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貴州如何藉助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
據統計,2017年,貴州全省手工業產值達60多億元,帶動百萬餘人口就業。貴州民族傳統工藝生機勃發、帶動百姓增收致富的背後,是傳統工藝工作站發揮了巨大實效。
2016年以來,在文化和旅遊部支持與指導下,相關企業、高校和機構先後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貴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黃山等傳統工藝聚集地設立了10多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同年5月,貴州省文化廳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率先成立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以工作站為平台,開展研修研習培訓、示範引導、品牌培育,提升傳統手工藝的市場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文化富民經驗和模式。
2、「創意+」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如何讓過去很受歡迎但在現代逐漸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產品,轉化為適應當代人休閑娛樂、怡情美育的創意手工藝?貴州非遺傳承人中出現了不少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技藝精湛,了解外界的信息,擅長根據客戶的需求組織生產,這加快了貴州傳統工藝實施「創意+」、融入現代生活的步伐,提升了傳統工藝的市場競爭力。
在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內,出生於1985年的侗族藍靛靛染傳承人陸勇妹管理著一家以藍靛靛染和侗族服飾為主的合作社。抱著對藍靛靛染的熱愛,以及希望更多侗族姐妹回鄉務工的想法,在工作站的協調下,陸勇妹和同村的婦女們開辦了「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陸勇妹還利用縣政府的經費,開辦了精英培訓班。目前,合作社已有600多名社員,還取得了5項技術專利和9項外觀專利。
高校是傳統工藝「創意+」的重要源頭。
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建成後,貴州省文化廳與蘇州工藝美院聯合設立「創意貴州」項目。兩年多來,400多位蘇州工藝美院的師生前往苗族、侗族文化的相關區域開展非遺採集、工藝尋訪,研究研發,開展「雷山篇」「黎從榕篇」主題設計項目,形成了1500多組設計成果。其中一部分優秀作品已被當地民族企業轉化應用到實際生產和銷售中。
2015級首飾設計班畢業生高永星的首飾設計作品《鏡·靈》,靈感來源於他在調研中的所見所聞。「在岜沙侗寨里看到的霧靄朦朧的山、肇興標志性的侗族鼓樓、堂安靈秀生動的梯田、榕江的亭台樓閣,都是我的創作原型。」高永星告訴記者,這一系列作品,結合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銀、貼近生活的銅和寓意自然的黑檀三種材料,通過設計這個產品,是想留住當時在貴州那種被震撼、被感動的感覺,表達出自然的感染力和包容性。
蘇州工藝美院2013級畢業生鳳佳琦帶著自己的畢業設計課題《雷山印象》來到雷山,把研究成果運用到了她在西江千戶苗寨開設的青年旅社「深山所在」品牌形象設計中。
東北姑娘鳳佳琦選擇到貴州創業,源於母校組織的田野調查。她意識到貴州「遍地是寶」,卻「養在深閨人未識」。她和當地的蠟染匠人合作,開了一家特色蠟染設計體驗館「三木九」,每年設計製作大量的蠟染特色旅遊品,遠銷海內外,為當地傳統蠟染技藝拓展了新領域。
「在貴州,我能夠真正學以致用。」鳳佳琦表示,接下來,團隊將加大力度在電商、新媒體方面進行宣傳,讓貴州傳統工藝被更多人熟悉和接受。
來源:光明日報
B. 舉例說明中國近代工業與傳統手工業的關系。詳細點的!!!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傳統工業生產力發生了一些變革,主要體現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這是手工業從傳統向現代技術過渡的中間技術,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產生了若干積極效應:為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經濟區的興起,同時在某些方面為民族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從而豐富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中國近代工業化始於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官僚對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大規模移植,此後便艱難地行進在一條"移植型"的工業化道路上。無論是當時的經濟界,還是當下的經濟史學界,人們往往將移植或引進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得失與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成敗聯系在一起,雖然這種聯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失敗原因,但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嗎?