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特點有哪些
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這次工業化是從英國的紡織工業部門開始的。自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機的時代,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使各種機器有了巨大的動力,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為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示範。總的來說英國工業話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在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是純粹有市場自發推動的工業化。 二、工業化的結構轉變周期長、產業關聯度大並依次推進。 三、英國工業化推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變化和現代化是同步的。 四、英國工業化以輕工優先發展,通過產業聯系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
⑵ 英國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 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過了2年,他就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克工人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影響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巨大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⒈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⒉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
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對中國的影響:⒈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⒉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掠奪地,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⒊出現了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的萌發。
回答者: 冰情桔也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2-20 21:23
我來評論>>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關內容
• 英國工業革命
• 英國工業革命經驗教訓
• 英國工業革命時,中國處於清朝的哪一階段,是前期、...
• 英國工業革命的課件
• 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後變化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英國 工業革命
其他回答 共 1 條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鍾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8年凱伊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⑶ 如何評價城市化滯後,工業化超前是結構扭曲的根源
這其實是用西方經典經濟學理論來解構中國的經濟現象得出的結論,註定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後發國家要追趕發達國家,必須要集中社會資源投入到工業化當中才有可能。發達國家技術領先你幾十年,資本比你雄厚無數倍,人家投入1%的資源,追趕者就必須投入10%甚至是百分之幾十的資源才能不被繼續拉大差距,更何況是縮小差距了。這是所有處於追趕地位的國家都要面臨的困境,資本積累少的情況下要實現趕超,就必須投入更多比重的社會財富到工業化當中,那麼,投入到其他領域的資源就必然減少。這就是中國城市化落後,工業化超前的根本原因。
西方經典經濟學理論其實是總結西方經濟發展過程的產物,長期以來,有人把這套理論神化成為規律,是真理,所有不遵循這套理論的國家都被視為異端,就被扣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帽子,就一定時不可持續的。但是中國用事實狠狠的打臉,任何國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發展路徑,這是中國人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最終體現。
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恰恰反映了中國的能力。玩過陀螺的人都知道,高速旋轉的陀螺就能維持穩定,但是一旦陀螺停轉了,肯定是要倒下的。中國所謂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恰恰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同時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又能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恰恰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核心就是強大的政府統籌協調大局的能力---通過這種不平衡來過經濟發展以動力,同時又能保證在不平衡的情況下不發生危機。
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國家能力的缺乏使得他們想要中國的這種不平衡都不可能,否則就是經濟危機的結局。西方國家從企業層面看起來非常強大,但是從政府能力和社會能力看來,就越來越不合格的,隨著民粹主義的泛濫,社會思潮右傾化,越來越不可能有能力。
。。。。。。。。。。。。
中國發展到今天,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話語,自己的理論。現在事實已經證明西方的那一套理論已經不能結構中國的事實了,但是還是不斷的有人用西方的理論來結構中國的現象,得出很多誤導性的結論。這是擺在中國學者面前的艱巨任務。
,我國迄今為止的經濟成就,主要歸功於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本文我們切換視角,接著講另一個要點,就是迄今為止我國的經濟結構扭曲問題,根源也在快速的工業化上。用一句不太准確的話概括,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先來看圖1,說的是我們國家「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現象,這里是2015年的數據。工業化程度,我們用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中國是40.9%,世界平均是27.1%,代表發達國家的七國集團是23.7%。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工業化比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比發達國家也高,高的還不止一點點,比發達國家高了將近一倍。
然後再看城市化率,中國55%,這是2015年的數據,我們國家現在大概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現在是57%左右,世界平均是53.8%,我們和世界平均差不多。如果和代表高收入國家的七國集團比的話,它們大概是80%,我們是57%,還有20多個百分點的差距,所以城市化的空間還很大。
這個數怎麼看呢?我們不妨稍微說細一點。首先,和可比國家比,我們的城市化率是偏低的。這里補充一個數,沒在圖上,就是中高收入國家2015年的平均城市化率,是65%,這一年中高收入國家的人均GDP是8076美元,中國是8069美元,很接近。看起來,和大致可比國家比,我們的城市化率還是低很多,低了10個百分點。第二,我們國家的城市化率這個數據,是需要斟酌的。我們看的是常住人口,還有一個是戶籍人口,戶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低很多,目前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41%。把非戶籍常住人口算「半城市化」的話,我們的城市化率是49%。這樣看的話,上升的空間就更大。
綜合起來看,我們工業化是比別人高的,城市化是比別人低的,如果算一下它們的比率,你會發現這個比率很有意思。我們國家的城市化工業化比率是1.4,世界平均是2.0,七國集團是3.4,我們比別人差很多。所以,「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歸納出這個特徵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主要國家的城市化率和工業化率,圖2最下邊的1.4還是我們,上邊這一組是發達國家,大多數是四點幾,德國和日本工業化程度稍微高一些,城市化稍微低一點,是3左右,下邊是發展中國家,金磚五國,別的國家都比我們高,唯一跟我們差不多的是印度,但印度人均收入約1700美元,是中低收入國家,是我們的五分之一多一點。
那麼,如何理解這個「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現象?其實很簡單,和我們國家之前的快速工業化是直接相關的。工業化發展可以很快,是因為學習技術、培養勞動力、積累資金的速度都可以很快,有了這些,工業就是復制、升級、迭代、再復制的過程,可以非常快,快得讓你覺得有問題。
城市化不一樣,城市是個復雜系統,比工業製造復雜得多,不是個簡單復制過程。簡單復制,很容易造出「鬼城」。即便採用復制的辦法,也只能復制一部分,比如硬體的部分,可以部分採用復制的辦法,其實也已經很難了。軟體部分,就更加不是復制能夠解決的了。所以,城市很難復制,需要花更仔細的功夫,會慢很多。「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說白了就是工業發展太快了,城市化需要趕上。
