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崇陽縣的經濟
農業項目建設卓有成效,累計爭取國家投資土地項目79個,完成基本農田整理、低丘崗地改造和土地開發等項目18.33萬畝,建成高產穩產農田1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達到80%。完成青山、台山等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1萬畝。全縣擁有農機總動力15.11萬千瓦,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
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鴨產業、水果產業、竹產業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2.08億元,比2005年增加10.32億元,年均遞增13.4%。完成人工造林35萬畝,生態補償重點公益林43.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1.8%。 崇陽縣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完成舊城改造20萬平方米,新建城區10萬平方米。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普遍改善,城鎮人均住房10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14平方米。
城市排污系統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大氣污染不超過10%、水質污染不超過40%。
城鄉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區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占城市面積26%。1998年以來,全縣共植樹103500株,綠化荒山28.72萬畝。
電力消耗需求不斷增加。全社會用電總量36716萬千瓦小時,同比增加3249萬千瓦小時,增加9.7%。其中工業用電19215萬千瓦小時,同比增加2663萬千瓦小時,增長16.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0228萬千瓦小時,同比增加1025萬千瓦小時,增加11.1%。(數據截至2006年) 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93所,其中高中3所,職校1所,初中11所,小學77所(轄53所初小,34個教學點),特殊學校1所,另有公辦幼兒園29所;全縣在校學生80940人,其中,高中14366人,初中13535人,小學38427人,特殊學校36人,入園幼兒14576人。崇陽先後被列入了全省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縣、武漢「1+8」城市圈國家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改革試驗樣本監測縣;被評為湖北省規范教育收費示範縣、湖北省中小學後勤保障工作先進縣。
有各類科技人員6146人,其中高級職稱213人,中級職稱2167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辦科研開發機構20個,實施科技項目27項,開發科技新產品68項,有20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9%。
(註:以上數據截止至2011年) 全縣各類醫療機構2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181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0.6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12.9張。醫療設備較先進。
2010年,全縣共計36.32萬人參加合作醫療,佔全縣農業人口的98.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基本實現農村人口的「應參盡參」。同時,全面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為全縣兒童開展一類疫苗免費接種、麻疹疫苗強化免疫、乙肝疫苗查漏補種。開展兒童體檢與健康指導等保健項目,全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17‰,嬰兒死亡率2.64‰,新生兒死亡率1.53‰,均在規定的控制指標內。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凡參加新農合的孕產婦住院分娩落實不少於500元(住院分娩補助300元,新農合補助200元)的補助經費。 縣內有社會福利院13所,收養764人。
集體社會福利廠3家,固定資產28萬元,年產值35萬元,職工總數25人。
(註:以上數據截止到2011年) 崇陽縣灌溪寺,始建於唐初貞觀年間,據《崇陽文史資料輯》記載:「唐初,皇室國舅,信封佛教」,通令全國各地官員,把最適合奉佛修道建寺宇的地方,畫成圖像送給皇上備覽。崇陽縣所選地方寺前村鳳凰山下被皇上選中,於是國舅按圖索驥來到了崇陽,並投入大批資金建了佔地二十多畝,一座規模宏大的灌溪寺。「唐親國戚志閑祖師來此靜鏡修煉」,唐太宗及後來各代皇帝,文武官人都前來適時朝拜,可見當年灌溪寺的興盛和在全國寺廟的地位。
2. 崇州發展什麼項目最好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關鍵時期,是崇州基本建成「西部輕工名城,田園宜居之都,山地旅遊高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2011年初,《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經崇州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綱要》主要闡明未來五年發展戰略意圖,是「十二五」期間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總體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編制和實施各類專項規劃、鄉鎮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一城一都一高地」現代中等城市,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的行動綱領。
一、崇州「十二五」的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崇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緊緊抓住試驗區建設重大機遇,積極應對「5.12」地震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實現了城鄉統籌和災後重建的有機結合,加快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以來,崇州市各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綜合目標考核進入成都市三圈層先進行列。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5.5億元,是2005年的1.97倍;地方財政收入46.5億元,是2005年的26.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0億元,是2005年的4.78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億元,是2005年的2.1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46元,分別是2005年的1.80倍和1.70倍;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18億元,是2005年的3.6倍。
