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均安三華工業園村改什麼時候動工

均安三華工業園村改什麼時候動工

發布時間:2022-08-31 06:17:29

『壹』 順德屬於佛山嗎

順德區屬於佛山市。

順德位於珠三角腹地,北接廣州,南近港澳,面積806平方公里,毗鄰廣州、中山、江門三市,連續六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一,九次獲評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

佛山是廣東省地級市,轄禪城、南海、順德、高明、三水五個區,全市國土總面積3797.72平方公里,佛山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1)均安三華工業園村改什麼時候動工擴展閱讀:

截至2018年12月順德區轄4個街道(大良、容桂、倫教、勒流)、6個鎮(陳村、均安、杏壇、龍江、樂從、北滘)。

1、大良街道辦事處轄19個社區居委會(南華、昇平、府又、中區、文秀、北區、金榜、新桂、順峰、雲路、新松、新滘、紅崗、大門、近良、南江、蘇崗、五沙、德和),2個村委會(古鑒、逢沙)。

2、容桂街道辦事處轄23個社區居委會(衛紅、朝陽、東風、容新、德勝、振華、容山、桂洲、紅星、細滘、海尾、幸福、紅旗、四基、南區、容里、高黎、扁滘、華口、容邊、上佳市、大福基、小黃圃),3個村委會(穗香、馬岡、龍涌口)。

3、倫教街道辦事處轄2個社區居委會(三洲、常教),8個村委會(永豐、雞洲、熹涌、霞石、荔村、新塘、羊額、仕版)。

4、勒流街道辦事處轄5個社區居委會(黃連、勒流、光大、新城、大晚),17個村委會(勒北、東風、新明、江義、扶閭、稔海、上涌、江村、南水、眾涌、龍眼、西華、富裕、連杜、新安、裕源、沖鶴)。

5、北滘鎮轄8個社區居委會(碧江、北滘、槎涌、廣教、林頭、碧桂園、三洪奇、順江),10個村委會(上僚、三桂、桃村、莘村、西海、水口、馬龍、西滘、高村、黃龍)。

6、陳村鎮轄8個社區居委會(舊圩、勒竹、赤花、錦龍、南涌、合成、永興、花城),7個村委會(弼教、石洲、仙涌、庄頭、大都、潭洲、紺現)。

7、樂從鎮轄5個社區居委會(樂從、平步、騰沖、沙滘、東平),19個村委會(新隆、葛岸、良教、上華、小布、荷村、大墩、小涌、岳步、良村、勞村、道教、大羅、路州、大閘、水藤、沙邊、羅沙、楊滘)。

8、龍江鎮轄10個社區居委會(龍江、龍山、蘇溪、西溪、坦西、排沙、陳涌、世埠、東涌、文華),13個村委會(旺崗、仙塘、沙富、集北、東海、官田、麥朗、西慶、萬安、南坑、東頭、左灘、新華西)。

9、杏壇鎮轄6個社區居委會(齊杏、杏壇、羅水、呂地、雁園、馬齊),24個村委會(海凌、桑麻、逢簡、龍潭、北水、吉祐、西北、上地、高贊、新聯、昌教、路涌、馬寧、馬東、西登、麥村、光華、古朗、東村、南華、右灘、南朗、光輝、安富)。

10、均安鎮轄8個社區居委會(均安、倉門、沙頭、三華、新華、天湖、鶴峰、南沙),5個村委會(星槎、南浦、沙浦、天連、太平)。

參考資料來源:佛山市人民政府—城市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順德區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順德區人民政府—基本概況

『貳』 順德民國第九區是現在什麼地方。

均安鎮

均安的得名,緣起於清代由三華、倉門兩村富戶合建圩市,取名「均安」,意為共同安居樂業。鎮境明清時期屬江尾、雲步、鼎新、福岸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九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於1956年3月仍稱第九區,1956年4月改稱均安區,1958年2月分設均安,南沙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均安人民公社;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叄』 關於順德地理

