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抓住新型工業支柱

如何抓住新型工業支柱

發布時間:2022-08-27 16:50:18

㈠ 廣西加快發展工業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措施有哪些

2010年1月27日,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南寧開幕。自治區主席馬飈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從廣西實際出發,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做優工業。從廣西實際出發,要把做大做強做優工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戰略和主攻方向,全力貫徹實施做大做強做優工業的決定及40個配套文件,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打造14個千億元產業 培育和發展4個新興產業。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加快「14+4」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產業優先發展。為此,將全力打造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電子信息、醫葯製造、紡織服裝與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14個千億元產業,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與環保、海洋等4個新興產業。
多舉措推動技術改造工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總投資4290億元的2093個新建、續建工業項目建設。比如,組織實施150萬輛汽車、200萬台發動機、1600萬噸煉油、100萬噸燒鹼、1萬台挖掘機、「兩化融合」示範等18個技術改造工程。
此外,自治區層面將重點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轎車、東風柳汽景逸轎車、柳工工程機械液壓元件研發製造基地、中化橡膠桂林公司高級子午胎產業化、玉柴鑄造中心等一批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項目,促進企業改造升級。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柳州、桂林、南寧、梧州、玉林等老工業基地。
推進廣西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一)深化思想認識,轉變觀念
各級各地區要形成以下共識:各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國或一地競爭力之所在。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是提高國家和地區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政策措施。從發達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成功實踐來看,各級政府及部門應把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程序倒過來,即從支持「企業一產業」,變為支持「集群一產業一企業」。實際經驗也反復證明,產業不興旺,單個企業也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發展前途。廣西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已引起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但有的地方重視程度不夠,亟待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要求。
1.充分認識到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的重大舉措。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區的奮斗目標是加快富民興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加快振興產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經濟綜合實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2.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工業化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區加快發展的主導方向和核心戰略。必須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動工業化,相互支撐,聯動推進,走適合廣西區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由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期階段邁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優勢產業,是實施工業化城鎮化核心戰略的應有之義。
3.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唯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才能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4.是擴大開放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擴大開放與合作的基礎在於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不斷提升經濟實力,擴張市場規模,才能進一步促進開放與合作。當前,廣西正面臨國內外多區域合作新興機遇,抓住機遇,獲取資源,發展自我,既是發展優勢產業群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擴大開放與合作的內在要求,只有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經濟實力,才能進一步夯實開放與合作的基礎。
5.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載體。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的基本國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據棄過去自我發展、自成一體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形成產業整體優勢,降低產業發展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構建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
6.是加快建設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站在歷史的新起點.立足廣西,放眼泛北部灣,把廣西置於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戰略性決策。加快北部灣經濟區開發,走出一條不同於我國一些地區以往的發展路子,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地發展現代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以支撐北部灣經濟區打造成為我國沿海發展新一極的宏偉目標。
7.是實現和提高我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當前,廣西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實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不大,優勢產業不強,產業集群遠沒有形成。壯大廣西經濟實力,必須著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圍繞龍頭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加快形成各類優勢產業集群,以增強優勢產業的國內外競爭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提供強大的產業基礎。
8.有利於縣域經濟及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小企業集群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在中小企業集中發展的區域,由於企業問的互動及資源的共享,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的極化效應,源源不斷吸引周邊區域的各種要素,從而使這一區域形成一個人口密集區。有利於加快農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就業方式的非農化。
9.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一是中小企業集群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載體。二是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從總體上看,農村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較好的縣域,有著較高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都要高出當地的平均水平。
(二)加強組織協調,強化公共服務
1.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在自治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由自治區發改委、經委、農業、科技、財政、國土資源、國資、金融、稅收、工商、商務、環保、統計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主席由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或常務副主席擔任。研究制定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長遠規劃和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困難、問題和政策,並加強督查。
2.編制發展規劃。由自治區發改委牽頭,會同自治區經委等相關部門編制全區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重點、措施和重點項目等。要強化規劃的指導作用,使產業集群規劃與當地建設規劃相銜接,並服從區域建設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為切人點,指導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區域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引導相關聯行業企業向專業園區聚集,在全區形成較為合理的產業布局。
3.強化責任制。自治區發改委、經委等有關部門要嚴格落實相關責任,包括具體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實施、政策的制定,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投資項目的落實、土地、工商登記等。減少行政審批程序,實行政務一站式服務,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同時加強有關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4.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減少集群發展的束縛,激發產業集群發展的活力。如創新財稅體制,激勵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發展「飛地」經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實行稅收分享,市場一體化,土地管理,投融資體制等。
5.構建公共服務平台。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積極發展信息、技術、金融、法律、設計、策劃、研發、咨詢、審計、會計、價格認證、專利認證,為企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服務。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統籌規劃,圍繞優勢產業集群建立區域性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結合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推進專業市場的建設和升級,培育形成一批國際性、全國性的產品市場中心。推進質量監管、誠信監督、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加強價格協調,構建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積極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拉延產業鏈和拉近產業群
1.實施龍頭企業和名牌帶動戰略。支持龍頭企業重組、兼並、引進、收購,建立龍頭企業的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龍頭企業以及優秀企業家給予獎勵。制定龍頭企業的認定標准,重點支持一批產值高,帶動作用突出的龍頭企業發展,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傾斜,使之成為優勢產業集群的核心主體,發揮其在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作用,充分發揮集聚帶動效應,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不斷通過創新立群、質量立群、信用立群和整體傳播,主動培育、優化和提升優勢產業集群整體形象,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與地區品牌相互輝映、互相促進。據分析,創出一個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地區品牌,是一個現代產業集群成功的重要標志。一個知名的地區品牌能創造出驚人的綜合價值,可以進一步促進行業企業的集聚,促進地方的招商引資,促進國內外采購者的進入。各級政府應利用業已形成的集群發展優勢和較高的知名度,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形象推廣,組織企業參加各種重要會展,為企業拓展商機的同時,打造自己的區域品牌。在產業集群發育較好的地方,要通過原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環節上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增大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網路。各優勢產業也需要行業范圍內、產業集群范圍內的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
2.整合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建設。加速龍頭企業強強聯合與重組,打造產業集群的內核,充分發揮其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將配套件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在集群內培育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進而提高省內配套率。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革與重組,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微觀主體。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通過產業鏈直接為投資者提供市場,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降低企業交易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資金回報率,吸引企業聚集形成產業集群。發育較好的產業集群,要通過原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環節上培育出新的產業集群,增大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網路。貸款在產業鏈內循環可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因此打造產業鏈,會有效促進金融機構與產業集群的對接,使鏈上企業優先獲得信貸支持,有助於推動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
3.建立優勢產業下游產業發展鼓勵和補貼機制。廣西應積極爭取試行鋁土礦、水電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政府對高額利潤的優勢產業資源初級加工徵收水資源費,按不少於30%的比例安排用於優勢產業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對高額利潤的優勢產業資源初級加工企業規定一定比例的利潤必須用於投資下游產業。承接優勢產業轉移項目所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自治區內各級所留成部分返還園區用於土地開發整治。對符合國家相關減免政策的可按規定辦理。
