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西部落後地區如何發展工業化

西部落後地區如何發展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8-07 12:20:42

㈠ 對於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國家怎麼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 ■步德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來,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抑制,但東西部經濟發展絕對水平仍在繼續拉大。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不利於東西部地區差距的縮小。因此,應結合西部大開發和加入WTO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實事求是地對東西部地區的關系進行研究,在正確認識開發西部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制定符合WTO原則的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的政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1、自然、歷史和政策的差別造成東西部經濟差別拉大。東部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生活環境、經濟基礎以及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都優越於西部地區,而且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選擇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十四個城市作為對外開放城市,給予了較優惠的經濟政策。因此,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經濟增長遠遠快於西部地區。2、市場經濟只是在靜態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配置經濟資源。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越來越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更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這相對於計劃經濟體制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但在許多同志的思想上,沒有看到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即市場配置資源只能做到靜態最優,而做不到動態最優,只能做到短期最優,而做不到長期最優。因此,在地區經濟布局上宏觀調控不夠有力,導致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拉大。3、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人力資源卻沒有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配置。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勞動力向經濟發達的東部的流動,加大了東西部地區人均佔有資源的差距,同時,東部地區憑著較高的工資待遇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質的人才,形成所謂「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使西部經濟發展更加困難。4、西部地區的貧困與封閉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由於我國經濟發達、開放度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部地區,因而各種新觀念、新信息、新技術也大都集中在東部。西部地區則由於距離遙遠,獲取信息的成本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5、長期的計劃經濟對以資源開發為主的西部地區影響深遠。一是由於價格的不合理使西部為東部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即東部創造的財富中有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西部人民貢獻的。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布局是按照西部資源、東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經濟基礎的落後,資源開采多,產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業的附加價值較低。6、統一的產業政策未考慮地區差別,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沒有考慮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特點,不論是西部落後地區還是東部發達地區,都一刀切地採取同樣的政策,如規定許多產品的最低生產規模過高,限制了西部企業的發展空間,再如國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灘卻要與東部的土地實行同樣的政策,制約了西部招商引資。此類情況很多,極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7、現行稅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收流向東部。由於西部的生活環境較艱苦,許多西部優勢企業將總部注冊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按照現行稅收制度,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注冊地上繳,因而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款的流失,加大了東西部經濟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同時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從而改變西部在生產經營和吸引資金方面的劣勢。對保護西部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建議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以下特殊政策:1、採取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規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經濟的行為。國家應適當降低中西部地區企業應交納的國稅稅率,並通過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稅稅率的權力,通過稅收的優惠抵消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東部的企業到西部投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得到加強,使西部的投資硬環境得到改善,但還無法改變西部企業與東部企業在資金、管理、技術、人才、運輸等許多競爭條件方面的不公平狀況。只有在增值稅率和所得稅率方面都給西部企業以一定的優惠,才能使西部企業獲得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只有在對西部實行企業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嚴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實行非稅收性質的地方保護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場上使外地產品、國外產品與當地產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應當指出,給落後地區企業在稅收上以優惠待遇應有一些行業限制,對那些對集中度要求較高、資金技術密集、協作條件要求高的產品如汽車,就不應給予優惠待遇,以促進行業的快速集中。2、需要國家財政加大對經濟落後地區的轉移支付。這與中央對西部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一起,是中央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看,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配置資源,必然導致經濟集中化趨勢日益明顯,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而地區發展水平的過度分化會造成總需求不足,影響經濟的增長。所以,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都由政府採取各種不同措施促使部分產業向不發達地區轉移,並扶持不發達地區企業的發展,而不能依賴於市場做這些事。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具體用途,一是加快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落後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支援落後地區發展教育,同時支持一部分工業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轉移。對待地區結構的調整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資效益。在開發西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對西部直接投資的效益低於東部是不可避免的,但從長期看,維持一個相對均衡的經濟布局對於改善各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實現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3、在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上應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都是針對全國的普遍情況而制定的,許多政策並不適應西部的特殊情況,如國家為了保護土地限制生產和使用黏土磚的政策,在黃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肅就不適用,在那裡由於缺水,大片黃土崗寸草不生,用來生產黏土磚並不會減少耕地資源,為什麼不能與東部地區區別對待呢?還有環境政策,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地廣人稀,遠離人口密集的地區,空氣的自我凈化能力較強,不應要求這里的企業與東部執行同樣的廢氣排放標准。還有對小水泥、小火電、小鋼鐵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適應西部特別是新疆城市分散、距離遙遠的特點。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西部中等城市的發展。研究經濟發展,對於資金、技術、原料、能源、運輸條件等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都能達成共識,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口數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區地廣人稀,根本不具備發展現代工業的基本條件。因此,開發西部的過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區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城市化,就沒有工業化,也不會有農業的現代化。西部地區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和優惠的政策獲得較快發展,並對整個西部經濟產生帶動作用。開發西部地區的中央財政投資應首先向中等城市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經濟較快發展,並向周邊小城鎮輻射,帶動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此外,應選擇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加以扶持,使之盡快發展成為一個個經濟圈,形成對周圍更強的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5、下大力氣解決落後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加強對地方領導的選拔、任用和監督。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除了天賦的自然條件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國企的改革、民營企業的活力、科學的區域規劃、高效廉潔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識和良好社會風氣,而這些都決定於這個地方的主要領導人和領導班子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這就要求探索一套對地方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的機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從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越嚴重,機構越臃腫辦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惡性循環,必須下大決心加以解決。6、加強地區間經濟協作,促進東西部企業聯姻。西部有許多國有企業發展困難、改革滯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承擔起所有者職責,推動企業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幫助西部企業與東部優勢企業聯合,以資產為紐帶,實現資產重組,利用東部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品牌方面的優勢,使西部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 [稿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步德迎]

