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芷江工業主要生產什麼

芷江工業主要生產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2 18:35:03

『壹』 懷化芷江有什麼農業特產懷化市整體呢

芷江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開發較早,農產品豐富。古有「擔不完的沅州」之稱。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建成3座中型水庫,17座小(I)型水庫和100座小(Ⅱ)型水庫,有效灌溉面積25.69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7.6萬畝,分別占水田面積的76.9%和52.8%。建設了一批「噸糧田」。年種植雜交稻30萬畝,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1990年,糧食總產16.61萬噸,比1949年的42470噸增長3.9倍,農業人口人平產糧569公斤,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芷江產油菜籽6819噸,油茶籽1371噸、油桐籽1525噸,白蠟104噸、柑桔6809噸,煙葉1025噸,西瓜18920噸,干辣椒688噸。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兼養牛、羊、雞鴨、鵝、魚等;生豬飼養量46.04萬頭,其中出欄23.04萬頭;家禽飼養量190.46萬只,鮮蛋產量802噸,水產品產量703噸;芷江林地面積193.59萬畝;森林面積173.89萬畝;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積63.4萬畝,森林覆蓋率42.3%,活立木蓄積量312.93萬立方米。1990年,採伐木材4.31萬立方米。已被列為省一級的商品糧、速生豐產用材林、油桐等基地縣之一。芷江農業總產值1223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8.7%。
截至2012年,芷江形成了優質稻、畜牧、柑桔、蔬菜、烤煙五大農業支柱產業。

懷化物產資源豐富,素有「廣木之鄉」、「水果之鄉」、「葯材之鄉」的美譽。全市有活立木蓄積量6690萬立方米,居湖南首位。
有中葯材26萬畝,1900多個品種,其中175種為國家重點中葯材保護品種,茯苓和天麻產量居全國第一。
年產水果90多萬噸。其中靖州的楊梅、漵浦的蜜棗、麻陽的冰糖橙久負盛名。

『貳』 分析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概況。

1、近代工業的產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2、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3、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4、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5、抗日戰爭以後的萎縮工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原因:1官僚資本主義的阻撓 2美貨的泛濫 3 內戰的影響
6、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 近代機器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縣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對於這一部分工業企業,本書後面將不再另外給予更多的關注。

