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英國紡織工業如何轉型

英國紡織工業如何轉型

發布時間:2022-08-09 23:49:30

❶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工業化的原因及其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工業化的原因及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棉紡部門發展.

因為紡織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中國人說的是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表明紡織業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而紡織工業又是勞力密集型工業,為了增加效率必須不斷革新而同時又帶動了其他與之有關的工業發展,如機械/電力/化工/冶金等等。
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為了現代化,多數都會從紡織工業開始著手,投資成本/資源/人才的投入都相對要低,同時又可以大規模解決就業問題而又媛和因為貧窮和社會資源相對缺乏的社會矛盾。

現代化發展從紡織工業開始是最廉宜的起步模式,但發展到一個階段,社會相對發達穩定之後就必須轉型,向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智慧型工業/服務業發展,幾乎是每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全球進入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以來,世界各國家根據自己不同的國情選擇了不盡相同的工業化模式。

1. 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工業文明,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是一種特殊的模式。美國的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也來自內部壓力,可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

英國的工業化進程經歷了相對漫長的過程。她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這時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開始了開辟廣大的世界市場,為工業化發展創造條件。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技術革新大大提升了勞動生產率,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工業、貿易及交通運輸業取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的工業化可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英美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是政府較少介入的「自由放任」的態度。這種模式的思想基礎來源於亞當•斯密與大衛•李嘉圖所倡導的自由經濟理論。英美模式在推動了經濟發展的同時,由於「放任自流」也導致了一次次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每次危機發生的時候,兩國都需花較長的時間才把失誤糾正過來。

❷ 英國紡織業發展後有什麼影響

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至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隨著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增加商品產量,必須改進生產技術,所以到期8世紀六十年代,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相繼問世。80年代,水力織布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當然,用水力帶動機器會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機器的使用需要一種更方便,更有效的動力,於是瓦特便製成了改良蒸汽機。1785年,這種蒸汽機被用作帶動紡織機器,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由於手工工業是當時較主要的工業市場,而手工的效率較低,於是眾便想辦法滿足當時市場的需求,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珍妮紡機紡出的紗較細,易斷,雖說它可同時紡出十幾根紗,可效率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直到會0年代,水力織布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但它是用水力帶動機器工作的,且受到了自然條件的限制,機器的使用需要更方便、有效的動力。於是改良蒸汽機便帶動了紡織機器。

自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問世以來,沒有比這些機器構造更簡單的機器了,於是瓦特製造的改良蒸汽機便先從這些構造簡單的機器入手,等穩定市場以後,再用蒸汽機帶動其他機器。

後來,冶金、采礦等工業部門也很快採用了機器生產和蒸汽動力。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❸ 18世紀中葉,英國為什麼發生了產業革命具體過程是怎麼樣

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的法律基礎。輝格黨因政變有功而在1689—1714年佔有政治上的優勢,到1714—1760年,輝格黨更達到獨占統治的地位。根據王位繼承法,從1714年起,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先後即英國王位。他們不懂英語,不諳英國事務,經常不參加樞密院會議。從1717年起,會議就由財政大臣沃爾波爾主持。由於樞密院大臣議事於密室,因此逐漸被稱為「內閣」,樞密院主席就被稱為「內閣首相」①。從此開創了首席大臣領導內閣,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沃爾波爾任首相20餘年,後因喪失國會信任而下台。這又開創了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即應辭職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開始擔任首相,當未得到國會支持時,血氣方剛的皮特沒有辭職,而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結果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即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時,除辭職外,還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這表明,內閣必須對國會負責,接受國會的全面監督。隨著這種責任內閣制日趨完善,就逐漸把國王排斥於決定內閣構成的權力之外。以國會為核心的政治體制一旦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積極作用就更大地發揮出來,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