㈡ 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

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年來,西部地區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當前,西部大開發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間是西部地區立足新起點、形成新突破、邁上新台階的關鍵時期。在新形勢下,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進一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明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定位、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措施,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推動西部大開發邁出更大步伐,形成新的發展機制,構築新的競爭優勢,取得更大的成就,使西部地區的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和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階段性調整一個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間是西部地區立足新起點、形成新突破、邁上新台階的關鍵時期。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應盡最大努力保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趨勢的延續,鞏固近些年來其良好的發展勢頭,使統籌區域發展進入到縮小地區差距的軌道;在「十三五」時期,繼續穩步全面推進,顯著縮小西部地區與東中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性突破。這既是西部地區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要求。

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戰略思路,有必要立足於新的起點,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思路進行調整。「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間,應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深入推進、加快發展」這一主線,全面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邁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就,使西部地區的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和水平,在縮小地區差距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抓住三個有利時機,增強六個發展能力

第一,抓住國際間、地區間產業調整與轉移加快的有利時機,推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一方面世界製造業持續向中國轉移,這一趨勢仍沒有改變;另一方面,東部地區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壓力很大,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區要素成本低,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發展具備了較好的基礎,近年來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產業轉移承接地。這為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應促進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有序轉移,積極鼓勵和引導西部各地根據各自的特點承接產業轉移,把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作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一項重要戰略。

第二,抓住西部地區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的有利時機,推進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從總體上看,正處於由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而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已進入中期階段。按照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發展規律,進入中期發展階段後,工業化和城鎮化具備加快發展的內在動力,一般情況下將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趨勢,並且這種趨勢將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這一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聯系更加緊密,工業化與城鎮化將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全面進步。近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的實際情況與這一階段發展規律是相符的。可以預計,「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間,在發展環境不斷完善的情況下,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西部地區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和發展基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第三,抓住金融危機後經濟振興和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民生工程建設。國家在擴大內需中所確定的若乾重要舉措,如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等,正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也是西部地區亟待解決的急需領域。這些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中,其投資的重點很大部分是在西部地區,其中明確提出了用於西部地區的工程和項目,如游牧民定居工程;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西部地區應抓住國家擴大投資需求的有利時機,爭取更多國家財政支持,在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進一步完善發展環境,增強長期發展能力,推動西部地區的持續快速發展。

同時,要繼續增強六個發展能力,即繼續壯大優勢產業發展,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繼續推進民生工程建設,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保障能力;繼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增強科學發展能力;繼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三、著力實現五個戰略性轉變

第一,在開發思路上,由夯實基礎向謀求突破轉變。「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間,西部大開發將進入全面深入推進的第二階段,開發的總體思路應當由「夯實基礎」向「力求突破」轉變,其核心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步伐,保持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發展速度,在縮小與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差距、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上實現轉折性突破,最終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上實現實質性突破。

