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掀起全國學習大慶和學習大寨是哪年
應該是1963年提出來的,應該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
Ⅱ 工業學大慶的歷史背景
中國石油資源較為豐富,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但舊中國在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下,石油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原油產量極低。1949年,全國原油產量僅12萬噸,總共只有8台淺井鑽機、40多名石油技術人員。外國石油公司壟斷了中國的石油市場。
1952年2月,毛澤東親自發布命令,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7師轉為石油工程第一師,支援石油工業建設。1953年,毛澤東對地質部長李四光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也把勘察石油資源、發展石油工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Ⅲ 大慶油田是誰發現的﹖
大慶油田,不是被某個人發現,而是1959年,被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盆地發現的,是多個專業,一支團隊、隊伍發現的。他們在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時值國慶10周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命名。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
他們通過多種手段、多種學科的互相協作配合、綜合分析、互相驗證,這項綜合成果在1961年完成,主要參加者有地質部的李四光、黃汲清,石油工業部的張文昭、楊繼良、鍾其權,中國科學院的張文佑等一批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
(3)工業學大慶運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大慶油田發現的重要性
1、大慶油田的開發,使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到1963年12月,周恩來終於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是l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綜合科研項目。
2、自1955年秋開始地質普查到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出油,僅用4年時間就發現了油田;然後又用一年零3個月時間探明了油田並初步算出了地質儲量,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勘探速度和效益居世界領先地位。
在勘探過程中,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主要有大地構造學、構造地質學、岩相古地理學、沉積岩石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石油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
通過這些應用地球學科的專題研究與綜合研究,查明了松遼盆地的構造輪廓、地質結構、油氣資源的大體分布,並從中找到了大慶油田。
3、這一巨大成果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布局,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隨著油田的開發,在地質理論上證明了陸相盆地也能找到大型油氣田,對我國東部地區石油勘探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1959年:大慶油田被發現人民網-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
Ⅳ 求詳細大慶史
1959年9月25日,新中國建國10周年大慶前不久,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遂以「大慶」命名油田。 從1960年起,經3年多努力,探明了大慶油田地質儲量並投入開發。 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庄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不僅粉碎了「中國貧油論」,展示了石油工業的廣闊前景,而且證明了我國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陸相沉積」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Ⅳ 2月5日的黨史記錄
1964年2月5日 「工業學大慶」運動
1964年2月5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傳達石油工業部〈關於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的通知》,指出大慶油田的經驗不僅在工業部門中適用,在其他部門也適用,或者可作參考。「工業學大慶」運動在全國展開。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黨組關於「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的建議,決定集中力量在大慶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自1960年5月開始,集中全國石油部門的人力、物力,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開發了大慶油田。到1963年,大慶油田的油產量達到600萬噸,國家投資已全部收回,還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資金,並鍛煉出一支有一定技術素養、有組織有紀律、能吃苦耐勞的石油工業隊伍,「鐵人」王進喜是這支隊伍的優秀代表。
1972年2月5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
隨後,國家計委進一步提出從國外進口43億美元成套工業設備和單機的引進方案,擴大了對外經濟交流,開始打破長期以來閉關鎖國的狀態。
1980年2月5日至12日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有關規定,通過了《關於縣級直接選舉工作問題的決定》。當年上半年,全國除北京外,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0個單位進行了縣級直接選舉試點。6月21日,《人民日報》報道,全國縣級選舉試點工作基本結束。當年下半年,各地普遍進行了縣級直接選舉。
Ⅵ 工業學大慶的綜合概況
「工業學大慶」是1964年黨中央對全國工業戰線提出的號召。號召當時的工人階級發揚「大慶精神」。
1963年底,經過三年多的奮戰,位於東北松遼盆地的大慶油田完成探明和建設,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吃苦耐勞,公而忘私。使大慶成為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得到全國工業交通戰線的崇敬和學習。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號召全國其他部門學習大慶油田的經驗。此後全國工業交通戰線興起了學習大慶經驗的運動,大慶也成了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64年2月13日,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的春節座談會上發出號召:「要鼓起勁來,所以,要學解放軍、學大慶。要學習解放軍、學習石油部大慶油田的經驗,學習城市、鄉村、工廠、學校、機關的好典型。」此後,「工業學大慶」的口號在全國傳播。
Ⅶ 1964年團或黨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重大的嗎?這十件件事差不多吧。
1「工業學大慶」運動開始
2「農業學大寨」運動開始
3毛主席語錄出版
4三線建設展開
5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出結果
6批判楊獻珍
7「文革小組」成立
8社教運動在農村進入緊張狀態
9原子彈試爆成功
10藍田猿人頭蓋骨被發現
希望你滿意\(^o^)/~
Ⅷ 工業學大慶的介紹
工業學大慶是1964年黨中央對全國工業戰線提出的號召。中央號召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主要是要求學習大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推動全國工礦企業和社會主義建設向前發展。號召當時的工人階級發揚「大慶精神」。
1963年底,經過三年多的奮戰,位於東北松遼盆地的大慶油田完成探明和建設,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吃苦耐勞,公而忘私。使大慶成為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得到全國工業交通戰線的崇敬和學習。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號召全國其他部門學習大慶油田的經驗。此後全國工業交通戰線興起了學習大慶經驗的運動,大慶也成了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64年2月13日,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的春節座談會上發出號召:「要鼓起勁來,所以,要學解放軍、學大慶。要學習解放軍、學習石油部大慶油田的經驗,學習城市、鄉村、工廠、學校、機關的好典型。」此後,「工業學大慶」的口號在全國傳播。
工業學大慶的歷史背景
中國石油資源較為豐富,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但舊中國在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下,石油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原油產量極低。1949年,全國原油產量僅12萬噸,總共只有8台淺井鑽機、40多名石油技術人員。外國石油公司壟斷了中國的石油市場。
1952年2月,毛主席親自發布命令,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7師轉為石油工程第一師,支援石油工業建設。1953年,毛主席對地質部長李四光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也把勘察石油資源、發展石油工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Ⅸ 什麼是「學大慶,學大寨」
工業學大慶
1963年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我國石油戰線的工人階級通過自身的努力,開發了大慶油田,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而且還培養、鍛煉出一支有一定技術素質、有組織紀律、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石油工業隊伍,涌現出了象「鐵人」王進喜這樣的先進典型。石油部從9個方面總結了大慶石油會戰的經驗。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號召全國其他部門學習大慶油田的經驗。此後全國工業交通戰線興起了學習大慶經驗的運動,大慶也成了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工業學大慶」的口號從此在全國傳播.
「農業學大寨」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原本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合作化後,社員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他們的先進事跡。並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後,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成為我國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一直流傳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極「左」思潮利用過。
Ⅹ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大寨是哪個地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地處太行山麓。1964年的一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使大寨成為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樣板被中國政府向全中國農村推廣,從而也讓大寨在中國乃至世界聞名十幾年。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後,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敢於戰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拓展資料:
農業學大寨是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展的一場運動,依據的是毛澤東於1963年發布的一項指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農業學大寨」學出「紅旗渠」,大寨一度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標。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原本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農業合作化後,社員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他們的先進事跡。並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後,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成為中國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一直流傳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極「左」思潮利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