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上激勵是什麼意思

工業上激勵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24 16:07:01

A. PLC激勵是什麼意思

坎入式程式,就是我們平常生活所用到的遙控器,它就是用PLC編程好了每個指令的。擴充:PLC控制系統是在傳統的順序控制器的基礎上引入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通訊技術而形成的一代新型工業控制裝置,目的是用來取代繼電器、執行邏輯、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功能,建立柔性的遠程式控制制系統。具有通用性強、使用方便、適應面廣、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編程簡單等特點。PLC內部工作方式一般是採用循環掃描工作方式,在一些大、中型的PLC中增加了中斷工作方式。

B. 從管理學的角度上看,激勵的特徵是什麼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激勵的特徵就是以團隊需要的力量跟團隊需要的方向多多鼓勵鼓勵團隊的每一個成員。

C. 股權激勵算工業增加值嗎

不算,股權激勵是激勵作用,使被激勵者擁有企業的部分股份(或股權),用股權這個紐帶將被激勵者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使其能夠積極、自覺地按照實現企業既定目標的要求,為了實現企業利益和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努力工作,釋放出其人力資本的潛在價值,並最大限度地降低監督成本。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D. 什麼是股權激勵,上市前股權激勵的方式有幾種

股權激勵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權,對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進行的長期性激勵,從而使他們能夠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股權激勵在國 外成熟資本市場已有近50年歷史。1950年代美國的「高管持股計劃」把全球帶入股權激 勵的浪潮中。 全球排名前500位的大型工業企業,幾乎都實行經理股票期權制。因此股權激勵並不 只是公司高管一廂情願,也代表了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趨勢。 國際通信企業在薪酬決策中普遍採用了股權激勵計劃,而且參與該計劃的員工數量 平均佔到全體員工總數的47%以上。其中,諾基亞為60%,摩托羅拉為36%,愛立信為 45%。

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業績股票
是指在年初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業績目標,如果激勵對象到年末時達到預定的目標,則公司授予其一定數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獎勵基金購買公司股票。業績股票的流通變現通常有時間和數量限制。另一種與業績股票在操作和作用上相類似的長期激勵方式是業績單位,它和業績股票的區別在於業績股票是授予股票,而業績單位是授予現金。
(2)股票期權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一種權利,激勵對象可以在規定的時期內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棄這種權利。股票期權的行權也有時間和數量限制,且需激勵對象自行為行權支出現金。目前在我國有些上市公司中應用的虛擬股票期權是虛擬股票和股票期權的結合,即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是一種虛擬的股票認購權,激勵對象行權後獲得的是虛擬股票。
(3)虛擬股票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種虛擬的股票,激勵對象可以據此享受一定數量的分紅權和股價升值收益,但沒有所有權,沒有表決權,不能轉讓和出售,在離開企業時自動失效。
(4)股票增值權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一種權利,如果公司股價上升,激勵對象可通過行權獲得相應數量的股價升值收益,激勵對象不用為行權付出現金,行權後獲得現金或等值的公司股票。
(5)限制性股票
是指事先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但對股票的來源、拋售等有一些特殊限制,一般只有當激勵對象完成特定目標(如扭虧為盈)後,激勵對象才可拋售限制性股票並從中獲益。
(6)延期支付
是指公司為激勵對象設計一攬子薪酬收入計劃,其中有一部分屬於股權激勵收入,股權激勵收入不在當年發放,而是按公司股票公平市價折算成股票數量,在一定期限後,以公司股票形式或根據屆時股票市值以現金方式支付給激勵對象。
(7)經營者/員工持股
是指讓激勵對象持有一定數量的本公司的股票,這些股票是公司無償贈與激勵對象的、或者是公司補貼激勵對象購買的、或者是激勵對象自行出資購買的。激勵對象在股票升值時可以受益,在股票貶值時受到損失。
(8)管理層/員工收購
是指公司管理層或全體員工利用杠桿融資購買本公司的股份,成為公司股東,與其他股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而改變公司的股權結構、控制權結構和資產結構,實現持股經營。
(9)帳面價值增值權
具體分為購買型和虛擬型兩種。購買型是指激勵對象在期初按每股凈資產值實際購買一定數量的公司股份,在期末再按每股凈資產期末值回售給公司。虛擬型是指激勵對象在期初不需支出資金,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名義股份,在期末根據公司每股凈資產的增量和名義股份的數量來計算激勵對象的收益,並據此向激勵對象支付現金。
以上第一至第八種為與證券市場相關的股權激勵模式,在這些激勵模式中,激勵對象所獲收益受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而帳面價值增值權是與證券市場無關的股權激勵模式,激勵對象所獲收益僅與公司的一項財務指標———每股凈資產值有關,而與股價無關。