第二,在開發模式上,由以資源型為主向以加工製造型為主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地區發展要發揮資源優勢,但不能長期依賴於資源產品的輸出,要防止陷入「資源陷阱」。目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中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比重較高,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高。在工業化初期這種情況較為普遍,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患上了資源依賴症,就會掉入發展的陷阱。為防止這種情況,今後西部地區在開發模式上應該有所轉變,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進程,促使產業結構由資源開發型向加工製造型轉變,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競爭力強、具有西部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在開發機制上,由政府為主向政府支持引導與市場機制共同推動轉變。要把政府支持引導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制定相應的投資引導措施,鼓勵、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形成多元化開發的格局。

第四,在開發目標上,由單純的經濟發展向更加重視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轉變。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承認,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將長期存在,但在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以及人居環境方面應該有大的邁進,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應當接近全國其他地區乃至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平等享有發展的權利,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最終目標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圍的同時,居民綜合生活質量趨於平衡。

第五,在開發重點上,由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向在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為核心轉變。發展是西部大開發的第一要務,在繼續完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應著力增強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資源型特色優勢產業,繼續發展壯大能源及化學工業、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業、特色農牧業及加工業等資源型特色優勢產業,集中力量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非資源型現代優勢產業,積極扶持培育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規劃發展一批重點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促使產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

㈢ 西部究竟該如何發展

一、開發中的新進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初開始啟動的,但實際上是在「九五」時期的1998年,我國經濟應對普遍性供大於求為特徵的通貨緊縮趨勢下,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為核心,拉動經濟增長。按照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戰略設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點仍是完善基礎設施,以農村農電水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樞紐,周邊高等級公路以及通信設施建設為核心。現在西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有了清晰可見的變化。

目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和光纜通訊等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水利資源大規模的開發,鐵路、機場、高等級公路建設和一系列環保項目的上馬已經進入大規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開始顯現,投資逐年增長,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出6和3個百分點。

城市化發展的「集聚效應」明顯加快。在我國實施的城市化進程中,西部地區普遍出現了以新城區建設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為特徵的城市規模擴張建設,城市化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資源集聚特點,不僅基礎設施投入呈現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興產業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產業結構正處於轉換而變動階段,優勢產業正在成長,各省區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目前實際發展態勢來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產業,外部競爭少,市場前景廣,且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如有特色的綠色畜牧農產品、稀有的礦產品及天然氣水電、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風情的旅遊業。這些資源的規模前景區外是無法競爭的。二是具有區域性壟斷市場資源產業,由於地域遼闊特點,為其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一些產業提供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如西部的鋼鐵、水泥、建材等產業,由於運距使外部競爭者很難參與到某一區內競爭中來。同時區域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大規模需求為這種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提供了長期的發展基礎和本地性的區域壟斷優勢。這些都將成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西部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稟賦和發展歷史階段的投資不平衡。在自然稟賦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區域水資源極其豐富而土地資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區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水資源嚴重匱乏。二是體制資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經濟、工業發展相脫離,地區城鄉之間差距很大。三是歷史投資發展的基礎不平衡。如內蒙的鋼鐵、煉鋁、軍工、陝西的棉紡、甘肅的石化、軍工、有色金屬、棉毛紡、都是「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發展起來的。陝西、四川、貴州等省的電子、航空、汽車製造、家電都是「三線建設」時期而投資的。而青海、寧夏、雲南、廣西等地在那時幾乎沒有過戰略性的投資。雖然這些工業的生產能力在過去的一些年內經過多次擴張改造,但根本的技術工藝未脫離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資產折舊壽命,企業經濟壽命已經完結。因此還存在著技術改造、產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資問題和面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和人才資源利用問題。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區由於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教育機會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與人均GDP水平呈負相關系,特別是廣大貧困山區,人的科技知識文化素質太低,是貧困地區難以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由於地、縣、鄉財政分灶吃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在機構改革中,由於沒有財政轉移支付,許多基礎教育中的中小學縮減,許多偏遠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義務教育,這將是影響西部農村未來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同時在西部許多老工業基地中,由於效益差、條件差、加之各級政府部門對落實人才的實質性問題重視不夠,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談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工業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還存著許多的問題。

3.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發展問題。

社會發展是指人類在生產能力增長的基礎上,基本消除貧困實現充分就業,享受更好的衛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環境。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而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問題,人均差距較大。目前尚存在的農村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西部偏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在經濟欠發達的區域中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生態環境及人均居住條件、飲水問題的生存條件比較困難。

