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NC編程工程師,機械工程師,機械設計工程師,機械工藝工程師,機械產品工程師,機械工業工程師
CNC編程相對獨立,就是給機床編程。後面那幾個機械方面的師都大同小異,有互通性。至於發展前途,這幾個工種都是強烈的技術工種,不是耍嘴皮子能搞定的,需要要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才能成為高手。而成為高手才能得到老闆的認識,如果是個菜鳥,別說被老闆重視了,可能多看一眼的機會都小。技術方面就是靠實力說話。提到創業,我只想說,這幾個工作裡面沒一個容易創業的,比如CNC編程,那你就要買加工中心,新的加工中心最便宜也要二三十萬,最爛的二手貨都要幾萬,有了加工中心你要能搞到訂單,這個也許比買到加工中心還難。其他的就不用說了。至於選什麼製造還是設備公司,沒什麼區別,只要公司需要這個職位的人就行,剩下的就是誰給錢多,誰那裡機會好就去誰那裡。另外加一句打擊你的話,不管你是本科還是大專畢業,從你描述看,你還沒進入過機械行業,現在要在這6個師里做任何一個,都有困難,因為你沒工作經驗啊。所以只能基本的開始。這樣吧,你的實際情況只有你自己了解,你就去招聘網站上對比一下,逐個搜索這六個職位,看看各家公司最各個職位的要求,然後對比一下你自己,看跟哪個職位最接近。就選那一個,因為那樣能找到工作的概率最高。我是做CNC的,七八年了,也算個師傅,如果你從未接觸過加工中心,也沒從事過CNC編程,沒有一點工作經驗的話,至少CNC編程這個工作你想馬上找到一個不太可能,當然,你如果在學校學過,又想做這行,可以看看哪個公司要不要學徒工。
總之這六個工種有如下特點,第一要想拿高工資,就要成為高手,成為高手一是在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如果只是一般水平估計也就3000塊的工資。第二這幾個工種都要求相當全的專業知識,比如CNC編程,你要懂加工工藝,刀具,機床性能,軟體造型及編程等等。再比如機械設計,如果你學過,就知道有很多計算方面的事。
算了,好多廢話,當中你能用到的也就幾句。總之,我個人認為,你現在的狀況,要想進入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工作都有難度,因為你從未做過,而這方面的工作,公司招人時第一個要知道的就是有幾年工作經驗。所以,你只能放低身段,從基礎開始。當然你要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公司多少估計要多給幾分面子的。其實從你問的問題就可以看出,你對這些行業基本沒多少了解。還有一種情況提供給你參考,CNC編程這行里有那麼一些人,沒學過這個專業,徹底零基礎,但在工廠跟師傅學,三五年後也有成為編程高手的。不知道其他五個機械方面的師里有沒有這種特例。
2. 數控編程師工作內容
數控編程師一般是針對首件零件,編制加工方案,以前數控設備不多的時候叫工藝員。就是安排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的。引入數控以後,上了年紀的工藝員不會編制加工程序,那麼就有編程師的叫法,但是還是需要掌握工藝工程師的基本常識,比如材料,熱處理,加工工藝,經濟性指標等。
現在各個工廠對這樣的人才是比較歡迎的。
3. 工業機器人的職位有哪些分別
工業機器人行業興起於這5年,從2013年開始在國內進入一個爆發期。主要原因在於2013年開始中國市場成為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場,購買了大量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大量的使用工業機器人。因此,中國也大量的需要工業機器人。
那麼工業機器人行業有哪些職業?
