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丟掉實體經濟的巴西,現在巴西經濟如何恢復
丟掉實體經濟的巴西是指巴西“去工業”化進程,這一舉動讓巴西掉進了坑裡,因為他還未完全發展完全實現工業化就開始去工業化了。目前,巴西的經濟增長疲軟不僅是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而且是由於其全球競爭力不足的內在原因,尤其是迫切需要改善基礎設施和教育以及特別是製造業的緩慢升級。盡管巴西政府的舉措體現了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視以及在制訂產業政策與產業規劃方面的積極態度,但並不意味著巴西的產業結構調整已有多麼大的進展。
『貳』 幫幫忙呀!!!
根據世界銀行剛剛發表的公報,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經濟在2000年出現短暫復甦、2001年基本停滯之後,今年將收縮1.1%左右,是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拉美成為世界經濟紀錄最差的一個地區,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較黯淡,將是各地區中增長率最低的一個。另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統計,本地區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9%,貧困化問題再次凸顯。拉美地區經濟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二是被阿根廷危機所拖累,如果不計算阿根廷,拉美今年雖然增長速度明顯減緩,但是還可以有1%的增長。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今年經濟復甦無力,使整個世界經濟繼續處於低迷狀態中,也使年初拉美經濟靠美國經濟強勁增長帶動的希望破滅。拉美基本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價格下降15%,出口出現大滑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國內生產總值2.2%);外國直接投資400億美元,比1990年代後期年均730億美元大大減少,而且由於國際借貸條件苛刻,除了國際多邊機構的緊急救援性貸款外,直接投資基本成了拉美獲取外資的唯一途徑,因此整個地區資本流向再次逆轉,如同1980年代那樣,拉美地區再次成為資金凈輸出地區。地區內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到10年來最低水平,國際儲備總計1500億美元,是98年俄羅斯危機以來最低的。
阿根廷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下降12%,工業生產能力閑置率達80%,失業率高達21.5%,全國半數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內市場萎縮,超市和大型商場營業額分別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機首先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巴西對阿根廷的出口減少80%,智利對阿出口也下降一半,與阿根廷金融關系密切的烏拉圭爆發了金融動盪。這三個國家都發生了貨幣貶值,阿根廷經濟衰退是其中一個原因。阿根廷危機對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影響沒有那麼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的影響,拉美國家發行債券困難,比去年減少50%,年利率高達15%。
據拉美經委會的預測,2003年拉美經濟增長在2.5%-3%之間,這不足以改善就業狀況,也不足以減少貧困人口。有專家認為,自1997年以來,拉美又經歷了一個「失去的5年」,在此期間,地區人均產值減少了2%,今年貧困人口上升到占總人口的44%(去年為43%),赤貧人口率從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貧困人口凈增加700萬,其中600萬是赤貧人口。要實現聯合國確定的在2015年前減少50%貧困人口的目標日益困難。拉美國家持續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社會支出不足,造成社會緊張,而各國政府受制於外部壓力,調整財政、匯率、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以促進復甦的行動空間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進入了一個長時期的低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經濟模式所預期的前景與當前的實際狀況存在極大差距,2002年的形勢發展凸顯了這個差距,人們對現行發展模式和規則的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產生了許多疑問。阿根廷曾是推行現行模式的典範,現在則受到最沉重的懲罰,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對整個拉美有普遍意義。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場決定一切的)新自由主義和被動地捲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經濟高度外國化、對外依賴度過高、國家失去經濟自主權,只見數字不見人的市場原則加劇兩極分化,造成貧困人口激增、內需不足,發展難以持久,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問題關鍵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過程中,由於國內資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國有企業幾乎全部被外資收購,其實許多外資例如占阿根廷外資首位的西班牙資本也是從國際資本市場上圈來的,並非自有資本。私有化成了外國化。全國100家大企業中,本國資本的僅7家,電信、水電氣供應、航空被外資壟斷,10家最大銀行中外資佔7家,90的碳氫化合物生產被外資控制,外資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進口。國家財政靠舉債維持,償債能力成了衡量該國經濟狀態的唯一尺度,國際評估機構握有對阿根廷經濟的生殺大權:說你風險度高,資本就抽逃,本國政府說破嘴皮也無人相信。新自由主義認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階層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著變大。事實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經濟發展速度較高時,貧困人口開始增加,原先的中產階級跌入貧困階層,國內消費下降,增長缺乏後勁。有一種理論認為,產生飢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是按算數級數增長。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產增長遠超過人口增長,在這個世界糧倉竟然也發生了兒童因營養不良死亡的慘劇,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按照傳統經濟學說,在衰退時期應該採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阿根廷經濟已經衰退到極點,可是卻不能採取任何刺激生產的政策,因為債權人要求阿根廷繼續採取緊縮政策,以保障還債能力,這也是阿根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難以達成協議的關鍵原因。阿根廷公共債務約1500億美元,從現在到2003年底僅應該償還的所欠IMF、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的債務就有132億美元,而阿根廷的國際儲備只有100億美元。幾乎所有拉美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債務問題,拉美最大經濟體巴西的債務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機實際仍然是債務危機。
阿根廷因宣布暫停償還債務而受到嚴厲懲罰,委內瑞拉查維斯政府也因為偏離新自由主義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魯拉、厄瓜多的古鐵雷斯相繼在大選中獲勝,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義傾向、對全球化持懷疑態度的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對10年經濟改革的得失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尋求一條更適合各自條件的發展道路。
第二題:
巴西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巴西從葡萄牙統治時期到現在四百多年時間里,以「單一經濟」聞名於世。1500~1550年以採集巴西木(紅色染料)為主。1650~1700年巴西東北沿海地帶大量生產蔗糖,17世紀末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黃金與金剛石後,「採金狂」延續了150年。1850年後進入咖啡興旺期,成為「咖啡王國」。1880年~1912年曾以天然橡膠的故鄉著稱於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才致力於產品多樣化,注重國民經濟的發展。