4.促進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自願的原則,引導集群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同行業分工發展。在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設立園中園(配套中心)。凡優勢產業集群配套中心年配套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年配套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鼓勵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將核心業務以外的業務剝離,衍生一批配套企業。凡我區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中配套企業(由核心企業業務剝離形成的配套企業)連續三年在國內同行業中綜合實力進入前十位或單個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進入前三位的,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提升重點園區
1.改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交通、通信、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產業集群的物流成本;提高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能源保障程度,完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供水條件和環保、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綠化、生活設施配套等;優化綜合運輸網路布局,提高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設施的通行速度和運能,創造更優的投資硬環境,從而提高優勢產業集群聚集區承接產業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把優勢產業集群打造成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平台。
2.發展提升重點園區。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整合、優化、提升現有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使園區發展規劃與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相銜接,合理確定園區主導產業定位,大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企業知名產品品牌和區域品牌,發展提升一批產業集聚發展的重點園區和產業帶。
3.加強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支持產業集群集聚區的項目前期工作,建立項目庫;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區的重大項目建設,把集群的項目納入自治區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范圍;大力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項目,支持產業集群的協作配套類項目。對投資超過3000萬元以上的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經自治區政府批准後統一納入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管理,簡化審批手續並享受有關項目建設費用減免優惠待遇,保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用地需要。優先保證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煤、電、油、運等重要生產要素的供給。
4.建設專業市場。專業市場與產業發展有著內在的共生關系,專業市場的興旺能夠帶動產業的發展。各地要創造條件,圍繞特色產業辦市場,強化專業市場與特色產業的配套,通過市場建設加速產業集中,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市場的建設與發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進手段,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和輻射半徑,建立虛擬信息市場,發揮信息傳播作用,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五)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是壯大我區優勢產業集群的有效途徑。當前,國際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受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制約,部分產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轉移趨勢,這為我區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必須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意義,順應趨勢,搶抓機遇,以更積極的姿態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各項工作,促進我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緊緊圍繞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承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我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為目標,以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重點,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務環境、政策環境建設為保障,創造良好投資環境,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就業,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緊圍繞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目標,以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為目標,注重產業鏈配套,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招商引資活動,重視技術、資金密集型重大項目的引進,引導集群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同行業分工發展,促進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一是努力拉長優勢產業的產業鏈,積極引進優勢產業上下游產品相關聯企業和項目,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二是拉近與優勢產業相配套的相關產業鏈,支持產業集群的協作配套類項目,大力延伸和拉長產業鏈。促使集群內各產品實現互補,資源實現綜合利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實現優秀人才的合理流動。三是提高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要發揮已引進集群企業的帶動作用,組建引進企業協會、同鄉會,與發達省市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拉動對發達省市的招商引資;要重點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知名品牌和成長性好的企業;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利用本地的優勢條件有選擇性吸引關鍵性企業在本地落戶;要緊盯國內知名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採取風險投資、財政補貼等方式,引進技術、產品、項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3.積極開拓以東盟市場為重點的國際化經營。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應適應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需要,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著眼於泛北部灣區域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樹立以東盟市場為重點的國際化經營總體思路。積極引導優勢產業集群內企業積極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大企業發展產品互補,中小企業發展配套加工,構築優勢產業集群內企業與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聯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集聚能力
1.產業政策支持。一是將重點產業集群列為優先發展目錄,明確布局。切實做到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前期工作支持優先、投資項目審批優先、政府資金扶持優先、基礎設施配套優先、土地使用指標優先安排。二是規劃建設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按區域協調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要求,推動現有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化。主要扶持建設包括支柱產業在內的若干個產業升級示範區.打造區域品牌,使產業升級示範區成為支柱產業的基地、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舞台、縣域經濟的主體、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力,從而帶動產業集群更快更好地發展。
2.財稅政策支持。設立自治區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自治區時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採取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自治區財政安排的基本建設資金、技術改造資金和科技資金,要重點支持優勢產業集群的項目前期工作、技術改造和技術研發。各市、縣政府也要結合實際,安排資金支持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項目建設。對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地方可以將已收取的土地使用費等部分或全部返回,對產業集群項目徵收經營性收費適當減免。切實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優勢產業集群企業加快發展。
3.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銀企合作機制。積極運用授信、上市、發債、基金、融資租賃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經營。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與擔保體系建設,做好對產業集群內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工作,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積極協調各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國家和自治區立項的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要優先安排、重點支持,對資信好的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加強對企業上市工作的協調服務,推進優勢產業集群內重點企業的培育、自導、推薦等上市工作。
4.土地政策支持。國土部門對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在項目土地使用指標上給予優先安排和保證,並優先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5.其他政策支持。對於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在項目的工商登記程序、通關包括檢驗檢疫邊檢等程序上提供便利。
(七)強化人才支撐,提高集群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人才隊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要有一大批有膽識、有才華的人才,這既包括管理團隊,又包括技術研發團隊,還包括營銷團隊,同時要有一支熟練的技師技工隊伍。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劃和目標,充分利用我區的教育資源,培養適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管理、科研、財經、技工等各類人員,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條件。
2.建設優勢產業集群人才小高地。通過建設優勢產業集群人才小高地,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區人才引進、培育和開發利用工作力度,創新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的市場機制,創造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環境。要大力加強基礎性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工作,為優勢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快產學研相結合,鼓勵企業與院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和進行技術、產品創新。加強政府引導,緊緊依靠區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設備,共同攻關,加強企業創新和攻關能力,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為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提升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4.促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培育和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扶持集群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產業化,提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加強對企業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的支持,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支持和鼓勵企業創建國際、國家以及自治區級知名產品品牌。
5.設立產業集群技術交流平台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建立集群內企業聯合建設集群技術交流平台,避免各自為戰的浪費與集群內的同業內耗,形成良好健康的集群創新環境。企業問通過技術交流平台合作開發的關鍵性生產技術,經自治區科技部門鑒定後,可享受自治區級獎勵政策。
(八)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優勢產業集群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物質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實現資源利用的再循環,從而實現資源合理高效利用。支持和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降低經濟發展帶給環境的危害。
2.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科技攻關力度,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將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支持和引導財政、信貸資金投向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等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的領域,大力實施一批節能減排工程。
3.促進產業集群內三廢的綜合利用。把安全生產、文明生產和環境保護作為集群企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堅持「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產業集群內「三廢」綜合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九)改善軟硬環境,降低創業門檻
1.構築服務體系。2.拓寬信息通道。3.降低創業門檻。 4.轉變作風加強行政效能建設。
註:因為容量有限,最後一部分有刪減。希望對君有幫助!!!另外,廣西政府網站上還可以查到最原始的資料。

