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最高水準嗎
是的。
航空工業是材料、技術和工藝集成度最高,要求也最高的工業項目,航空發動機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
自上世紀初美國的萊特兄弟實現人類第一次動力飛行以來,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世界大國地位的標志逐漸從制海權躍升為制空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飛行器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飛行器幾乎成了所有戰爭武器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力量。「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2000多年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孫子的一句名言成了描述20世紀現代戰爭特點的准確預言。
二戰之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航空工業成為任何一個希冀在國際舞台上有所作為的國家在打造自己綜合國力時不得不進行角逐的制高點。而在這場角逐中,以前蘇聯為代表的一方和以美國為代表的一方各自走出了一條大相徑庭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反思。前蘇聯走的是一條相對封閉的單純軍事工業的道路,從而走向衰落;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絲毫不放鬆對航空軍事武器研發的同時,積極地讓航空飛行器大規模進入民用市場,並與整個經濟體系相輔相成,從而構建起一個軍民結合、良性互動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在市場運作中日趨成熟,甚至一度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個越做越強,一個越做越弱。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啟示。☆
一、注重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
理論上講,發展軍用航空武器應該以打得贏作為壓倒一切的硬道理,為了贏得戰爭,可以不惜血本。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戰爭勝負的條件卻越來越復雜,能否打得贏,首先取決於能否打得起。美國所創造的模式詮釋了這樣一種規則:民用航空發展中遵循技術領先的原則與兼顧經濟適用性原則不可或缺。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航空領域一枝獨秀的是「高低搭配」模式,美國再次率先推出新一代(第四代)戰斗機F-22,並且已開始小批裝備部隊。與此同時,與F-22相搭配的多用途四代戰機F-35也進入研發的攻關階段。先發展一種技術領先、性能全面、成本較高的主戰飛機(F-22造價約每架2億美元)後,再選擇其中經濟性好的通用技術發展一型低成本主戰飛機。兩型飛機搭配裝備部隊使用,這是美國人從第三代戰機開始創新的一種模式,實現了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保證了美國在未來戰爭中既能打得起,又能打得贏。這就是著名的「高低搭配」發展模式。
美國在這個模式的運用上,可謂屢試不爽。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世界戰機發展歷史。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問世以來,戰機已發展了四代。第一代以前蘇聯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為代表。這兩種戰機在朝鮮戰場上過了招,結果是米格-15明顯占上風。而且從兩種飛機推出的時間來看,前蘇聯也略為領先於美國。第一代噴氣戰斗機的競爭讓當時的美國感到巨大壓力,因此奮起直追,很快推出了F-105「雷公」、F-4「鬼怪」式等著名二代戰機。與此同時,歐洲還推出了「幻影」、「超軍旗」等具有代表性的二代戰機。但是在第二代戰機的競爭中,前蘇聯也未示弱,推出了由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蘇-19、蘇-25等組成的第二代戰機大家族。按照不同作戰用途來看,蘇制二代戰機品種齊全,蔚為壯觀。而美國在主戰飛機方面則顯得花色品種較為單一。但是美國不甘示弱,率先讓戰斗機配備空空導彈,扳回一局。盡管F-4在越戰中吃過不帶航炮的虧,但空空導彈的應用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導致前蘇聯也不得不急起直追。可以這樣說,二代戰機的角逐中,美蘇打了個平手。但是,美國在轟炸機(比如B-52)、偵察機(U-2)、運輸機(C-130)、直升機等方面都明顯勝出前蘇聯,顯示出西方在發展航空武器方面已開始建立了系統的指導思想。就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是大大領先於前蘇聯的。
指導思想的領先,決定了美國終於在第三代戰機的角逐中與前蘇聯決出了高低。經過越戰的洗禮,美國在對戰爭的指導思想上開始出現了當代軍事變革的萌芽,認識到了只有打得起,才能打得贏,經濟適用性和技術先進性是同等重要的指標。因此,美國在設計理念、發展速度、技術水平、裝備模式上進行了系統的優化統籌,從而全面超越前蘇聯,占據了航空霸主的地位。美國第三代戰機的推出,同時也創新了主戰飛機發展的新觀念,開創了一個技術領先和經濟適用相統一的發展模式,即「高低搭配」發展模式。美國空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5,與低端的F-16搭配;在海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4,與低端的F-18相搭配。具體做法是先集中力量拿下體現當時最高技術水平的高端戰機,做到先聲奪人,佔領技術制高點。然後再根據未來戰爭的特點設計出一型經濟適用的低成本戰機。所謂低端,並不是技術水平低,而是針對於低成本的經濟性而言的,在設計上盡量減少了使用概率較低的功能設置,爭取最佳的使用費效比,突出其實用性。
海灣戰爭中,第三代戰機的這種搭配模式充分顯示出其優勢。空軍的F-15戰機和海軍的F-14戰機負責奪取制空權,剩下大打出手的事全部交給F-16和F-18戰機。實際上,F-15和F-14隻不過是一個顯示美國領先掌握現代航空工業制高點的標志而已。這兩型戰機從問世到現在,沒有參加過一次真正意義的空戰。美國維系這種象徵是煞費苦心的。美國在對外軍援中,F-16戰機可以賣,但在四代機問世之前,F-15戰機則輕易不賣。到了今天,海軍主戰飛機中,F-14戰機已全部退出現役,留下來的是經過幾輪改型發展而成的F-18戰機。而F-18在技術水平上已比最早的F-14戰機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技術成熟,成本已大大降低,經濟性非常好。可見「高低搭配」的發展策略中,高端戰機一方面僅僅是象徵而已,另一方面也為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推廣應用做了很好的鋪墊!
