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中國工業為什麼要減少產能

中國工業為什麼要減少產能

發布時間:2022-08-10 13:22:32

⑴ 中國目前大量產業產能過剩的原因以及未來對於這個問題的發展趨勢

中國鋼企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1,中國的鋼企主要都是大型國有企業,在中國國有企業有一個普片的問題,那就是效率低下,這點是不用懷疑的。除此以外大型的國有企業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死不得」,無論如何地方政府都不會讓當地的大型國有企業死掉,當國有企業出現大規模的虧損後政府往往會給予大量的補貼。當然,大家要知道,這些補貼都是納稅人的錢。2.鋼鐵企業是一個典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企業規模龐大,前期投資很大,即使出現虧損或者行業利潤下降,企業也不能馬上轉型或者減產。因為減產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只有當繼續生產產生的效益還不足以彌補固定成本帶來的損失的時候企業才會停產。然而,國有企業,為了保證員工不至於失業,即使虧損很大可能也會繼續生產。這是國有企業的一個通病。3.08年為了應付經濟危機,國家拿出了4萬個億的資金,這些資金大多數都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家都知道,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鋼材,這樣一來在08年和09年中國的鋼鐵幾乎一下子就被消化殆盡了。鋼企都賺錢了,這個時候一些鋼企開始盲目的擴大產能。然而,隨著後來通脹的越來越嚴重,中央收緊資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也開始減少。鐵路建設等的放緩甚至停工,以及房地產調控導致的建築鋼材需求的減少,導致對鋼材的需求瞬間銳減。這些變化,根本沒有給鋼鐵企業足夠多的准備時間。鋼鐵企業依然開組馬力生產,然而市場需求卻一落千丈,於是鋼鐵企業庫存急劇增加,企業效益也一落千丈。前面說過,鋼鐵企業不會一下子停產,所以新的產能還在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市場消化的能力卻越來越弱。4.中國的鋼企生產的大多數都是低品質鋼材,高品質的鋼材很少,甚至需要進口。低品質的鋼材在全球都是產能過剩的,何況中國的鋼企在全球來看並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中國的鋼材出口量很少,遠遠不足以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綜上原因,導致了我國鋼鐵過剩,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
現在,中國很多行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國外需求的減少。由於國內需求不足,中國的大部分產品往往需要靠國外的市場來消化,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波動,中國國內的產品就會嚴重過剩。國內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沒有錢消費,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以來,中國普通老百姓並沒有真正的富裕,房地產又對普通老百姓進行了一次洗劫,於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弱。而企業的產能卻在不斷地擴張。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改革,怎麼改?首先調結構,一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進行整合,該死的就讓它死掉。其次,大力發展服務業,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第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老百姓盡快的富裕起來。第四,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不改革,前面的一切改革都是白搭的。
從長期來看,中國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會一直存在,因為中國是靠製造業起家的,而製造業所產生的產能無論如何靠國內市場也是消化不完的,但是只要中國調結構能夠實現,未來中國產能過剩的危機應該會慢慢的過去。

