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准備什麼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准備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7 02:08:13

1. 英國工業時代的來臨主要原因是

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具備了政治前提,英國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政治基礎。
其次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大量的自由的勞動力;海外貿易和掠奪為工業革命准備了雄厚的資金,殖民擴展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廣闊的市場,市場的不斷需求使工業革命呼之欲出。

2. 前工業時代為工業革命到來做了哪些准備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重大的國際戰略機遇期。中國在這三次機遇面前的表現是不同的,因而給自己造成的後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條件抓住卻沒有覺察而錯過,結果開始了全面落後於西方的歷史;第二次是強烈意識到了機遇,並進行相當的努力,但終因沒有把握關鍵重點而再次錯失,其結果是中國在「千古變局」之下,不但進一步落後於西方,而且還被近鄰日本甩到後頭;第三次機遇期到來時,中國最初的意識並不清晰,最終可謂把握了一半,仍然沒有實現中國復興的夢想。現在我們又面臨著第四次機遇的挑戰。第一次機遇期:大航海與鄭和下西洋 中國面臨第一次戰略機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競爭對手是西歐。 轉折點發生在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為歐洲提供了發展的強大動力。此後,歐洲開始進入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的活躍時期,創造了「歐洲奇跡」。歐洲抓住這次機會,在此後的兩三百年中,完全改變了人類歷史。歐洲第一次領先於東方。 實際上,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表明,中國在明朝時有著比歐洲更強大的航海能力。可以說,一開始中國具有更好的潛力。 但中國沒有能力把這些潛力轉化成現實力量。西方的大航海有一個強大的推動力——「一個牟利的慾望和機會、一個使牟利得以實現的社會和體制結構」。 而中國的航海,則出於向世界顯示中國皇帝的權威和富有,所到之處賜與當地人大量的財物,以換取當地人對中國皇帝的「臣服」。缺乏利益生長的航海,無法觸動中國社會的根本變革,統治者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發展中國的絕好時機,因而最後以一道聖旨叫停而告終。 在全球歷史展開的關鍵時刻,中國將力量轉向內部,把無窮無盡的海洋留給了西方的冒險者。 第二次機遇期:中日的洋務運動競賽 第二次戰略機遇出現在19世紀末期。 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已意識到,東方已經遠遠落後於歐洲,必須向西方學習.中日差不多同時開始學習西方,歷史向中日兩國提供的機遇也相差不多。但在這次機遇面前,日本成為惟一搭上西方工業革命快車的幸運者,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打敗了中國,後又擊敗俄羅斯,成為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也是惟一的非西方大國。 中國也強烈意識到了這次機會,同時以洋務派為中心力量的改革派在發展軍事力方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當時北洋水師的總噸位、鐵甲的厚度及裝備的大炮,並不比日本海軍遜色,結果甲午海戰一敗,充分說明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革方式的低效。 中國沒有像日本那樣一開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經濟制度,而是在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下進行試圖調和矛盾的逐步自我反省、重新評價和重新組織,勉強地擴大仿效西方模式的領域。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911年清朝廷覆滅,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領域擴大的過程與線索,先是軍事領域,其次在經濟領域,再擴大到社會和文化領域,最後終於發展到政治領域。 甲午海戰的失敗對這樣一種努力的打擊是巨大的,但並不致命,甚至戊戍變法的夭折也不一定註定中國政治領域改革希望的徹底破滅,但歷史給予的戰略機遇期不會專門為中國而延長,隨後的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多次的國內戰爭與兩次世界大戰,使中國發展自我的戰略機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戰格局形成。 第三次機遇:中國只把握住一半 二戰後美蘇兩霸的冷戰對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為許多國家提供了重大的戰略機遇。對中國來說,這也是第三次戰略機遇。與前一次機遇期相似,在戰敗廢墟上需要重建國家的日本,又成為中國的競爭參照。 在被美軍佔領這一特殊條件下,日本一方面在政治外交上聽命於美國,另一方面利用美國與蘇聯對峙創造的發展空間,藉助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提供的機會,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再次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車,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創造了「日本奇跡」。