換句話說,"移植型"模式是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惟一選擇嗎?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說明在中國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還存在著一條通過傳統工業生產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漸進化道路。所謂傳統工業,是指以生物動力為主的手工業,與它相對的則是以非生物動力為主的機器工業。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國在華資本急劇增長,民族機器工業初步發展,中國傳統工業的生存環境十分不利。以工業化為特徵的"西力"既對傳統工業的生存構成壓力--工業化以排斥和取代傳統手工業為歷史使命,如中國傳統手工業中的手紡紗、制靛、踹布、土針、土燭、土煙等行業遭到嚴重摧毀,但是,要實現對傳統工業經濟整體的取代,並非一蹴而就,其過程是漫長的,同時工業化也對傳統工業的發展形成動力--為傳統手工業進行制度變革和技術創新創造了前提,如機紗的出現解除了手織業發展的"瓶頸",為手織業的改良創造了條件,西方的先進機器及工具的引進客觀上有利於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據統計,1891~1893年我國"機器及工具"進口值為1259176元,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工業化技術也刺激了手工業者的技術創新意識,他們在商會的支持下,積極籌組工商研究團體,謀求手工業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一個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實業研究團體,它的發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為使用原動力的工廠外,其餘11家均為規模不等的手工工場,在成立大會上被吸收的36家會員企業中絕大多數也為手工工場,該所旨在"開工智、聯商情、疏商團",每月陰歷初一、十五定期集會,共同研究手工業的變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工業出現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為主的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發展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產生了積極效應。
C. 說明如何理性看待現代科技在傳統手工藝傳承和創新中的作用
重量如何理性看待現代科技在轉動收入工藝傳承的創新作用,就是舊迎新
D. 傳統(服飾)手工藝的傳承與超越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傳承與超越——「首屆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學術研討會」
編者按: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工業化產品無法取代人對手工製品的需求,為了對傳統手工藝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創造和培育現代手工藝文化,2005年11月1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了首屆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及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討論。
杭間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在我們的身體與現代文明不斷沖撞的過程中,手的意義在被重新發現,傳統手工藝通過現代感情建立了能體現當代人的精神和美學價值的工業創造,既滿足中國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現實需求,又能實現保留本土傳統文化的生活理想,這就是現代手工藝的存在發展和價值所在。近年來各美術學院為中國的工藝美術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為了繼承學院的優良傳統,發揚設計藝術學科的綜合優勢,注重於傳統手工藝這種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現代感情,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創造特色的現代手工藝文化,我們聯合南京藝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所兄弟院校舉辦此次 「首屆現代手工藝學院展」,並決定以後由各個學院輪流主辦,繼續進行下去。學院的使命是在當代的藝術和設計有史以來最商業化的時候,保持藝術和學術純粹的張力和良知,因此,本屆學院展只是一個起點,將會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馮建親 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手工藝這個主題非常好,手工到了現代是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從發展規律來講,機械化生產發展到一個階段,手工的勞動價格就提高了,所以現代手工藝的發展恰恰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標志。我們今天在這里舉行首屆現代手工藝的學院展,其價值正在於此。
