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幾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的變化
建了東方之門 與新加坡合作 將工業園區變成了一個新加坡 還有建了環球188 等等等 你自己組織一下語言吧 我的寒假作業里也有這個 我就這樣寫的
Ⅱ 經濟開發區與工業園區有什麼區別
經濟開發區與工業園區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塊區域,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工業化的集約強度,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使之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分工協作生產區。
經濟開發區根據開發區的規模等級,可以分為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市級開發區等。中工招商網資料記載,由國家劃定適當的區域,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興辦一兩項產業。同時是給予相應的扶植和優惠待遇,使該區域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2、內容不同
工業區是從產業功能角度來劃分的,是在城市規劃中進行的工業行業布局,如在一個市或縣劃分工業區、文化教育區等。工業區內企業是不講究關聯和其他條件的,很大程度上是工業企業的鬆散組合。
開發區是綜合經濟的內容,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的內容,二者的關系緊密,很多時候是工業園區存在於開發區內,好像總公司與子公司、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一區內可以建多個工業園區,當然也可單獨存在。
3、 批准范圍不同
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是某一個地方政府規化一個專門的區域,提出關於稅收減免,土地價格便宜和政府支持的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各種資金和實體投資辦廠,辦公司。一般這種規化出來的地方都比較大,配套設施齊全,招商引資後能帶動當地經濟起飛。
經濟開發區必須經過省以上政府批准,一個省只要幾個;工業園區沒有這么復雜,一般每個縣都有。一個開發區可以是一個工業園區,也可以由若干個工業園區組成。
Ⅲ 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新工業區:由生產規模比較小、雇員一般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組成,生產部門主要有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基因工業和激光工業。生產過程大多是分散的,或者實行家庭包工,資本的集中程度較低的工業區。
2、傳統工業區:以豐富的煤鐵資源為基礎,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體,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逐步發展工業區。
二、特點不同
1、新工業區特點:
(1)時間新,主要是在20世紀50年代(或以後)開始形成的;
(2)地區新,新區形成於農村,不具備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優勢,特別是既不靠近原材料,也不靠近市場。
(3)企業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
2、傳統工業區特點:
(1)豐富的煤炭資源
魯爾區發育於魯爾煤田。魯爾煤田儲量大,開采條件好。
(2)離鐵礦區較近
魯爾區鐵礦資源相對貧乏,但靠近鐵礦區。
(3)充沛的水源,水陸交通便利
魯爾區位於中歐道路交叉口,地理位置優越。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條人工運河,不僅連成一體,而且都可通航,並能直通海洋。
(4)廣闊的市場
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工業園有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新興工業區沒有傳統工業基礎而新發展起來的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如義大利普陀紡織工業區。這一領域的特點是,許多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緊密聯系在一起。
新興工業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區。比如,「矽谷」在德國南部等地,基本上沒有傳統產業。由於其良好的環境質量,已逐步發展成為以微電子技術、宇航、生物工程為主的工業地域。
Ⅳ 工業園和工業區有什麼不同
工業園:一定面積,多單位組合的大院。
工業區:一個區域,當然大了。
Ⅳ 蘇州的工業園經歷了多少年的發展才有現在的局面
12年的時間。
12年,對於一個新生命來說,意味著進入茁壯成長的少年時代。12年,對於蘇州工業園區來說,意味著走過了創立、發展的初期,進入了走向繁榮的新時代。當我們用「12年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40%%」等數據來說明園區成果的時候,我們發現,經濟的發展其實只是園區生動面容的一個小小側面。從第一家企業的落戶到第一戶居民的入住,從湖濱大道的建成到環湖商圈的打造,從國際科技園的誕生到諸多科技載體的涌現,作為一座新城,園區的收獲是多方面的。
Ⅵ 原平市子干鄉南郭下工業園區有什麼變化
市政府擬依託原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鋁工業園區、煤電工業園區整合,總計大約65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在子干鄉南郭下村附近再規劃35平方公里,形成100平方公里左右布局,建設煤電鋁—煤化工產業集聚區,實現「煤電鋁、煤化工」產業抱團發展。
Ⅶ 生態工業園有哪些基本特點
(1) 企業之間的生態化關聯關系。不同產業和企業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關聯和互動,構成了工業生態鏈或生態網,從而形成了生態工業體系。 (2) 廢物排放最小化。正是通過企業之間的生態鏈或生態網的構建,物質和能量在園區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向園區外的廢物排放達到了最小化。 (3) 區域內信息實現高度共享。打破了傳統的企業之間各自為政、信息不暢通的弊端。 (4) 有利於園區內企業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促使企業朝著規模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5) 生態工業園區不單純著眼於經濟發展, 而是著眼於工業生態關系的連接, 把環境保護融於經濟活動過程中, 實現環境與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
Ⅷ 魯爾工業區的改造啟示有哪些
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工業區的工業生產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逐漸減少。能源的消費構成是指所消費的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Ⅸ 蘇州工業園區是哪一年開始建設的近年來蘇州市的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了《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和李光耀資政分別代表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起動。
蘇州工業園區吸收了國內外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又有自身的顯著特點:第一,它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協議興辦的國際合作項目;第二,園區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權負責。成片開發由中新合資的開發公司負責。對外招商引資由中新聯合共同負責;第三,國務院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經驗。
1999年9月14日,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確定了園區今後三年的發展目標:集中建設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業區,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區。同時按照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以滾動的方式向前發展,根據市場要求,繼續開發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對於未來的發展,雙方一致認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經濟技術合作的重中之重,雙方合作框架不變,開發主體合資性質不變,長期發展目標不變,雙方合作支持園區發展的承諾不變。
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千米,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5萬。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
2002年02月23日,經報請省政府批准,蘇州市政府同意撤銷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鎮政府駐婁葑。區劃調整後,婁葑鎮行政區域面積90.84平方千米,總人口8.04萬,轄10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蘇州工業園區2003年區劃一覽】 2003年,轄4個鎮;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 區劃名錄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跨塘鎮 轄:居委會(橋北、新鎮);村委會(蠡塘、婁江、婁東、婁中、湖濱、劍湖、古婁、上樓)。
唯亭鎮 轄:居委會(唯亭、亭南、涇巷、東亭家園);村委會(浦田、夷陵山、施家濱、懸珠、陽澄湖)。
勝浦鎮 轄:居委會(勝浦鎮街道、金苑新村、吳淞新村、園東新村);村委會(金港、金東、吳巷、勝巷、旺坊、南盛)。
婁葑鎮轄:居委會(新蘇、葑誼、葑塘、團結、星灣、獨墅湖、斜塘);社區居委會(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家怡、東港家樂、金益、蓮香);村委會(板陽、洋涇、倪庄、金厙、群力、東旺港、華蓮、周葑、宅前、墩頭、斜浜、金田、東巷、盛墩、建國、聯合、南旺、南夏涇、姚東、西馬、田巷、南沙里、臨湖)。
【2004年底】 轄4個鎮。(** 此處鄉鎮面積人口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2004年統計數據。**)