雖然日本還沒能成為世界大國,但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而中國只能算是抓住了這次機遇的一半。 中國在冷戰時期,也較好地利用了美蘇對峙這一重大的機會。中國與蘇聯結盟,進行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初步建成了中國的工業體系;中國利用美蘇對峙的機會,成功發展了自己的核力量並發射人造衛星;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又與美國改善關系,開始利用美國和西方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來發展中國的力量。到冷戰結束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多極化趨勢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之所以說中國只是利用了一半機會,是因為中國對這次機會的利用在前期是不自覺的,選擇方向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卻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內亂上,搞自我封閉,也喪失了一半的時機。 請回答:說明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處於什麼歷史時期,為什麼三次都沒有得到發展?並簡述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分別對中國的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 中國所處歷史時期:清朝中後期 中國未得到發展的原因:受專制政治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對中國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對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 中國所處歷史時期:清朝封建統治 中國未得到發展的原因: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並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家並不願意中國強大,因而沒有先進技術設備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對中國的影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中國殖民掠奪進一步加強,先後發動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落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第三次科技革命 中國所處的歷史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建設初期 中國未得到發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剛開始時,處於半殖半封社會,列強長期侵略和舊中國統治階級腐朽無能。建國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想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好機會。 對中國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時期我國的科技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50年代發展緩慢,「文革」期間受到嚴重破壞,到了80 年代,有些領域已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第四次國際戰略機遇期的到來概括地說,一段時間要成為國際戰略機遇期,一般包括三個條件:一是較好的和平環境,主要國家之間沒有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二是出現能夠促發生產力跳躍發展的重大發現與發明,這一點在第一次機遇期中體現為地理大發現與隨即開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在後兩次機遇期中體現為第二次科技革命與第三次科技革命;三是世界經濟持續發展。 就國際戰略機遇的第二個條件而言,全球正在進行以信息革命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這為後發國家追趕先進創造了機會。印度軟體業的迅猛發展體現了這種可能.中國的漢字與信息技術存在融合的優勢,漢字的輸入速度甚至比英文字母還快;而使用漢語和漢字的人群總數甚至超過使用英語的人群,為信息技術的漢化和在漢語漢字人群中的運用提供了強大的市場經濟動力。中國能夠在短短10年中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手機市場,表明了中國發展信息技術的巨大的潛力。 當前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經濟自由化、一體化、市場化和知識經濟化的時代,這為中國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經濟發展環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要使所有國民都感受到經濟發展之惠,更要求各個領域全面達到現代國家的標准。作為失去第二次機遇的教訓與日本成功的參照,一個國家的成長,只有全面齊頭並進,才能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程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可能永遠保持高速發展,一個高度積累但不健康的經濟體還極有可能轟然崩潰。所以,為經濟及時提供良好的環境,才能保證中國在這一次的機遇中能夠真正走好、走遠。