自1947年以後的30多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其中1968~197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0%以上,這種增長速度是世界上少見的。1960~1981年間,其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四番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47美元增至2241美元。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已躋身於世界前幾位。巴西的石油、煤炭資源貧乏,而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巴西與巴拉圭聯合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利用甘蔗等生產酒精以代替石油,大規模生產以酒精為動力的汽車,是巴西引人注目的工業項目。自30年代開始,巴西加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方針,並著手發展重工業。60年代中期採取外向發展戰略,加強與國際市場聯系。70年代中期以來,則強調執行進口替代與鼓勵出口相結合的工業化方針。利用外資、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專利和先進設備,並進行創新改造,使之「巴西化」,以推動國內資本更新和技術革命。此外,追加智力投資,努力開發本國人力資源,大力培養造就科技人才,也是促進巴西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巴西經濟也面臨不少困難,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燃料動力緊張,糧食缺乏,外債聚增,通貨膨脹率高,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等。巴西經濟對世界市場依賴較深,從而使其經濟的發展直接受制於世界經濟形勢,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國民經濟就呈下降趨勢。
回答者:qianqianlo - 秀才 三級 3-29 19:01
--------------------------------------------------------------------------------
繼續衰退 難見好轉--拉美經濟現狀與展望
根據世界銀行剛剛發表的公報,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經濟在2000年出現短暫復甦、2001年基本停滯之後,今年將收縮1.1%左右,是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拉美成為世界經濟紀錄最差的一個地區,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較黯淡,將是各地區中增長率最低的一個。另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統計,本地區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9%,貧困化問題再次凸顯。拉美地區經濟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二是被阿根廷危機所拖累,如果不計算阿根廷,拉美今年雖然增長速度明顯減緩,但是還可以有1%的增長。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今年經濟復甦無力,使整個世界經濟繼續處於低迷狀態中,也使年初拉美經濟靠美國經濟強勁增長帶動的希望破滅。拉美基本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價格下降15%,出口出現大滑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國內生產總值2.2%);外國直接投資400億美元,比1990年代後期年均730億美元大大減少,而且由於國際借貸條件苛刻,除了國際多邊機構的緊急救援性貸款外,直接投資基本成了拉美獲取外資的唯一途徑,因此整個地區資本流向再次逆轉,如同1980年代那樣,拉美地區再次成為資金凈輸出地區。地區內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到10年來最低水平,國際儲備總計1500億美元,是98年俄羅斯危機以來最低的。
阿根廷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下降12%,工業生產能力閑置率達80%,失業率高達21.5%,全國半數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內市場萎縮,超市和大型商場營業額分別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機首先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巴西對阿根廷的出口減少80%,智利對阿出口也下降一半,與阿根廷金融關系密切的烏拉圭爆發了金融動盪。這三個國家都發生了貨幣貶值,阿根廷經濟衰退是其中一個原因。阿根廷危機對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影響沒有那麼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的影響,拉美國家發行債券困難,比去年減少50%,年利率高達15%。
據拉美經委會的預測,2003年拉美經濟增長在2.5%-3%之間,這不足以改善就業狀況,也不足以減少貧困人口。有專家認為,自1997年以來,拉美又經歷了一個「失去的5年」,在此期間,地區人均產值減少了2%,今年貧困人口上升到占總人口的44%(去年為43%),赤貧人口率從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貧困人口凈增加700萬,其中600萬是赤貧人口。要實現聯合國確定的在2015年前減少50%貧困人口的目標日益困難。拉美國家持續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社會支出不足,造成社會緊張,而各國政府受制於外部壓力,調整財政、匯率、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以促進復甦的行動空間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進入了一個長時期的低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經濟模式所預期的前景與當前的實際狀況存在極大差距,2002年的形勢發展凸顯了這個差距,人們對現行發展模式和規則的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產生了許多疑問。阿根廷曾是推行現行模式的典範,現在則受到最沉重的懲罰,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對整個拉美有普遍意義。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場決定一切的)新自由主義和被動地捲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經濟高度外國化、對外依賴度過高、國家失去經濟自主權,只見數字不見人的市場原則加劇兩極分化,造成貧困人口激增、內需不足,發展難以持久,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問題關鍵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過程中,由於國內資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國有企業幾乎全部被外資收購,其實許多外資例如占阿根廷外資首位的西班牙資本也是從國際資本市場上圈來的,並非自有資本。私有化成了外國化。全國100家大企業中,本國資本的僅7家,電信、水電氣供應、航空被外資壟斷,10家最大銀行中外資佔7家,90的碳氫化合物生產被外資控制,外資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進口。國家財政靠舉債維持,償債能力成了衡量該國經濟狀態的唯一尺度,國際評估機構握有對阿根廷經濟的生殺大權:說你風險度高,資本就抽逃,本國政府說破嘴皮也無人相信。新自由主義認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階層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著變大。事實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經濟發展速度較高時,貧困人口開始增加,原先的中產階級跌入貧困階層,國內消費下降,增長缺乏後勁。有一種理論認為,產生飢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是按算數級數增長。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產增長遠超過人口增長,在這個世界糧倉竟然也發生了兒童因營養不良死亡的慘劇,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按照傳統經濟學說,在衰退時期應該採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阿根廷經濟已經衰退到極點,可是卻不能採取任何刺激生產的政策,因為債權人要求阿根廷繼續採取緊縮政策,以保障還債能力,這也是阿根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難以達成協議的關鍵原因。阿根廷公共債務約1500億美元,從現在到2003年底僅應該償還的所欠IMF、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的債務就有132億美元,而阿根廷的國際儲備只有100億美元。幾乎所有拉美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債務問題,拉美最大經濟體巴西的債務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機實際仍然是債務危機。
