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地域發育程度是什麼意思

工業地域發育程度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31 01:08:51

『壹』 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集聚可以是自發形成,也可以是規劃形成。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一類是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工業地域分類:
1、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依靠當地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發展初步的加工工業,其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發展潛力小,如食品加工行業。
2、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內部聯系較復雜,形成的工業地域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可形成工業城市,發展潛力大,如石油化工區,鋼鐵工業區

『貳』 工業地域形成的條件和特點怎麼答

由生產上的聯系而自發形成或規劃建設而形成
工業地域
。在一個地區內,工廠之間、工廠內部的各個生產過程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不同的關系彼此聯系在一起。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一類是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前者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廠自發集聚形成的;後者中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引下,不同
工業集聚
而形成的。
(2)工業地域發育程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優勢:工業的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間的交流與協作,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弊端:工業「飽和」、污染加劇、各種資源供應緊張、交通負荷加大等。
發展特點:以當地
農副產品加工業
為主的工業地域:規模小、發育程度低、潛力不大。以現代化大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規模大、發育程度高、綜合性強、潛力大。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
——工業地域

『叄』 工業地域的形成 所有概念 地理必修二

•工業集聚•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如食...工廠少: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協作企業多,分為兩類。
(3)工業地域的性質;工業集聚•,工業聯系簡單,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面積大。•,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生產規模大,等,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在工業發展中,可分為兩類,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規模小,提高利潤。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工業的集聚的優點,獲得規模效益,最終降低生產成本: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如食品工業):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工業聯系復雜;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如鋼鐵工業區):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肆』 誰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2復習綱要I
復習目標: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課本難重點,並能解決相關問題;強化地圖和圖表的判讀和運用;能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第一章 人口的變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億(1987/7/11);中國13億人口(2005/1/6)。[記憶]3、人口增長的歷史階段(理解記憶)時 期人口變化特點原 因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慢 生產力水平低,死亡率高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較快 生產力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壽命提高工業革命開始後 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生產力、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死亡率逐漸降低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日本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佔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很多國家實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記憶)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記憶)人口模式 特 點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傳統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9、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記憶]
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1.2人口的空間變化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3、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比較: [記憶] 遷移原因 特 點 遷移路線二戰前 1.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
2.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 以集團性、大批遷移為主 1.歐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3.東亞、南亞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戰後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1.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2.定居移民減少,流動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亞、南歐、非洲人到西亞打工
3.南歐、非洲人到西歐
4、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記憶] 遷移原因 特點 遷移方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 1.計劃經濟體制
2.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建設
2.大量農村人口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和東北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 改革開放政策 自發遷移 1. 內地到沿海
2. 山區到平原
3.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民工潮」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7、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記憶]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2) 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系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
4、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記憶]
5、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從洪澇災害、水土流失、土層厚度等方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理解記憶]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范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7、農業地域的含義:[記憶]
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8、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記憶]
(1)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條件(3)社會經濟條件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能認識P45圖3.9,包括小麥牧羊帶位置)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進
10、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記憶]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發展措施:東水西調
3.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亞洲的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為主(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濕)
2、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 氣候以季風為主,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2) 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4) 人多地少,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
(5) 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7000年歷史)
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記憶]:「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1)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2) 單產高,商品率低
(3)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
作物:小麥、玉米
5、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 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運輸便利
(3) 市場廣闊
(4) 地廣人稀
(5) 機械化程度高
(6) 農業科技先進
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及生產對象[記憶]
分布: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生產對象:牛、羊
2、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記憶]
(1) 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2) 地廣人稀,地價地
(3) 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場放牧業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記憶]
(1) 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開辟水源
(2) 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業的分布及農產品[記憶]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
農產品:牛奶及乳製品
6、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 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7、乳畜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給一幅農業地域圖,要能識別其屬於何種農業地域類型,關鍵看從事何種農業
高一地理必修2復習綱要II
復習目標:
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課本難重點,並能解決相關問題;
強化地圖和圖表的判讀和運用;
能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2.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土地、水源、原料、市場、運輸、動力、政策、科技、鄉土情感等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導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導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導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導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3.工業類型:(按影響布局主導因素分類)[理解]
4.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記憶]
鞍鋼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地處原料地、靠近燃料地、初期用水、用地條件較好
社會經濟條件:靠近市場、勞動力充足、交通便捷
寶鋼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水資源豐富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水陸交通極佳、技術水平高、人才密集
5.從環保角度分析污染工業的布局(給出地圖會分析各個工業的布局位置)[記憶]
大氣污染:工廠設在居民區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地帶或與常年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
水污染: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體廢棄物污染: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6.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理解]
經濟角度
社會角度
環境角度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理解]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
2、工業集聚意義 [記憶]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理解]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記憶]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
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記憶※]
1.發展的區位特點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離鐵礦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理解]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記憶]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 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理解記憶]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政治條件
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5.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記憶]
分為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發展趨勢: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因素:[記憶]
1.經濟、社會、技術、自然等
2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原因
(1)、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2)、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
(3)、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5.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1.交通線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變化的影響[記憶]
交通線的發展:促進聚落空間形態沿交通線延伸發展
交通線的衰落:城市發展緩慢或衰落、城市空間形態沿衰落交通線方向基本保持不變
2.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稀少
山區地勢起伏大 商業網點密度小
交通運輸方式單一
交通運輸線路密集
平原地形平坦商業網點密度大
交通運輸方式多樣