這樣一種模式也為後來緊趕慢趕追上來的前蘇聯第三代戰斗機所仿效。前蘇聯推出的蘇-27戰機(高)和米格-29戰機(低)搭配,但由於與美國理念上的差距,效果遠沒有美國的好。以至後來這兩種飛機在發展中主次不分,反而是蘇-27戰機衍生發展走到米格-29前面,形成一個大系列,而且還大量外售、到處賣。在第三代戰機發展中,前蘇聯失手的不僅在主戰飛機,在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空中預警等特種飛機的發展上都處於下風。前蘇聯解體後,這種情況雪上加霜,終於使今天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較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是一落千丈,敗局難以挽回。
第四代戰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空技術發展先進水平的標志,具有短距(垂直)起落、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智能化航電系統等優化特徵。第三代戰機在飛行表演中,沿與飛行方向平行的軸線側滾的高難度動作已經令人大開眼界。而新的四代戰機,則還可以沿著與飛行方向垂直軸線作類似於體操表演中360度前空翻的空中動作,甚至可以瞬時做到尾朝前頭朝後的飛行,技術水平之先進是過去人們難以想像的。美國在發展第四代戰機中,繼續沿用「高低搭配」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並在技術集成性、通用性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使空、海軍可以共用一個飛機平台來發展,從而使經濟性更加突出。
從以上四代主戰飛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即便是發展國防科技工業,西方國家也始終貫徹以市場意識和經濟性作為指導思想不動搖。實際上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現代意識。而在這方面,前蘇聯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思路上的差距,決定了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然處於落後局面。而今天,對於整個體制機制都脫胎於前蘇聯模式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這種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要趕上和超越西方發達國家航空工業的水平,首先必須有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超越。☆
二、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統一
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相結合,實現軍民良性互動,是促進現代世界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西方發達國家的航空企業極少有隻生產軍品的純粹軍工企業,所以他們的寓軍於民,通常是在生產民用航空產品基礎上生產軍用航空產品。而像生產發動機、航電等重要航空元器件或系統的重要企業,其寓軍於民的含義就更是廣義的,不但生產同類民用航空產品,而且這些企業往往是產融結合、多元化發展的大企業集團。比如生產F-15、F-16戰機的發動機(F110)和F-14、F-18的發動機(F404)的美國GE公司,不但生產了波音、空客系列民機用的發動機,而且從電燈泡、火車頭、醫療CT到塑料、金融、租賃、保險、房地產,甚至NBC廣播電視等行業都涉足,是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企業。而生產F-22戰機發動機(F119)的聯合技術公司,同時也是生產著名的開利空調、奧悌斯電梯的生產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讓重要的軍工企業都寓軍以民,甚至實行多元化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實現以軍轉民的戰略。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以軍轉民戰略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軍轉民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我國軍轉民是純粹的軍工企業全面轉向民用產品生產或部分轉向民用產品生產,實現軍民結合,因此我們軍轉民僅僅是在生產能力上的調整,甚至針對當時軍工生產能力剩餘,提出了「大轉、快轉、全面轉」的口號,要求一部分企業徹底實行從軍工轉向民用。而西方的軍轉民則是利用政府軍備采購方面的公共投入,發展軍民兩用的領先技術,首先在軍用航空器上使用,成熟後立即轉向民用領域,從而大大降低了民用航空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風險,實際形成了政府對航空科技工業的保護,大大提高了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政府直接對競爭性行業進行補貼和保護是不合理的。尤其在WTO的制度框架下更是不允許的。然而軍用產品則是一個特別的例外,「軍工」成了有條件的國家用於保護本國高技術行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籬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政府通過大量的航空軍用產品開發投入和軍需采購的轉移支付,實現了政府對本國航空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和保護。表面上資金投入在軍事產品上,這樣政府的行為不受WTO規則的限制,然而所形成的技術卻可以順其自然地轉向民用產品領域,從而提升了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的競爭力,使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的競爭中得到好處,佔了便宜。
這樣的範例在西方航空科技工業發展過程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過於民用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上個世紀中葉,噴氣式飛機問世後首先是應用於軍事領域。而當時的民用飛機都還是速度緩慢的螺旋槳飛機。後來西方英、美等國率先把噴氣技術用於民用航空領域。特別是美國波音公司把軍用噴氣技術應用於民用航空領域,開發出民用噴氣式客機,從而一舉奠定了此後超越原來在民用飛機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麥道公司的基礎,直至上個世紀末乾脆把麥道兼並。二戰期間,波音公司生產了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投下原子彈的B-29大型轟炸機。二戰之後,波音、羅克韋爾國際和羅斯羅普公司生產了美國戰略轟炸機三傑——B-52、B-1和B-2。美國波音公司藉助政府對軍品投入的支持,在以軍轉民方面好戲連台,表現十分出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波音公司在競爭大型軍用運輸機時失利,敗給了洛克希德公司的C-5A「銀河」之後,直接把投標方案改成後來馳名於世的大型洲際客機波音747,使波音公司獲利巨大,並且以此奠定了自己在美國國內民機的霸主地位,並一度橫掃歐洲競爭對手。
以軍轉民的另一個生動例子是歐洲空客公司(Air Bus)的崛起。當美國民用航空工業大有獨佔全球市場之勢的時候,歐洲航空工業坐不住了,下決心聯合起來和美國抗衡。然而,要在競爭中戰勝已成氣候的美國民航工業並非易事,沒有技術上的明顯優勢是不可能的。歐洲空客起步時,舉步維艱。後來空客公司在開發A320型飛機時,大膽創新,選擇了一項在軍用飛機上已經使用過的電傳操控技術。實際上,這項技術是美國人率先使用在F-16戰機上獲得成功的。但在把這項技術及時轉到民用飛機的問題上,美國人打了個盹,讓歐洲空客公司佔了個先手。空客公司由於使用了新的電傳操控技術,設計出新的客機,大大地改善了飛機操縱控制性能,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機械操控的一些致命缺點。駕駛員駕駛傳統的機械液壓操控的飛機,每一型飛機必須做一次適航取證,而且各型飛機的訓練模擬器都是不同的,民航公司擁有幾型飛機就要有幾型訓練模擬器,使其運行成本居高不下。而採用新型的電傳操控技術的飛機,不管有多少型號,都可以共享一套訓練模擬器,而且駕駛員也無需進行復雜的重復取證。僅僅這一項技術就使空客飛機別開生面,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度過了艱難的時刻,從而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歐洲民機工業。競爭促進了發展,以後波音公司在所開發的型號中也不得不採用電傳操控技術,世界航空工業技術水平得以整體提高。