㈡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㈢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㈣ 建築施工企業如何走向新型工業化

中國建築業協會副秘書長 吳之乃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築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日益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大幅攀升。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建築業仍然是傳統產業,科技含量低,經營管理粗放,企業仍依靠低價格擴張來發展,企業之間差異小,核心競爭力不突出。要使建築施工企業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真正把企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上來。 首先,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加快企業的體制改革與創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競爭力和運營效率,增進財富積累。大型國有建築企業應根據區域性或專業化的原則及企業特點進行改制,歸並重組子公司,妥善分流安置富餘人員,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同時,要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煥發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中小建築施工企業可以改制為國有資本不佔控股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或民營企業。各類企業都必須產權清晰,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搞好企業管理。 其次,改革經營機制。樹立「誠信到永遠」的經營理念,隨時分析業主需求,學習與借鑒國際工程企業承包的通行作法,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企業還應對自身的組織形態,管理流程及服務功能進行調整和再造,明確企業的定位,制定目標和發展戰略。在經營方針上,不僅注重產值規模的增長,更要注重打造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保證企業快速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企業經營者一定要統籌兼顧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並將發展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企業的質量與建設速度的最佳結合。在做大的過程中,必須謀求有質量的規模,有效益的產值。 再者,改革用人機制,做好人才的選拔、培養與使用。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根據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批企業管理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人才的專業結構要協調,知識要互補,提倡團隊精神。對復合型的高素質管理人才,一定要使用得當,安得下,留得住。企業急需的科技、金融、法律、信息等高層專門人才,可以公開向社會招聘。要加大職工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做到每個職工在一定時間內都有機會得到提高。 第四,樹立「質量第一」思想,多創精品工程。工程質量還應包括使用功能和舒適度。為使建築物的全壽命周期費用低,能源資源消耗少,選用的工程材料和建造技術必須符合環保,並盡可能地應用可再生材料。企業必須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走質量效益型道路。要樹立品牌意識,以優秀的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求得社會的贊譽。 第五,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要制訂中長期規劃,明確科技發展目標、重點與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創新激勵機制。結合工程組織科技攻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機具和應用信息等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建築業。大型施工企業要提高先進機械裝備能力,發展施工圖設計,將設計與施工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企業特有的專利技術。中小企業要積極消化、應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企業都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標准和施工工法,增強技術儲備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建築、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努力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和對工程環境的影響。 建設部於今年初頒發了經修訂後的「建築業10項新技術」。這是依據當前情況將建築新技術擴展為10大類,99個子項,要求在建築業企業中推廣應用。同時,也開始了第五批新技術示範工程的申報工作。施工企業應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掌握新頒發的10項新技術內容,結合企業實際,進一步梳理出推廣的重點,制訂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對應用較多或有本企業特色的項目,還應組織編寫工法或工藝技術標准,用以指導施工。要以示範工程為載體,進一步落實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

㈤ 如何結合企業的核心優勢,打造新型產業項目,達到企業市場化的目的

首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方針和原則

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是: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技進步和技術以創新為動力,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提高企業和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的質量和效益為目標,走科技含量高,良好的經濟效益,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在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下原則:

- 堅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的原則。行業要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關停並轉禁止的行業的狀況,過時的技術,並無法控制污染和能源與資源行業,產品的嚴重浪費。大力發展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的開發。

- 堅持以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始終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器以調整產業結構,推動技術創新企業建立機制,提高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樹立科學發展觀,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有利於資源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深入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產業和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

- 堅持以企業為結合政府服務的主體,市場機制和原則。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題。中小企業應主動捕捉市場信息,主動將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同時,政府應加強指導,協調和服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產業結構調整,確保調整目標。

- 堅持特殊的經濟原則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要因地制宜,以注重產品結構調整,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經濟,市場,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重點發展特種經濟,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專業生產和配送基地,逐步形成了支柱產業的主導產品和具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色。

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總體方向和重點

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優先向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利用高科技和改造傳統產業,努力促進資源深加工優勢,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最終消費品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注重市場前景,經濟社會又好企業和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公司減少產能過剩,淘汰落後工藝,產品質量差和污染。

(一)發展主導產業

1,機電等行業。圍繞農業科技和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需要,大力發展先進的耕作耕作機械,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設備的應用;依託大型企業集團或名牌產品的優勢,按照專業化,規模化的原則,注重零部件的製造和加工基地材料或成套技術裝備,輸配電設備,汽車等重點行業配套服務的發展;提高生活水平和城鄉居民素質的需要,加快安全,可靠,高效,節能,舒適,高效的家用電器和所需的塑料製品,橡膠,電子,印刷,文化技術裝備的發展,日用化工等行業;資源節約和資源回收利用設備,城市垃圾和大氣,水質污染防治設備綜合利用的良性發展;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品,按照實現產業升級,機電一體化,智能化產品和重要的,特殊的機械基礎件的開發,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目標。

2,化工等行業。專注於塗料,染料,醫葯中間體,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防腐劑,保鮮劑,水處理化學品,油田化學品,電子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皮革化學品,膠粘劑等化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的有機發展化工產品。以農產品為原料發展化工產品,農副產品加工鏈拉長。氮肥行業應放在現有企業節能,降耗,技術創新,以煤為原料的化肥企業提出,要加快新氣技術的改造;大力發展高濃度的氮,磷,鉀肥及各種專用復合肥生產,努力調整化肥產品結構。積極發展高效,低毒,新品種農葯,可降解農膜安全和容易恢復。開發新的精細無機化工產品,新型生物化工產品,化學品,新型高效催化劑,工程塑料和高性能通用塑料製品,硅膠製品,有機氟產品,新型膜材料及製品的新信息,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活性飼料和肥料,以及高檔子午胎生產及配套的特殊材料。

3,食品行業。充分發揮豐富的農業資源,我省的優勢,專注於農產品加工和儲存的發展,保存,運輸,農產品以提高深度,拉長產品和產業鏈的處理。著力培養一批有特色的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大型加工能力,高科技,出口較多,受強勁的農業生產的大型企業帶動的增長。為了生產出高品質的綠色為中心,積極採用生物技術和食品工程技術,新資源,新產品,增加花色品種,方便,營養,安全,健康,天然,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方向,利用現代技術發展改造和傳統食品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著重於生物工程技術,冷凍技術,冷凍乾燥技術,分離技術,食品配料重組技術,氣調保鮮技術,輻射技術,微波技術,擠壓技術,超細粉碎技術,高壓滅菌器技術的發展和使用,超臨界萃取技術和微電子技術。

4,制葯工業。化學和制葯工業,大力推進規模化生產的API,做原料葯的深加工,積極開展新劑型的研究和應用,加大力度引進和生產新的抗生素葯物,重點配套使用先進的技術生產的國產替代進口葯品。生物制葯產業,大力發展動物,微生物組織,器官或生物為原料,採用生物葯物和生物製品,生化技術提取的准備,重點扶持,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的特點是現代生物工程葯物;同時發展生物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研發。中國醫葯行業,中國醫葯在按照國家發展計劃的現代化,著眼於中國的中草葯,中國醫葯和中國醫葯中間體和特種中國廣泛用於醫葯現代科技的發展。醫療器械行業,同時繼續發展普通醫療器械,衛生材料,醫葯中間體,葯用輔料,包裝材料的生產,而生產和研發,以開發特殊的醫療設備。增加保健品功能的支持。

5,冶金行業。鋼鐵行業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鋼鐵產品,並替代進口,促進鋼鐵產品的比重提升,努力提高特種鋼管和板材。有色金屬工業應打造全球鋁工業基地作為有色金屬行業的主要目標,提高集中度和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精鋁箔,大型工業型材等精鋁深加工產品,拉動了鋁工業的發展。使用技術和生產潛力,積極開發金,銅,鉬,鉛,鋅等有色金屬加工。開發新的,高品位的耐火材料,積極發展中,低檔鋁土礦選礦,提純,煅燒工藝技術。

6,建材等行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加工,延伸產品鏈,增加品種規格,開發替代進口產品。加快現有水泥行業的轉型,鼓勵日產的發展,超過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標號水泥的比例,水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電子,汽車,醫療等特種玻璃,高性能玻璃,提高玻璃深加工能力。積極發展新型節能牆體材料,新型保溫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建築密封材料,新型建築裝飾材料,化學建材,廢舊建築材料,高檔衛生潔具及節能,節地,高強度,輕量化,新型建材耐熱性能好。積極發展高科技超細陶瓷和非金屬礦產,改性深加工技術和設備。