3. 日本在江戶時代,為後世工業革命都做了哪些准備

日本在江戶時代就開始了對後世的工業革命鋪路了,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後就大力發展工業,為後期的日本經濟崛起奠定了基礎。明治維新為日本後期的工業革命發展奠定了社會、政治、經濟三個方面的變革,為後世工業革命打下堅實基礎。

一、江戶時代的日本

江戶時代的日本還處在一個經濟、政治、社會落後的時代。由於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剛剛實現統一性,日本經濟才慢慢開始有所發展。其中明治維新革命展開後,陸續在社會制度上逐漸分層級化,日本的科技技術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本屬於小農社會的日本在灌溉技術、治水技術上的革新將大規模的沖擊平原進行開發,農業發展長足高效。人口也隨之而增長起來。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就是耕地的不夠,土地資源被消耗到極致的時候就必須要開始改變現狀,日本政府開始轉向提高更精細化的土地,推行勤勉革命。

4. 工業革命的六要素

1.資產階級制度2.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3.勞動力和市場4.科技革新5.工業化發展6.資本積累

5. 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什麼商業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什麼

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3)對外貿易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5)自然科學的進步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7)新興產業的出現
商業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市場支持 和資金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1.國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2.國王無權廢止議會通過的法律;3.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4.人民有請願權;5.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不得因政治行為拘禁議員;6.必須定期召開議會。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規定國王的法令必須由有關大臣的簽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須執行議會的決議,不同意議會的決議,大臣就須辭職。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與後來的資本積累不同,前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建立之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出發點。後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者稱為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遜公司。英國在印度採取的是強迫式貿易。如強迫印度農民種鴉片,輸出到各國取得高額利潤,中國也是受害國。英國低價收購印度大米,再賣給其他國家,獲取暴利。
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近一百年問,英國政府通過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強盜式貿易、販賣奴隸和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完成了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先決條件--大批的自由勞動力與大量資本。

(4)生產技術已經成
15世紀時,英國農村的半農半工的手工業就非常普遍,主要是毛紡織業。在16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導地位。英國手工工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與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尼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超過英國,擁有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匠。
因為不斷發生的宗教戰爭,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所以很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涌人英國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英國圈地運動的深入,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為英國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種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於是集中的手工工場逐漸地發展起來。至於分散的手工工場就更為普遍了。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資本主義結構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機器的發明必須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培根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從中獲得知識,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培根提倡認識自然要通過科學實驗。他認為,實驗是觀察、認識和形成知識,得到新發現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對英國自然科學家產生積極影響,活躍了17世紀英國自然科學領域,解放了生產力。
在這些科學成果中,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再單純表現為貨幣的積累,而且也表現為生產的增長,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擴大。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譯本名為《國富論》)。這本書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著作,是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在思想上的體現。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英國的冶金業、采礦業和採煤業,在16世紀到17世紀剛剛起步。就礦石開採的數量和加工的技術而言,在17世紀前半葉,英國還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水平也不如法國。不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成長有其本身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使英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遭到劇烈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8世紀,雖然毛織業在英國是最發達的工業,但這種工業是從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受政府嚴格控制,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證質量,維護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信譽,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毛紡織業技術的更新。使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僵化、定型,成為一個保守的、毫無生氣的、傳統的生產部門。而英國棉紡織業則不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英國棉紡織業是1588年由尼德蘭技工引進的,到17世紀才在蘭開夏建立生產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產基地散布予農村,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約束,也不存在生產上的清規戒律,沒有傳統的阻礙。因此,棉織業具有良好的技術改新環境。18世紀以前,英國棉織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在國際市場上產品質量不及印度,同類產品的價格比印度的貴50%-60%,英國棉織業的處境十分艱難。英國棉織業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其次,棉織品適宜於普通大眾日常穿著,且價格較毛織品低廉,屬於低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可見,棉織業更適合於發明新機器,推廣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所以,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商業革命: 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 表現為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文檔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有力地聯結為一個整體。

6. 工業革命時代的要素

【工業革命簡介】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的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來的,指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期發生在英國的從手工生產轉向大機器生產的技術、經濟變革,後來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利潤,廣泛採用新技術。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多次工業革命」說,例如,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詳見:http://ke..com/view/8751.htm
裡面很全面。

7. 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珍妮紡紗機的出現,以及蒸汽機的出現極大的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引起連鎖反應,工人的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8. 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英國都有怎樣的科學和技術儲備

偶然發展論,這是少部分歷史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本身並不是必然的,而英國當時恰好促成了不同因素在同一時空的有機融合,這才導致了工業革命的發生。總的來看,現在的研究成果普遍傾向於否定科技自身發展的影響力,而把主要目光投向在社會領域。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因為社會制度的變革才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發展空間。但問題在於,科技發展本身也有自身的規律,為什麼恰恰在這個時間點上爆發,始終是現在難以解釋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除了社會層面上的原因之外,科技發展本身的原因也是值得關注的。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歐洲人在科學領域已經有了較為豐厚的積累,最終在工業革命時期轉化為科技力量。但之所以在英國發生,可能跟英國本身的社會形態有密切關系。所以總的來說還是要認可社會因素的主導作用,但不能完全否定科技本身的發展因素。

