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
如何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
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發展路徑,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論文在分析再工業化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美國、英國、日木、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實現路徑,探討了其對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啟示。
再工業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實體經濟受到巨大沖擊,撫平經濟失衡,保持經濟與社會穩定的現實選擇;也是發達國家占據新一輪產業革命制高點。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舉,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再工業化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
1.二者本質上都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根據1968年韋伯斯特詞典的定義,中國語境下的再工業化不僅是回歸工業,更是提升工業,這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因此,二者木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科學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再工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中國經濟800l0是實體經濟,傳統產業佔有相當比重,存在著巨大的提升、創新空間。而要實現「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夢想與目標,就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進技術進步引導更多投資推動傳統產業的調整升級;以新興產業支撐創新型經濟,努力做大做強企業規模,加速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從而走出以往製造業發展中「產業先進、環低端」的老路;通過市場吸引更多的要素資源來優化「中國製造」的特點和個性,按照新型工業化的思路,來推動我國製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3.再工業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由於製造業的重要地位及其現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製造業開始。只有振興了製造業,我們才有資格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越是把錢從製造業抽離出來,經濟發展的內力就越枯竭。企業利潤才是我們真正的內需,做好了實體經濟的產業鏈整合,才能藏富於企業、藏富於民,這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才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二、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實現路徑
通過梳理主要發達國家近年來所頒布的政策法規,不難看出,各國都在力圖通過政府幹預重振製造業,都試圖通過以下途徑來推進再工業化的進程。
1.重新認識製造業的價值,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製造業的價值,重新擬定製造業發展戰略規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製造業的發展。美國重新擬定製造業發展戰略規劃,在救市和則政刺激方案中加大對制,造業援助力度,制定了「國家出口計劃」,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力度,積極開展對外出口。提出了法國製造業產量的增長目標及具體措施。
2.積極解決資源環境問題。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提出了「綠色新政」,尤其重視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美國能源部選擇了部分新能源製造企業予以資助,擴大規模拉動就業。美國還加快發展世界上最先進、最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實現對醫療信息化、智能電網、教育和寬頻的支持。
3.直接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發達國家除推出注資金融機構、增加流動性、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應急性經濟刺激政策外,一個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政策動向就是,結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直接培育和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1)把綠色能源作為再工業化的重中之重。2009年初日木政府恢復了2006年停補的太陽能產業補貼政策,給予太陽能發電安裝成木50%的補貼,並提供低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光伏發電路線圖2030修訂版》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技術發展重點,提高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目標;2010年3月經濟產業省公布了能源基木計劃修正案。2008年歐盟制定了應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一攬子政策,致力於可再生能源項目。
(2)把加快「二網融合」作為再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歐盟的「刺激經濟計劃書」中提 出措施開發大容量、高速數字網路系統提出加快建設全民高速互聯網。法國出台了「數字國家」戰略,德國推出「信息與通信技術2020創新研究計劃」,傾力增強信息通信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3)積極拓展納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空間。目前納米技術已拓展到信息、生物醫葯、能源、資源、環境、空間等諸多領域,納米領域繼續成為各國創新投資的重點。包括納米技術尖端零部件的實用化研究開發、高效二維光器件製造技術開發、碳納米管電容技術開發項目。
4.加大研發和教育培訓投入。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並沒有因此大幅度減少研發投入。2009年《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中預算支出725億美元作為美國醫療投入、醫療技術投入以及教育科研投入,重振美國的科研實力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速。「歐盟2020戰略」中提出了而向創新 的「創新型聯盟」計劃。法國「新產業政策」中劃撥2億元用於增加就業,提升勞動力的技能。政府與企業密切配合,確認新出現的職業技能並有針對性地提供則政激勵,鼓勵企業為科學技術領域的畢業生提供實習機會。此外,還鼓勵高質量的國外研究生畢業後留在木國。
三、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啟示
在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與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背景下.我國要充分關注.借鑒經驗.既立足當前. 有效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更要戰略和長遠出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主要發達國家對製造業價值的重新認識表明.我國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是工業化路徑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更是經濟發展觀和現代化模式的創新。
2.發展綠色製造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當務之急 。綠色製造將成為21世紀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製造業是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戶」,不斷提 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走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產品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實現資源利用率最高、環境影響最小、不損害人體健康,並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培育新的增長點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必須尋求新經濟增長點,要堅持以市場需求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規劃引導、整合協調的作用,積極引導優勢資源集中,形成競爭合力。要構建以自主創新為主、技術引進為輔的產業技術研發體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瞄準行業高端、尖端技術進行突破,打造新興產業的科技競爭力,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制高點。
4.製造業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保障。未來製造業與發展模式的競爭,首先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才能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轉移到依靠先進製造技術的進步上來。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占製造業比重還很低,盡管已是製造業大國,但遠遠不是製造業強國,迫切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先進製造業水平。有效激勵各種形式的自主創新,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希望能幫助到你
