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原因有哪些
自由的經濟發展模式,各種文化的融合利用,最主要的是比較新興,沒用較多歷史包袱,就像中國的深圳比其他老牌經濟重鎮發展的都快些,但政治體制原因,還是和歐美有無法逾越的差距,在中國政治制約了經濟發展,體制不變,中國經濟很難突飛猛進
B. 2戰後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國內市場廣闊,消費旺盛,同時因為二戰的勝利,他佔有了廣闊的國外市場,而且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因戰爭破壞,經濟凋敝,沒有能力與美國競爭,再加上科技發達,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從美國開始,產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核工業,促進的經濟的高速發展
①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③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干預經濟;
④延續並發展了羅斯福新政的社會福利政策
C. 美國發展核電經歷了哪些討論
在西方,特別是在核發電量最大的美國,圍繞要不要發展核電的問題,展開過曠日持久的幾乎是全民的大辯論。雙方各有利益背景,當然也有站在中間純技術立場上的,其觀點各具特色。我們還是先把各種有代表性的意見擺出來,最好不要加進主觀的褒貶,讓大家從中領略二番美國人有關核辯論的概況,也許還能由彼及此,思考一下我們身邊已經發生的或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自從海軍上將里科弗1954年發起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後來在北極冰下成功地航行以後,他又將潛艇上的小型反應堆按比例放大,建成了世界的第一座可輸進電網的核電站,核能的商用價值便得到了確認。
1963年在新澤西州建立起51.5萬千瓦的核電站。經濟分析表明,核電最便宜,從而1965年出現核能在市場上一窩蜂地上馬的局面。
因此,60~70年代是美國核能蓬勃發展的時期。70年代初,有人針對這種情況開始擔起心來。他們假定100年後全世界都用核能,那麼約需3000個「核公園」;按每園8個反應堆計,遍布世界的24000個反應堆是安全保障的一大問題。
人們提出一系列政治性的疑問:這些「核公園」分布的國家主權和管轄權如何呢?難道一國會允許鄰國不採取嚴密的防範措施就建造這樣的核電站嗎?任何微小的疏忽都會給鄰國的土地和人民帶來千百萬年的毒害。誰能確保核電站的安全?
有人還提出技術上如何處理熱污染問題:電力生產高度集中的「核公園」不僅把大量的廢熱置入水中,而且會造成大面積的「熱島」。
雖然那些真正需要能源的州贊同修建核電站,但幾乎所有的州都反對在本州境內處理核廢料。20世紀70年代末期,各州的這種觀點就已很明確。1980年,17個州反對美國聯邦能源部提出的一個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一些適宜處理核廢料的地點。
由於核廢料問題涉及到各州的切身利益,它們勸阻聯邦政府不要採取單方面行動。
核廢料的運輸,這也是一個麻煩問題。
與20世紀50年代的情況相反,核能在大學校內不受歡迎,而且由於它的前途不穩定,使很多學生不敢進入這個領域。1980年,獲得核子工程學學士學位的學生人數下降19%,碩士學位的人數財下降10%。這些情況的出現是從1979年3月28日三里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後開始的。
至1979年,在美國已有72座領有執照的核電反應堆在運轉。全世界具規模經濟的核能的良好安全記錄是其他任何能源工業無法相比擬的。在競爭劇烈的地方,新事物往往是要經受各種非議和挑剔的。
三里島發生的一次並未為外界覺察的事故,使核能的命運開始不妙起來。
當宣傳媒介知道這一事故以後,反核活動分子聳人聽聞地對核能大加撻伐。
從此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核能政治。
一方面是親核分子低估低度輻射的危險的傾向,他們擔心公眾因對輻射危害的驚恐而拒絕使用核能,或者為避免增加防護措施的花費,誇張它的優點,而掩蓋其缺點。
另一方面是反核分子,誇張低度輻射的危險性,誇張核電站意外事故的嚴重性,對所有將來的核能發展計劃都持否定態度,而沒有認識到其他能源的不良後果。
勞倫斯研究所一副所長認為:「所有對某種能源最經濟的學院式辯論都是沒有用的。」
美國核協會環境科學部主任則說:「普通民眾受不負責任的新聞工作人員所操縱。其實,在輻射方面來來說,我們必須認識到致癌可能性,危害是極其微小的。」
「氫彈之父」泰勒博士也出來說話:「工業用反應堆非常安全,我們目前仍不知道在美國有任何人的健康曾被這種反應堆的核部分所傷害。」
在美國的有關核能的辯論中,比較實質性的爭論焦點核廢料處理問題。
有些人反對建立核廢料處理場所,也不希望高或低輻射廢物經過他們的街道或儲存在他們居住地的附近地方。核電站每年有1/3的堆芯或約30噸的核廢料必須更換及處理。而現在這些用過的燃料捧,只能堆積在各核電站所在地。
有人懷疑:高放射廢料在幾萬年內都是個難題。鈈的半衰期2.4萬年,因此需要50萬年才會變成無害。任何人造結構物在時常變動的社會結構與戰爭、革命及社會動亂的變遷中,能將高放射廢料隔離幾萬年嗎?
