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的工業情況怎麼樣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② 日本的重工業世界第幾
美國之後,第二位。
日本的重工業
一、金屬工業
金屬工業的中心為鋼鐵,是建築、汽車、船舶、電氣機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鋼消費量8,600萬噸,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鋼生產量9,355萬噸,繼中國、美國之後列世界第3位,在特種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方面,日本的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日本鋼鐵原料進口增加。199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12,078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2.7%,巴西佔21.3%,印度佔13.2%,南非佔3.8%;進口原料煤6,063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0.4%,加拿大佔24.5%,美國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鋼鐵企業有新日本制鐵、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工業、日新制鐵、神戶制鋼所、北海制鐵等。
除鋼鐵外,日本還使用大量銅、鋅等金屬進行工業生產。
二、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近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日本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機械出口總額372,678億日元,進口111,953億日元。
1、汽車
1970年起日本汽車產業取代了鋼鐵產業,成為日本的第一大產業,對日本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1990年達到1,349萬輛,創歷史最高,此後呈下降趨勢。1996年,日本汽車製造領域就業人員達78萬人,汽車生產額達41萬億日元,占整個機械生產的29%。1998年日本汽車生產1,005萬輛,佔世界汽車生產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車對外出口中,對美汽車出口比例為29.0%、德國為7.0%、澳大利亞為6.8%、英國為4.2%。由於日本汽車對外出口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各國紛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出口,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586.7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產50.2萬輛。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車工廠主要分布在愛知、靜岡、神奈川、北海道、群馬。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目前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造船業
戰後,日本造船業迅速發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業曾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產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復。日本造船技術發達,能夠生產各種規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訂單1,098.0萬噸,比上年下降438萬噸,佔世界造船量的41.6%。
3、機床
機床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加工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日本的機床大部分採用數控裝置(NC),技術優良。1998年日本機床生產額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0萬美元,但仍超過德國和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額60.7億美元。
4、家用電器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電器質量好,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電視和攝像機等的72%對外出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不斷開發新家電產品。
5、半導體
半導體技術在機械和家電產品等所有領域幾乎均被廣泛運用。日本半導體技術發達,特別是集成電路(IC)的研究和開發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IC的特點是小、輕、優質。其開發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IC)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機械,而且大量用於超小型計算機、計算器、游戲機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導體生產額43,507億日元。
6、計算機
日本的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所、大學、公司、銀行等各個領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務處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的計算機逐漸小型化,性能進一步提高,家用筆記本電腦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電腦普及率極高。1998年日本計算機生產量990萬台,其中個人電腦964萬台,佔97.4%;計算機生產額31,295億日元,其中個人電腦生產額20,934億日元,佔66.9%。日本的計算機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對象為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等,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計算機出口總額35,030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808億日元,佔2.3%;進口總額20,753億日元,其中自華進口1,370億日元,佔6.6%。
7、產業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是尖端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組合。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是世界上使用產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大小工廠均有使用。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焊接、塗裝、加工、組裝、檢查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41.2萬台。1998年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6.1萬台,金額4,654億日元。
三、化學工業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進行生產。日本生產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肥料、硫酸、葯品、塗料、化妝品、膠卷等。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學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學工業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汽車、信息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日本化學工業的就業人員達42萬人,生產額達34萬億日元,其規模超過了鋼鐵業。
