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2年撫順巿工業遺址公園旅遊規劃實施項目有哪項
2022年撫順巿工業遺址公園旅遊規劃實施項目有電鐵客運旅遊專線,規劃建設撫順市琥珀產業園區、西露天礦遺址公園工業旅遊區、紅透山工業小鎮、老虎台礦工業文創SOHO區。
(1)杭氧工業遺址叫什麼擴展閱讀:
工業遺產見證著工業文明的輝煌演變,具有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對於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近年來,市政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鍵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協商建言,為促進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邁上新台階作出了貢獻。
撫順是一座擁有百餘年工業史的重工業城市,曾經以「煤都」聞名中外,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之一。撫順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轉型,許多工廠、礦區停產或面臨停產。針對撫順工業遺產現狀,市政協予以極大關注,並在多年前就針對我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問題組織調查視察,提出意見建議,也得到政府及相關企業重視,如勝利礦豎井等工業遺產列為市級文保名錄,政協的重視與建議被採納吸收。
2017年8月,市政協經過廣泛聽取意見,並與政府相關部門多次溝通,共同商定從工業遺產分布狀況、保護情況、利用價值、存在問題等6個方面開展調研,以此確定選題。
2018年3月,市政協召開十三屆一次常委會議,把「加強撫順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專題協商納入當年政協常委會的工作要點。會後,市政協聯合多部門、民主黨派和相關專家學者即刻成立調研組。
「要把全市工業遺產這個『家底』摸清楚,用事實來說話,我們提出的意見建議才有針對性、可操作性。」「要做出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擔當,把工業遺產遺址保護好利用好,不要給子孫後代落下『埋怨』,也要讓他們記住城市鄉愁。」市政協主席劉國強在召開調研組協調會時說。
按照協調會要求,由市政協一名副主席帶隊,根據事先擬好的調研內容開展調研。他們歷時3個月,先後深入到撫順西露天礦、撫順石油一廠、撫順發電廠、龍鳳礦豎井、撫順鋁廠、撫順特鋼、撫順機械廠、東公園水廠、東洲新屯東街日式住宅群遺址等實地調研,發現重要價值的工業遺產遺址有60餘處,如果不加大對其保護力度,將只能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借鑒外省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經驗,市政協先後組織相關委員及專家赴北京石景山工業文化體驗園、河北唐山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等地學習考察,借鑒外地成功經驗,補齊保護利用撫順工業遺產這個短板。
同年5月,市政協召開調研組協商會,組織調研組成員對1份主報告和6份次報告展開協商討論,並邀請規劃、設計等政府相關部門和縣區政府現場解答有關保護與利用等問題。
針對工業遺產資源沒有詳細名錄、無專項規劃、缺少法律保護、被拆遷、損毀破壞嚴重等問題,如何將沉睡冷冰的工業遺產遺址,變成活躍增長的「熱經濟」?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及展望,市政協在深入調研、摸清全市工業遺產情況的基礎上,於2018年5月底召開了「關於加強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專題協商會,共同就如何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進行「把脈會診」。
會前,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指定21個市政府職能部門「一把手」到會,同時還邀請撫順石化公司和撫順礦業集團兩家主要領導也參會。與會人員就調研報告提出的問題、解決的思路與對策,都結合本部門分管的工作實際按照「一遺一策」工作模式,展開熱烈、深入討論。會議提出「保護人文、傳承歷史、融入城市、分區整合」的理念,「新舊共生、綜合利用、生態優先、整體開發」的原則,為全面保護和利用撫順市工業遺產貢獻出了政協方案。
專題協商會上,市政府主要領導明確指出,把此次協商會作為我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啟動會,並當場宣布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參會的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請市人大就開展此項工作啟動立法程序,要求市文廣局作為牽頭部門,盡快形成工作方案、建立抓落實的閉環體系,按照「一遺一策」的工作思路,將過去的「金飯碗」打造成未來的「聚寶盆」。
2018年9月,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門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撫順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會議確定,以撫順機械廠為切入點、「引爆點」,形成全市整體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策劃方案;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合作;建立長期的發展工作思路,逐步推進撫順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建設。
市政府在制定《撫順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2019-2028)和《撫順市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實施方案》中,把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寫進了規劃和方案中,同時,打造了電鐵客運旅遊專線,規劃建設撫順市琥珀產業園區、西露天礦遺址公園工業旅遊區、紅透山工業小鎮、老虎台礦工業文創SOHO區等。
市政府多渠道努力及融資,在天湖橋南的採煤沉陷區,佔地18公頃,建起了東北記憶工業主題公園,讓這座工業重鎮昨日的輝煌依稀閃耀。公園內放置了代表撫順工業記憶的62式輕型坦克、機車頭、電鏟、鋼包、龍門吊等數件展品,彷彿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⑵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有何意義
據報道,日前,由中國科協調宣部等機構主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名錄中有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