但美國政府與工業界的科學家則十分坦然,認為核廢料可以貯存於地層結構下,如鹽礦層或花崗岩層中。這些結構在經過億萬年以後仍保持非常穩定的狀態,遠長於高放廢料的生命期。例如,在美國西南部有鹽礦的存在,就足以很好地證明它們自恐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受地下水的影響.(因為水很容易將鹽溶解),而地下水可將輻射產物帶回生態環境。這些鹽層是在億萬年以前遠古的海洋乾涸時形成的。因此作為核廢料的貯存所是很安全的。
另外,對廢物本身的處理法如採用玻璃融封罐是否可靠,人們也提出了懷疑:剩餘輻射的放熱反應可能會分解玻璃。有人則認為這不是個問題,因為鹽有高傳導系數,它們可將罐內廢物產生的熱很快傳導擴散出去。
不論處理核廢料問題是技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在美國正式開辟一個永久廢料儲存場所前,這場爭論不會有完結。但有些專家則認為,實施計劃酌主要絆腳石,是政治上的而非技術上的障礙,他們斷定核廢料可與生態環境隔離幾十萬年而不會產生危害。
他們提出一個論據,認為自然界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例子證明輻射廢料可在幾百萬年間不被移動。位於西非加彭共和國的歐克洛(Oklo)的鈾礦核裂變產物,經考證,是遠古時代億萬年前自然核反應堆運轉的結果。地下永曾將鈾礦浸透而將產生的中子減速並形成一個小型的核連鎖反應堆。雖然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已經全變成了核裂變產物,但是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仍保持未動。這個例子證明,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中遷移的可能性有限。
擁護與反對建立核電站兩方面爭論的結果,促使新建核電站的成本發生急劇變化,因此核能是否經濟又重新出現了問題。建設一個核電站,過去在60年代只需要2億美元,到了20世紀80年代幾乎上漲20倍。所以80年代初,核電製造商未收到任何新的訂單。這就是外界獲悉美國核電「死訊」的原因。
人們十分憂慮。
盡管如此,1980年末的哈里斯民意調查發現,人們對核能的態度是正反兩面平衡,贊成及反對者各佔47%,其餘未定。後來,核能在能源供應上有最高的增長率,比煤高25%,這種大幅度增長的原因在於:核能安全地提供廉價的電力。
雖然反核勢力不肯妥協,核能復原的徵兆還是在抬頭,這正如美國人在估計摒棄核能的後果時指出的:「在未來幾十年中,節約能源與採用煤作為代替核能的主要替代晶,兩種選擇中的任何一種都不便宜。摒棄核能會進一步使美國經濟增長減慢,摒棄核能產生的巨額經濟損失可能在3000~12000億美元之間。」
現在,美國已投身於一項新的能源戰略,其中包括逐步增加對核能的依賴。前總統布希批准了一項旨在未來10年內大幅度減少美國對石油依賴的能源總體計劃,該計劃顯示出美國在減少「溫室」氣體,促進核能發展以滿足其電力需求的決心。
這一項美國國家能源戰略是1991年2月下旬公布的。1985年以來,美國的石油進口量持續穩步上升,當時已佔到總消費量的42%。
這一戰略,號召節約能源和增加能源生產。為此,
——將精簡法規,以加速天然氣、石油和水力電廠以及核電廠的建設;
——通過改革核電廠和核廢料處置廠址許可證頒發手續,開發「下一代」安全反應堆的新型設計方案,來鼓勵更多地利用核能。
這些措施使得核工業界能夠通過降低發電成本,增加核電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來滿足電力需求。到2010年,核能發電量將比90年代初規劃多10%。
這份戰略文件斷言:到2030年,美國新增發電量中的大部分可以用清潔而安全的核能來滿足。前提是:①原先的核電廠運行壽命延長;②在規劃新的發電能力時,能源界的決策人物能再次從技術上、政治上、經濟上研究「核電選擇」的可行性。
透過布希要求1992年用於核能的研究經費比1991年增加18%、用於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經費增加17%,美國能源專家們看到了實施新能源戰略的第一個信號,因而受到了鼓舞。