E. 激勵的概念

激勵,指激發和鼓勵。它是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和活動。有效的激勵可以成為組織發展的動力保證,實現組織目標。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組織成員的需要為基點,以需求理論為指導;激勵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等不同類型。

我們會發現很多的企業在具體梳理他的崗位全責的時候,沒有一個清晰的標准,有很多的人會把過去的這個崗位職責誤以為是崗位權責書,事實上我們傳統的崗位職責是比較簡單的,很多公司的崗位職責,我經常講叫有道理的廢話,怎麼來理解呢?

比如說,我們看總經理的崗位職責,一般都會寫:第一條全面負責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工作

完成公司的戰略目標。實際上這樣的描述就叫有道理的廢話。我們真正的看一個企業長期的發展,我們分析完之後,企業缺乏的是量化的標准。崗責不清晰,就導致了公司之間的員工工作相互扯皮踢皮球,最終沒有人承擔責任,最後兜底的都是老闆。

舉個例子吧,我們身邊有一個做汽車沖壓行業的學員,他家的上游對的是通用的主機廠,那他們家的這個零部件的沖壓,如果給主機廠供應,延時一分鍾時間,他們主機廠要處罰他們多少呢,處罰五萬人民幣。那對應的有一天,他們公司出現了供應不及時這個問題,主機廠要罰他們錢呢?那老闆第一時間想到了,那送貨不及時,沒有及時的把貨物供應,一定是公司的物流部出了問題,就給物流打電話,物流說這個事情不能怪我們,我們只要是看到訂單全部都送出去了,我們是沒有接到這個訂單,那這個時候呢,可能物流沒有接到這個訂單,那他就往回倒推,那是不是對應的倉儲或者說生產部就沒有生產出來這個產品,那到倉儲一看倉儲裡面也沒有,問生產說為啥你們沒有,把這個訂單及時的生產出來,已經交期延誤了,生產的人員也講說不是我們不生產,我們是按照PMC計劃物控人員定的計劃來做的,那事實上我們也沒有接到這個訂單,如果接到了我們肯定會安排的,那這個時候生產人員也把自己的責任摘清楚了,再往回倒推問PMC,PMC說這個事情呢,也不能怪我們,我們在以前做了安排,只是我們沒有原材料呀,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因為我們沒有生產的這個原材料,那顧名思義這話說給采購聽呢,那采購一看到也說了,我的采購訂單十天前就已經提交了,財務沒有批付款,對方也不給我們發貨呀,那這個問題就導致了貨物不能及時的到賬,那最後老闆問起了財務說,這么重要的事為什麼不及時的付款,然後財務說那公司賬上現在目前沒有那麼多錢,這個時候那個貨款支付不出去,不是我不支付,那這個事情你最清楚,咱們公司最近現金流緊張,最後老闆轉了一大圈回來之後發現,公司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想處罰一個人都找不到責任人,最後只能自己去兜底。

那你說整個這個環節中大家有沒有問題,肯定是有問題的,那到底這個問題是誰的責任,處罰誰?誰來承擔多大的比例?不好說明,公司也沒有這方面的機制,責權也沒有界定清楚最後老闆吃了啞巴虧,只能自己來承擔這個責任,所以這就是公司的崗位權責書劃分不清楚,導致了最終的一個責權利不分明,而老闆最後變成兜底的人。

