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什麼時候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8—1978的20年間。(預計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按可比價格計算,如以1952年為100,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67.8,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24.8,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28.6,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加到183.3,重工業總產值增加到310.7。
在這個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
這表明,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1)我國工業水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的國家,用機器大工業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使國家由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通常以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為其實現的標志。
由於具體條件不同,各國應走與本國情況相適應的工業化道路。
我國在1952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把「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努力奮斗的「總任務」之一,並在隨後的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網路
『貳』 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什麼時候實現的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是在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國,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工業化,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據專家預測,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
在時間節點上,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性質上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工業。
1957年,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隨後我國在前進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但1958~1978的20年間,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仍然建成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了鋼鐵、機械、化工、煤炭、電力、石油、輕紡等傳統工業,建立了汽車、飛機、電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動化儀表儀器等新興工業。
當前,我國工業化達到了較高水平,呈現出了新特徵.我國已經進入 工業化中期接近後期階段,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快速向世界平均水平邁進,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比重提高,已形成龐大與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部分重大工業技術突破並居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基地以及第一製造業出口大國。
『叄』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時間
高速增長的中國離實現工業化還有多遠?我們現在處於工業化什麼階段?這是全國人民長期以來一直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
日前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工業化藍皮書》稱,到2021年,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將達到100,中國將實現工業化。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在2005年達到50,這意味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中期的後半階段。
從對四大經濟板塊工業化水平的綜合評價看,到2005年,東部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已經達到了78,進入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東北地區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45,進入工業化中期前半階段,而中部和西部的工業化水平指數為30和25,還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後半階段。由此可見,東、東北、中部、西部工業化水平呈現遞減,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明顯。
從七大經濟區工業水平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分別為85和80,同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後半階段,不但遠高於全國整體水平,而且也高於東部水平。環渤海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70,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經濟大國,但從產業內結構看,還不是一個工業經濟強國,要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需從多方面戰略選擇上來保證。
新聞鏈接
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主要通過選擇人均GDP,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製造業產值占總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二、三產業就業比等五個指標來衡量地區工業化進程,並將整個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工業化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陸培法) 人民日報
『肆』 中國是好多年進入工業化時代的
1953年因為中國在朝鮮戰爭的表現,蘇聯和中國簽訂的156個工業項目的援助協議讓中國從一個封建小農經濟國家一躍成為一個擁有基本完整健全的現代工業體系的獨立國家,一項人類歷史至今從未有過的基本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的援助。所謂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所有工業門類可以初步掌握從最初的原材料尋找開采冶煉到產品出廠並形成一套相關技術的學習改進研究升級的機構和知識理論體系。舉個例子,一顆簡單的螺絲釘的產生,擁有專業技能和設備的勘探人員找到鐵礦然後需要工程隊伍進行最初的清理並修建道路運輸或依靠專業設計師就地設計專業建設相關廠房,然後就是一群擁有專業技能的行政管理生產後勤等等人員通過各種生產機械和用具來冶煉礦石,初級加工的鐵塊會被運到生產鐵釘的工廠來加工,最後才生產出一枚鐵釘。這種所有的技能知識、操作人員、工業設備都需要自己能夠生產,更重要的是這個援助教會中國工業到底需要經過一個怎樣的流程,需要怎樣的配合以及被封建文人鄙夷壓制的工業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中國目前是唯一擁有聯合國歸納的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在礦產種類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基本可以維持一定先進水平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獨立製造和研發教育。很多人誤解了建國前三十年的發展策略認為那些項目和技術產品是不需要的是錯誤的發展。這個觀點其實是違背了現代工業發展的規律,如果要建立一個現代獨立自主的大國強國,在工業上就必須先建立自主完整的重工業用以軍工產業來保護國家和自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工業產品是現代工業的基石,基本所有產品的生產流程從尋找開采天然礦物或生物到出廠房後的運輸都是需要重工業產業生產的各種機械設備來運轉,只有這些工業母機能夠自主製造才能在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或戰爭封鎖時保證武器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生產!所以只有在前30年的重工業成果上,中國才會迎來改開後經濟的騰飛和和平!