阿根廷因宣布暫停償還債務而受到嚴厲懲罰,委內瑞拉查維斯政府也因為偏離新自由主義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魯拉、厄瓜多的古鐵雷斯相繼在大選中獲勝,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義傾向、對全球化持懷疑態度的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對10年經濟改革的得失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尋求一條更適合各自條件的發展道路。
第二題:
巴西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巴西從葡萄牙統治時期到現在四百多年時間里,以「單一經濟」聞名於世。1500~1550年以採集巴西木(紅色染料)為主。1650~1700年巴西東北沿海地帶大量生產蔗糖,17世紀末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黃金與金剛石後,「採金狂」延續了150年。1850年後進入咖啡興旺期,成為「咖啡王國」。1880年~1912年曾以天然橡膠的故鄉著稱於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才致力於產品多樣化,注重國民經濟的發展。
自1947年以後的30多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其中1968~197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0%以上,這種增長速度是世界上少見的。1960~1981年間,其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四番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47美元增至2241美元。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已躋身於世界前幾位。巴西的石油、煤炭資源貧乏,而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巴西與巴拉圭聯合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利用甘蔗等生產酒精以代替石油,大規模生產以酒精為動力的汽車,是巴西引人注目的工業項目。自30年代開始,巴西加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方針,並著手發展重工業。60年代中期採取外向發展戰略,加強與國際市場聯系。70年代中期以來,則強調執行進口替代與鼓勵出口相結合的工業化方針。利用外資、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專利和先進設備,並進行創新改造,使之「巴西化」,以推動國內資本更新和技術革命。此外,追加智力投資,努力開發本國人力資源,大力培養造就科技人才,也是促進巴西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巴西經濟也面臨不少困難,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燃料動力緊張,糧食缺乏,外債聚增,通貨膨脹率高,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等。巴西經濟對世界市場依賴較深,從而使其經濟的發展直接受制於世界經濟形勢,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國民經濟就呈下降趨勢。
回答者:jiajiabaobei - 試用期 一級 3-29 21:34
--------------------------------------------------------------------------------
繼續衰退 難見好轉--拉美經濟現狀與展望
根據世界銀行剛剛發表的公報,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經濟在2000年出現短暫復甦、2001年基本停滯之後,今年將收縮1.1%左右,是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拉美成為世界經濟紀錄最差的一個地區,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較黯淡,將是各地區中增長率最低的一個。另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統計,本地區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9%,貧困化問題再次凸顯。拉美地區經濟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二是被阿根廷危機所拖累,如果不計算阿根廷,拉美今年雖然增長速度明顯減緩,但是還可以有1%的增長。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今年經濟復甦無力,使整個世界經濟繼續處於低迷狀態中,也使年初拉美經濟靠美國經濟強勁增長帶動的希望破滅。拉美基本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價格下降15%,出口出現大滑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國內生產總值2.2%);外國直接投資400億美元,比1990年代後期年均730億美元大大減少,而且由於國際借貸條件苛刻,除了國際多邊機構的緊急救援性貸款外,直接投資基本成了拉美獲取外資的唯一途徑,因此整個地區資本流向再次逆轉,如同1980年代那樣,拉美地區再次成為資金凈輸出地區。地區內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到10年來最低水平,國際儲備總計1500億美元,是98年俄羅斯危機以來最低的。
阿根廷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下降12%,工業生產能力閑置率達80%,失業率高達21.5%,全國半數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內市場萎縮,超市和大型商場營業額分別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機首先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巴西對阿根廷的出口減少80%,智利對阿出口也下降一半,與阿根廷金融關系密切的烏拉圭爆發了金融動盪。這三個國家都發生了貨幣貶值,阿根廷經濟衰退是其中一個原因。阿根廷危機對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影響沒有那麼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的影響,拉美國家發行債券困難,比去年減少50%,年利率高達15%。
據拉美經委會的預測,2003年拉美經濟增長在2.5%-3%之間,這不足以改善就業狀況,也不足以減少貧困人口。有專家認為,自1997年以來,拉美又經歷了一個「失去的5年」,在此期間,地區人均產值減少了2%,今年貧困人口上升到占總人口的44%(去年為43%),赤貧人口率從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貧困人口凈增加700萬,其中600萬是赤貧人口。要實現聯合國確定的在2015年前減少50%貧困人口的目標日益困難。拉美國家持續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社會支出不足,造成社會緊張,而各國政府受制於外部壓力,調整財政、匯率、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以促進復甦的行動空間有限,有人指出拉美很可能進入了一個長時期的低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在拉美普遍推行的經濟模式所預期的前景與當前的實際狀況存在極大差距,2002年的形勢發展凸顯了這個差距,人們對現行發展模式和規則的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產生了許多疑問。阿根廷曾是推行現行模式的典範,現在則受到最沉重的懲罰,分析阿根廷的例子對整個拉美有普遍意義。
概括地表述,全面推行(市場決定一切的)新自由主義和被動地捲入全球化,使得阿根廷經濟高度外國化、對外依賴度過高、國家失去經濟自主權,只見數字不見人的市場原則加劇兩極分化,造成貧困人口激增、內需不足,發展難以持久,這就是阿根廷目前遇到的問題關鍵所在。
