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汊河新區的優勢
汊河經濟開發區具有特殊區位。汊河經濟開發區是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第一站和首選地,與江蘇南京江北新區和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一河之隔,周邊有南京化學工業園區、六合經濟開發區、浦口經濟開發區、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以及南京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南京審計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數家全國知名高校,屬南京半小時工作和生活圈。104國道貫穿開發區,5分鍾進入南洛和寧連高速,30分鍾到達南京新街口、南京火車站和南京新生圩外運港,1小時可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南京地鐵3號線林場站出口距離開發區6公里,過江隧道連介面距開發區18公里,南京602路公交車直達開發區,建設中的汊河港單船正常通航能力可達600噸。
2. 揚州揚子津科教園汊河這邊未來會發展的好嗎
我覺得會發展 至於要多久才能發展的起來 說不清楚 要看具體情況的
3. 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1、思想觀念問題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關鍵。
2、現行的管理機制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軟肋」。
3、宏觀謀劃相對薄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瓶頸」。
4、園區企業生產鏈條短、集群效益不明顯是制約工業園建設與發展的薄弱環節。
5、資金支撐脆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6、電價貴、用地緊、成本高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主要難題。
7、融資難、招工難、服務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4.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誰知道比較詳細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園區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6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我們的目標是:把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十二年來,在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40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8萬個。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580.7億元,比開發之初增長了50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1.5億元,增長200倍;進出口總額從開發之初的幾百萬美元增加到405億美元,其中出口192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超過2.8萬元和1萬元,均增長了5倍左右。
今年以來,全區幹部群眾按照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要求,統籌推進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與新農村建設等重點工作,區域經濟繼續保持又快又好發展勢頭。1-7月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115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5億元,增長31%;完成進出口總額277億美元,增長28.5%;新增注冊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3億美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在較高平台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6%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左右的進出口總額。同時,每萬元GDP耗水5.8噸、耗能0.34噸標准煤,每度電產生GDP25元、工業產值90元,達到了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條高產出、低能耗、無污染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其主要發展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近年來,我們積極創新招商理念,更加註重引進項目的質量和成效,稅源型項目、研發型項目、生產性服務項目以及高科技項目明顯增多。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合同外資2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9.6億美元,注冊內資863億元,形成了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從地區結構看,來自歐美的項目佔49%,日韓佔18%,新加坡佔6%,港澳台地區佔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超過6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區內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000萬美元,5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85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元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晶元產能均居全國前三位。
2、創新能力日益增強。我們始終堅持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創新載體。先後組建了科發、創投、教投等國資創新投資主體,累計投入130餘億元,啟動建設了國際科技園(國家級軟體園)、獨墅湖高教區、生物納米園、創意產業園、中新科技城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200餘萬平方米,構建了市場招聘、獵頭招聘和上門招聘三大人才引進網路,引進中外一流高校10餘家、各類人才中介機構50多家。(2)加速集聚創新主體。先後建成了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火炬計劃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國家動漫產業基地、中國軟體歐美出口工程試點基地等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獨立研發機構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機構正式落戶園區,標志著蘇州獨立的國家級研發機構實現零的突破。(3)持續優化創新氛圍。先後建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軟體評測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一批創新功能平台;設立了總額超過30億元的風險創投、人才培養、中小企業創業擔保以及IC設計、軟體研發、動漫產業與生物、納米等領域的發展專項基金。目前,園區以佔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和16%的IC產值,汽車零部件和軟體外包銷售收入分別佔到蘇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總額佔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3、三產發展後來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園區服務業發展「倍增計劃」,重點圍繞「金雞湖、獨墅湖和陽澄湖」做文章,先後投入200餘億元,興建了現代物流園、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等大型生產服務設施60多萬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業街、金雞湖商業廣場等各類商業載體50萬平方米;相繼引進沃爾瑪、家樂福、世紀聯華等10多個知名商業品牌,入駐了美國普羅斯、日本通運等20多家國際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匯豐、英國渣打等20多家中外資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30多家知名專業機構,有力促進了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加快升級,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現代商業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續提升。園區開發突出了「以人為本」理念,較好地體現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了較強的綜合環境優勢。(1)堅持規劃先行。從開發伊始,園區就編制了具有前瞻性的總體規劃,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2)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300餘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九通一平」標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主要基礎設施開發。(3)高標准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積極打造生態園林城區,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計新增綠地17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過45%,為區內企業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創業環境。目前,中新合作區就業人口已超12萬人,居住人口近10萬人,其中外籍人士超過8000人。