李當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首先,我代表學校向「首屆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及研討會的開幕表示祝賀。我想要在這里講這么幾點:首先,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表示祝賀,那麼從加盟清華大學以後,特別是在我們新的教學樓落成之際,召開這次學院展和研討會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二點是,美術學院這座新樓是在清華大學里邊僅次於主樓的第二大建築。對一個學院來說,是學校寄予的希望。希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發展的更好,為清華,我們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劉大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教授:
現代手工藝這個選題非常有意義。今天五所院校的學院展,發揮了各校的學科優勢的手工藝品,使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彩,給現代的科學技術,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新的觀念。這個命題將非常有前途,會得到全國設計院校的普遍關注。我們美術界也期待著你們的展覽取得越來越多的成果。
潘魯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我想接著馮院長提到的幾個問題談一下:手工藝術、手工文化,我感覺應從三個方面去界定它。現在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是因為我們傳統的東西已經丟的差不多了,需要保護、搶救和弘揚,這一塊是中國傳統遺存的東西。第二塊是行業,工藝美術行業也好、過去的傳統的作坊產品也好,它是和市場緊密結合的。第三塊就是大學的教育,如何把傳統的東西和市場的東西化為學校教育的內容。
今天的主題是手工藝術的學院展,更應側重於關心大學應該做什麼。我們要創造的產品,無論造物也好、造美也好,最終實用的對象是人,那麼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研究的問題應該是大學的責任是什麼。現在,經濟全球化是不可迴避的,而文化恰恰需要一種民族化,藝術需要一種本土化,本土的東西如何去挖掘,挖掘出來干什麼,我感覺應該與大學的教育結合起來。手工藝術不僅僅是工科或文科學科之下的一種教學方式,傳統的作坊式的教育,記憶性的教育,手把手的教育還是需要的。當前的大學手工文化教育面臨著幾個問題,一是與文化和經濟的矛盾;二是與產業化、信息化的矛盾;再就是傳統觀念和現代觀念也是一種矛盾;還有就是教學與產業發展的問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先後成立了民藝研究所、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和現代手工藝術系。我們對手工藝術的研究和教學推廣是非常重視的。通過五校的聯展和研討,希望能梳理出一個在傳統文化的保護、手工文化的保護和行業發展之外的問題,就是作為大學應該怎麼做,大學的責任是什麼。
郭線廬 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
這次展覽的定位是「繼承、保護、發展、創新」,而重點是創新。對於現代手工藝,從學院的角度看,我個人有幾點認識:第一,通過這次展覽啟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動手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我們為了提高學生在製作手段,在教學上給他們創造條件。我們收藏了大量的陝西的文物和民間藝術工藝品,同時祖先遺留下來的一些加工技藝對學生也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我們也要看到學生學習手工藝仍然受到三個方面的沖擊。一,市場需求。傳統的東西跟現在的市場在接軌上仍然有差異。二,新技術,現在的新技術使高速大批量生產已經不成問題,而手工製作和加工速度太慢。三,追求與「國際接軌」的觀念對學生的影響。西安美院在動員學生動手的基礎上,鼓勵讓他們走和新技術、新觀念相結合。這次展覽為我們五所院校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平台。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汪大偉講話:
我想講的是傳統手工藝訓練對當代美術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把傳統手工藝單單看作是一個行業和一個專業的問題,而是尋找自我,尋找人,尋找人自身創造力的問題。因為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標准化、程序化了,我們沉浸在一個被半成品和二次產品包圍的環境里,在創造力方面的減弱了。所以我們提出在本科教育裡面,把手工藝這門課列為專業基礎課。我們籌建了玻璃、陶瓷、首飾、石頭、木頭等五個專業工作室,作為全院的公共實驗平台。當學生進入工作室以後,學生真正發現了自我,發現了創造,發現了自己的美和存在的價值。而且是動手能力的發現,更是學習傳統手工藝、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希望能夠使學生從當今標准化、程序化、格式化的生活中間解脫出來,來培養他們的創造和創意能力。