順德的地域,秦代以前屬百越地,秦代起隸屬南海郡番禺縣,隋代起屬南海縣,五代南漢時屬南海縣分出的咸寧縣,宋初重新並入南海縣,元代及至明初仍沿襲宋制。明英宗正統年間黃蕭養起義後,朝廷為了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於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縣的東涌、馬寧、西淋、鼎安4都37堡及新會縣的白藤堡劃出設置新縣,命名「順德」,意為「順天明德」。199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順德撤縣設市。 大良鎮 大良鎮歷史上是順德縣城所在地,1992年撤縣設市後為市人民政府駐地。明清時期分屬縣城和大良、古樓、小灣三堡。民國時期縣城稱大良鎮,城郊農村為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城仍稱大良鎮,1958~1959年曾名鳳城人民公社;城郊農村先後稱第一區、府又區、大良人民公社、大良區、錦湖鎮,1988年8月撤銷錦湖鎮建制,與縣城統稱大良鎮。 大良得名有兩種說法。民間相傳大良本名太艮,緣起於該地為古「太艮海峽」;建縣後,朝廷命官誤將「太」字的一點加於「艮」字之頂而成「大良」。學術界認為順德建縣前的史料從無「太艮」和「太艮海峽」的記載,"大良」應為古南越民族語音的遺留,意為「黃土地」。 大良鎮別名「鳳城」,緣起於古代城郭西枕鳳山,而鳳山得名則由於山形近似引頸長鳴的鳳凰。 歷史上,城郊農村是半糧食半經濟作物地區,主產水稻、甘蔗、香蕉、蔬菜、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有塑料製品、家用電器、機械、機電、電子等20多個行業。「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塘魚、生豬、家禽養殖。 桂洲鎮 桂洲的得名,相傳起源於開村時扶寧崗上長有桂花樹,人稱「桂花洲」,後簡稱「桂洲」。鎮境明清時期屬桂洲堡及容奇堡馬岡村地,小黃圃、高黎、東升三村屬香山縣;民國時期與容奇同屬第十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稱第十區,1956年起先後稱桂洲區、桂洲鄉、桂洲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2000年2月與容奇鎮合並為容桂鎮。 歷史上,桂洲鎮是半經濟、半糧食作物區,主要農副產品為塘魚、稻穀、甘蔗、香蕉、禽畜及頭菜。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用電器、打火機、燃氣具、燈飾、塑料製品、電線電纜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蔬菜、花果種植。 容奇鎮 容奇鎮古代本為西江支流邊的一個小漁村,以境內容山、奇山兩個小山崗得名。明清時期稱容奇堡,清末發展成為商業港埠。民國時期與桂洲鎮同屬第十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區級鎮,1958年與桂洲合並為容桂公社,1959年分出為容奇公社,1961年5月起恢復鎮的建制。2000年2月與桂洲鎮合並為容桂鎮。 歷史上,該鎮有相當的工商業基礎,繅絲業比較發達。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和外貿港口,主要工業行業有家用電器、針紡染整、服裝、五金機械、飼料等。 倫教鎮 倫教鎮古稱「海心沙」,明初更名「倫教」,相傳鄉紳鄭循齋治鄉有方,朝廷賜「倫常教化」匾額而得名。鎮境明清時期屬倫教、黎村、羊額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二區,1956年4月起先後稱倫教區、倫教鄉、倫教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半糧食半經濟作物產區,主產水稻、塘魚、甘蔗、香蕉,絲綢莨紗製作業也享負盛名。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重點行業有木工機械、染整、電子、玻璃、日用工業品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花卉、蔬菜種植。 陳村鎮 陳村鎮的得名,相傳東漢時此地出過一位姓陳的太尉,後人建祠紀念,地名因名「陳村」。鎮境明清時期屬龍津、甘溪、登洲、龍頭堡地,民國時期分屬第三、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分屬三、四兩區,1956年4月起分屬陳村區(鄉)和仙涌區(鄉),同年10月成立陳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商業發達,與廣州、佛山、石龍並稱廣東四大鎮;花果種植業馳名遠近。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用電器、五金機電、高檔建材、塑料化工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花卉、蔬菜種植和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勒流鎮 勒流的得名,緣起於鎮政府駐地北面的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支流本向東流,到此分出一條二級支流,逆轉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古時俗稱「額(逆)流」,因嫌其意欠吉,借用諧音改稱「勒流」,寫作「勒樓」,民國後統一寫作「勒流」。