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工業以什麼為主
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
『貳』 歐洲被稱為「工業之都"的是
歐洲被稱為「工業之都"的是德國的慕尼黑。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是生物工程學、軟體及服務業的中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慕尼黑位於北緯48°08' ,東經 11°35' ,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自由州的上巴伐利亞高平原,距離阿爾卑斯山北麓約45公里,海拔高度約為520米 。
地形地貌
慕尼黑所處的地域屬於阿爾卑斯山冰川前緣地。該市位於一片沙質高地上,這片高地的北部為一片非常肥沃的燧石區域,已經不受阿爾卑斯褶皺運動的影響;而在其南部地區,覆蓋著冰磧丘陵。位於兩個地帶之間的慕尼黑附近,則是冰河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積帶。在沉積物變薄的地方,地下水就滲入沙礫層表面並注滿這一地區,導致在在慕尼黑北部形成沼澤。
『叄』 德國工業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2008年GDP是38180億美元,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中國,且與英法的差距很大。德國作為西方七大工業國成員,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起著重要作用。2007年德國貿易出口突破9000億歐元大關,貿易盈餘達1988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L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肆』 德國在世界上被稱為什麼國家
發達國家,德國有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德國首都和德國最大城市,是德國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國最大經濟中心,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富城市和德國最有錢城市。
『伍』 關於德國工業
德國艦船工業發展:兩德國統一至今
2005-04-28 01:08:08 冀忠仁
德國統一後,德國造船工業除了繼續受到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困擾和來自遠東等造船國的強烈競爭外,原東德造船工業的調整和私有化也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使命任務
在蘇聯解體以前,德國乃至整個北約組織的假想敵人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隨著蘇聯的解體和華約組織的解散,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作戰使命自然也作了新的相應變化。
1992年11月26日,聯邦國防部長批准了《國防政策方針》,把海軍在和平、危機和沖突時期的作戰方針和作戰使命歸納為"捍衛、支援和顯威"三句話。
1.捍衛
所謂捍衛是指為了本國和盟國的利益,在主要海域經常部署一定的海上兵力,必要時遵照北約組織統一部署的作戰方案,參加對敵的海上作戰行動,其重點是保衛沿海和前沿海域,並確保海上交通線的暢通。
此外,德海軍還應參與對付盟國范圍內,尤其是北約集團乃至國際安全體系內出現的危機軍事行動。為此,遵照北約的統一部署,德國須將其海軍兵力的40%用於參與「危機反應兵力」,這支兵力須擁有護衛艦及艦載直升機、潛艇、快艇、水雷戰艦艇、支援艦船、遠程偵察機/反潛機和海軍殲擊轟炸機。
2.支援
在支援方面,德海軍應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而提供技術和後勤方面的援助;為聯合國和其它組織提供人道主義的支援;為維護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監督,並對由於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惡果進行搶救。此外,德海軍還須對海上搜索和救援提供經常性的空中支援等。
3.顯威
在顯威方面,德海軍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派遣艦艇出國訪問,與友邦海軍交換士兵以加強平時的訓練及其它方式的合作。德海軍艦隊還參加北約組織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經常舉行的作戰編隊演習,以顯示盟國的實力和團結,同時也是顯示德國海軍參與國際危機控制能力和戰備實力。
在新的形勢下,為適應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使命任務,德國艦船行業發展所採取的方針政策大致有以下幾點:
立足本國現實,大力發展中小型艦艇