田自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是「傳承與超越」,一是傳統問題,一是手工問題。現代年輕人的傳統意識不夠。人要有自己的祖先和歷史文化,要傳承下來,不能忘本。我希望現代人要重視傳統的東西。如果沒有傳統,就沒有根,就沒有自己的特色,這是我們的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要求。盡管現在是工業時代,但是不要認為手工是落後的。傳統手工它體現的是人的創造,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一個民族的地方特色。談發展我認為不要忘記兩個條件:一個是自然場,一個是社會場,自然場就是指環境,五個環境;社會場是指政治和經濟,包括現在加入了世貿,要善於對待一些變化。這次展覽的一些作品體現了現代化,也有不少作品有傳統的成份。這個方向我覺得是對的,傳統和現代永遠不能分離。
喬十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這個展覽的名字是「傳承與超越」,如果只講超越,就超越到別的學科里去了。「學院展」的對面是產業,產業起一個引導和誘導的作用。日本的產業工業也有兩大體系:一是現代美術家協會;另一個是傳統工藝協會。前者主要強調用傳統材料來創造現代風格的作品,後者以傳承工藝技術為中心。客觀上講,技術的傳承是傳下去了,但藝術家變化太少了。但我們如果只講超越不講傳承,我們就不可能跟產業發生關系。所以首先是傳承,然後是超越。我們在傳承技藝和工藝方面是穩定的。從技藝上講,不能用新材料和新工藝來代替傳統的材料和工藝,我們可以增加新的材料來豐富它,代替的結果是傳統工藝的滅亡!超越的結果是產生新的東西。從文化上講,創造新的東西是好事,但是傳統文化是需要保留的。
呂品田 中國藝術研究院:
這個展覽的選題是非常有價值,有歷史意義的。對於手工藝的問題,我們是有信心的。這種信心的根源不是在於我們的一種盲目的自大或一種感性的認識,而是當現代社會以工業生產摧毀手工藝的時候,她同時也給手工藝帶來了新希望。現代人的生存方式離不開科學技術,但是科學技術本身不可能自我完善,自我解決,須要我們來解決。這其中就需要手工藝術。工業的發展本身就給手工藝術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這樣一種辨證關系決定了手工藝的發展前途。這次展覽的主題是傳承與超越。繼承與創新是在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繼承與創新是不可分割的。所謂的傳統就是具有創新可能性,具有創新力的東西。沒有創新力的不叫傳統,叫遺跡、古董。這次的展覽已經在傳承與超越的關系方面有所突破,已經改變了原有的那種單純的、割裂式的、絕對的來談創新問題。向傳統學習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只有遵循規律的創新才是好的創新,好的創新被大家認可,積淀下來就是傳統。所以傳統一定是創新的,而創新的東西一定會變為傳統。這個展覽是一個好的開端,讓我們感覺到了新手工藝術的信心、信念。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上海大學把建築系並到美術學院,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和現代藝術學院,和材料科學,和加工工藝聯合的機會。除了是一門學科之外,還是一種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是憑空產生,它來自於一個學科的建設。對於這個學科,我們是有優勢的,我們已經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建立了一個學術平台。三個學校的教學資源共享,教師互派,共同承擔科研項目。玻璃藝術文化產業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學科,二是設計和工程項目部,三是科學技術部,四是文化出版部,五是玻璃藝術和技術博物館。我們歡迎有玻璃藝術的大學加入到我們當中,一起共享取得的成果。
唐家路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傳統手工藝在時間上是相對於現代工業社會的機械化生產。他的歷史悠久,技術精湛是在傳承一個完整的工藝流程,採用天然原材料製作,地方風格還有民族特色。它可分為純粹審美性的手工藝術和民間手工藝兩類,民間手工藝的主要特徵是生活化,跟生活關系非常密切,民族性、集體性、地域性、工藝性、傳承性等。它跟傳統工藝相比,它的創造主體、生產方式和材料選擇、製造工藝、傳統方式功能、使用對象、審美取向、風格等有所不同。現代手工藝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它相對於傳統手工藝和民間手工藝而言,它是傳統手工藝不斷發展延續的形態,拓展了傳統手工藝的范圍和形式,增加了一些新的品類、形式、風格和材料。現代手工藝它一方面具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面還兼有實用性和藝術性。
在傳統工藝美術向現代設計藝術教育轉換的過程中,一度忽視了對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這就需要我們關注高校手工藝教學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這一方面要重視理論的培養,另一方面還要重視手工技藝的教育。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立了專門的手工藝工作室和研究機構,把傳統手工藝的研究和教學納入到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規劃中,開設了相關課程,既注重學習和超越,又注重手工藝的純粹性、藝術性和生活化的結合。