好在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工業遺產的價值,武漢、廣州、大慶等城市出台了工業遺產保護的地方法規,力圖「保護工業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此舉具有很強的示範價值。和歷史文化遺址不同,工業遺址大多具有「以用促保」的空間。北京798文創園區就是在原國營798廠等企業老廠區基礎上建立起的文化新地標,上海的1933老場坊、重慶的坦克倉庫等是這類模式的代表。如何讓老廠房、老廠址煥發生機,需要找到更多模式和辦法。
電影《鋼的琴》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落寞的鋼廠遍布著工業建設時期留下的廠房,老工人們靜靜站在遠處,看見不再冒煙的煙囪在爆破中轟然倒下,表情凝重。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太多太多的「轟然倒下」。工業遺產名錄的發布可以看作是一個提醒:城市管理者不僅要關注給城市新建了些什麼,更要思考給城市、給歷史、給後人留下些什麼。
⑶ 二里頭遺址的意義是什麼
二里頭遺址位於伊水、洛水之間的河南省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是我國古代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遺址,堪稱「華夏第一王都」。
伊、洛二水都是中華文明中著名的兩條河流,其間流淌的都是中華文明的歷史。
傳說很早以前,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之中,那孩子自己說他母親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訴母親:「臼水出而東走。」
母親睜開眼就見臼水出來了。告訴鄰居們快走,大家走遠了,回頭再看村子已經被水淹沒。他母親化為空桑樹,自己就在其桑樹中了。莘氏女收養了嬰兒,長大後非常有賢德,稱之伊尹。
洛水悠悠,彌漫神秘色彩。周公制禮作樂大功告成後,曾率群臣在洛水邊擺曲水之宴。他讓群臣沿水邊席地而坐,將叫做觴的木質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觴在何處羈絆打旋,離著最近的人就要飲酒一杯。據說,「濫觴」一詞就源於此。
二里頭遺址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期。是當時我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里頭遺址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自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
二里頭發現的主要遺跡宮城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中東部,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360至370米,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四周有牆,牆寬2米,殘高0.1米至0.75米。
牆外有環城大路,宮城內發現二組排列有序的宮殿建築群,分別以一號宮殿、二號宮殿為核心,並有明確的中軸線。
一號宮殿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迴廊;正殿之南為庭院,過庭院為面闊八間的大門。
三號宮殿建築基址早於一號宮殿基址百年左右,是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
同時,二里頭遺址內的墓葬有幾十座和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
二里頭宮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可視為以後歷代宮城的祖源。
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中有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器物全長超過70厘米,頭寬15厘米,身寬4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於有機物上,組成龍身和圖案,每片綠松石很小。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頭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松石。
在龍山時代至二里頭時代的貴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綠松石片,這些綠松石片原來均可能粘嵌於有機物上,而現在無法辨認。因此,這一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彌足珍貴。
龍形器的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我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雙輪車轍,證明距今3700左右,我國已有了雙輪車。
而二里頭的青銅器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二里頭遺址晚期的文化層還有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陶塑的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刻畫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里頭遺址,讓夏朝從傳說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信史二里頭遺址被學術界公認為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早在1899年和1928年,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由此,20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此後,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獲。從此拉開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建議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
⑷ 南通的風俗和特產是什麼
1、民俗:樂舞文化、僮子戲、踩文蛤 、哨口風箏、茶文化;
2、特產:
油饊子
早年,食品稀缺,用麵粉做的油饊子(南通有地方稱之"油麵"),加上紅糖,開水泡著吃,作為產婦的滋補食品,這種老風俗在南通不少地方至今還沿襲著。
西亭脆餅
作為通城特產的典型代表,脆餅可謂是陪伴著很多老南通的童年的經典記憶,餅底的酥脆,芝麻的香甜,西亭脆餅選用上等精白麵粉為主料,經二十八道工序,用手工製成。
如皋香腸