由於歷史、地理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原因,德國主要建造中小型艦艇,如護衛艦、快艇、潛艇和水雷戰艦艇。它不追求艦艇噸位,而是著眼於性能的改進和裝備的現代化上。它建造的中小型艦艇具有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的特點。眾所周知,德國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國家,這也為本國的艦艇和艦用設備的研製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某些領域已居世界領先的地位,例如,AIP動力系統,不久將裝備新研製的212級新型潛艇。
根據海軍使命,均衡發展艦艇
根據本國海軍的作戰任務以及北約的統一部署,德國須將40%的海軍兵力投入到"危機反應兵力"中去。因此,為完成上述作戰使命,德海軍必須擁有攜帶直升機的護衛艦、潛艇、快艇、水雷戰艦艇、支援艦船以及海軍航空兵。近些年來,德海軍正是遵循這一思想規劃和發展海軍裝備的。
配套齊全,軍民結合
德國在發展艦船工業時,重視發展有關的艦船配套工業,以形成獨立完整的艦船工業體系。在艦艇及其裝備的研製方面,採取軍民結合的辦法,軍內不設專門的造艦廠設計部門,充分利用地方上的技術力量和造艦能力,艦艇的設計與建造任務全部委託給民間造船廠承擔。各造船廠做到軍民品兼顧,開展多種經營。
研製本國裝備,同時兼顧出口
為維護和發展國內艦船工業,德國艦船工業除了為本國海軍服務外,在軍品出口控制較為嚴格的情況下,還大力發展出口型艦艇,以保持造艦能力,降低研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眾所周知,209型潛艇和MEKO型護衛艦,在國際艦艇市場上極為暢銷,深受引進國的歡迎。
加強國際合作,共享技術成果、降低研製費用
在艦艇研製過程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以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取長補短,既縮短研製周期、降低研製成本,又提高研製水平和裝備水平。例如,與荷蘭、西班牙制定了「三邊護衛艦合作計劃」;與義大利、荷蘭共同研製NH90直升機;以及與美國、挪威合作研製反潛魚雷等。
規模布局:
1. 行業規模及企業分布
東西德統一後,經過近十年的調整和改組,德國目前船廠的數目在100家以內,且大都分布在德國北部沿海地區。其中主要艦艇建造廠僅有少數幾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不來梅·富坎造船廠、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廠、呂爾森船廠、阿伯金·拉斯姆森公司、克律格造船廠等。
2. 從業人員數量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德國造船工業伴隨著企業的重組對造船工業的職工隊伍規模進行了大規模的削減。據德國造船協會報道,1997年德國造船工業的年平均職工人數由1996年的31,868人減少到26,000人,下降了18.4%。另據德國金屬製造業工會的一項調查研究,1998年德國造船工業的職工人數將進一步減少。
3. 艦船生產規模
德國每年造艦工時約占整個造船工業建造工時的1/10。兩德統一前,西德造船工業總營業額中有15%來自海軍訂貨,統一後基本維持原來水平。
德國造船業在1997年基本保持了良好態勢。盡管1996年不來梅·富坎造船集團破產,1997年德國幾家船廠又進行了調整,但據德國造船界公布的統計數字,1997年全德造船產量81艘、122.2萬載重噸、109.5總噸,產值約50億德國馬克,與1996年處於同一水平。同期承接新船較1996年明顯回升,全年承接新船總值約46億馬克,年底時累計手持訂單約170億馬克。德國造船業重心東移的局面在1997年中又有進一步發展。
在德國的主要造船企業中,1997年造船產量居於德首位的是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HDW),交船5艘,計21萬總噸(23萬載重噸),排名第二的是克瓦爾納·瓦爾諾夫造船廠,交船4艘,計11.4萬總噸(14.5萬載重噸),第3位是海洋技術造船廠(MTW,原東德瑪梯阿斯-台資恩造船廠),交船8艘,計11萬總噸(13.3萬載重噸)。
不知道這個能行嗎???是否是你想要的...?
希望採納
『陸』 根據圖表資料,完成試題.材料一:魯爾區形成於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位於德國西部、萊
(1)從圖表中可知歐洲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大洲,到挪威可以觀賞幽深的峽灣;歐洲西部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是旅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利於運送遊客、服務設施先進齊全服務質量好、經濟發達、人口多.
(2)從圖中可知德國位於北溫帶,德國魯爾區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煤炭資源豐富、水路交通便利、技術先進;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應植樹造林做好綠化,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等改善環境.