3.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分布位置的影響 [理解記憶]
市場最優原則-----分布在城市幾何中心

交通最優原則-----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線,分布在城市道路交叉點,分布在市環路邊緣,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改造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1、 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記憶]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P96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一.必然性: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綱領:[記憶]
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三.途徑 [記憶]
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
1.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2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為――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
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伍』 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怎麼總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一類是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不同工業地域的發展特點
(1)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規模小、發育程度低、潛力不大。
(2)以現代化大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規模大、發育程度高、綜合性強、潛力大。

『陸』 南方地區工業地域是什麼

我也是高二的學生。
幫你回答吧。
按形成分:
1.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2.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按性質分
1.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
2.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柒』 1、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綜合整理自全國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工業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採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2)分類:按生產對象:採掘業、加工工業
按產品性質:重工業(主要為生產服務)輕工業(主要為生活服務)
2、主要的區位因素
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前景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產出,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五種主導型工業類型的特徵
3、影響工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的發展變化
(1)科學技術進步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鞍鋼與寶鋼的區位變化特徵:
共同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接近市場、接近水源
區別:鞍鋼——接近原料,燃料產地 寶鋼——接近消費市場
鋼鐵工業的三次變革:近煤型(動力導向型)----近鐵型(原料導向型)----臨海型(市場導向型)
(2)環境保護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3)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如政策變化、鄉土情感、個人偏好、 工業慣性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
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
第二種時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
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汽車組裝廠、生產流水線。
(2)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3)信息上的工業聯系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分類:專業化生產的工業集聚、共用基礎設施的工業集聚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
1.發展的區位特點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較近(如法國洛林鐵礦)
③充沛的水源(如萊茵河、利珀河、魯爾河)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使用)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提示:德國魯爾優化環境的措施:
A、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裝置和污水處理系統
C、植樹造林
4.遼中南工業區的特徵
(1)區位優勢: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與德國魯爾區相比,不同之處在於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遼中南水源供應緊張。
傳統工業區普遍存在問題(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等。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2.發展特點
口訣:「小、輕、散、低、散」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4.對我國溫州鄉鎮企業發展的啟示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
五、美國「矽谷」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①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學)
④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
⑤穩定的市場(軍事訂貨);
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3.我國中關村科技園發展
(1)與美國矽谷的相同之處:
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
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處: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完善和健全。
影響工業區位的成本因素較多,各項成本因素對不同行業的區位吸引力不同。下面是為大家總結了的工業區位知識點 及相關習題,各位同學趕緊學起來吧。
知識點歸納
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
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
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於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
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
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3、滬寧杭工業基地
(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
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
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4、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地區。

