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什麼通過工業化建立現代化

什麼通過工業化建立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2-08-11 19:24:47

㈠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什麼

「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故答案為:
重工業;鞍山鋼鐵公司.

㈡ 工業化和現代化有什麼關系

一、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與其它現代化實現方式相比,社會主義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社會主義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的。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化導致了尖銳的貧富兩極分化,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沖突。「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2、社會主義方式是有規劃有設計的。社會主義可以綜合西方現代化國家的優點和缺點,吸取他們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事先統籌規劃自身發展的目標、道路和步驟,避免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各種不利後果。

3、社會主義方式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這種現代化依靠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可以開辟各種途徑來有效地利用資源,以便為社會全體成員謀取更大的利益。

4、它能建立一種更加平等、更具集體導向和更加公正的社會,從而減少了在其他地方可以發現的那種社會分裂的源泉。無論從現實必然性,還是從基本特點來看,社會主義都是現代化的重要實現方式。

在「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中,工業化是發展生產力的目標;三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目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也可以說,「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包含著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兩個相互聯系的目標。正如1954年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所指出的,「我們的國家正在向著工業化的目標前進,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目標前進。」

工業化從動態的角度看,就是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過程。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國防、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使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二、提出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從工業化到現代化:

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

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上制定國民經濟的長期規劃時,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我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使我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

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總體上是從我國當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的,體現了我黨實事求是的原則,具有獨創性,它不僅反映了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擺脫貧窮落後狀態,使國家強盛並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強烈願望,而且符合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因而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形成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走一段曲折的路,如在工業化發展速度問題上毛澤東主張的大躍進就曾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受嚴重挫折;在農輕重關繫上,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和主張並沒有得到認真貫徹,導致重工業投資過重,輕工業、農業發展停滯,人民生活沒有多少改善;在建立工業體繫上,不僅有全國的,而且有大區的,以後各省也自建體系,結果是重復建設,結構雷同,自成體系,自我封閉,因而總體上並沒有跳出蘇聯模式的框架。但這些失誤與他為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所作的貢獻相比,畢竟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它不僅指導建國頭二三十年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重要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世界發展至今,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工業化任務,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但是工業化仍然是中國未竟的任務,中國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現代化。在此背景下,毛澤東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理論無疑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㈢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時期,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的是什麼

基礎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3)什麼通過工業化建立現代化擴展閱讀:

完成成就:

1、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

2、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

3、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

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

㈣ 為什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中央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加速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工業化,是能夠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加快實現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走經濟建設新路子的根本指導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這是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作出的正確決策。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發展信息化的。傳統的工業化模式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同時也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受歷史條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經濟體制的制約,推進工業化、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仍同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已經走不通。我國今後實現工業化,既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也要認真總結和汲取我國以往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堅決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這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使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開始進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動化時代。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范圍經濟貿易發展和資金技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和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特別是信息化以世界為舞台,導致了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作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策,充分說明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第三,這是我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必由之路。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實踐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政治穩定,必須在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高度重視創造就業機會,努力擴大就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利於就業和勞動者福祉的增加,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㈤ 構成現代化的兩大主題是工業化和什麼

「現代化」 與「工業化 有著密切的必然的聯系,兩者在涵義和內容上有許多
共同之外,但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① 「現代化」 與 工業化」 的共同之處在於:
(1)無論是「工業化」或「現代化」,最主要的本質特徵就是從手工勞動轉變為
機器(或其後的電腦等現代生產工具)操作,這就是技術創新或技術革命。
(2)伴隨而來的或同時發生的就是各級生產組織的變革和各層次經濟結構的調
整和變動,我們可以稱之為組織創新或制度創新
(3)作為結果,則是從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小生產轉變為以機器或其它現代生產
工具為主的社會化大生產。
這里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定情況下,「現代化」可以而且應該看作是有階段
性的,或者看作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階段內,「現代化」的活動內容和變化情景,基
本上是同 工業化」 一致的;它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必然聯系 試以我國為
例來加以闡明。
我國提出要實現的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簡稱「四化」),就是把「現代化 看作是有階段性的,看作是一十有突出持點和歷
史性的發展過程 由於「文化大革命 的干擾,我國的「四化」未能付諸實施。造
至粉碎「四人幫」 以後,l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才又把實現「四個現代
化 確定為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
就「四個現代化」 的主要目標和內容來說,在工業方面,就是提高工業的機械
化和自動化過程,建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分布均衡、能對國民經濟進行技術改
造的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在農業方面,就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來裝備農
業,使之改造成為用機器和其它先進方法進行生產的現代化的大農業f在國防方面,
就是相應地提高國防的技術力量,能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防禦外來侵略;在科學技術
方面,就是廣泛發展科學事業,積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科學技術水平接近
並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四個現代化 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其中的關鍵則
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可見我國已經著手實行的「四十現代化」,從目標、任務、內容和時間階段來看.
基本上是和我們在前面所解釋的「工業化」相通甚至相同的。兩者都是在於使經濟
落後的以手工業生產占重要成分的中國,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以及相應地通過生產組織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革,在一定的時間階段內,轉變成為以現代技術
裝備占重要成分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先進國家。將來我國「四化」 實現之日,也是我
國「工業化」實現之時,屆時我國就將成為先進的 工業化了的 國家。所以我們
認為.只是在這一特定的帶歷史性的經濟轉化的階段內, 四個現代化 才是和上述
的「工業化」 可以相互通稱的。就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來說, 「現代化 和「工業
化」 的目標和內容是基本一致的,它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酌必然聯系。
但同時也要看到,「現代化 與「工業化 之間又存在有大不相同之外;盡管這
些大不相同之處並非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聯系的。可以把它們概括為兩個方面:
第一,從內容的范圍來說,「現代化 遠比「工業化 廣泛。「工業化 所包含
的內容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的變革方面,即以生產技術的變革為主體,加上與生產力
密切相關的生產組織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動。而「現代化」 所包含的內容,則除
了「工業化」的內容(主要是經濟方面)外.還包含政治的、法律的、社會的、文
化的和思想意識等等方面的變革。
第二,從時間過程來說, 「現代化 遠比「工業化」久遠。一般來說, 「工業
化」 是人類社會(不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已經經歷了或往往即將要經歷的一
個特定的歷史發展過程,也就是說,在這一特定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將從以手
工勞動為主的小農經濟的社會.進化到以機器(及其以後的電腦等等)操作為主的
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社會,或者說,從落後的農業國或欠發達國家進化到先進的工
業國或工農並重的國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只要到達了這一境地.就可以說它
的「工業化」任務已基本完成。而「現代化」一詞的涵義,則除了包含有到達上述
這一先進境地之前整個「工業化」 過程的任務外.還包含有無止境的不斷變革的
「現代化」任務。具體而言,即使是先進的工業國或已經「工業化了的」國家或地區,
仍然面臨著繼續不斷地進行 現代化 的任務。簡言之, 工業化 只是人類社會歷
史上的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而「現代化」則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長河

