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
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三期」(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國內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著力發揮市場作用,更加註重定向調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
一、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
第一,經濟增長平穩。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同比增長7.5%,連續10個季度運行在7%8%的區間。雖然經濟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但考慮到生產要素支撐能力的變化,以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基數,7.4%的速度並不低,而且7.4%的速度不僅高於發達經濟體,也高於其他金磚國家。
第二,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是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就業穩定是經濟穩定的重要體現。近兩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小幅減少,同時快速發展的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加上積極就業政策的不斷完善,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0%;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同比增長1.8%,增加307萬人。這與多數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應較為充足,消費品市場供求大體平衡,居民消費價格保持基本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3%,各個月份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間平穩運行,遠低於全年物價總水平調控目標。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仍然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羅斯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都在5%以上。
第四,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義增長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8780元,同比名義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義增長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義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年度預期目標范圍內,沒有越出上下限,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
二、結構調整穩中有進
黨中央、國務院准確把握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的有利時機,有序有力推進改革轉型,既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又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主動作為,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取得新的進展。
第一,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增速高於一、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6.6%。第三產業增速超過第二產業,而且佔GDP的比重也超過第二產業,這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就意味著我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其他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同時,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夏糧再獲豐收,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
第二,需求結構有所改善。在世界經濟復甦弱於預期、出口增速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內需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2.9%。而且,在投資增速有所回落的情況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
第三,收入分配結構出現積極變化。一方面,總體居民收入增速相比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分別高出2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續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第四,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今年上半年,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嚴格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清潔能源消費量佔比上升,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2%。
㈡ 經濟服務化的服務化趨勢及其特徵
如果說十八世紀起於英國、十九世紀席捲全球的工業化浪潮標志了農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轉變,那麼在先進國家工業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從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的時代早已悄悄地來臨。
早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經濟學家就已經認識到人類經濟活動重心漸次從農業向工業並進而向服務業(第三產業)轉移的規律性。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貝爾指出了美國經濟從產品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特徵,其標志是美國服務業的勞動力與GDP比重(1969年分別達到60.4%與61.1%)已經超過工業與農業之和(Bell, 1973)。同一時期,未來學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相繼提出類似概念與理論。
貝爾等人的理論引起世界性的廣泛關注,而國際經濟發展的現實則為其提供有力的驗證: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顯著現象就是,服務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無論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還是從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看,服務業已經成為現代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世界范圍內服務業增加值佔全球GDP的比例已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50%上升到64%。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超過70%。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分別為55%和44%。在一些主要城市,這一數字達到了70-80%。與此同時,服務業吸納的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為60-70%,中等收入國家在45-60%,低收入國家也達到30-40%。
可見,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普遍經濟特徵並進一步成為國際性的發展趨向,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居於首屈一指的地位的這一現象,被稱為「經濟服務化」(楊治,1985)。 一般認為,經濟服務化趨勢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的特徵:
首先是產業結構服務化
表現為服務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引致三次產業結構的轉變,服務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並成為產業結構的主體。從世界銀行的統計來看,無論是GDP的產業構成還是各國的就業構成,服務業在發達國家都已普遍成為第一位的經濟部門,而且這一經濟服務化的潮流已開始向工業化水平較高的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擴散,在中等收入國家(地區)的產業結構中,服務業也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其次是生產型產業的服務化
表現為工業等生產型產業(非服務性產業)內部服務性活動的發展與重要性增加,從而改變了這些產業的單純生產特點,形成生產—服務型體系,反映了服務活動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滲透。這種趨向在工業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早在1980年美國工業增加值就已經有75%以上由工業內部的服務性活動所創造(Britton,1990)。
第三是服務型經濟的形成
經濟服務化發展的結果,是形成以服務活動為主導經濟活動類型的服務型經濟。服務型經濟與產品型經濟的區別在於:服務型經濟的主要經濟部門是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而非製造和加工產品的部門;服務型經濟的主要產品是大規模的服務,而非大規模的商品;服務型經濟中大部分勞動力集中在服務部門,而非製造和加工的經濟部門;服務型經濟的大部分產值由服務性行業而非商品生產部門創造。這四個方面揭示了服務活動在服務型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事實上,服務活動在服務型經濟中更具有主導性的廣泛的經濟社會功能,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成為推動傳統產業的新發展並引致產業體系的整體升級的重要動力。
㈢ 如何理解服務工業化和工業服務化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
經濟服務化是指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以後產業結構的一種轉變過程,表現為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超過工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因此經濟服務化又稱為第三產業業。
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它是隨著產業規模及結構升級,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必然要從農業流向製造業,迸而再向服務業轉移。而服務的擴大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程度,即一國的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均超過50%以上並不斷增加,就表明該國進入了經濟服務化階段。
經濟服務花的本質特徵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的比重超過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站主導地位,表明國家進入發達國家,國家經濟發達,人民收入增加,國家產業結構合理,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3)怎麼理解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擴展閱讀:
研究表明: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所以,合理的產業結構對一個國家的持續、健康發展就顯得年輕尤為重要,而振興製造業又是發展服務業的基礎。
所以要認識振興製造業是發展服務業的基礎,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製造業,促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變、升級。
在這一過程中,製造業帶動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積極有效流通,促進了商品物資流通業、交通運輸通信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還增加了勞動就業,就業多、收入多、消費多,擴大了內需,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要正確處理工業化和服務業的關系,就要做到堅持振興製造業是發展服務業的基礎,努力實現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同步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而形成良性互動。
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必須將工業發展集中在基礎工業和製造業上,這也是遵循工業化規律的客觀要求。
因此,要正確處理工業化和服務化的關系,還要做到堅持產業不斷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優化工業升級改造,不斷加深服務化對工業化的影響,最終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