『叄』 芷江侗族自治縣的經濟概況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32082萬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7137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61356萬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273589萬元,增長2.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132元,增長4.9%。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3.7∶43.4∶32.9。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3%、65.3%和18.4%。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7%。 芷江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開發較早,農產品豐富。古有「擔不完的沅州」之稱。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建成3座中型水庫,17座小(I)型水庫和100座小(Ⅱ)型水庫,有效灌溉面積25.69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7.6萬畝,分別占水田面積的76.9%和52.8%。建設了一批「噸糧田」。年種植雜交稻30萬畝,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1990年,糧食總產16.61萬噸,比1949年的42470噸增長3.9倍,農業人口人平產糧569公斤,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芷江產油菜籽6819噸,油茶籽1371噸、油桐籽1525噸,白蠟104噸、柑桔6809噸,煙葉1025噸,西瓜18920噸,干辣椒688噸。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兼養牛、羊、雞鴨、鵝、魚等;生豬飼養量46.04萬頭,其中出欄23.04萬頭;家禽飼養量190.46萬只,鮮蛋產量802噸,水產品產量703噸;芷江林地面積193.59萬畝;森林面積173.89萬畝;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積63.4萬畝,森林覆蓋率42.3%,活立木蓄積量312.93萬立方米。1990年,採伐木材4.31萬立方米。已被列為省一級的商品糧、速生豐產用材林、油桐等基地縣之一。芷江農業總產值1223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8.7%。
2014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2596萬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171483萬元,增長7.3%;林業產值19462萬元,下降4.9%;牧業產值102992萬元,增長1.9%;漁業產值8549萬元,增長9.5%。
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3.87萬畝,比上年增長0.3%。其中稻穀播種面積30.36萬畝,下降5.6%,玉米播種面積14.82萬畝,增長14%。全縣油料種植面積17.78萬畝,增長3.2%;蔬菜種植面積15.03萬畝,增長0.7%。
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0.97萬噸,比上年增長2.6%,其中,稻穀產量14.23萬噸,下降1.1%;玉米產量4.06萬噸,增長17%;紅薯產量1.7萬噸,增長3.8%。全縣油料產量1.5萬噸,增長4.2%;蔬菜產量14.08萬噸,增長5.6%;水果產量14.76萬噸,增長22%。
2014年全縣出欄肉豬41萬頭,增長4.1%;牛出欄1.06萬頭,增長3.9%;羊出欄頭數3.16萬只,增長3.9%;家禽出售691.9萬羽,下降4.2%。
2014年全年肉類總產量3.96萬噸,下降0.2%。其中豬肉產量2.96萬噸,增長0.7%;牛肉產量1342噸,增長4.4%;羊肉產量568噸,增長7.6%;禽肉產量8005噸,下降4.6%。全年禽蛋產量為904噸,增長3.1%。水產品產量5990噸,增長3%。 1949年,芷江僅有鐵工、木工、碾米等11家手工作坊和3家以汽車引擎為動力的小火電廠,年產值289萬元。解放後,芷江工業迅速發展。1990年,芷江已有各類工業企業1551個,初步形成電力、建材、食品、化工、輕紡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0542萬元,職工7902人,工業總產值1289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3%。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水泥、食油、化肥、麻紗、氯酸鉀、香煙過濾棒、黃麻袋、塑料製品、飲料酒、糕點、凍肉、肥皂、混配飼料、水旱兩用耕整機、機制紙等。
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350425萬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1%。
2014年全縣規模工業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原煤1.5萬噸,下降49.7%;大米12.9萬噸,增長19.5%;紙製品7647噸,下降18.5%;塑料製品9.4萬噸,下降11.4%;水泥29.3萬噸,下降5.4%;發電量7.5億千瓦時,增長14.4%。
2014年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6638萬元,比上年增長4.4%,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6760.1萬元,增長2.7%。其中,國有企業實現利潤206.6萬元,下降7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14639.6萬元,增長10%;其他內資企業實現利潤1913.9萬元,下降13.1%。
2014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10931萬元,增長19.4%。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5.87萬平方米,下降1.6%;房屋竣工面積7.3萬平方米,下降14.5%。 1990年,芷江有商業零售網點3576個,從業人員6069人。每萬人擁有商業零售網點111個,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7223萬元,農村集市貿易成交額為4450萬元,全年外貿收購總值215.3萬元,出口商品主要有牲豬、柑桔、黃麻袋、氯酸鉀、電解錳、精銻產品等。
2014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239萬元,比上年增長12.5%。按經營地分,城鎮零售額208767萬元,增長13.2%;鄉村零售額64772萬元,增長10.3%。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47796萬元,增長12.9%;住宿和餐飲業收入額25443萬元,增長8.7%。
2014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7999萬元,增長1.3%。全年農村公路建設28.53公里。
全縣郵政業務收入1830萬元,增長16%;電信業務收入13700萬元,增長9.3%。全年報紙累計訂銷量37.5萬份,增長13%;雜志累計定銷量2.7萬份,增長8%;收寄特快專遞0.99萬件,下降23.8%;發送函件31.57萬件,增長67.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5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2.2萬戶,新增2.02萬戶,增長10%。年末互聯網寬頻用戶2.3萬戶,增長3.7%。
2014年全縣公共財政收入58743萬元,比上年增長0.5%。地方財政收入40056萬元,下降2.7%。其中,稅收收入40934萬元,下降6.4%。上劃收入18687萬元,增長8.2%。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1417萬元,增長9.3%。
201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50403萬元,比年初增長8.6%。其中,單位存款余額141321萬元,下降20.2%;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4094萬元,比年初增長18.3%。各項貸款余額302230萬元,比年初增長8.2%。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0993萬元,比年初下降19%;中長期貸款余額231238萬元,比年初增長18.3%。
2014全年保險公司各項保費收入7773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3003萬元,下降17.2%。

『肆』 中國近代產業都有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只是資料而已 參考以下吧 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 近代工業的創辦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 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 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 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抗日戰爭以後的工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 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採納哦