其實西方航空工業軍民良性互動,還體現在其產業整體發展上面。如前所述,當西方在第三代主戰飛機的新一輪競爭中使前蘇聯敗北之時,恰好也正是西方航空產業蓬勃發展之日。他們在民用航空產品中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又反過來支持這些軍工企業不斷對技術進行超前研究,而新技術的不斷啟動和突破,也使得政府支持這些企業的信心不斷提升,促使政府對航空工業作出更多的扶持。相比之下,當俄羅斯在第三代戰機勉強跟上美國時,民航飛機的發展勢頭則已是日薄西山。以致於今天,俄羅斯開始大量使用西方的民航飛機。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是由於與西方截然相反的發展思路決定的。西方的航空科技工業無論是提供軍品的企業自身,還是從事軍品采購、公共開支的政府和軍隊,都樹立了牢固的市場意識,把經濟性作為重要指標來考量和把握,並把航空科技工業深入到整個經濟體系(特別是金融體系)的每一根神經,從而走出了一條軍民技術互動、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
三、提升綜合國力和創造虛擬價值相統一
前蘇聯的解體,一代超級大國香消玉殞,後人對前蘇聯興衰成敗的緣由指點評論頗多,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但其中有一點是和航空工業發展有關的。
有不少觀點認為,前蘇聯窮兵黷武,花巨資發展軍事工業,結果犧牲了關系民生的民用工業發展,使前蘇聯經濟出現危機,認為這是導致前蘇聯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一種觀點,俄國人自己也是認同的,因此蘇聯解體後,他們又是賣航母,又是賣飛機,理由是他們沒有錢,養不起。可令人費解的是,同樣是窮兵黷武,美國怎麼就沒折騰垮台,而且越活越滋潤,這其中的奧秘在什麼地方呢?對於此,那些批評前蘇聯過度發展軍工的人們往往疏忽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前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前蘇聯只發展實體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立足於創造物質產品。而美國則不同,它成熟的市場體制,包括了一個世界上最為龐大和發達的證券市場,美國在不斷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還大力發展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不但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還創造大量的非物質財富,甚至把本國貨幣發展成世界硬通貨,以致於只要印出鈔票就意味著創造出財富。
幾乎所有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儲備美金。我們不禁要問,人們憑什麼對美國如此有信心?答案是:美國的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沒有人相信美國會垮台,沒有人懷疑美國的強大,所以盡可能放心地存儲美元作為硬通貨而高枕無憂。可見,美國不惜斥重金發展軍事科技工業,是有其經濟價值的,因為美國一直是把以軍事力量為重要基礎的綜合國力,轉化為以證券業等為代表的虛擬價值進行尋租獲利的,由它支撐著讓美國成為金元帝國,讓全世界都信任美元。
於是理所當然地,西方的航空工業企業幾乎都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由於軍工概念的特殊性,往往可以讓具有軍工概念的股盤居高不下,一旦發展的需要,就可以最低的成本籌融所需的資金。因此,美國表面上是投巨資發展航空工業用於軍事目的,但卻有另一個順手牽羊、以小博大的目的,即通過發展航空科技工業來增強綜合國力,從而作為「抵押」換取信心,在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市場上尋租獲利,獲得更大利益。可以這么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投資都沒白投,他們從虛擬經濟市場上換回來的價值遠超過他們的實際投入,所以美國始終也沒有前蘇聯在航空工業投入上那種捉襟見肘的尷尬。這個奧秘,到今天也不是世人都能看明白和理解的,但美國卻深諳此道。
難怪乎,美國和前蘇聯在發展新式航空武器時,在對外保密宣傳方面往往採用完全不同的態度和做法。前蘇聯號稱「鐵幕後面的國家」,對於所發展的航空武器產品往往是嚴格保密的。而美國恰恰相反,經常是一種新一代武器在預研和概念設計階段,就開始大肆炒作,甚至像炒作好萊塢大片一樣下功夫。原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用一隻眼睛盯著研究發展新一代航空武器時,同時就把另一隻眼睛盯著打造其股市上的虛擬價值。應該看到,這樣一種以綜合國力進行價值尋租獲利的運作,只存在於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前蘇聯所不具備的,所以前蘇聯窮兵黷武,越搞越窮,而美國同樣窮兵黷武,則越搞越富,形成巨大反差。
可以想像,美國投入資金不斷研發新型航空武器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打造綜合國力創造新概念的過程,新航空武器還沒有完成研製開發任務之前,所投入的資金也許早已從證券市場上撈回來了。所以,美國十二個航母戰斗群在世界各大洋耀武揚威地游弋時,全世界人民都透過證券市場為美國買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然而這一切,在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蘇聯則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前蘇聯並未敗在技術層面,而是在指導思想上首先敗北,正所謂思想有多遠,步子就能走多遠,兩個超級大國在航空工業上的競爭,最終表現在整個經濟運行體系、產業發展思路、運作模式、綜合國力的角逐上。☆
四、結束語
以上從世界現代航空工業發展中得到的三個啟示,恰恰是今天我國航空工業在發展進程中都沒有做到的。如果說,我們的航空技術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可以用算術級數來衡量,那麼,我們在運作管理方面和西方的差距恐怕就要用幾何級數來衡量了,甚至有些西方國家已經駕輕就熟的發展運作模式,我們想都沒想過,更不用說在實際發展中融入這些概念。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正視,並且應該下決心迎頭趕上。
在整個航空科技工業發展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國航空科技工業與現代社會廣義虛擬經濟體系的深刻關聯,始終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堅持經濟思維(即使發展國家采購、政府買單的航空武器產品也不能例外)。我們必須拓展兩個市場,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從過去航空工業只有軍品一個市場,轉變為軍民結合的完整市場,從而創造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良性互動的有利條件。
同時我們還須認識到,要達成此目的,如果僅僅停留在企業管理變革的層面上,中國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破繭而出,必須下大決心突破軍工過度神秘的慣性思維,敢於讓軍工企業真接上市,大踏步地走向資本市場,深化軍工企業體制機制改革,走產融結合的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趕上和超過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先進水平。
⑵ 航空發動機在工業界處於什麼水平如何獲取放飛證有多難
全國第70周年充滿令人興奮,讓世界再次感謝中國的強大,各種先進的武器已經結束,東風系列導彈任務交付,直接20運輸機英齊,15盞燈姿勢,殲20戰斗機世界是贊美,但我們應該在慶祝活動中平靜地考慮自己的劣勢項目,例如Diva。一個主題,我們自己的航空發動機太弱,雖然仍有一系列的「太界」「圖博」近年來,其綜合性能之間的差距,世界之間的差距不能說yu!