F. 激勵理論包括那些內容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里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2雙因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於1959年提出來的,全名叫「激勵、保健因素理論」。
通過在匹茲堡地區11個工商業機構對200多位工程師、會計師調查征詢,赫茲伯格發現,受訪人員舉出的不滿的項目,大都同他們的工作環境有關,而感到滿意的因素,則一般都與工作本身有關。據此,他提出了雙因素理論。
傳統理論認為,滿意的對立面是不滿意,而據雙因素理論,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不滿意。因此,影響職工工作積極性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這兩種因素是彼此獨立的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工作行為。
所謂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職工不滿的因素,它們的改善能夠解除職工的不滿,但不能使職工感到滿意並激發起職工的積極性。它們主要有企業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資發放、勞動保護、工作監督以及各種人事關系處理等。由於它們只帶有預防性,只起維持工作現狀的作用,也被稱為「維持因素」。
所謂激勵因素,就是那些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惟有它們的改善才能讓職工感到滿意,給職工以較高的激勵,調動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它們主要有工作表現機會、工作本身的樂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對未來發展的期望、職務上的責任感等等。
雙因素理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相吻合的,馬斯洛理論中低層次的需要,相當於保健因素,而高層次的需要相似於激勵因素。
雙因素理論是針對滿足的目標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滿足人的對外部條件的要求;激勵因素是滿足人們對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為間接滿足,可以使人受到內在激勵;後者為直接滿足,可以使人受到內在激勵。因此,雙因素理論認為,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要在「滿足」二字上下工夫。

3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於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
激勵(motivation)取決於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即「效價」valence)和其對應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積:
M = V * E

4管理學、心理學名詞。帕特(L.W.Porter)和勞勒(E.E.Lawler)以期望理論為基礎導出的更完備的激勵模式,較好地說明了整個激勵過程。
這個激勵模式,是激勵系統一個比較恰當的描述,他告訴我們,激勵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設置了激勵目標,不一定就能獲得所需的行動和努力,職工也不一定會滿意。要形成獎勵目標→努力→績效→獎勵→滿意以及從滿意反饋回努力這樣的良性循環,取決於獎勵內容、獎勵制度、組織分工、目標導向行動的設置、管理水平、公平的考核和領導作風等綜合性因素。

5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J.S.Adams)在《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沖突同其生產率的關系》(1962,與羅森合寫),《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1964,與雅各布森合寫)、《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1965年提出的。該理論的基本要點是: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並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6斯金納所倡導的強化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於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復發生。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不兼容的行為,從而削弱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條件和人際關系、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開始,斯金納也只將強化理論用於訓練動物,如訓練軍犬和馬戲團的動物。以後,斯金納又將強化理論進一步發展,並用於人的學習上,發明了程序教學法和教學機。他強調在學習中應遵循小步子和及時反饋的原則,將大問題分成許多小問題,循序漸進;他還將編好的教學程序放在機器里對人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弗隆的期望理論都強調行為同其後果之間關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論較多地涉及主觀判斷等內部心理過程,而強化理論只討論刺激和行為的關系。

7激勵的基本原則

1、目標結合原則
在激勵機制中,設置目標是一個關鍵環節。目標設置必須同時體現組織目標和員工需要的要求。
2、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物質激勵是基礎,精神激勵是根本。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以精神激勵為主。
3、引導性原則
外激勵措施只有轉化為被激勵者的自覺意願,才能取得激勵效果。因此,引導性原則是激勵過程的內在要求。
4、合理性原則
激勵的合理性原則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激勵的措施要適度。要根據所實現目標本身的價值大小確定適當的激勵量;其二,獎懲要公平。
5、明確性原則
激勵的明確性原則包括三層含義:其一,明確。激勵的目的是需要做什麼和必須怎麼做;其二,公開。特別是分配獎金等大量員工關注的問題時,更為重要。其三,直觀。實施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時都需要直觀地表達它們的指標,總結和授予獎勵和懲罰的方式。直觀性與激勵影響的心理效應成正比。
6、時效性原則
要把握激勵的時機,「雪中送炭」和「雨後送傘」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激勵越及時,越有利於將人們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創造力連續有效地發揮出來。
7、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正激勵就是對員工的符合組織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所謂負激勵就是對員工違背組織目的的非期望行為進行懲罰。正負激勵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僅作用於當事人,而且會間接地影響周圍其他人。
8、按需激勵原則
激勵的起點是滿足員工的需要,但員工的需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並且只有滿足最迫切需要(主導需要)的措施,其效價才高,其激勵強度才大。因此,領導者必須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不斷了解員工需要層次和需要結構的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採取激勵措施,才能收到實效。