西安美術學院
現代手工藝會帶給我們什麼?一是新的審美和鑒賞。我們處在一個高技術主導的社會,這個社會製造了閑暇、製造了心理壓力,同時也製造了機會。傳統手工藝給我們製造了閑暇,這就要求藝術展覽應該走出藝術院校,給外界的人提供觀賞的機會。現代社會製造的心理壓力,它的一種很重要的疏導方式就是藝術。它同時又製造了機會,所以需要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藝術的提升和飛躍。二是創新啟示。從本學科的傳統資源出發來創新是很重要的。國外的創新來自於不同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而國內公認的自主性創新很少,而且創新的力度和產生的社會影響也不夠。材料上的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也可獲得一些創新啟示。三是新的情感的平衡。一味的致力於發展高科技,使人的情感已經被扭曲、異化,需要通過藝術的參與和互動來實現情感的平衡。最後是新的市場需求。市場反映了一種導向,也反映了一種需求。我們應對市場做深層的分析和解構。
南京藝術學院:
學院的手工藝專業都不是很景氣,一是因為現代設計對傳統手工業的沖擊;二是現在一些手工藝工廠都設在中小城市,而學生都願意去大城市發展。三是很多學校從教學思想和管理上對手工藝重視不夠;再就是大部分的學生想學藝術設計,而不想學手工藝,因為設計比較好找工作。我覺得將來手工藝有可能向精緻化、實用化方向發展,這樣它更能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我們對待傳統設計的態度應該是,傳承與現代同步,傳承與創新同步,傳統與現代交融,理論與實踐並重。
張夫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手工文化、手工藝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一個民族的風貌。中國的手工藝文化,應該是東方手工藝文化體系的一個典型代表,所以需要我們發揚廣大。進入21世紀以後,我們的生活開始同一化、類型化,缺失了個性化和人文化,我們渴望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別希冀高情感和高科技能夠在這里取得一個平衡。因此學習傳統的手工藝,倡導手工藝文化,這樣更能夠彰顯人的情懷,能夠發揚人文精神。現代設計不可以取代傳統的工藝美術,設計、純美術與工藝美術應該齊頭並進,共同發展。
周劍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對於傳承與超越,從民族的審美來看,中國的琴棋書畫里的琴、書、畫是手的文化,也就是手藝。手工文化對一個民族的文化非常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文明程度和當時的整個社會發展狀況,以及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的智慧和能力的水平。因此我們要提倡、弘揚手工文化、手工工藝。當所有的民族處在一元化經濟發達和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發展時期時,這種文化和審美就是一個民族在世界之林站穩腳的立身之本。
何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認真思考藝術設計的本質、目的、目標以及設計教育培養的環節、目的,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巨大的變化和問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重新定位思考一下,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走向、過程和脈絡,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和展望。我們都肩負著培養人才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應該把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每一個院校的責任。希望今後大家能夠齊心協力,把這個事情做的更好,也希望我們的前輩更關注我們中國現代手工藝的發展,提出更加寶貴的經驗和意見,也希望在座的各位支持並踴躍的參加。
E. 傳統手藝該不該和現代因素融合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且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思想,而在這個時代。很多的傳統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到底應不應該融合現代因素,改變傳統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呢?
所以為何不早做改變,早一步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跟隨現代社會一起走向更長遠目標呢!而且傳統手藝本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出現的,不同時期的人就應該有不同的需求,傳統手藝是滿足老一輩人的需求,而現在要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就應該做出現代所需求的改變!只有這樣才可以走得更遠,更長久!