三、對未來發展中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西部的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目標的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需要。因此在開發中要和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開發中不但要分階段進行,更要注重研究在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未來的戰略問題。

1.各省區要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發揮優勢,消減劣勢。

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西部現處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工業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個百分點。而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西部地區的主要工業大多數都是圍繞其自然資源優勢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資源導向性的產業,在工業初期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知識經濟已現端倪的現代經濟時代,自然資源和一般勞動力資源相對下降,其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而技術、管理、信息、專利、品牌、網路環境等後天獲得性資源和創新人才的作用漸顯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區在工業發展中應培養和創造企業競爭優勢,要改變過去那種對當地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從資源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市場導向型戰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進。在企業投資中,加強技術開發,強化管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戰略的研究與開發。

在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瓶頸。在西部開發中要重新審視和謀劃教育培訓的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潛在優勢變為巨大的現實優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先例來看,在世界發展史上曾經先後三次出現後進國家追趕先行國家發展的成功範例。如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趕超美國,韓國追趕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發展不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長,更主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加速積累。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確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並把人才的培養目標從滿足傳統工業化需求向滿足新型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轉變。實行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在人才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應加快多層次培訓和建立促進優秀人才到西部基層和艱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機制。要尊重知識,鼓勵創新,實行公平競爭,完善激勵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創造應用人才的良好環境。

3.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貧困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而沒有就業機會或就業不充分又是貧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西部地區,廣大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脫貧問題。而過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線」期建設的企業以及城鎮居民貧困問題仍比較突出。因此政府要盡快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國家要採取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環境保護等建設。積極實施以工代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後地區軟硬投資環境,為落後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創造有利條件,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地區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生活福利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4.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西部大開發是政府的政策行為,而發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場化原則。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平。政府的任務應做好開發中的制度環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礎,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保護自然環境。並制定好西部中長期及短期開發戰略規劃和優惠政策,處理好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培育市場投資主體,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維護市場秩序,建立和培養地方政府、企業及公民信用意識。建立維護地方形象與知名度吸引資本與人才。

㈣ 對西部大開發的合理建議

(1)正確處理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努力實現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我們黨歷來重視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支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
首先,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實現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重要舉措。
目前看來,加快西部地區的開發時機已經成熟。
一是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小康,國家有能力加大對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東部地區經過一個時期的快速發展,面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壓力,許多領域產品出現剩餘,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市場。
三是建國以來國家在西部地區有計劃地布局和建設了大批能源和工業項目,為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第二,西部地區要借鑒東部地區的經驗,引進和利用東部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加快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第三,中部地區要承東接西,發揮區位優勢,爭取自身的較快發展。
第四,東部地區要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賂的機遇,提升產業層次,使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西部開發打好基礎。
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進展,但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決定,要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點,從戰略高度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
一是水利。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
二是交通運輸。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形成全國的綜合運輸體系。
三是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要進一步加快西部地區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
(3)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快西部地區開發,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包括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綠化荒山荒地,對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等。這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人點。
①改善生態環境,是西部地區開發和建設必須首先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②當前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有利時機。
③採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政策。
④堅持「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
⑤搞好規劃和試點示範。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
教育水平落後和由此帶來的人們價值觀念落後、勞動者素質不高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西部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劇和結構調整加快的新形勢下,振興西部地區經濟,只有加速發展科技教育,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創造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
(5)西部大開發要有新思路、新辦法。
新思路的深刻內涵就是不能沿用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辦法,必須要有新方法、新內容、新機制。具體要在兩個方面有新的轉變,即:由過去主要開發物轉變為既開發物又開發人,且以開發人為主s由過去主要開發自然資源轉變為既開發自然資源又開發教育、技術、信息、市場等各類要素,且以優先開發各類軟要素為主。同時在開發的方法和手段上必須要有質的轉變。即由過去以計劃經濟和政府行為為主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以價值規律調節為主的開發方法;由過去單純靠有形資本投入轉變為既靠有形資本投入又靠無形資本投入,且主要靠無形資本投入的開發手段。具體內容由五大戰賂構成:
①知識發展戰略。
②人力資源開發戰賂。
③產業結構調整戰略
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⑤可持續發展戰略。