在全面私有化過程中,由於國內資本不足,阿根廷主要國有企業幾乎全部被外資收購,其實許多外資例如占阿根廷外資首位的西班牙資本也是從國際資本市場上圈來的,並非自有資本。私有化成了外國化。全國100家大企業中,本國資本的僅7家,電信、水電氣供應、航空被外資壟斷,10家最大銀行中外資佔7家,90的碳氫化合物生產被外資控制,外資控制了阿根廷90.4%的出口和63.3%的進口。國家財政靠舉債維持,償債能力成了衡量該國經濟狀態的唯一尺度,國際評估機構握有對阿根廷經濟的生殺大權:說你風險度高,資本就抽逃,本國政府說破嘴皮也無人相信。新自由主義認為只要把蛋糕做大,各階層分得的那一份自然就跟著變大。事實是,正是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經濟發展速度較高時,貧困人口開始增加,原先的中產階級跌入貧困階層,國內消費下降,增長缺乏後勁。有一種理論認為,產生飢荒的原因是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是按算數級數增長。然而阿根廷的食品生產增長遠超過人口增長,在這個世界糧倉竟然也發生了兒童因營養不良死亡的慘劇,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按照傳統經濟學說,在衰退時期應該採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阿根廷經濟已經衰退到極點,可是卻不能採取任何刺激生產的政策,因為債權人要求阿根廷繼續採取緊縮政策,以保障還債能力,這也是阿根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難以達成協議的關鍵原因。阿根廷公共債務約1500億美元,從現在到2003年底僅應該償還的所欠IMF、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的債務就有132億美元,而阿根廷的國際儲備只有100億美元。幾乎所有拉美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債務問題,拉美最大經濟體巴西的債務比阿根廷多一倍以上,拉美的危機實際仍然是債務危機。
阿根廷因宣布暫停償還債務而受到嚴厲懲罰,委內瑞拉查維斯政府也因為偏離新自由主義而被孤立,然而最近巴西的魯拉、厄瓜多的古鐵雷斯相繼在大選中獲勝,這些都是具有反新自由主義傾向、對全球化持懷疑態度的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這反映出拉美人民正在對10年經濟改革的得失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尋求一條更適合各自條件的發展道路。
第二題:
巴西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巴西從葡萄牙統治時期到現在四百多年時間里,以「單一經濟」聞名於世。1500~1550年以採集巴西木(紅色染料)為主。1650~1700年巴西東北沿海地帶大量生產蔗糖,17世紀末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黃金與金剛石後,「採金狂」延續了150年。1850年後進入咖啡興旺期,成為「咖啡王國」。1880年~1912年曾以天然橡膠的故鄉著稱於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才致力於產品多樣化,注重國民經濟的發展。
自1947年以後的30多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其中1968~197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0%以上,這種增長速度是世界上少見的。1960~1981年間,其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四番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47美元增至2241美元。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已躋身於世界前幾位。巴西的石油、煤炭資源貧乏,而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巴西與巴拉圭聯合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利用甘蔗等生產酒精以代替石油,大規模生產以酒精為動力的汽車,是巴西引人注目的工業項目。自30年代開始,巴西加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方針,並著手發展重工業。60年代中期採取外向發展戰略,加強與國際市場聯系。70年代中期以來,則強調執行進口替代與鼓勵出口相結合的工業化方針。利用外資、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專利和先進設備,並進行創新改造,使之「巴西化」,以推動國內資本更新和技術革命。此外,追加智力投資,努力開發本國人力資源,大力培養造就科技人才,也是促進巴西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巴西經濟也面臨不少困難,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燃料動力緊張,糧食缺乏,外債聚增,通貨膨脹率高,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等。巴西經濟對世界市場依賴較深,從而使其經濟的發展直接受制於世界經濟形勢,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國民經濟就呈下降趨勢。
回答者:可愛aoBO - 魔法學徒 一級 3-30 17:21
--------------------------------------------------------------------------------
哦,看來分我拿不上了
回答者:齊書遠 - 試用期 一級 3-31 17:02
--------------------------------------------------------------------------------
根據世界銀行剛剛發表的公報,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經濟在2000年出現短暫復甦、2001年基本停滯之後,今年將收縮1.1%左右,是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拉美成為世界經濟紀錄最差的一個地區,2003年的前景仍然比較黯淡,將是各地區中增長率最低的一個。另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統計,本地區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9%,貧困化問題再次凸顯。拉美地區經濟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二是被阿根廷危機所拖累,如果不計算阿根廷,拉美今年雖然增長速度明顯減緩,但是還可以有1%的增長。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今年經濟復甦無力,使整個世界經濟繼續處於低迷狀態中,也使年初拉美經濟靠美國經濟強勁增長帶動的希望破滅。拉美基本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價格下降15%,出口出現大滑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占國內生產總值2.2%);外國直接投資400億美元,比1990年代後期年均730億美元大大減少,而且由於國際借貸條件苛刻,除了國際多邊機構的緊急救援性貸款外,直接投資基本成了拉美獲取外資的唯一途徑,因此整個地區資本流向再次逆轉,如同1980年代那樣,拉美地區再次成為資金凈輸出地區。地區內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到10年來最低水平,國際儲備總計1500億美元,是98年俄羅斯危機以來最低的。
阿根廷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下降12%,工業生產能力閑置率達80%,失業率高達21.5%,全國半數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內市場萎縮,超市和大型商場營業額分別下降33%和17%。阿根廷的危機首先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巴西對阿根廷的出口減少80%,智利對阿出口也下降一半,與阿根廷金融關系密切的烏拉圭爆發了金融動盪。這三個國家都發生了貨幣貶值,阿根廷經濟衰退是其中一個原因。阿根廷危機對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影響沒有那麼直接,受阿根廷以及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的影響,拉美國家發行債券困難,比去年減少50%,年利率高達15%。
據拉美經委會的預測,2003年拉美經濟增長在2.5%-3%之間,這不足以改善就業狀況,也不足以減少貧困人口。有專家認為,自1997年以來,拉美又經歷了一個「失去的5年」,在此期間,地區人均產值減少了2%,今年貧困人口上升到占總人口的44%(去年為43%),赤貧人口率從去年的18.6%上升到今年的20%,貧困人口凈增加700萬,其中600萬是赤貧人口。要實現聯合國確定的在2015
『叄』 巴西為什麼會出現退工業化
對於任何國家來說,工業化都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核心,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期間,曾經輝煌的巴西工業化現如今已經逐漸被「去工業化」取代,而經濟增長明顯也已經放慢了,被牢牢地釘在了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而從現如今巴西的這種情況來看,也就像世界其他各國展示一個國家,丟掉了工業實體經濟會有多麼的可怕。
對於這種不還錢的事情,對於其他人來說當然是不幹了,面對各種各樣的債主,巴西在這個時候又只能被迫進行改革,放開市場,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就是在這一階段被拍賣掉的。然而被放開市場之後,常年處於溫室當中的巴西企業已經沒有多大的競爭優勢了。
所以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之下,巴西的處境變得也就越來越困難了,盡管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對於他們所採取的這些措施都是被動的,而且也是代表了退工業化的一種進程,因此也就把自己陷在泥潭當中,而且是越陷越深。