災後重建開創新局面。災區面貌煥然一新,率先在成都市實現了「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建設速度和水平列四個重災市(縣)第一。完成了以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為主的589個災後重建項目,實現投資101.7億元。全面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務,農村永久性安置房完工11917戶,災後居民安置率達到100%,公共服務設施超前建設,水平顯著提高。高水平完成實物總量為17億元的重慶對口援建項目111個。
統籌城鄉進入新階段。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完善,「三個集中」順利推進。已建成以榿泉、羊馬、懷遠為代表的66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含災後安置點25個),農民居住條件極大改善。農村「四大基礎工程」全面實施。確權頒證基本完成,「四證」頒發率達到99.1%,搭建了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完成農村產權流轉5000宗;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了農村建設用地最大化,實現了資源向資本的轉化;形成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五大機制」,推進了村級事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構建了「自主發展」體系;城鎮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按照「重建與發展同步、城市與鄉村互融」的思路,「十一五」期間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成46所市、鄉(鎮)、村(社區)文化站、室和敬老院建設,城鄉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高標准完成崇州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醫院、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和疾病控制、醫療救治及衛生監督三大體系建設,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立起與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保參保率達95.9%,社會保障福利水平不斷提升;綜治維穩工作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穩定,社會管理全面加強,榮獲了省級「平安先進市」稱號。
基礎設施上了新台階。「十一五」以來,崇州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公共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向前邁進了「20年」,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愈發明顯。確定了「六縱六橫三軌三站」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完成了重慶路、川西旅遊新環線、崇懷路、光華大道(崇州段)等省、縣級主幹道的新改建工程,暢通的內外交通網路體系基本構成;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電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全面加強;電網基礎設施改造加快,城鎮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天然氣基本實現主城區和鄉鎮管網建設滿覆蓋,污染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城鄉環境極大改善,為構建新型田園城鄉形態邁出了堅實一步。
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節能減排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截止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2%,關閉了全市所有水泥廠,工業廢水、煙塵排放達標率為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大袋82.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3%,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成功創建「四川省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榮獲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稱號。
(二)「十二五」的發展基礎及規劃綱要編制的意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以科學發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崇州市立足當前實際,著眼發展,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十一五」主要發展目標全面完成,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長遠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將更加註重內需主導、消費驅動,更加註重科學引領、創新驅動,更加註重民生優先、社會公平。崇州市作為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重要區域,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既面臨諸如外部環境的有利變化、平台載體的高起點搭建、發展基礎的全面夯實等難得機遇,也面臨諸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壓力、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區域間的競爭壓力等重大挑戰。為此,《綱要》的編制和通過,對於指導崇州未來五年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崇州「十二五」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發展戰略