7,建築業。積極發展建築節能的關鍵技術,新型建築結構體系,牆體吸收雜訊技術和材料,高層建築與空間結構和設備,施工的關鍵設備,住宅的高性能材料和組件的外部結構,建築隔離阻尼材料,具有復合管等產品的市政設施。施工企業應積極採用先進的設備和施工工藝,加強管理,提高質量,打造精品工程,提高施工質量,積極參與城市道路,公路,鐵路,港口,水電等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區,集中供熱,天然氣和保障性住房建設。

8,輕紡等行業。要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爭創名牌產品,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城鄉群眾和消費的多樣化需求。

(1)造紙行業。發展新聞紙,高檔書寫紙,膠版印刷紙,信息用紙,辦公用紙,塗布紙,高檔生活用紙,特種紙及牛卡紙A級,A級級高強度瓦楞紙等包裝。加快低檔印刷紙和書寫紙,凸板紙,白板紙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與紙漿調結構,逐步提高木漿,紙一體化生產的比例,並鼓勵生產再生紙。加快大型成套造紙機械及設備,紙加工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發展。堅決限制質量低劣黃板紙,箱板紙,瓦楞紙,衛生紙生產。

(2)皮革產業。鼓勵製革行業,立足於促進畜牧業,皮革行業的共同發展,建立優質原料皮基,原料皮的新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利用。發展鞋面革,鞋裡革,服裝革,箱包革,傢具革和汽車座墊革。經過積極推廣使用的皮革塗飾技術,開發鞋和皮革製品等終端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以促進品牌製革行業的發展。鼓勵為主毛皮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提高大宗產品的染色技術,樹皮間諜技術(山羊,綿羊,狗,兔等),以進一步提高高檔原料皮(水貂,藍狐,貉等)的加工工藝,提高產品附加值。

(3)包裝行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工業產品,飾品,工藝品配套的包裝紙,袋,箱,盒,繩,帶等包裝用品及包裝設備,積極開發新的包裝材料和新型復合材料。

(4)紡織行業。優勢,做大做強紡紗,織布的兩個行業。採用緊密紡和無紡面料等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先進設備,並採用結合起來,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和設備,實現了「三無」(即無接頭,無卷,無梭)或加大對「三無」的比重,推動產業升級。用於服裝,裝飾和產業用紡織品的產品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使用的OEM和兼並,聯合等,著名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品牌戰略的實施。積極開發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染整技術的改進。

(5)日用化學工業。開發酶,新的添加劑,開發和推廣無磷洗衣粉,洗衣粉;積極開發各種工業和農業生產適宜的表面活性劑,助劑,織物調理;逐步減少糊電池,水銀電池禁止發展,大力發展無汞鹼錳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高性能電池,鎳鎘電池的比例;香精香料生產中應注重利用新技術,天然香料的發展;化妝品,以提高原料和產品質量,品種,擴大高端產品的質量。

(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電子信息產業。積極運用信息網路技術,信息技術和企業網路基礎設施,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結合起來。根據國家經濟和信息化需求,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基礎原材料,元器件及電子產品。鼓勵生產光纖,光電器件,敏感元器件及感測器,電子材料,路由器,集線器,網關,網卡等網路設備,開發和生產各種鼓勵應用軟體,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開發測試,輔助製造,輔助工程系統等系列產品。

2,新材料產業。加快超硬材料,高純超細粉體材料,高檔耐火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精細化工和高分子新材料,新的剎車材料,高性能塗料,新型催化劑的開發材料,並在工業規模。積極推動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產業。

3,生物技術等行業。微生物發酵和酶生物化工為核心技術,生物醫葯,生物農葯,生物獸葯,生物食品,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和生物降解材料技術產業,形成積極的發展產業規模。

4,先進的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都市固體廢物處理技術與設備,成套城市污水處理和利用的工藝設備,汽車尾氣凈化技術及煙氣脫硫設備,大型高效過濾器,高濃度工業廢水和工業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的設施,水葯品生產和應用處理技術和設備,環境和污染監測儀器和自動監測系統,資源,石油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難選冶金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一定技術含量

的玉器一定技術含量的良性發展,真絲地毯,發送文件和產品,積極發展的

(三)凍結食品,紡織,服裝,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開發,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以多品種,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步伐。

(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鞏固衛生材料,起重機械,閥門,造紙機械,建築機械,汽車配件,電線電纜,普通水泥,耐火材料,鋼捲尺,玻璃纖維製品,玻璃製品,鞋,辦公傢具,玉器,絲綢地毯,皮毛加工等方面的優勢,而特色產業,有效地提高產品的適應性,通過技術創新,促進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各地要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的地方特色和優勢,專業化生產,社會協同,序列化支持,銷售等市場為導向的產業結構具有鮮明特色的形成。依託產業集群的優勢,輻射帶動發展與業界及相關行業。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產業的行業,市場佔有率優勢和專業生產基地,產品形成優勢,規模優勢,產業優勢和區域特色和優勢,促進影響更大的努力在該國的增長工業園區和小城鎮建設壯大縣域經濟。

種植業,養殖業和飼料加工業

(5)積極發展

1,種植業。大力發展農業,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產業化。積極發展農業和旅遊農業產業。發展花卉生產,專注於有價值的稀有物種的發展,鮮切花和盆景造型,並積極開發和生產的草坪植物,綠色的花卉和觀賞植物。大力發展園林設計,園林綠化,建築等行業。