D. ★想詳細了解美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謝謝!
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1、主導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空前輝煌和科學性充分發展的世紀。20世紀的科學成就及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超過了以往數千年的總和。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世界各國間經濟實力的競爭,包括軍事實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競爭。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正源於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科技實力。縱觀本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所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我們會看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領導著當代科技發展的潮流。
發生在20世紀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大體結束於1930年的以物理學為核心的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最偉大的成就是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創立。這一期間,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從而揭示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之間的普遍性規律,並為高能物理、天體物理、放射物理等一批新興基礎科學以及航天技術、核能應用等一批高技術的誕生開辟了道路。普郎克、薛定諤、波爾等人創立的量子理論,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它不僅成為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生物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微電子、光電子、激光、新材料、原子核等技術及其產業的問世打開了大門。
50年代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和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引發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後,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這就是發生於二戰後期到60年代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此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在新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帶來核工業、電子工業、航天工業、電子計算工業、生物工程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使世界經濟格局和人類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因而人們又將這場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稱為科技革命或產業革命[10]。
20世紀第三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始於70、8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它是以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而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或新產業革命,如今這一新技術革命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主流。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圍繞信息的獲取、儲存、傳遞和處理等組成的技術綜合體。它包括微電子、通信、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自動化、光導和光電子等一系列技術。微電子技術作為新興基礎技術,將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等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從而導致現代信息技術的誕生。難怪有人說繼發明語言、文字和印刷術之後,計算機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第四次信息大爆炸[11]。當今社會,人類獲得所需的各種信息都是依靠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通信設施來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當代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伴隨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爆炸式增長,都導致了一場新的經濟高增長,甚至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而美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無不得益於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2、一貫重視科學技術事業
美國之所以成為站在當今知識經濟浪潮前頭的國家,絕非一日之功。應該說美國建國二百多年來,科技事業就一直持續發展。美國的開國元勛們非常重視科技,在第一部美國憲法中就提出教育與科學事業不受任何干預獨立發展。作為傑出的科學家,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認為,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採取了許多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在當時國力條件下,主要是學習和引進歐洲技術以改變落後的殖民地經濟。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尋求科技發展的創新與突破。在電力工業技術等一些重要的領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造就了愛迪生這樣的傑出代表。油田的發現和內燃機傳入美國並普遍使用,使得包括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內的產業革命迅速全面發展。