這里我們如此強調「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這個現象,是因為這個現象是我們國家幾乎一切重要經濟結構問題的根源。
比如說「過度投資」,就是投資佔GDP比重過高的問題。當你工業發展這么快,為了配合工業以及房地產的發展,你好多地方都是需要投資的,在這個階段投資高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嗎?因為你不投資的話,哪來那麼多設備,哪來那麼多房子,哪來那麼多公路、鐵路、機場,怎麼搞生產?所以說中國過度投資首先就是無視了中國快速工業化的背景,無視了工業化的實際要求。在細節上也許有些道理,但在大格局上、大方向上是有問題的。
另外,補充一個資料,在幾乎所有國家的快速增長階段,都有個現象叫做投資過度。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以來,最早期是荷蘭和英國,當時投資佔比大概不到20%,為什麼比我們現在低呢?因為當時很窮,工業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吃飽肚子,剩下的儲蓄才能投資。後來到了德國和美國,就有20%多,後來到了日本,頂峰的時候有30%多,因為他們二次世界大戰後也需要有重建的工作。後來到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像亞洲四小龍,它們發展的時候頂峰有30%多,我們現在則是40%多。
有個規律是越晚起步的國家,投資佔比越高,為什麼?因為資金動員能力強,儲蓄多了。所以投資高幾乎是伴隨著每一個國家的快速工業化進程的,中國不是一個特殊現象,只是一個普遍現象的一個案例而已。所以投資過度這句話是完全錯誤的,沒有充分考慮我國快速工業化、快速經濟增長的大背景。
然後再說內需不足。內需不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出口佔比太高,內部需求不足。首先說一下,投資過度和內需不足這兩個事情,首先就是矛盾的。投資本身就是內需,投資多了,應該是內需過度才對,怎麼又說內需不足呢?這兩個事情放在一起,內在的邏輯就是不通的。
所以,投資過度和內需不足放在一起,說的只能是消費需求不足。你以為這么說有道理是吧?對不起,你上當了。我拜託你,消費是千家萬戶的事情,人家自己知道怎麼花錢,知道該存多少錢,用得著別人操心嗎?你操心別人怎麼花錢,還不如操心別人的收入怎麼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高了,消費自然會上去。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圖3,這張圖說的是,所謂內需不足,和「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是密切相關的。這里橫軸是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比率,縱軸是凈出口佔GDP比重,我們看的是世界九大經濟體(未包含印度,因為其收入太低,產業結構不可比)。這張圖顯示的基本信息是:城市化越發達的國家,凈出口佔比越低,這個規律非常清楚。可以看到中國就在這個擬合線旁邊,並沒有偏離這個趨勢。換句話說,中國所謂的凈出口佔比過高,或者說內需不足,無非就是城市化和凈出口佔比規律的一個樣本而已,並不奇怪。
這裡面的道理是什麼?城市發達的國家,內部市場才會發達。市場發達了,才好消費,才有內需;市場不發達,你自己的需求跟不上,只好賣給別人,就表現為凈出口。
而且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工業化進程如此迅速,內需怎麼跟得上?所以就賣給別人,而且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講,賣給別人這么好賣,還省心,為什麼不賣?所以所謂的內需不足,只是我們增長階段的一個現象,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一個派生現象,和世界經濟一般規律並沒有什麼不一致的地方,不值得大驚小怪。
上面看的是經濟的支出方面,看的是凈出口佔GDP的比重。圖4看的是經濟的生產方面,看的是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橫軸還是城市化工業化比率。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城市化越發達的國家,服務業佔比越高,也是大致在一條線上。中國低,但是也基本落在這條線上,中國跟這個規律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更為顯著而已。所以中國服務業滯後也只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一個表象。
這裡面的道理也很簡單。沒有城市,沒有大城市,服務業很難真正發展起來。大家想一想,在農村怎麼發展服務業?農村可以有個小賣部,有個診所,再大一點的就開不了,因為沒有人口聚集,沒有人口和商業的流量,成本就攤不開,沒法持續下去。
舉個例子,農村有很好的學校嗎?可能有,但是很少。為什麼?農村人口密度太低,孩子少,老師們收入就低。同樣是教書,老師們更願意去城裡,因為反正是教書,城裡的條件好,收入高,小孩子也多。收入之外,講教學的成就感的話,城裡也好很多。城裡面什麼都有,農村有啥?老師們在城裡面有自己的社會關系網,有醫院,有各種各樣的娛樂設施。
在農村,因為人越來越少,服務業是發展不起來的。服務業是需要一個很大的流量來支撐的。像醫院、銀行也是。你去問問銀行的經理,在農村開個分支網點多貴,人吃馬喂都是要花錢的。農村一共就那麼幾個人,就那麼點經濟流量,農村開個網點很難掙錢,不賠錢就不錯了。沒有密度的地方,沒有流量的地方,服務業就是做不起來。這就是經濟邏輯。
而且,大家回頭想一想,以前我們描述農村的時候,有一個詞語大家一定還記得,叫做「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詞啥意思?就是什麼都自己來,吃飯自己煮,衣服媽媽縫,再久遠一點的時候,鞋子也是媽媽做的。什麼都自己做,還要什麼服務業?服務業不就是花錢買服務嗎?為什麼農村經濟「自給自足」?這是個復雜的問題,這里不展開講。一眼看去,跟收入水平低、經濟密度低有很大關系。趕個集買東西要半天,還不如在家裡自己動手搞,於是分工起不來,效率就低,技術也沒法進步,陷在一個低收入的循環中,直到城市發展起來。
所以,所謂的服務業滯後,和我們國家的城市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關系。說白了,還是工業化很快,城市化沒這么快。剛才說了那麼多的結構問題,其實都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派生現象。
站在這個歷史時點上,想清楚這些事,歷史原來如此簡單。
⑷ 英國,中國工業化的特點及其背景
英國工業化的背景:
1500年以後,英國經濟表現出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在18世紀,一系列的發明改變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面貌,並且導致了工廠制度的產生。在這些年裡,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而且所有這一切夾在一起,相互作用,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通過不斷的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他們使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霸權尤其是殖民地和海洋統治權的戰爭。
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以便掠奪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英國工業化的特點:
1、是從棉紡織輕工業開始的。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銷路廣,獲利大。加之,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是新興工業,它受封建行會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較少,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同時英國當時的棉紡織品質量不如印度和中國,為了競爭也迫切需要進行技術革新。
2、是以解決動力問題作為關鍵和重要標志的。從古代至近代,人類社會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工具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石器時期、銅器時期、鐵器時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機器出現以後,則往往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動力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是以機器的發明、使用和製造為中心。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志,用機器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
4、是以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同時也盡量吸收了前人和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引進和利用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多,只能靠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器都是英國人自己發明製造的。
中國工業化的背景: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中國工業化的特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
(4)如何評價英國工業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基於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充分考慮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原則,充分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收入低、後發趕超的農業國的經濟背景,充分考慮到大量的農業人口、典型「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