(2)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
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藉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資源不足
5、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范圍: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14個沿海開放城市(江蘇:連雲港、南通)、四個工業基地
優勢條件:
有眾多優良港口和通達國內外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海運航線;
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
經濟發達、技術雄厚、基礎好。
發展:
大秦鐵路、神黃鐵路;秦皇島港煤炭輸出港;秦山、大亞灣、田灣、嶺澳核電站;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6、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范圍:

以滬寧杭為中心工業區;以武漢為中心鋼鐵、輕紡工業;以宜昌、重慶為中心電力、金等工業發展;以攀枝花為中心鋼鐵工業;以西昌為中心的火箭發射基地;湘贛地區多種有色金屬工業等。
優勢條件:
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礦產、水利資源豐富;水運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廣闊
7、隴海-蘭新鐵路工業地帶
范圍:

連雲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蘭州、新疆烏魯木齊
優勢條件:
能源豐富、資源豐富;第二條歐亞大陸橋
8、義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

大批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鎮或農村。
相同點:(同上)
不同點:
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沒有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調整措施: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
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信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形成規模生產;
樹立品牌意識;
加大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9、「矽谷」
典型地區:

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
(2)社會經濟因素:
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
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10、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豐富水源。
(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開發早;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業資源支持;廣闊的市場。
特點:
煤鐵資源豐富;以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魯爾區)
11、沿江大開發
區位因素:
工業製造業基礎雄厚;
科技力量強;
水陸交通便利;
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
經濟腹地寬廣;
工業聯系好;
政策扶持;
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豐富的農副產品;
靠近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上海可獲得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等。
意義:
為提升江蘇製造業水平提供新的發展平台;
帶動兩岸經濟尤其是蘇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促進整個長江三角洲社會經濟的發展;
大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進一步促進江蘇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2、城市工業布局
區位因素:

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水源-產生污水工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遠離城區;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溫,廢氣不宜擴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業;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線分布;環境-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資源-城市外圍盡可能靠近資源分布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工業聯系-投入-產出聯系等。
13、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意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美國工業向西部和南部遷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興工業發展快,就業機會多;環境優美,污染少。)
1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五個工業區)
區位條件:

有利—島國,多優良港口;工業基礎好;
不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促進發展的原因:
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工業區位的選擇
1.從經濟效益上看
工廠應當選擇在具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只能有一個或幾個,那麼這類工業的區位選擇就以其主導因素為指向(或導向),如下表:
工業部門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 則
原料指向型工業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甜菜製糖廠、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等
接近原料產地
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鋼鐵、冶金(如煉鋁廠)、化學等重工業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
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皮革加工、制傘、製鞋等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工業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2.從環境效益上看
不同工 業對環境的要求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類型不同,其區位選擇的要求也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1)環境要求。
對環境十分敏感的工業,應建在空氣比較潔凈的地區,遠離煙塵污染嚴重的工廠,如電子廠、感光器材廠。
(2)污染程度。
污染程度
區位選擇要求
舉例
規模小、無污染
可以有組織地設在城區
服裝廠、玩具廠
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
可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
機械廠、倉儲區
嚴重污染
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
鋼鐵廠、水泥廠
(3)工業布局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3.從社會效益看
區位因素
區位選擇要求
政策
因國防需求、改革開放、解決就業等而將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地方
個人偏好
海外華僑到家鄉投資
工業慣性
工廠區位不合理,但因搬遷費用高、政府影響、對當地經濟保護等仍保留
文化傳統
消費習慣
文化傳統、消費習慣的地區差異,客戶的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水平等
一、選擇題