19世紀的中期,各學科領域的科研活動已在美國蓬勃開展。1867年,美國建成了國家科學院。同時,許多私人企業也視科學技術為工業發展的基礎,紛紛設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門與實驗室。到本世紀初,美國政府建立了全國研究委員會等科研管理機構,開始協調全國的科技工作,還投資興辦國家實驗室,於是有利地推動了物理學、醫學、農業科學等方面的應用研究,並促進了政府與科技教育的結合。早在二戰前,一個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多元分散的科研體系就已經在美國建立起來了。
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人從原子能的研究到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從雷達的研究到歐洲戰場上發揮威力看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於是二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注重基礎研究。1950年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用來協助基礎研究,為物理學、生物學、數學和醫學領域內基礎研究提供經費。40年代成立的原子能委員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也都是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政府機構。同時,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實驗室的建設。還與大學合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中心,美國的許多重大科研項目都是在這些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完成的[12]。
1957年,前蘇聯將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使一直認為是20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第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感到恥辱,受到刺激,美國政府認識到了應用與開發是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而基礎研究又是經濟發展的源推動力。因此改變了科技戰略,確定了基礎研究作為國家最根本資源的地位。美國聯邦政府首先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科研經費連年增長,強有力地推動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促使美國政府加速科技發展。其主要措施不僅是加大了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還增加了國防科技開支,更增加了基礎教育的經費。一系列的措施使美鱸諢?±礪鄯矯婊竦昧酥卮笸黃疲?群蟠戳⒘絲刂坡邸⑿畔⒙邸⒘W游錮懟⒃?雍宋錮懟⑾赴??鎇А⒁糯?У妊?擔?廡┗?±礪堊芯可系耐黃剖姑攔?蒲а芯恐兩袢源τ謔瀾緦煜鵲匚弧?蒲Ъ際醯姆⒄垢?攔??戳司藪蟮木?眯б媯?詼嗟目蒲Ъ際跬黃疲??戳似搗鋇拇蔥虜?貳6??蘭褪瀾縞細鞴?懶⑼瓿傻?9項重大發明中,美國就佔有19項。二戰後全世界的110項重大創新成果中,美國就佔有74項。
促使美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採取的一系列發展科技的戰略措施。由於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美國無論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基本實現了工業化,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了歐洲各國,邁入了富裕國的行列。1910-1940年,隨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也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早在20世紀末,美國農民平均可耕地1800-2400畝,而中國目前每個農民平均只可以耕地幾十畝。1929-1941年,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8%;到了80年代,美國的科技貢獻率高達80%。無論是歷史同期還是現在,美國的科技貢獻率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12]。
科技對經濟作用的另一方面就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1890年,美國工業產值躍為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隨著大機器的使用和流水線操作,工業人口又轉入第三產業。今天,美國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達73%,是世界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的國家。同時,產業結構內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由於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許多新興產業的發展,微電子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醫葯工業等。高技術部門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高技術的各個領域一直都占據領先地位,它已經把美國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
1991年4月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的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中,確定美國將發展22項「關鍵技術」。美國於1993年11月,在美國歷史上破天荒地在白宮內設立了以國家領導人為首的國家科技委員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三足鼎立。同年美國政府確定將科教工作重點從軍用轉向民用或軍民共用,大力發展以「信息高速公路」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到本世紀末,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信息工業已成為美國第一大產業,它是推動美國國民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動力。在過去的5年裡,信息技術行業為美國創造了1,500萬個新就業機會,是美國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美國經濟增長的25%歸功於信息技術,計算機和電信業的發展速度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沒有高技術產業,就沒有今天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近年來經濟發展強勁有力,完全得益於高技術產業。高技術在美國國民經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帶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9,10]。