『伍』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5)我國工業水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
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陸』 中國的工業化開始於何時.其特點是什麼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柒』 中國最早什麼時候就可以被認定為工業國了
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不能稱為工業國。
專家指出,1995年,中國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僅為12,表明中國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前半階段;經過「九五」時期,到2000年中國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提高到18,表明中國進入工業化初期的後半階段。經過「十五」時期,到2005年,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提高到41,中國工業化水平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經過「十一五」時期,到2010年,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66,表明中國工業化水平處於但即將走完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經過「十五」、「十一五」短短的十年,中國就快速地走完了工業化中期階段。進入「十二五」,中國工業化進程將步入工業化後期,這對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捌』 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哪一年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8-1978的20年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按可比價格計算,如以1952年為100,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67.8,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24.8,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28.6,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加到183.3,重工業總產值增加到310.7。
在這個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
這表明,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玖』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9)我國工業水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拾』 多少年代,中國工業開始高速發展
工業的發展
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2003年,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1045億元,實現利潤815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42.7%,呈現出速度與質量、效益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自1996年以來,鋼、煤、水泥、農用化肥、電視機的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1978年以前,中國只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佔77.6%,集體企業佔22.4%。改革開放為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工業、個體和私營工業等其他經濟成分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
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中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嘗試,試圖解決國有企業長期大面積虧損問題。截至2003年,中國4371家骨幹企業中,已有80%的企業實行了公司制改革,而中小企業的改制面已超過90%。經過股份制改造的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回升,總體實力和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也不斷增強。到2003年,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佔47.3%,集體企業佔6.8%,其餘份額為非公有制企業佔有,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以及個體和私營企業,呈現出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活躍局面。
2003年,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了48家國有企業的部分產權和股權的轉讓行為,涉及國有資本及權益225億元。
能源工業
在中國工業門類中,包括火電、水電和核電的電力工業發展最為迅速。1990年以來,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從1億千瓦躍上3億千瓦的新台階,2003年底達到3.85億千瓦,發電量為19108億千瓦小時。目前,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電網建設也進入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各大電網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和大部分農村。500千伏主網架開始逐步取代220千伏電網,承擔跨省、跨地區電力輸送和交換任務。以計算機為主的國際先進調度自動化系統已普遍採用並達到實用化程度。目前,除西北之外的六個跨省區電網,以及五個獨立的省級電網500千伏主網架已經建成,連同一系列大型電站的投產,表明中國電力工業進入了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自動化為主幹的新時期。
電力供應充足也得益於主要燃料煤炭產量的迅猛增長。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國家投巨資新建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使煤炭產量逐漸提高,1989年後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0億噸以上,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煤炭工業的技術水平,目前已經具備設計、施工、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煤類洗選技術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煤類液化、地下氣化工作正在開展。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煤炭出口量突破800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國。
石油和天然氣為中國的重要能源。中國原油產量1995年突破1.5億噸,1997年至2003年連續七年年產量超過1.6億噸,列世界第五位。石油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和機械製造、鋼鐵、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中國天然氣產量1996年突破200億立方米,此後一直保持穩步增長,2003年達到350.2億立方米。石油、天然氣產量的增加,使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明顯提高。中國石油、天然氣消費量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從1995年的17.5%和1.8%上升到2003年的22.7%和2.8%。
2003年,中國核發電量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0%。到2020年,除目前已經投產和在建的870萬千瓦核發電能力外,將再建2700萬千瓦的核電設施。
機械工業和汽車工業
中國機械工業可向各行業提供高水平的大型成套設備,包括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機組、核電機組等發電設備,超高壓直流輸變電設備,大型冶金、化肥和石化成套設備,城市軌道交通設備,新型造紙和紡織機械等。中國機電產品已成為外貿出口的支柱產品,1996年至2003年,連續八年保持中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的地位。2003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達22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4.8%,比一般貿易出口增長幅度高11.1個百分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汽車工業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得到穩步發展,汽車產量由1995年的145萬輛增加到2002年的325萬輛。2003年,全國共生產汽車444萬輛,銷售437萬輛。汽車這個中國居民家庭擁有率最低的高檔耐用消費品,現已發展成為零售增長速度最快的商品。調查資料表明,中國有能力購買家庭用車的人群達1200萬戶,汽車工業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