多水塘,盛產野生植物茭草,遂得名「茭塘」。有12個村民小組,470戶,1613人;耕地440畝。主要姓氏有:曾、黃。
茭塘東村
有沙邊、村心、彎口、大元等4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劃分出來。1956年1月,廣州白雲山下黃牛窿村地處磨刀坑水庫蓄洪區,林、賴、朱、陳、鄭、范等姓居民100多人,移居茭塘。有村民小組11個,505戶,1829人;耕地50畝。主要姓氏有:黃。
勝洲村
據傳最早建村的是葉姓。又據現存王氏墓碑考證,元至大元年(1308年),從沙頭欖塘遷來,據傳說,陳氏三世祖由大嶺村移居勝洲。當時村是沙洲,四面河涌,象個孤島,外人稱之為「獨州」。村人嫌「獨」與「毒』』諧音不雅,遂命名「勝洲」。現有 個村民小組, 戶, 人;耕地 畝。姓氏主要有:盧、羅、朱、葉、陳、王、李。
裕豐村
由高低兩圍構成。傳說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圍海成田。民國29年(1940年)石碁胡姓業主拍圍後,以「富裕豐收」之意取名「裕豐圍」。建國初成立農會時仍隸屬赤山村,稱南農會。成立公社時,稱裕豐農場。1960年稱裕豐大隊(村)。現有6個村民小組,322戶,1111人;耕地653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南派村
有大板路、翹仕、橫分、二圍、三圍、四圍6個圍。據傳清代康熙末年(1722年)築圍築圍。建國初才由6個圍組成為「南排沙」。成立農會時,村民決定改為南派。有33個村民小組,645戶,2714人;耕地2474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清流村
有沙尾、清流、三德、裕豐、天六、東成、觀龍、東滘8個圍。據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築圍成田,稱為「清流沙」。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清流。有22個村民小組,1294戶,4794人;耕地5644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沙北村
石樓鎮東面的海鷗島,在蓮花山水道與獅子洋之間。總面積33.6平方公里,是番禺最大的島嶼。明朝初年開始淤出後,逐步築圍開發,至上世紀50年代連成一片。現有沙北、海心、沙南、江鷗四個行政村。全島皆為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為番禺重要的糧蔗產區。村民多從外地遷來,姓氏復雜。
沙北村有石沙涌(沙頭)、勾鐮(勾東、勾西)、集興(東、西)、同樂、地玄(景會)、鬼斗、牛寮7個圍。開發較早是沙頭,於明萬曆年間(1673--1619年)築圍墾殖。當時只稱大沙。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沙北」。有33個村民小組,1743戶,7097人;耕地5638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沙南村
有大沙滘(含東圍、西圍、四隆)、二圍、三圍、五登、兩盛、沙尾等6個圍。據傳,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築圍,原屬獅子洋中沙洲,稱大沙。建國初成立農會時定名沙南。有17個村民小組,769戶,3110人;耕地3429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海心村
有深沙、沙頭(瑞成)、合興、萬傳(北圍)、南圍5個圍。相傳明代萬曆元年(1573年)南北圍築圍。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海心。有34個村民小組,1327戶,5188人;耕地4707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江鷗村
有江興、上涌、下涌、江鷗尾等4個圍。建村於清咸豐中期(1851年)。原是獅子洋中的沙洲,每天有成群的海鷗飛翔覓食棲息,築圍時,則以此景命名。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江鷗。有20個村民小組,829戶,3354人;耕地2865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聯圍村
原為環繞蓮花山東南面沖積層上大小不一的「圍田」。建國前,無村政機構。建國後始建立村政府,名為聯圍。「公社化」時為石樓公社聯圍大隊。1986年劃屬蓮花山區。1987年為聯圍村。有12個村民小組,670戶,2464人;水田3170畝,魚塘78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群星村
前身是原屬七區的墩頭基、南崗頭兩地(今均屬廣州天河區)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群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改稱群星大隊。1961年體制下放,分為群一、群二、群三3個大隊。1963年4月仍復合並為群星大隊。1965年7月,由七沙(今屬化龍復甦)漁民組建的七星大隊並入。1987年10月為群星村。有273戶,3487人;漁船431艘(其中深海拖12艘),總噸位5223噸,總馬力18865匹。村民有多種姓氏。
衛星村
前身是石樓海心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衛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衛星大隊。1963年4月,與江南沙漁民組建的紅星大隊合並,仍稱衛星大隊。1987年10月為衛星村。有320戶,1162人;漁船12艘(其中深海拖6艘),總噸位1897噸,總馬力7793匹。村民有多種姓氏。
明星村
前身是市橋第一、第二兩社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明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明星大隊。1963年4月,與大石南浦漁民組建的銀星大隊合並,仍稱明星大隊。1987年10月為明星村。有300戶,1360人;漁船194艘(其中深海拖2艘),總噸位1188噸,總馬力3615。村民有多種姓氏。
東星村
前身是新造深井(今屬廣州市黃埔區)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東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東星大隊。1987年10月為東星村。有257戶,1386人;漁船17艘,總噸位1672噸,總馬力5802匹。村民有多種姓氏。