『伍』 湖南懷化市芷江桐族自治縣概況

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邊區,面積為27600平方公里,現轄懷化、洪江兩市,鶴城、洪江兩區,沅陵、漵浦、辰溪、黔陽、會同、中方六縣,新晃、通道、芷江、靖州、麻陽五個民族自治縣,有漢、侗、苗、瑤、土家等民族居民473萬人。 懷化是個美麗富饒的山區。 巍峨挺拔的雪峰山逶迤於東南,雄奇俊秀的武陵山綿延於西北,滔滔沅水穿行其間。 懷化歷史上又稱「五溪」,是一個風光秀美且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侗、苗、瑤、土家等30多個少數民族以其獨特的民族傳統,展現出迷個的風姿。眾多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色的無窮魅力,吸引著中外大批訪客遊人。 (來源:懷化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轄10縣1市2區和三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2.7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498萬,其中,市城區建成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數37萬。 區位條件獨特,交通優勢明顯。自古就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東中部地區通向大西南的橋頭堡和國內重要交通樞紐城市。湘黔、枝柳、渝懷三條鐵路干線在市區形成「大」字型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26對旅客列車、115對貨車始發和過境,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7300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公路網路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里程7800公里,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上海至昆明、長沙至重慶、包頭至茂名高速公路懷化段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飛機場已經通航;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屬中國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體地帶,水能理論蘊藏量499萬千瓦,可開發量415萬千瓦,已經建成的五強溪、鳳灘、洪江等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80萬千瓦;屬中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65.3%,活立木蓄積量5510萬立方米,居湖南省第一,有葯用植物1909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中葯材資源的有175種,茯苓、天麻等產量居全國第一;水果種植面積56.9千公頃,年產水果59萬噸;初步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藏11類45種,總儲量28.9億噸,其中,黃金、銅、磷三種礦藏儲量在湖南省居第一、三、四位,重晶石礦藏儲量在國內位居前列,市內礦產資源潛在價值5000多億元。 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郁,自然景觀秀麗。史書記載懷化為「五溪」之地。市區內的洪江高廟、黔城芙蓉樓,洪江古商城,沅陵黔中郡、二酉洞、龍興講寺,通道芋頭侗寨,芷江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天後宮,會同高椅民居,中方荊坪古村等文化古跡和五強溪水電站水庫蓄水形成的陳家灘「千島湖」,著名丹霞地貌群——通道萬佛山、溶洞奇觀——辰溪燕子洞等自然景觀聞名遐邇,侗族、苗族等46個少數民族以其獨具藝術魅力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習俗風情吸引著芸芸眾生。