上層建築的巨大作用,在改造農業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現。18世紀中葉起,英國從私人圈地進入了國會圈地時期。英國的農業革命正是通過這次圈地運動以及伴之而來的農業技術革新完成的。這次圈地的直接動因是由於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城鎮人口的急劇膨脹所造成的對商品糧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開始的喬治三世在位時期,國會頒布圈地法令達3000個以上。從1760年到1815年共圈佔農民土地600多萬英畝。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最終確立起來,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占據了絕對優勢。農村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地主、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三大階級。到19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社會變革以及階級關系的演變,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化,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鼓勵了對農業的投資,為農業技術的革新和機器的應用掃除了障礙。大地主和農場主在土地上紛紛實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業革命用先進的設備武裝了農業,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應運而生。在農業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農業委員會。1838年成立了皇家農業協會。國王喬治三世還為《農業年鑒》撰稿,署名為「農夫喬治」。足見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英國的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它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勞動力大軍和廣闊的國內市場,而且也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按照馬克思的統計,19世紀初全國總資本中有一半來自土地。

對殖民地的掠奪和血腥的奴隸貿易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戰爭後的55年間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搜刮的財富達50億英鎊以上。海外市場的擴大使英國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1697年英國的對外貿易額為350萬鎊,1770年即達1420萬鎊。從1688年到1750年,英國商船的噸位增加了兩倍以上。在對外活動中獲利最大的是奴隸貿易。18世紀末英國每年從奴隸貿易中獲得30萬鎊的驚人利潤。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榮就是建立在萬惡的奴隸貿易之上的。

此外,從17世紀末起,英國建立了國債制度。這也是資本積累的途徑之一。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以補財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了國債制度。當時,國債增長很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為5300萬鎊,到七年戰爭時即高達1.22億鎊。從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萬鎊的利息。為償還國債本息,英國政府採取了提高消費稅的辦法。1688年的消費稅額為62萬鎊,到1755年就超過了350萬鎊。這就是說,金融資產階級所得的高額利息,來自廣大納稅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桿作用。

總之,英國通過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和稅收政策,使它的資本原始積累以超過任何國家的速度順利地進行著,為工業革命的勃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英國發達的手工工場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實現准備了技術條件。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於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由於殖民活動和海外貿易擴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來。1666年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解決了行星運動、落體運動、聲音和波、潮汐運動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大工業的真正科學的基礎」①。這一時期,英國實驗科學研究促使天文學、地理學、力學、數學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到18世紀中葉,在急劇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面前,英國的手工工場已走到了盡頭。手工勞動的局限性,使它無力進一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擺脫落後了的手工勞動狀態,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廣闊的世界市場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因。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馬克思曾提出,工具機或工作機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發點。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棉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較少受傳統的約束,易於採用新的生產技術。1733年蘭開夏的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1倍。結果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長期的「紗荒」。不久,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提高工效15倍。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由手工工具發展為機器的開端。它體積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轉動。隨著所帶紗綻的增多,人力就越來越難以勝任;而且它紡的紗細而易斷,只能作緯線使用。1768年阿克萊特剽竊木匠海斯的成果,製成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較為粗韌,可以作經線。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動力,是一個重大的進步。1771年阿克萊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國第一座棉紗工廠。從此,英國的紡織工業開始進入了近代機器大工廠時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長處,製成了騾機(意指兩種機器的綜合),標志著新一代紡紗機械的產生。棉紗機的應用,使紡紗與織布出現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製成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織布廠。隨著棉紡織工業的機械化,與紡織有關的其他行業如凈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漸次採用了機器。

大量紡織機器的出現,動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動力受到地點和季節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於是瓦特的蒸汽機應運而生。瓦特綜合前人的成果,於1782年製成了可以作為機器動力的復動式蒸汽機。它與傳送機和工作機構成了機器系列。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是物質生產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到19世紀初,英國整個輕工業部門已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

機器的大量製造,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推動了冶金和採煤工業的發展。1735年達比父子採用焦煤熔鐵,提高了生鐵鑄品的產量。1760年又加設鼓風設備,高熔點去掉了鐵礦中的硫磺和其他雜質,焦煤煉鐵獲得了成功。近代大規模的冶鐵業從此誕生。1784年科爾特發明精鍛法,用焦煤煉出了熟鐵和鋼。煤和鋼鐵的產量迅速提高,為工業革命繼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工業產量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同時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進。18世紀中葉英國國會制訂了開鑿和疏浚運河的計劃。1830年全國形成了水運網。至1906年英國運河全長已達4000公里。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輪後,1811年英國的第一艘輪船在克萊德河下水。隨後,英國輪船的總噸位迅速提高,從1850年的16.84萬噸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萬噸。1814年煤礦工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經過改進,1829年他又設計了「火箭式」機車,時速為29公里,1830年為利物浦、曼徹斯特公司所採用。4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規模的鐵路敷設和遠洋輪船的製造,都需要對堅硬的鋼材進行裁截和造型,火車、輪船上的多種金屬配件,在精度和質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個工業部門對機器的需求不斷增長,製造工作母機和重型機器就提上了日程。發展機器製造業已勢在必行。19世紀的最初10年,用機器製造工具機的現象逐漸增多,到30—40年代,作為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誕生了。用機器製造機器,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歷經80年,使英國很快取得在國際上的工業壟斷地位,並以出口機器和多種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