⑵ 從經濟生活的角度,簡要回答我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的必要性。

調整經濟結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以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發 展階段性新特徵、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形勢新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對 於順利完成「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著力解決我國經濟存在的失衡問題 ,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解決我 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問題,重新協調好國民經濟的主要比例關系,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失衡主要表 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儲蓄與消費失衡,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2008 年,我國儲蓄率為 51.4%,比世界平均儲蓄率高 27.5 個百分點。從 1978 年到 2008 年, 我國儲蓄率提高了 13.5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 消費率大幅度下降。 1978 年我國消費率為 62.1%, 2008 年降為 48.6%, 下降 13.5 個百分點。消費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下降造成的。我國內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過高,內需不足,其實質是居 民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居民消費不足,使我國經濟越來越走上為生產而生產的怪圈,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因此,強調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經濟增長過於依靠第二產業。我國人均 GDP 從 2002 年起超過 1000 美元,到 2009 年已達 3600 美元;但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並沒有隨著人均 GDP 成倍增長而提高,一直在 40%左右徘徊。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比其他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低十幾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制約著我國經濟增長質 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約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制約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靠第二產業特 別是「兩高一資」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今後,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使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快於 GDP 增長,從 而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投入結構不合理,物質資源消耗太多,科技進步貢獻率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粗放擴張,物質資源消耗大 而效率不高。
2009 年,我國 GDP 佔全球總量的 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 18%、鋼鐵的 44%、水泥的 53%。這樣巨大的資源 消耗是不可持續的。我國一些主要礦產品(如原油、鐵礦石等)的對外依存度已從 1990 年的 5%上升到這幾年的 50%以上。
另一方 面,我國科技進步不夠快,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 GDP 比重低,技術對外依存度很高。我國是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但 核心技術幾乎都是外國的。我國號稱「世界工廠」,但幾乎沒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 90%是貼牌產品。今後,必須著力從「高 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 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人與自然關系不夠和諧。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人與自然的關系趨於緊張。環境和生態惡化的原因在於各地 盲目發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十一五」規劃把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但完成這方面任務的難度是很大的。應 該看到,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真正的硬約束。我們不能繼續走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老路, 而要下決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居民收入差距過大。
例如,2009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7175 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 5153 元,後者不及前 者的 1/3。如果加上醫療、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的城鄉不平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差距也 不小,2007 年上海為 78225 元,而貴州為 10258 元,前者為後者的 7 倍多。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城鄉分割、行業 壟斷、權錢交易、再分配調節不力等。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為 維護社會穩定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擴展和豐富 1995 年制定「九五」計劃時,我們首次提出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 年中央關於制 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同時其內涵有所擴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 節約型增長方式一步豐富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內涵也從一個轉變擴展為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 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 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2010 年初以來,中央一直強調加快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 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 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礎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 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轉方式、調結構需要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樣才能解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但過猶不及,連年追求超高 速經濟增長也成為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
各地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經濟增長,不斷加大投資,而且大上工業特別是重 化工項目,擠壓消費。投資增速過高,粗放擴張,必然要付出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為保經濟增速,財政支出多用於基礎設施 建設,而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和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的財力不足,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滯後。
因此,為了緩解經濟結構失衡問題, 當前需適當放緩經濟增速, 從追求兩位數增長逐步轉為追求比如 8%左右的增速。
最近, 我們積極淘汰落後產能, 取消一部分「兩 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加大節能降耗工作力度,控制銀行放貸規模和增速,整頓地方融資平台,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以 及各地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准等,都在使經濟增速有所回調,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有人擔心我國經濟會因為採取這些措施而出現「二次探底」,不利於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當前經濟 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調是宏觀調控的要求,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並不是什麼「二次探底」。
按照現在的發展態勢,今年全年 的經濟增速仍將在 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調,還想保兩位數增長,那麼,轉方式、調結構就會落空,甚至會 使結構失衡更加嚴重,最終走向「硬著陸」。
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從追求兩位數增長轉變為追 求常態的中高速增長即 8%左右的增長,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比較好的環境和條件。
其實,在目前的體 制和政策格局下,我們根本不必為經濟探底發愁。現在各方面特別是地方政府仍具有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
因此,目前最難的還是控制經濟增速太快帶來的資源緊張、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貧富懸殊等問題。這就對推動政府轉型、建設服務型 政府提出了緊迫要求。 著力通過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推動轉方式、 著力通過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推動轉方式、調結構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轉方式、調結構需要綜合施策,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 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節能減排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著力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 在深化改革方面,應以政府轉型和財政轉型為重點。 2005 年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為配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明確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這表明,當時我們已認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 須靠政府轉型來推動和保證。「十二五」規劃建議再次強調,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應突出強調政府轉型,即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系。政 府不能再把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長作為主要目標,而應把做好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
在政府轉型過程中,財政轉型很重要。
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這就要求財政從經 濟建設型財政轉為公共服務型財政,財政支出主要應用於公共服務而不是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支出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外主要用 於「三農」,如興修水利、改良品種、推廣農業先進技術、種糧直補等。應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包括教育、醫療衛生、 就業培訓與服務、社會保障、公共文化建設等,從而有效提高公眾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占 GDP 的 比重。
調整政策也很重要。
比如,資源和生產要素長期實行低價政策,實際是鼓勵粗放擴張。今後需作重大調整,主要是放鬆價 格管制,使各類資源和要素的價格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
又如,調整經濟結構,需要加快發 展服務業,但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營業稅實際稅負高於第二產業增值稅稅負 2 個百分點左右,這顯然不利於調整產業結構;還有各種限制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政策,也不利於這些部門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亟需調整。

⑶ 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含量低

中國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科技含量低,因為科技含量的高低並不能影響產能,影響產能的主要還是市場需求和市場供應,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市場需求下降,但是市場供應不變,那麼就會導致產能過剩,比如說火箭就屬於高科技,但是我們國家的火箭需求有限,但如果一味地製造火箭,那麼就會造成很多火箭閑置浪費,從而形成產能過剩。所以我們中國產能過剩並不主要是因為科技含量。

