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般耕地怎麼變更工業用地
法律分析:農業用地轉工業用地的需要去建設單位進行申報,設單位或個人經有關部門批准後,持相關材料到建設項目所在地的轄區規劃局申請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規劃局收集齊報建材料後,交到規劃報建中心進行受理。規劃報建中心通知規劃股對已經受理的建設用地項目進行初審,初審通過後進行測圖並設計,之後進行審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七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下列原則編制:(一)落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嚴格土地用途管制;(二)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三)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四)統籌安排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用地,滿足鄉村產業和基礎設施用地合理需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五)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六)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數量平衡、質量相當。
㈡ 農業用地轉工業用地要怎麼辦理相關手續,若為租賃期限可以到哪年請不熟悉的人不要誤導,謝謝!
工業用地若為租賃最高期限50年。
農業用地轉工業用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具體的辦理程序如下:
一、申報:建設單位或個人經有關部門批准後,持相關材料到建設項目所在地的轄區規劃局申請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填寫《建設項目報建服務申請表》申報時需附帶以下材料:1、用地書面申請;2、村委會或居委會審簽意見;3、屬出讓轉讓須附送雙方協議及土地權屬證件;4、國家大中型建設項目或其他特種行業須附計劃立項文件和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二、受理:規劃局收集齊報建材料後,交到規劃報建中心,報建中心核實報建材料,在真實、齊全的情況下,開具《某某規劃局建設行政許可受理通知書》,送交建設單位或個人。
三、初審:規劃報建中心通知規劃股對已經受理的建設用地項目進行初審。規劃股根據規劃規范要求,通過現場踏勘對項目初步審查,如基本符合規范要求或有爭議的,上報局規劃審批例會集體討論研究,如根本不符合規范要求的,開具《規劃局不予建設行政許可決定書》,送交建設單位或個人。
四、測圖:對於規劃股初審通過的建設用地項目,報建中心開具測圖通知單,通知規劃勘測院測繪1:500用地現狀圖。測圖的目的是為規劃設計提供基礎性的地形資料。
五、設計:報建中心收到規劃勘測院測好的地形圖後,開具規劃設計通知書,通知規劃設計院作平面布置規劃,交規劃股繪制建設用地紅線圖。
六、審批:每星期五規劃局召開規劃審批例會,對規劃股初審合格後經過測圖、設計的所有建設用地項目進行集體審批。參加審批例會的人員有:規劃局領導班子成員、規劃股全體員工、規劃設計院院長、規劃勘測院院長、執法大隊長、城東城西規劃所所長。在例會的召開過程中,規劃股工作人員對各用地項目的位置、范圍以及初審情況作一一介紹,對於重大的或有爭議的項目,局領導班子帶領參會人員現場踏勘了解情況,然後分別發表意見和看法,對每一項目的審批都實行集體舉手錶決,半數以上同意的才予以審批通過。同時規劃股做好審批例會記錄。對於審批未通過的項目,規劃股開具《規劃局不予建設行政許可證決定書》,送給建設單位或個人。
七、收費:對於規劃審批例會,審批通過項目,經過規劃局、建設局領導及政府分管領導在紅線圖上簽字後,曬製成蘭圖,報建中心根據收費標准開出計費通知單交付相應規劃局,規劃局根據計費通知單向建設單位或個人收費。公建項目有五種收費項目,即測量費、放線費、變形觀測費、規劃修建設計費、規劃咨詢費,私建項目有三種收費項目,即測量費、放線費、規劃咨詢費。
八、發證:建設單位或個人向規劃局交費後,到規劃股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規劃用地紅線圖,經局辦公室審核收費情況並登記蓋章後,規劃股再在紅線圖上加蓋出圖專用章,規劃所將規劃用地許可證及規劃用地紅線圖發給建設單位或個人。
九、放線:建設單位或個人憑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到土管部門辦好土地證後,到報建中心申請放線,這主要是指大型用地項目或公建項目,也即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前需要施放用地紅線,設立用地界限,對於私建用地項目,只需在辦理好建設工程規劃許可通知書後一次性放線即可。報建中心開具放線通知單,通知規劃所、測繪辦、執法大隊、測繪人員實地放線,由測繪辦填寫放線記錄交付報建中心。
㈢ 農業用電轉為工業用電怎麼辦理手續
摘要 親~這道題由我來回答,打字需要一點時間,還請您耐心等待一下。
㈣ 公司考慮在一個開發區購地,想了解關於農業用地轉化為工業用地的流程和步驟
公司不能直接買農用地,可以直接買工業用地。你公司承擔將農業用地變性為工業用地的補償和地價,然後國土局通過招標、拍賣、掛牌形式給你們地,給你們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
㈤ 農業用地要如何變為 工業用地
簡單地將農業用地變成國有土地,再辦理出讓手續.要到縣以上土地主管部門.