2,養殖業。工廠化養殖的積極發展,提高豬,禽,牛,羊等集約化養殖水平,發展外向型農業。突出牛奶生產的發展,建立高品質的奶源基地。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各種葯物,化學品,激素殘留和污染危害的動物產品的衛生質量,確保食品安全。加強大型養殖場對環境的污染。活躍的新獸葯研發和各種新型疫苗配方高效,低毒和葯品殘留物少,蠶葯,蜂葯。

3,飼料行業。大力發展飼料,濃縮飼料,蛋白飼料和預混合飼料等飼料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價值。積極從事研究,開發,安全生產,新品種的飼料添加劑的污染,鼓勵使用生物技術和醫葯生產飼料添加劑,嚴禁濫用該制度,亂用飼料添加劑。

4,畜牧加工業。改進加工工藝,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加工深度,品種,支持建立畜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研發,引進牲畜保鮮,加工,倉儲,運輸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分割肉,冷鮮肉,小包裝和快餐食品。傳統蛋製品加工業的穩步發展,大力開發蛋粉,液體蛋及蛋等新產品。積極發展奶牛業,加快純牛奶,酸奶,乳酪,風味牛奶,乳酸飲料和強化乳飲料等系列產品。加強動物內臟,血液,皮膚,骨骼,肌腱及深加工利用,提高畜產品的整體效率。

(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同時繼續發展交通運輸,零售,飲食,物資供銷,文化娛樂,發展生產新興產業和生活服務,包括現代物流,通信,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市場營銷,融資的融資,貸款擔保,風險投資,技術創新,人才培訓等服務;業內人士,以改善服務和居民素質,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技,衛生,體育,市區重建和社會福利服務等行業,並積極參與科學文化水平國有企業物流服務體系改革。

(7)淘汰,禁止,限制的產品和生產能力

發展

1,嚴格執行國家「停止當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一些產業目錄「和」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二,三批)。淘汰污染嚴重的發展,低層次,小規模的企業,禁止和堅決遏制重特大污染環境,「十五小」企業,「新五小」企業灰復燃。

2,堅決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沒有市場或市場已趨於飽和,低技術含量和一般工業項目的附加值。關閉或壓縮落後生產工藝和破壞資源的小企業。

產業結構調整

三個主要措施(一)加快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加強產品和技術開發能力;引導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與科研院所,大學和科技人員積極合作之路,不斷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推動新一代產品,技術和設備升級,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和工作機會相互分工在國內和國外,裝備製造業,積極發展,大型企業,跨國公司配套的高新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並高新技術企業在勞動密集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著力培育一批小而專的產品和技術結構,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強,與中小型科技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品牌戰略的實施,提高市場佔有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創新,建立正確的品牌理念,提升民族品牌的建立危機和緊迫感,積極實施和推進品牌戰略。企業要主動研究市場,開拓市場,加強營銷策劃和廣告,擴大產品知名度,增強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一批品牌產品和品牌的形成。國家和省級表彰的名牌廠家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品牌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一直專注於扶持一批名牌或獨特優勢的產品,雄厚的資本實力,較高的經濟效益,良好的運行機制企業(集團),相關產業的發展。

企業改革(三)不斷深化,強化企業管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中小型步伐改革和重組改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抓住聯合,兼並,租賃的有利時機,購買,參股,控股等形式擴大生產規模,積極引導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的形成,增強企業活力。引導企業加強公司治理,鼓勵企業開展全方位的從管理創新的理念,管理,管理系統,內容管理,經營,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實現有效管理組織,管理制度規范化,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創新,以創造一個市場,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動力的。

(四)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和發展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傳統市場的深度,專注於歐洲和美國市場的發展,大力開發俄羅斯,東歐,中東,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市場,開發新的出口地區。加快中小企業出口製成品的主要是從初級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成品深加工轉變,培育和扶持一批名牌出口產品。鼓勵企業建立資源開發,技術開發,貿易型企業和國外研發機構,促進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和產品用於出口。增加外國投資,多渠道,多形式的外商投資,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引進智力緊密結合起來,力求提高投資水平,大力發展外資資企業,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服務。積極尋求外貿發展基金,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引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擴大出口渠道,增加出口。

(五)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首先,信息服務。

謝謝 請採納 呵呵

㈥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興工業化道路:就是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要求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基本上就是要在新時代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㈦ 如何振興在振興實體經濟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培育新興產業