9. 工業革命使如何開始和發展的

在政治上,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建立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君主立憲政體、兩黨制和內閣制,政府採取措施,保護關稅,促進商業、航運和工商業的發展。制定合適的對外政策也是政府維護商人和工業家在海外利益的手段。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海外商路的安全,保證原料的來源,開拓英國商品的銷售市場。革命後,英國還把殖民擴張和對殖民地的開拓作為一項國策,到了18世紀,殖民擴張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
革命後,政府為促進流通,扶植銀行信貸業的發展,地主、資本家手中積攢的財富在商業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工業革命需要大量金錢。在資本主義初期,資產階級對金錢的聚斂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是工業革命的基本前提。而英國原始積累所包括的兩個方面——大量貨幣集中被少數人佔有,大量自由勞動力出現——的實現方式是圈地運動、國債稅收、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圈地運動實際上是英國式的土地革命。它的出現使英國農業發生了根本變化。封建的地產在這一「羊吃人」的過程中變成了近代意義的資本主義財產。
而失去土地的大批農民四處流亡,除了勞動力外別無他物,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圈地運動還消滅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開始仰賴市場,從而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連年進行對外戰爭,耗資巨大。為籌集經費,政府增加了國債和捐稅。這樣,資本家就以向政府放債取息的方式,經過國家稅收的渠道吮吸人民血汗,積累大量資本。18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同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的戰爭,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在亞洲,在澳大利亞……英國奪取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是重要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
工場手工業時期,商業霸權造成工業優勢,殖民制度起著決定性作用。用「罪惡」來形容奴隸貿易最恰當不過。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300多年後英國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奴隸販子通過三角航程,用欺騙和暴力牟取資本,數量驚人。總之,圈地運動、國債稅收、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積累了資本,造成大量僱傭勞動力,開辟了國內外市場,提供了工業原料,是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必要的經濟前提。此外,工業革命還與工場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18世紀下半葉,英國手工工場相當發達,分工更細,技術提高
而自然科學方面,萊布尼茨、波義爾、布萊克等人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技術革命准備了條件,政治、經濟、技術前提都具備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應運而生。由於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對工業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手工業生產所能提供的數量,市場的需求刺激了生產技術的變革。於是工業革命隨著紡紗機和蒸汽機的發明開始了。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
首先在棉紡織業發生重大技術變革,是因為棉織品物美價廉,是社會必需品;棉紡織業投資少,資本運轉較快;棉紡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不像毛紡織業那樣受行會規章的束縛;棉紡織的機械化在技術上比較容易。英國氣候潮濕,適合於發展棉紡織業。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1733年,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織布法,經過改進後得到推廣,初步改變了靠手工穿梭織布的落後方法,提高功效兩倍。飛梭織布機的運用使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紡織和織布之間的不平衡。為解決這個矛盾,英國皇家學會公開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
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呼籲用物質獎勵辦法鼓勵人們發明創造新式紡紗機。在眾多設計者里,首先獲得成功的是織工哈格里夫斯1765年的一天,哈格里夫斯偶然發現,妻子的手搖紡車翻倒在地,但紡車上的輪子仍繼續轉個不停。他大受啟發,想既然紡車輪子有這么大的轉動力,為什麼只讓它帶動一根紗錠?如能帶動更多的紗錠豈不更好?於是他動手設計了一個能同時帶動8個紗錠的手搖紡車,使紡紗速度提高了8倍。哈格里夫斯把這個發明歸功於妻子珍妮。這個紡紗機就被取名為「珍妮機」,以後,經改造的「珍妮機」能紡80-130根紗,大大提高了功效。
資本主義的大機器工廠出現了,這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後來,童工出身的紡織工人克隆普頓經過5年的反復實踐,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利機的優點,於1779年發明了騾機——因取前兩者之長而得名。這是一種新型紡紗機,後來又經他人改進成自動紡紗機,每架機器同時可紡三、四百個紗錠,而且紡出的棉紗精細而又結實。紡紗機械化的技術問題基本解決了,紡紗的效率大大提高。於是紡紗和織布之間又出現了嚴重的比例失調,織布技術的革新又成了當務之急。
因此,蒸汽機大大促進了機器的運用和工廠的生產,使工業技術的變革出現了新的飛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了。蒸汽機在其他部門也推廣開來。1785年,蒸汽機開始用於棉紡廠,1791年開始用於織布廠,以後逐漸在毛麻紡工業、煤炭、冶金、交通運輸等工業部門廣泛採用。鋼鐵工業技術的變革在工業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各種機器和交通運輸工具都離不開金屬。18世紀綱鐵工業最重大的突破是用焦炭取代木炭煉鐵和煉鋼新技術的發明
1814年,史蒂芬遜又發明了一種更完善的機車。1825年,英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鐵路。史蒂芬遜的機車在鐵路上以驚人的速度行駛——也許現在人看來這不算什麼,但這確實是人類交通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從此,史蒂芬遜製造的機車被實際運用於鐵路上,他本人便以蒸汽機車的發明聞名於世。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出現了修建鐵路的狂潮。
工業革命使工業生產完成了從手工生產方式到機器生產方式,從手工工場制到工廠制的過渡,使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主要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成幾倍、十倍地增長。工業革命在一個世紀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所有年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大。英國的工業,因首先發生工業革命而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場」的稱號。工業革命加強了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國憑借強大實力加緊殖民擴張,攫取殖民利益,為「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工業革命造成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後果,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工業革命簡化了社會階級關系,土地貴族、商業資產階級向工業資產階級靠攏,以工業資產階級為主體;農民作為階級消失,和破產手工業者加入無產階級的隊伍。一切階級矛盾轉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在大機器生產制度下的無產階級受壓迫、受苦難的程度最深:嚴酷的工作條件,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的工作日,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他們為資本家創造大量的財富,卻收入微薄,常處於失業、飢餓和貧困之中。
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力巨大飛躍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英國最終確立,封建生產方式走向消亡,社會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但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帶來了廣大工業階級的貧困、失業和周期性的危機,也造成了亞非拉各國遭侵略的深重災難。英國工業革命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經濟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英國成為歐洲和世界頭號強國,國際政治地位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到歐洲、北美等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幫助各地的新興資產階級打擊了封建勢力。