1、工業機器人編程調試工程師
這類工作就是負責機器人調試,包括焊接機器人,碼垛機器人,打磨等等。基本要求是熟悉主流的機器人品牌,例如fanuc,安川,kuka,埃斯頓等等。
基本要求:能夠現場接線,安裝,並且能夠熟練的進行示教編程。熟練的使用各類軟體包等等。
薪資:8000-1.5萬。
需求缺口:極其龐大。
2、 工業機器人機械設計專家
工作主要內容,進行工裝夾具設計,進行機器人工作站設計,需要熟悉機械設計,以及並且了解電氣結構。
基本要求:熟悉機器人性能,了解各類應用現場工藝,例如焊接工作夾具,打磨,去毛刺,上下料等等。
薪資:1.2-1.6萬
需求缺口:緊缺。
3、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修
工業機器人應用於維修,主要是部分集成商現場機器人維修以及機器人調試工作,同機器人調試工程師部分重合,但並不像調試工程要求高。
薪資:6-8k
需求缺口:非常非常需要,而且熟練的不好招聘。
4、 產品經理(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方向的產品經理,主要是針對國內機器人廠商,以及系統集成商的企業。例如汽車行業,電子行業,鋰電行業的產品進行,設計行業應用方案,並且開拓行業市場。
薪資:1.5-2.5萬
需求缺口:非常難招聘,基本都是四大家機器人出來的人。
5、軟體工程師(工業機器人方向)
機器人軟體工程師,其實分類比較多,包括運動控制方面,機器人應用軟體開發方向,以及機器人核心控制演算法開發方向。這方面的人基本都是非常的稀缺。
薪資:2.5-5萬(看資歷與項目)
需求缺口:基本需要研究生及博士學歷。
6、視覺工程師
視覺工程師,包括ccd檢測方面工程師,視覺企業是當下最多的企業,並且中小企業很多,應用場景非常廣泛,所以視覺工程師目前是比較吃香的領域。
薪資:1.2萬-2萬。
需求缺口:目前需求企業數量最多的職位。
7、運動控制演算法工程師
運動控制演算法工程師,要求比較高基本要熟悉全球不少比較主流的運動控制產品,例如trio,estun等等。還有不少需要會plc控制。
薪資:1.2-1.8萬
需求缺口:緊缺。
8、電氣工程師(運動控制方向)
電氣工程師,基本要求是會plc,更要要求會熟悉高級運動控制器相關應用。
薪資:8-1.5萬
需求:非常多。
4. plc工程師是什麼概念
你好,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稱PLC,是一種在工業中被廣泛應用的自動控制元件。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是計算機家族中的一員,是為工業控制應用而設計製造的。早期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稱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它主要用來代替繼電器實現邏輯控制。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裝置的功能已經大大超過了邏輯控制的范圍,因此,今天這種裝置稱作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稱PC。但是為了避免與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的簡稱混淆,所以將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稱PLC。
然而PLC應用與編程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自動控制領域發展的瓶頸。通過學習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程序設計使學員掌握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PLC控制系統硬體軟體的設計方法,可編寫復雜的PLC程序,為從事PLC控制系統的設計、調試和改造工作打下基礎。可以獨立承擔相關項目的設計與開發。
5. CNC工程師崗位職責
CNC工程師崗位職責:
1、編制本公司所有模具需數控加工之CNC程序,包括鋼料和電極,必須確保CNC程式正確無誤,加工安全;
2、根據生產任務,合理編制CNC程序和安排CNC加工先後程序,以確保模具生產進度;
3、嚴格控制CNC加工工件之表面光潔度與尺寸之精確度,以保證模具質量;
4、及時跟蹤CNC加工之模具、工件,以避免錯誤的發生,如發生錯誤, 需協同設計人員、制模師共同磋商,確定正確合理的解決方案;
5、正確管理電腦圖檔,以方便他人查驗、應用(操機人員或其他編程人員);
6、協助和努力完成設計課主管下達的任務,積極配合本設計部門與製造部門的協調工作;
7、完成領導交辦其它的工作內容。
(5)工業編程工程師是做什麼擴展閱讀
CNC工程師的崗位要求:
1、教育培訓: 精密工程,數控,機械加工工藝流程等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CNC工程師的認證,但可以參加機械工程師的資格考試。
2、工作經驗: 熟悉數控設備控制系統,熟悉編程中的G代碼和M代碼,熟悉各種數控系統編程和操作;具有良好的機械繪圖能力,能夠使用UGPro-EMasterCam等三維繪圖建模編程軟體;具有豐富的CNC機床維修、保養經驗;具有較強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組織與溝通能力。
6. IT工程師到底是干什麼的
全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
即信息技術
基本概念和所指范圍。
IT實際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硬體,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路通信設備;第二層是指軟體,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體,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體,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體、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體等;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體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利用其它決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決策者作決策(強調一點,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決策)。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IT是指什麼呢?