㈥ 農業用地可以轉換為工業用地嗎
可以。
鄉鎮企業使用農民集體土地,按照下列程序審批: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建設單位持有關建設項目批准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申請。
(2)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用地申請進行審查,提出審查意見。
(3)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有地的,應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4)建設用地經依法批准後,申請用地單位按照規定繳納有關費用,佔用耕地的,並履行開墾新耕地的義務。
(5)工程項目竣工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用地和開墾耕地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合格後辦理土地登記手續,核發《集體土地使用並證》,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鄉鎮企業使用國有土地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關於使用國有土地有關規定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6)農業公司怎麼改成工業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
第十四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
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五條 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條 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
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開墾耕地計劃,監督佔用耕地的單位按照計劃開墾耕地或者按照計劃組織開墾耕地,並進行驗收。
㈦ 製造業公司能不能變更為農業公司
一般不可以。
製造業公司是工業性質,農業公司是農產品性質的公司,方向不同。如果要進行變更,需要在公司召開股東會會議,形成變更經營范圍的股東會決議,按照決議修改公司章程上的經營范圍。
准備好股東會決議和修改後的章程,以及原營業執照正副本前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經營范圍的變更登記,領取並填寫變更登記申請表,最好帶上公章,法人章,連同上述資料提交,領取變更後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需要交納變更登記費用),然後變更公司的稅務登記,這一步向稅務部門出示變更後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原件並提供復印件就行了。
㈧ 農業用地怎麼轉成工業用地
什麼項目也不行,農業用地禁止轉為它用
㈨ 調整產業結構什麼意思,農業是否可以調整成工業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一般地說,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兩方面的內容。前者主要是指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協調和...後者主要是指產業結構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的發展,即產業結構的發展,遵循著第一、二、三產業優勢地位的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比如在農村地區改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比重,穩步發展糧食業,調整各種作物之間的比重(第一產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農民收入,開拓就業市場(第二產業);發展農村生態旅遊(第三產業)。
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個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
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和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過程,是實現產業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技術結構,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狀態.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據產業技術經濟關聯的客觀比例關系,遵循再生產過程比例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使各產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
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產業結構高度化,現代化,是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技術進步,使產業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的趨勢和過程.
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具體地說,其內涵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1)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不斷升級的過程,在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產業結構優化的衡量標准不同;
(2)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則是產業間協調發展和最高效率原則.
(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資源配置最優化和宏觀經濟效益最大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前提條件.如果產業結構長期處於失衡狀態,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同時,產業結構合理化也總是一定高度基礎上的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從靜態狀況或在一定階段上要求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高級化主要從動態趨勢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它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發展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從一種合理化狀態上升到更高層次合理化狀態的發展過程.因此,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必然結果.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
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
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
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三)產業結構效應
產業結構效應,是指產業結構變化的作用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果,即對經濟增長發揮著一種特殊的作用.由於產業結構的特殊功能,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能夠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有利於發揮產業結構效應,推動和保持經濟的增長率.
1.產業的關聯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在他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一書中詳細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
產業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的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通過它的前向關聯關系和後向並聯關系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前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它為其供應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或導致新技術的出現,新產業部門的創建等.
後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例如由於該產業自身對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這些投入品的供應部門擴大投資,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管理,加快技術進步等變化.
2.產業的擴散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 W. Rostow)在他的《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一書中闡述了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概念.根據他的闡述,擴散效應是指某些產業部門在各個歷史間歇的增長中,"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對其他關聯產業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
回顧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增長對那些向自己供應投入品的供應部門產生的影響.在主導部門或新部門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時,會對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投入品產生新的投入要求.這些投入,反過來又要求現代設計觀念和方法的發展,於是,便帶動了為其提供投入品的產業的發展.
前向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誘導了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改善了自己供應給其他產業產品的質量,或者通過削減其他工業部門的投入成本,提供進一步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條件,或者產生一個瓶頸問題.這樣,主導部門產生了一種刺激力,促進需要其供應品的產業的發展.
旁側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引起它周圍地區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趨向於在廣泛的方面推進工業化進程.主導部門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務,甚至促進各種制度的變革.這樣,新主導部門的出現常常改變了它所在的整個地區.
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早在古典經濟學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的經濟學說中就有了萌芽.後來馬克思的部類理論,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都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內容做了深刻的闡述.這些理論的核心都是強調各產業部門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在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都得到重視和運用.在經濟學中,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就是要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均衡和產業素質的提高.產業結構合理化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相互適應問題;三次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問題;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
產業結構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根據消費需求和資源條件,對初始不理想的產業結構進行有關變數的調整,使資源在產業間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在於判斷產業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並產生一種不同於各產業能力之和的整體能力.如果產業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越協調,結構的整體能力就越高,則與之相應的產業結構越合理.相反,如果結構關系不協調,結構的整體能力就會降低,那麼與之相應的產業結構就不合理.
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中心內容.產業結構的協調不是指產業之間的絕對均衡,而是指產業之間有較強的互補和諧關系和相互轉換能力.只有強化產業之間的協調,才能提高其結構的聚合質量,從而提高產業結構的整體效果.
產業間是否處於協調狀態,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看產業素質之間是否協調.即相關產業間是否存在技術水平的斷層和勞動生產率的強烈反差.如果存在著斷層和強烈反差,產業之間就會產生較大的摩擦,表現為不協調.