G. 有代表性的激勵理論有哪些

激勵理論是關於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和方法的概括總結。激勵的目的在於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自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國外許多管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結合現代管理的實踐,提出了許多激勵理論。這些理論按照形成時間及其所研究的側面不同,可分為行為主義激勵理論、認知派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3大類。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本世紀20年代,美國風行一種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理論,其創始人為華生。這個理論認為,管理過程的實質是激勵,通過激勵手段,誘發人的行為。在「刺激—反應」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激勵者的任務就是去選擇一套適當的刺激,即激勵手段,以引起被激勵者相應的反應標准和定型的活動。 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在後來又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激勵人的主要手段不能僅僅靠刺激變數,還要考慮到中間變數,即人的主觀因素的存在。具體說來,在激勵手段中除了考慮金錢這一刺激因素外,還要考慮到勞動者的主觀因素的需要。根據新行為主義理論,激勵手段的內容應從社會心理觀點出發,深入分析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並使個體需要的滿足與組織目標的實現一致化。 新行為主義理論強調,人們的行為不僅取決於刺激的感知,而且也決定於行為的結果。當行為的結果有利於個人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而起著強化激勵作用。如果行為的結果對個人不利,這一行為就會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運用肯定、表揚、獎賞或否定、批評、懲罰等強化手段,可以對學習者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變,以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認知派激勵理論 行為簡單地看成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的機械反應,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動的客觀規律性。對於人的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內在因素,諸如思想意識、興趣、價值和需要等。因此,這些理論都著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結構,以及如何推動人們的行為。 認知派激勵理論還強調,激勵的目的是要把消極行為轉化為積極行為,以達到組織的預定目標,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勵過程中還應該重點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的行為。屬於這一類型的理論還有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和挫折理論等。這些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思想認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改變外部環境刺激與改變內部思想認識相結合,才能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目的。 綜合型激勵理論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強調外在激勵的重要性,而認知派激勵理論強調的是內在激勵的重要性。綜合性激勵理論則是這兩類理論的綜合、概括和發展,它為解決調動人的積極性問題指出了更為有效的途徑。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場動力理論是最早期的綜合型激勵理論。這個理論強調,對於人的行為發展來說,先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外界環境的刺激實際上只是一種導火線,而人的需要則是一種內部的驅動力,人的行為方向決定於內部系統的需要的強度與外部引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果內部需要不強烈,那麼,再強的引線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波特和勞勒於1968年提出了新的綜合型激勵模式,將行為主義的外在激勵和認知派的內在激勵綜合起來。在這個模式中含有努力、績效、個體品質和能力、個體知覺、內部激勵、外部激勵和滿足等變數。 在這個模式中,波特與勞勒把激勵過程看成外部刺激、個體內部條件、行為表現、行為結果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一般人都認為,有了滿足才有績效。而他們則強調,先有績效才能獲得滿足,獎勵是以績效為前提的,人們對績效與獎勵的滿足程度反過來又影響以後的激勵價值。人們對某一作業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該作業時所獲得的激勵價值和個人感到做出努力後可能獲得獎勵的期望概率所決定的。很顯然,對個體的激勵價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則他完成作業的努力程度也愈大。同時,人們活動的結果既依賴於個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賴於個體的品質、能力以及個體對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覺。 波特和勞勒的激勵模式還進一步分析了個人對工作的滿足與活動結果的相互關系。他們指出,對工作的滿足依賴於所獲得的激勵同期望結果的一致性。如果激勵等於或者大於期望所獲得的結果,那麼個體便會感到滿足。如果激勵和勞動結果之間的聯系減弱,那麼人們就會喪失信心。 主要的激勵理論有三大類,分別為內容型激勵的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行為修正型激勵理論。 編輯本段內容性激勵理論 所謂內容型激勵理論,是指針對激勵的原因與起激勵作用的因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的理論。這種理論著眼於滿足人們需要的內容,即:人們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從而激起人們的動機。 內容性激勵理論重點研究激發動機的誘因。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論」和麥克萊蘭的「成就需要激勵理論」等。 內容型激勵理論的代表 圖:內容型激勵理論中四種理論的比較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於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類紛繁復雜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又把人的需要層次發展為七個,由低到高的七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①馬斯洛認為,只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以後,高層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為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七種需要是按次序逐級上升的。當下一級需要獲得基本滿足以後,追求上一級的需要就成了驅動行為的動力。但這種需要層次逐漸上升並不是遵照「全」或「無」的規律,即一種需要100%的滿足後,另一種需要才會出現。事實上,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他們的每種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滿足。 ②馬斯洛把七種基本需要分為高、低二級,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屬於低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使人得到滿足,如藉助於工資收入滿足生理需要,藉助於法律制度滿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的需要,它們是從內部使人得到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永遠不會感到完全滿足的。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需要更有價值,人的需要結構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因此,通過滿足職工的高級需要來調動其生產積極性,具有更穩定,更持久的力量。 這是由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身體需要。 2)安全需要——保證身心免受傷害。 3)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感情、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2.赫茲伯格的雙因素論 激勵理論-保健因素理論 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曾獲得紐約市立學院的學士學位和匹茲堡大學的博士學位,以後在美國和其他三十多個國家從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詢工作,是猶他大學的特級管理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勵因素》(1959,與伯納德·莫斯納、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工作與人性》(1966)、《管理的選擇:是更有效還是更有人性》(1976)。