崇州市委、市政府在認真把握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分析判斷國內外發展大勢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崇州市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按照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深入實施崇州市「一城一都一高地」的總體發展戰略。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三次產業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全面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全面加強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以生態環境為本底,著力推進綠色增長、可持續發展。到2015年,力爭基本建成「產業突出、城鄉一體、田園宜居、社會和諧」的現代中等城市。
(二)發展目標
《綱要》規劃出了崇州「十二五」的發展目標,清晰勾畫出了崇州今後五年的城鄉發展藍圖。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基本實現「一城一都一高地」的戰略目標,成為統籌城鄉和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樣板區,基本建成「現代中等城市」。
經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翻番達23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後半程階段。
產業結構:工業化進程加快,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穩步發展,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比重穩步上升,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4:50:36。
城鄉統籌:「三個集中」水平進一步提高,綜合城鎮化率達到50%,工業集中度達到80%。農村「四大基礎工程」深入實施,「六個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建成「省級文明城市」。
民生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更趨均衡化,城鄉公共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加率達98%以上,年度城鎮登記失業率小於4%。
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努力建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創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0年均下降16%,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全面完成四川省、成都市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46.5%。
對外開放:主動對准國際化,加強外向型經濟發展,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全面提高,投資規模和質量再上新台階。
(三)總體發展戰略
圍繞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戰略,崇州市提出了「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定位、產業功能區和城鎮發展布局的總體發展戰略。在總體功能分區上,將全市市域劃分為城市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鄉功能融合區、生態旅遊綜合區四個功能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功能空間布局。在城鎮發展布局上,將構建「1主1新6支點」為主的城鎮體系。在產業發展上,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崇州市產業功能區布局將力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構建全市「11346」,即:一區、一軸、三走廊、四園區、六節點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1、崇州「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定位
一城,即西部輕工名城.「十二五」時期,崇州市工業以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為主,著力實施「一園一心三基地」戰略,建設「西部輕工名城」。
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道路,著力實施「一園、一心、三基地」戰略,建設成都市消費類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建設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建成「中國女鞋基地」、「西部管材基地」 和「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催動玻璃、蓄電池、食品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集中集約發展,實現建設「西部輕工名城」的目標。
按照「一區一主業」和錯位發展的要求,加快編制消費類電子產業發展規劃,瞄準「千億元」園區發展目標,突出「兩個高端」(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狠抓招商選資、高端提升、企業培育三個重點,強化規劃、要素、金融、人才和軟環境五個保障,強力推進工業園區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質量不斷趕超跨越。力爭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05億元,佔GDP比重達到45.6%;園區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其中傢具產業達到500億元,消費電子及配套產業達到200億元,園區入庫稅金達到30億元。
「一園」即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富士康重大項目配套產業,發揮塑料光纖在該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大力引進高端電子信息企業,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崇州工業高端產業增長極。力爭到2015年,完成5平方公里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引進規模以上企業50家,產值達到100億元。
「一心」即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著力引進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入駐,打造崇州傢具區域性品牌。力爭到2015年,傢具年總產值達到15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40%。
「三基地」即「中國女鞋生產基地」、「西部管材基地」和「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力爭到2015年,建成「西部管材基地」,初步形成品牌裝飾裝修材料產業鏈,建成「西部裝飾裝修材料基地」。