F. 民間手工藝如何與市場接軌
文化傳承如何持續保持活力並最大限度發揮其價值及影響力?藝術家、創作者、手藝人如何跳出舒適圈,聯合其他領域的力量和資源,讓創作融入生活?在近日於北京前門北京坊家傳文化體驗中心舉行的「文化新傳創變向善:民藝文化新經濟論壇」上,幾家文創機構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民間手工藝創新開啟了思路。
氂牛絨高端手工紡織品牌諾樂則是長期紮根於甘肅藏區,組織藏民處理與深加工氂牛絨製品。諾樂北京辦公室負責人多旦多傑表示,現在很多手工藝產品靠販賣背後的故事來吸引消費者,但即使故事再打動人,如果產品質量跟不上,其銷量和市場還是不行。諾樂尤其注重手工藝匠人與設計師組成的生產者環節,並相信只有手工藝匠人得到足夠的回報並為勞動感到自豪時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通過12年的摸索,創立於2005年的諾樂從最初說服一戶人家參與發展到現在約有120多名當地員工的規模,並形成了從氂牛絨收購、處理、深加工到走向路易威登、愛馬仕等國際品牌的一整條產業鏈。諾樂的工坊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讓當地藏民不需背井離鄉就能獲得穩定的收入,特別是留下了那些想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讓他們能邊工作邊照顧家庭。有的員工從不識字到會紡織、會英語、會電腦、會管理,甚至當上了模特,更大程度地實現了其個人價值。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G. 是什麼助推了傳統手工業時代的變遷發展
手工業
(1)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絲麻織業:半坡氏族時,產生了麻紡織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絲織技術有了進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業的國家。以後經歷歷代尤其是漢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絲麻織業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紡織業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
(2)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認識: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4)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5)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認識: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
在古代的手工業中,除以上五大行業外,還要注意制漆業、制鹽業和青銅業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工商政策,它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無疑是產生了消極影響。
H.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怎樣融入現代工業設計
摘要:本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闡釋了現代工業設計應如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設計之中應該充分體現文化元素,以此提升工業設計的品質與內涵。現代設計中需要融合本土文化的精髓,這樣的設計才能永葆青春。
關鍵詞:傳統文化;工業設計;融合
一、文化之於設計
什麼是設計?
我所理解的設計是用愛心規劃我們的生活和未來。所以設計師自身就應該具備這種愛心,並且要具備一種心理素質和狀態,只有好的素質和心態才可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而如何擁有好的心理素質呢?這需要設計者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個健康和富有活力的氛圍在背後支持他。而這種健康的氛圍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現代的設計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文化,世界各國種類繁多的產品設計無一不是根植於自身國家的文化上的。一件普通的產品就代表了一個國家及這個名族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以及設計者自身的審美准則和價值觀念。例如我們一看到法拉利跑車和阿瑪尼時裝就能夠感受的到義大利這個國家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熱情奔放,彷彿處處充滿陽光,同時富有浪漫的地中海情調。而當你看到一台Nikon相機,你會感覺到日本人做事的精緻和責任感。同樣還有德國人的理性,以及他們機器的品質和可靠性。這就說明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出各式各樣的設計感官,前提是這件產品他融合了他所依附的文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
如上所述,我們國家的文化有什麼特點,我們該如何將本土文化融入現代設計呢?