在那篇文章裡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如果他就此打住,只從這一點出發,他的邏輯論證是非常嚴謹的,後面對《IT不再重要》發表不管支持與反對評論的人,在這一點上都是基本認同的(除了那些硬體和網路廠商外),筆者也認同這一點。整個文章里他對物化的IT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關注很多,基本沒有關注應用層面。但後面他講到大眾化趨勢時,又提到「信息技術極易復制」,則把IT又推到了商業軟體,這里已經邁出了「危險」的一步。在2004年他出版同名書時開篇就定義了他研究、類比過來的IT,「我用的『IT』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即所有被用來以數字形式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的硬體和軟體,特別強調的是,我只是指技術本身,我指的『IT』並不包括技術中流動的信息和那些使用技術的人才技能」,所以他所指的IT是指前二層。如果就這此打住,可能還是不會有太大爭議(這次又加上那些難受的軟體廠商)。客觀地分析軟體本身的特徵,的確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四個判斷標准中的三個即:稀缺性、不易復制性、不易替代性,卡爾本人也沒有否認而且是在強調IT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第四個判斷標准,即有價值。但他偏偏又把題目定成了「IT不再重要」,幾欲把整個IT一棍子打死!
可惜他在IT這一概念上是經常含混不清:一會兒指主機網路,一會兒又跑到軟體,在他後來出版的書里甚至經常「一不小心」就邁到了第三層,完全違背了他在書開頭所界定的IT范圍,如論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CIO發出的詰問等。有很多讀者、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當時就指出了這一點。後面其它很多人也因為這一點來攻擊他,甚至有人說卡爾乾脆就不懂IT,有可能是真的,因為他畢竟本來就不是做IT的。這也給我們搞研究的人也給予很大的啟示和警醒,對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套用其它方法來研究時要特別小心,否則會鬧出很多笑話。
這里筆者要強調一點,經常有軟體廠商(國內外的都有)宣稱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如何,就能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反正多是現在流行什麼就跟什麼,「與時俱進」)。不知道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且不按核心競爭力判斷的四個標准來推斷,試反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有多少上了信息化的企業已經虧損甚至倒閉?尤其是那些宣稱有幾十萬家客戶使用他們軟體的軟體企業該問問自己。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麼我們假設入庫、出庫、銷售、庫存等信息全是准確的,就能自動提高銷售、降低庫存嗎?如果說沒有上信息化之前,老闆可能還可因為看不見而糊塗但幸福地過過日子,那麼現在呢?只是痛苦地知道有如此多的庫存在倉庫里呆了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多的商品長時間占據著櫃台卻沒有帶來任何銷售額更不要說利潤!分析一下軟體廠商們宣傳「信息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現象,結論只有兩個:要麼這些企業不懂什麼是核心競爭力(我想應該大多數還是懂的,既希望他們懂又希望他們不懂,希望結果是懂是因為至少軟體企業還能懂一些管理理念而不是埋頭純粹一技術性公司,希望結果是不懂是因為這樣可以少被別人攻擊沒有職業道德,不知者不為過嘛),要麼是另有所圖。一般企業客戶與IT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IT企業與企業客戶之間的博弈,最後的結果往往會是次優選擇,即所謂的「檸檬效應」。在這點上,除了IT企業和從業人員要提高自身的職業操守外,政府或行業必須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培訓教育,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引進管理咨詢公司、監理公司等來改變這一博弈結局,以達到新的平衡,促進IT業更健康的發展。
信息技術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象一柄利劍或一枝好筆,買了它並不能一定保證你武功增進多少、字寫漂亮多少,還需要你不斷地去練習如何舞劍、如何寫字,信息化建設也需要你不斷地提升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才是真正核心也是最難的地方。功夫全在題外!信息化(數字化)目的並不是上系統拿幾個數字,它只是基礎,其核心在一個「化」字,把各種資源相關的信息整合起來後進行「合理化」、「優化」的配置。譬如用歷史信息來輔助做銷售預測、采購計劃、生產計劃、配送計劃、庫存計劃,並按照這些計劃下達指令並根據實際運行情況滾動修正計劃。美國哈林頓(Joseph Harrington)博士提出的計算機集成製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包含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加工製造、經營管理和售後服務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緊密相連、統一考慮;二是整個運作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數據的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過程,最終產品可以看作是數據的物質表現。如果上了信息系統卻不用它來輔助決策,還是按照原來的運作方式運作,則信息系統的作用可能只是限於解放某些崗位的某些工作,如統計報表等,且同時還會增加另外一些崗位的工作。大量經驗表明,如果不用信息系統收集上來的數據,要實現用來輔助決策的准確、及時、完整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信息系統只有用它才可能逐步提高其准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按照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標准,要構造核心競爭力,本質上只有整合能力才是,而且越外顯的能力越容易被模仿。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越少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構成核心競爭力。