『陸』 芷江侗族自治縣近幾年的經濟數據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經109°17′-109°54′,北緯27°04′-27°38′,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縣城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9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經濟概況縣委、縣人民政府按照「打造江南名鎮、構建和諧芷江」的總體思路,抓產業促調整,抓項目促發展,抓開放促引進,抓協調促和諧,抓作風促落實,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力行發展第一要務,實現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主要目標。綜合
經濟總量與增幅創歷史新高。芷江縣GDP達21157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較上年加快3.3個百分點,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137萬元,增長7.8%;第二產業增加值74801萬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73637萬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為29.8 :35.4:34.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6031元,比上年增加1020元。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 357028萬元,同比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863萬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019元,增長21.7%;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46萬元,增長12.2%。人均生產總值為10066元,增長24%。
「三化」進程進一步加快。200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59543萬元,佔GDP總量的28.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916萬元,增速達35%。全縣建立了優質稻、芷江鴨、無公害蔬菜、植物油、生豬、水產等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動了農村小康建設步伐。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城鎮化水平上升到25.7%。
八件實事圓滿完成。通過省市考核驗收,芷江縣為民辦實事的目標任務全部達標,20項考核指標全面和超額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和農村勞力轉移、通鄉公路建設、鄉鎮敬老院、醫療和養老保險、沼汽池建設、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等八件實事100%的完成目標任務。
農業
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611萬元,增長7.9%,增幅為近10年最高。其中農業產值47393萬元,增長8%,林業產值8299萬元,增長17.1%,牧業產值40702萬元,增長6.3%,漁業產值2324萬元,增長13.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92萬元,增長1.4%。糧食生產有較大的恢復,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46.58萬畝,比上年增加0.1萬畝。糧食生產喜獲豐收,保持了穩產高產,糧食總產達16.34萬噸,增加4609噸,增長2.9%。生豬生產在豬肉市場價格上漲的刺激下,發展較快,養殖大戶594戶,比上年增加129戶。出欄生豬40.8萬頭,比上年增加3.1萬頭。其他主要農林牧漁產品也獲得較快好的收成,其中棉花產量57噸,增加19噸,增長50%;木材採伐量6.95萬立方米,增長18.1%;菜牛出欄量0.72萬頭,增長1.4%;山羊出欄2.59萬只,增長4%;水產品總產量3240噸,增長2%。
工業、交通、郵電業
工業生產增長加快。全縣工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9543萬元,增長2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0916萬元,增長35%,其中:國有工業完成增加值8979萬元,增長119 %,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1700萬元,增長.21 %。規模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大於減。其中化肥17273噸,增長10.5%,水泥152981噸,發電量43035萬度,增長0.2%,塑料製品6881噸,增長22.3%。工業企業效益整體出現好轉,運行質量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103 %,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5781萬元,其中:股份制企業效益較好,實現利潤3469萬元,增盈1758萬元。
交通運輸業恢復增長。全社會客貨周轉量11606萬噸公里,增長1.6%,貨運量119萬人,比上年增長6.0 %,貨運周轉量10181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0 %.客運量455萬人,比上年增長13.0 %,客運周轉量1425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3.0 %。個體私營運輸業保持較快增長。運輸量和運輸周轉量穩定增長。
郵電通信業保持發展。郵電業務量實現2890萬元,比上年增長11.0%,全年累計定銷報紙115萬份,訂閱雜志45萬份;年末固定電話擁有量34258部,比上年增加3499部,行動電話31776部,新增6796部。郵電業務不斷拓展,寬頻入網及「小靈通」用戶發展較快。
固定資產投資、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66765萬元,同口徑比較增長30.1%,其中:城鎮以上投資61773萬元,增長29.4%;農村投資4992萬元,增長39.29%。城鎮以上總投資項目達53個,比上年增加23個。
重點基礎設施工程進展順利。投資530萬元的縣城二、三期防洪堤改造順利完工,全長4.5公里。投資1.5億元的在建工程,長泥坪電站2005年完成投資5260萬元;投資1600萬元的新店坪110伏變電站圓滿建成,緩解了當地的電力供應緊張狀況。芷江機場實現順利通航。
建築業發展加快。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2386萬元,增長11.2%。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工程產值3660萬元,建築業施工面積87746平方米。
商貿、財政、金融
消費品市場持續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541萬元,增長23.6%,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4955萬元,增長23.6%;餐飲業零售額7361萬元,增長23.5%。
商品銷售價格水平總體上升,零售價格指數達5.6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購買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農村地區的零售額增幅達15 %。商貿經營理念悄然發生變化,購物環境不斷改善。超市商店、品牌商店、連鎖商店及專業化市場發展勢頭迅猛。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在政策性減收、增資缺口大的形勢下,確保了財政收支的穩定。2005年,累計完成財政收入8990萬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17.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262萬元,增長25.5%;上劃中央「兩稅」收入完成2599萬元,增長14.9%。分征部門看:國稅累計完成3777萬元,增長15.29 %;地稅累計完成3388萬元,增長8.9%;財政累計完成1825萬元,增長43.59%。財政支出27815萬元,比上年增長37.59%,社會保障、黨政機關工資的正常發放、增資政策的兌現和重點工程建設等支出基本保證及時到位。
金融機構存款較快增長。年末銀行各項存款余額14.3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35%,各項貸款余額77303億元,比上年末下降0.88%;存款增幅高於貸款增幅20個百分點。銀行累計現金收入483073億元,增長9.11%,累計現金支出47.98億元,增長9.75 %。銀信部門繼續加大對不良貸款清欠力度,加強了對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不良貸款比例降低。

『柒』 中國工業分布情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

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

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

(7)芷江工業主要生產什麼擴展閱讀:

一、中國工業發展歷程: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

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

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

二、工業地位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

它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工業生產主要是對自然資源以及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裝配的過程。這是一個工資相對較高,但工作也比較艱苦的行業。對從事此行業的人要求有一定的體能和技能。

閱讀全文

與芷江工業主要生產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昌平陽坊工業南區怎麼樣 瀏覽:273
怎麼推銷汽車打蠟 瀏覽:553
買賓士b級一般贈送哪些東西 瀏覽:393
奧迪a4為什麼這么貴 瀏覽:397
寶馬的原廠音響是什麼牌 瀏覽:365
光明汽車城有哪些品牌入駐 瀏覽:74
汽車怎麼開門的 瀏覽:897
日本工業什麼賺錢 瀏覽:74
汽車美容學習需要多久 瀏覽:28
奧迪q5l和本田crv哪個寬 瀏覽:30
南海工業硫代硫酸鈉市場前景如何 瀏覽:526
賓士glc電容在哪裡 瀏覽:633
賓士v60購置稅多少 瀏覽:813
新款奧迪a6大屏英文怎麼轉中文 瀏覽:483
四川江瀚工業園對面是什麼學校 瀏覽:570
奧迪天窗怎麼匹配 瀏覽:490
大陽巧客電動汽車多久換一次 瀏覽:953
請問賓士車加滿95汽油多少錢 瀏覽:588
瓦城工業區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851
賓士中型客車車架號在哪裡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