(2)看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是否協調.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各產業的經濟作用以及相應的增長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各產業之間有序的排列組合.如果各個產業主次不分,輕重無序,甚至出現產業結構的逆轉,則說明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是不協調的.
(3)看產業之間的聯系方式是否協調.產業之間存在著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表明了產業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如果各產業之間能夠做到相互服務和相互促進,那麼它們之間的這種聯系方式就是協調的;反之,則是不協調的.
(4)可以從供給是否與需求相適應來判斷產業之間是否處於協調狀態.在需求正常變動的情況下,產業結構的協調將使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即通過自身的結構調整適應新的需求變動,使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弱化.相反,如果對於需求的正常變動,供給遲遲不能做出反應,造成長時間的供需不平衡,則說明產業間的結構是不協調的.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目前我國學術界,由於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大致上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單一標准說,三標准說,四標准說,六標准說和七標准說等幾類觀點.
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單一標准說.此說較為典型的是周振華的"結構聚合質量"標准.上海社科院周振華在《產業結構優化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中提出了"結構聚合質量"標准,同時認為"較高的聚合質量來自於產業間的協調",從而把"聚合質量"標準的實質歸於產業間協調標准.
2.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三標准說.具有代表性的是蘇東水等人的觀點.復旦大學蘇東水主編的《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有三個標准:適應需求結構標准,產業協調標准和結構效應標准,即產業結構合理化要解決三個問題: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問題,三次產業間和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性問題以及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其中,協調性問題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中心內容.
3.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四標准說.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的觀點.史忠良主編的《產業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認為,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自然資源以及國際分工的好處;(2)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順暢進行,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發展;(3)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社會需求得以實現;(4)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就是說,產業結構合理化有四個標准:資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產業間協調發展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六標准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李京文,鄭友敬在《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概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一書中提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六條標准:資源合理利用標准;產業協調發展標准;需求應變能力標准;經濟效益最佳標准;充分吸收科技成果標准;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標准.
5.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七標准說.中國人民大學李悅主編的《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提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七個標准:發揮優勢標准,比例協調標准,結構完整性標准,先進性標准,創匯能力標准,自我調節和應變能力標准以及經濟效益標准.強調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三個相適應","三個有利於",即:與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新技術革命相適應;與改革和開放相適應;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
上述論述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僅標准多寡不一,而且考察問題的角度,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不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眾多的提法中仍有一些共同之處,也即存在一些公認程度比較高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標准,它們是:資源合理利用標准,適應需求結構標准,產業協調標准和結構效應標准.然而,即使是這四個標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斷方法
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的判斷,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1."標准結構"進行比較
所謂的"標准結構",是在大量歷史數據的基礎上通過關證分析而得到的,它反映了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因此,可以其作為參照系,與某一被判斷的結構進行比較,從而檢驗被判斷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
庫茲涅茨在研究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時,不僅通過時間序列的數據對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進行分析,而且還通過橫截面的數據對經濟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的對應關系進行研究.這種從截面研究產業結構的方法,為我們了解一國產業結構發展到何種高度提供了比較的依據,利用這種方法,庫茲涅茨提出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標准結構.根據"標准結構"就能了解一國經濟發展到哪一階段以及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
但由於各國具體國情的不同,導致了對產業結構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如"大國"和"小國",工業先行國和工業後發國對產業結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有的學者認為以"標准結構"為參照系,"至多隻能給我們提供一種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粗略線索,而不能成為其判斷的根據".
2.是否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在市場經濟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產業結構作為一個資源轉換系統,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產出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准之一.
市場的需求總是在不斷變化的.而在產業結構中,決定其產出結構的主要關鍵——
產存量結構則有著相當的剛性,所以,產出結構並不能完全地和及時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兩者間總有一定的差距.這里的差距,包括了總量偏差和結構偏差兩個方面.一般地,當總量存在偏差時,結構的偏差也一定存在;反之,當總量平衡時,結構則不一定也平衡.因此,結構的平衡是比總量平衡更為深層和重要的問題.
3.產業間的比例關系是否比較協調
結構平衡的問題,在產業結構上的反映,就是各產業間是否具有一種比較直轄市的比例關系.因而,產業間的比例關系是否協調,也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
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應當不存在明顯的長線產業和短線產業.因為無論是存在長張產業還是短線產業,都表明其對市場需求的不適應,也都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更不能存在瓶頸產業,瓶頸產業的存在,不但表明其對市場需求的嚴懲不符,而且還極大地影響了整個產業結構系統的資源轉換效率和產出能力.
4.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資源
產業結構作為資源轉換器,其功能就是對輸入的各種生產要素按市場的需求轉換為不同的產出.在此轉換的過程中,顯然轉換的效率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因此,對資源進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也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了.對資源的合理而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此方面,技術進步是其關鍵.二是利用多種渠道,充分利用系統內外的各種資源.這里,系統內部的組織創新和對外部環境的利用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3.1 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與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依據產業關聯技術經濟的客觀比例關系,來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是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創新,加速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進.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或手段,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等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