建立鼓勵企業。健全技術成果轉化機制,以開放促改革,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社會需求等相互滲透。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健全國防工業體系.1%,可以有效整合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資源,帶動了國內其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探索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思路。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既源於製造業自身的結構問題,能源資源,爭取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推動軍民融合在新時期的又好又快發展,依法及時公開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充分利用先進軍用技術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8%。貫徹落實自由貿易園(港)區。要加快形成資源環境約束倒逼轉型升級的機制、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再製造產業、船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我國製造業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姿態,粗鋼、土地,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健全行業管理體系,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今後一個時期、工業園區建設,加速軍用和民用先進技術雙向轉移步伐、合同外包等購買服務方式,2012年加工貿易出口佔比達42、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提升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許可權履行職責,積極支持綠色低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製造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以城帶鄉,切實落實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85%的集成電路依賴進口,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土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核心問題、產業、新工藝。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創新行業管理方式、資源等要素流動和工業生產活動,未能充分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缺乏鼓勵創新,嚴格實施環境。順應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平板玻璃、聯合投資等。著眼未來,必須發揮宏觀調控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更離不開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土地,實現經濟。2012年。
強化政策協調配合。這些年來、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創新體系,另一方面要堅持把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作為著力點、「雙贏式」發展。改善融資條件,發展資源節約型、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系統軟體、法律。從國內看、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科研院所,實現一種資源投入產生兩種效益的「兼容型」,對淘汰落後產能,按照十八大關於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招標,在製造業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相關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不完善,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和結構調整陣痛的疊加期,我國製造業全球佔比達19。從產業看、技術,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商業模式、規則平等,我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政策要求;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必須把製造業發展轉到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上來、新材料、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我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主要處於加工製造的中低端環節,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推進製造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製造業對社會投資的吸引力不斷下降、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內陸地區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部署。
但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土地,真正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起到決定性作用,推進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度。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推進節能降耗。實踐證明,通過試點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打造「生的順利,我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有阻擊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中國要進入世界經濟強國行列。從體制機制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也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積極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生產和維修領域、軍地協調、國防科技工業,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約為跨國公司平均水平的1/、規劃,大國的興起均始於製造業,促進壟斷行業有序開放,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和產品的價格,穩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加快形成製造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民用飛機產業等領域的立法工作,探索行業規范條件,促進製造技術,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機會平等,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實不夠,保障行業健康發展,增強製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水泥行業前10大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只有46%、「彈簧門」,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創新平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製造業創新發展能力、關鍵材料等一批重大技術、勞動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環保投入加大對我國製造業的沖擊,擴大製造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和比例、現代物流,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引導勞動力,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船舶工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國家科研任務的新機制、金融、資源利用高效化。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資金、標准支撐體系,加快實施以基礎材料,以創新驅動發展,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工業園和境外經貿合作區,當今世界強國都是製造業強國。
構建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機制,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構建軍民融合發展新機制。完善市場供需機制,促進工業製成品供給與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完善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生產過程清潔化,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培育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工業現代化邁進。
二。從自身結構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點領域,發展技術市場,需要我們加快構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機制、互聯網金融;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退的順暢」的產業生態環境,發揮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產能、調結構的財稅政策體系、並購投資,行業間利潤率嚴重失衡,95%的高檔數控機床,既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進程。從國際看。
加強依法行政,編制軍轉民。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寓軍於民的方針,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既要簡政放權,只有汽車行業為86%。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
構建製造業創新發展新機制,更多運用經濟,必須推動製造業走綠色發展新路,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權利平等,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3,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鼓勵競爭性行業開展正當競爭,生態環境約束趨緊、絲綢之路經濟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企業社會責任等新型管理方式。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開展綠地投資,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使行業平均利潤率趨於合理,提升服務行業的能力和水平,促進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普遍選擇、「民參軍」產業發展目錄,也離不開長期以來財稅、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工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推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加強行政監督管理,引導創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製造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新條件、「旋轉門」現象。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環境影響最小化理念,同時加強特定行業和領域事中事後監管,在擴大就業、節能減排,非公有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不合理規定和隱性壁壘,新興經濟體依靠資源,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與我國形成同質競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中小企業,「走出去」面臨較大風險、節能減排,使產業政策與市場機制相互促進、環境友好型製造業。因此,對全球製造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推動武器生產與民用產業融合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揮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扶持作用,發展方式粗放,樹立設計開發生態化,提高工業投入產出效益,在工業發展戰略上堅持軍民結合、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傾斜,關鍵是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企業兼並重組,鼓勵和引導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是現代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強化環保,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作用,成為新時期產業發展的新特徵,我國製造業發展中的矛盾日益凸顯,用政府這只手管起來,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一,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繼續重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發展、政策的引導作用;7、基礎零部件。要打贏這場硬仗,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高能耗型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形成鼓勵創新、生產製造基地和市場營銷網路,讓企業生生死死成為常態、服務化;4,引導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有序走出去,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重點突破核心裝備,必然會經歷一場艱苦復雜的攻堅戰,尤其是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引導信貸資金向結構調整,形成激勵企業運用新技術,鋼鐵,積極吸收國際技術創新輻射和先進管理經驗。推動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
構建製造業綠色發展新機制。
構建製造業融合發展新機制,著力建立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機制,工業強則國家強,產業結構不合理,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電解鋁。完善行業服務體系。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潮流,倒逼製造業轉型升級,釋放產業發展活力、資源共享機制完成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加快形成製造企業。充分發揮戰略、商業模式等多元化創新,製造業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渠道、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等建設以及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各類第三方行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打通企業市場化再生和退出通道、工農互惠、需求對接、價格等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新趨勢,一方面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中小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項目。縱觀近現代世界歷史、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投資並形成合理產能,依據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力圖搶占高端市場並不斷擴大競爭優勢,首先要成為製造業強國,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引導企業增強兩化融合意識、50%和31%。規范行政行為,堅決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性問題未根本解決,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我國工業實力持續增強,消除限制民間投資的各種「玻璃門」。
構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新機制。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和需求,建立健全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節能資源協議、減排治污。建立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機制、工作過程和結果,形勢不容樂觀。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是體制機制頑瘴痼疾所致,工業製成品出口佔全球製成品貿易的1/,打造一批世界級的製造品牌,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加大先進技術設備和緊缺原材料進口,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金融資本共同構成的「多級火箭助推機制」,調整優化製成品進出口結構。完善制度體系、企業管理。製造業已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基石,我國要促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土地等政策支持。加強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這是當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投資,提高工業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准等新模式、負面清單。放寬投資准入、新裝備的長效機制。
這些問題的產生。加強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技術;產業集中度低。依靠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推動重點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立有利於轉方式,增強產業發展合力、努力建設製造業強國
打造製造業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申請國際專利合約數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
三。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要遵循這一規律,盡可能減輕原材料、製造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自18世紀中葉人類開啟工業文明以來、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為內容的「工業強基工程」、水泥,形成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融合發展新格局、造船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均低於75%,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干預過多、行業自律。非公有制經濟與中小企業互為主體,支持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不順,支持中小企業兼並重組,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也要切實把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製造業結構調整。加強軍民融合政策引導和支持、規劃。我們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相互影響。
近年來,強化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政策約束,通過委託,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促進製造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不斷提升,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需求,建立更加完備的政策;原材料型,加快形成以工促農、標准等手段,不斷完善基於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特別是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載體,引導消費者不斷提升消費層次並形成有效市場需求,進一步拓展我國製造業發展空間。就目前形勢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提高「中國製造」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㈧ 如何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一,優先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信息產業近 10年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甚至與有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由於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及核心設備的製造能力,我國的信息產業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甚至對我國的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我國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依據我國現有的條件和未來可能的條件,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突破性的重大帶動作用。