3、不斷增加對科技的投入
研究與開發(R&D)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和產出就是當今國際上評論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從國際經驗看,凡是科技領先或創新活動活躍的國家或地區,其科技投入的絕對量或相對量都居領先地位。從科研活動的基礎上看,美國對科技投入一直很重視,二戰後科技投入在迅速增加,1940年,研究與開發經費的開支還不到美國政府預算支出的1%,1963年已超過總預算的10%,1965年達到12.6%。今天,無論從總量上說,還是從相對量上說,美國的科研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996年,美國研究與開發活動支出總額為1846.65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21.2%,而中國只有39.33億美元,名列世界第17位。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新統計顯示,美國1998年投入研究與開發(R&D)的經費,總計達2,206億美元,比1997年實質增加5.3%,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則為2.61%,高於1997年的2.54%與1996年的2.57%,是自1992年的2.64%之後,創下了六年來最高水平,依然蟬聯世界之冠。[14-16]
從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中也可以看出美國科技政策的改變。1953年,美國這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為9:25:65;1977年為12.7:22.05:65.19;1981年為13:22:65。此比例從80年代之今一直保持在15:25:60左右,可見,基礎研究費用比率一直在上升。1997年,美國研究開發的支出達2,057億美元,其中用於基礎研究的費用為312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了2.8%。美國去年投入研發的總經費其中344億美元是投入基礎研究,498億美元是投入應用研究,其餘1,364億美元則是投入開發,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費用的比例為16:23:61。在今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研究經費又比去年增加了8%。雄厚的資金力量和龐大的研究規模使美國眾多的基礎學科領域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如物理、航天、天文等[15-17]。
美國企業投資研究開發可謂歷史悠久,許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實驗室,進行新產品實驗或新工藝的研究,這是直接依附市場的科研,對經濟的推動更直接、更現實。1996年,美國企業直接用於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總支出額為1,342億美元,仍居世界第一位,比名列第二位的日本多34%,而中國只有24.93億美元。企業研究與開發的投資提高了美國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在一些發達國家,正是資本投入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相對重要性在上升。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1997年美國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占總額的60%,增長率為5%,在國際市場中有重要地位的300家美國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佔全部企業開發總經費的88.3%[15,16,18]。
風險投資事業在資金投入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目前風險投資機構有3,000多家,風險投資金額達1,4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銀行的儲蓄總額。1999年第二季度新興公司所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77億美元,比第一季度剛剛打破的43億美元的記錄高出近一倍。上半年風險資本投資總額1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2%。第二季度獲得風險本投資的公司的數量比去年同期的763家上升了30%,達992家,平均投資規模也比去年同期的490萬美元上漲了57%,達740萬美元。風險資本投資已經成為美國經濟不可分割的部分。由於技術進步已獲得更快發展,更多的投資資金將最終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創新。據悉,新興互聯網企業第二季度獲得38億美元風險資金,約占風險資金總數的一半,技術公司總體上在第二季度獲得69億美元,占總發布資金的90%[19]。
隹蒲型度氳娜肆?純矗?攔?耐度胍埠芨摺?993年,美國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總人數為96.27萬,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為74.3人;而中國1997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總人數為58.87萬;每萬人中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為8.4人。1991年,美國企業界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占從事研究與開發總人數的比例為80.8%;而1997年,中國企業界從事研究與開發人數的這一比例才為35.2%。美國研究和開發的人員人均研究費用居世界最高水平,1993年已高達17.15萬美元/人年;而1997年,中國研究與開發人員每年人均研究費用約為8.1萬元人民幣,與美國存在十分大的差距[10,15,16,18]。
4、良好的科學技術發展氛圍
美國在經濟方面的領先地位,仰仗於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而這又離不開美國有著良好的科技發展氛圍。從銀行自動提款機到超級市場的掃描器,科技已經幾乎深入美國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幫助推動美國經濟獲得持續八年的增長。美國企業對高科技的不懈投資,加上因此創造的就業機會,使高科技行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分量日益加重。科技特別是電腦科技的發展,對美國經濟和公司盈餘的增長作出了貢獻。最新估計指出,核心的電腦和通訊科技業目前已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6.5%至7.5%,並超過汽車製造、服務業和營建業,成為僅次於健保服務的第二大產業。
據聯邦政府的統計,九十年代美國企業約一半的商用設備支出都投到了信息科技領域,而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與電腦和通訊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支出則增長了大約三分之一。美國信息科技協會估計,美國企業對信息和通訊科技的支出已經從1992年的4,520億美元增長到了1997年的6,430億美元。在過去八年間,光學校和家庭用的個人電腦數量就增加了一倍。美國副總統高爾說:新的信息數字科技正在改變美國人工作、生活、溝通與娛樂的方式[20,21]。
