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
首先要說下合作社的形成和起源並不是某某提倡或領導的,而是農業市場條件成熟的一種表現形態;是農業生產者為了適應市場抗擊市場風險而自發成立的。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於調劑小農與大市場的矛盾。
❷ 歷史農業手工業合作化的原因,時間,形式,目的,性質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原因:土地改革後,農民和手工業者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2. 時間:1953~1956年(1953年開始—1955年高潮—1956年結束)。
3. 形式:組織分散農民和手工業者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4. 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5. 性質:社會主義改造,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公有制)。
6. 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合作化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4%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❸ 我國當時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國當時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土地改革後,分散的、落後的小農經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
建國後,我國在新解放區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改,其主要內容就是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樣在農村就形成了土地等生產資料分給各家各戶、個體經營為主的個體小農經濟。這種經營方式雖然能調動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
分散的、落後的小農經濟所能提供的產品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糧食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社會主義工業化不可能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只有農業集體化才能解決工業和農業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
農業合作化的意義: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它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農業合作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一環,最終確立了土地公有制,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也為新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大量原材料,具有重大意義。
❹ 我國實行農業合作化的目的
說白了: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當時的中國國情決定了走農業合作化道路,只有這條道路才能集中力量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望採納!
❺ 中共中央為什麼要引領農業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❻ 三大改造的原因是什麼農業,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原因是什麼贖買政策原因是什麼
基本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和平贖買政策:建國後,我國把資本主義分為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兩部分,區別對待,對官僚資本採取強制剝奪政策,對民族資本採取和平改造政策。在政治上,保持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不剝奪其政治權力,把原來屬於對抗性的資本家階級,當作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在經濟上,實行贖買政策,有償地付給定息,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2)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採取了先合作化,後機械化,「趁熱打鐵「,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在農村,根據中國情況,把下中農從中農中劃分出來,與貧農一起成為依靠對象,實行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中農、對富農採取由限制到逐步取消的經濟政策。(3)在改造方法上採取逐步過渡的形式。在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發展到高級社的過渡形式;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成功地創造了從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的初級形式,逐步過渡到公私合營的高級形式。(4)把消滅剝削階級同改造剝削分子結合起來,成功地把原來的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5)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已經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❼ 農業合作化的原因,核心內容和結果
1、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及時地領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先實現合作化後實現機械化的經驗。2、根據我國農業的特點和農民的習慣,採取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由低級向高級的步驟和形式,逐步地引導農民擺脫私有制走上公有制道路。3、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採取積極引導、穩步前時的方針和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的階級路線,指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❽ 農業合作化的時間及內容,意義
農業合作化的時間及內容如下:
1、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
2、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
3、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
意義: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理論及其實踐,以農村所有制的變革為軸心,在中國廣大農村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地經濟、政治、文化的大革命。它是中國人民第一次開創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嘗試,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一個光輝的起點。
由於多種因素,在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中也出現了許多失誤,但從根本上來說,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是適合當時中國國情的,對中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雖然,這些理論產生於幾十年前,但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今天研究毛澤東的農業合化思想,不但是理論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的啟示。
(8)農業和工業為什麼要合作化擴展閱讀:
農業集約化經營是改造小農經濟的必要手段,也是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從互助組向初級社的轉變,充分體現了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方向。互助組一般規模較小,由三五戶或十幾戶農民組成,其成員各自擁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在勞動過程中換工互助,有的還實行某些技術分工。
互助組是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合作組織。推進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合作化的長處在於可以快速動員、組織勞動力,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而從農業合作化向農業集體化的轉變,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推進農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實現農業機械化。
對農田水利建設的大規模投入,提高了防災抗災能力,為農業的穩產高產打下了良好基礎。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沒有農業機械化,農業工業化是不可想像的。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一定的基礎,個體小農經濟條件下是不可能出現機械化的。
正是農業合作化使得農業機械化成為可能和現實。因為無論是農業機械的使用還是化肥的使用,都只有在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或者才能大量使用。
❾ 分析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主要原因
這一運動的發生不但有理論依據也有其現實根據。當時中共中央主要是根據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來進行的。
實現農業合作化是避免兩極分化的需要。
實現農業合作化是適應工業化,解決當時對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需要。
實現合作化是幫助貧苦農民,使農民不再貧窮的需要。
幾千年來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生產,變成了集體經濟,土地歸集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