『貳』 中國工業化特點背景及影響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與歐美各國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顯的具體特徵:
(一) 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二) 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四) 發展畸形.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
『叄』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工業化、城市化和西方的影響如何重塑中國的家庭價值觀
摘要 人類在其漫長的歷史中,僅僅是在晚近以來很短的時間里才解決了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這端賴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之實現。通過發達的社會分工、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和飛速的科技進步,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極大提高。其結果是,現在的發達國家雖然農業人口僅佔1-3%,依然有能力大量出口糧食,大部分人口則轉而致力於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充實。
『肆』 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要進行工業化
為了促進國民的經濟增長,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的局面,促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
『伍』 工業化的背景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陸』 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了第二次工業化建設,分析這次工業化的主要背景,並分析這次工業化的結局及主要原因
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民國政府頒布了許多獎勵實業的措施,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調動了資本家興辦實業的積極性。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一個發展的機遇。3、一戰期間,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引起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浪潮,提出「愛用國貨,抵制日貨」的口號,反帝愛國運動極大的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4、民族資本家受「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積極興辦實業,如狀元實業家張謇,就是典型的人物。
結局: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紡織業和麵粉業,其產品大量出口到歐洲地區,被稱為民族工業的「春天」。但是民族工業的發展僅僅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依然沒有多大起色,發展的地區主要還是在沿江和沿海地區,很不平衡,沒有走上獨立的發展道路,中國最終也沒有實現工業化。
原因:1、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重新遭受壓迫,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2、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勢力勾結壓榨民族工業。3、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4、封建的自然經濟的阻礙。
『柒』 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踐行建築工業化,裝配化與產業化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發展綠色建築,使得建築工業化發展快速。新型建築工業化,在國家層面來看已上升到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經濟效果分析表明,建築工業化使得整個建築行業內各企業分工更加明確也更具有專業化,是有望實現規模化的經濟效益。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家指出,標准化和模塊化是完成建築部品化的先決條件,構建標准化的唯一途徑是建築模數的應用,它是各種部品提供了標準定型化、模數系列化和組合裝配化的前提。
模數制的應用為工業化施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極大的節約了成本。但由於我國國情所導致的建築模數制度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發展也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自身的細部內容也不盡完善。這就需要我們建築師從設計角度重視模數化的設計。
『捌』 英國,中國工業化的特點及其背景
英國工業化的背景:
1500年以後,英國經濟表現出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在18世紀,一系列的發明改變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面貌,並且導致了工廠制度的產生。在這些年裡,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而且所有這一切夾在一起,相互作用,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通過不斷的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他們使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霸權尤其是殖民地和海洋統治權的戰爭。
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以便掠奪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英國工業化的特點:
1、是從棉紡織輕工業開始的。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銷路廣,獲利大。加之,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是新興工業,它受封建行會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較少,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同時英國當時的棉紡織品質量不如印度和中國,為了競爭也迫切需要進行技術革新。
2、是以解決動力問題作為關鍵和重要標志的。從古代至近代,人類社會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工具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石器時期、銅器時期、鐵器時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機器出現以後,則往往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動力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是以機器的發明、使用和製造為中心。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志,用機器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
4、是以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同時也盡量吸收了前人和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引進和利用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多,只能靠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器都是英國人自己發明製造的。
中國工業化的背景: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中國工業化的特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
(8)工業化背景如何重塑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基於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充分考慮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原則,充分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收入低、後發趕超的農業國的經濟背景,充分考慮到大量的農業人口、典型「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
充分考慮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奠定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遵循了工業化產業演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構建了符合市場化規律的經濟激勵機制,適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協同的發展邏輯。
新中國工業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將工業化的共性規律與中國的個性化國情進行了有效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玖』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背景、措施、成就及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1924年列寧逝世以後,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 措施:1928——1937年,蘇聯先後完成了第一(1928——1932年),第二(1933——1937年)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成就: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意義:第一、第二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生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