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工業革命,有什麼作用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1]),或者稱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起因
工業革命約於1750年展開。工業革命的展開有多種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結束就是一個明顯的工業革命導火線。隨著封建制度於18世紀初在西方消失,貴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例如貿易的專利)也隨之消失。這些改變推動了自由貿易,使工商業的發展更為蓬勃。在這種改變下,舊有的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貿易發展的需要,所以人們便致力改進生產模式以增加產量,因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另外,人口增加亦是導致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18世紀,歐洲人口不斷增加,以致勞動力充足有助工商業的發展;再加上人們的需求亦日漸增加,家庭式工業已再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人們便致力改良生產技術以提高產量,從而導致工業革命的展開。
此外,世界貿易的發展亦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從15世紀發現新航路起[2],許多歐洲國家在亞、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紀,這些殖民地不僅為它們提供原料和出口市場,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因世界貿易所引致的龐大需求,人們便開始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來提高產量,從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還有,資金的積聚及新機器的發明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18世紀時,歐洲本土的貿易發展蓬勃,使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他們便致力投資開設工廠、購置原料和發明新機器。加上隨著各類型機器的發明及應用,舊有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工序逐漸被由蒸汽推動的機器取代。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結合以上的種種原因,就成就了工業革命的展開。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㈡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㈢ 工業革命是什麼
一、工業革命含義: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場手工業,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生產領域中、社會領域中都引起根本性變化。
二、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1、前提
1688年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2、條件
①勞動力——圈地運動為其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 。
②資本——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等活動,積累大量資本
③技術——手工工場日益興旺,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④市場——「日不落」殖民帝國的建立,海外貿易市場擴大(直接和必要條件)
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開始——標志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問世
2、工業革命進入新階段(工業革命的關鍵)——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1)動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推動機器的普及和發展。
(2)交通運輸的發展:美國人富爾頓——汽船;英國人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
1840年前後,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
4、工業革命的拓展
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等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
㈣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4次工業革命分別指的是
1、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
2、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3、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4)歷史工業革命是什麼擴展閱讀:
科技進步和新技術的出現帶來的變化毫無疑問將影響整個世界。雖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間目睹中部歐洲這幾十年的變遷,但中部非洲的學生們卻不能在他們的國家裡看到同樣的轉變,或許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這代人看不到。
就像盡管19世紀就發明了電,但這個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們還沒有用上電;大規模電腦化已經推進了半個世紀,但絕大多數人類依然無法享受它帶來的福利;1879年英國的紐卡斯爾就點亮了世界第一盞街燈,而飽受內戰摧殘的索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科技進步也是一樣,盡管其帶來的改變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快。
㈤ 歷史上有幾次工業革命
歷史上有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如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5)歷史工業革命是什麼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㈥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相關信息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㈦ 什麼叫工業革命
如果是作業,那麼請用教科書上寫的標准答案
如果是單純的想知道答案,我提供一個與教科書不同的答案
----------------------------
工業革命的本質是「物流」,火車與鐵路。
在火車與鐵路出現以前,人類社會的大宗貿易需要依靠水運。陸地商隊,無論是運載能力還是貿易頻率,都是極差的。
因此,陸地城市,不敢將城市經濟寄託於貿易,必須要使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保證糧食、衣服、柴火、工具等各種生活物資可以自己生產。
同時,因為原材料運不進來,產品運不出去,提高效率也沒有意義,所以社會生產長期處於小作坊手工生產的低效模式。
物流運轉能力的缺乏,也使得分布於全國各地,但每一地的需求量都不大的貿易,缺乏足夠的利潤,被商人們直接放棄。這使得整個社會產品單一,不夠豐富,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人們也會主動抑制這些需求,從而讓社會的商貿程度更低。
而隨著火車與鐵路的出現,如同人的血管一般遍布全國各地,這極大的刺激了陸地貿易,隨著運載力的提高,無論是原料輸入,還是產品輸出都變得極為方便。人們有提高生產效率的迫切願望,這使得「機械化生產」取代「手工業作坊」成為大勢所趨。
同時,頻率高、運載量大的新「物流」模式,也使得專門的「農業城市」「礦產原料城市」「製造業城市」「交易中轉站城市」等,根據地理位置特點,優化配置的「專業型城市」成為了可能,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依靠「鐵路與火車」構建的貿易網路,聯通所有城市,互通有無,使得貿易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空前強大,這也極大的提高了商人們的地位。而商人們地位的提高,促使商人們想要更多的「話語權」,而這也將必然導致社會的沖突與變革。
㈧ 工業革命的含義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