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富聯為什麼發行價和現股價一致,現市值是發行市值的十多倍,沒有增發等
不會吧,是不是你看把流通市值看成總市值了
⑵ 工業富聯股票為什麼不漲
原因大概有幾點,一是有大量的待解禁股份,佔比太大,二是散戶太多看好工業富聯,長期看好並屢戰屢敗的執著持有並不斷高拋低吸操作,天天都是,或不斷補倉攤低成本。三是滬指重要的指標股,盤子大權重高,被主力機構作為控盤標的,最近是作為砸指數工具,主力機構做空做多都能賺錢,影響股指期貨指數。
拓展資料:
一、股票(stock)是一種有價證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份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二、股票具有如下四條性質:第一,股票是有價證券,反映著股票的持有人對公司的權利;第二,股票是證權證券。股票表現的是股東的權利,公司股票發生轉移時,公司股東的權益也即隨之轉移;第三,股票是要式證券,記載的內容和事項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第四,股票是流通證券。股票可以在證券交易市場依法進行交易。
三、交易時間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 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四、交易費用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
⑶ 工業富聯大跌對哪些股市有什麼影響
現在到12月都會一路下跌,目前最後一跌建議散戶離場,12月入場,2020年大盤上3萬點。
⑷ 為什麼工業富聯股價這么低
富士康自上市以來,復權股價從最高的25.78元,跌至現在的11.78元,市值腰斬。
下跌的原因有很多,諸如,成長性差、沒技術含量、代工沒議價權、偽科技公司等,反正就是不被資金認可。
事實上,富士康目前是科技公司里估值最低的,同樣是代工廠的立訊和歌爾估值都在30倍以上。
公司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同比增長10.97%;凈利潤67.27億元,同比增長33.44%,扣非後凈利潤增長8.63%。
1.代工行業的問題
富士康旗下最大的3C客戶是蘋果,下游雲計算客戶包括了:華為、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全球其他知名客戶還包括:戴爾、英偉達騰訊、聯想、諾基亞等。
2020年營收4317.86億元,歸母凈利潤174.31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歸母凈利潤67.27億元。
營收很高,就是毛利率太低。
2研發投入不高
根據IFind統計,2017年至今,富士康研發費用從79億元增長至2020年100.38億元,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52.33億元。
研發金額的確不低,這樣的研發金額在全A股的科技公司中可以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美的集團。
但一看佔比的話,4317億元的營收,研發投入100億元,營收佔比也就2.32%。
華為每年的研發佔比在10%以上,台積電也超過了8%,總體來說工業富聯在科技公司里研發投入算低的。
富士康2萬名研發人員,人均工資40多萬,在科技大廠里這樣的研發工資也不算太高。
所以說是偽科技,真沒法反駁。
3未來增量空間
2020年全球雲基礎服務市場達到1290億美元,亞馬遜市佔率32%、微軟市佔20%、谷歌市佔9%、阿里市佔6%、IBM市佔6%。
富士康的業務主要是為雲服務商代工組裝相關設備,所以富士康的毛利率只有4.63%。
進入數字化時代,雲服務一定是未來最確定的行業,頭部的微軟、華為、阿里業績都在放量。
萬億級別的大藍海,富士康就只幹了個毛利率不到5%的環節,確實可惜了。
然後是工業互聯網,簡單的說工業互聯網就是將智能製造數字化數據化,讓機器變的更聰明。
這是富士康毛利率最高的一塊業務,毛利率高達41.67%,2020年該項業務營收14.41億元,未來增長空間較大。
⑸ 工業富聯為啥漲不起來
一是有大量的待解禁股份,佔比太大,二是散戶大多看好工業富聯,長期看好並屢戰屢敗的執著持有並不斷高拋低吸操作,或不斷補倉攤低成本。三是滬指重要的指標股盤子大權重高,被主力機構作為控盤標,最近作為砸指數工具,主力機構做空做多都能賺錢,影響股指期貨指數。
拓展資料:
1、工業富聯(杭州)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通信網路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為客戶提供以工業互聯網平台為核心的新形態電子設備產品智能製造服務。公司致力於為企業提供以自動化、網路化、平台化、大數據為基礎的科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引領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並以此為基礎構建雲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高速網路和機器人為技術平台的「先進製造+工業互聯網」新生態。