『肆』 從發展到衰落,巴西是如何一步步邁入「資源陷阱」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經濟震盪,對巴西更是一場致命的打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巴西經濟與資源的過度捆綁,自然也得接受經濟隨價格波動的命運,這也是巴西經濟大起大落的背景,也是近十年來巴西經濟持續低迷的原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單純依賴資源輸出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繁榮,但歸根結底創新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賺錢的本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繁榮。
『伍』 巴西的工業化進程
巴西的工業化建立在以資源消耗、加工和出口的基礎上。巴西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咖啡經濟」、「甘蔗經濟」、「木材經濟」、「礦產經濟」,基本上是以原料輸出和一般粗加工出口為主。如巴西有「咖啡王國」的美譽,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生產和出口大國,在經歷了持續百年的「鼎盛」之後,由於國際市場的不景氣而走下坡路。而且在出口貿易上,巴西等拉美國家長時間地依賴於美國等西方經濟大國。因而導致巴西的工業經濟產業層次比較低、依賴性比較強、自主創新的能力比較弱。比如,巴西牛皮產量高、皮質好,但皮革加工產品則嫌粗糙,「賣相」不好,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場競爭力。
『陸』 巴西過早地實施「去工業化」,造成了什麼局面
巴西實施「去工業化」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導致經濟倒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製造工業一旦就業下降,經濟肯定會少一大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依靠單個產業就能發展強大,美國經濟第一大國都不能夠舍棄工業,何況現在經濟增長緩慢的巴西。
這樣就形成一種局面,政府一邊實施去工業化方案,一邊救助失業人群,經濟根本就沒有上升的可能,現在還想著淘汰落後的工業,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勞動生產力,倒不如把生產力高的工業集中起來發展,只淘汰一些比較落後的工業,這樣對於經濟損失相對會少一些,只單純的實施「去工業化」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柒』 二戰後巴西是如何崛起的
巴西是金磚五國成員之一。而這5個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金磚五國覆蓋了亞、歐、非、美4大洲。這5個國家都是新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體量較大,那麼巴西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農業優勢
在90年代中期,巴西的汽車市場完全開放,並已成為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產國。而在巴西空中客機和波音公司,巴西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民用飛機製造商。
總體來看巴西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出口,巴西經濟如果是要長期發展,不僅是要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結構改革。
『捌』 巴西作為金磚國家,為何經濟狀況還是如此蕭條
這主要是因為惡性通脹和失業率一直在增加,再加上消費的速度也一直在降低。所以導致巴西經濟狀況十分的蕭條。這是沒有辦法預料到的。
巴西這個國家可以從第三季度的GDP數據看到,它的差距真的是超乎了我們預期的想像。從之前的衰退可以改為蕭條來定義。這個國家在當時真的是很被看好的一個金磚國家。而如今消費活力一度下降。所以經濟一度陷入蕭條。這也是在有著內在原因之後也有著一些外在的原因。
再加上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中國,當時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在加速。人民幣也在面臨著貶值,所以說對巴西多多少少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這些都不是好消息。
所以造成巴西經濟衰退,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玖』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地區間發展失衡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拉美國家自不例外。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是制約拉美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作為拉美第一大國的巴西,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區發展失衡過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其它國家提供了啟示。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經濟活動集中於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最為發達、中西部地區次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不發達。由此導致巴西出現了所謂的「發達的巴西」和「落後的巴西」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盡管巴西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縮小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依然困擾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地區之間財富分布不均;各地區在中央財政收支中比重差異顯著;人類發展指數(HDI)水平雖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標差距依然明顯;人口的地區分布也相差懸殊,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居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緊密相連,並且相互作用。巴西不同地區不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種族分布也不平衡。由於巴西的不發達地區聚集了比重較大的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後地區的發展問題直接表現為這些群體的貧困問題。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就成了人的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問題。有統計顯示,不同的種族貧困狀況大相徑庭,其中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貧困的代名詞,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體。如,非洲後裔、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遠低於白種人和亞裔巴西人。此外,巴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於超大城市。據統計,1989年巴西東北部和北部、東南部以及南部地區的9個城市的人口為4060萬,佔全國人口的近1/3。其中,僅東南部地區的三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萬人,佔全國全部城市人口的65.5%、佔全國人口的20%。
城市貧困問題是巴西發展模式的產物,也是亟待解決的痼疾之一。據統計,1989年上述9大城市中大約有1150萬窮人,佔全部城市人口的28.2%。其中,位於東南部地區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兩個城市的窮人絕對數量最多,均超過300萬,分別佔9個城市全部城市窮人數量的27%左右。而由於人口過分地聚集於擁擠的城市,引發了城市居民基本的衛生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其中廣大城市貧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演變