雙因素理論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豐富化方面,他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20世紀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訪問。訪問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在工作中,哪些事項是讓他們感到滿意的,並估計這種積極情緒持續多長時間;又有哪些事項是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並估計這種消極情緒持續多長時間。赫茨伯格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為材料,著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們在工作中快樂和滿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滿足。結果他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後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滿足對職工產生的效果類似於衛生保健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從人的環境中消除有害於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預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療性的,而是預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從這個意義出發,赫茨伯格認為傳統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生問題,但這些傳統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積極的激勵。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見,管理當局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後,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只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後又對各種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工業組織進行了多次調查,他們發現,由於調查對象和條件的不同,各種因素的歸屬有些差別,但總的來看,激勵因素基本上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屬於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乾重疊現象,如賞識屬於激勵因素,基本上起積極作用;但當沒有受到賞識時,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這時又表現為保健因素。工資是保健因素,但有時也能產生使職工滿意的結果。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有相似之處。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當於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較低級的需要;激勵因素則相當於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較高級的需要。當然,他們的具體分析和解釋是不同的。但是,這兩種理論都沒有把「個人需要的滿足」同「組織目標的達到」 這兩點聯系起來。 有些西方行為科學家對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正確性表示懷疑。有人做了許多試驗,也未能證實這個理論。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試驗,被有的行為科學家批評為是他們所採用方法本身的產物:人們總是把好的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結果歸罪於客觀條件或他人身上,問卷沒有考慮這種一般的心理狀態。另外,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也不夠,事實上,不同職業和不同階層的人,對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實踐還證明,高度的工作滿足不一定就產生高度的激勵。許多行為科學家認為,不論是有關工作環境的因素或工作內容的因素,都可能產生激勵作用,而不僅是使職工感到滿足,這取決於環境和職工心理方面的許多條件。 但是,雙因素理論促使企業管理人員注意工作內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別是它們同工作豐富化和工作滿足的關系,因此是有積極意義的。赫茨伯格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錄用,各得其所,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注意給人以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這種內在激勵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該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對匹茲堡地區多家工商企業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大樣本調查的基礎上於1959年以後提出的。該理論又稱為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其要點是:使職工不滿的因素與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是不一樣的。赫茲伯格認為職工非常不滿意的原因,大都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職工與上級之間的關系、工資、工作安全、工作環境等。他發現上述條件如果達不到職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時,就會引發職工的不滿情緒。但是,具備了這些條件並不能使職工感到激勵。赫茲伯格把這些沒有激勵作用的外界因素稱為 「保健因素」。他還認為,能夠使職工感到非常滿意等因素,大都屬於工作內容和工作本身三方面的,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績得到上司的認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等等。這些因素的改善,能夠激發職工的熱情和積極性。赫茲伯格把這一因素成為「激勵因素」。這就是「雙因素理論」。 這一理論告訴我們,管理者首先應該注意滿足職工的「保健因素」,防止職工消極怠工,使職工不致產生不滿情緒,同時還要注意利用「激勵因素」,盡量使職工得到滿足的機會。 雙因素理論強調: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滿足都能激勵起人的積極性。只有那些被稱為激勵因素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人的積極性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如果缺乏激勵因素,並不會引起很大的不滿。而保健因素的缺乏,將引起很大的不滿,然而具備了保健因素時並不一定會激發強烈的動機。赫茨伯格還明確指出;在缺乏保健因素的情況下,激勵因素的作用也不大。 3.戴維·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把人的高級需要分為三類,即權力、交往和成就需要。 在實際生活中,一個組織有時因配備了具有高成就動機需要的人員使得組織成為高成就的組織,但有時是由於把人員安置在具有高度競爭性的崗位上才使組織產生了高成就的行為。麥克利蘭認為前者比後者更重要。這說明高成就需要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並且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激勵員工成就需要的培訓方法,來提高生產率,和為在出現高成就需要的工作時培養合適的人才。 成就需要理論也稱激勵需要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Clelland)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的需要狀況,特別對人的成就需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而提出了一種新的內容型激勵理論——成就需要激勵理論。 成就需要激勵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它更側重於對高層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如他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存、物質需要都得到相對滿足的各級經理、政府職能部門的官員以及科學家、工程師等高級人才。由於成就需要激勵理論的這一特點,它對於企業管理以外的科研管理、幹部管理等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麥克利蘭認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權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種需要。成就需要的高低對一個人、一個企業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該理論將成就需要定義為:根據適當的目標追求卓越、爭取成功的一種內驅力。 