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北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人如何強化產業支撐
縱觀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不容否認的是城市化極大地煥發了人的活力和發展潛力,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文明水平和文明素質,城市化在現代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時期該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呢?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鎮化最核心、最本質、最關鍵的真諦是人的無差別發展。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要惠及每個社會成員
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於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城鎮化第一是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由「鄉村」到「城市」的轉變,不僅僅是人生活在城市裡,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有居所、有就業;既生活得舒適、健康,又生活得有尊嚴;不僅有社會保障和適宜的環境,還能夠促進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真正的城鎮化只有一個標准,就是家庭的收入、福利、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都來自於城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惠及每一個社會成員。
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要以產業來支撐。城鎮化必須建立在工業化之上,因為城鎮化的基本要求是城鎮化與產業形成良性互動。對於離開土地進城的農民來說,就業是他們成為市民的先決條件之一。只有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保持同步與協調,才會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來消化進城農民就業難題。沒有工業化做基礎,不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盲目城鎮化,只會造出更多的 「空城」。只有防止了缺少科學論證、一味擴張城市規模而導致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城鎮化,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的真正要義。
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
改革與轉型是手段。中國城鎮化已進入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轉型發展新階段。中國的城鎮化孕育著巨大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必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圍繞市場機制深化改革,通過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解決農民工半市民化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還要實現理念的轉變,要強調有質量的城鎮化,要提倡「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城鎮化。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讓新型城鎮化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縮小城鄉二元差距的途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要以改革為動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
㈡ 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處理「三農」問題
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城鎮化和三農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那麼,城鎮化與三農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怎樣通過城鎮化來解決三農問題呢?
城鎮化發展的歷程與條件
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鄉鎮企業發展,農民建城,費孝通來蘇南調研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小城鎮、大問題》。第二階段是90年代後,中央明確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第三階段就是現在,叫做「小城鎮、大措施」。城鎮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有條件的。以下三個問題應引起我們重視。
第一個問題,從歷史長河來看,小城鎮是一種過渡形態。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一部分人集中到一個地方就成了小城鎮。小城鎮是農村向城市邁進的一個跳板。小城鎮有三種變化,第一種叫做「握手」,隨著城市的擴張,像蘇州的木瀆鎮、婁葑鎮,逐漸融入城市;第二種是相對獨立的,像崑山的千燈鎮,將成為城市周邊的中心鎮;第三種是扁平化,原來的小城鎮通過撤並鄉鎮、逐步演變成了社區。
第二個問題,城鎮化是有條件的。城鎮化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產業支撐。而我們現在全國絕大多數的鄉鎮都是靠行政支撐的。我們通常把產業比作是一把雨傘的柄,傘柄越強大,支撐的傘面就越大,也就是產業越強,小城鎮的經濟支撐就越強。我們必須看到,沒有工業化支撐的城鎮化是很難的,在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是鳳毛麟角。所以說城鎮化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產業支撐。
第三個問題,小城鎮建設一方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也是產生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源。大家想想,強迫征地、拆遷、逼農民上樓、上吊的原因是什麼?不就 是胡作妄為的小城鎮建設嗎?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小城鎮搞得好有利於解決三農,相反則會禍害三農,這是客觀存在的。那麼解決三農和禍害三農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要處理好三農問題,處理的好就是解決三農問題,處理的不好就是禍害三農,這是問題的核心點。
三農問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
三農問題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是在我們國家表現的比較突出而已。全世界的三農問題有多種類型,各有特色。三農問題實際上是我們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必然面臨的一個問題。城鎮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解決三農問題,同時還是產生新三農問題的一個過程。