導致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主要是地理、資源、歷史和政策等四方面因素。有分析則認為,地理特徵如氣候因素,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差異導致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還有學者通過對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深入研究後發現「巴西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來發展工業化的同時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到底是何種因素導致或者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距,巴西政府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起因。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始於殖民時代不合理的國際貿易分工,而且受制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從殖民地時代到20世紀早期,巴西各地區的經濟主要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形成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在工業化進程中,本國內需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前,初級產品的出口是拉動巴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時,能夠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地方就決定了區域的聚集模式。交替的增長周期使那些生產相應出口商品的地區受益,其中出現了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周期」、中南部的「黃金和咖啡周期」,以及北部地區的「橡膠周期」,等等。由於本國經濟嚴重依賴幾種初級產品的出口,國際市場的行情波動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決定著生產不同初級產品的地區的發展。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都以出口初級產品作為經濟支柱,前者主要出口蔗糖和棉花,後者以出口咖啡為主,到1870年左右,兩個地區的收入相當,幾乎看不出經濟發展的差異。
後來這兩個地區的經濟走勢發生了嚴重分化:南部地區得益於國際市場咖啡需求的持續增長(據統計,在1840~1910年期間,國際咖啡市場的需求年均增長率達到5%),並受益於英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素質良好的歐洲移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隨著咖啡出口數量急劇增加,南部地區經濟日趨繁榮。大宗出口收入還為南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19世紀末期國家出台的本幣貶值、關稅保護等一系列政策讓咖啡出口商和聖保羅地區的加工商受益。與此相反,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和棉花出口卻頻頻受阻。蔗糖出口既面臨歐洲甜菜糖的替代,更受到加勒比地區蔗糖的競爭。在國際市場糖價下跌的同時,巴西東北部地區的製糖業沒有採用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減少,轉而靠銷往本國的南部地區。在19世紀後幾十年,國際棉花市場需求疲軟,而產自美國南方採用更高技術和擁有更低國內運輸成本的棉花佔領了當時的主要市場—英國。因此,東北部地區的棉花也開始面向南部地區的市場,但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紡織工業保護主義。20世紀之交,對內貿易成為支撐東北部地區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紀頭十幾年,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之間的地區差距已經形成。
從上述分析看,總的來講,地理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等)和歷史因素(殖民經濟體系、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決定了巴西最初的區域聚集模式,也可以認為是導致19世紀末期在巴西形成南北經濟「二元結構」的重要決定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局面的序幕。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凸現。這是巴西在20世紀初期至60年代之前推進工業化發展戰略過程的一個「副產品」。在這個發展階段,地區的平衡問題基本不在巴西政府的發展議程關注之內,相反,政府實施的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措施,導致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加劇。客觀上講,政策因素成為人為地加深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推動力量。
在此階段,巴西經濟經歷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而東南部地區則成為內向型工業發展戰略階段的主要受益地區,因為巴西政府將發展的關注點一直放在本身已經較為發達的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具體包括:早在20年代左右,巴西就形成了對東南部地區的咖啡產業的支持政策,這是首次從地區的角度出台這樣的措施,強調對南部地區發展的關注;到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階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的地區收入分配變得更多地集中於發達的東南部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巴西政府重點關注的是中南部地區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力圖解決收支不平衡問題,並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深化。
與此同時,東北部等地區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聯邦政府的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如扶持糖或棉花生產的政策或產業調整政策),相反,在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而轉向本國東南部等發達地區市場的情況下,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讓東北部地區還不得不消費價格高昂的工業製成品。因此,東北部等地區與中南部等地區之間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東北部地區靠輸出初級產品獲得的收入又被人為地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被中南部等地區獲得,落後地區客觀上為巴西全國的、尤其是東南部等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的資本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重視效率的發展戰略下,巴西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56~1960年發展計劃)來促進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並進一步使經濟布局向東南部地區集中,而並沒有任何對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擔憂。事實上,隨著巴西在這個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它所採取的將投資集中於經濟增長領先地區來促進國家發展的政策使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實際上,早在1940年,巴西政府就倡導「西進」運動。50年代以後,巴西歷屆政府一直把開發落後地區作為基本口號之一,致力於對東北部、亞馬遜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
1956年庫比契克當政時期,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夢想」,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新都,並於1960年正式遷都巴西利亞。「遷都」是巴西政府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舉措。巴西利亞位於中部高原,地理位置比較居中,可以充分發揮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輻射力可以達到邊疆地區。在遷都後的3~5年裡,巴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遷都的同時,政府還修建了通往東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公路,從而為落後地區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遷都政策也使區域發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