⑷ 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

1、直接原因

投資持續過快增長,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

表現為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嚴重失衡,2002-2005年的連續四年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處於9%到13%之間,前者比後者快1倍左右。

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於需求(最終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後年份的產能過剩問題。

技術層面的原因使產能擴張相當容易,其表現是供給能力的增長明顯快於需求能力的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資金的充分供給、技術進步加速和投資增長體制瓶頸的弱化(政府放鬆對行業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給能力加快增長,相反需求能力增長因受到許多中長期因素的制約而相對緩慢。

這種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潛在差距,並不一定會導致生產過剩,即技術層面的因素只是為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2、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

表現在地方政府幹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如果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政府直接推動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轉,那麼,投資過度問題便難以避免。

體現在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

產業集中度不高,特別是許多行業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仍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及體制改革的滯後使得許多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並重組難以實現,其結果往往是產業競爭過度。

即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難以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結果必然是行業投資增長過度問題難以得到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

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結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應」也使一些行業投資增長不斷強化。如房地產業、鋼鐵、汽車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會資金加倍地向這些部門流入,最終使這些行業產能過度擴張。

措施

1、完善行業管理。

2、強化環保硬約束監督管理。

3、加強土地和岸線管理。

4、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有針對性的信貸指導政策,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

5、完善和規范價格政策。按照體現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原則,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6、完善財稅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各地財政結合實際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

7、落實職工安置政策。各級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

8、建立項目信息庫和公開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投資項目信息庫,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

9、強化監督檢查。把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列為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本意見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4)中國工業為什麼要減少產能擴展閱讀

去產能的重要性

1、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

2、我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3、產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⑸ 中國為什麼會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經濟周期的必經的階段。市場經濟受限於供需原理,即供大於求,物價下降;供小於求,物價上漲,所以任何一個產業周期都是:供小於求,會有大量資本和企業家湧入擴大產能;產能迅速膨脹,供求平衡;激烈競爭,供大於求,產能過剩;市場受制於供需原理,淘汰掉生產效率低下的企業,供需再次平衡。當然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創新,比如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但是這個產業發展周期是一直不會變的。所以產能過剩是必經的階段,產能過剩接下來就是市場出清,淘汰掉生產效率低下的企業,市場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達到供需平衡。

⑹ 中國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什麼

1、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是靠承接外來產業轉移、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發展起來的。承接的外來產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附加值很低、集中在加工製造環節的產業。各地大幹快上,形成強大的產能。

這種發展模式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國際經濟形勢向好,對這些產業的產品有大量需求,加之我們的勞動力便宜、資源能源便宜,雖然產能巨大,但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處於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

然而,保持多年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如今已不適應世界需求結構的提升,不適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發達國家經濟回歸實體經濟、回歸製造業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態勢。換言之,既有產能與相對萎縮的需求不匹配,需求提升了,而供給卻沒有提升。

2、產能過剩也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當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官員有意無意地追求短時間內具有顯著效果的政績,甚至搞大拆大建,但對於能夠提升經濟實力的實體經濟、先進製造業、創新活動等卻重視不夠。

(6)中國工業為什麼要減少產能擴展閱讀:

中國鋼鐵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對判定行業嚴重過剩給出了六項指標:

1、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銷售呈現停滯狀態;

2、產銷率大幅下降,供求關系嚴重失衡;

3、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長期處於成本線以下;

4、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企業被迫舉債經營;

5、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

6、進口嚴重受阻,出口不計成本,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他認為,如果以上六項指標在相對較長時間同時存在,就說明產品已經出現嚴重過剩。與前一種判斷所不同的是,戚向東所指的是嚴重過剩時的狀況,因此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面。

⑺ 從國情分析我國為什麼要節能減排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資源條件相對於經濟增長出現瓶頸效應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經濟的粗放式發展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能源和資源依賴度較高,單位GDP能耗和主要工業品能耗均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雖然我國很早就提出要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由於粗放增長的慣性和轉型的難度,粗放型為主的增長方式目前並沒有根本性改變。二是雖然我國能源結構在不斷優化,但一次能源生產的2/3仍是煤炭,燃煤發電約占電力結構的80%。多煤、少油、缺氣的現有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低碳」能源的條件,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大量出口,增加了我國單位GDP的碳強度。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約束下,如果不轉變增長方式,我國資源供應和排放權難以保證。

2.實現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

經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等的生產和消費,部分來自水泥生產。無論是化石能源還是鋼鐵,水泥等產品,都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質投入。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既是當前的客觀要求,又是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驅動產業。因此,降低其碳強度,成為我國提高產業競爭力、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由於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於發達國家。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預計到201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比例將達到20.7%,超過美國(20.1%)成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我國未來的碳排放形勢相當嚴峻,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難得機遇[2]。