㈥ 什麼階級是通過工業化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是生產力得到提高

工薪階級是通過工業化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是生產力得到提升,嗯,工人階級的話是當時的一個權力比較高的一個姐姐了。

㈦ 什麼是工業化和現代化

工業化概念

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歷史階段。新中國建立後,於「一五」期間提出了工業化發展目標,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化進程得到了較快推進,但從人均GDP、三次產業GDP結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城市化率等指標綜合分析,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工業化發展目標任務遠未完成。綜合來講: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

現代化的基本詞義
在20世紀30年代,「現代化」一詞開始出現在我國報刊上。現代化一詞的英文翻譯是modernization。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是從英語單詞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來的。
根據韋氏辭典,英語單詞modern是形容詞,產生於1585年,有兩層含義:(1)表示性質:現代的,新近的,時髦的;(2)表示時間:現代的,指從大約公元1500年到當前這段歷史時間。modern的兩層含義有不同特點:(1)性質只有時間限制(新近的),沒有領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類活動各個方面的特點;(2)時間只有時間上限(大約公元1500年),沒有時間下限,所以,「現代」是可以無限延長的。英語單詞modernize是動詞,產生於1748年,含義是:使現代化(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使適合現代需要。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詞形式,產生於1770年。由此推論,「現代化」具有兩個基本詞義: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大約公元1500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對象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現代化指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教育現代化指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企業現代化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城市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現代化農村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現代化學校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㈧ 什麼通過工業化建立了現代化工業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有別於傳統經濟體系的新型經濟體系,是經濟體系的現代化過程。現代化經濟體系可以理解為經濟結構的現代化,是以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以實現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化為前提,以先進技術和人力資本價值實現為依託,具有生產率競爭優勢、可持續性強的經濟體系。

經濟發展的主題是結構性變化,而結構性變化主要表現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這中間工業化可以引起產業結構變化,而城市化只能引起就業結構變化,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結果。因此,從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態來看,應該採用工業化的邏輯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開發經濟增長潛力。理論上,工業化是工業經濟結構的提升,是製造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結構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需要相應的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的支持,而技術的進步和制度的變遷會促進經濟結構的轉變,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實踐上,在工業化進程中伴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閱讀全文

與什麼通過工業化建立現代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曼gtl賓士橋跟傑獅漢德橋哪個好 瀏覽:573
奧迪a6霸道哪個級別高 瀏覽:984
賓士大g機械鎖芯在哪裡 瀏覽:576
奧迪c7汽油浮子2是哪個 瀏覽:809
工業如何製取氨水 瀏覽:739
汽車用什麼做的 瀏覽:221
鳳陽門檯子工業區哪裡大 瀏覽:685
賓士排量16有什麼車型 瀏覽:800
寶馬5系gt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73
奧迪四總價多少 瀏覽:780
奧迪後雨刮器怎麼操作 瀏覽:833
奧迪q5燃燒室多久清洗一次 瀏覽:94
汽車加氟加多少克 瀏覽:144
深圳沙井聖佐治工業園有多少工廠 瀏覽:859
汽車報廢期是多少年 瀏覽:60
最便宜新車寶馬多少錢什麼配置 瀏覽:49
溫江最大的汽車市場在哪裡 瀏覽:872
如何製作給汽車牌打碼 瀏覽:831
寶馬x5隨車說明書在哪裡 瀏覽:656
泰國工業產品是什麼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