三、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後果

工業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國。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英國的棉布產量,1796—1830年增長了15.5倍;煤產量1700—1840年增長了12.8倍;生鐵產量1740—1850年增長了120多倍,其鋼鐵產量已佔資本主義各國總產量的60%以上。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蘭開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紀後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現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由於工業生產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廠中進行,使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1831年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收入是795萬鎊,在工業方面的收入則為1171萬鎊。英國在走向城市化社會。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的深刻變化。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過去的中等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等,除因機器工業的競爭而破產者外,大多數還繼續存在。他們要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奮爭。手工工場工人也還有很多,正在面臨著社會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於是,形成了種種社會利益集團,出現了觀念上革新與守舊並存的局面。總之,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社會群體在重新組合,呈現某種「亂」的形勢。但是,大工業的發展是帶動整個社會前進的主流。

工業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集中在大城市裡,與宗法的、自然經濟的環境割斷了聯系,而且是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與僱主之間只有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機械化的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獨立的性質,成為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這表明,那時資產階級追求的還是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數量,並沒有把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要位置。他們仍然是以剝削絕對剩餘價值為主,即依靠殘暴的手段壓縮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對於工人來說,也就必然會造成貧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墮落。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與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開始時,無產階級把機器當成了攻擊的直接目標。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破壞機器的運動就被稱為「盧德運動」。這是一場反飢餓、反失業的斗爭,其實質則是手工工人反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因為機器的使用破壞了他們技術的價值並砸了他們的飯碗。這是剛剛淪為無產階級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現。開始進入19世紀初時,工人運動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試著組織職工會,舉行罷工,為改善生活狀況和維護自身權益而斗爭。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並導致他們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直接發生沖突,使大批工人逐漸形成了階級意識。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隨著工業資本的增殖,工業資產階級的財富迅速地膨脹著。工業收入超過農業收入,工業人口超過農業人口,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土地貴族;機器工業排擠手工業,人口重心的轉移及工業城市的興起,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實力超過了商業金融資產階級而成為資產階級中的主體。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出現的反對國家干涉,否定保護主義傳統,要求自由放任的傾向日益強烈。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必然導致要求改革已經過時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貴族對政治的壟斷。工業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成了社會上最富有的階級,也就必然要求成為政治上的第一階級。

四、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確立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到19世紀50至7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下面的統計表說明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遙遙領先地位。

(單位:億馬克)
年份
世界貿易總額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國出口商品額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了3/5,產品的銷售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擴張性日益明顯。

在英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品佔85%,原材料僅佔8%;在進口商品中,則原材料佔61%,工業製品僅佔6%。這就使保護貿易政策成為英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擴張的障礙。於是資產階級展開了爭取自由貿易政策的斗爭並逐步取得了勝利。隨著自由貿易政策的實行,英國的對外貿易額扶搖直上,1850—1871年出口總值從7100萬鎊增加到近2億鎊,進口總值從1億鎊增至3億鎊。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業產品特別是機器產品日漸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機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在相當程度上是靠輸入英國的技術裝備進行的。

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英國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漲。「過去應用蒸汽和機器獲得的驚人成果和1850—1870年這20年間的巨大產量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億鎊增加到11億鎊。這一時期不僅輕工業發展迅速,而且生產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產量從1850年的4900萬噸增至1870年的1.1億噸。鑄鐵產量由1840年的140萬噸增至1860年的380萬噸。鋼產量1870年達到22萬噸。動力機械由1840年的35萬馬力增至1870年的90萬馬力。英國工業的總產值在1850—1870年間大約翻了一番。此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60%。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國的公債和證券在這里進行交易。英國還向歐美及殖民地輸出大量資本,至1870年達14億鎊。