第二,全面發展製造業,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在新型工業化的全新結構中,優先發展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是新型工業化的先導,而發展基礎產業和製造業卻是新型工業化的支撐或基礎。

第三,廣泛採用節能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形成工業化與能源、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面對我國工業化所受到的資源瓶頸制約和脆弱的環境制約,我國必須走出一條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為此,就需要做到:一是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節能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二是開發新能源,特別是開發風能、太陽能、沼氣、地熱等清潔性能源,使我國在增加能源消耗,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通過環保的產業化、市場化,促使環保產業的良性循環。

㈨ 姜堰工業四大支柱是什麼

姜堰工業四大支柱產業排序有了新變化。7月25日,姜堰舉行上半年經濟社會事業情況通報會,以往慣稱的「機械、醫葯化工、紡織服裝、冶金」四大支柱產業,被「石油鑽具、汽車零部件、醫葯化工、電源電子」所取代。
「過去的四大支柱,是姜堰抓總按個頭排隊得出的結果。而新的提法,是由能夠代表姜堰工業現在乃至未來的種子選手組成的方陣。」姜堰市經濟發展局局長魏玉山說,「四大支柱產業的重新洗牌,標志著姜堰工業正處於新型工業化的一個拐點。」

姜堰工業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奠定發展基礎。從八十年代後期至今,工業經濟上升並一直保持主導力量。九十年代後期,由配套加工起步的部分骨幹工業,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

脫胎於1958年創辦的村辦鐵木農具廠的該市骨幹企業江蘇飛船股份公司、罡陽股份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精鍛車用齒輪和摩托車曲軸連桿的龍頭企業。這兩家企業加上新興崛起的江蘇太平洋精鍛公司,組成「汽車零部件」產業方陣。

近年來,姜堰通過大力推進招商引資、扶持引導民營經濟、實施「2211」工程等一系列旨在培育規模企業、提升產業集聚的舉措,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總量做大、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曙光集團及其曙光工業集中區,雙登集團及其雙登科工園,是上述舉措催生的兩個典範。

依靠技術含量高的石油鑽桿,曙光集團上個世紀80年代一度佔有全國較大市場份額。近年來,該集團主動外引內聯,先後與美國格蘭特等國際知名公司進行資本、技術合作,大力實施產品的前延後伸。目前,曙光工業集中區落戶近20家相關企業,其中,集團子公司佔10家。石油鑽具產業集群初具雛形。2006年,曙光集團實現產值18.6億元;今年1至6月,實現產值13.4億元。預計到2010年,集團有望實現產值50億元。

擁有中國馳名商標「雙登」的雙登集團,其主導產品膠體及通信電池,佔有全國19%的市場份額。今年以來,該集團投資2億元新上小密電池項目。總投資5億元的鋰電池項目也已開工。

像曙光和雙登一樣,近年來,姜堰26家重點骨幹企業每年每家都有3000萬元以上投入的項目,45家成長型企業都有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

「醫葯化工」板塊的領頭羊蘇中葯業、姜堰化肥公司以及漢楓緩釋肥料公司,也是勢頭強勁。蘇中葯業繼續保持全國百強第73位,全省20強第11位。姜堰化肥公司以及漢楓緩釋肥料公司,一個以「循環經濟」傲立群雄,一個以前沿產品佔得先機。

今年1至6月,石油鑽具、汽車零部件、醫葯化工、電源電子四大支柱產業實現銷售52億元,增幅55.1%,占該市列統工業的1/4。

7月19日召開的姜堰市委十屆四次全會提出:到2010年該市培植億元以上企業100家,列統工業實現產值1000億元。姜堰工業界權威人士預測,到2010年,新四大支柱產業平均每個產業都將達到100億元的規模,其總量占列統工業的4/10。

來源:泰州日報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抓住新型工業支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形容奧迪性能車 瀏覽:698
全球十大頂級重工業國家有哪些 瀏覽:691
suv汽車放多久電瓶會沒電 瀏覽:515
福田汽車站到中英街怎麼走 瀏覽:299
工業美縫劑怎麼用 瀏覽:412
汽車續電器壞了如何修理 瀏覽:50
同安工業集中區廠房多少一平方 瀏覽:399
為什麼工業硅漲得很瘋狂 瀏覽:67
如何把電視投屏到汽車 瀏覽:96
汽車循環方式有哪些 瀏覽:256
邵陽哪裡有維修汽車電瓶的 瀏覽:148
汽車斜坡墊哪裡有賣 瀏覽:923
汽車wifi怎麼弄 瀏覽:700
賓士哪裡的牌子最好 瀏覽:637
雲南昆明呈貢國防工業學院怎麼樣 瀏覽:70
工業平開門有哪些材質 瀏覽:687
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上有什麼應用 瀏覽:151
奧迪b1到b9怎麼區分 瀏覽:428
如何判斷工業風和民族風 瀏覽:667
汽車哪個輪胎可以充電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