婁葑鎮 面積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鎮 面積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鎮 面積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勝浦鎮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據江蘇省政府《關於同意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05]33號),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和跨塘鎮實施合並設立唯亭鎮。據此唯亭鎮將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區域,人口5.8萬,轄1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在建設小康社會中率先發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蘇州新聞網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蘇州波瀾壯闊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建設史,是振奮精神努力實現「兩個率先」的奮斗史,更是轟轟烈烈繼續在高平台上加快發展的發展史。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擲地有聲的數字,令人振奮,令人自豪。細細地解讀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具體地展示蘇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領悟蘇州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
GDP居全國第五位
「十五」時期,是蘇州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連續跨越大台階的五年。繼2002年、2004年蘇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跨越2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台階後,2005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億元,在總量上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66766元,摺合人均超過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連續跨越三個千億元級的大關,年均增長15.5%%,增速比「九五」時期高出3.9個百分點。GDP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個位次。
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十五」時期,蘇州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抓住國際製造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積極加強「三帶」(即沿滬寧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沿長江的基礎產業帶和沿滬浙的配套製造業產業帶)建設;大力推進「兩個」計劃(即「IT產業倍增計劃」和發展規模企業「220計劃」),努力打造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2005年,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31.1%%;總量繼續擴大,工業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大關,達 121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08億元,五年間年均分別增長27.3%%和32.8%%。蘇州的工業總產值列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之後,位居全國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個位次,蘇州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實際利用外資居全國第二位
五年來,蘇州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等有利機遇,主動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堅持把開放型經濟作為第一性經濟來抓,堅持把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著力加快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開發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和功能的提升,促進全市開放型經濟在較高平台上實現量增質升。「十五」時期,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07家在蘇州投資,累計注冊外資57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98億美元,分別為「九五」時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徑統計)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2位。
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三位
五年來,蘇州積極推進進出口主體、產品、市場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視推進大通關和口岸建設,促進進出口貿易繼續高位增長。「十五」時期,蘇州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年均增幅雙雙達到47%%以上。特別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個百分點。2005年,蘇州進出口總額1405.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727.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僅次於上海、深圳居全國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個位次。
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第六位
五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加快發展、新增長點的大量涌現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加上全市各級充分發揮財政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的作用,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項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增收的積極性,從而使全市財政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地方財力明顯增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需要,同時對國家的貢獻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18.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6.8億元,均比2000年翻了兩番,年均增長3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量、增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國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顯示了蘇州雄厚的經濟實力。
民營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蘇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並全面實施《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的決定》以及各項配套政策,加強了發展民營經濟工作力度,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構築服務平台,為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營經濟騰飛計劃」確定的民營經濟注冊資本三年翻番的目標。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數分別為9.24萬戶和 23.08萬戶,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冊資本分別為1706億元和94.6億元,私營個體經濟注冊總資本比「九五」期末增長7.6倍;民營企業的稅收佔全市稅收的比重達29.5%%,完成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0%%,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由此,也促進蘇州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規模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務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制定了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作出了《關於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決定》,確定了服務業發展的三大重點,明確提出要形成結構優化、特色明顯、功能完善、開放度高的服務業體系,使服務業成為「打造蘇州起飛的另一翼」。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勵推動下,生產性服務業的領域不斷拓展,新興服務業日益壯大,傳統性服務業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56.3億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8%%。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確是令人矚目的。蘇州以佔全國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佔全國2.2%%的國內生產總值、2.3%%的財政收入、9.9%%的進出口總額和8.5%%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佳績。雖然數據不能代表蘇州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但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和直截了當的事實。上述一組組活生生的數據不僅詮釋了蘇州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的輝煌,而且也預示著蘇州又一次經濟起飛的未來。
Ⅹ 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產業園區發展進程加快。目前,政府紛紛鼓勵當地企業「進區入園」,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第二,產業園區向高新化發展。我國產業園區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隨著國際、
國內經濟環境和政策的變化,產業園區內部也開始著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第三,產業集群化趨勢顯現。產業集群是產業園區發展的高級階段,我國大多數
產業園區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即產業和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園區內的企業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
第四,生態產業園區發展迅速。目前,節能減排、科學發展的觀念在產業園區的
建設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我國許多地區也都提出了建設生態型產業園區的
計劃與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