英國的鐵路建設和遠洋航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這一時期,英國開始使用金屬造船,並逐漸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國壟斷了國際的航運業,它的裝備了大炮的商船隊借著廉價的商品和海上優勢,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滿載著工業製品,在海洋上縱橫無阻,強行打開了亞、非、拉美許多國家的大門,瓦解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結構,把它們捲入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漩渦。

❹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❺ 英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特點有哪些

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這次工業化是從英國的紡織工業部門開始的。自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機的時代,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使各種機器有了巨大的動力,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為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示範。總的來說英國工業話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在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是純粹有市場自發推動的工業化。 二、工業化的結構轉變周期長、產業關聯度大並依次推進。 三、英國工業化推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變化和現代化是同步的。 四、英國工業化以輕工優先發展,通過產業聯系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

❻ 英國棉紡織工業實現機械化的歷史背景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買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4]
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國家之一。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一些紡織業已經開始使用以機器和蒸汽動力,其他工業部門也逐漸效仿。
19世紀0年代起,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
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但是,由於中小型企業、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高利貸資本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國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工業勞動力和工業資本相對比較缺乏,商品市場也不景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大約於法國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美國發展工業革命的條件得天獨厚。國內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之害,大量外國移民湧入,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還帶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生產經驗。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涌現出許多的發明成果,如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特別是採用和推廣機器零件的標准化生產方式,大大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業、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19世紀中期前後,工業革命在西歐和北美轟轟烈烈地進行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其他地區不斷擴展,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

❼ 簡單描述一下英國從早期到現在工業布局的變化

簡單的描述英國從早期到現在都工業布局當然是走去沒有現在的工業發達了現在是越做越好了

❽ 工業化帶動農業轉型 是啥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已普遍進入工業化發展時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此時,農業怎麼發展?現在各界都在思考,社會上也流傳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此時的農業必須以自身的工業化來融入整個大的工業化,實現農業工業化。本文試就此並結合農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談點基本看法。

關鍵詞:農業 工業化 WTO

一、如何認識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發展與工業化是高度統一的關系。作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分析:

1、農業與工業本身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性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假設沒有農產品供給,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沒有農產品供給,部分工業如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就會成為無本之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

2、工業化本身就包含著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工業,與工業有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大而化之。什麼是工業化?我的理解是,工業生產的爆發性的擴張,這種擴張來自工業內部的質的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個產業的全方位的嬗變。就農業對工業的影響而言其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從有關方面支持工業,也就是說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的貢獻。農業貢獻主要體現在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從部分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需要農業原始積累,需要農產品原料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工業化中期,工業離不開農業的市場貢獻,如果農村市場、農民市場不打開,沒有相應的消費工業產品的能力,工業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工業化高級階段,更離不開農業,這時農業既要為80%以上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又要為發達的輕紡工業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態平衡,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積極參與,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在農業中實現工業化。

3、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英國之所以在歐洲能最早實現工業化,主要是這個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業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各國。美國也是這樣,從建國之初,美國就把農業作為其他各個產業的基礎來對待。反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如阿根延、智利,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於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支持農業發展,把工業化過程與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既要建設強大的工業,又要建設強大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構建農業工業化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機遇,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什麼是農業工業化?本文的意思為,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三、沉著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

農業加入世貿組織進行運作,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弊大於利。現在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弱,我們不僅難以佔領別人的市場,連國內現有的市場也不容易保住,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甚至導致農業危機的危險客觀存在。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擇其主要而言,一是產品質量過低,二是農業生產率過低,三是農業科技含量過低,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在部分國家受歧視的問題,享受成員國待遇;二是可以藉助外力,進一步推進農業開放;三是可以直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制定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爭取主動權。在具體的產品分析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因此,在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堅持開拓創新,實現難中快進。現階段要突出落實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跟進國際市場,高起點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有戰略眼光,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氣魄大一點。這三個一點的含義:一是要站在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高度謀劃農業結構;二是既要把握現實的農產品市場,又要根據未來的潛在待開發的農產品市場部署農業結構;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觀點運作農業結構,千方百計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當前要重視發展能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但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否則那怕價格再便宜、質量再好也進不了國際市場。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力爭盡快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國農產品已全面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是為了賣到國外去,所以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市場,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擠進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組建農業工業化生力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也就是農業工業化的載體和基礎,實踐證明,凡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活躍的地方,農業工業化水平就高。因此,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扶持,積極主動地幫助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解決一些具體困難與問題。二是要落實各種扶持、獎勵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據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建立相應的服務組織,提高與其發展高度一致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綜合協調管理,注意處理好他們與一般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