㈤ 西北地區如何發展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

西部經濟發展思路:重點發展六大產業。
一是發展潔凈能源工業。水能是可再生潔凈能源。水能資源為中國西部優勢最大的自然資源之一,僅在攀西地區水能 資源可開發量達4054萬千瓦,開發後年發電量可達2059億千瓦·小時。開發利用好水能資源, 對改變我國能源結構、加快西部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另外,水庫興建後除提 供電 力外,還可起到防洪攔沙、改善水質和改善生態環境等作用,具有很強的綜合功能和社會經濟效益。中國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海拔較高地區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可以大力推廣使 用太陽能。西藏為我國地熱資源最多的地區,佔全國查明地熱資源的將近一半,地熱能的開 發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在西部一些風力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大力發展風力發電。
二是發展綠色材料工業。 (1)環境降解塑料。據估計,到2000年我國僅地膜和包裝材料兩項的用量將分別達到30萬噸和40萬噸。僅此兩項 ,其白色污染的程度已非常可觀,如不能很好地回收處理或降解,將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 污染和破壞。降解塑料作為一種治理塑料廢棄物的綠色技術途徑,經過多年的研究開發,已 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多項技術已具備工業化生產水平。西部地區豐富的澱粉、纖維素 、礦物質等天然資源,為環境降解塑料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其他降解材料。除大量的可降解塑料外,降解材料還可廣泛用於農業和林業各個方面。如利用澱粉、纖維素 等植物資源可製造用於包裹種子的可降解膠衣、緩釋化肥、緩釋農葯、農用林用保水劑等。(3)綠色精細化工品。天然產物的改性製造綠色精細化工品是極具潛力的產業,如通過澱粉改性製造的變形澱粉已 廣泛用於食品、造紙、紡織、環保、醫葯、農業等行業。中科院成都有機所以玉米、土豆和 木薯澱粉為原料,通過無排放綠色技術--流態化干法酯化工藝製造的澱粉磷酸酯為優質造紙 添加劑,已在四川邛崍和沐川建成千噸級樣板廠,運行情況良好。�
三是發展低排放造紙業。由於植物纖維資源方面的優勢,造紙業是西部地區傳統工業部門。然而,造紙工業也是對環 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最為嚴重的行業,每年造紙廢液的排放量為50萬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 量的1/6左右,其中有機污染物約佔1/4。由於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造紙業還不能 做到「全封閉、零排放」。但是通過各種綠色技術的使用,完全可以使整個生產過程做到「 低排放、無污染」。目前已達到工業化應用程度的清潔工藝和技術包括:--應用鹼回收技術處理制漿黑液;--採用漂白新技術,控制氯漂白污染;--建立完善的廢水處理系統。�
三是發展綠色製革業。製革工業是我國重要工業行業。目前,我國年產豬皮革8000多萬張,牛皮革3000多萬張,羊 皮革50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超過80億美元。尤其豬皮製革最具有特色,豬革質量為世界一 流水平。中國西部地區是豬、牛、羊的重要產地,製革工業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工業部門。制 革工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綠色製革技術的使用成為製革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是發展綠色食品工業。�
西部地區豐富的生物資源對發展食品工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且西部的食品工業已具備 一定的規模,僅四川省食品工業年產值就達到60億元的規模。食品工業處於大農業產業鏈的 末端,它的發展又可拉動農牧業、糧食流通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因此,對工業基礎相 對落後的西部地區來講,食品工業的發展對擴大農副產品出路、提高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 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是發展中葯產業。西部地區是我國天然的中葯材資源寶庫,僅四川省就有中葯材資源4350種。據悉四川省中葯 產業近年來持續高速增長,1998年銷售額已超過30億元。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也出現了中醫 葯熱,美、英、法、日、韓等國的植物葯銷售近年來一直呈現高速增長的勢頭。目前,全世 界中草葯市場已達160億美元,然而我國僅僅佔有其中的3%,出口額不到6億美元,而且多為 附加值極低的初級品原料,這一現象與我國天然中葯材資源大國地位極不相稱,中葯產業 尚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葯產業涉及種植,採集、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環節,同時,相關 的研究開發工作還必須跟上。需要政策引導下不同環節採取不同形式加以組織和引導,使西 部地區巨大的天然中葯材資源寶庫得到充分利用,使西部地區中葯產業真正成為西部經濟的 支柱產業。�
六是發展旅遊業。西部地區相對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數量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千姿百態的秀麗山川,構成了該 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西部地區發展旅遊業優點表現在:1)旅遊業是「無煙工業」,不帶來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2)旅遊業的發展不但能加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還可帶動 餐飲、娛樂、商業、建築等相關行業的發展。3)旅遊業就業容量大,可增加西部旅遊地區人 口就業機會;4)旅遊業是外向型第三產業,可以促進和加快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5)旅遊業 的發展將為中國西部帶來一次文化復興,展現西部地區悠久燦爛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因 此,西部地區發展旅遊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綜合效益,可使西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旅遊業將從一般的觀光游覽向生態環境游、民俗文化游、休閑度假游、工業科技游 等專業旅遊方向發展,成為西部地區增長最為強勁的新興綠色產業。