5、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園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注重資源集約利用。積極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農村宅基地審批,大力推廣「零土地」招商,鼓勵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多年來共節約土地近20平方公里。2005年,在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面積減少30%,中新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到17億美元。(2)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牢固確立「綠色招商」理念,堅持環保部門「一票否決」制,努力從源頭控制污染項目進入。十多年來,因環保因素被否決的項目有2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超過11億美元。同時,率先在全國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3)注重和諧社會構建。堅持「以德治區」和「以人為本、重在建設」方針,通過「虛事實做」的形式,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統籌社會資源力量,綜合推進科教文衛、生態環保和扶貧幫困等各項實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鄰里中心為依託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創建「平安園區」,完善社會綜合治理網路,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創業環境。
6、富民工程優先實施。我們始終將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作為黨委、政府的第一責任,不斷加大富民強區、城鄉統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力度。(1)注重區鎮聯動開發。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目前,90%農戶已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所轄三鎮綜合實力均居全市前列,婁葑還被評為全國千強鎮第四名。(2)加大就業創業扶持。重點實施「五個一工程」 (即建立一本IC卡就業管理台賬,強化一種技能培訓,騰出一批適應性崗位,培育一種創業致富光榮氛圍,探索一條股份合作、失地不失業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就業、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礎。目前,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崗就業,其中自主創業當老闆的超過5000人。(3)強化社會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預籌積累、個人賬戶為主,涵蓋醫療、住房、養老和失業救濟等各項社會保障的區域性公積金制度,健全完善了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及大病統籌制度、征地農民保養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對社會和農村弱勢群體,建立了貧困幫扶制度,對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目前,企業參保率已達100%,各類參保人員超過24萬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難有所助」。
7、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園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我們在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和隊伍建設。(1)加強了學習借鑒工作。累計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在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認真借鑒新加坡經驗,先後編制實施了68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確立了全新的「親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政府架構和對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形成了科學規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環境。(2)加強了幹部隊伍建設。在幹部選拔和使用上,採用公開民主途徑,堅持全員招聘、績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動態管理。目前,管委會機關幹部平均年齡36歲,研究生、博士生、留學歸國人員和擁有高級職稱的佔30%以上。(3)加強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開發區特點,我們特別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先後成立了園區外企黨委和私營個體經濟聯合黨委。目前,工委下設14個黨委、67個黨總支、304個基層黨支部,共有黨員1.2萬余名,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4)加強了勤政廉政建設。注重黨章學習,強化「八榮八恥」意識,堅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養廉,以勤促廉」,標本兼治,著力治本。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路,重點規范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築有形市場招投標等各項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設系統程度。
代表的娛樂設施去左案商業街一帶看看吧,好像還真的沒什麼。
5. 重慶茶園新區都有哪些工業園區,發展如何
茶園新城區規劃了茶園工業園、長江工業園、東港工業園等佔地25個平方公里的三大工業園區,以引進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經濟效益好以及環保型的投資項目為主要目標,重點發展電子電器(IT)製造業、機械裝備製造業,並大力扶持包裝印刷業、生物醫葯業、紡織服裝業。以TCL移動通信、重慶雅戈爾服飾有限公司、廣東美的集團、寧波雅戈爾集團、重慶機電控股集團、重慶長江電工廠、重慶市迪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勁佳印務為龍頭的企業集群正逐步形成。預計2010年聚集了百餘家企業的工業園產值將超過400億元,工業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
6.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7. 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工業園區有哪些公司招工
現在進入工廠是比較容易的,但主要看待遇及發展空間,找到合適於自己的最重要的,年後這樣的工作肯定多,最好自己實地去看和打聽,也可以通過網路查找相關信息(先找公司具體名稱,然後找到網站,也可直接打電話過去咨詢)
8. 汊河鎮的鄉鎮發展
2001年,汊河鎮農業實現總產值1.58億元,同比增8%,農民人均純收入2090元,同比增長9.8%,農民負擔總額為1136.45萬元,比上年減少80.03萬元,畝平比上年減少9.97元。2001年,汊河鎮企業實現增加值7900萬元,完成企業總產值1.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180萬元,稅金97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94萬元,完成營業收入1350萬元,實現利稅75萬元。2001年,汊河鎮財政收入641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399萬元,財政支出393萬元。年末各項存款余額2700萬元,其中居民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00萬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660元,其中農業貸款560萬元。汊河鎮交通發達,有移民公路15條,全長84.3公里,鄉村大道19條,總長97公里,移民公路橋42座,總長1000米。興建分洪移民房64棟,878間。小港是汊河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新聞播放覆蓋面積160平方公里,郵局2個,電信局2個,汊河鎮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746門,綜合集貿市場2個,小學27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總數9865人,教師總數573人。衛生院1個,醫生35人,病床60張,血吸蟲防治站1所,福利院2個,獸醫站1個,其他機構和部門一應俱全。
9. 如何促進工業園區快速發展
1、適度調整提升園區整體規劃,保障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2、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園區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3、進一步完善公共行政服務設施,加大對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
10. 安徽來安汊河現在怎麼樣,以後會有多大發展
靠南京近,成立開發區了,還是比較有發展前途的,但是短期之內估計不會有什麼跨越式發展,如果有特別合適的工作可以去那邊,找工作不太合適。企業投資比較合適,地理位置好,政策支持,也比較方便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