林場
1964年,開平縣大沙公社興建水庫,庫區內的富食村民200多人遷來蓮花山建立林場,從事林業生產。建立旅遊區後,轉以工、副業或個體工商業為主。現有101戶,383人。主要姓氏:梁。
石樓居民委員會
1956年成立,有3133戶,7585人。其中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佔多數。
⑶ 番禺區有哪些工業區
番禺南村鎮塘西村有個工業區,就在迎賓路邊,大小廠房應有盡有,交通便利
⑷ 我國四大工業區各發展什麼工業為主,主要原因是什麼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輕工業相對重工業更加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較好經濟基礎上, 198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達18%,高於廣東14%和全國12%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相當優越。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轉口大量出口商品,參加廣泛的國際分工。
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本區的發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額佔全國的16%,其中港澳資金佔77%。外資進入的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濟管理方法,並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創辦了一批現代外資、合資企業,成為本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現在,這里已經已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發達、工業門類較多、產品競爭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玩具、手錶、自行車、多種日用小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產值佔全國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工業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征地的現象,使耕地大量減少,造成了水土資源的緊張;同時也出現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基礎農業受到明顯削弱;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門主權的回歸這一特殊的有利條件,在工業、金融、運輸、貿易、旅遊等方面進一步與港澳進行分工協作,互相補充。在改造、提高現有的家電、電子、輕紡、醫葯等支柱工業,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大農業投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長三角 (滬寧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 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豐腴,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佔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我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是目前本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緊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大力進行對太湖的治理,保護環境;促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外貿、商業等第三產業;借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⑸ 番禺工業區有哪些
番禺南村鎮塘西村有個工業區,就在迎賓路邊,大小廠房應有盡有,交通便利
⑹ 番禺區石樓鎮哪個廠好
廣日工業園
⑺ 廣州番禺區有哪些工業園
市橋工業園、 沙頭工業園 、東環工業園 、橋南工業園 、魚窩頭工業園 、大石工業園、 洛浦工業園 、南村工業園 、新造工業園 、化龍工業園 、石樓工業園 、東涌工業園 、大崗工業園 、欖核工業園 、沙灣工業園 、鍾村工業園、 石基工業園 、南沙工業園
⑻ 廣東番禺石樓精細化工廠怎麼樣
廣東番禺石樓精細化工廠是1988-10-11注冊成立的集體所有制,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茭塘工業村。
廣東番禺石樓精細化工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13191444885E,企業法人楊炳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東番禺石樓精細化工廠的經營范圍是:氮肥製造;磷肥製造;有機化學原料製造(監控化學品、危險化學品除外);其他非危險基礎化學原料製造;鉀肥製造;復混肥料製造;有機肥料及微生物肥料製造;其他肥料(含水溶肥料)製造;。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東番禺石樓精細化工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⑼ 廣東以什麼工業為主
廣東省的工業產業主要是以信息電子產業,其中包括手機、電腦及其設備、通訊設備、電視、家電產品等;紡織產業及製鞋工業也是很重要的產業;另外的廣州的汽車產業也很重要。工業及經濟的發達,使廣東省的消費普遍高。未來將以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發展的目標。
⑽ 廣州市番禺區有哪些工業區
廣州市
番禺區石樓鎮官橋村工業區
廣州市番禺區石基鎮
廣州市番禺區大石鎮石南路37號
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大地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