㈥ 西部經濟落後如何開發西部經濟中應注意什麼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保持生態平衡,我國西部的生態脆弱,但資源相對豐富,我們在開采過程中要注意不要盲目開采,要提高開采技術,如開挖煤礦時要注意及時填土~否則西部風力作用強,會導致沙塵暴和土地荒漠化,另外要注意保護當地動植物,維持生態平衡,像青藏鐵路的建設就很好的做到了這點,在藏羚羊生活區域他們會架橋讓鐵路通過,盡量不影響當地動物生活等~我們要綜合考慮個方面因素,實行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後代著想

㈦ 西部的過去,現在,未來,西部的建設與發展

您好
一、開發中的新進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初開始啟動的,但實際上是在「九五」時期的1998年,我國經濟應對普遍性供大於求為特徵的通貨緊縮趨勢下,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為核心,拉動經濟增長。按照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戰略設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點仍是完善基礎設施,以農村農電水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樞紐,周邊高等級公路以及通信設施建設為核心。現在西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有了清晰可見的變化。

目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和光纜通訊等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水利資源大規模的開發,鐵路、機場、高等級公路建設和一系列環保項目的上馬已經進入大規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開始顯現,投資逐年增長,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出6和3個百分點。

城市化發展的「集聚效應」明顯加快。在我國實施的城市化進程中,西部地區普遍出現了以新城區建設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為特徵的城市規模擴張建設,城市化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資源集聚特點,不僅基礎設施投入呈現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興產業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產業結構正處於轉換而變動階段,優勢產業正在成長,各省區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目前實際發展態勢來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產業,外部競爭少,市場前景廣,且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如有特色的綠色畜牧農產品、稀有的礦產品及天然氣水電、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風情的旅遊業。這些資源的規模前景區外是無法競爭的。二是具有區域性壟斷市場資源產業,由於地域遼闊特點,為其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一些產業提供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如西部的鋼鐵、水泥、建材等產業,由於運距使外部競爭者很難參與到某一區內競爭中來。同時區域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大規模需求為這種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提供了長期的發展基礎和本地性的區域壟斷優勢。這些都將成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西部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稟賦和發展歷史階段的投資不平衡。在自然稟賦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區域水資源極其豐富而土地資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區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水資源嚴重匱乏。二是體制資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經濟、工業發展相脫離,地區城鄉之間差距很大。三是歷史投資發展的基礎不平衡。如內蒙的鋼鐵、煉鋁、軍工、陝西的棉紡、甘肅的石化、軍工、有色金屬、棉毛紡、都是「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發展起來的。陝西、四川、貴州等省的電子、航空、汽車製造、家電都是「三線建設」時期而投資的。而青海、寧夏、雲南、廣西等地在那時幾乎沒有過戰略性的投資。雖然這些工業的生產能力在過去的一些年內經過多次擴張改造,但根本的技術工藝未脫離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資產折舊壽命,企業經濟壽命已經完結。因此還存在著技術改造、產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資問題和面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和人才資源利用問題。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區由於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教育機會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與人均GDP水平呈負相關系,特別是廣大貧困山區,人的科技知識文化素質太低,是貧困地區難以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由於地、縣、鄉財政分灶吃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在機構改革中,由於沒有財政轉移支付,許多基礎教育中的中小學縮減,許多偏遠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義務教育,這將是影響西部農村未來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同時在西部許多老工業基地中,由於效益差、條件差、加之各級政府部門對落實人才的實質性問題重視不夠,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談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工業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還存著許多的問題。

3.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發展問題。

社會發展是指人類在生產能力增長的基礎上,基本消除貧困實現充分就業,享受更好的衛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環境。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而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問題,人均差距較大。目前尚存在的農村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西部偏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在經濟欠發達的區域中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生態環境及人均居住條件、飲水問題的生存條件比較困難。

