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美國工業特點 2.美國發展工業的優勢
美國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實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業生長取得巨大進展,工業設備能力與生產規模都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目前,美國的主要工業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鋁、硫酸、乙烯、汽車、飛機等的產量,以及微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然而,在小型轎車、家用電器、通訊及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計算機晶元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則在近年內落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後面。
美國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北至密執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蘭的南部。這一工業密集的東西狹長地帶,被稱為美國的「製造業帶」。其面積只約佔全國的8%,但卻集中了美國1/2以上的製造業,成為全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州,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造船、飛機、導彈、電子、汽車裝配等得到巨大發展。南部得克薩斯等州的產油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70年代以來,經濟和人口出現南移現象。被稱為「陽光地帶」的南部和西部工業發展較快,其速度大大超過東北部地區。
美國工業生產的特點:
第一,工業生產規模大。
第二,部門齊全,體系完整。
第三,新興部門和尖端技術發達。
第四,工業生產分布不平衡。在東北部,所屬十四個州的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8%,卻集中了50%製造業,80%的剛產量和90%的汽車產量。在西部工業帶,航空、造船、電子和導彈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10%。在南部工業帶,石油、化工、造船和軍工等工業部門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20%。
優勢
1、美國有高端的科技力量,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好;
2、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發達的農業作支撐;
3、平原廣闊,交通發達;
4、較高的人口素質,科技型人才多;
5、對外貿易相當發達。
B. 歐美的幾次工業革命給整個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②引起社會結構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形成③城市化進程開始。④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⑤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興起,自由資本主義發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①產生了壟斷。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並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狂潮。③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爭奪世界斗爭日趨激烈。④資本主義各國政黨政治日趨完善。⑤資本輸出。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完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科技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②促進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發展。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加快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④知識經濟出現。
求採納
C. 美國有那麼多工廠,為什麼很少有霧霾
因為美國技術好,人口少,所以覺得很少有霧霾。
由於美國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因此工業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廢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使用某些技術來處理這些廢氣然後將其排放。在那種情況下,排放物是相對清潔的。不會對環境污染造成太大損害。我國尚未大規模應用該技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該技術尚未成熟。處理廢氣時,可能會導致兩種情況。其次,二次污染是因為成本太高,大型企業幾乎買不起,但中小型企業卻負擔不起如此高的加工成本。
D. 資本主義的美國,為何走上了工業化道路
資本主義的美國,因具有豐富資源條件,因此走上了工業化道路。
1834年,以普魯士為中心,十八個邦國組成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其後,西南各邦國也相繼加入進來。這個同盟的理論指導者李斯特主張,為確保德意志經濟的自立,建立保護關稅體制並推進近代化極為必要。
這種主張與必須在德意志范圍內形成統一市場的主張共鳴,加速了統一國家的構想迅速變成現實的步伐。這就是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主導的徹底的增產興業、富國強兵政策路線和在1871年以普魯士為中心形成的德意志帝國。
德國自然與英國,或者比利時、法國不同,正式啟動工業化的時間較晚。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它具有後發的有利條件。以作為能源的煤炭、鋼鐵以及機械製造等生產資料為中心的工業化,配合上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和資本,從一開始就得到政策的強力推動。
另一方面,德國也建立了包括儲蓄銀行和實業銀行兩方面特徵的銀行制度,很好地保證了國內資金的流動。德國近代化所採取的方式,往往被那些與德國同樣的後發資本主義國家或多或少地學習,如俄國、北歐各國、義大利以及日本等。
在這些新興產業上,德國和美國從一開始就占據了主導地位。那麼,上述世紀末所發生的變化,能否完全動搖了被稱作"不列顛治世"的英國優勢地位呢?未必如此。作為首都倫敦中心的金融城(City ofLondon)維持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鎊依然是世界經濟的基礎貨幣。
在海運和保險領域,英國的優勢也沒有完全崩潰。英國從19世紀中葉開始倡導的自由貿易論,是唯有以本國的絕對經濟優勢地位為前提才能夠成立的主張,因此後發資本主義國家自然反對。偶爾也會有國家通過締結兩國通商條約而採取自由貿易體制,如1860年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與英國締結的通商條約。
不過,就算在這一條約中,法國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化而希望從英國引進技術的意圖更強。因此,在多數後發國家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普遍陷入世界性經濟危機的19世紀末,世界各國又再次轉向了保護關稅體制之下的霸權爭斗。英法間的自由貿易體制也成為一時之物,走向終結。
19世紀後半期到世紀末,在經濟結構轉換、經濟中心發生巨大變化的過程中,各國不再局限於歐美,而是在全世界尋求更廣闊的市場,以及工業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和資源。歐美各國在東亞地區正式施加開國壓力,強迫建立經濟關系,同時,在非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這些動向均與經濟結構轉換、經濟中心變化以及霸權向多極化轉變的局勢相關。世界各地被納入不斷重整的全球規模的資本主義關聯結構的周邊,在此過程中的各自時期產生了種種壓力。這一系列的變動並不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歐美各國的經濟霸權爭奪激化,為了貫徹各自的意圖,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各地擴張。
為了追求"富國"這一國家目標而採取的"強兵"政策,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甚至出現討論海外擴張究竟劃不劃算的事例。但是另一方面,軍備擴張進一步促進了本國的工業化、工業化的進展又使軍備擴張成為可能的這種產軍互助的循環被進一步強化,這一點也不能忽視。