10. 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個階段

工業革命的浪潮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蒸汽為動力,首先發生在英國,波及的范圍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稱為「蒸汽時代」;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第二階段,電能開始普遍採用,稱為「電氣時代」,其重要成果由歐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
1. 工業革命浪潮創造了機械環的大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使人類極大地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2. 作為工業革命浪潮發源地的西歐,人口增長迅速,並且大量對外移民,改變了原來的人種分布格局。
3. 工廠化生產需要聚集大量勞動力,從而促進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城市不斷涌現。
4. 為適應城市生活的節奏,核心家庭成為城市的主要家庭模式。
5. 西歐資產階級得以最終戰勝封建階級,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制度。
6. 是發達國家大多數人口首先擺脫了貧窮。
7. 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
8. 導致了大眾文化的形成。
9. (局限性、消極因素)
10. 工業生產把工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
11.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的條件下,由於供需等矛盾而導致種種經濟危機現象的發生。
12. 掌握先進生產方式的西方工業國家為了開拓市場、獲取原料,壓迫和掠奪殖民地國家,並把人類拖進了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
13. 工業生產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造成資源枯竭,並嚴重破環了自然環境。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准備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3全景攝像內存卡在哪裡 瀏覽:180
汽車結構都有什麼 瀏覽:247
登封到崑山汽車要坐多久 瀏覽:797
奧迪q5前後輪胎胎壓怎麼調最好 瀏覽:931
無城工業區屬哪個社區 瀏覽:409
卡姆汽車膜怎麼樣 瀏覽:23
寶馬i3內飾是什麼材質 瀏覽:19
汽車加油口松動是什麼原因 瀏覽:860
一般工業廢水怎麼認定 瀏覽:997
汽車前輪共振是怎麼回事 瀏覽:362
佛山鴻運汽車站怎麼去 瀏覽:271
寶馬x6後排枕怎麼取下 瀏覽:856
寶馬駕駛門的童鎖在哪裡 瀏覽:98
工業門類不全是什麼意思 瀏覽:828
液氮如何在工業中實踐 瀏覽:184
北方賓士重卡10款前大燈多少錢 瀏覽:761
賓士e改什麼好 瀏覽:79
汽車輪胎缺氣如何補氣 瀏覽:698
工業鹽兌水多少度對皮膚有害 瀏覽:112
什麼是汽車快速補漆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