三、對未來發展中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西部的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目標的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需要。因此在開發中要和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開發中不但要分階段進行,更要注重研究在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未來的戰略問題。

1.各省區要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發揮優勢,消減劣勢。

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西部現處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工業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個百分點。而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西部地區的主要工業大多數都是圍繞其自然資源優勢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資源導向性的產業,在工業初期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知識經濟已現端倪的現代經濟時代,自然資源和一般勞動力資源相對下降,其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而技術、管理、信息、專利、品牌、網路環境等後天獲得性資源和創新人才的作用漸顯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區在工業發展中應培養和創造企業競爭優勢,要改變過去那種對當地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從資源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市場導向型戰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進。在企業投資中,加強技術開發,強化管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戰略的研究與開發。

在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瓶頸。在西部開發中要重新審視和謀劃教育培訓的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潛在優勢變為巨大的現實優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先例來看,在世界發展史上曾經先後三次出現後進國家追趕先行國家發展的成功範例。如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趕超美國,韓國追趕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發展不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長,更主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加速積累。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確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並把人才的培養目標從滿足傳統工業化需求向滿足新型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轉變。實行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在人才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應加快多層次培訓和建立促進優秀人才到西部基層和艱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機制。要尊重知識,鼓勵創新,實行公平競爭,完善激勵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創造應用人才的良好環境。

3.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貧困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而沒有就業機會或就業不充分又是貧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西部地區,廣大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脫貧問題。而過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線」期建設的企業以及城鎮居民貧困問題仍比較突出。因此政府要盡快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國家要採取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環境保護等建設。積極實施以工代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後地區軟硬投資環境,為落後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創造有利條件,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地區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生活福利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4.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西部大開發是政府的政策行為,而發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場化原則。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平。政府的任務應做好開發中的制度環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礎,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保護自然環境。並制定好西部中長期及短期開發戰略規劃和優惠政策,處理好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培育市場投資主體,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維護市場秩序,建立和培養地方政府、企業及公民信用意識。建立維護地方形象與知名度吸引資本與人才。

㈧ 中國西部應該如何才能得到發展

國家扶持,自己努力 ,西部大開發一、開發中的新進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初開始啟動的,但實際上是在「九五」時期的1998年,我國經濟應對普遍性供大於求為特徵的通貨緊縮趨勢下,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為核心,拉動經濟增長。按照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戰略設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點仍是完善基礎設施,以農村農電水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樞紐,周邊高等級公路以及通信設施建設為核心。現在西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有了清晰可見的變化。

目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和光纜通訊等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水利資源大規模的開發,鐵路、機場、高等級公路建設和一系列環保項目的上馬已經進入大規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開始顯現,投資逐年增長,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出6和3個百分點。

城市化發展的「集聚效應」明顯加快。在我國實施的城市化進程中,西部地區普遍出現了以新城區建設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為特徵的城市規模擴張建設,城市化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資源集聚特點,不僅基礎設施投入呈現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興產業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產業結構正處於轉換而變動階段,優勢產業正在成長,各省區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目前實際發展態勢來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產業,外部競爭少,市場前景廣,且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如有特色的綠色畜牧農產品、稀有的礦產品及天然氣水電、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風情的旅遊業。這些資源的規模前景區外是無法競爭的。二是具有區域性壟斷市場資源產業,由於地域遼闊特點,為其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一些產業提供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如西部的鋼鐵、水泥、建材等產業,由於運距使外部競爭者很難參與到某一區內競爭中來。同時區域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大規模需求為這種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提供了長期的發展基礎和本地性的區域壟斷優勢。這些都將成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西部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稟賦和發展歷史階段的投資不平衡。在自然稟賦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區域水資源極其豐富而土地資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區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水資源嚴重匱乏。二是體制資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經濟、工業發展相脫離,地區城鄉之間差距很大。三是歷史投資發展的基礎不平衡。如內蒙的鋼鐵、煉鋁、軍工、陝西的棉紡、甘肅的石化、軍工、有色金屬、棉毛紡、都是「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發展起來的。陝西、四川、貴州等省的電子、航空、汽車製造、家電都是「三線建設」時期而投資的。而青海、寧夏、雲南、廣西等地在那時幾乎沒有過戰略性的投資。雖然這些工業的生產能力在過去的一些年內經過多次擴張改造,但根本的技術工藝未脫離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資產折舊壽命,企業經濟壽命已經完結。因此還存在著技術改造、產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資問題和面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和人才資源利用問題。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區由於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教育機會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與人均GDP水平呈負相關系,特別是廣大貧困山區,人的科技知識文化素質太低,是貧困地區難以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由於地、縣、鄉財政分灶吃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在機構改革中,由於沒有財政轉移支付,許多基礎教育中的中小學縮減,許多偏遠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義務教育,這將是影響西部農村未來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同時在西部許多老工業基地中,由於效益差、條件差、加之各級政府部門對落實人才的實質性問題重視不夠,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談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工業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還存著許多的問題。