就像知名的、進入20世紀後迅速激化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那樣,歐美各國因相互猜忌、相互牽制而開展軍備競爭和摸索軍事同盟關系。這類消耗性活動使整個國家發展的重點開始轉向了非生產方向。
與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初期工業化相比,以重化學工業為中心的產業經濟所必需的資金總量自然也極為龐大。為了調配盡可能多的資本,19世紀中葉後,股份制公司在各國都成為了理所應當的經營組織形態。股份公司在增發股票之外採取發行公司債券的形式籌措新的必要資金。作為尋求資金的企業和追逐利益的投資家交匯的場所,隨著時間的發展,股票市場對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E. 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對中國有何影響
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工業強國戰略的挑戰
挑戰一:我國製造業競爭力可能大幅度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勞動力成本低廉曾是我國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我國製造業產品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和相當競爭力的關鍵。然而,中美勞動力成本正在發生此漲彼消的變化。製造業回歸美國成為企業重要的選擇,而我國製造業如果沒有了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型升級將成為「中國製造」的唯一選擇。
挑戰二:我國出口製造業可能會受到巨大沖擊,加工貿易有可能衰落。歐美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曾將大量製造生產環節外包到我國沿海地區。當前經過新技術改造的生產方式對要素需求降低,為美國「再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新技術革命提高了生產效率,促使傳統製造業迴流美國,進而對我國的出口製造業形成巨大沖擊。
挑戰三:美國等發達國家繼續作為新一輪產業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控制者,而我們的製造業依然被控制。目前我國製造業在整個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始終處於附加值低、利潤薄的階段,而發達國家則處於價值鏈高端,而且通過關鍵技術、產業標准、產品標准等控制了產業的價值鏈、製造業供應鏈。「再工業化」是建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基礎之上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信息渠道通暢、分銷網路廣泛合理,市場環境好、交易便捷,而且發達國家民眾總體富裕,更具備個性化消費的條件。
挑戰四:我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創新競爭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還可能加大。美國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進行創新活動,這樣既可以迅速實現產業化,也便於產生經濟效益,美國政府的職能則是為企業創新活動創造必要條件。相比之下,我國政府雖然也高度重視自主創新,但在市場導向、制度安排與激勵機制設計、知識產權保護等具體政策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工業強國戰略的啟示
我們不能簡單模仿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措施,但對於共性的東西是可以借鑒的。反思美國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內在動機,前瞻這一轉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啟示和借鑒意義。
啟示一:建立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與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國未來的產業體系應該是以先進製造業為基礎的,與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生產服務業互相融合的產業體系。我們應以「高端高效」的目標特徵作為製造業發展導向,抓住新一輪工業技術革命機遇,在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上求得突破。
啟示二:通過發展戰略性先進製造業,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戰略性先進製造業的選擇應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即知識創新能力與人力資本基礎之上。我們不能被產業的新名稱所迷惑,因為先進製造業也需要低端的製造環節,我們不能把先進製造業中的價值鏈低端環節當作我們的先進製造業,而是要從該產業是否處在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否主要依賴知識與智力資本,是否能夠創造高附加價值來判斷。
啟示三:培養價值鏈集成商,重構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鏈。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應該圍繞這個主體進行制度改革與政策設計,支持他們進行新製造模式的創新,爭取全球製造業價值鏈的控制權。因此,培育價值鏈集成商(大企業),通過價值鏈集成商主導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鏈重構,進而實現先進製造業與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動態匹配,是符合現實條件、切實可行的模式。
啟示四:政府要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必要服務,但又不是替代市場與企業。政府對製造業轉型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雖然歐美提出「再工業化」,但政府並不明確具體的產業選擇,因此政府應讓市場去發揮功能,而不是政府自身去替代市場做出決定。所以,從政府層面來說,我們應該進一步進行經濟制度改革,完善市場規則,讓企業真正發揮工業強國的主體作用。
F. 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它們發達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應該是受到生存環境的迫使,我們都知道歐洲國家國土面積小,人口不多,資源也不豐富,可正是由於這樣,才迫使他們更努力的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並且這樣的生存環境對於他們來說反到變成了優勢,想要發展起來就非常迅速。不像亞洲國家,人口過多,想要搞高端產業就很困難,所以發展起來就比較慢。
他們每天都會為生活而奔波,就沒有這么多人會全心全意的投入科學研究,科技也就沒有這么發達,要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跟科技的發達至關重要,所以就要提醒每個國家的人民,還是要努力多為國家做貢獻。
G. 歐洲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進入13世紀,由於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各地的城市建設更加興盛。無論在各封建王國的交通要道上,或是多瑙河,萊茵河沿岸,大小城市星羅棋布,宛如燦爛的群星,點綴在中世紀「黑暗的」夜空之中。
H. 工業化對美國有著怎樣的影響
工業化對美國的直接影響是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因為題主沒有具體問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我就綜合兩次工業革命一並做答。
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點是工業化最明顯的影響——提高了工業生產力,這是最明顯的,由此帶來的影響也有,對工人的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了,市面上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類型也比以前豐富了,然後大家就開始發展貿易,然後資產階級也慢慢發展起來了。
第四點加快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以前都是種地,到處都是一樣的農田。而現在工業發展取代了以前的大量傳統勞動力,大家當然會自謀發展,而貨物聚散的中心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小的商業中心和城市。所以隨著美國的工業化,也推動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
工業化不僅僅是對美國有影響,還對世界戰爭影響深遠,網上很多資料,有興趣可以看看。這里不再贅述,僅僅是談了幾點對美國本身的影響,望採納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