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化學工業的重點,化學工業生產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學工業創造的。日本的石化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日本的石化工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對石油等原料進行多次提煉、綜合利用、進行一條龍生產。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學、三菱化學、出光石油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工業、住友化學工業、丸善石油化學、東燃化學等。最近隨著國際石化產業競爭的加劇,為加強競爭力,日本石化工業不斷進行合並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並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產量為14,431萬噸,日本佔9.6%。
硫酸主要用來製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產硫酸683萬噸。
1996年化肥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產量為88萬噸,磷肥28萬噸,鉀肥807萬噸。
③ 二十世紀晚期日本取得了怎樣的經濟成就
日本位於東亞,是一個狹長的島國,石油、煤炭等自然資源極為貧乏,地震等自然災害又相對較多的國家。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亞洲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創傷,「帝國主義戰爭同樣也給日本國家和民族釀成深重的災難。」二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喪失殆盡,戰後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國家財產的損失情況,「據戰後復興院調查,因空襲而遭到破壞的城市有119座,燒毀房屋240萬戶,受災人數為880萬人,直接財產損失達643.9億日元。」日本戰後的工業產量僅為戰前1937年的20%,通貨膨脹嚴重,糧食奇缺,生產幾乎陷入停頓,戰敗的陰影籠罩在大多數國民心中。
但是,就在這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一片廢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轉移的機遇,在「冷戰」的背景下,結合日本國情,掀起工業化的高潮,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1951年日本經濟恢復到了戰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到1955年實現了全面恢復。」商品出口額有了較大增長,國際收支也實現了平衡。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使日本經濟規模急劇擴大,國民生產總值先後超過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為88億美元,居美國、西德、英國、法國之後,占第五位。此後便過關斬將,連下三城: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西德(日本為1419億美元,西德為1322億美元),躍升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的誘因,是由多方面構成的,既有主觀的,又有客觀的。
從客觀上分析,主要是當時國際、國內都出現了有利於日本經濟發展的環境。首先,戰後初期的民主改革是經濟振興的基本前提。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勵日本人民培養起爭取個人自由,尊重日本人權,特別是宗教、集會、言論和出版自由的願望。並鼓勵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議制的團體。」民主改革涉及到修改憲法、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進行勞動改革等,對日本現代化進程關系重大。其次,戰後日本利用國際原料、燃料價格低,特別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前,利用國際上廉價的石油能源來發展經濟。」加之當時工業品價格偏高,對於資源貧乏的日本極為有利。第三,美國經濟上的扶持和本國軍費的銳減。美國出於「冷戰」全球戰略需要,在經濟上大力扶植日本。隨著美蘇對峙以及新中國的建立,美國就把日本納入它遠東戰略計劃之中,使日本成為美國稱霸亞洲的基地和反蘇的堡壘。據統計,「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國對日本的各項援助和貸款累計金額達30億美元。」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日本沒有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軍費開支在1944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8.9%,1977年降為0.88%,是資本主義強國中最低的。」軍費開支的驟減使日本經濟發展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第四,美國的軍事定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立即變成美軍的兵站和軍需的供應基地,大批量的各種軍事定貨,使處於蕭條狀態的日本經濟運轉起來,猶如一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經濟走出低谷。據統計,「自戰爭爆發至1953年7月簽定停戰協定止,『特需』累計達24億美元,到1955年則達36億美元。」在隨後的60年代日本又大發戰爭財,「因越南戰爭得到40億美元的軍事定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戰後日本歷史的轉折點。第五,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對日本經濟的飛躍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傳統工業,新技術、新產業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從主觀上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與日本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一、強化凱恩斯理論,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戰後日本政府推行凱恩斯理論,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引導和控制,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計劃性。戰後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許多經濟計劃,如「1948-1949年兩次制定了『經濟復興五年計劃試行方案』;1951年又編制『自立經濟的三年計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中期又在「1955年底鳩山內閣制定《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內閣制定《新長期經濟計劃》(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內閣時期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計劃,避免了資本競爭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經濟有了連續性發展的基礎。2、發展國有企業,到1965年,國營企業占日本全國固定資產總額的15.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彌補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
二、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資本總量。1、大力發展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日本在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比率達23.6%。」政府又加大對教育的投資「1950年教育經費為1599億日元,1972年增至40244億日元,在當年預算中佔20%。」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為經濟的現代化提供了充分數量的優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人才資源。2、引進大量國外先進技術。50年代日本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數量:「1950-1954年度為446件,1955-1959年度為577件,1960-1964年度為2039件。」可見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統的、大規模的引進3.1萬項世界先進技術,其中一半來自美國。引進主要以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的方式進行,再結合本國特點改造提高,結果使日本工業在短時期內集中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開發的成就,而且節省了巨額資金。