3.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發展問題。

社會發展是指人類在生產能力增長的基礎上,基本消除貧困實現充分就業,享受更好的衛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環境。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而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問題,人均差距較大。目前尚存在的農村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西部偏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在經濟欠發達的區域中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生態環境及人均居住條件、飲水問題的生存條件比較困難。

三、對未來發展中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西部的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目標的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需要。因此在開發中要和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開發中不但要分階段進行,更要注重研究在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未來的戰略問題。

1.各省區要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發揮優勢,消減劣勢。

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西部現處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工業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個百分點。而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西部地區的主要工業大多數都是圍繞其自然資源優勢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資源導向性的產業,在工業初期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知識經濟已現端倪的現代經濟時代,自然資源和一般勞動力資源相對下降,其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而技術、管理、信息、專利、品牌、網路環境等後天獲得性資源和創新人才的作用漸顯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區在工業發展中應培養和創造企業競爭優勢,要改變過去那種對當地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從資源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市場導向型戰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進。在企業投資中,加強技術開發,強化管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戰略的研究與開發。

在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瓶頸。在西部開發中要重新審視和謀劃教育培訓的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潛在優勢變為巨大的現實優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先例來看,在世界發展史上曾經先後三次出現後進國家追趕先行國家發展的成功範例。如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趕超美國,韓國追趕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發展不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長,更主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加速積累。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確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並把人才的培養目標從滿足傳統工業化需求向滿足新型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轉變。實行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在人才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應加快多層次培訓和建立促進優秀人才到西部基層和艱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機制。要尊重知識,鼓勵創新,實行公平競爭,完善激勵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創造應用人才的良好環境。

3.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貧困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而沒有就業機會或就業不充分又是貧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西部地區,廣大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脫貧問題。而過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線」期建設的企業以及城鎮居民貧困問題仍比較突出。因此政府要盡快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國家要採取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環境保護等建設。積極實施以工代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後地區軟硬投資環境,為落後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創造有利條件,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地區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生活福利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4.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西部大開發是政府的政策行為,而發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場化原則。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平。政府的任務應做好開發中的制度環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礎,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保護自然環境。並制定好西部中長期及短期開發戰略規劃和優惠政策,處理好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培育市場投資主體,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維護市場秩序,建立和培養地方政府、企業及公民信用意識。建立維護地方形象與知名度吸引資本與人才。

閱讀全文

與西部落後地區如何發展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康到宜昌飛機場哪個汽車站近 瀏覽:656
奧迪a3全景攝像內存卡在哪裡 瀏覽:180
汽車結構都有什麼 瀏覽:247
登封到崑山汽車要坐多久 瀏覽:797
奧迪q5前後輪胎胎壓怎麼調最好 瀏覽:931
無城工業區屬哪個社區 瀏覽:409
卡姆汽車膜怎麼樣 瀏覽:23
寶馬i3內飾是什麼材質 瀏覽:19
汽車加油口松動是什麼原因 瀏覽:860
一般工業廢水怎麼認定 瀏覽:997
汽車前輪共振是怎麼回事 瀏覽:362
佛山鴻運汽車站怎麼去 瀏覽:271
寶馬x6後排枕怎麼取下 瀏覽:856
寶馬駕駛門的童鎖在哪裡 瀏覽:98
工業門類不全是什麼意思 瀏覽:828
液氮如何在工業中實踐 瀏覽:184
北方賓士重卡10款前大燈多少錢 瀏覽:761
賓士e改什麼好 瀏覽:79
汽車輪胎缺氣如何補氣 瀏覽:698
工業鹽兌水多少度對皮膚有害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