充分考慮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奠定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遵循了工業化產業演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構建了符合市場化規律的經濟激勵機制,適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協同的發展邏輯。
新中國工業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將工業化的共性規律與中國的個性化國情進行了有效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⑸ 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和後果
一、條件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
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
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
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
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
《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
二、後果
(1)生產力發生飛躍。
(2)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3)上層建築的變化。
(4)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的變化。
(5)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加深與加劇。
重要意義
(1)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
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2)英國工業革命使它在國內的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
(3)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國內的經濟和人口的分布,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4)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農業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
(5)英國工業革命使國內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開始明顯地暴露出來,並逐漸激化。
(6)英國工業革命對其它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7)英國工業革命對以後的技術革新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⑹ 有人說:「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是偶然的。」你對此有何看法並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相結合的。
工業革命的必然性在於,當時的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
1、英國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2、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形成了僱傭關系這一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基礎。
3、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
4、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⑺ 英國為什麼率先完成工業化
英國工業化處於世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當時的英國以世界主要列強的角色活躍於國際舞台。早在16- - - 18世紀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的對外商戰和殖民擴張就為其創造了國外市場和貨幣資本。可以說,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掠奪。英國與歐美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原始積累迅速,工業化起步早,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處於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的領先和壟斷地位,成為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因此,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始終處於有利的國際環境之中,在殖民地掠奪財富和佔領市場,並在世界范圍內賺取市場壟斷利潤。
⑻ 《英國工業革命》觀後感550字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使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8世紀中期以後,英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登上殖民霸主的寶座。英國資產階級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積聚了豐厚的資本,拓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僱傭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以生產技術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場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表現出極強的進取精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發明。到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處於「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為了不斷滿足工業資產階級的需要,英國憑借其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在世界各地強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搶奪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英國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是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的進一步結合,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已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事實所證明,並將繼續被以後的事實不斷證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必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鑒,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才能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搞好,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⑼ 英國工業化革命的影響。。回答必采
1.對生產力的影響: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
2.對資產階級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2〕。
3.對階級階構的影響: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工廠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3〕。
4.對全球交通和市場的影響: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4〕。
5.對亞非拉國家的影響:工業革命加速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同時,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命運,將其捲入了工業文明的潮流之中〔5〕。
此外,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在人同自然作斗爭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歷史意義。同時,工業革命後,社會日益分裂和混亂,物慾橫流,金錢第一,物質享受至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目標,人剛剛有可能擺脫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會本身纏結的羅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