2、工業富聯(杭州)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於2019年12月12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劉宗長,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工業互聯網技術、信息傳輸及數據處理技術、計算機軟硬體、健康技術、生物技術、醫葯技術、醫療器械技術的技術研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讓;物聯網智能終端設備、工業自動控制電子設備、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計算機軟硬體、儀器儀表的銷售;電子與智能化工程施工,企業管理咨詢,成年人非證書勞動職業技能培訓,信息系統集成,網路工程設計、施工,商務信息咨詢(除證券、期貨);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廣告;安防產品及其零配件、伺服器、存儲器、視頻設備、數據終端設備、數據機、無線及有線終端設備、通訊網路設備、微型計算器、數據線、電子產品以及零配件、計算器介面設備、音箱及其零配件的研發、銷售;互聯網信息服務;貨物及技術進出口(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項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規限制的項目在取得許可後方可經營)等。
⑹ 工業富聯現在幾個漲停板
應該是七個吧
⑺ 工業富聯能漲幾個漲停
工業富聯所屬行業市盈率為40.77倍,對應股價為32.85元/股。而該股當前發行市盈率為39.92倍,發行股價僅13.77元/股,距目標價約有1倍多的漲幅,對應有7個漲停板。若如此,投資者每中簽一股可賺取1.89萬元收益。從以上來看,工業富聯上市後有3-7個漲停板是比較合理的。
當然,這只是估測,市場在某個階段並非完全理性的,兼具多重概念於一身的工業富聯,到底會有幾個板,我們拭目以待。
⑻ 工業富聯群上市首日漲幅
工業互聯是富士康這個獨角獸,中新股的人還是蠻多的,一般新股上市就百分之40多,不過和後期漲幅和葯明康德有得一比。你中了的話,好好拿著吃票子吧。
⑼ 工業富聯為什麼上漲不起來
1.做不了品牌(因為轉型太難 客戶也不可能讓你轉型 你如果自己做品牌 客戶就是你的競爭對手 誰還給你單子 讓你跟他們競爭。 還有都知道一流企業做標准 二流企業做品牌 三流企業做產品 就是個做產品的 市值這么高)
2.沒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就是你能做別人做不了的東西 客戶離開你不行)
3.盤子太大(盤子越大越不能轉型 因為你承擔不了轉型的風險 這一年的代工費營收這么多 都變成產品的話 至少得幾十倍的營收吧 可能變成營收幾十倍的品牌嗎)
4.競爭激烈(做代工的太多了 尤其是這種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代工 不用說你便宜 錢能解決的事都不是事)
5.受經濟影響太大(再來一次經濟危機 最危險的就是這些代工廠 品牌商都不好過 你們能好過 越經濟危機競爭越大 互相搶單)
6.成本是越來越高(中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 客戶都向東南亞轉移 要不你也都轉過去吧 都再說機器人代替 有什麼用 你能代替 別人也能 )
7.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越智能固定成本投資越大 利潤越低)
拓展資料:
代工行業的問題
富士康旗下最大的3C客戶是蘋果,下游雲計算客戶包括了:華為、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全球其他知名客戶還包括:戴爾、英偉達騰訊、聯想、諾基亞等。 2020年營收4317.86億元,歸母凈利潤174.31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歸母凈利潤67.27億元。 營收很高,就是毛利率太低。
所有代工廠家(台積電除外)幾乎都面臨這樣幾個問題:毛利率低、要壓貨款、隨時面臨丟單風險。 1)毛利率低 富士康的營收結構分三部分:通信及移動網路設備、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毛利率分別為10.63%、4.63%、41.67%。 公司業務佔比最高的是通信移動設備代工,也就是蘋果手機、戴爾電腦這些。雲計算業務主要客戶是阿里和華為的相關產品代工。
代工行業為什麼毛利率這么低?
因為代工拼的是人工成本,技術門檻本身不高,行業競爭對手太多。 就拿蘋果產品代工里利潤最高的耳機來說,這款耳機完全可以在富士康代工,但是卻被拿到了立訊代工。 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蘋果想要扶持起更多的供應商,畢竟訂單過於集中,還是有風險的。 因此,對於下游的廠家來說,主觀意識上是希望代工廠家之間能有競爭,這樣更有利於掌控供應鏈渠道。 2)要壓貨款 2021年中報,公司賬上應收賬款為709.34億元。近五個季度分別為661.28億元、868.27億、764.52億、706.87億、655.88億元。
⑽ 2022年工工業富聯股票還會漲嗎
會。
2022年3月22日晚,公司發布2021年報,全年實現營收4395.57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歸母凈利潤200.1億元,同比增長14.8%。扣非歸母凈利潤185.81億元,同比增長13.39%,盈利略超預期。
結合公司最新業績,我們調整公司22至23年盈利預測為225.42億元(加7%)/246.87億元(加9.2%),預測24年營收為5926.84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75.62億元,對應PE為9/8/7倍,維持「買入」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