3、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工業化。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競爭,誰掌握的信息多、運用信息好,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贏得比別人多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規律。推動農業工業化必須主動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設,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務與處理水平。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廣大農村建立一套上下暢通的信息服務體系,起碼要能把信息直接傳送到鄉鎮,再由鄉鎮傳送到廣大農戶。二是要幫助農民盡快提高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較好地把信息資源變為物資財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篩選,提高傳送信息的准確度。對子信息,信息服務組織和農民都要注意篩選,去偽存真。

4、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廣大農民是農業工業化的主體,實現農業工業化必須先是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使廣大農民具有較強的接受、運用多種科學技術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潛力,降低門檻費,把一切願意自費參加學習的農村中學生全部收進來,接受正規教育。二是要以各級農科教中心為主體,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農村科技普及與再教育培訓的體系,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三是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多宣傳,多指導,多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5、強化農業對外開放,藉助外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機遇,全面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既包括內資,也包括外資,把最大的投資,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到本地來。這句話好說難做。怎樣引進來?一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信譽引進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環境引進外力。達到這兩個條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用一攬子規劃與落實的辦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滿意為止。

6、扎扎實實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促進農業工業化的健康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與環保建設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重要問題,要先想先抓,作為最基礎最需要的條件優先建設,防止出現「回頭抓」的教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這兩項建設都應符合「綠箱」政策,更應下力抓好,爭取建設過硬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環保條件。

❾ 英國紡織工業革命成功了嗎它使棉的生產發生了一個怎樣的轉換

引言

1751年,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斷定,棉「只是暫時的東西」。棉被視為越來越貴的亞麻的便宜替代品。結果,棉卻成為大部分歐洲經濟體的永久特色,成為工業化巨變的主要原因。

在1785至1830年間的英國,棉紡織生產擴大了三十倍。產業中僱用的勞動力在1806年就已多達800000人。由於棉的緣故,像博爾頓、奧爾德姆和曼徹斯特這樣的小村莊在1820年代才得以發展成為大型工業城鎮。這還僅僅是開始。

▲小羊羔

氣候和勞動力條件是羊毛成為澳大利亞相對優勢的原因自1797年美利奴羊毛從南非引進之後,澳大利亞的原毛生產就迅速發展,特別是在1840至1870年三十年間,它促進了歐洲毛紡織業的恢復。但是,增長率在1871年之後開始減緩,因為綿羊不僅僅能量轉換率較低,而且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額外的轉換者,它們每單位時間的能量轉換也很低。

結語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植物纖維的實際生產的供應彈性要高於動物纖維。和原毛供應相比,原棉供應的增長要快得多,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要長得多。

閱讀全文

與英國紡織工業如何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珠區工業大道到華商學院怎麼走 瀏覽:684
賓士內部雷達怎麼使用 瀏覽:100
成都工業水費單價是多少錢 瀏覽:27
奧迪凸輪軸調節器兩線電壓多少 瀏覽:135
賓士女開到了故宮哪裡 瀏覽:690
寶馬x1吊墜掛哪裡 瀏覽:981
汽車是哪裡投訴的 瀏覽:66
寶馬手錶最貴多少錢 瀏覽:368
印度的汽車多少錢 瀏覽:652
賓士272正時怎麼對 瀏覽:772
工業廠房土地到期續費怎麼算 瀏覽:144
寶馬副駕駛在哪個位置 瀏覽:849
工業電路怎麼算電流 瀏覽:888
定製工業平板電腦哪個廠家的好 瀏覽:856
工業設計考研有哪些書 瀏覽:666
烏海哪裡有汽車改燈的 瀏覽:741
工業五金倉庫表怎麼做 瀏覽:700
北京汽車分公司的地址在哪裡 瀏覽:45
歐曼gtl賓士橋跟傑獅漢德橋哪個好 瀏覽:576
奧迪a6霸道哪個級別高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