故答案為:
(1)歐洲;B;旅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利於運送遊客、服務設施先進齊全服務質量好、經濟發達、人口多;(2)北溫帶;煤炭資源豐富;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運發達);市場廣闊;發展歷史早;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植樹造林做好綠化;制定法律,加強管理,防治(氣、水)污染;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旅遊業等第三產業.
『柒』 為什麼德國是世界上的工業大國之一
因為德國是世界上最早一個普及教育的國家.外交奇才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上任後,採取鐵血政策,將德國經濟軍事化,並通過一系列外交手段和戰爭統一德國.
對於人的著重培養,以及狂熱的尚武思想,使得德國的重工業在德國統一後迅速發展,最終超過英國,成為歐洲工業第一大國.
一戰戰敗後,雖然要割讓大塊土地,賠大量戰爭賠款,但是德國的工業實際上並未受損,這也是二戰前德國重新崛起的原因.
二戰前,希特勒實施了四年計劃,全德國的人民,為國家工作12個小時甚至更多,並且只需要國家管飯,而不拿國家一分錢的工資,就這樣瘋狂的發展,讓德國重新成為了歐洲強國.最終發動了二戰.
二戰後,德國雖然到處是廢墟,工業被盟軍炸得支離破碎.但是由於戰後的冷戰,德國充當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間勾心鬥角的前線,德國實際上得到了英美蘇等國大量的援助,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早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並且遠遠超越,再次趕超英國.
以上就是德國的崛起之源,歸根結底,是對於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的無私奉獻.
『捌』 為什麼1923-1929被稱作德國汽車工業的黃金般的20年代
因為盡管一戰給德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但戰爭結束以後,德國人僅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大大超過了戰前的繁榮。其中1923年到1929年這7年時間,被稱為是德國汽車工業「黃金般的二十年代」。這一時期,汽車工業發展迅速,現代汽車技術不斷得到完善。
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經歷了「發明實驗」、「不斷完善」、「迅速發展」和「高科技廣泛應用」這樣四個階段。而且每一個階段的發展,一直都與德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重大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
(8)德國工業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作為現代汽車的發祥地,德國是生產汽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早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Carl Benz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內燃發動機,然後又在1987年給它安了個車身,世界第一台汽車就這樣誕生了。目前,德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了120多年的發展歷程。
由於的受普魯士文化影響很大,德國上下形成了理性、服從的民族文化特點。由於汽車是一密集型製造業,創造性思維固然重要,但嚴謹、服從這些特質卻必不可少,或者說是左右車企存亡的特質也不為過。
『玖』 第十次全體會議德國的經濟秩序被稱為什麼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黑(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斯圖加特(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強大的製造業集群。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一帶。
德國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而德國也是西歐最大汽車生產國。
經合組織認為,德國的失業率會進一步下降,2015年將降至5.2%,這一數字在2011年尚且維持在6%左右。「失業率的降低和專業人才的供不應求會進一步促進收入的增加,德國民眾可支配收入將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增加3.1%和3.5%」。
德國數據顯示,德國8月IFO商業景氣指數為106.3,預期值為107.0,前值為108.0,創2013年7月以來最低。分項數據來看,德國8月IFO商業現況指數為111.1,預期值為112.0,前值為112.9;德國8月IFO商業預期指數為101.7,預期為102.0,前值為103.4.IFO表示,德國出口領域的推動性往往遜於預期,暗示德國經濟正持續丟失動力,另外德國第三季度GDP增速恐怕會接近零,將德國2014年GDP增速預期下調0.5個百分點至增長1.5%。整體上看歐洲的經濟數據並不是非常正面。
預測
編輯
2019年10月2日,預測2019年德國經濟將增長0.5%,低於春季預測的0.8%;2020年德國經濟將增長1.1%,明顯低於上次預測的1.8%。造成經濟疲軟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下降、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和德國汽車行業發生結構性變化。此外,英國一旦無協議「脫歐」,將導致德國經濟2020年增長率下降0.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