該理論認為,有成就需要的人,對勝任和成功有強烈的要求,同樣,他們也擔心失敗,他們樂意甚至熱衷於接受挑戰,往往為自己樹立有一定難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標,他們敢於冒風險,又能以現實的態度對付冒險,絕不以迷信和僥幸心理對付未來,而是對問題善於分析和估計。他們願意承擔所作工作的個人責任,但對所從事的工作情況希望得到明確而又迅速的反饋。這類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歡長時間的工作,即使真出現失敗也不會過分沮喪。一般來說,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成就需要強烈的人事業心強,喜歡那些能發揮其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環境。在管理中,只要對他提供合適的環境,它就會充分發揮發揮自己的能力。權利需要較強的人有責任感,願意承擔需要的競爭,並且能夠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的工作,喜歡追求和影響別人。 該理論還認為,具有歸屬和社交需要的人,通常從友愛、情誼、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中得到歡樂和滿足,並總是設法避免因被某個組織或社會團體拒之門外而帶來的痛苦。他們喜歡保持一種融洽的社會關系,享受親密無間和相互諒解的樂趣,隨時准備安慰和幫助危難中的夥伴.合群需要是人們追求他人的接納和友誼的慾望。合群需要慾望強烈的人渴望獲得他人贊同,高度服從群體規范,忠實可靠。 4. 奧德弗的ERG理論 「ERG」理論是生存-相互關系-成長需要理論的簡稱。奧德弗認為,職工的需要有三類:生存的需要(E),相互關系需要(R),和成長發展需要(G)。 該理論認為,各個層次的需要受到的滿足越少,越為人們所渴望;較低層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夠得到較多的滿足,則較高層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滿足;如果較高層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滿足,人們會重新追求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這一理論不僅提出了需要層次上的滿足到上升趨勢,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趨勢,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啟發意義。 奧爾德弗把人的需要歸為以下三類: (1)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如吃、住、睡等。組織中的報酬,對工作環境和條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這一類需要大體上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中生理和部分安全的需要相對應。 (2)相互關系需要 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聯系(或稱之為社會關系)的需要。這一類需要類似馬斯洛需要層次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歸屬或社會需要,以及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長需要 指一種要求得到提高和發展的內在慾望,它指人不僅要求充分發揮個人潛能、有所作為和成就,而且還有開發新能力的需要。這一類需要可與馬斯洛需要層次中部分尊重需要及整個自我實現需要相對應。 該理論認為,各個層次的需要受到的滿足越少,越為人們所渴望;較低層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夠得到較多的滿足,則較高層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滿足;如果較高層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滿足,人們會重新追求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這一理論不僅提出了需要層次上的滿足到上升趨勢,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趨勢,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啟發意義。同時,ERG理論還認為,一個人可以同時有一個以上的需要。 編輯本段過程型激勵理論 過程型激勵理論重點研究從動機的產生到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海德的歸因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 1.弗魯姆的期望理論 這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羅姆提出的理論。期望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採取某種行為,是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可以有把握地達到某種結果,並且這種結果對他有足夠的價值。換言之,動機激勵水平取決於人們認為在多大程度上人們可以期望達到預計的結果,以及人們判斷自己的努力對於個人需要的滿足是否有意義。 2.海德的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於1958年提出的,後由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及其同事的研究而再次活躍起來。 歸因理論是探討人們行為的原因與分析因果關系的各種理論和方法的總稱。歸因理論側重於研究個人用以解釋其行為原因的認知過程,亦即研究人的行為受到激勵是「因為什麼」的問題。 3.亞當斯的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在《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沖突同其生產率的關系》、《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 編輯本段行為改造理論 行為改造理論重點研究激勵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為)。主要包括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挫折理論等。 1.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強化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於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復發生。 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不相容的行為,從而削弱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2.挫折理論 挫折理論是關於個人的目標行為受到阻礙後,如何解決問題並調動積極性的激勵理論。挫折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感受,同一遭遇,有人可能構成強烈挫折的情境,而另外的人則並不一定構成挫折。 編輯本段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實行目標激勵 1.目標設置 (1)目標應該具體化。 (2)要闡明目標的社會價值並和個人利益相聯系。 (3)目標既要有一定難度又要有實現的可能性。 (4)讓完成目標的人參與目標設置。 (5)要對達到目標的進程有及時、客觀的反饋信息。 2.目標管理 (1)制定總體目標。 (2)作好組織准備。 (3)制定個人計劃。 (4)階段性成果評定。 創建適合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 21世紀將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而且變化的幅度不斷增大,節奏不斷加快,這就要求企業組織必須從僵化的機械模式,轉變為更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的有機模式;企業之間的競爭已從生產效率的競爭演化為創新率的競爭,基本質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傳統的「命令式」的領導方式已不適應對新型「知識員工」的管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當企業文化能夠真正融入每個員工個人的價值觀時,他們才能把企業的目標當成自己的奮斗目標,因此用員工認可的文化來管理,可以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動力。 多跑道、多層次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實施 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人們對物質要求更為強烈,並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從這些特點出發,如何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勵方案? 1.多一點空間、多一點辦法,根據企業發展的特點激勵多條跑道。 2.要激勵多條跑道,這樣才能使員工真正安心在最適合他的崗位上工作。 3.想辦法了解員工需要的是什麼。 總之,所採取的激勵的手段要靈活多樣,要根據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決不能是一種制度從一而終。 考慮員工個體差異,實施差別激勵機制 激勵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影響工作積極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質、領導行為、個人發展、人際關系、報酬福利和工作環境,而且這些因素對於不同企業所產生影響的排序也不同。不同因素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的影響力排序: 由此可見,企業要根據不同的類型和特點制定激勵制度,而且在實施激勵機制時一定要考慮到個體差異。