美國政府和各類科學技術機構均設有各種獎項,如各類美國總統獎和名目繁多的學會協會獎,用於表彰鼓勵為科學技術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眾多,也為美國注入了良好的科技氛圍。1950-1997年,全球諾貝爾獎(限於物理、化學、生理及醫學和經濟學)得主共334人,其中美國人超過一半,共184人,遠遠超過處於第2位共47人的英國[12]。
5、特別注重科技創新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
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名牌企業,都十分重視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認為只有搶佔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制高點,才能取得競爭之優勢。在美國揚名世界的貝爾試驗室里聚集了5萬名科學家,正是這些科學家為他們的公司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英特爾(Intel)公司從成立的1968年到1994年,其營業收入就增長了1,000多倍。
據統計,在美國的矽谷里,集中了7,000多家高新技術公司的總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術公司中,就有20家在這里安營紮寨,如電腦公司惠普,軟體公司微軟,晶元公司英特爾等。矽谷的輝煌不在於它生產了晶元、電腦、軟體等,而重在這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觀念和創造才能的人才,並由這些人建立了創新的制度、體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派熱氣騰騰的創新社會環境。正因為有了這樣特殊的環境,又不斷地培育出一批批創新力更強的人。創新成為這里永恆的主題[20]。
授予專利的數目從另一角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從1885年開始,美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目達3,000件以上,19世紀90年代,專利累計共約21萬件。今天,美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1991-1995年間,授予國民專利的數目以年平均2.15%的速度增長。1995年,美國對國民授予專利的數目為64,509件。1995年,美國國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項數為109,146,比第二位的日本多28,241項,而中國只有213項。美國平均每10萬居民中持有的有效專利項數為422,而中國只有2項[12]。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新興小企業是一支有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為了增加小企業對科技創新和解決就業的貢獻,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小企業科技投資法案。自1958年至1969年間,聯邦政府對科技新創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就有300億美元之多。比同期的民間投資大三倍。今日美國的幾家成名的大科技公司,如蘋果計算機(AppleComputer),康柏(Compaq),英特爾(Intel)等在初創期間都是靠政府創設的科技投資基金成長起來的。經過二十年的實踐,美國國會發現政府花在小企業上的研究與開發資金,效果比在大企業、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要好得多,無論在創新程度、研究進度及商品化率等方面均收效顯著,尤其在國家國防技術向民用轉移方面做的更為出色。所有在1982年後,國會又連續通過了三個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與發展相關的法案,政府在這些法案框架中運作,先後設立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中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STTR)]和[先進技術計劃(ATP)],使美國的中小高科技企業迅速發展。從80年代初IBM個人計算機誕生開始至現在,美國在計算機產業小企業的推動下,完成了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從而支撐了美國經濟近年來連續高速地增長。據報道,目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有37%來自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並為全國勞工市場提供接近50%的工作機會,而且,新的工作機會亦有接近三分之二是由小型企業創造[22]。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大部分的新產品和新主意都出自小型企業。
1990年,美國商務部開始實施了一個稱為[先進技術計劃(ATP)]的科技創新體系。它是政府與私人企業間的一種獨特的合作形式,目的在於推動和促使企業對風險很大的高新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以便提高美國產品的質量,增強美國產品和服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美國科技經濟的發展。美國商務部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對先進技術計劃(ATP)的評估。評估報告認為,實施先進技術計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了對這一規劃的投入。評估報告說,如果沒有這個科技創新計劃,美國的許多產業如生物技術產業、電子產業、製造業、軟體業都難以達到今天的技術水平。如在先進技術計劃的支持下,由一些中小公司聯合開發的一整套監測和控制汽車車身製造過程的技術,已經在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公司設在北美的一半以上工廠里得到應用。到2000年這項技術將得到充分使用,這將使美國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汽車製造業每年的生產成本下降6,500萬到1.6億美元。而由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所開發的一項加工大型半導體晶片的新技術,已使美國成為世界市場上第一個能加工新一代300毫米直徑的半導體晶片的國家[23]。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高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歷年來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來發展高技術產業。1993年,柯林頓提出「技術是經濟發展的發電機,科學為發電機加油」的口號,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1996年7月,美國國際科教委員會發表[利國的技術]報告[24],提出:「進入21世紀,我們把握技術領導地位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的富強、安全和全球影響力,並因此決定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E. 美國的優勢產業都有什麼