首先,三農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從人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農業社會主要是吃飯問題,是解決溫飽問題。工業化城鎮化時期主要是土地問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場土地爭奪戰。第三個階段就是工業化的後期,也就是發達國家,面臨的是農產品的補貼問題。從歷史發展的空間來看,一類是落後的農業國家,他們所面臨的三農問題,主要是溫飽問題。第二類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三農問題主要是土地問題。第三類是發達國家,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對農產品的補貼問題。我們國家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面臨的是溫飽問題;經濟發展中地區,主要矛盾是征地拆遷、工業化如何起步;經濟發達地區,主要矛盾是怎麼樣加大三農的扶持力度,但是也有突發事件。因此從共性來說,全世界的三農問題在我們中國都有。
城鎮運營面臨的三農問題實際上就是面對兩個「人」的問題,一個是政府,一個是三農。對於三農問題,在中國現階段科賽是處理的最好的。前石塘村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但是真正離處理好三農問題還相距甚遠。如何真正處理好三農問題,是放在科賽集團領導和幹部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城鎮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是利益分配
城鎮化和城鎮運營面臨的三農問題核心點是利益的產生和分配。利益問題把它比作是做蛋糕,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問題。首先我們來看,利益的產生和分配實際上涉及到三方,第一方是政府,政府內部下級政府和上級政府之間的博弈;第二方是企業;第三方是農民。農民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集體一部分是農民個人。因此,我們只有處理好這么多利益關系,才能做大蛋糕;只有把這些利益問題處理好了,才能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有一句話,「利益的和諧是一切和諧的基礎」,對於城鎮運營商、政府,城鎮化和城鎮運營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講叫城鎮化,從科賽的角度講叫城鎮運營。從政府而言,一手是企業、一手是農民;從企業的角度講,一手是政府、一手是三農。企業既要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和利益分配問題,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科賽在這兩方面有獨到之處,值得肯定。
讓農民參與是根本路徑
我國對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主要有三種流派:一種是維權派,認為解決三農問題,關鍵靠維護農民的權益;第二種是反哺派,認為關鍵靠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第三種是參與派,讓農民參與城鎮化建設,分享現代化進程的成果。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那麼怎樣讓農民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來?我們有三大合作社。農村有土地、資金、勞力三大生產要素。土地對農民來說,是閑置的,我們原來是靠政府徵用徵收去搞房地產開發,農民就跟你對抗,現在把農民參與進來,搞股份合作,讓農民變成股東,實行按股分紅。目前主要有三種合作社。第一,動員農民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進行平整,然後出租給農業企業,取得收入再來按股分紅;第二個,把四、五十歲的農民動員起來,成立勞務合作社,把勞動力介紹給這些農業企業,既解決了這些農業企業的用工問題,也解決這些農民的就業問題。他們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業產業工人。第三是動員農民現金入股,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由合作社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造廠房、門面房出租,取得收入後按股分紅。這樣做一方面促進了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這樣做,標志著我國農村已進入了土地資本化、股份化、分紅化的時代。土地有個特點,不入股叫資源,一入股叫資本;不入股是黃土,一入股就是黃金,就能保值增值;不入股叫農民,是一盤散沙,一入股就是股東,可以共同富裕。實際上我們都可以參與進去,參與進去最大的好處就是使農民從對立面變成參與者,我們要帶領農民奔市場。
現在全國的土地流轉都是閑置式的,蘇州是投資式的。所謂閑置式,有三個特點:第一,以勞動力轉移為前提;第二,以略有收入為目的,幾百塊就行了;第三,以小農經濟為結果,是30歲人的地留給60歲的人去種,流來流去還是小農經濟。而蘇州是投資式的,也有三個特點:第一,不需要勞動力轉移。相反,搞了生態農業以後,農業勞動力還不夠;第二,也不是只有幾百塊收入,而是可以搞到上千元、幾千元;第三,不再是小農經濟,而在空間形態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在經濟形態上,可以實現土地的增量與增值。增量,可以增加上千畝的農用地;增值,可以有數千萬、上億元的土地增值。
怎麼做?首先,分工。農村不是一個樣的,蘇州的農村分為三個方向、五個類型。第一種,在工業規劃區城鎮規劃區的行政村,它的發展方向是征地拆遷,融入城市;第二種,是工業規劃區以外的經濟強村,它的發展方向是就地城鎮化;第三種,純農業地區,其中又分為三類,有生態資源的搞生態旅遊農業,有人文資源的搞古村旅遊,什麼都沒有隻有大片土地的,搞農業產業園。分類之後,可以看到蘇州實際上走了三步:第一步,80年代,搞鄉村企業;第二步,90年代,搞開發區發展;現在是第三種,把農村的土地資源整合起來,農民的土地入股以後,一平整,就可以增加20%-30%的土地。
旺山村是成功的典型。該村2003年以前還是個窮村。2003年開始,第一步,通過土地流轉搞土地股份合作社,平整土地,建成一個號稱5000畝的生態茶園。第二步,把節約的土地指標置換到開發區建造標准廠房,取得出租收入。結果三年時間,就挖到了第一桶金。第三步,回過頭來,改造舊村莊,把旺山村打造成蘇州最美麗的山村。
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叫分層招商,市縣兩級去招商,征地拆遷;鎮村兩級去招租,把集體建設用地運作起來,去建房出租。在利益分配上,叫五統五分。五個統一:品牌、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五個分,就是分GDP、財政收入、招商引資、外貿出口、民營經濟等考核指標。當然還有出租房屋的收入,實行按股分紅。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鄉鎮政府、村級集體和廣大農民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
作為城鎮運營商,跟農民打交道上我認為主要是五個方面:第一,要科學策劃、規劃。按照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分別按照三個方向、五種類型來進行規劃;第二,叫以地生財。靠土地整合;第三,是股份合作,土地整合關鍵靠股份合作制,企業也可以參與,參與進去以後把土地指標異地發展。第四,異地發展,為什麼要異地,因為越是有地的地方肯定是地價最低,而越是缺少土地的地方地價越高,因此就必須將地價最低地方的土地指標、置換到地價最高的地方去使用,這就是:異地發展;大慶人原來有句話,叫「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上」,我把它改成「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的到有條件的地方去上,與有條件的地方聯合起來上」;第五,是試點示範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此,建議科賽集團繼續在全國率先進行試點,通過推進城鎮化解決好三農問題,並通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讓農民參與到城鎮化進程中來,讓農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做一個帶領農民奔小康的城鎮運營商,做一個社會企業家。
