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53年我國為什麼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主要原因是農村土地改革後,分散的、落後的小農經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建國後,我國在新解放區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改,其主要內容就是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樣在農村就形成了土地等生產資料分給各家各戶、個體經營為主的個體小農經濟。這種經營方式雖然能調動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如個體小農業沒有也很難使用大機器、無力抵禦自然災害等。與此同時,盡管政府又大力引導農民進行了互助合作,但是,隨著工業建設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國家對商品糧和原料的需要急劇增加,分散的、落後的小農經濟所能提供的產品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糧食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社會主義工業化不可能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只有農業集體化才能解決工業和農業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使國家得到充足的商品糧食及其它工業原料,並使工業品得到廣闊的市場。 其次,可以從根本上割斷城市資本主義與鄉村富農和小農經濟的聯系,從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城市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如1953年,需由國家供應的商品糧食比1952年增加31%,而當年糧食收購計劃卻難以完成。糧食供應不足,造成私人糧商、糧販乘機操縱市場,投機活動猖獗。 第三,還在於土地改革後,在農村又出現了新的兩極分化、剝削現象等問題,表現在:(一)土地買賣:土改後部分農民因天災受損,或家中有人重病,或無力耕作等出賣自己的土地。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典型調查,出賣土地的農戶占農村總農戶的1.29%。(二)少數農民捲入租佃關系,如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典型調查,出租土地的農戶占農村總農戶的12.52%,租入土地的農戶占農村總戶數的18.69%。(三)高利貸重新出現。1952年山西忻縣調查,在2486戶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占農戶總數的0.8%,放款月利率在5%以上,最高達10%,債主全部是中農。要解決這些矛盾,只有把個體小農業引向社會主義大農業,進行農業合作化。 第四,是因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在整個社會主義改造中起決定作用,而且還關繫到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農民佔全國人口的80%以上,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敗直接決定著整個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敗。事實證明,農業合作化的意義十分重大,它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把個體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避免了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通過合作化,把農民組織起來,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支援了工業建設,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 此外,從農民本身講,只有把分散的、落後的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合作經濟,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使農民最後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⑵ 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為什麼會同時進行
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業潛力和進行新的工業建設的同時,必須對個體經濟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因為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個體經濟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愈來愈不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一方面,就當時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卻又分散、脆弱的個體經濟來說,在土地改革以後,由於擺脫了封建主義的束縛,農業生產在一個時期內有過相當大的發展,但受小農經濟的局限,增產潛力有限,難以適應工業化對糧食和工業原料作物迅速增長的需求,無力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資金和擴大工業品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不僅工業資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依靠它本身的力量無法有力地推進工業化的發展。而且在私營企業和國家各項經濟政策之間,在私營經濟和國營經濟之間,以及私營企業內部資本家與職工之間,利益沖突越來越明顯。只有加快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才能適應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要求,發展農業和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
⑶ 大家談一談,為什麼要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定的一項國策。在當時只有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所以,在當時必須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保真正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⑷ 新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後,為什麼還要對農業和工商業進行改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1.近代中國的國情
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道,使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為半封建的中國。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2.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是,以五四運動為界,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革命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革命屬於新民主主義革命了。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轉變,是因為,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為革命轉變奠定了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革命的轉變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大潮下成立中國共產黨,為革命轉變奠定了組織保證;第一次國共合作和中國共產黨進入革命領導核心,標志著革命轉變的實現。
二、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與發展,是與黨內「左」右錯誤的斗爭中形成與發展起案例的;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是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力量、依靠力量和發展前途。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基本內容。1948年,他在《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是中國人民第一個和最凶惡的敵人。近代中國所遭受的最大的壓迫是來自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是近代中國貧困落後和一切災禍的總根源。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在近代中國社會里,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和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也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才能為解放生產力,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它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並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地結合著,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和壟斷性。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根本的動力是工人和農民。「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⑦]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頁。][⑦]
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它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佔全國人口的80%以上,他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
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
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集革命性與妥協性於一身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決定了他們在革命能夠中是無產階級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者。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
為什麼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呢?