美國產業的全方位優勢與能力非常突出,是當今世界任何他國家都不可與之對比的。太空產業(衛星、飛船、全球定位系統)、航空產業、船舶製造、生物科技、現代農業、汽車工業、機械製造、核工業、電子工業、計算機產業、網路產業、金融業等,這些而都是與軍工產業直接銜接,甚至就是軍工產業的基礎
IT產業:以矽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銷售收入佔美國GDP的比例是2位數。IBM,HP,Dell,Microsoft,Cisco,Google,Ebay等,每個企業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無一不是全球第一或第二,基本不受金融危機影響。
航空航天:波音,洛馬,格魯曼等,基本不受金融危機影響,總體競爭力世界第一。
軍工產業:和航空航天有部分重復,但范圍更廣,沒有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為國防訂貨和研發目前並沒有削減,總體競爭力世界第一。美國年軍事費用超過4000億美元,比所有其他大國的相加還要多。其軍事產品更是世界一流,主要軍事裝備的技術水平領先俄羅斯、歐洲、日本等軍事強國半代到一代,甚至更多
金融服務業: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服務產業,是世界的經濟和金融中心,牽動世界的每一根經濟神經。金融危機中,投行,基金,銀行等,部分企業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也有少數企業的競爭能力反而因為對手的削弱而增強。在投行領域,美國金融產業的相對競爭力可能並沒有下降,或者說下降的程度沒有估計的那麼多。美國金融業在調整中繼續前進,其生命力依然很強
農業:美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發達的現代農業技術,其競爭力依然是世界第一。而且,隨著全球變暖所帶來的災難氣候對農業生產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美國的農業競爭力反而會繼續增強。
文化產業:為美國創取外匯最多的,不是飛機、汽車行業,而是以好萊屋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美國大片及衍生產品。美國大片所傳播的美國文化,甚至比所創收入更有價值,因為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仰望美國、羨慕美國。
F. 為什麼美國在二戰後迅速成為第一強國
一、自然條件優越 美國本土位於中緯度地帶,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夏季潮濕,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美國地貌類型多樣。東部濕潤,地形平坦廣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早期移民開發;西部乾燥,多沙漠和草原,地勢高峻,土壤貧瘠,適宜發展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美國水陸交通極為發達,東北部的五大湖與縱貫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構成龐大的內河航運系統,經聖勞倫斯河與大西洋相通,且與稠密的公路和鐵路相銜接;由於它三面臨海,多優良不凍海港,既可享有海上交通和捕撈之利,又可加強與其它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還可闢建軍港,發展海軍,捍衛海洋權益,並有利於國際人口遷移和對外貿易。美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阿巴拉契亞北部和密西西比河中游東部有大量煤蘊藏,五大湖以西盛產優質鐵礦,墨西哥灣西北是主要油田,西部多有色金屬,森林覆蓋率約佔全國面積的1/3,耕地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二、外來移民匯集 由於美國自然條件優越,海運便利,因而引發了人口遷移的洪流。外來移民紛紛湧入美國,其中大部分是英國人,此外還有愛爾蘭人、德意志人、法國人、荷蘭人、瑞典人、猶太人等歐洲移民,以及黑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一些國家移民,歐洲各國移民中白人佔80%以上。。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工業興盛,漁業、紡織、制鐵、木材加工業都有發展;中部是主要產糧區;南部盛行種植園經濟,以黑人奴隸為主要勞動力;西部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源源而來的歐亞移民,在19世紀最後25年達千萬人以上。他們不僅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熟練的生產技術,雄厚的「剩餘資本」,先進的思想觀念,從而使美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飛速發展。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躍居世界首位;19世紀晚期,美國小麥源源滲入歐洲市場。
三、領土迅速擴張 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其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利用歐洲國家同法國作戰、雙方無力兼顧美洲的有利形勢,一方面通過海外貿易壯大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乘機奪取交戰國在美洲的土地。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裡購買面積達200萬平方千米的路易斯安那,將領土擴大到墨西哥灣;1810年~1819年,美國採取先派兵強占,然後出低價「購買」的手段從西班牙手裡奪走佛羅里達半島;19世紀30年代,美國在得克薩斯挑起叛亂,使其脫離墨西哥成為所謂「孤星共和國」,又於1845年吞並了它,接著,美國又發動侵略墨西哥的戰爭,搶走墨西哥格蘭德河以北的大片領土,直到濱臨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1846年,美國從英國取得俄勒岡。這樣,美國領土就從大西洋岸向西延伸到太平洋岸,約佔北美大陸面積的一半。1867年,美國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1898年,美國吞並了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現在,美國共有50個州,一個首都華盛頓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總面積已達937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整個歐洲,居世界第四位。遼闊的領土,使美國擁有極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這為美國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先決條件。