H. 對企業員工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有那些方法

精神激勵
除了常見的薪酬激勵以外,還有許多其他激勵方法,例舉如下:

1、記功制度。通過組織內部文件,明確記功等級。記功可使工作者得到精神的滿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記功制度便是成功的典範。

2、職稱制度。組織內部設置職稱,根據個人能力授予不同的職稱或不授予職稱,以區分部屬的能力。

3、樹立典型。樹立典型可以形象地展示出社會、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行為。

4、晉升。晉升是一種效果強烈的激勵手段,對下屬行為的影響極大。因此,在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應盡量多設「官職」,更高程度地提高員工的滿意度,發揮職工的潛力。

5、放榮譽假。給優秀的員工一定的假期,並公開宣傳這是由於工作出色而放的「榮譽假」。

6、尊稱。比如稱一位技術工人為「王大師」,可能會極大地調動他的積極性。

7、提高辦公用品的等級。對不同等級的公司人員提供不同等級的辦公用品,這樣對員工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8、給予培訓機會。給予培訓機會也是激勵手段之一,這一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9、給予特權。比如,對工作不錯的同志,可授予半年不打考勤的特權。雖然這種激勵的方法與金錢無關,同樣可以調動部屬的積極性。當然,實施這種方法的前提是有嚴格的考勤制度。

10、內部刊物表揚。在公司內部刊物上對取得卓越成績的員工給予表揚,讓公司全體員工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跡,也是激勵優秀員工的一種好辦法。