鎮境明清時期屬勒樓、黃連、江村、石涌、沖鶴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六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稱第六區,1956年4月改稱勒流區,1958年2月起分屬勒流鎮和富裕、大晚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勒流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交通機械、塑料製品、五金、塑料、中成葯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杏壇鎮 杏壇鎮政府駐地相傳古代由夏、譚兩姓開村,後人諧音取孔子講學的「杏壇」為名,標榜為文教禮樂之鄉。鎮境明清時期屬龍諸、馬齊、古粉、馬寧、昌教、北水、逢簡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稱第八區,1956年4月改稱齊杏區,1958年2月分設杏壇、龍潭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杏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甘蕉、香蕉和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用電器、紡織印染、塑料、食品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水果、蔬菜種植。 北滘鎮 北滘鎮境古代有100多條涌,統稱其地為「百滘」,後取諧音改稱「北滘」。明清時期屬桂林、都粘堡及龍頭、新良兩堡的一部分,民國時期分屬第三區和第五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分屬三、五兩區,1956年4月起分屬陳村區和樂從區,1958年2月劃入陳村鄉,同年10月成立陳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從陳村公社分出獨立建制,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半糧食半經濟作物產區。改革開放後,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除家用電器,還有燃氣具、禽畜飼料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水產品、禽畜養殖和水果、花卉種植。 樂從鎮 樂從的得名,緣起於鎮政府駐地清代俗名「六松圩」,因該圩場內有六株松樹,故稱。民國初年以諧音正式命名為「樂從圩」。鎮境明清時期屬葛岸、平步、鷺洲堡及新良堡的一部分,民國時期劃為第五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五區,1956年4月改稱樂從區,1958年2月分設沙滘鄉和勞村鄉,同年10月成立沙滘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稱樂從區,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塘魚、甘蔗、蠶桑。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傢具、燃氣具、家用電器、建築材料等。傢具、鋼材專業市場遠近聞名。「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龍江鎮 龍江鎮以江流曲折紆繞、勢若蟠龍而得名。鎮境明清時期屬龍江、龍山、甘竹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七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七區,1956年4月改稱龍江區,1958年2月改稱龍山鄉,同年10月成立龍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龍山」改為「龍江),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和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傢具、啤酒、家電、紡織、化工等。傢具批發市場規模龐大。「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均安鎮 均安的得名,緣起於清代由三華、倉門兩村富戶合建圩市,取名「均安」,意為共同安居樂業。鎮境明清時期屬江尾、雲步、鼎新、福岸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九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於1956年3月仍稱第九區,1956年4月改稱均安區,1958年2月分設均安,南沙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均安人民公社;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塘魚、甘蔗及頭菜。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磁性材料、塑料製品、制衣、製鞋、化工、機電、食品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蔬菜、水果種植。近年興起以水鄉風情為重要項目的旅遊業。 德勝區 德勝區地域原屬大良鎮,包括南江、蘇崗、逢沙、五沙村,1993年6月為建設新城區中心而劃出設立。因地處容桂水道的德勝河段北岸,故名。歷史上,該地域是糧食作物區;改革開放後,沿105國道地段,成為市屬工業主要分布地,有燃氣具、製冷設備、發電、錦綸、油墨等規模企業,還有全國縣級首家四星級酒店仙泉酒店和順德新港