建設人才團隊,這個項目需要幾十年來生產項目,人員質量高於一般技術人員,這在國外沒有什麼?然而,如果在中國,渴望的心態會影響很多方面,也存在一些未知因素,這也被限制為產生耐受因子。此外,還有一個相對強大的材料技術,機械製造工藝等級,發動機設計技術等,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缺乏,特別是在技術中,如果你缺乏,你想彌補,你只能彌補追逐,根本沒有捷徑,但由於缺少一方面會導致整個發動機項目要蓋章,如果不能等待,那麼設計參數降低,那麼高級發動機就不會說話。
⑶ 軍事需求與航空工業是怎麼樣的
本世紀初,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前蘇聯、美國和日本等國是最早建立航空工業的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歐洲的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作戰飛機數量超過了2000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動用了大量轟炸機、偵察機、戰斗機、攻擊機和運輸機,並發揮了顯著作用。這推動了戰時各國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總共生產了各類飛機約20萬架,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約23萬多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開始出現了一批有較大規模的航空工業製造企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界航空工業又出現了空前的大發展,這是因為參戰飛機種類增多,性能提高,使空軍成為對戰爭全局有重要影響的軍種。1939年~1945年。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參戰國的飛機裝備數量逐年增多。這些參戰國的航空工業在戰時迅速膨脹,一些生產民用車輛、機械設備、儀器儀表的民用產品製造企業都加入了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行列,一些國家的航空工業在戰時成為國內的最大工業,如1944年,美國和英國分別有135萬人和182萬人從事航空工業生產,年產飛機達10萬架和2.6萬架,航空工業產值躍居兩國工業產值第一位。據統計,僅1941年~1944年間,美國軍用飛機總產量達29.61萬架,英國達10.26萬架,德國為10.4萬架,蘇聯為11.07萬架。各參戰國的飛機年產量在1944年約比戰爭初期的1939年提高了8~10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盡管軍事訂貨減少了,但由於冷戰開始,以美國、蘇聯為競爭對手展開了長達40年之久的全球性軍備競賽,使航空工業雖在產量上遠不及戰時,但在飛機質量上則不斷地提高,航空科學技術以高速度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噴氣推進技術,它帶來了航攣工業的新飛躍,以最能體現先進航空技術的綜合體——噴氣式飛機研製為主要內容的航空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展開了,由於飛機機體設計、噴氣推進技術、航空電子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高強度合金和復合材料技術等一系列技術上的突破,使得航空工業在高、精、尖發展方面邁開了大步。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航空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人員的比重明顯增大。同時,軍用飛機的種類不斷增多。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在朝鮮、中東地區、印度支那、南亞、馬爾維納斯群島、海灣地區先後發生了一些局部戰爭,這些局部戰爭進一步推進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等航空工業強國,通過這些局部戰爭試驗了各自的航空武器裝備,從而在新的起點上展開了技術上更高層次的競爭。現代局部戰爭的經驗表明,空中力量的強弱已成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人們記憶猶新的是,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調動4000架飛機,先是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36天的轟炸,出動飛機總數近10萬架次,使多國部隊完全控制了戰區的制空權。隨後,在近距支援飛機和武裝直升機的配合下,多國部隊的地面部隊僅用100小時就完全打垮了伊軍的地面部隊。海灣戰爭顯示出了「空、天、電、磁、地一體戰」新的作戰模式,這對航空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全世界軍用飛機的訂貨量驟然下降,但各國並未放鬆對航空科技的發展。在海灣戰爭結束僅3周後,美國政府公布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中,以顯著地位把航空列為美國六大關鍵技術領域之一,進入了國家翅項關鍵技術項目的行列,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是為了確保美國在跨世紀的軍事實力競爭中和世界巨大航空產品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美國現在的方針是要保持其空中力量,同時用高技術打勝局部戰爭。為此,美國對軍用飛機的發展提出了多研製新技術飛機,同時縮小生產規模的方針。
縱觀世界航空工業數十年的發展不難看出,戰爭、軍備競賽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刺激了航空工業發展。正是自5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在高性能戰斗機發展方面的競爭,以及70年代以美國與西歐在商用噴氣運輸機方面的發展競爭,帶動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美國航空工業仍是當今世界規模最龐大的。1995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的從業人員為77.8萬人,當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年銷售額達1071億美元,其中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的銷售額分別為309億和236億美元。當年凈收益45億美元,在美國各製造業中名列前茅。蘇聯的航空工業多年來研製生產了一系列飛機,其航空工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有年產飛機2000架以上的生產能力。老牌航空強國英國和法國的航空工業仍在世界前列,特別是英國的垂直起落戰斗機、法國的「幻影」系列戰斗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此外,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瑞典、荷蘭、日本、西班牙以及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波蘭、捷克、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航空工業也都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並都不同程度地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自己的份額。
近年來,隨著東亞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該地區加強軍備的趨勢、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航空工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並有可能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進入航空工業列強的行列。世界航空工業的發展格局正在出現新的變化。
⑷ 中國航空發動機現狀如何
這個是個很大的問題
通常我們認為,國內航空發動機的研究水平和國外相差約20年,但是其中有一些技術是和國外相當的,只是受到材料製造工藝水平以及理論基礎等的限制,在某些關鍵問題上與國外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這樣的差距,通過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趕上的。
其實,所謂的20多年的差距,主要是說型號上的,因為國外現在最現金的F119和F120渦扇機已採用了變循環、矢量噴管等技術,而國外的渦扇發動機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列裝的,我國的WS9於90年代末研製生產成功,WS10於21世紀初定型,整體和國外這些渦扇機的定型時間相差約20年。但是,在我們的WS10上,也有許多地方採用了F119等發動機的設計理念,甚至有比他們更先進的概念,所以,不能僅僅通過定型時間來簡單的說明我國發動機的現狀。
總之,我們的發動機正向著國際先進水平進發,同時,也有一些更加先進,國外還沒有的航空推進理論正在研究,預計在2020年-2030年,我國就能揚眉吐氣了。
希望大家能多理解、支持國家的航空事業,畢竟我國現在是孤軍奮戰,閉門造車,研發難度和成本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國家這方面資源有限,尤其是高精尖的工業基礎很薄弱,所以只有各行各業的人都做好了,我們的發動機才能真正做好,為中國人爭氣
⑸ 蓬勃發展的中國航天事業都包含什麼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古籍中記載了許多與飛行有關的神話、傳說和繪畫。「嫦娥奔月」是人類最古老的登月幻想。魯班製作木鳥、西漢時期的滑翔嘗試和列子御風的想像,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已想到利用空氣浮力和空氣動力升空飛行。現在仍在使用的帆、舵、風車等是古人在長期生產活動中利用風力和水力製造的生產工具。中國的風箏和火箭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飛行器,走馬燈的原理和現代燃氣渦輪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竹蜻蜓則是螺旋槳和直升機的雛形。這些發明和創造顯示了古代中國人民出眾的智慧和才能。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和其他國家的古代文明,共同孕育了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的萌芽。