11、提高享受信息的等級。一般人的觀念是:地位越高的人,獲得組織的內部信息越多。可採用享受信息等級的辦法調節員工的行為。比如,政府部門的職員待遇除物質待遇外還有政治待遇,而政治待遇的實質是享受信息的等級,即規定文件只對一定級別的人員開放。

12、榮譽稱號。在傳統中有「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兩種榮譽稱號。但員工的行為是多層次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設置豐富多彩的榮譽稱號,以充分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13、介紹工作經驗。對取得一定業績的員工,可讓他給員工介紹經驗,這對取得成績的人是一種極大的肯定。

14、開會位置。一般而言,越靠近領導的位置越重要,「獎勵」下屬開會時坐重要的位置,也是對下屬行為的激勵。

15、徵求意見。在某項政策出台前向下屬徵求意見,是對其重視的表現。

16、替他在妻子單位揚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夫貴妻榮」,如果丈夫有所成就,妻子總希望周圍人皆知,但妻子又常不好意思說,領導的要義是滿足下屬需求,比如,可向下屬妻子單位寄一張沒封面的明信片祝賀其丈夫工作獲得成就,寫明其丈夫被「提拔為……評為……獲得……」並感謝妻子對丈夫工作的大力支持。這種明信片在下屬妻子單位流通一番後,必定可以使下屬妻子心情愉快,而這種愉快的心情定會極大地調動丈夫的積極性。不過須注意的是,有的企業採取相反的操作:當妻子有成就時——向他們描繪遠景。領導者要讓下屬了解工作計劃的全貌及看到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員工愈了解公司目標,對公司的向心力愈高,也會更願意充實自己,以配合公司的發展需要。所以領導要弄清楚自己在講什麼,不要把事實和意見混淆。不斷提供給他們與工作有關的公司重大信息。若未充分告,員工不必浪費時間、精力去聽小道消息,也能專心投入工作。
——授予他們的權力。授予不僅僅是封官任命,領導者在向下屬人派工作時,也要授予他們權力,否則就不算授予,所以,要幫被授權者清除心理障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獨挑大樑",肩負著一項完整的職責。方法之一是讓所有的相關人士知道被授權者的權責;另一個要點是,一旦授權之後,就不再干涉。
——給他們好的評價。有些員工總是會抱怨說,領導只要在員工出錯的時候,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身為領導人的你,最好盡量給予下屬下面的回饋,就是公開贊美你的員工,至於負面批評可以私下再提出。
——聽他們訴苦。不要打斷下屬的匯報,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隨便診斷,除非對方要,否則不要隨便提供建議,以免流於「瞎指揮」。就算下屬真的來找你商量工作,你的職責應該是協助下屬發掘他的問題。所以,你只要提供信息和情緒上的支持,並避免說出類似像「你一向都做得不錯,不要搞砸了」之類的話。
——獎勵他們的成就。認可下屬的努力和成就,不但右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士氣,同時也可以有效建立其信心。
——提供必要的訓練。支持員工參加職業培訓,如參加學習班,或公司付費的各種研討會等,不但可提升下屬士氣,也可提供其必要的訓練。教育訓練會有助於減輕無恥情緒,降低工作壓力,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閱讀全文

與工業上激勵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全車貼紙多少錢 瀏覽:705
金融企業員工業績報告怎麼寫 瀏覽:254
wto汽車保護什麼時候取消 瀏覽:544
輕工業工業設計中心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11
如何製作汽車腰靠 瀏覽:103
溧陽奧迪a4l15年哪裡有 瀏覽:985
賓士專修去哪裡學 瀏覽:819
奧迪選配座椅加熱等多久 瀏覽:563
汽車匹配鑰匙多少錢 瀏覽:612
奧迪a5刷ecu多少錢 瀏覽:707
中鐵工業這支股票如何 瀏覽:242
飛度致炫和奧迪q2l怎麼選 瀏覽:85
竣工完工業主就是不驗收怎麼辦 瀏覽:291
永康哪裡有汽車電路修 瀏覽:777
襄樊工業部件認證哪個公司比較好 瀏覽:195
賓士e級的整備質量是多少 瀏覽:340
奧迪內循環是哪個按鍵 瀏覽:468
工業園區有哪些好景點 瀏覽:395
電動汽車充電站投資多少錢 瀏覽:856
汽車內飾設備哪個最好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