一都,即田園宜居之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這是成都市今後一段時間發展的總體目標。主動對接『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總體要求,崇州市將深化完善全域規劃,規范城鄉空間開發,著力優化發展布局,提升統籌發展層級,加快構建以城市為核心,以重點鎮、區域中心鎮為節點,以路網為紐帶的網路化空間結構,推進繁華城鎮和優美田園有機融合,打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田園宜居之都。
圍繞建設現代中等城市的目標,崇州市將在「十二五」期間加快主城區升級,建設「濱江新城」、「濕地新城」,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基本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和聚集能力的西部「田園宜居之都」。力爭到2015年,城市人口達到25 萬以上,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以上,綜合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同時,以生態田園理念為統領,圍繞「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目標,推進街子、元通、榿泉3個重點鎮和懷遠、三江、雞冠山3個特色鎮及其他17個一般鄉鎮建設,力爭到2015年,城鎮人口規模達到11萬人,基本建成現代田園城鎮雛形。
一高地,即山地旅遊高地。崇州旅遊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厚重,具有山水相融、生態宜居的自然資源優勢,已被成都市納入龍門山脈整體發展的核心區域。尤其是2010年街子古鎮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更增強了『北部崇州』區域發展動力。按照崇州市委確定的打造「山地旅遊高地」發展定位,我們將結合成都龍門山脈國際生態旅遊綜合發展區的規劃,深度挖掘崇州的旅遊資源,高水平、高檔次開發打造集會議會展、山地運動、療養度假、休閑觀光、生態體驗等為一體的山地旅遊產業,使崇州成為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旅遊高地。
按照崇州市委「山地旅遊高地」的發展定位,崇州市將通過打造以雞冠山、文井江為主的「高端會議度假區」、以街子、元通、懷遠為主的「古鎮文化體驗區」和以重慶路沿線7鎮1鄉黃金走廊為主的「生態觀光休閑區」,著力推進旅遊產業向「高端」路線發展。在北部片區,重點推動琉璃壩「蜀山論壇」項目建設,加快實施鳳棲山居、西源豪庭、成都美村等重大旅遊項目,完成重慶路沿線旅遊開發策劃,促進2個起步區項目開工,完成三郎「意境區」一期項目建設,抓好街子古鎮文化大院建設和核心區立面風貌改造、重要路段路面改造。在中部和南部片區,加快打造羊馬新城,重點推進嘉裕五星級酒店、濕地公園等重大項目,深度打造羊馬北部現代農業創意園;實施榿泉林盤群打造,加速建設榿泉農產品加工聚集點;盡快啟動花果山「天府頤和」項目,配套建設旅遊服務設施,綜合提升花果山觀光農業檔次。
2、城市總體功能區和城鎮發展布局
在總體功能分區上,將全市市域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城市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鄉功能融合區、生態旅遊綜合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功能空間布局。
城市功能核心區,主要包括崇陽鎮和羊馬鎮,以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打造「西部輕工名城」和「田園宜居之都」主板塊;城市功能拓展區主要包括錦江鄉、濟協鄉、集賢鄉和大劃鎮,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城鄉功能融合區包括梓潼鎮、元通鎮、觀勝鎮、廖家鎮、崇平鎮、白頭鎮、隆興鎮、燎原鄉、榿泉鎮、江源鎮和三江鎮區域,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推進一三產業互動;生態旅遊綜合區包括雞冠山鄉、文井江鎮、街子鎮、三郎鎮、懷遠鎮、公議鄉、道明鎮、王場鎮的山區和淺丘,以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並重,推進國際知名的山地度假旅遊勝地建設,打造「山地旅遊高地」。
在城鎮發展布局上,構建「1主1新6支點」 為主的城鎮體系。「一主」,即崇陽鎮城市主城區;「一新」,即羊馬「濕地新城」;「六支點」,即榿泉、街子、元通三個重點鄉鎮和三江、雞冠山、懷遠三個特色鄉鎮。全面完成一般鄉鎮的升級改造,引導人口聚集,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化水平。
3、崇州「11346」產業發展布局
「十二五」期間,崇州市將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動力,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理念,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提出「11346」發展布局,構建全市「一區一軸三走廊四園區六節點」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區」,即為成都崇州市經濟開發區,以電子信息高端產業和傢具產業高端為核心,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中國現代傢具研發、製造和營銷中心,實現崇州工業向高端產業、產業高端發展,建成「富士康配套產業基地」。
「一軸」,即為城鄉統籌特色示範軸,以貫穿全市南北全境的懷雞路、崇懷路、崇雙貨運大道為軸線,統籌崇州北部生態旅遊資源、傳統特色手工業,中部工業產業、城市建設,南部現代農業生產加工基地有機鏈接,整體打造崇州產業、城市、文化和環境特色,帶動和促進軸線兩側區域互動發展、整體提升。
「三走廊」,即以街子—雞冠山為走向的北部山區旅遊產業發展走廊,以重慶路沿線6鎮2鄉為走向的淺丘休閑觀光、度假養生等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走廊,以羊馬「濕地新城」—崇陽「濱江新城」為走向的城市和服務業發展走廊,通過打造三大走廊,全面提升「田園宜居之都」、「山地旅遊高地」品牌。
「四園區」,即榿泉現代高新農業、花果山生態觀光農業、羊馬都市農業、白頭循環農業「四大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四大園區建設,帶動全市農業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建成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
「六節點」,即把崇陽鎮、羊馬鎮、街子鎮、榿泉鎮和三郎起步區、琉璃壩景區作為重點區域打造,促進人口和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域集聚,提升綜合實力和服務帶動能力,使其成為輻射帶動全市追趕跨越發展的重要節點。
三、推進《綱要》實施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在「十二五」期間,根據崇州市當前面臨的形勢和省委、成都市委的戰略決策部署,按照崇州市「十二五」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全市上下必須把握全局,狠抓關鍵,強化組織保障,強化規劃體系支撐和項目支撐,著力在事關全局的重點難點工作上,攻堅克難、科學推進,確保完成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崇州更好更快發展,全力確保實現崇州「十二五」發展新跨越。