3.促進技術變革、創新的戰略選擇我國科技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但執行情況並不樂觀。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市場換技術」政策,汽車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市場被外國公司佔領,並沒有得到多少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我國在「973計劃」「863計劃」等科技支撐計劃中已納入自主開發技術、低碳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收集儲存技術研發等。另外,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長之勢。如果我國加大投入,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總之,從能源資源條件、目前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以及可能面臨的減排國際壓力等角度考慮,我國都應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

三、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的艱巨性

1.節能減排的現狀分析我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通過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劃,在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開展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產能,2006~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焦炭產能6445萬噸。截至2009上半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當於少排放8億噸二氧化碳。我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長51%,年均增長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2.5億噸標准煤。農村有3050萬戶用上沼氣,相當於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萬噸。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通過近幾年的艱苦努力,我們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實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遠期目標,任務還相當艱巨,而且在實踐過程中還將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3].

2.節能減排的艱巨性分析通過這些年來的努力,我國的節能減排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節能減排的成效仍然較為脆弱。落實節能減排還存在不少障礙,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仍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都是高能耗工業部門,經濟要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有賴於這些產業的基礎性支持。在就業壓力和稅收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要在短期內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進退,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結構調整,仍存在難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工藝和裝備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的中小企業的關停並轉受到地方利益的保護。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業對國家的相關規定置之不理,爭先恐後上項目,尤其是重化工項目。

(2)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尚需時日。當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仍然主要以中央政府主導和行政手段為主,依靠節能減排指標的層層分解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實施,從行政手段向市場化的方式過渡,缺少長效機制,沒有轉化為企業的自覺行動,企業缺乏加大投入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

(3)政策和投資滯後。雖然國家將節能減排工作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政策實施效果,包括針對節能減排的投資發揮的作用,存在政策時滯效應。一些投資還沒有馬上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技術進步轉化為企業的節能績效也還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立見成效。

(4)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很突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在增加,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嚴峻,低耗能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比重偏低,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約30個百分點。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客觀上決定了調整經濟結構的難度。

(5)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日漸顯現。首先,化工、焦化、鋼鐵等行業企業處境困難。國家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已提高了3700多項產品的出口退稅,同時取消了部分高耗能產品如一些鋼鐵產品的出口關稅。這是一個無奈的現實。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恢復和維持經濟基本面,是各國的首要現實需求。當前的經濟困難會使各國政府承受來自許多部門的壓力,在政策的制訂上容易顧此失彼。其次,金融危機的來臨使得許多企業投資謹慎,特別是在節能減排上的積極性有所降低。一方面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煤炭價格下跌幅度相當大,緩減了企業在能源成本方面的壓力,也使得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有所降低,節能效果因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節能減排副產品的市場價格也大幅降低,嚴重打擊了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信心[4]。

總之,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本身就意味著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企業的規模效應難以迅速提高,產品能源單耗水平以及系統能源效率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難以迅速縮小。以上因素決定了我國節能減排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由於節能減排的目標只是著眼「十一五」時期,而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國家尚未出台發展低碳經濟的明確政策和戰略思路的前提下,發展低碳經濟的障礙遠不止這些。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這不僅是我國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客觀環境的必然要求,更是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閱讀全文

與中國工業為什麼要減少產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珠區工業大道到華商學院怎麼走 瀏覽:684
賓士內部雷達怎麼使用 瀏覽:100
成都工業水費單價是多少錢 瀏覽:27
奧迪凸輪軸調節器兩線電壓多少 瀏覽:135
賓士女開到了故宮哪裡 瀏覽:690
寶馬x1吊墜掛哪裡 瀏覽:981
汽車是哪裡投訴的 瀏覽:66
寶馬手錶最貴多少錢 瀏覽:368
印度的汽車多少錢 瀏覽:652
賓士272正時怎麼對 瀏覽:772
工業廠房土地到期續費怎麼算 瀏覽:144
寶馬副駕駛在哪個位置 瀏覽:849
工業電路怎麼算電流 瀏覽:888
定製工業平板電腦哪個廠家的好 瀏覽:856
工業設計考研有哪些書 瀏覽:666
烏海哪裡有汽車改燈的 瀏覽:741
工業五金倉庫表怎麼做 瀏覽:700
北京汽車分公司的地址在哪裡 瀏覽:45
歐曼gtl賓士橋跟傑獅漢德橋哪個好 瀏覽:576
奧迪a6霸道哪個級別高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