求採納

『肆』 淄川區嶺子鎮鞏家塢村工業園還建嗎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嶺子鎮,鞏家塢村的工業園區暫緩建設,調整了淄川區十四五規劃後,這個工業園要到2024年下半年才動工

『伍』 中山市黃圃大岑拆遷規劃時間

中山市黃圃大岑拆遷規劃時間為2022年1月4日。
1月4日下午3點36分,伴隨著一陣高昂的鳴笛聲,黃圃鎮大岑村低效工業園改造項目正式動工,一輛輛大型施工車開動,有序拆除工業園內的廢舊廠房。據了解,施工人員將集中完成100畝廠房的拆除收尾工作,這是當天各個鎮街同時進行的村鎮低效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工作中,清拆面積范圍最大的一處。

『陸』 均安歷史的情況

(一)明、清時期
明代置縣後,下設都、堡、村3個基層機構。均安隸馬寧都,下編5堡27村。清初仍沿用明制,光緒年間撤都建區,均安被編為第九區。從明至清,第九區隸馬寧都管轄,下設5堡27村:江尾堡——含倉門、石步、巷心、碧灣、沙頭、沙路;後來石步、巷心並入倉門,碧灣並入白藤堡的三華,沙路並入沙頭;於是江尾堡下轄倉門,沙頭2村。白藤堡——含白藤、馬滘、三華3村,後白藤分為聯芳等8村,馬滘分為高村等4村;於是白藤堡下轄三華等13村。鼎新堡——含良村,笏山、橋頭、磯頭、渡江、天壺、外村、南面、羅鍾9村;後渡江、天壺並入磯頭,笏山居民全部外徙,羅鍾並入南面,於是鼎新堡下轄良村、橋頭、磯頭、外村、南面5村。雲步堡——含對田、菱溪、南浦、沙浦、上街、欖屋、上屋、上村、豸浦9村,後對田編入南面,上街並入沙浦,欖屋、上屋並入豸浦,於是雲步堡下轄菱溪、南浦、沙浦、上村、豸浦5村。福岸堡——含福岸和星槎2村。
清咸豐三年(1853),白藤堡三華村梁姓移居馬寧堡的南沙開墾,同治年間築起防洪堤圍,名新圍。
清末,第九區被編為15鄉: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沙浦、上村、豸浦、三華、福岸、星槎、白藤、馬滘。除白藤、馬滘兩鄉外,其餘13鄉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間把這13鄉統稱為江尾洲。
(二)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基本上沿用清末的建制,但撤銷都和堡,區直屬縣政府管轄,第九區仍編為15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縣政府把原來的10區縮編為6指導區48鄉。原第九區納入第6指導區,下編4鄉16村:倉華鄉——含倉門和三華2村。六合鄉——含沙頭、良村、磯頭(包括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7村。雲福鄉——含星槎、福岸、沙浦、上村、豸浦5村。白藤鄉——含白藤、馬滘2村。民國三十六年(1947)3月原馬寧鄉的南沙劃入均安地域,設南沙鄉,於是原第九區下管5鄉。
(三)建國後
1、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明令恢復區建制,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直屬縣政府管理,下編6鄉37村1圩;倉華鄉——含倉門、天連(原倉門沙)、三華、新華(原三華沙)4村。六合鄉——含沙頭、良村、橋頭、磯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8村。雲福鄉——含沙浦、星槎、福岸、上村、豸浦5村。南沙鄉——含凌沿、安成、永隆、四埠4村。白藤鄉——含海邊等12村。馬滘鄉——含高村等4村。均安圩1圩。是年2月,原第八區蜆沙劃入雲福鄉星槎村管理。