一要努力實現產業優化發展新跨越。要緊緊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發展「兩個高端」為主攻方向,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道路。要優先發展新型工業,以富士康消費類電子配套產業為代表,著力實施「一園一心兩基地」戰略,努力建設「西部輕工名城」;積極發展房地產、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山地旅遊高地」和「田園宜居之都」;堅持農業高端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著力發展有機農業,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有機農業強市,推動農業「市場化、品牌化、規模化」,把崇州市建成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
二要努力實現擴大改革開放新跨越。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創新、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力爭將崇州市建設成為深化改革的先行樣板。要以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化理念,積極開展區域營銷,推進現代投資促進活動,加強多層次區域合作,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營造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社會環境,大力提升崇州市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三要努力實現新型城鄉形態新跨越。要圍繞「一城一都一高地」發展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快速推進崇州市現代田園城市建設。要高標准高質量抓好示範線建設打造,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現代田園城鎮。要加快完善交通、信息、保障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要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以就業創業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保障事業,促進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發揮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不斷促進社會和諧。要注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
3. 青山的湖北崇陽縣青山鎮
地處崇陽東南部,東鄰銅鍾鄉,西接石城鎮,南連通城,北通天城。全鎮國土面積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288畝,轄2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14個村民小組,11105戶,總人口5.4萬人。全鎮以崇青、崇蔡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
青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誕生了九三學社主要發起人之一吳藻溪,共和國少將趙國泰等歷史名人。
青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青山的水是崇陽「新四景」之一,同時擁有商周文化遺址,三國吳主孫權廟,千年青山洞,「地下龍宮」大泉洞,天靈山萬畝雷竹園,聖人禪寺等旅遊景點。豐富的自然景觀,成為遠近聞名的名勝寶地,使各地遊客心馳神往,紛至沓來。
資源布局。青山鎮背靠青山水庫,綿延數十公里的東西乾渠流經16個村,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東西部為山丘陵區,宜於林、特、牧、糧、葯並舉;西北部為平畈區,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宜於糧、油、豬、漁業生產;優質稻、蔬菜、西瓜、柑桔、柑蔗、雷竹、水產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已建成雙千畝無污染蔬菜基地。工業形成了水電、鑄造、塑料製品、建材、糧食加工、竹木加工、制茶、醫用紡織等支柱產業。
青山鎮領導班子實力雄厚,作風扎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黨委、政府憑借山水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進行招商引資,圍繞「工業強鎮、經濟重鎮、特產大鎮、旅遊名鎮」工作思路,狠抓落實,促進了全鎮經濟快速發展。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4286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2670萬元,農業產值20198萬元,人平純收入達2610元。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青山鎮共轄30所中小學,其中初中三所,完小18所,初小9所;在校學生8400人。現有教師382人,中學教師143人,具有合格學歷的佔81.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佔12%,小學教師239人,具有合格學歷的佔94.5%,其中有專科及以上學歷的佔27%,學校環境舒適,教學設備齊全,基本達到了「一無、二有、三通、四化、五配套」。
衛生保健先進。八十年代以來,青山衛生院規模不斷擴大,先後修建了門診大樓、住院部,增設了B超機、X光機、心電圖等先進設備,開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中醫科、結石科等科室,配有B超室、心電圖室、化驗室、放射科等輔助檢查科室。鎮下設17個村級衛生室,聘任高技術素質的醫護人員坐診,全鎮形成了以鎮衛生院為主體,村級衛生室協調發展的衛生網路體系。
城鎮建設成績斐然。青山、蔡墩兩個小集鎮佔地面積2.8平方公里,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居住2241戶、7350人,現有門店200個,日流動人員達到1萬人次,集鎮經濟產值營業額達到2650萬元。小集鎮水泥路面硬化500米,兩旁的下水道、花格板、人行道、路燈等裝飾一新,街邊兩旁綠化,成立了青山街道辦事處,專抓集鎮管理,治理「三亂」行為,強化門前「三包」,實現了集鎮的亮、綠、美。地稅、畜牧、廣播、農技、信用社以及3.5萬伏安變電站大樓拔地而起。相鄰集鎮的工業園區樓房建設鱗次櫛比,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文化站、微波站、轉播站、變電站、集貿市場、自來水廠、中小學校一應俱全。一個古樸清新、典雅別致新型城鎮漸具規模。
農業穩步發展,特色增效。按照「面向市場調結構,狠抓主業抓塊頭,突出特色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堅持「宜竹則竹,宜瓜則瓜、宜水則水、宜菜則菜」的原則,突出雷竹、西瓜、水產、蔬菜四大特色,調大特色產業規模,調優品種。至2004年,全鎮發展雷竹面積5000畝,西瓜面積1.1萬畝,大棚蔬菜8000畝,精養魚池2200畝,使農業特色經濟產值達到800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