中國在過去的幾千年以來,是個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大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而我們的生產方式是以家庭為本的小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是以自然作為依賴的。而儒家文化是我國的主要文化,統治和影響中國直至今天。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繼承和發揮中國古代社會的禮樂傳統、以「仁學」作為分析和解決美和藝術的根本立場,為儒家美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孔子以恢復和維護「周禮」作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於氏族血緣關系的親子之愛看成「仁」的根本。孔子美學的基本點在於:一方面充分肯定滿足個體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處處強調把這種心理欲求的滿足導向倫理規范。根據這一基本觀點,藝術的愉悅作用被認為是必要的,可以發揮的,但這種作用同時也被認為只有使群體和諧發展才有真正意義。美學的合理性在於能導向倫理目的,個體的心理欲求必須與社會的倫理規范達到統一。儒家美學的種種理論觀點都圍繞著這樣一個基本點:以氏族血緣傳統為根基,追求美善統一境界,體現美學與倫理學的一體化。真正的仁人君子,修養必須是全面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還不夠。還須有審美和文化的素養;同樣,僅有文飾之美也不夠,還須有仁的倫理品質。
儒家美學不僅把美善統一作為一種理論追求,而且作為一種高境界的人生目的。此外,儒家美學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注重「天人合一」,在「天」(自然、自然規律)與「人」(人的意志情感)的統一中尋找美的本質。在儒家看來,只有天人合一才能達到一種「中和」的狀態,使情感世界處於和諧,使人心合乎規范,使行為合乎禮義。
三、將文化融入設計之中
而中國的工業設計從引進到如今,真正從我們本土的文化中吸收並發揚光大的可謂鳳毛麟角。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我們的工業設計還是在模仿和抄襲,絕大多數的企業和個人沒有意識到將傳統文化融入設計的意義。同時,社會的不重視又進一步造成對工業設計的忽視,我們的市場還是一個世界發達國家的加工廠,核心技術和價值在外國人手中,巨大的利潤被別人賺走,我們只是得到一些由剝削勞工、破壞環境為代價所換來的利益。
所以,要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很好的結合,除了要有一個好的環境以外,還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認識並且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化。一件沒有經過文化熏染的作品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一件產品不僅僅是要滿足個體的心理欲求,同時也要滿足其精神上的渴望。一味的模仿無非是在復制別人的精髓,我們要的是創造更是創新。「山寨」產品的出現就是充分的證明我們現在所處的境地。甘願成為世界的加工廠是沒有出路的,只有結合本土文化,進而從中汲取有益的方面經過提煉,這樣設計出的作品才更有競爭力。
工業產品的設計是藝術的物化,是將一個突發的靈感轉化成實物的再造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研究人與產品的關系和人與需求的關系。工業設計師就是文化的代言人,好的設計不僅僅一味著滿足了使用功能,而且體現了精神功能,並充當著知識載體這一角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和風格的代表。設計與文化的結合不是僅僅憑著設計者一時的好惡,任意的想像生成的,而是將生活中的文化內涵「顯像化」。工業設計必須依賴具體的文化環境,工業設計本身也是在創造一種文化,體現一種文化意識。工業設計師的工作,就在於從具體的生活行為中提煉出潛在的文化特質,使其演化為一種現代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方式。設計就是在引導人類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筆者結合傳統文化,為天津大沽炮台設計的「威鎮海門」兵勇系列旅遊紀念品。這組紀念品以傳統的士兵服飾為設計素材,結合了現代工業設計的方法,將本土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為一體。紀念品包括攝像頭、鬧鍾、音響等。
結語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設計中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設計中必須融入本土文化才有可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特別是像我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和造物文化淵源但還沒有走上設計正軌的國家,已經迫不及待,設計必須民族化。
我國的地方文化就是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認真地分析研究我們的悠久的傳統文化。
設計的民族化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膚淺理解和表面形式的簡單套用和照搬,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神韻」融入到設計中,運用現代設計的表現元素,體現傳統文化的意蘊。
I. 傳統手工業與工業革命之間的歷史聯系
二者之間具有歷史的承接性,正是由於傳統手工業不斷的改進,技術的進步,剩餘價值的出現,才一步步導致工業革命的產生;而工業革命本身又使得傳統手工業遭受打擊。
J. 你對傳統手工藝與文化創意融合的方法有什麼好的建議
傳統手工藝和文化創意融合可以起到一個互補作用,傳統手工藝可以寫文案來加重歷史感,在文化創意上可以加入傳統手工藝作為主題宣傳傳統文化。把傳統運用在創意周邊上面。aqui te 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