「據統計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億美元就得到了國外耗費1800億美元才研製出來的技術。」當時日本人有個口號:「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3、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重教育、重和諧、守紀律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有利於職工增強對企業的榮譽感,有利職工形成與企業同舟共濟的忠誠心理,對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有積極意義。企業管理體制實現人員專家化、方法科學化、技術自動化、機構高效化,這些獨特的管理體制對於提高勞動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積極推行高投資政策,擴大投資規模。戰後日本迅速掀起投資熱潮,「按照經濟企劃廳的估計,1956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額,將比上一年增長7.8%,然而實際上卻增長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資額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為35%,1965年為47%,1970年又上升為52%。據1977年統計,日本政府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相當美國的1.4倍,高於英、法、聯邦德國、意四國同年投資的總和。」固定資本的投資的重點是對電力、鋼鐵、機械等基礎工業和電子、化學、汽車等新興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不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鋼鐵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和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門固定資本的更新,提高了企業技術設備和現代化水準。
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日本利用所處太平洋上優良港口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迅速增長,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日本「60年代後半期,輸出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的增長率。貿易黑字1968年為25億美元,1970年達到40億美元。」日本將這些巨額利潤一部分再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增長。同時外匯儲備迅速增多,據統計「1970年末為20.05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長至183.6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五、自民黨長期的執政,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穩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組成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由於自民黨在議會中占據決大多數席位,所以「1955年體制的實質就在於,他實際是保守的自由民主黨一黨執政的體制。從此,日本開始了由自由民主黨長期執掌政權的歷史。」從50-60年代的執政實踐看,歷屆政府對內對外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在經濟方面,自由民主黨政府廣泛的干預經濟生活,制定計劃,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加大資金投入,採取了促進資金積累的特別措施。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頒發了一系列以實現穩定為目標的法令,加強對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黨的對外政策,各屆政府都竭力追隨美國。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戰的廢墟上,僅僅用了二三十年,就將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籠罩在核恐懼的國家建設成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就其發展的誘因,既有二戰後國際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日本本國的主觀原因,而且這兩種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④ 日本生產的很多產品質量都很高,為何日本製造業這么厲害
因為日本的工業技術在很早就已經領先了大多數國家,加上他們做事的態度非常嚴謹認真,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可以製造出很多高科技和高質量的產品出來。
而到了二戰結束以後,日本更是經歷了飛速的崛起,無論是在經濟還是科技實力,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後來因為泡沫經濟暫停了一會兒,但是現在依舊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三大經濟體,而日本的製造業發達也是有原因的,不僅僅是日本人善於學習的精神,對待工作,日本人也是極其的敬業,努力,有一種嚴謹認真,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也是我們還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
⑤ 2戰中日本的經濟水平怎麼樣,工業能力怎麼樣
日本在1944年11月美國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之前的經濟和工業能力還可以,但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由於前線部隊的成建制損失,許多技術人員和後勤保障人員也隨之損失,這些人員的培訓周期長,成本大,而日本徵兵又不允許這些人免徵,就導致了日本軍工企業的技術人員荒,從而使日本工業生產能力造成巨大影響,到美國空襲日本後,由於李梅的火攻戰術十分符合日本國情,1個月的燃燒彈襲擊,日本83平方公里的鬧市區和工廠區全部被燒成白地,經濟能力和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加上美國空軍的攻勢佈雷,徹底封鎖了日本所有海運通道,由於美國的轟炸,日本1945年7月的電子生產能力比去年同期下降95%,飛機發動機下降75%,煉油能力下降60%,飛機總產量下降85%,儲存石油被燒掉20%,艦艇製造能力下降100%!機械製造能力下降78%,火炮生產能力下降89%,只有戰馬供應上升25%。由於美國的攻勢佈雷,日本的煤炭進口下降92%,燃油進口下降100%,糧食進口下降82%,橡膠進口下降100%,日本的經濟已全面崩潰。普通國民1天的糧食配給是1/3兩大米!靠,地獄也比這時的日本強一些吧。
⑥ 日本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尤其稻米是高保護產業,訂定了超高490%關稅阻擋外國米1988年之前還限制進口配額7.2%總消耗量以下。新規則公布後關稅更提高到778%。但是小麥、黃豆之類還是和外國購買,日本也是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對象。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於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石油危機後,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佔50%總量養殖魚則佔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牡蠣、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佔有率。
外貿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方針。「入關」後,日本開始取得和其他締約方同樣的平等地位。按照關貿總協定中的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為日本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此後,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日本財政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主要進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大陸、美國、東盟、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德國等。日本對華出口減少,是造成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9月份,日本對華出口同比減少14.1%。從口紅到汽車,眾多日本品牌無一倖免。其中,日本汽車對華出口同比減少44.5%,汽車零部件也下降了17.5%。中日貿易對中日局勢的反應最為敏感,最新的貿易數據更是進一步揭示了領土爭端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兩國關系惡化將會重創日本經濟。但日本《朝日新聞》刊發評論文章卻認為,日本對華出口減少將會影響中國的就業,同時,在華企業員工的實際收入也會減少。