在近代,中國人民也為航空航天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誕生之後,中國許多仁人志士為振興中華而熱心發展航空事業。從1887年華蘅芳製造中國第一個氫氣氣球到1949年這一段時間里,盡管條件極端困難,中國的航空事業還是獲得了一定的進展。一些傑出的中國科學家在空氣動力、火箭技術、燃燒理論等方面所作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動了有關學科領域的發展,為中國爭得了榮譽。
中國航空事業的蓬勃發展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開始的。
我國於1951年成立了航空工業管理局,隨後組建了飛機、發動機和材料工藝等研究機構。1954年製造出第一架教練機(初教5),1956年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1958年小型多用途運輸機(運5)投入使用,同年又自行設計了初級教練機(初教6),1959年第一架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殲6)飛上了藍天,實現了從修理到製造,從生產螺旋槳飛機到噴氣式飛機,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轉變。1960年建立的中國航空研究院,從事飛機、發動機、儀表、電器、附件、電子設備和航空武器的設計研究;開展了空氣動力、結構強度、燃氣渦輪、風洞技術、生命保障、材料工藝、導航和控制以及飛行試驗等方面的應用研究。
中國航空工業形成了科學研究、生產和教育相結合的工業體系,培養了近20萬各種專業人才。20世紀60年代後,全天候高空高速殲擊機和低空性能優越的強擊機已裝備部隊,新型飛機日益增多。中國已能生產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直升機、運輸機、偵察機以及戰術導彈,為空軍、海軍提供了軍事技術裝備,滿足了民航事業的部分需要,並向世界上一些國家出口。
中國民用航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的擴大,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航空運輸網,開辟了200多條國內、國際航線,對發展國民經濟和方便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專業航空為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探礦、救災、海上油田和環境保護等提供了廣泛的服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擁有訓練有素的飛行人員和先進的技術裝備,承擔著保衛祖國領空安全和支援國家建設的光榮任務。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50年代中期開始的。1956年,中國制定了12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把火箭和噴氣技術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同年建立了第一個導彈、火箭研究機構,1958年把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列入國家科學規劃,組建機構開展空間物理學研究和探空火箭研製工作,並開展星際航行的學術活動和實驗設備的籌建工作。中國航天事業在創業之初經歷了經濟上、技術上的種種困難,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在1960年2月發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試驗火箭,同年11月又發射成功第一枚自製的運載火箭,1964年6月發射成功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運載火箭,60年代後期又研製成功中程和中遠程運載火箭,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於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空間計劃。1968年組建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1971年3月3日發射成功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向地面發回了各項科學實驗數據,正常工作了8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發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成了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運載火箭把3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送入地球軌道,1982年10月從水下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1984年4月8日,發射了一顆對地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4月16日衛星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
到1985年10月,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共發射了1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這些衛星為地質、測繪、地震、海洋、農林、環境保護等國民經濟部門和空間科學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已用於國內通信廣播和電視節目傳輸,對改善邊遠地區的通信和廣播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一系列航天活動,中國已經建立了各類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發射設備和測量控制系統的研究、設計、試驗和生產的基地,建成了能發射近地衛星和對地靜止軌道衛星,擁有光測、遙測和雷達等多種跟蹤測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發射場;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測量船構成的衛星測控網,造就了一支富有經驗的航天科學技術隊伍,從而有能力不斷開拓航天活動的新領域。
中國航空航天工業在為國防、國民經濟和科學研究直接服務的同時,還努力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推廣和轉移先進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⑹ 航空工業的地位
世界主要國家都將航空工業定義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既是一個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基礎,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內外的發展經驗綜合體現了航空工業的國家戰略地位。
首先,航空工業是建設獨立自主鞏固國防的重要基礎。
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航空武器裝備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世界軍事大國把航空武器的發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爭奪新世紀軍事斗爭的「制高點」。在美國的國防預算(裝備采購)中,1/3以上的投資是用於飛機項目的。
第二,航空工業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航空工業是尖端技術發展的引擎。現代航空產品是尖端技術的集成,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必然帶動尖端技術的發展。歷史已經表明,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有力地促進了冶金、化工、材料、電子和機械加工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從而在技術層面上提升了國民經濟。
航空技術用途廣泛。航空高技術可以轉移應用於廣闊的非航空領域,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曾作過一次500餘項技術擴散案例分析,發現60%的技術源於航空工業。
航空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日益增大。交通運輸是世界經濟和旅遊業發展的基礎。隨著世界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航空運輸在整個運輸結構中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航空工業是國家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2000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出口額達546.79億美元,外貿順差267.34億美元。2000年法國航空航天工業營業額1627億法郎(248億歐元),其中出口佔75%,外貿順差達640億法郎(97.5億歐元)。
航空工業帶來可觀的高技術水平就業機會。2001年歐盟航空航天工業直接從業人員有43.6萬人,而由航空航天工業帶來的歐洲就業人數達到120萬人。 航空工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因此世界各個大國無一不高度重視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各國紛紛在財政預算、政府政策方面向航空工業傾斜,大力支持航空工業的發展。
美國美國政府歷來重視和扶持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2002年,國家成立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委員會」,該委員會向美國總統和國會提交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委員會最終報告》。該報告要求「現在就要採取行動,促使政府、行業、勞工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人採取行動,確保航空航天工業繼續保持傑出地位」,強調「強大的航空航天工業是美國必須具備的」。