就象哈佛商業評論編輯Hal Varian(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與系統系主任)指出的那樣:「卡爾說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競爭優勢,這一點他是對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還是一種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競爭優勢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花成千上萬的錢在數據存儲和獲取客戶交易數據上,但一大堆數據就躺在那兒、沒有經過分析、沒有使用,但是,在那些訓練有素的分析人員手上同樣的數據卻能產生巨大的回報!」這是一個數據豐富的時代,但同時是一個知識貧乏的時代!
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系統管理學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要把「過去的40年,更確切地描述為『數據時代』,而不是『信息時代』」,「將數據轉化為某種更有用的東西,需要相當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數組織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擁有一個資料庫或數據挖掘系統,與擁有其它技術一樣,是必要的,但對於高質量的信息和知識而言,則是不夠的」。
所以這里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一些經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信息=(Information)=數據+ 意義,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系列產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識(Knowledge) =解決問題的技能(skill),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麼?
智慧(Wisdom) =知識的選擇(Selection) 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智慧。行動則又會產生新的交易數據。
數據、信息、智能、知識、智慧、行動與管理活動之間存在多重循環關系。
同樣的高速公路、同樣的高檔車,開車的人不同將會開出完全不同的水平,這時更關鍵的因素--開車的本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初級階段,競爭比較粗放,可能主要是看誰能修好道,買好車。到後面,大家硬體基礎設施差不多,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個時候人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光有好道好車還不行,還得有舒馬赫這樣的頂級選手才能贏得比賽。企業經營與賽車還不太一樣,賽車有人制定規則,規定只能跑一樣的道,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錢的就可以買高檔的伺服器、小型機,沒有錢的就只能買PC伺服器;有錢的就可以用光纖寬頻,沒有錢的則只能用ADSL甚至撥號;有錢的可以花幾千萬去買SAP、Oracle,沒有錢的則只能用用金蝶、用友,甚至只有一些基本功能的小的進銷存或財務軟體;有錢的可以請五大幫他們制定符合未來趨勢的戰略並進行培訓,沒有錢的則只能*企業家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確,這是一場不太公平的競爭。但網路經濟來了,用卡爾的話說,就是IT技術已經變得「大眾化」,已變成商品。更何況ASP模式的出現,將極大的降低了企業信息化的門檻,昂貴的伺服器、網路、軟體費用的門檻被一下子降低了。好比雖然你有私家的寶馬、賓士,可以很快地到達你想要到的地方。但我也可以坐計程車差不多也能實現同樣的效果,再差點兒我有公共汽車、地鐵,只要很低的成本也能基本實現我的目標。但同樣的寬頻、同樣一套系統軟體,但使用的人一樣,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君不見同樣是使用SAP、Oracle或者金蝶、用友,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失敗的?還是那句話,功夫在詩外!
IT是信息技術的簡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感測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產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產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家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體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產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眾等
IT產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產品系統化 解決方案、信息系統 如華為、HP
IT產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產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產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產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產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信息技術、電腦、技術
7. 現在企業里的cnc編程員/工程師主要做什麼
兄弟你好,要看你是做什麼編程的,如果是五金模具,那就簡單一點.如是塑膠就難一點,還要拆電極.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你加我吧QQ1115681020
要給我加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