2、1952年8月,原來的6鄉改編為12鄉1圩:倉門、三華、新華、天連,南菱(含南面、菱溪、外村)、雲浦(含沙浦、上村、豸浦),福星(含福岸、星槎及由蜆沙、螺沙、均地、上力4沙編成的四聯村)、四和(含沙頭、良村、磯頭、橋頭)、南浦、南沙(含凌沿、安成、永隆,四埠)、白藤、馬滘和均安圩。1954年設置行政鄉:倉門、三華、沙頭(含良村、磯頭、橋頭)、南浦、南面(含菱溪)、天連、新華、上村(含沙浦、豸浦)、星槎(含四聯、福岸)、南沙、白藤、馬滘12鄉和均安圩。
3、1956年4月,原12鄉1圩被縮編為均安鄉(含倉門、三華、沙頭、良村、磯頭、橋頭)、南浦鄉(含南浦、南面、菱溪、外村)、上村鄉(含上村、豸浦、沙浦、星槎、四聯、福岸)、新華鄉(含新華、天連)、南沙鄉、白藤鄉(含白藤、馬滘)、均安圩等6鄉1圩。
4、1958年3月,把磨刀沙、淋刀沙各村和白藤、馬滘合編為均安鄉(均安圩屬均安鄉管理)和南沙鄉2大鄉。同年9月,撤銷大鄉制,白藤、馬滘劃歸新會縣管理,建立均安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倉門大隊、沙頭大隊(含良村)、磯頭大隊(含橋頭、外村)、南面大隊(含菱溪)、南浦大隊、星槎大隊、四聯大隊、沙浦大隊,豸浦大隊、上村大隊(含福岸)、三華大隊、南滘大隊、黃蓬大隊、新華大隊、南沙大隊15大隊和均安圩。
5、1959年7月,原15大隊1圩被編為新華,南滘、黃蓬、倉門、三華、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含菱溪)、南浦、四聯、星槎(含福岸)、沙浦、上村、豸浦、安成、凌沿、永隆、四埠18大隊和均安圩。
6、1961年4月成立均安區黨委會,不設區級行政機構,原均安人民公社分編為均安公社——下編上村、上豸、下豸、沙頭(含良村)、東門、榮錦、磯頭(含橋頭)、外村、石步、華廟、巷心、聚龍12大隊。沙浦公社——下編沙浦、福岸、蜆沙、均聯、上力、興隆、堯天、埠隆、南浦、下力、菱溪、南面12大隊。新華公社——下編華豐、永豐、元龍、興仁、南滘、黃蓬、新寧7大隊。南沙公社——下編凌沿、新圍、東埒、永興、永隆、南安6大隊和均安圩、均安農場。4小公社37大隊1圩1場。
7、1963年1月9日,撤銷區黨委會管理制和小公社,恢復均安人民公社,下編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星槎(含四聯、福岸)、沙浦、上村、豸浦、三華、新華、天連、凌安(含凌沿、安成)、埠隆(含四埠、永隆)、均安圩16大隊1圩。1968年3月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7月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名稱,下編18生產大隊1圩。
8、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制,成立均安區公所,下編18鄉政府1圩政府。1984年2月16日縣人民政府批准均安圩編為區屬鎮。至此,均安區公所下轄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含對田)、菱溪、南浦、沙浦、上村、豸浦、星槎(含四聯、福岸)、新華、天連、凌沿、安成、永隆、四埠18個鄉人民政府和均安鎮人民政府。
9、1987年2月撤區建鎮,成立均安鎮人民政府,原區屬均安鎮政府改稱均安鎮辦事處,各鄉政府改稱村民委員會。
10、1989年,均安鎮各村民委員會改稱管理區。
11、1998年9月,均安鎮各管理區重新改稱村民委員會。
12、2002年,均安鎮18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街道辦事處合並為倉門、沙頭、天湖(磯頭、外村合並而成)、鶴峰(豸浦、上村合並而成)、三華、新華、南沙(凌沿、安成、四埠、永隆合並而成)、均安8個社區居委會和太平(南面、菱溪合並而成)、南浦、沙浦、南浦、星槎、天連5個村委會。