該報告指出:「航空航天工業是美國經濟領域內一支強大的力量,是在全球市場最有競爭力的部門之一。航空航天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以上並提供1500萬個以上高質量的就業崗位。航空航天產品提供比其他任何生產部門都高的貿易盈餘。」「航空航天技術是構成美國軍事能力的戰略戰術的骨幹技術,它可提供全球機動、空間通信和情報、抵禦空降威脅、制海和制空權、遠距離精確打擊以及為地面部隊提供保護和戰術機動。」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歐盟歐盟認為,航空航天工業在確保歐洲的安全和繁榮方面有著關鍵的戰略作用,是提升歐洲民用和國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也是歐洲獨立和安全的重要保證。2002年3月,歐洲各國的高層政府官員提出了將歐盟15個成員國的總研究投資從以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9%增加到3%的計劃。提出這項計劃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滿足未來航空運輸安全的發展需求和解決環境問題。2003年,歐洲航空研究咨詢委員會(ACARE)向歐盟遞交了一份「歐盟航空工業研究發展戰略」報告,再次強調歐洲需要進一步加大航空科研投入力度。
俄羅斯2001年10月,俄羅斯政府作出關於「俄羅斯2002年-2010年以及到2015年民用航空技術裝備發展」聯邦專項綱要的決議。綱要提出取消購買外國航空技術產品來更新俄羅斯民航機隊,從而防止約500億美元的可自由兌換外匯流到國外;保住俄羅斯國家安全保障所必須的航空工業的戰略潛力。綱要規定了航空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發展目標及優先項目,強調:「俄羅斯航空工業是國內主要科學技術密集型行業之一,航空工業的運轉保證為本身及相關行業創造大量的工作崗位,並且對保障國防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機械製造、設備製造、無線電技術及其他行業的近1500個企業參與航空技術裝備的製造。發展該國的航空工業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巴西70年代,為發展該國航空工業,巴西政府制訂了武器裝備更新計劃,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獲得大量飛機訂單。80年代以後,巴西航空工業加強了國際合作,並成為世界生產支線客機、通用航空飛機和初級教練機的主要供應國之一,產品已銷往美、英、法等航空工業發達國家,航空工業已成為巴西較為突出和成功的高技術產業。進入90年代以來,私有化後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致力於研製新型支線飛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四大民用飛機製造者。 首先,中國政府從戰略高度確立了航空工業在國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確立了快速推動航空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第二,政府進一步推動航空工業投資體制和發展體制變革,改變效率低下的政府主導投資方式,引入非公資本進入航空工業,並適當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參與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第三,將大飛機發展戰略列入未來15年的發展專項中。在2013年2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基本批准大型飛機的研製項目立項,並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進行運作,由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副部長牽頭協調運行當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估計政府隨後將通過立法的方式確立大飛機戰略的各項事宜
⑺ 1.航天技術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中的應用(成就) 2.這些成就有何作用
一、航天技術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起先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平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還將發揮保護人類、保護地球的重要作用。衛星氣象觀測能獲取全球范圍晝夜連續的氣象資料,為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氣象和氣候信息,改變了傳統手段觀測的落後狀態,使現代氣象學進入到以全球大氣為研究對象,以氣象衛星為主要觀測工具的新階段。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於地球資源勘測,為大面積普查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新手段。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礦產石油資源普查、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土壤與森林資源調查、洪澇災害與森林火災監測、海洋與水利資源調查、地殼活動監視、地質分析與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地圖測繪、城市規劃等。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可以為地面人員、陸上車輛、海面艦船、空中飛行器以及天上衛星和宇宙飛船等目標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連續、實時的高精度定位和測速信息。載人航天、空間站、天體探測與地外資源開發技術又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了美好的前景。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衛星通信技術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話、電報、傳真、數據傳輸、電視轉播、衛星電視教育、移動通信、數據收集、救援、電子郵政、遠程醫療等上百種服務,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
(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航天技術作為高科技前沿,其產業化依賴於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傳統產業的支持。航天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牽引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可以直接或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傳統產業中進行推廣、應用和移植;航天技術的管理方法、通用軟體、人才和設備優勢也可以為傳統產業借用,極大地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
二、我國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從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技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近50顆人造地球衛星和3艘試驗飛船。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有12種型號,具有發射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多種軌道有效載荷的運載能力。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8次發射;其中對外發射成功22次,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送入太空。從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6次發射成功。
從「東方紅」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空間技術通過空間應用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民用航天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幾年,我國衛星應用蓬勃發展,民用衛星已廣泛應用於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現已建立了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普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微重力試驗、空間科學研究等衛星應用系統。
(一)衛星遙感
我國有600多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直接從事衛星遙感研究、試驗和開發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領域廣泛、專業基本配套的衛星遙感應用隊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遙感中心等單位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數據,使衛星遙感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與開發、農業資源規劃和估產、森林草原監測和保護、環境災害監測與評估、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等方面的應用迅速發展。
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拍攝的數萬米地物照片和其它衛星獲得的地物信息,經國家經濟和科研部門處理分析後,從中獲取到許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難以得到的資料,為國家進行國土規劃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照片,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進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黃河三角洲等7個區域的資源和環境調查,各有關單位開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項專題應用。實踐表明,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照片具有視野寬闊、信息量豐富、直觀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觀和實用性強的第一手普查資料等特點,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