㈢ 鄉鎮如何發展經濟
近年來,如何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鄉鎮經濟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首先是要發展鄉鎮工業。發展鄉鎮又要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為重點。鄉鎮要按照集約發展、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現在的豐順擁有縣工業園區、湯西工業園區、豐順潭江陶瓷工業園等,因此,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街道的要素和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街道的財政收入例如,新南方青蒿葯業基地的建立,是一種青蒿(第四代)抗瘧疾葯。它是一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全球最先進、價格最低廉的青蒿復方(第四代)。已經帶動了周圍數千農戶種植青蒿,種植面積多達5萬畝,產值高達18.6億元,利稅將近1.5億元,各鎮都已建立了青蒿種植示範點,並全部簽訂了保價購銷合同。這個將有利於有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叢的利益得到保障。
加快鄉鎮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既有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又有利於鄉鎮經濟的建設。因此,首先要以規劃為先導。縣鎮府應該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著力調整城鎮格局。逐步完善以城區為龍頭,工業園區為亮點一縣兩岸三鎮為全縣城鎮建設城鎮化格局。其次,要以產業為依託。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以此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再者,要以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在小城鎮戶口、建房用地、證件手續、銀行貸款和生產經營等個方面實施優惠扶持,促進城鎮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二、錯位發展特色工業。以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著力發展竹林、礦產、石材等資源加工業,縣城城鄉則以做大做強喇叭傳統工業,潭江以發展陶瓷為主要產業,湯南以發展地方食品面線加工業為主要特色,縣政府提供和創造相關產業鏈,以特色牽引競爭力。
例如,豐順准備做中國的「第一喇叭生產縣」,做走出圍龍看梅州的主打產品,目標是使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縣鎮府應該協助企業規劃和提供良好的生產、銷售和融資上,使豐順喇叭能成為具有的生產優質的產品的能力、上市能力和使產品不斷創新和擴展其他領域。能真正地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引領相應的配套服務上一個台階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發展以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口號,來錯位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豐順擁有電聲企業195家,從業人員多達2萬餘人,電聲行業產值達10億元人民幣,佔全縣總產值的32%全縣電聲產品及其配件出口3584萬美元。出口穩定而且出口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實現以「豐順喇叭」來主打縣級經濟的產品是相當合適的。縣鎮府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擴大先的知名度。先找到一個做有把握吹響的喇叭,一鳴驚人;再藉助產品的影響力,凝聚各方合力使之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種類齊全、知名品牌、集群發展,並輻射到珠三角,成為全國主要生產電聲產品的基地之一,讓豐順喇叭走向世界。
三、著力扶持中小企業。想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就順著大勢積極擴寬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大的發展。以高新技術引領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產品,具有新的功能。縣委、縣鎮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完善工業區的信息服務渠道,為縣里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宣傳和服務性功能。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使之能做大做強,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為工業園籌建工業園網站。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和抬升企業產品形象。鎮府加大對這些中小型企業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產品展銷平台,以及產品的部分售後服務。加大對縣內的技術學校、培訓班和訓練場地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工人。
其次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個縣的民生問題的關鍵,農業的發展站在縣域經濟的范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對縣域內的工業、建築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後勁不足。對豐順來說,既是工業基礎薄弱又是農業水利基礎落後的縣域。而發展基地農業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以解決個體化的農民小生產與市場化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所以一是建造基地農業,如現在八鄉鎮由鄉賢投資的茶園、番薯種植基地、八鄉水庫養殖基地和湯西鎮的甜玉米上產基地等等。現代農業就應該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以龍頭農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業。從我市縣投資興辦專業合作社,自辦農業生產基地聯結農戶進行生產還組織為農戶培訓、咨詢、種子和種苗等。積極組織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與大學開展技術合作研究,引進、轉化及推廣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有利於發展我縣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工業和提高產業化配套技術水平。
四、在我縣很有必要實施外向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無外不活,無外不快。外向經濟的拉動有利於保持鄉鎮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就是我們要實施外向經濟的關鍵所在。1、搭建平台「請進來」,縣鎮府對各個鄉鎮進行認真研究自身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精心構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各鄉鎮的工業小區的規劃評審,加快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於精心策劃包裝項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為依託,來吸引外來企業帶進新項目。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和創造條件扶持外向型、出口創匯型企業,使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我縣可以以電聲、紅木家私和茶葉等等為主要涉外生產企業,使之能與國際上的劇團公司競爭。