工企業基礎強實,發展勢頭足。全鎮擁有工企業133家,鎮政府採取租賃承包個人出股、參股等多種形式,盤活青山磚瓦廠、天靈山林場、梓木林場等一批鄉鎮企業,全面推進民營化,依託資源優勢,大力招商,2000-2004年,全鎮共引進外商5家,投資共計10500萬元,先後建立了以世證、穩健為主的青山工業園和以晨祥、冰花雪糕廠、桂花酒業有限公司為主的團頭咀民營經濟小區。至2004年,全鎮民營經濟達到3070戶,從業人員5200人,民營經濟產值營業額達到1800萬元。
4. 眾望麻花 一小包 重量
75g一包
眾望小麻花是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的特產。崇陽眾望小麻花由於配方獨特,選料講究,生產設備精良,質量控制、檢測手段完善,產品質量優異,產品連續多年供不應求,暢銷於國內外市場。
湖北眾望科工貿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是以生產眾望牌小麻花為主的專業生產商。公司擁有熟練工人800餘人,管理人員50餘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25人。擁有崇陽縣天城工業園廠、白霓鎮廠及上海大望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個現代化生產基地。其中於2008年9月22日竣工投產的第三生產基地天城工業園廠廠區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總投資2000萬元,設計日生產小麻花12萬斤,年產值可達1.5億元,擁有自行設計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麻花專業生產線,建有按照現代企業標准設立的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及產品理化檢測中心。企業逐步邁向集團化。
5. 高梘鄉的自然資源
全鄉轄6個村,49個村民小組,2414戶,11642人,版圖面積8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6900畝,有林面積6294公頃。高梘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四季分明,是崇陽縣特產、礦產鄉之一。境內盛產大豆、紅苕、茶葉、花生、油菜籽、山茶油、野水竹筍干、野苦菜、蕨菜、獼猴桃、桂花蜜、百合、魔芋等為主的綠色食品。馬尾松、杉樹和楠竹等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2%尤其是毛柴老多;境內礦藏豐富,有石煤、鎢、金、鉛、鋅、磷、鈾、砷、透閃石、大理石等,尤其是石煤、鎢、鉛、鋅、鈾資源豐富,品位含量高;水利資源較豐富,除現有中山電站外,尚可建中山一、三級水電站,且投資小受益快。
高梘山高峰險,自然景觀獨特,頗具有旅遊開發價值。境內有聞名遐邇的「夜合山」(東山 在半山與小山交界出)、「觀音坐蓮」、「雙虎排牙」、「金線吊葫蘆」、「倒臨天燭」、「玉女含羞」、「印證石」等景點,栩栩如生,愈看愈神奇。
高梘是有名的革命老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羅榮桓、王震、張體學、陳壽昌等率部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曾在這里浴血奮戰,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1935年有名的高梘之戰就發生在這里。抗日戰爭時期高梘為抗戰後方大本營,武漢會戰之後,湖北東部大部淪陷,高梘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被選為湖北第一中學新校址所在地,為保證抗戰期間淪陷區學生的正常學習做出了貢獻。
工業經濟初具規模。鄉辦工業企業6家,村級工業企業12家,聯辦個體經濟90家,工業總產值達到650萬元。初步形成以石材小紅磚為主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23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524元,全鄉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經濟逐步發展,民風淳樸,商風誠信,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沿革
1949年分設義源、東山、高梘三個鄉,隸屬崇陽縣第四區,1954年除原三個鄉外,又增設石咀鄉,仍屬第四區,1956年將四個鄉合並名高梘鄉,隸屬崇陽縣蘇塘區,1958年改為高梘管理區,隸屬蘇塘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高梘人民公社,隸屬蘇塘區,1975年撤區並社時仍為高梘公社,1987年撤區並鄉時改為高梘鄉。
6. 崇陽工業區哪裡招工
湖北咸陽市崇陽工業區目前沒有查到網上有可靠的招聘信息發布,你可以托咸陽當地的親戚朋友幫你介紹,也可以直接去崇陽工業區管委會那邊的招聘告示欄里親自去找找看。我建議你去崇陽縣行政服務中心底樓大廳去做個求職意向登記,填完一張表格交給窗口工作人員就好了。這樣以後有合適你的招工信息就能及時通知到你了。非常有效可靠的。最後祝你找工作順利!
7. 湖北崇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嗎
截至2019年,不是了,已經脫貧了。
2019年4月29日,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和《湖北省2018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工作方案》等相關規定。
經縣級申請、市級初審、省級專項評估檢查,陽新縣、丹江口市、保康縣、秭歸縣、團風縣、羅田縣、英山縣、宣恩縣、來鳳縣、鶴峰縣等10個國家級貧困縣。
十堰市茅箭區、十堰市張灣區、南漳縣、谷城縣、興山縣、崇陽縣、通山縣等7個省級貧困縣,均已達到貧困縣退出的標准和條件,批准退出。
(7)崇陽有什麼工業擴展閱讀:
2016年,崇陽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8億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長9.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3.5億元,是2011年的2.8倍,年均增長22.5%;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81億元,是2011年的2.8 倍,年均增長22.6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億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長13.6%;
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033 元、12203元,是2011年的1.9倍和2.2倍,年均增長13.8%、16.6%。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持續高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增長1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9億元,增長10%;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15億元,增長13%;外貿出口3400萬美元,增長10.3%;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285元、13201元,增長9%和9.2%。
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崇陽縣退出貧困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級貧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