2014年,日本海外凈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約合3萬億美元)。至此,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
⑦ 二戰時日本的工業處於什麼水平,和美蘇英德差多少
從工業規模來看,日本的工業規模明顯比其他四大強國差了一大截。1937年,美國、英國、德國、蘇聯的工業生產分別佔世界在工業總產值的36.2 %、9.5 %、10.4%、10%,而日本僅僅佔到3.5%。實際上,日本所佔份額還沒有法國多,法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的4.3%,比日本高不少,日本僅僅比義大利多一點而已。工業規模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工業品產量的差距。日本的主要工業品產量遠遠低於其他四國。以現代工業的代表產品鋼鐵為例,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萬噸、英國為1230萬噸、蘇聯為1832萬噸、德國為2154萬噸,而日本在當時雖然已經接近峰值,但也不過686萬噸,僅僅是英國的一半,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日本和其他四國的差距還要大。
從工業技術來看,作為後起之秀,日本工業底蘊不足的劣勢非常明顯。日本的工業技術是幾大工業強國中最薄弱的,技術水平甚至比不上義大利。以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機床為例,日本的機床主要為傳統機床,雖然能生產航母和各種軍艦,但生產速度緩慢,而且生產質量也比不上英美。在工業生產中,美國能大規模提供生產新產品和新零件的各種機床,而日本只能在二戰前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美國先進的焊接和機床加工技術,讓美國航母建造速度遠遠超過日本。美國人四天多的時間就能下水一艘自由輪,這種工業速度和能力讓日本想都不敢想。這就是為什麼在二戰中,美國爆艦能力碾壓日本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戰前,日本能通過貿易方式從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進口精密機床、大型機械等先進設備,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無法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械設備,日本的工業效率和產能受到嚴重影響,日本工藝落後的缺點暴露無遺。日本的化工廠要一千個工時才能生產一噸無煙炸葯,而在美國的工廠只需五個半工時,這就是差距。
從工業結構來看,日本缺乏完整的工業鏈條,基礎工業不夠發達,重工業在日本的工業結構中所佔比重偏小。1936年時日本的重工業比例僅為49.6%,尚不到工業產值的一半。雖然抗戰爆發後,日本不斷壓縮日用品生產,瘋狂發展重工業,但不管是重工業產量還是質量都遠遠遜色於美英蘇德四大工業強國。由於缺乏完整的工業鏈條和重工業不夠發達,因此日本在工業生產中對外依存度很高,很多零部件和設備嚴重依賴進口。相比其他四大工業強國,日本的一流工業強國地位是比較勉強的,日本的工業實力和水平僅僅處於二流靠前的位置,實際上未必比法國強多少。
⑧ 日本工業的輕工業
一、紡織工業
紡織產業是戰後日本的主要產業,對日本經濟的振興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日本工業中心向重化學工業轉移,加之海外紡織產品價格低廉,日本的紡織產品銷售不振,紡織工業的地位下降。在1997年工業產品生產中,紡織產品的比重僅為2.8%,紡織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2.0%。
1998年日本的線產量118.4萬噸,其中棉線、毛線等天然纖維產量22.2萬噸,佔18.8%,化學纖維產量96.1萬噸,佔81.2%。
1998年日本織物產量323,200萬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進口33.5萬噸,主要進口地為美國、澳大利亞。
二、食品工業
1997年日本食品產業就業人員128萬,生產額35.4萬億日元。在1997年食品生產額中,麵包、糕點等佔12.1%,水產食品佔11.6%,香煙佔7.0%,啤酒佔6.8%,乳製品佔6.5%,汽水類飲料佔6.4%,肉製品佔5.7%,調料佔5.2%,其他佔38.7%。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含熱量和鹽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窯業
日本的窯業主要生產水泥、玻璃、陶瓷等。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業進行生產。1998年日本水泥產量8,133萬噸,出口761萬噸,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業有19家,工廠44個,主要集中在關東和九州一帶。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產量2,603萬箱,出口55萬箱,玻璃製品產量293萬箱。1998年日本陶瓷銷售額4,330億日元,生產者主要為中小企業,其中愛知和岐阜2縣的生產佔50%以上。
四、造紙和紙漿業
日本紙張消費僅次於美國。1998年日本紙生產量2,989萬噸,其中紙張佔60%,板紙佔40%;紙漿生產1,092萬噸,其中99%用於造紙。1998年紙漿原料消費量3,612萬立方米,其中木屑佔96.6%,原木佔3.4%。用於造紙的原料2,976萬噸,其中廢紙佔54.5%,紙漿佔45.4%。由於復印機和電腦普及,紙張消費增加。為保護森林,節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紙張再利用,廢紙的回收率和廢紙占造紙原料的比率均超過了50%。
五、其他輕工業
除上述工業外,輕工業還包括木材和木製品工業、傢具製造業、出版印刷業、皮革產品製造業和玩具工業等。其中,出版印刷業的生產額已超過了制窯業和紙及紙漿業的生產額。
⑨ 日本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汽車業
進入70年代以後,汽車業取代了鋼鐵業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在日本得到普及。
文化創意產業
年產值230萬億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動漫。http://www.dongfengcun.net/ShowThread.php?theid=93317
電子產業
日本是世界上數字媒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數字媒體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鋼鐵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成為日本目前三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也就是電子技術產業。
⑩ 目前日本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1、汽車業,進入70年代以後,汽車業取代了鋼鐵業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在日本得到普及。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資源與能源貧乏,所以很謹慎開發大排量車型,日本汽車的總體特色是注重經濟實用,更加追求良好的性價比,對於節約資源和降低石油消耗的造車理念讓日本汽車先於歐美、成為節能、降耗的先行者。
2、文化創意產業,年產值230萬億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動漫。日本是典型的動漫強國,其動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創新和吸引力。動漫是日本的重要產業鏈,在全球鮮有對手。
3、電子產業,日本是世界上數字媒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數字媒體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鋼鐵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成為日本目前三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也就是電子技術產業。
拓展資料:
日本文化由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日本—網路
日本經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