如皋香腸,又稱「如式」香腸,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香腸品種之一。可與「廣式」香腸媲美,被稱為「如式」香腸。如皋腸具有條理整齊、肉質緊密、肥瘦比例得當、乾爽結實等特點。
正場薰糕
正場熏糕,為江蘇省南通市漢族傳統糕點名產,產自通州區正場鎮, 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呂四海蜇
呂四海蜇,是江蘇的特產水產品,盛產啟東於呂四沿海,身體半球形青藍色,半透明。以質量上乘,加工精細聞名,是我國「海產八珍」之一。用白酒、香菜和胡椒粉調制的海蜇泠盤,脆嫩、透明、爽口。
3、名勝:蘇通跨長江大橋、定慧禪寺、文峰公園、南通三塔、張謇近代工業遺址、圓陀角風景區、法寶禪寺、水繪園、 狼山風景區、南通博物苑。
⑸ 怎麼去首鋼工業遺址公園
首鋼工業遺址公園還沒有興建,現在還應該叫做首鋼石景山主廠區,首鋼集團首鋼總公司,即首鋼大院。
在石景山路(長安街延長線)西端頭。
可以做地鐵到古城站,然後乘坐337、354、941可以到「首鋼廠東門」,直接進去就可以,不收門票。在古城地鐵站西100米的古城站乘坐58路直接進到首鋼主廠區裡面。鐧懼害鍦板浘
⑹ 關於京杭大運河上的橋的歷史故事 杭州上的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秦始皇的遺跡
秦始皇曾於公元前210年至錢唐,臨江瞭望,見波濤險惡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過江。秦始皇站立過的那座山頭從此名叫「秦望山」(現錢塘江邊六和塔西面)。還有,西湖寶石山上有塊大石頭,傳說曾是秦始皇的「纜船石」,後來被鐫刻成大佛頭,現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漢代石碑 西泠生輝
西湖「湖山最勝處」的西泠印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泠印社有一「鎮社之寶」——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頂巔的「漢三老石室」中。東漢石碑是杭州現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麗的湖山閃爍著熠熠光輝。
4.湖上仙山 晉代古剎
1600年以前的晉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來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葯家、煉丹術家,杭州人稱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結廬(抱朴廬)煉丹,這座山從此稱「葛嶺」,葛洪煉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來杭,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峰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鳳山奠基
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改錢唐為杭州(從此有「杭州」之名)。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縣治由虎林山(後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鳳凰山下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是為最早的杭州城。美麗的鳳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變遷圖,還有自隋代開通大運河(自鎮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從此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杭州經濟文化大發展。
6.唐代水閘 白傅留詩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長官)。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開築「聖塘三閘」,引湖水灌溉農田,作《錢塘湖石記》說:「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田十五餘頃。」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白居易當年築的聖塘閘,至今尚在湖邊。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寶塔 吳越遺韻
秀麗的西湖三面雲山,南北對峙兩座寶塔。都是北宋初年(吳越國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繹了歷史滄桑、民間傳奇。北宋開寶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吳越國最後一任國王錢弘俶決心「納土歸宋」,促成國家和平統一 。這時他寵愛的黃妃產子,為了慶賀並祈福,建造了這座寶塔,初名黃妃塔,後因地而名稱雷峰塔。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邇聞名。2002年於原址重建,再現「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萬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後2200多年歷史上,至少有過500多任地方行政長官,其中最受老百姓愛戴,至今還念念不忘的應數北宋時的蘇東坡。
詩人蘇東坡兩次來杭州任地方行政長官。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時,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公頃。他向朝廷上奏《乞開西湖狀》,用工20萬,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湖中堆島,外建三塔(座標),即今「三潭印月」。因詩人有絕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從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橋邊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10.十景題名 古剎駐蹕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康熙又4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孤山築行宮(今文瀾閣),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最有影響的是為「西湖十景」題名,改其中的「麴院荷風」、「兩峰插雲」為「麴院風荷」,「雙峰插雲」。康熙每次來杭,都從城隍牌樓(巷)上吳山進香,當年上山的御道石階尚在。還到西湖晉代古剎靈隱寺駐蹕,題寫「雲林禪寺」匾額,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