四,政治位置有利 美國橫亘北美洲中部,與歐亞大陸之間被大洋隔離,南北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又遠比它弱小,這既使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遠離主戰場,境內免受戰爭創傷,又不用擔心鄰國侵擾。美國還利用其有利的政治位置,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一方面供給歐洲各交戰國以武器和糧食,另一方面又取代歐洲列強向落後國家傾銷工業品。因此,美國工業突飛猛進,海外貿易激增,藏金之富甲天下。一戰後,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國倫敦移到美國紐約;1949年,美國黃金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的73 4%。雄厚的資本,為美國工業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二戰後初期,美國工業總產值,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佔1/3,到1948年佔1/2強,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掌握核武器的唯一國家。
五、經濟持續發展 美國中央大平原原來只是茫茫曠野,歐洲移民到來之後才成為商品穀物生產基地。由於這里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極其優越,因而穀物生產比起歐洲有很大競爭優勢。一方面,美國依靠發達的工業實現了農業機械化。這里穀物生產和銷售的各個環節,都由機械作業,農業機械向大型、寬幅、高速、聯合作業方面發展,有的農場還使用飛機作業。另一方面,美國根據各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實現了地區生產專門化,如玉米帶、小麥帶和乳畜帶等。因為農業專門化便於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美國由此成為世界現代化農業大國,其生產的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都居世界前列。美國工業現代化得益於本國豐富的資源、發達的交通、強大的農業和龐大的市場。事實上,美國在近代工業發展的最初一個世紀內,工業生產主要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直到19世紀末,才使用新技術而進入鋼鐵工業大發展階段。美國東北部是世界工業最發達地區之一,工業主要分布在從波士頓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至華盛頓一線,以及五大湖南岸地區,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汽車、電力、化學等。雖然美國傳統工業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已有所下降,但隨後崛起的微電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卻占絕對優勢,美國在全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系統,這個系統免費向所有農場主提供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大平原農業一體化離不開美國的高新科技投入。在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美國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業等高新技術工業部門方興未艾,舊金山「矽谷」是美國乃至世界電子工業中心,這里每一項重要發明,都會影響全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電子工業更新換代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幾乎都出自「矽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以宇宙探測為突破口,研製的各種載人飛船、航天站和太空梭先後進入太空,帶動了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為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動用了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和30多萬人參與此項工程的運作。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成為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偉大成就,也成為美國現代化強國的一個突出標志。當然,美國迅速成為現代化強國還有其它原因,如良性的競爭環境、成熟的資本市場等,但優越的自然條件、移民的不懈開拓、領土的不斷擴張、有利的政治位置、持續發展的經濟、高新科技的推動無疑是其主要原因。
G. 美國的核工業很厲害嗎都能放在船上,俄羅斯造船能力不行核工業很厲害,所以俄羅斯能造核動力破冰
美國在五十年代就搞過娶全核動力艦隊,連小船都上核動力,花錢太多放棄了,俄羅斯用核動力破冰船不是因為他核動力強,而且常規動力太弱了,造不出夠動力的艦船柴油發動機
H. 美國主要靠什麼發電
除了15個州以外,煤炭、天然氣或液態石油是2017年美國國內使用最廣泛的發電燃料。
使用化石燃料的發電站仍然是大多數州最常見的電力來源。除了15個州以外,煤炭、天然氣或液態石油是2017年美國國內使用最廣泛的發電燃料。自2007年以來,煤炭作為最普遍的發電燃料的州數出現了回落,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發電已經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在2017年,煤炭在18個州中提供了最大的發電份額,而2007年則為28個。天然氣在16個州中佔有最大的份額(2007年為11個)。
石油仍然是在一個州的發電份額中佔比最高—夏威夷—2017年提供了州內62%的電力。對美國整體而言,2017年天然氣提供了32%的發電量,略高於煤炭30%的份額。
除了化石燃料,核電提供了9個州最大的電力來源,高於2007年的6個。從2007年4月起,水電一直是6個州最普遍的電力來源。
水力發電原本是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源,在美國各個州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占據第一位。
(8)美國核工業為什麼發達擴展閱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生產國,美國生產的核電佔全球核發電量的30%以上,佔美國發電總量20%。不過,美國幾乎所有核電產能都是在40年前批准投產的,現有反應堆正陸續退役。
傳統的核電投資大、安全要求高,很難與低成本的天然氣和受政府補貼的風電競爭,但美國核電一直在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美國的商業反應堆多為私營公司所有,整個核工業的私人參與程度遠高於其他國家。由於核電投資大、回收周期長,很難與低成本的天然氣和受政府補貼的風電競爭,加之對安全防護要求不斷升級,也成為核工業開發創新的絆腳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2030年世界電力需求將翻番美國核電產業正在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