中國已建成能接收各類(光電型、雷達型)資源衛星數據的遙感衛星地面站。利用該站發布的數據,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國土整治和規劃、土地利用和普查、農作物估產、地質勘探、重大災害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之際,遙感衛星地面站根據衛星獲取的微波遙感資料,對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全天時、全天候的監測,為抗災、救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於1999年發射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衛星資源的一個新的數據源。
中國發射了4顆「風雲」1號和2顆「風雲」2號氣象衛星,現已建立了由北京氣象衛星資料處理中心和北京、烏魯木齊、廣州3個氣象衛星資料站組成的具有國內外兼容性的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該系統為中國的天氣預報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時雲圖。尤其是氣象衛星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每年減少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二)衛星通信
過去近20年,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全國共有衛星通信地球站71個。近年來,VSAT通信發展較快,已在郵電、金融、氣象、新聞、交通、石油、水利、電力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120多個專用網,終端約2萬多個。在衛星廣播電視方面,開通了47套電視節目和70多路語音廣播,使我國衛星電視和廣播覆蓋率達90%以上,衛星廣播電視教育使我國3000多萬人利用這所「空中」學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訓。
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進步,使廣播和電視傳輸的落後狀況得到明顯改觀,促進了通信事業的現代化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三)衛星導航定位
衛星導航定位在我國的應用迅速發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開始為公共汽車、計程車安裝GPS指揮監控系統。我國有數萬條漁船裝備了GPS接收機。毫無疑問,智能交通是一個大規模的潛在市場。衛星導航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測繪的各個方面。GPS的應用必將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之一。
2000年,「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雙星組網。我國自主建立了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這個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是目前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實用星基定位導航系統,將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現今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和組織,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進行空間微重力實驗手段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正迎來一個大跨越發展的春天。21世紀頭10年,又發生了中國航空航天史的兩件大事:在航天方面,,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在航空方面,2007年2月,對國計民生的意義不次於「兩彈一星」的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還有最近倍受國人矚目的「嫦娥一號」、「神七」等等……這些成就必將大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增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的重要性無與倫比,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從軍事國防上講,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從國防意義上講,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已經占據著主導地位。像軍用飛機、導彈、航母這些衡量著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指標,和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歷史上,航空航天技術的每一項突破幾乎都源於軍事目的。比如「兩彈一星」,對於彈和星,應該結合起來看,如果火箭中的衛星換成了核彈頭,就成了洲際核導彈了。為什麼新中國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要上「兩彈一星」工程?這正是為了擁有中國自己的核武器。同樣,擁有航天火箭的發射能力,是一個國家擁有核威懾能力,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前提條件。現代戰爭,是以海陸空天為一體的,立體復雜信息化戰爭。擁有制空權,制天權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防力量。
4 航空航天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與軍事應用聯系緊密,相互促進。 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航空武器裝備包括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預警飛機、電子戰飛機、軍用運輸機、軍用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空中加油類特種飛機和機載武器等。航空武器裝備的作用是對敵空中力量進行空戰,奪取和捍衛制空權;對敵人地面、海面軍事目標進行攻擊;執行偵察、通信和預警指揮任務,空中電子戰任務以及各種戰斗支援和保障任務。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戰鬥力的物質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其間發生的局部戰爭,初步顯示了空中力量對戰爭的重大影響。朝鮮戰爭是噴氣式戰斗機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使用,空戰和空中打擊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越南戰爭後期,美軍使用包括 B— 52在內的各種作戰飛機對越南北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給北越方面造成了巨大損失,實現了美國的所謂體面撤退。在 1967年 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三小時內使埃及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還嚴重打擊了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空軍目標,在短短的 6天內就達成了其預定的戰略目標。英阿馬島戰爭和 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實施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都進一步確立了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1991 年的海灣戰爭是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標志,空中戰爭的雛形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 展現出來。在 42天的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佔了 38天,基本上靠空中作戰就達到了取勝的目的。 8 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選用了空中打擊方案,歷時 79天的戰爭完全由空中力量進行,使得科索沃戰爭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中戰爭。這次戰爭具有一些新特點,無人駕駛飛機被大規模使用,為提高空中打擊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准精確和精確制導武器占據了總投彈量的絕大部分。 「 9. 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反恐戰爭,依然是藉助空中打擊力量。這次戰爭中,無人駕駛飛機第一次向目標發射了武器,標志著無人航空作戰平台的概念已經進入了實戰階段。 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還是以隱身戰斗機和遠程巡航導彈轟炸巴格達郊區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拉開戰爭的序幕。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隨著戰爭目標朝著政治化方向發展,空中力量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的戰爭勢必圍繞空中打擊來進行,誰擁有更強大的空軍,誰將在未來戰爭中取得主動權。 衛星偵察具有面積大、速度快、可定期或連續監視一個地區、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等優點,已成為當今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軍用測地衛星和軍用氣象衛星都可直接應用於軍事。