20世紀60~80年代,巴西政府採取更多切實行動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這個階段可謂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間的1968~1973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因此,這個階段的經濟環境為巴西政府解決地區差異創造了實力和條件,也為國家利用優勢產業反哺落後產業、鼓勵優勢地區反哺落後地區來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成為可能和必然。巴西政府開始高度關注地區之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例如,直接投資於落後地區的發展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有效遏制了區域聚集程度過高的趨勢,促進了北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北部地區為例,60年代以前該地區主要依賴橡膠出口,但在60年代期間卻失去了在世界市場的幾乎全部份額,此後僅靠技術含量較低的微波橡膠出口收入維持。針對這種狀況,聯邦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大了對這個地區的投資開發力度,如對私人投資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刺激措施,通過公共投資加強該地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交通建設,鼓勵國有企業增加向該地區的直接投資,等等,為該地區帶來發展動力。盡管北部地區在經濟增長中也出現了環境退化、收入分配惡化等現象,但在改變地區落後面貌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1988年新憲法頒布後,巴西治理落後地區的努力受到一定的干擾。地方政府參與財政收入分配的比例銳減,聯邦政府對於地區發展的投資一度減少。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貿易和運輸等缺乏效率,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攀升,之後通貨膨脹問題開始突顯。為此,1994年巴西出台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穩定計劃,這些行動加上貿易自由化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外國直接投資,有效地規避了資金缺乏等困境。應當講,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巴西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階段,巴西基本保持了80年代中期治理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巴西政府開始關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階段,通過其採取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碼阻止了地區發展差距的繼續拉大,但是巴西不同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依然存在嚴重的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巴西也不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將束手無策或無所作為,尤其在當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惡化主要是由人為的政策因素導致的情況下,更應運用政策手段加以彌合,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起碼要防止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巴西歷屆政府一直在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治理落後地區發展問題方面積累了經驗。
實現落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在落後地區的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落後地區內部也可以劃分出相對發達的次區域和更為落後的次區域。因此分析整個落後地區存在的優勢,創造該地區內部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扶持地區內部的「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將是關鍵。
其實,巴西早在治理北部地區時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因地制宜地成功創造了三個「增長極」:亞馬遜地區的「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增長極」、朗多尼亞州的「西部農業增長極」、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礦產和金屬產業增長極」。以上三個地區成為20世紀70~80年代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治理東北部地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力爭改變以往支柱經濟較為單一的局面,著重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結合各地的優勢,打造出石化、紡織服裝和金屬礦產等支柱產業。
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巴西政府治理落後地區採取的措施大的方面分為兩種: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鼓勵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向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等領域進行投資,同時以稅收優惠措施給予鼓勵。事實上,在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聯邦政府轉移支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70年,北部、東北部和中南部地區在中央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1.4%、10.0%和88.6%。而同期上述地區在中央財政支出中的佔比分別為3.2%、13.4%和83.4%,其中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在支出中的比重分別比其在收入中的比重高出1.8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說明聯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該地區的發展予以扶持。實際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資金尤其是聯邦政府能夠掌控的財政收入多寡是影響治理措施力度的重要條件。在1988年之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改革後的巴西聯邦政府財力一度銳減,導致對落後地區的治理政策弱化。
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甚至立法來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巴西政府為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治理措施的脈絡基本上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開始關注→初期以調研性質為主→出台鼓勵性措施→設立專門的發展基金→寫入法律法規(1988年憲法)→(1999年以後)成立專門的主管機構→成為國策(2003年出台國家地區發展政策)→更廣泛范圍的合作來治理(與其他拉美國家合作)。
在對北部地區的開發過程中,1953年巴西政府成立「亞馬遜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開始組織對亞馬遜地區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在東北部地區開發過程中,巴西政府成立了「東北銀行」,為開發東北部地區提供雄厚的資金來源;成立「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負責對東北部地區的開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是包括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內的巴西不平等問題被1988年的巴西憲法所關注;1989年,巴西創建的「憲法融資基金」被認為是該國又一個最為重要的地區政策工具,其目標就是通過給予地方企業以特許貸款實現相應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享有優惠待遇的是「微型」和「小型」的農業生產者、「小型」和「微型」的企業、利用當地原材料的生產活動以及勞動密集型和基本食品生產經營項目等。此外,巴西政府的治理思路正在跳出落後地區自身、甚至是國家的界限,從更大的地理范圍(如拉美地區和世界范圍內)尋求解決落後地區的治理方法和經驗,其中巴西與歐盟還就地區發展問題建立了對話機制等。