第一,這是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近代中國革命證明,由於農民階級的落後性,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難以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要完成革命的任務,只能由新的階級來領導。因此,領導革命的重任就歷史地落到了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
第二,近代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和點決定它能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中國工人階級擁有一般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共同特點即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沒有私人佔有的生產資料、富於組織紀律性,同時,又具有自身的優點:一是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嚴酷的壓迫,造就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於無產階級隊伍的組織和團結,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使無產階級便於和農民結成親密的戰斗聯盟。中國無產階級的這些特點和優點,有利於它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當然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的。無產階級只有在其政黨的領導下,才能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無產階級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領導權?
毛澤東總結革命的經驗時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於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並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⑨]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頁。][⑨]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革命的性質是由近代社會的性質和革命的任務決定的。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是,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革命已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在中國革命處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分成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於革命性質不同,革命對象不同、革命具體目標不同。聯系在於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對於兩者的關系,在黨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左」的「一次革命論」的錯誤和右的「二次革命論」的錯誤。「一次革命論」的錯誤在於看不到兩者的區別,「二次革命論」的錯誤在於看不到兩者的聯系。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具體奮斗目標。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主張。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的基本內容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它既不同於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又和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相區別。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主要內容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總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1.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黨成立初期,「以俄為師」,以城市為中心,開展工人運動,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被迫向農村退卻,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工作重心也不能不轉向農村,實際上,黨就走上了一條不同於俄國的革命道路。實踐要求中國共產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道路問題。1928年到1930年間,毛澤東先後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初步形成。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著作中,系統地總結和闡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理論。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的基本內容
(1)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首先,這是由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決定的。其次,這是由近代中國革命主力軍決定的。再次,這是由中國革命的形勢決定的。
(2)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第一,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這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二,紅色政權的存在,還因為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的客觀現實是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政治基礎。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
(3)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託。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3.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1.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客觀規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理論。
2.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學說,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寶庫,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解放斗爭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
3.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光輝典範,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的意義。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16]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頁。][16]正確地理解和處理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1.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結構的特點所決定的。其次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諸多矛盾交織在一起,客觀上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利用這些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提供了可能性。
建立鞏固的統一戰線,必須掌握以下基本原則;
(1)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其中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階級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和依靠,只有鞏固的工農聯盟,才能實現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
(2)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黨堅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質就是就是堅持了自己的革命領導權。
(3)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當黨能夠正確處理與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或被迫分裂統一戰線問題時,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前進;反之,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後退。
2.武裝斗爭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是贏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
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戰爭。首先,是人民軍隊的主要來源,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其次,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最後,農村根據地是人民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持武裝斗爭的歷史經驗:
(1)必須建立一支絕對服從黨的領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新型人民軍隊。
(2)形成一套合乎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
(3)堅持武裝斗爭和其它斗爭形式結合起來。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式,但必須與其他斗爭形式相結合。
3.黨的建設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設一個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建設這個偉大工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主要貢獻包括:第一,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第二,黨的建設必須密切黨的政治路線。第三,必須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第四,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在黨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新道路。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寶貴財富。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力地推動和鼓舞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反抗帝國主義,