以寧波為龍頭、以寧海為基地,加上周邊的溫州、台州、麗水、義烏、桐廬等地,浙江省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文具產業圈。這里企業數量眾多、規模較小,產品物美價廉,是全球文具的采購中心和加工生產基地。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從工業區位因素分析,文具產業的區位選擇最符合下面金字塔圖中的
2.與浙江文具製造業有較大外貿往來的國家主要有
A.哥倫比亞、新加坡、韓國
B.美國、俄羅斯、德國
C.澳大利亞、越南、摩納哥
D.利比亞、古巴、南非
解析:
1.從工業區位因素分析,文具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因素是勞動力,區位選擇應布局在勞動力豐富地區。圖C中③點比重最大,是主導因素,C對。A、B、D錯。
2.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銷售到勞動力缺乏的發達國家,與浙江文具製造業有較大外貿往來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德國,B對。哥倫比亞、新加坡、韓國 、越南、摩納哥、利比亞、古巴、南非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A、C、D錯。
答案:1.C 2.B
二、材料題
材料一: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其出產的醬香名酒因其資源的依賴性、不可復制性和限量性而深受市場追捧,此地獨特的優質原料糯高粱更顯珍貴。其工業發展中堅持向山要地,發展「工業梯田」(是把荒坡、荒山建設成可用於工業生產的台階式土地開 發利用模式),昔日的貧瘠荒山變成了聚寶盆。下圖為貴州省仁懷市位置示意圖。
材料二:仁懷市當前城區地價 200 多萬元一畝,但周圍荒山發展「工業梯田」只需幾十萬元一畝。「糧食下田、工業上山」,仁懷市工業園區和城區統籌發展,許多「鄉下人」不需進城就可以變成需要上班的「城裡人」。
(1)根據所給材料分析仁懷醬香名酒工業園區建立的條件,並指出其建設中大力發展「工業梯田」的自然原因。
(2)為了打造「酒都仁懷」名片,仁懷市應如何發展醬香名酒工業園,請您給出合理化建議。
(3)分析仁懷發展「工業梯田」的意義。
答案:(1)條件:獨特氣候,是優質糯高粱產地;近赤水河,環境優美,水質好;品牌歷史長,價值高;市場廣闊,佔有 率高(答對 3 條得 6 分) 自然原因:仁懷市山地多,平地少,工業用地缺乏;(2 分)荒山、荒坡面積較廣,開發利用潛力大(2 分)。
(2)釀酒文化和創新科技結合,研發釀酒工藝;嚴控釀酒質量,夯實醬香名酒品牌;開發拓展醬香名酒種類和級別;拓寬名酒銷售渠道(答對 3 條得 6 分)
(3)降低企業的建設生產成本;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城市化發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勞動力就地轉化,增加了就業;保護了「酒都仁懷」的生態環境。(任答對 3 條得 6 分)
試題分析:
(1)仁懷醬香名酒工業園區建立的條件,可以從原料、水質、市場等方面回答,大力發展「工業梯田」的自然原因,可以從地形等方面回答。
(2)仁懷市發展醬香名酒工業園的措施,可以從嚴控釀酒質量、夯實醬香名酒品牌、開發拓展醬香名酒種類和級別、拓寬名酒銷售渠道等方面回答。
(3)仁懷發展「工業梯田」的意義,可以從降低企業的建設生產成本、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城市化發展等方面回答。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譚老師的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譚老師的推送哦)

『捌』 高一地理必修2總結(必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課程教材研究所)

新課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復習提綱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知識點重現
本章知識點邏輯聯系: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中國13億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長的歷史階段(理解記憶)
時 期 人口變化特點 原 因
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慢 生產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較快 生產力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壽命提高
工業革命開始後 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生產力、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死亡率逐漸降低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佔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很多國家實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記憶)
人口模式 特 點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9、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記憶]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3、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比較: [記憶]
遷移原因 特 點 遷移路線
二戰前 1.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
2.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 1.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2.從已知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地區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3.東亞、南亞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戰後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1.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2.定居移民減少,流動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亞、南歐、非洲人到西亞打工
3.南歐、非洲人到西歐
4、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記憶]
遷移原因 特點 遷移方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 1.計劃經濟體制
2.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建設
2.大量農村人口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和東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 改革開放政策 自發遷移 1. 內地到沿海
2. 山區到平原
3.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民工潮」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7、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記憶]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
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
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記憶]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記憶]
(1) 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城市形態的概念:[記憶]
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2、城市形態的類型:[記憶]
類型 團塊狀 條帶狀 組團狀
分布地區 平原地區 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
舉例 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 蘭州、洛陽、西寧、宜昌 重慶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理解]
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4、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記憶]
5、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6、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理解記憶]