『柒』 均安天連小學2022年招生入學條件

摘要 招收2021年8月31日前年滿6周歲(即2015年8月31日前出生,含8月31日)且未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均安鎮戶籍適齡兒

『捌』 均安三華墟什麼日期

3 6 9 號是

『玖』 我杳詢一下廣東順德均安三華戶口是不是改為集體戶口

是的,因為均安這邊好多地方開發,集體戶口的話有利於征服集中管理。好,征地賠償等問題。

『拾』 均安鎮的建制沿革

從明至清,明代置縣後,下設都、堡、村3個基層機構。均安隸馬寧都,下編5堡27村。清初仍沿用明制,光緒年間撤都建區,均安被編為第九區。從明至清,第九區隸馬寧都管轄 ,第九區隸馬寧都管轄,下設5堡27村,三華屬白藤堡所管。後白藤堡分為聯芳等8村,馬滘分為高村等4村,於是白藤堡下轄三華等13村。清咸豐三年(1853),白藤堡三華村梁姓移居馬寧堡的南沙開墾,同治年間築起防洪堤,名新圍。清末,第九區被編為15鄉: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上村、豸浦、三華、福岸、星槎、白藤、馬滘。除白藤、馬滘兩鄉外,其餘13鄉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間把這13鄉統稱為江尾洲 。
清光緒十年(1894),法國攻打安南(今越南),朝廷為籌辦國防經費和招募兵勇,把順德縣劃分為十個團。光緒末把團改為區,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 。
辛亥革命後,基本上沿用清末的建制,但撤銷都和堡,區直屬縣政府管轄,第九區仍編為15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縣政府把原來的10區縮編為6指導區48鄉。原第九區納入第6指導區,下編4鄉16村,民國三十六年(1947)3月原馬寧鄉的南沙劃入均安地域,設南沙鄉,於是原第九區下管5鄉 。
建國後,1950年3月,順德縣明令恢復區建制,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倉華鄉合編為4村(含倉門、天連、三華、新華)。1952-1954年設置行政鄉,改編為三華鄉。1956年4月原12鄉縮編為均安鄉,三華恢復為村。1958年3月,把各村和白藤、馬滘合編為均安鄉,同年9月,撤銷大鄉制,建立均安人民公社,設三華生產大隊,建立大隊初期,以營、排為編制,由營統管大隊的村務、財務、經濟、社員分配等,下設四個排(1排文明、2排榮錦、3排東門、4排啟明),各排經濟獨立核算,設有集體公共食堂。1961年4月原均安人民公社分編均安公社,三華大隊分編為榮錦、東門2個大隊。1963年1月恢復均安人民公社,三華同時恢復原生產大隊建制。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制,成立均安區公所,三華大隊改制為三華鄉人民政府。1987年2月撤區建鎮,建立三華村民委員會。1989年撤村建區,建立三華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撤區建三華村民委員會。2002年體改後,三華村民委員會改為三華社區居民委員會。
三華早在宋末崔、周、梁、謝姓人已在此開村。開村時崔氏為大族,有三子名華夏、華胄、華傑,故取村名三華。村內碧灣村原屬江尾堡自成一村,清咸豐年間劃入三華,名東門坊,碧灣牌樓在1959年時被拆去。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歐陽氏兄弟遷至江尾,兄居於三華,後人口漸繁,現成為大族。境內分文明、榮錦、東門、啟明4坊。三華社區位於佛山市順德區西南偏南面,距區政府所在地18公里,地處均安鎮中心地帶,西北連豸浦,南接沙頭,東接鎮面,東南連接倉門,屬沖積珠江平原和低矮丘陵組成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居面積2.08平方公里,轄一個股份社和四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4001人,流動人口5000人。現有工企業145家,其中「牛仔服系列」制衣企業佔86家。集體商鋪(380間)10萬平方米,集體可支配收入1500萬元。2004年全居工農業總產值5.3億元,年人平分配6698元,股民分紅(每股)1000元。居委會先後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文明示範村」、「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合理利用我居現有資源,推進社區服務項目的建設,開設居一級的電子網頁,將社區服務的設施、項目內容分門別類地搬上網頁,為本區的網民群體尋求服務提供便利。
三華社區將區內8個居民小區統一由專業性較強的三華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統一對居住小區的環境、衛生、治安、綠化等事項進行規范管理。在商業區中心設有文明經營商業街,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戶」活動,並健全動態管理制度。
對村容、商業環境的環衛管理。我們實行獎罰工作制度,定期監督檢查評比,使環衛工作人員做到清潔後自覺保潔,定點不定時全日制服務。每年都進行四次立體式滅蚊、滅鼠大行動。共投入2500多萬元,興建了村中長400多米、寬13米的文錦路;高標准治理「華安涌」三華河段,在華安涌兩岸建起一個頗具水鄉特色,佔地2.3萬平方米的中心公園、佔地1.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山體公園,標准游泳池等康樂設施。此外,還將境內的山崗全面栽種上「美葉桉」、樟樹綠化樹苗,優化了區內生態環境,在村的中心建起多個小公園。為群眾營造了一個舒適恬靜、享受大自然的休閑娛樂場所。
對全社區4個自然片的1.2~2.2米的巷路全面擴寬,社區的道路(含內街)硬底化達100%,排水覆蓋率達98%,無害化池達95%。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三華社區居委會,堅持把開展群眾樂於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做到有組織,有場所,有經費,有成績,有激勵,從而使三華的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活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社區居委會先後成立了曲藝社、書畫攝影協會,象棋組、籃球隊等業余群眾組織,有效地促進各類文體活動的開展。居委會對這些群眾組織都實行專項撥款,保障了必要文體活動設施與基本的活動經費。
而三華曲藝社,是均安地區一支久負盛名的曲藝隊伍。曲藝社現有40多人。居委會每月撥出專款2000元資助曲藝社和書畫攝影協會作為活動經費。曲藝社及書畫攝影協會每次參加市、鎮的文藝演出和攝影、書畫大賽都取得可喜的成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質。

閱讀全文

與均安三華工業園村改什麼時候動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x5和x6哪個空間比較大 瀏覽:255
重工業工廠包括哪些 瀏覽:493
沙井潤和工業區有哪些好廠 瀏覽:246
大工業用電的概念是什麼 瀏覽:269
汽車半合成機油多久換一次 瀏覽:147
汽車駕到是什麼 瀏覽:520
保定到濟南的汽車多久 瀏覽:54
安微眾泰汽車多少錢 瀏覽:942
寶馬740哪個工廠生產的 瀏覽:602
兩門寶馬車有哪些 瀏覽:358
汽車電喇叭怎麼分低音 瀏覽:231
奧迪550二手車多少錢 瀏覽:279
西青有哪些工業園 瀏覽:106
寶馬i多少錢 瀏覽:780
賓士的導航在哪裡找 瀏覽:224
賓士gle500轎跑全國多少輛 瀏覽:34
汽車開十年了哪裡最容易出問題 瀏覽:514
奧迪室內車燈怎麼弄滅 瀏覽:515
汽車之家的全景怎麼看 瀏覽:833
汽車前束調節不能少於多少mm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