巴西政治制度的設計有利於地區發展政策的形成。巴西國內較小且經濟實力弱的州在國會佔有席位的比例遠多於那些經濟實力強大的州,從而體現出較高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北部和東南部地區之間。東南部地區擁有全部選民的46%,但在議會中只佔有33.6%的席位;而北部地區擁有4.8%的選民,卻在議會中佔有11.3%的議席。北部地區具有的較高代表性始於1932年,目的是要制衡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在聯邦中的力量,削減上述實力強大的州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這種政治制度一直延續至今。正是讓經濟實力弱小的州在聯邦議會中具有了較高的代表性,使得聯邦政府、國會可以將地區不平衡問題納入政治議程。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教訓
要避免人為因素加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拉美國家獨立後因政策偏差而人為地加大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實行的某些經濟政策及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未能改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於少數地區的不合理格局,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政府實施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但民族工業主要集中於東南部地區;為發揮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優勢和輻射作用,政府實行的傾斜政策反而不利於各地區的平衡發展。
區域開發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在拉美,巴西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最多,但教訓也不少。巴西採取的一些措施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開發落後地區的戰略過於「貪大求快」。1971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亞馬遜地區納入一體化的「全國發展計劃」,目標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巴西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巴西政府對西部的開發採取了超出國力的大預算、大規模、大投資的辦法,例如「大卡拉雅斯計劃」的預算投資高達600億美元。此外,由於缺乏可行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長達5000千米的「泛亞馬遜公路」的使用率一度僅為50%,造成投資的極大浪費。這些耗資巨大的工程一度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的過程中,違反了自然法則,忽視發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造成「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大的生態問題」。20世紀70年代,為了實現在20世紀末使巴西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夢想,軍政府鼓勵外資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到亞馬遜地區投資。但由於法規不完善,加上投資者急功近利,燒林開荒建牧場,結果使亞馬遜森林、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鏈遭到了破壞。1998年,亞馬遜熱帶雨林被毀面積達1.68萬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無限期地不再受理對亞馬遜森林開發的申請,要求已採伐2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業立即停止採伐。巴西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世紀性過失」。
地區發展不平衡嚴重危及社會和諧。城市化過於集中於超大城市的模式是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大弊端。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國家普遍出現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這種始終以大城市急劇擴張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也使城市化出現失控。落後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使本已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惡化。過度集聚化的城市發展造成人口、私人投資等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為了應對中心城市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國家只能加大對中心城市的投資而減少對落後地區的投資,導致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進一步被削弱,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從而引發新一輪人口遷移。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並對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地區差異的擴大使地方離心傾向不斷上升,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對國家的統一構成潛在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聖卡塔琳娜和巴拉那3個州存在20多個分裂組織,一些分裂分子甚至醞釀成立獨立國家,而且在東北部的分裂分子也提出要建立一個包括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在內的獨立共和國。
結語
巴西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治理地區發展差距的任務也非常艱巨。巴西政府一方面不斷提升對失衡地區發展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在制定系統的戰略,以動員全局的力量治理這個難題。歷史上,巴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結構就因受到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使各自的發展歷程開始走向分化,而地區收入的減少加之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軌也加劇了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既要依靠本國內部的正確政策,也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際條件,這樣才能維持巴西經濟社會穩定的發展,以保證按照既定的政策治理落後地區的進程不至於被干擾或是被打斷。
其實,與巴西的情況類似,其它拉美大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甚為嚴重。其中,在墨西哥,聯邦區、哈利斯科州和新萊昂州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致使其他地區的經濟似乎無足輕重;在阿根廷,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軸心的潘帕斯地區發展一支獨秀,其他省份則長期被排除在增長的繁榮之外。因此,拉美國家出現的「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甚至「一個城市、兩種景象」的發展失衡情況應當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
『拾』 巴西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時,為什麼實體經濟的成本被推高
這是因為當時巴西並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但是當時巴西卻迫不及待地要去工業化。所以也使得巴西大力的發展了第三產業,也就是所說的服務行業。但是一旦選擇去工業化的話,就會使得國內的工業能力損失殆盡,如果再想發展實體經濟的話,就必須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壓力。再加上由於其他國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巴西的一些企業並不具備很大的優勢,有的時候甚至處於一種劣勢。
再加上巴西政府的貪污腐敗非常的嚴重,也使得一些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所以這也導致實體經濟成本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