由偵察衛星、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以及空中預警和指揮飛機構成的系統,是國家現代防務系統的神經中樞。只需在普通炸彈上安裝一個衛星制導裝置,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就能極大地改善常規炸彈的轟炸精度。其他航天器可作為太空武器平台,在未來的制天權爭奪中發揮作用。 2007-12-28 21:47 回復 ☆豬的驕傲☆ 37樓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對國民經濟的眾多部門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空中運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適的旅行手段,國際航班已經取代了遠洋客輪,成為人們洲際往來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國內航線的航空運輸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已經可以和鐵路運輸相抗衡,而且加快了發展中國家邊遠地區的開發與發展。通信衛星和大型客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兩個重要支柱。航空在工農業方面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飛機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和資源調查,還可用於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與保護等。 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創了許多新的商業途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典型的例子是衛星通信,這種方式具有距離遠、容量大、質量好、可靠性高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已經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20世紀 80年代初,通信衛星就承擔了一半多的國際電信業務和幾乎全部的洲際電視傳輸業務。在我國,通信衛星使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得以實現,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聽到了廣播,看到了電視。衛星導航技術除軍事用途外,利用其全天候、全球和高精度的優勢,廣泛地用於船舶導航、海洋調查、海上石油鑽探、大地測繪和搜索駕救等民用領域。氣象衛星提供的高精度氣象預報,對預防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有著非常積極 的作用,有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他測地和海洋衛星已成為普查地球和海洋資源的最迅速、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還能協助監視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等。 航空航天技術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十分可觀的間接經濟效益。 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從空中觀察自然界的條件。航天揭開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通過航天活動獲得的有關地球空間、行星際空間、太陽系和宇宙天體的豐富信息,更新了人類對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認識,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境,可以被用於開展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產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就航空產品而言,美國 F— 16戰斗機 1 kg 質量的價格是 1kg白銀價格的 20倍,相當了 1kg黃金的 25%,遠高於船舶、汽車和計算機的單位價格。如果按美國 B— 2A戰略轟炸機的價格來算,飛機空重 50 oookg,單價 20億美元,折算單位價格為黃金的三倍。 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製造業中,航空航天業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貢獻最大,每年達到 2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美國航空工業是美國國防工業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工業部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重視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把航空航天工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
⑻ 簡述中國航空的進程
中國航空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原來極其薄弱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事軍用飛機、民用機、部分戰術導彈和其他機電產品的研究、設計和製造,滿足本國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
同時也向國外出口產品。中國航空工業已經成為技術密集型的、擁有科研、生產和教育手段的產業部門。
發展概況中國清朝政府從1910年就開始設立航空機關。1913年,中國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學校,附設飛機修理廠,次年製造了第一架國產飛機。爾後,直至1949年,除了幾所大學航空系培養了為數不多的航空技術人員、建立了十幾個設備簡陋的工廠、承擔飛機裝配和修理、製造了數量很少的飛機外,並沒有建立起獨立的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研究體系,而且飛機製造所需的原材料、成品、設備等都依賴外國(見中國近代航空史)。
中國現代航空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立的。1949年11月人民空軍的建立和1950年10月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加速了創建航空工業的進程。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決定成立以聶榮臻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的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重工業部設立了航空工業管理局。航空工業初創時,只有16個航空小廠和兩個兵工廠、3000多台設備和9000多名職工,由於全體職工的努力,克服了物資條件和技術條件上的各種困難,迅速開展了飛機修理工作。到1952年底,共修理飛機473架、發動機2627台,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⑼ 航空工業是保護國家安全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產業嗎
航空工業是保護國家安全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產業。
世界主要國家都將航空工業定義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既是一個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基礎,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內外的發展經驗綜合體現了航空工業的國家戰略地位。
航空工業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航空工業是尖端技術發展的引擎。現代航空產品是尖端技術的集成,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必然帶動尖端技術的發展。歷史已經表明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有力地促進了冶金、化工、材料、電子和機械加工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從而提升了國民經濟。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介: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秉承「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宗旨,踐行「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的理念,提出了「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兩融」就是改變過去封閉保守的思維,樹立開放合作的觀念,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
「三新」就是集團的核心競爭力,由傳統的「資產、管理、技術」三位一體,逐步轉型升級為「品牌價值、商業模式、集成網路」新的三位一體;「五化」就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最終實現經濟規模挑戰一萬億的目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⑽ 中國航空發動機究竟弱在哪
1、材料學上,差一點,熱處理上差一點,機加工上差很多,裝配上裝很多,再一個中國就根本沒有研發投入和深入研究,就造成中國的發動機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落差
2、國產發動機的技術之所以一直上不去就是中國軍工企業的一種習慣,也可以稱為詬病。
中國向來都是有了戰斗機的設想以後再去建造匹配的發動機。
比如中國自主製造一架重型戰斗機,就需要軍方提出需要什麼性能的飛機,各項指標分別是多少。如何分發到個個單位來製造,有負責機體結構的,有的負責火控系統的,有的負責發動機。
歐美的發動機為什麼很好,美軍的C17運輸機使用的是PW2037,而波音757的發動機也是普惠的PW2037。技術上的共同性很強,軍用民用你都可以用到。再改進一下技術指標,又可以裝備新型飛機。發動機的原理其實不難。無非就是把空氣燃燒以後噴出產生動力,但是工藝要求就很高了!中國在這方面確實不如歐美,國內最精密的車床都是進口歐洲的。
這個也制約了一部分中國發動機的發展