8、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

9、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記憶]
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10、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一定規模後:由於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以下為縣城、建制鎮等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理解]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范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記憶]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中心地理論[理解]
前提:環境幾乎一樣的平原地區,人口分布均勻,區域的運輸條件一致

分離的圓形服務范圍 相切的服務范圍 六邊形的服務范圍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鄉村用地變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鄉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
一個城市等級提升的過程
一個區域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記憶]
4、 城市化的意義:[記憶]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5、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記憶]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的問題
初期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甚至停滯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比較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水平低;發展不合理(出現畸形發展);處於初期和中期階段
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處於後期階段
7、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記憶]
來源 危害
大氣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煙塵;工礦企業[排放的煙氣;各類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 污染物有煤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等有害物質,污染空氣,危害健康(倫敦煙霧事件、光化學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質變壞,危害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生產、城市建設、居民消費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白色污染、廢舊電池等)
雜訊污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築施工、社會活動 妨礙人們休息、工作、危害人體健康
8、如何建設「生態城市」:[記憶]
(1) 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
使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天人合一」)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3.1農業的區位選擇
1、農業的概念:[記憶]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2、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記憶]
(1)農業生產的位置
(2)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系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
4、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記憶]
5、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理解記憶]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范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7、農業地域的含義:[記憶]
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8、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記憶]
(1)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條件(3)社會經濟條件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進
10、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記憶]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發展措施:東水西調
3.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亞洲的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為主(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濕)
2、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以季風為主,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2)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4)人多地少,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7000年歷史)
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記憶]
(1)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2)單產高,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
作物:小麥、玉米
5、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運輸便利
(3)市場廣闊
(4)地廣人稀
(5)機械化程度高
(6)農業科技先進
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及生產對象[記憶]
分布: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生產對象:牛、羊
2、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2)地廣人稀,地價低
(3)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場放牧業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記憶]
(1)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開辟水源
(2)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業的分布及農產品[記憶]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
農產品:牛奶及乳製品
6、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7、乳畜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 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20世紀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 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玖』 求地理高中必修2知識點考點

必修2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 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1、 經濟效益
2、 社會效益
3、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離鐵礦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 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必修2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
3、環境問題的分布: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1、 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P96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一、 必然性:
1、 大的人口壓力
2、 資源短缺
3、 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 綱領: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三、 途徑
1、 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2、 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
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閱讀全文

與工業地域發育程度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工業工廠包括哪些 瀏覽:493
沙井潤和工業區有哪些好廠 瀏覽:246
大工業用電的概念是什麼 瀏覽:269
汽車半合成機油多久換一次 瀏覽:147
汽車駕到是什麼 瀏覽:520
保定到濟南的汽車多久 瀏覽:54
安微眾泰汽車多少錢 瀏覽:942
寶馬740哪個工廠生產的 瀏覽:602
兩門寶馬車有哪些 瀏覽:358
汽車電喇叭怎麼分低音 瀏覽:231
奧迪550二手車多少錢 瀏覽:279
西青有哪些工業園 瀏覽:106
寶馬i多少錢 瀏覽:780
賓士的導航在哪裡找 瀏覽:224
賓士gle500轎跑全國多少輛 瀏覽:34
汽車開十年了哪裡最容易出問題 瀏覽:514
奧迪室內車燈怎麼弄滅 瀏覽:515
汽車之家的全景怎麼看 瀏覽:833
汽車前束調節不能少於多少mm 瀏覽:960
寶馬x1放油口怎麼樣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