⑸ 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那三大改造,各自用什麼原則和手段
三大改造一般指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對農業的改造:
原則: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
方針:實施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方法和步驟:先建立互助組(社會主義萌芽性質),在此基礎上進入初級農業合作社(半社會主義性質),最後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會主義性質)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改造過程。
2、對手工業的改造:
方針:對手工業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方法和步驟: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採用說服教育、示範和國家幫助,從供銷合作入手,逐步發展到走生產合作的道路。具體來說,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建立手工業供銷小組,第二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其實行「和平贖買」的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由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途徑,逐步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對資本主義工業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方法。「和平贖買」是指國家有償的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採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為: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在新民主主義國家時期既有剝削工人階級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接受改造的一面,故不能採取沒收的方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可充分發揮其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一面。
採取「和平贖買」的辦法:在全行業公私合營前,採取分配利潤的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取「定息」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是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標志。
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主要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是指無產階級國家能夠加以限制,規定其活動范圍的資本主義。因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並接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
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的低級形式是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是公私合營。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中國已經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為什麼農業和手工業要一起改造擴展閱讀:
三大改造的時間:1953-1956。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大改造的缺點:後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
⑹ 三大改造的原因是什麼農業,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原因是什麼贖買政策原因是什麼
基本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和平贖買政策:建國後,我國把資本主義分為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兩部分,區別對待,對官僚資本採取強制剝奪政策,對民族資本採取和平改造政策。在政治上,保持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不剝奪其政治權力,把原來屬於對抗性的資本家階級,當作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在經濟上,實行贖買政策,有償地付給定息,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2)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採取了先合作化,後機械化,「趁熱打鐵「,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在農村,根據中國情況,把下中農從中農中劃分出來,與貧農一起成為依靠對象,實行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中農、對富農採取由限制到逐步取消的經濟政策。(3)在改造方法上採取逐步過渡的形式。在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發展到高級社的過渡形式;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成功地創造了從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的初級形式,逐步過渡到公私合營的高級形式。(4)把消滅剝削階級同改造剝削分子結合起來,成功地把原來的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5)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已經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⑺ 為什麼在1950中國實行了土地改革,後來還要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改造
1.首先你要看,1950土地改革是為了保障國家的新生政權,為了給國家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這就是為什麼進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其目的。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土地改革的時候土地是屬於個人所有,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屬於私有制的。
2.再來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將私有轉為公有,這也就決定了他必須在土改過後還進行三大改造,使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國家。將這些私有的資產轉為公有的,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行保駕護航。
3.總的來說,土地改革就是一個過渡階段,所以說三大改造是歷史必然進行的一個環節。
⑻ 過渡時期為什麼要對農業、輕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樓主指的「過渡時期」應該是指新中國建國後1953年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時期吧。以下是原因:
1,受政治制度影響,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當時就等於「計劃經濟」體制,因此當時我國將所有這三大產業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國有化或者公有化,以此方便對經濟進行規劃。另外允許私有制經濟也就是市場經濟就等同於認同了「資本主義經濟」,這在當時來講是絕對不允許的!
2,受國情影響,1949年我國剛剛經歷了百年屈辱和解放戰爭,社會經濟百廢待興,國家通過對三大產業的改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防止私人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因此這個政策在當時從某種角度上講也是正確的。
3,受國際大局影響,50年代正值冷戰時期,我國當時被西方圍堵經濟,無法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因此被迫採用「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蘇聯也在中國1953年~1957年的「一五計劃」期間為中國提供援助和貸款,這對於當時被西方圍堵的中國看來莫過於雪中送炭。而蘇聯採取的正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外則是大國沙文主義,因此當時採用「一邊倒」外交政策的中國在經濟制度上也倒向了蘇聯。
4,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影響,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農抑商的國家,民國時期商業和輕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重工業卻沒有多大建樹,1953~1957年的「一五計劃」主要就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主要內容。若要實施一五計劃,則必須要有相應的產業結構來支持,因此,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採取了對三大產業進行國有化或者公有化改造,以此促進產業結構變化,方便側重重工業發展,為重工業發展打下經濟基礎。
⑼ 歷史農業手工業合作化的原因,時間,形式,目的,性質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原因:土地改革後,農民和手工業者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2. 時間:1953~1956年(1953年開始—1955年高潮—1956年結束)。
3. 形式:組織分散農民和手工業者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4. 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5. 性質:社會主義改造,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公有制)。
6. 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合作化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4%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⑽ 國家為什麼要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3年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