五、人才的招聘和管理。農業的產業化和產品的銷售上,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渝了。我縣應該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以至於造成人才流失。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於為農業的農貿供應、產後服務、解決農副產品的出售、企業的重組、安置和償債提供良好的策劃方案,尤其在組建產品銷售網路、產品經營和招商引資以及隊伍建設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還應該積極與市內大學通力合作,達到充分利用大學的學術、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速對農業的改造和農業產業化。
在我看來縣鎮府必須加強對鄉鎮的政策扶持,因為強化政策扶持也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堅強保障。以鼓勵經濟較強的鄉鎮率先發展,薄弱鄉鎮加快發展及對我縣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在幹部的調配中特別注意縣直屬部門與鄉鎮幹部的交流,並盡可能把優秀幹部配帶鄉鎮第一線。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進行縣直屬幹部與鄉鎮幹部的交叉調配,是鄉鎮幹部進一步年輕化。在公務員的挑選時以領導組織能力和文化程度並舉為人才選用機制,使鄉鎮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引領青年人才走向村寨、社區任職,強化基層班子的建設。可以通過優先提拔的職級激勵、獎勤獎優的經濟激勵和後退問責的責任激勵。以激發各個鄉鎮的你追我趕的競爭熱情。
在實行強鎮的戰略的同時,時刻不忘較為貧困的鄉鎮的幫扶力度,對財力薄弱的鄉鎮,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分成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對地方偏僻的、交通不方便、區位不優的鄉鎮,則在政績考核、水款徵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從而實現鄉鎮經濟的均衡發展。
縣鎮府還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品牌的樹立提供相應的幫助,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規劃和策劃作用。開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班和行業聯盟及在縣內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於我縣的電聲企業實現行業聯盟一體化,從而增強電聲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再加上建立合適的供應鏈體系,更有利於我縣實現「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目標。由於我縣網路的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特別是企業間、企業內部的區域網網路、ERP幾乎沒有。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落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增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有重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來管理來增強企業、行業的競爭力明顯變得重要了。
企業才是鄉鎮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參與者。因此,各個企業也應該要向特色、專長、精密方向發展。能從自身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要從本企業有特長的產品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才是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了解產品發展的動向,通過聯合才能較快地滿足市場需求。但對縣內的較大型企業擁有這個實力,可以為縣內的行業做些相應的貢獻。鎮府也應該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從而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使縣內的行業的技術人員水平有較高的提高。
由於本人擁有的知識有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尚未達到專業水平。
因此,此篇論文純屬個人簡陋的想法,有些地方可能以偏蓋全了。請多多指正!本人在此,多謝了!
來自---
riskgirl
riskgirl
㈣ 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支撐點是什麼
一個城市最終的不管是靠什麼發展經濟都會體現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上,只是不同的城市根據自己不同的優勢來發展相關產業。但是覺得還是工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畢竟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都能依賴於它。
㈤ 一個城市沒有企業沒有工廠,他靠什麼發展當地經濟
沒有製造業的城市(國家),只會陷入空心化。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香港與新加坡。1999年,香港的GDP大約是新加坡的2倍;2010年前後,新加坡一度追上香港,甚至實現了超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堅守製造業,香港卻陷入了產業空心化。新加坡雖然土地面積很小,卻在航空航天、半導體、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製造業不強的國家,不足以言強。德國、日本,無一不以製造業立國。哪怕是坐擁金融霸權的美國,也提出了要振興製造業。從來沒有國家,可以依靠房地產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增長,製造業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樑骨」!
說他們最給力、最可愛,因為中小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出力甚巨,說他們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毫不為過。要知道,中小企業可是佔了中國經濟大半壁的江山:它貢獻了國家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
㈥ 桂林沒有工業和農業,那這里的人們都是以什麼生存的呢
桂林肯定是有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只是這個城市旅遊業是主導產業。桂林山水甲天下,這里有很多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旅遊景點,還有一些人文景觀。例如壯族風情,電影《劉三姐》拍攝地等。
發展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小,而且經濟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